1 ) 《野良犬》观影笔记
1.热
全片大部分时间角色都在流汗、擦汗,拥挤的夜总会、公交和棒球场等等元素,让隔着屏幕的我都能感受到天气炎热。热让人烦躁不安,但办案有条不紊的佐藤警官像一丝清风一样,与我们能够与不安和烦躁的情绪抗争。直至雷暴雨来临,冷热相争。
2.战后日本
战争以后,人们就像失去了信仰,生活没了方向。但是,同样被偷装有所有财产的背包,主角和犯人走向了完全相反的道路。是世界让人变成这样?或许只对了一半?
3.视听
水龙头、锤子、雷电,无处不在变现着烦躁、紧张、不安。
适度的纵深镜头让我们快速理解空间和人物关系。
妻子在院子里种了番茄,丈夫出差前番茄是绿的,回来时番茄变红了,而妻子却被枪杀了。这一段很动人,但是如果不是只用台词和夸张的表演直白地讲出来,也许效果可以更好。
临近结束时雷暴雨把所有人的情绪都拉到了顶点。最后主角没有武器面对持枪的犯人,琴声响起、中断、再响起,简直是神来一笔。
2 ) 没看过这么热的电影
两个小时的时长、导演用了100分钟的夏天热度来衬托——拥挤的公车、5万人的棒球赛、人头攒动的夜总会、不停的手绢擦汗、暴跳如雷、犯人的迟迟不现身、孩子的啼哭,一连串的发生在盛夏的枪击罪案让人心理既烦躁又憋屈。志村乔饰演的老刑警市川、就像单枪匹马与炎热抗争的一缕清风、不急不慌循序渐进抽丝剥茧语重心长,盘问线索的时候先拉拉家常、别人不配合也不着急、大不了我就和你耗着、这一份耐心着实难得,所谓的破案天才不过是一点一点的精进、每天进步一小步。他的这一份沉稳也逐渐打动了三船饰演的初出茅庐的刑警——在最后一刻抓捕犯人的时候、头脑冷静辨别真凶。 另外,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日本战后的一部市井风俗画——导演没有刻意去展现战争的创伤,但是年轻警察和罪犯都是参与过战争而且收到创伤的人、两个人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是在紧要关头化悲愤为力量惩恶扬善、另一个是报复社会自我放弃,导演还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对比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战争后遗症是普通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苦劳作治愈,从来都没有大善大恶之人,也没有极度谴责一个人的过失,遭受了不幸平淡的接受不公、孩子们在夏夜里熟睡的样子就像一片南瓜地一样给人带来希望,希望总是存在的。导演给出了一份乐观向上的答案。 影片后20分钟是高潮——以一场暴雨倾盆结束了之前的暑热、预示的剧情突变、之后雨过天晴又是一派生机盎然的艳阳天,罪人伏法好人好报。
3 ) 泥泞中希望
黑白电影中也看得出的热度,不堪忍受的热度,曝光过度的太阳下刑警缓缓走过贫民窟漫长的道路。粘腻、肮脏、倦怠,可在这样的世界里仍然有星星,在绝望的追打中仍然有花海、儿童和少女。世界这么美好,我却一团糟。野良犬想着,滚在花丛里声嘶力竭地哭起来。
那时黑泽明还年轻,还没有这么严肃。小小的电影场里总是有人笑起来。令人全身绷紧的来电中居然传出了蹦擦擦蹦擦擦,死斗中的两人爬起来滚下去一副狼狈相。这种不合时宜的笑点当然是故意的。这是他眼中的世界:沉重、粘腻、难以忍受,少女在黑夜中疯狂旋转,瓢泼大雨和鲜血混合在一起,即使是这样的世界,仍然会有佐藤那样的老探长,轻轻摇着扇子,说出的话让每一个人都喜欢。
4 ) 49年的日本原来如此
看了这部电影有个启示:
1、好的导演绝对电影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并不出彩的故事,在现在眼光看来没有丝毫的先进技术,没有一丁点的特技炫酷场面,但黑泽明不但把故事讲的引人入胜,还可以把社会、人性的多层面完全融合一起,毫不矫情。
如同一坛陈年好酒,越品味越有味,越沉迷越发现其中精彩。好的导演对作品的把控犹如把控自己的手,整体合一混然天成,看不到其中一丝的断层,但如同仔细分隔独立欣赏,却能发现其中每一点的精彩和用心。
同样的故事和情节,在现代多数大片导演手中却缺乏了这种电影本身的魅力。现代导演可以加入很多的新奇元素、特技效果或者视觉元素,却始终无法在内心中抓住观众。
把寻枪和野良犬对比,高低立分。
2、60年前的日本如此破旧,不得不惊叹60年的发展。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破旧不堪的市区,看到无数的流浪人群,看到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看到代表政府门面的警察办公室也极其简陋和破旧。
整部片子看不到三层楼以上的房屋,街上的人们都穿着破旧,犯罪家属住着狗窝一样的木板房,街道上尘土飞扬,公共汽车上拥挤不堪,在炎炎夏日中每个人都被高温折磨着。
放到现在来说,当时日本整个都是贫民窟。
在这片子里面没有绝对的坏人,就是偷枪杀人也是被生活和底层社会所迫,杀人的同时依然对所爱人报有爱情。
导演试图在此透露出,只要人心向善,在任何环境中都应该坚持自己。
建议大家看看。
5 ) 《野良犬》
每隔一段日子就想看黑泽明。
黑泽明拍电影,是把经典好莱坞的方法拿过来,根据日本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加以自己的一些变化,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超越了经典好莱坞的境界。所以如果你喜欢经典好莱坞,喜欢福特或者西部片,你就一定会喜欢黑泽明的电影;如果你要学习借鉴经典好莱坞这座宝库里的好东西,那么黑泽明一定是最好的参照。
《野良犬》就是一部明显借鉴了经典好莱坞的黑泽明电影,比如志村乔与三船一老一少,一慢一快的对立,是西部片里常见的(可参见安东尼曼的《锡星》或者福特的《搜索者》等),线形的叙事顺序,摄影机随着人物的运动摇移推拉等等。更重要的是,这部拍摄在1949年的片子已经展现出黑泽的许多典型风格,在之后的将近20年的时间里,黑泽的所有电影都基本是这个路数,直到1970年的电车狂。
黑泽的片子一般都是悲剧的架构,展现出丑陋的残酷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对现实的反映,如《野良犬》里中村装扮成流浪汉在街头寻找枪贩那一段,大量的disolve交织着,展现出的是破败的颓残的战后日本,非常悲凉。但在这些悲凉之后,永远跟随着黑泽心中对人性的希望,他总是或隐或显的把自己这一层希望表达出来,《野良犬》里,中村的上司总是不断安慰他,让他不要辞职不要气馁,《天国与地狱》里三船扮演的董事没有为了自己的儿子而牺牲司机的儿子,而《罗生门》的结尾处樵夫抱走了婴儿更是如此。我以为与好莱坞略有不同的就在于,黑泽既不是一个单纯的cynical的社会观察家,让人彻底绝望,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美国式的万物皆美好的理想主义者,他对于现实的无奈和伤感,促使他写下故事,而每每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会选择积极的那一面,这既是他作为经历了二战的日本人必然会产生的压抑心理,也是他作为一个白羊座(生日是3月23日)人性格里潜在的乐观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
黑泽明的镜头运动总是跟随着演员的运动的,他的机位一般距离演员保持一定距离,而且总是多机位不同角度同时拍摄,他很喜欢顶部上方的俯拍,空间感很强烈,构图也很巧妙,他总是能够找到最好的角度去捕捉最美的画面,如(4)。比如下面这段戏是刚开场的时候中村发现丢枪了去追小偷,这一段自中村发现枪不见了立即跑下车,(1)他一下车,就切换到顶部的镜头,一下子从拥挤的车内转换为开阔的外景;(2)接着中村在大路上追逐小偷,小偷在前,中村在后,摄影机放在推轨上去拍摄他们奔跑追逐的一段长镜头,绝对是有西方色彩的构思;(3)等到中村跟丢了小偷,在路口四下焦急的张望,摄影机也跟着他不断的摇,给观众以直接的观察感。这一段戏,没有任何对话,简单的几组运动镜头流畅真实的把中村的焦虑的拍了出来,我非常喜欢这一段。
黑泽的决斗对局设计是他的拿手好戏,这是从西部片牛仔决斗学来的,时代剧里武士以刀剑相拼,现代戏了就是拔枪相向了。但黑泽不是拍西部片,他对于爱恨情仇没有太多关注,因为他拍电影与好莱坞的区别就在于,他并非为迎合大众喜好去拍,他只是拍的太好了被大众认可罢了。所以黑泽的对局的紧张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体现黑泽一贯强调的人性。(5)黑泽用远处的钢琴声夹在中村与游佐的决斗里,然后用望远镜头去拍中村面部的变化,体现出他内心的惊恐和挣扎,接着又让两人在花丛中扭打,远处唱着歌走过的小朋友和鲜花蓝天阳光,让游佐彻底放弃了抵抗,撕心裂肺的痛哭。可以说,这是黑泽明的高明之处,他不较好莱坞导演更善于设计对立,不仅仅是好莱坞决斗戏里两个人两把枪的对立,而是紧张与放松,美好与苦难的对立,黑泽明的艺术技巧于此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应该说,黑泽是一位虚心学习好莱坞的艺术型导演,他从类型片里借鉴技巧去拍非类型片,这与好莱坞黄金时期之后以新浪潮和德国新电影运动为首的欧洲导演学习经典好莱坞是不谋而合的。当然,日本电影本身就有模仿好莱坞的传统,而黑泽明则是在把这种单纯的模仿演变为有选择的学习。黑泽明与好莱坞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他不会为了迎合商业利益迎合大众口味去放弃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对现实的思考,面对票房的失利,他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选择投降,这种坚持却使得他又依靠好莱坞的资金重新恢复了自己的影响力,这对于日本电影不能说不是一种讽刺。同时,黑泽明的创新和改变并没有挑战观众的审美,也不违背大众的逻辑,他总是适度的,有节制的去展现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这种度的把握是日本的制片厂传帮带制度的优秀的遗传,黑泽以及黑泽的上一代导演都不是恣意妄为的或者过分夸张的,而到了日本新浪潮这一代人身上以及他们的后辈,80一代、90一代,这种度的把握逐渐消失了,风格固然多元化,但明显容易失去控制,想法多流于虚表。
再说说《野良犬》的反战意义,在二战结束后的10年里,世界各国都有大量的反应战争创伤的战后影片诞生,尤其是三个轴心国,德国人拍了《凶手在我们中间》,我以前推荐过,表现主义的色彩浓厚,叙事直接,没有强调人性,而是更多的强调了仇恨。意大利则是整个新现实主义运动,德西卡和罗西里尼两位巨匠把战后的意大利整个搬上银幕,特别是德西卡,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但对于战争的反思不足,因为毕竟意大利在轴心国里属于完全的配角,并非主要发动者,意大利人并非如德国或者日本人是从战争的狂热一路走来的,所以他们更在意的是战后的萧条,人物处境的悲凉。对于日本,反思战争的很多,黑泽这部《野良犬》是很明显的,但也只是从战争对人性的压制和摧残,对社会和国家的破坏的角度来讨论,我想这一方面与日本右翼在整个社会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黑泽自身作为经历战争创伤的人,同时自始至终从人性的角度反对战争的人,自然而然选择的方式。而美国这一时期的战后电影,比如惠勒的《黄金时代》,则是讨论社会如何接纳退伍军人的问题,可以说,角度各不相同,但野良犬无疑选择的角度是最巧妙的一个,并不是直截了当的去讲一个痛苦的故事,甚至作为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游佐,直到片尾才亮相,黑泽是借用游佐不断犯的罪孽,游佐周围人的交代来体现这个未出场的人身上的不幸,这种罪孽又是通过警察的描述,受害人亲属的伤悲来体现,都是间接的迂回的,甚至是采用象征手法的方式,这也是黑泽对他要讲的观点一种高明的艺术处理。
所以说,黑泽明是学习了好莱坞并超越了好莱坞,他没有在学习好莱坞的同时让自己陷入类型片商业的束缚里,而是成功的把自己的艺术技巧与之相结合,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达到电影艺术的巅峰。
6 ) 七颗子弹
是不是我的曲尺?
每一次听说持枪劫案,村上都这么问,佐藤总对他说,警察不能神经过敏,就算是你的曲尺又怎样,就算不是你的曲尺,也可能是别人的勃朗宁。
黑泽明的《野良犬》把一个丢枪的菜鸟警察内心的那种焦躁、煎熬通过闷热的天气、人们脸上的汗珠、擦汗摇扇子的动作、有针对性的剪辑体现出来,而那把丢失的枪就是最大的悬念。
枪内有七颗子弹,因为弹头都有旋纹,像指纹一样可以识别,村上找出自己练靶时打到树上的弹头几次与劫案的弹头比较,无一例外全部匹配,这对于村上无疑是巨大的持续性的打击。
第一颗子弹让一个女人受了伤,结婚的钱被抢走,生活从此黯淡无光,村上陷入自责,心绪难平,他认为是他的莽撞,让本欲还枪的游佐以为身份暴露,从而自暴自弃,走上抢劫这条路的。第二颗子弹让一位丈夫失去了他的太太,情节更为严重,看到那位丈夫绝望地拔掉种在院子里已然成熟的番茄时,村上更加自责,番茄摔在地上烂成泥,虽然影片是黑白,但谁都知道烂在地上的是一滩鲜红,镜头在烂番茄与村上拽着领口快窒息的样子之间切换,让气氛变得凝重,让村上的神经过敏进化到了神经衰弱。接下来的两颗子弹让老警察佐藤躺在了急救室里,受害人从不认识的人转到了村上身边的人,佐藤当警察多年,功绩赫赫,待人亲和,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是村上的良师益友,他的受伤无疑是对村上心智的又一次深入的锤炼, 村上挠着头,咬牙切齿,处在崩溃的边缘。
一个新警察,经历了如此递进式的折磨,要么被打倒,从此消沉,要么继续前进,迎接更进一步的折磨,直至终点。
村上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不会屈服。从他偏执地跟踪阿银、寻找枪贩、盘问春美便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执拗到超乎常人想象的人。阿银本以为可以轻松甩掉这个牛皮糖,结果一天下去没甩掉,于是认了输。在拥挤肮脏、杂乱无序的旺区,村上扮成落魄的士兵四处游荡,黑泽明采用了特写、叠印、化入化出等技巧表现了村上倔强的漫无边际的一刻不停的搜寻,尤其是脚的特写,说明走了不少路,流了不少汗,还有眼睛的特写,与街道行人的镜头叠印在一起,说明了眼睛的忙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一闪而过的机会。在春美的家里,村上就像门神一样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等待着春美回心转意,说出游佐的下落,这让春美的心理防线逐渐崩塌,终于在佐藤受伤后决定配合。
面对还有三颗子弹的凶犯,村上只身去了约会地点。看到坐了一圈的乘客,他有些急躁,有些慌乱,就像考试时间快到还有一道题没做时的那种心情,虽然这是他接手的第一件案子,但案子的复杂,尤其是对于他的考验的非同寻常,能走到这关键一步,说明他已经不是个菜鸟了,他努力平静,开始在心里复述凶手的特征,二十八岁,白西装,扫视一圈发现有四五个都是,于是再想,想到了昨夜的大雨,凶手沾满泥的鞋子和裤子,于是锁定了凶手,当他看到凶手用左手划燃火柴时,更加确定无疑,依靠冷静的判断,自责不已的村上找出了期盼已久的凶手。
追逐,发了疯的追逐,沿着铁轨,穿过田野,跌入草丛。游佐反过身,掏出了那把害人的曲尺,村上并没有畏惧,第一枪,打中了村上的左手,接着第二枪,第三枪,已经绝望的游佐分别打在了松枝和树干上。
七颗子弹,就像七块巨石,一直充塞在村上的心里,让他喘不过气,此刻,终于落下。
游佐被捕,村上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样是在退伍回家的途中行李被窃,村上做了警察,要惩治犯罪,游佐做了劫犯,欲报复社会。
村上说,世上没坏人,只有坏环境。
佐藤说,你们都是战后派,只不过你是正统派,游佐是战后癞。
是寻枪记,是擒凶记,更是浮世绘,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战后心理创伤都在这探案的过程中被反映出来,而且这些社会问题的揭露丝毫没有影响主线的发展;警察丢枪啊老少搭对啊这些元素黑泽明六十多年前就玩过了,不但玩得好,更玩出了深度
影片准确的描绘出了一幅日本战后民众百态图,但不够Drama,戏剧张力不足,实在是无聊了些。从电影语言上来讲,本片开头多次极为大胆的闪回很值得称道,次年黑泽明带着《罗生门》震惊了西欧影坛,这种“比欧洲电影同一时期更为先锋的闪回手法”在《罗生门》中趋于完善,而在本片中已初具雏形。
重點不是尋槍,而是尋槍過程看見的社會面貌。最後兩場戲真棒,第一個是志村喬中彈前鋪陳的緊張情緒;第二個是三船敏郎和壞人決鬥,兩人映出戰後派的兩種樣貌,在此如犬般泥沼互咬,最後倒地,遠方走過一列唱歌的小朋友,這是黑澤明獻給戰後日本黯淡社會的禮物。
就看过的黑泽明早期电影来说,基本逃不开社会与人的主题,这部说得比较直白些。以寻枪的过程带出战后日本社会的面貌,以及社会对年轻人思想的影响。年轻的三船敏郎和演罪犯的木村功不仅都是经历过失去一切的抢劫的退伍军人(行李丢失只是表象,喻指的是战败后军人身份和精神的流离失所),连长相都很相近,好似并蒂双生,都是野犬,只是一个长成疯狗,一个变成良犬,所以三船会理解罪犯,他对枪的执着本身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另一个面向的体现。结尾两人的对峙扭打结束在钢琴与儿歌的柔和音乐中,可以看作是黑泽明对时代的叹息与宽慰吧。
黑泽明太厉害了,早期的作品就如此纯熟(许多地方像与《天国与地狱》的对话),描绘战后社会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三船在底层社会游走的那一段好棒,简直可以用梦幻来形容;很多镜头就像绘画构图一般严谨,看得出每一个情景都花了很多时间来雕琢。大师!(连续两晚看精彩刺激的警匪片,失血了!
借着寻枪探案的名头,依然是关于战后日本生活的关注,以及底层的困苦。
热天午后丢枪事件!从影片18分钟起至第26分钟止,片中的三船走走停停,以一双野狗般的眼睛为观众展现了战后日本的众生相,街道破败,道德沦丧。三船行走中加入了《夜来香》与《梭罗河畔》的配乐,使得该片段成为电影天皇早期作品中不可多得的诗意画面。失枪的刑警便成为无尊严的弱者,战争遗毒甚深
这个算日本主旋律影片吧。刑侦,犯罪,同时不忘记分析产生犯罪的社会背景,给犯罪者某种程度的同情,刑侦过程中,走访社会最低层,揭露下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战后日本像那个溽热的天气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变得清爽通透,但是导演还是把希望寄托给向善的人们还有孩子。
人被残酷的现实困住,也被粘稠的暑热困住,真是热,三船敏郎把西装外套都给汗湿了,还是头一回看到。这热,把社会也给热坏了,在那贫穷的熔岩里,满是偷拐抢骗的疯狂与绝望。二十八岁左右的三船敏郎一直在寻那个二十八岁左右的对手,白西装对白西装,艳阳对艳阳,一个照得辉煌,一个晒得惨白。其实有想,假如剩下的三发子弹,直接锁死村上,那该多绝。不过这样,也没有标志性的反差对决了。几个女性角色都很有意思,头插白花的女人,让春夏演也挺好的。喜欢片名。四星半。@资料馆
借寻枪审视芸芸众生,展现战后日本社会人情百态,生活艰难、人心惶惑,仿若酷暑难当;寻枪不是终极意义,寻找的过程,见尽战后日本民间疾苦,才是这部电影最感人之处。战后派分化成了野良犬和野疯犬。黑泽明不仅讨论了犯罪与贫穷、人性与环境的关系,也不忘为影片注入勇气和希望。音画对位的手法大量使用,结尾厮杀的背景里是钢琴和童谣
看这种老片的乐趣之一就是找有多少后进在模仿
黑泽明的洗练简洁紧凑鲜明,从不是润物细无声的,以最紧迫的强硬加于观者,躲避不及,就被击中了。
一个人的遭遇折射战后日本,一把枪的下落牵动数个人的命运,满目疮痍仍满怀希望。
世上没坏人,只有坏环境。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话,有多少人疲于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可犯罪缘由真的要归咎于社会吗。普通的警匪破案故事,一步步的追寻线索,过程中却折射出日本战败后的那段时期人们内心纠结的状态,黑泽明在用自己的方式关注着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
重看。看到的东西跟以前差不多,但体会到的大不一样。《寻枪》与这部电影的差距,就像某个《老男孩》与真正《老男孩》的差距一样。
记一些印象深刻的点:1、男主打动女扒手获得线索那场戏,小吃店外穿着背心的男人用口琴不停吹着多瑙河之波;2、老刑警出场,请女枪贩吃冰,吃完将雪糕棍掰成一截一截;3、老刑警看着梦乡中的孩子,笑着说简直像块南瓜田。比喻精妙。4、第二受害者被杀后,出差回来的丈夫悲痛地拔起庭院中种的西红柿,说离家时还是绿的,怎么现在变红了,她就不在了。5、老刑警说,疯狗眼中只有笔直的路。镜头切换到笔直的铁道。6、母亲是女儿最好的检察官。7、几次拍犯人的裤脚真厉害,比希区柯克都厉害;8、片末男主终于抓到了犯人,两个遭遇过同样的战争创伤的男人躺在野花地里,如同镜像。这时,身后走过一队孩童,唱着蝴蝶的歌谣。
寻枪、破案的过程,也是对日本社会做全景式的巡游。那般溽热的夏日,汗珠似乎要从银幕上淌落,心火却比烈日更加难耐。黑泽明有意延长一些蒙太奇段落,用极致的视听激发观众内心的焦灼。年轻的三船演一个急躁冒进但有恒心毅力的警探,天皇有意给他树立业务上的偶像(经验丰富的志村乔),进而变成生活上的偶像(瞥见美满的家庭),又把这偶像残忍伤害,从而让他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最后真正独当一面。看黑泽明的观感总是越往后看越好、越沉浸(《生之欲》另当别论)。整部电影行至雨夜时达到高潮,令人震惊的是此后竟能一直保持在高潮。主人公一路狂奔,冲向最震撼人心的结尾对峙。一段优美的歌声,一声凄厉的叫喊,不是控诉的控诉,强烈的对比让观众无比揪心。
战争让日本人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焦躁心理之中,外在的体现就是难耐酷热,有些人更是因此变成了吐着舌头乱咬一气的疯狗。疯狗咬人固然不对,但重要的是思索究竟是什么让好人变成了疯狗。本质上虽然应被划入社会派推理的范畴,但黑泽明的深度显然完爆他的后辈们。和任天堂一样,他既是日本的,更是世界的
找枪其次,二战后的日本底层众生与心态才是重点。摔烂的番茄,滴在白花上的血,闷夏暴雨次日的蓝天,黑泽明是有多想把这片拍成彩色的啊!中国出生的三船在二战中屡当逃兵不成差点自杀,跟舞女对视那一眼的悲伤太直接。再残破的世界,腐坏的社会,受伤的过往,人还是能选择自己的道路,以良知,以希望
【中国电影资料馆黑泽明影展】4K修复版。借由“寻枪”的故事而展开一幅生动的战后日本百姓生活画卷。警察、扒手、流浪汉、皮条客、舞女、上班族、旅店老板...从主角到不起眼的小角色都活灵活现,颇为难得。电影从头到尾充满紧张的悬疑感。深刻揭露并探讨战争对人的摧残、社会的恶与人性的恶。虽然在寒冷的11月,但仿佛能感受到片中那让人汗流浃背的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