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怪惊悚悬疑爱情片。感觉是一个靠自己声音生活的女子因为男友自杀陷入了困境,随之自己的嗓音也出现了问题,经高人指点,但是自己却已经无能自拔地爱上了这个入侵自己的“声魔”,最后竟然还欣然接受了入侵……
女主与男友一起出去度假,两个人因为琐事争吵,结果男友坠楼死去。女主回到生活中后,发现自己经常发噩梦,家里也好像经常有人走动。于是她跑去自己母亲家里住。但是她的声音也出现了问题,不能唱歌,配音也出现了问题。她百思不得其解。幸亏有高人指点,说她被声魔入侵了。于是高人让她和男配音师一起合作入梦,她来帮她除魔。结果女主被自己爱上的调音师喊醒,接回了家。她发现不对劲就跑去问高人。高人说她也没有办法了,因为女主爱上了声魔,于是女主开始疑神疑鬼,怀疑所有人,还赶他们走。但是却还是和声魔调音师爱在了一起,还发生了guanxi,最后还欣然接受了这样的入侵,让人不解。
是不是日本恐怖电影的心理暗示让女主变得疑神疑鬼。那次度假的诡异遭遇是不是梦境,不得而知。但是飞机上那个梦,应该是她自己本身对男友就有芥蒂,不然也不会有和梦中空姐的对话。男友自杀为了什么?没明白。是被“声魔”所杀嘛?不得而知。和她绑在一起的配音师去了哪里?她爱的调音师最后进入了他的体内,她一脸的满足,是欣然接受了,还是被人占据了,也不明白。很奇怪的电影,看不明白。
欧洲三大电影节里鲜有恐怖类型片参与竞赛,除非大师级名导的作品偶尔破例入围。没想到去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就有一部惊悚恐怖片出现,这部来自阿根廷女导演娜塔莉娅·梅特的作品是否电影节为了平衡性别比例,或者鼓励新导演的考量尚不可知,不过,这部令人迷惑的影片不受观众和影评人待见倒是事实。 《入侵者》讲述一名配音员经历男朋友自杀后,患上了睡眠障碍,随后她发现在配音时自己的声音里出现杂音,甚至也无法在乐团里演唱高音。她究竟是被什么灵体附身?她要如何克服面对呢?关于配音员的电影,最出色的莫过于英国导演彼得·斯崔克兰德的《邪典录音室》,混合着幽默和怀旧的色彩;这部《入侵者》同样有着阿基多“铅黄片”的格调(色彩、灯光)与大卫·林奇式的梦境嵌套设计,而最出众的莫过于利用声音这个元素大做文章。
最近有不少以声音为表现元素的作品冒出来,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记忆》匠心独特地将历史与声音结合,另一位金棕榈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则在《Kimi》中将罪案证据与隐藏的声音联系起来。这部作品对声音的处理近似于《Kimi》,配音师在女主角的声轨中发现奇异的杂音,从而引出神秘的超自然现象。这种致敬并延续了德·帕尔玛名作《凶线》的情节成功制造出悬疑感,也抓住了配音员的职业特性。 鉴于配音员的工作环境和要求,这种职业很容易让配音员模糊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线,在开头一幕表现女主角卖力配音的场景足可证明。这个“声魔”的概念和设计有其吸引之处,使女主角的职业身份和感情世界连结起来。然而,影片并没有交代“声魔”究竟是超自然的现象,还是女主角的心理作祟,也没有解释它的来源究竟是因为男友的意外死亡,还是她工作中的种种压力所致。这种模棱两可的叙事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惊吓感,也无助于呈现完整准确的女性心理分析,颇为可惜,幸好还有女主角艾丽卡·里瓦斯的出色演技挽回一些好感。
2.5星。让人迷惑不解的叙事,在惊悚类型片和心理分析剧之间徘徊不定。“声魔”的概念设计有其吸引之处,使女主角的职业身份和感情世界连结起来。为恐怖片配音的情节呼应着《邪典录音室》,色彩、灯光和梦境嵌套的设计像是阿基多的“铅黄片”和林奇的元素胡乱地揉合起来,最终浮现的女性主义是我的错觉吗?
导演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做一部商业惊悚片,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假借一个陈词滥调女主人公(一个陷入精神危机中年中产女性),来造作出一麻袋烂俗且空洞影像。这部电影实则没有任何社会和情感的连接,毫无表达,一个德·帕尔马劣质的,一惊一乍的平庸模仿者。
一会儿以为是鬼片一会儿以为是中产生活情感剧情片一会儿又以为是情色片...genre bending得刚入戏又出戏又入戏。爱是失去自我让另一个人进来。
2.5
#Berlinale20-07 主竞赛看到惊悚片还挺难得的。开头录音室的大色块光影有点阿基多的味道,作为配音演员的女主角演绎日本恐怖片的声画配合营造出了诡异的独特气氛。音效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做到了利用电影形式展现恐怖元素,是影片的亮点。然而最终并没有揭示“入侵者”究竟指向何人何物,没能实现恐怖片作为社会评论或者探求社会潜意识的功能,有点可惜。
归根结底,我们不是想看一部好电影,而是想看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这部可以试试,但看之前先要放下“恐怖片”的执念。
#70th Berlinale#主竞赛。虽然故事有些让人迷惑,不过影片在电影化手段上还是做得相当出色的,声音设计成为最大亮点。看起来是个很标准的恐怖片,不过影片的“鬼上身”除了套层梦之外还以声音来展现,尤其是有录音室这个空间,可以实现声音的放大-变形,“入侵者”最早是在音轨上被录音师发现的(这一点倒是让人想起安公的不朽名作《放大》),并且声音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叙事元素。有着一些女性主义电影的可能性,不过基本没有展开,同时也回避了可能的原生家庭问题、政治解读等等的可能性。主竞赛嘛有点呵呵……
Competition 视听方面还是有追求的,但再好的想法建立在如此混乱和欠考虑的执行之上,依然是空中楼阁。圆不回来的故事线就故弄玄虚地丢在一边不管,导演还要在这个几乎完全架空的中产阶级意淫故事上牵强附会完全看不出的移民和社会融合议题,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未免太过偷懒且不尊重观众了。
本来还挺喜欢华莱士人鱼的!但是听了两耳朵新闻发布会👋不要随便发表爱情以外的意见好吗
上次是Noir,这次是Giallo和心理惊悚,面对经典的大男子主义类型电影,导演这次放弃了表层的改写颠覆,陷入了彻底的cliché,最终结果是内容与风格的双重匮乏,甚至没能拍出性张力。
故事的设定对声音设计的诉求太高了,但是却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所以这个心理惊悚就无法达成。那这个电影就很难成立哦。
#Berlinale70th 06# 其实有关于日本电影的部分相当有趣,考虑到南美洲尤其是巴西大量的日本后裔,日本情色片出口的部分其实是个很实际的考量,而非某种文化嫁接,当然这是不是掉入了一种拿来主义的icongraphy陷阱却又不得而知。这片本质挺简单的,不知道怎么就入了主竞赛的阵容,心理分析电影真的是太gendered了,我几乎很少看到男性为主角的心理惊悚片,而且所有女性心理惊悚的trigger永远都来源于男性也确实是我们的现实生活,而非一种刻板印象。
各方面都很奇怪的一部主竞赛,柏林这质量真堪忧啊。@Berlin FSP
2.5 唯一有趣的地方大概是和日本电影的连结,以及这个点所生发出来的情欲爱。
完全看在纳老师美颜的面子上
主角最后应该是放弃抵抗 也进入了声魔的世界 整片有点未麻的部屋和黑天鹅的感觉 最后一段和声非常惊艳 不懂为什么分这么低 我觉得是一部非常不错的佳作 8.4
3.5星
先快速短评一下:《入侵者》大赞大赞大赞!这片子是真正的女性电影,如果男性评论家和观众们看不懂的话,这恰恰就是男女无法对话的现实。这部片子是大卫·林奇、诺兰、西区柯克的合体。《猛禽小队》里的Harley Quinn 是女版浮夸版小丑,这部片子才是Philipp Todd镜头下的小丑的女版,当然不是一比一性别对换,否则就不叫女版了。导演营造了一个女性私密的内心空间,很多人可能并不理解女性Psycho-sex-horror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导演也无需解释,每部电影观众都应该有自己的解读。
鬼压床的体验通常会伴随着“假醒”,即睡眠者以为自己摆脱瘫痪状态实则并未摆脱梦魇。从第一分钟观众的感官就被调动,以听觉的方式窥视女性的春梦。伴随噩梦与假醒的反复,女主以梦弥补现实中性的失语。很好奇女性导演竟拍出一步Male gaze的影片。
很一般吧,叙事混乱,最后竟然搞成了烂俗爱情片。声音运用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