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非洲是一片深度的梦境,是纯净的沙漠加清澈的沼泽。
非洲是一片深度的梦境,是纯净的沙漠加清澈的沼泽。本片要说的话很多,可能只有导演才真正知道。两个人的处境不同,但面对的是同一片难以解决的非洲大地。无论是德国人还是法国人,无论是外国人还是非洲移民。另,人变成河马有什么奇怪的,各位观众难道看不懂了?不是说这河若干年没出现过河马了么
犀牛,河马,大象,老虎,狮子,长颈鹿,这是导演们最喜欢的动物,被用在各种影视文学中,有恋爱的犀牛,少年派,……为何就不能有变成河马的德国医生?他不是说之前医生变成河马因为同事与妻子有染,伺机报复吗?
……各种阐释,各种联想,中心问题是,非洲是深度睡眠,非洲需要的到底是什么?非洲人才是真正沉睡的雄狮,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会领会所谓的落后国家人民是如何沉迷于甜美的梦乡,只有深入其中,才情不自禁地也沉沉睡去。
2 ) 《嗜睡症》:似是而非的河马故事
一个白种人在非洲找到了家,一个黑种人在非洲学习援救。导演乌利胥·柯雷借助非洲的嗜睡症病人的事迹,想表达太多人性的复杂程度,进而让世人关注这个落后部落的种种不现实待遇。但是,过于神秘主义的河马寓言,又让人看得莫名其妙不知所谓。称不上是一个多么好的故事,对于导演所关注的人群和娴熟的拍摄技法,最终赢得柏林的银熊奖,算是对其中隐喻的一种肯定?
3 ) 《嗜睡症》影评:你是暗夜里的一束光
刚开始看这个片子,一定要静下心来,大量的暗夜镜头、平淡的对白很容易让人看不下去,而此片更像一瓶红酒,后劲很大。越往后看越觉得有意思,每个人物的塑造都很耐人寻味。整个电影没有那种大起大落,在很平静的叙事中吸引你的眼球。
看完电影,最大感触是外国人做事情更纯粹,可以为了喜欢的事情奉献自己的一切。 主人公艾波就是这样的,为了一份喜欢的工作背离了家乡和亲人,欧美人被同化成了非洲人,而非洲人不再像非洲人。主人公艾波和法籍黑人大学生在影片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艾波把自己的一生送给了非洲。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导演是在告诉我们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被身边的环境同化,是每个人都躲不掉的。
观看整个片子感觉更像个纪录片,故事性不是那么强,没有很强的戏剧冲突,很平静的叙述了一位自愿去非洲工作的欧美医生艾波的生活。影片开始记录了艾波把妻子和女儿接来非洲度假。通过游泳一场戏可以体现出在德国上学的女儿对非洲的反感,通过与同事的聚会展现出了妻子对非洲生活的不快和烦闷。而艾波却很享受在非洲的生活:游泳、打猎、给病人看病, 他习惯了非洲的一切。离开还是留下让艾波很纠结,最终艾波和家人分道扬镳,他开始酗酒。
片子里大量运用了夜间镜头,与片名‘嗜睡症’如出一辙,不得不说这是影片的一大特色,摄影师的功底很棒。导演也很大胆,这么多枯燥的夜间戏和叙事场景,床上(露点)戏被安排在了电影四分之一(全篇88分钟)的部分,大约电影开始20中左右吧。没有耐心的童鞋很容易在前20分钟的观看过程中昏昏欲睡,此时的感觉的确是像得了‘嗜睡症’。别诅咒它是个大闷片,往后看,你会觉得片子里的每个人物都很耐人寻味。
导演有过非洲的生活经历,每个人都在讲述内心的故事,不是嘛?导演没有明确提出自己对非洲援助计划的解决方案,但是影片提出了对于非洲的发展需要靠市场运作的观点,而非援助所能达到发展非洲的效果。艾波就是非洲援助计划里的一个参与者和执行者,他尽心尽力成绩显著,却两头不讨好,有些事情不是依靠艾波个人能力就能解决的。
影片用一个非洲本土人的话轻松的告诉观众,艾波已经是个地地道道的非洲人了,他说道:“你的皮肤比我黑。”潜台词就是‘你比我还像个非洲人。’导演在阐述艾波被同化的时候,兼顾对艾波的立体塑造,艾波拒绝了朋友的泡妞计划是想告诉观众艾波是个为人正直、清廉的家伙。他在非洲工作没有高额的薪水、也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反而,他失去了妻子和女儿。艾波在不知不觉中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
三年后,艾波和当地黑人姑娘结了婚,并生有一女。国际组织派来调研的法籍黑人大学生带我们目睹了这一切。故事层层推进,导演通过一系列的小事情反映了艾波已经被同化的事实,又把法籍黑人大学生过惯现代生活无法适应非洲作为参照物,映射了艾波作为一个医生的艰辛和成绩。从厌恶到理解到支持,法籍黑人大学生彻底的理解了艾波的工作和对非洲所做的贡献,融入了艾波的生活。
当艾波和老丈人发生争执的那一刻,影片向观众提出了问题:艾波在做什么?他在非洲的生活看上去并不怎么样,或者艾波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他所热爱的工作。纵观整个片子,艾波始终没有离开非洲。导演也在告诉我们人与环境的关系,长时间呆在一个环境里,会被同化。
结尾很神秘,也很耐人寻味。医生艾波在夜晚狩猎时被河马吃掉了,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4 ) 《嗜睡症》评论:援非医生失踪记
《嗜睡症》评论:援非医生失踪记
德国导演乌利胥·柯雷的新作《嗜睡症》关注的是人与生存环境的复杂关系,在非洲丛林中,有人迷失,有人手足无措。乌利胥·柯雷用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习惯是否可以改变人的一切。
艾波与妻子维拉在非洲工作多年,艾波是世界卫生组织派遣到非洲的援助人员,帮助当地的医院治疗嗜睡症病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维拉对于在非洲的生活越来越不满意,而且常年无法与女儿团聚也使得两辈人的关系愈发疏远。维拉决定回到德国,但艾波对此显得举棋不定,他越来越习惯于在非洲的生活,但在事业和家庭中他只能选择一个,这让他十分痛苦。
数年之后,一位在法国出生的黑人艾利克斯来到了喀麦隆,虽然艾利克斯同样有着黑皮肤,但却是第一次来到非洲,贫穷的生活和艰苦的环境让这位医科大学生难以适应。在见到了依旧滞留在非洲的艾波之后,艾利克斯发现他已经娶了一位非洲女孩,并且和她有了一个孩子。某天夜里,艾利克斯和艾波一同去森林出巡,但艾波却在森林中神秘失踪,清晨艾利克斯踏上了寻找艾波的旅程,一匹河马却从森林里神秘地出现……
单从剧情看,《嗜睡症》与泰国导演阿比查邦的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将视角对准了神秘的丛林,故事也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段(两段中还出现了超长时间的黑场)。但在影像风格上,《嗜睡症》没有那么极端和风格化,大量的手持摄影和空间调度在欧洲电影中并不少见。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对于黑夜的表现非常出色,摄影师帕特里克·奥斯利用娴熟的技术营造了一个迷人神秘的非洲丛林景象,写实又富于魅力。
艾波与艾利克斯是相反的两面。前者是白人,但却始终离不开非洲,某种意义上来看,他已经失去了回到现代城市的勇气,非洲丛林是他最好的归宿。而艾利克斯虽然看起来是黑人,但却在法国出生,对于非洲恶劣的环境完全不适应,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艾利克斯独自住在连电灯都没有的村落里,却依旧小便在了一个饮料瓶里(这一段被正面、长时间的表现),他作为养尊处优的现代人还不适应这里的简陋生活。
片中出现了的一段剖腹产的描写,虽然是一位医生,但艾利克斯却无法完成手术,仅仅在孕妇身上割了一刀,他就跑到了外面去呕吐不止,而艾波却对此轻车熟路,这样的工作他每个月都要做。
乌利胥·柯雷的父母在非洲工作多年,他自己也从小就在非洲生活,这部电影可以说是讲述自己的故事,生活的经验给乌利胥·柯雷带来了创作的源泉,尽管有人质疑乌利胥·柯雷恶意描写了非洲的生活,但从画面的质感和对细节的营造上,乌利胥还是交足了功课。在电影第二段的开头,乌利胥·柯雷表现了一段演讲,演讲提到了国际援助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并且主张靠国际贸易来帮助非洲。对于这两种做法孰优孰劣的问题,乌利胥·柯雷没有给出答案,或许这也是他自己想要搞清楚的问题。
片名《嗜睡症》有双重指涉,一方面点出了艾波和艾利克斯所医治的病症,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这样的道理,长时间呆在某种环境中,会形成习惯,对于变故不愿意醒来。
片尾在艾波失踪之后,出现了一匹神秘的河马,河马从哪里来,为什么从这里出现,没有人知道。
5 ) 留白和双重隐喻是赢得柏林最佳导演的最大筹码
选准电影节参赛是相当重要的。像乌利胥·柯雷(Ulrich Köhler)这种风格的导演,要是入围戛纳,很大可能去的是“导演双周”单元,即使好运连连进入主竞赛,最终获奖的几率也是很低的。当然,在此并非贬低这位柏林电影学派导演的实力,我只想说像《嗜睡症》这种政治性甚为明显的影片,入围柏林电影节是最佳的归宿,顺利摘下最佳导演银熊奖,当然可喜可贺。究竟影片凭借什么能拿下这个份量相当的大奖?我猜想当中肯定有很多因素,当然少不免是政治方面的,这与柏林电影节一贯以来的宗旨及推崇的作品有密切关系。
如片名《嗜睡症》所示,我起初根本不知道有这种疾病,直到看完影片,我才知道个中缘由。我认为这个名字具有双重指代的意味,表面的意思就是片中非洲民众不幸患上的疾病,病人一旦染上,有可能长眠不醒。另一种是指代白人医生染上的生活习惯,由于他长期在非洲工作,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他起初被派去非洲为是研究治疗这种传染病。自病症得以控制后,他竟出乎意料地选择留下来,跟当地女人生子,过上了当地人的生活,没有半点返回德国跟家人团聚的意愿。在影片的第二段,导演更引入一位法国黑人医科学生的视角,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这位在法国出生的黑人学生来到了喀麦隆,对他而言非洲是完全陌生的,贫穷的生活和艰苦的环境让他深陷困窘之中。
透过前后这两个人物的对比,前者是白人逐渐融入到非洲当地生活,而后者外貌上看是黑人,却根本无法适应非洲的生活,因为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欧洲人。外貌肤色和生活习惯的错位呈现是影片颇为有趣之处,暗中讽刺了西方人对非洲的刻板印象以及心照不宣的种族偏见。不过,影片核心还是透过“嗜睡症”的第二层隐喻,描述白人医生有意识脱离原有的欧洲生活方式,逐渐融入到非洲生活的过程。他长期驻扎而受到了同化,陷入了自以为的安全舒适区。这种逃避生活的消极姿态跟之后《我房即世界》里男主角的策略颇为相似,只不过这位医生的遭遇更令人惊讶,他对周遭的危险环境丧失了警惕,甚至变得麻木,最终被河马吞噬(或者变身为河马,两种解释均说得通)。影片那个极具隐喻的开放性结尾,便向观众交代了他的命运选择。
然而,在我看来这个开放性的结局似乎也具有双重隐喻,一方面阐明了主人公面对生存危机的态度取向,同时还隐喻着西方发达社会对非洲贫困地区援助政策的失败。在影片第二段,导演展示一段演讲内容提及国际援助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经济上的援助只能暂时解决当地人生活困境,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这个结尾也可以引申理解为西方资金援助被当地接纳消化,却无法改变其野蛮兽性的规则。导演由始至终到没有明确给出答案,而是充分使用留白手法和隐喻性的画面,每个观众心里肯定有不同的解释,我相信这才是让柯雷赢得柏林最佳导演的最大筹码。
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的影像风格,全程采用自然光拍摄,无配乐,呈现出一派现实主义风格。然而不少夜间场景却呈现梦境的意味,充满神秘的非洲丛林能勾起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热带疾病》的印象。这种梦游般的刻画手法与《窗户周一到》里女主角驾车在山间行驶,以及误入酒店的场景里是完全一致的,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美学风格也为这部充满神秘色彩的影片添上画龙点睛的一笔。
6 ) cliche 只是伪装
我承认电影的前15分钟我以为这又是 一部那 “那样” 的欧洲电影,你知道的, 中年医生 通常是德国,荷兰,丹麦人,胡子碴,不完美的家庭,纠结于人性与 white men's burden。
但他之所以在这不是为了救赎自己 或者 出于 带有略带有种族优越感的道德责任心, 他是一个 移民 。 他对非洲热爱,依恋或者是单单习惯了也罢, 从自我定义上他已经不在是纯粹的欧洲人了, 但是他是白人, 一个在黑非洲的白人。
与他相对照的是年轻的 非裔法国医生。 他来到非洲面对着跟他有相同肤色的人一举一动却带有些许的优越感,从买烟那一幕 到 他在医院中同每个人打招呼, 在车上戴着安全带... 无数个细节上他是个彻彻底底的欧洲人或者说 “白人’‘ 。 (虽然现在 说着法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的黄种人和黑人 也是 欧洲人了, 但当提起european 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会是他们吗? ) 讽刺的是他是黑非洲黑人群中黑皮肤的白人
虽然还是很俗套,但他们的自我定位是不被承认的。 他永远的不会被认为是非洲人, 对于他的非洲亲家 他就是一个“白人”, 一颗摇钱树, 一个给他们买车买彩电的人。 对女大学生, 他也不过是前往欧洲的摆渡。
法国人呢? 或者那个自认为是法国人的法国人呢? 对于他的法国同胞而言, 他是一个有大鸡巴的黑人。 而法语带有浓重非洲口音的当地人似乎也从来不拿他当法国人, 即使他操着一口标准的法国口音。
这是对全球化和 欧洲/美洲/澳洲 的所谓 多元化社会的一个响亮的嘴巴子。 为了politically correct, 西方社会长期视 种族差异,种族偏见为 (用一个共产党的词) 洪水猛兽。 成长在这种舆论气候下也真有人天真的认为世界大同,种族歧视已是上个世界的产物...
也罢, 电影的最后, 他像非洲传说中的一样变成了河马, 至少河马是黑色的, 传说是非洲的。
没觉得有什么好。是不是现在的评委会又有了新的审美标准?片子后半部分还行,特别是那个生长在欧洲的黑人医生出现以后,显得有那么一点现实意义。部分情节比较做作,譬如买烟的时候搞不清汇率,还有那个值班时候睡觉的黑人管家。导演说是关注被忽视但却很实际的非洲问题,但感觉后来完全只谈那德国人了
一直让我纠结的是,主人公到底在毫无意义地追求什么?
这是编剧怎么着一拍脑门写出来的本子啊,故事有大框架但细节均看似与故事整体无关联,但实则却处处类比处处精心,可还是有些细碎了。在完整性方面颗粒化。导演挺厉害对于镜头处理该取该舍都有分寸,尤其开局不错,但后面逐渐意识流,然后最后的河马是?
确有阿彼察邦之感。然而没有热带的甜美,忧郁和痴迷。
这个白人医生从内心厌恶这个地方,渴望回国同妻子女儿团聚,但又无法抽离这个环境,而同本地人结婚生子,并最终神秘消失。这种对原始的嗜好,犹如对沉睡的嗜好相似,明知症疾所在,缺无法自拔。而最终那只“杀人”河马,恰似整个吞噬一切的非洲丛林,让人永远的滞留在这片土地。
又一部掩盖主人公目的与追求 置身大环境里 反情节的电影。非洲丛林 河马 种族问题 但只是呈现了不明朗的病症而已 结尾音乐好
气氛营造的不错 特别前半部蛮好 各种矛盾都很圆润的凸显出来 后半部走的实在是草率了点儿 结尾给人的那种“啊 这就完了啊”的感觉挺有味道的
河馬出沒,醫生小心!最後一段和陳同學的短片氣息十分相近啊,人作怪卻弄出個靈異事件,不會結束也不能這麼沒有責任心吧。
导演一口气讲下来,不紧不慢,最后河马走入画,咔!影片结束。让我恍然大悟,这片子有些厉害哟,不动声色,却又不失精彩!
看完电影一个小时之内想着该给这电影半颗星都是多余,可是在看马德里女单网球赛的时候,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了才,环境是伟大的。
欧洲,非洲,白人,黑人,白人文化里的黑人,久留黑人国度的白人,轻描淡写的人物际遇以及无法预料的故事走线,奔向一个莫名其妙的开放结尾……
嗜睡症这里更像是隐喻男主长年驻扎非洲的被同化,他害怕醒过来重新面对外面的世界,最后他也被这种习惯毁了。影片剧情平淡,没什么戏剧冲突,前后两段更像是一种平行模式的人物对比,影片的现实意义变得让人玩味,但导演都是点到而止,只放大了人身上的病状,至于病态的制度选择了态度开放。★★★
一个法国医生,在非洲大陆,穿中国制造,下中国馆子,得热带疾病,变成丛林犀牛
味道很对,白人不白,黑人不黑
看得让人想睡觉
8.7;歐式神秘主義
近来看到最好的一片新片。德国人版的河湾故事。黑皮白心人的降临是妙笔一处。最后白人被黑非洲吃掉倒是例牌了。尽管还到不了卡莱尔丹尼斯的巧克力水准,但起码可以和白物质一比高下。
德国导演眼中的非洲丛林,2011,银熊奖。河马作为意象,从传说中吞噬一个瑞士同事,到吞噬医生自己,这是久经环境对我们的吞噬。离不开,却憎恨,生活的每天每天都厌倦,不满。这是谁的写照?我在心里默默反省。
magnet:?xt=urn:btih:D606443DC3A4B89B1E6C6EBB21D58346449C9455&dn=Sleeping-Sickness-2011-720p-BluRay-x264-DTS-EA-PublicHD-
字幕跟不上很影响观感,整体感觉比较一般,结尾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