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入圣。除此以外我找不到其他任何合适的词语形容米开朗基罗。
我发现当自己面对米开朗基罗时总是很容易词穷;当时读完《痛苦与狂喜》这部大部头小说是这样,如今看完这部两小时的纪录片还是这样。我记得片中那位对梵蒂冈圣殇实在是难以忘怀的美国律师,为了能在自己家中摆上一件复制品,他不惜跑到卡拉拉山中的大理石矿亲自挑选石材;当他看到复刻的圣殇时,哪怕只是复制品,都不禁抹了眼泪。隔着屏幕与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我也没有表现得比他更冷静。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永远有一股摄人心魄的力量。那是通过他精妙绝伦的技法所展现出的创造性的观点、伟大的思想和不屈的精神。木心曾说,这些留存于世的作品只能反映创作者品质中的十之二三,但仅是我们看到的这些许已足以使人神魂颠倒。
从酒神像到梵蒂冈圣殇,从大卫像到美第奇家族陵墓,从摩西像到佛罗伦萨圣殇,还有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西斯廷教堂祭坛画、卡比托利欧斜坡,一直到辉煌的圣彼得大教堂圆顶……米开朗基罗就像是降生于凡世的星辰,是冰冷的自然法则送给人类世界的厚礼;而他留在凡世的遗产是人类文明永恒的珍宝。
他立于众神之巅,拥抱着阿尔卑斯山凛冽的北风带来的痛苦与狂喜。这是米开朗基罗,没有人能不赞美米开朗基罗。
Divine.
Immortal.
第一次看到米开朗基罗的画是在一家画室的网站主页,是那副著名的上帝之手,后来学画过程中渐渐熟知了这位艺术家,艺术家这个称呼对他来说过于乏味平淡了,老米在地球上曾经真的是神一样的存在过, 每个艺术生大概都画过《米开朗基罗》石膏像吧,那个他苍老萎靡,棱角模糊,然而出自他手下的大卫,小卫,哇塞,美男标准啊,后来看了BBC的这部影片,更深层的了解了他的个性,他说:艺术只应天上有,他讨厌任何人的批评,按照当下的网络用语就是迷之自信,自信到自负,对他来说是褒义的,他桀骜不驯且充满创造性的个性成就了他无可逾越的艺术巅峰,看过西斯丁教堂天顶的人,无不膜拜到肝脑涂地,抑郁沮丧到想放弃,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难以企及,难以企及。。。好喜欢他的个性,激进,充满梦想,敢于和主教较劲,却也知道进退,因为他小小的贪财的执念,一个不很完美却很真实的“神”
BBC的这部纪录片拍的真有意思,让我觉得比一般的剧情丰满的电影更有韵味,看的是激动不已,酣畅淋漓,放佛短短一个多小时已有幸陪伴他度过了完整的一生。
近年来是越来越爱看传记和纪录片了,年轻时喜欢fiction,现在喜欢base on the true story,有点类似于在天空飞的太久了,总要落地休息一下,接点地气,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
一个伟人的一生,究竟如何讲述才算美妙?
先给你史料,再给你八卦,献上真人演绎,让现代人一比一的复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然后现身说法告诉你作为米开朗基罗工作时真实的美丽和哀愁,满满的代入感,再佐以绝美的背景音乐,音画同步,my love,这样够不够?
米开朗琪罗是在世时最名利双收的艺术家了,去世时也十分富有。不像梵高那样名利都在身后。他据说是一个精于算计,脾气火爆,天纵英才的人。
此剧伊始,一人扮演米开朗基罗本人口述历史,让史官记录,而不合史实或杜撰之处,或倒打一耙,恶人先告状之处都由现代人跳出来揭秘,大抵都有数据论证,往往拿出银行记录说事儿,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哈哈大笑。米开朗基罗和凡人一样骄傲,刻薄,说谎,暴脾气;但他的创作欲望和能力却喷薄而出,犹如神助。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对他的膜拜和作品的欣赏增加了至少十倍。一直相信,art is an acquired taste,你懂的越多,越能欣赏其中的美妙。而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过程的了解,无疑也会让你对作品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今天之后,我看待米开朗琪罗的眼光再也不会和以前一样了,只会更厚重,thank god!
说起来,我一生中第一次看到男人裸体就是他的作品大卫,当时还是有点惊诧。暗暗想着:啊?男人长这样啊?怎么能就这样不遮掩呢?这样可以吗?这样真的好吗?大家都看到了吗?没有人和我一样好奇吗?那时候大概是小学美术教材上看到的吧,心情久久无法平静。环顾四周,大家都放佛波澜不惊。难道她们以前都看过吗?!现在想起来,简直是五味杂陈。好吧,大卫,你就是我的男性启蒙人。
第一次去梵蒂冈时,排了很长很长的队,一进去第一眼就看到了他的25岁时的作品:圣殇。闯入我心扉的就是拜伦的那句诗:
If I should meet thee
After long years,
How should I greet thee?
With silence and tears.
(假使我又见你,事隔经年,我应如何致意,以沉默?以眼泪?)
我静静地仰望,忘记了时间和空间。
圣彼得大教堂也算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虽然他去世30年后才建好,但毕竟是他设计的,真的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罗马城也由他贡献过设计理念,难怪罗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走在街上都让我觉得随时可以穿越历史的城市,到处都是百年千年的建筑和雕塑,如走在历史书中,我觉得踏在任何一块方砖上,似乎所有的历史和人物都可以立刻复活,妙不可言,十分神奇的感受。
米不止是一个画家,也是伟大的雕塑家和建筑家。现代人一周都坚持不了的西斯廷湿壁画,他整整坚持了四年。他不止是为了钱,也在建造自己心中的圣殿。那副著名的创世纪,上帝和亚当相对的指尖流淌的明明就是看不见的闪电⚡️和灵魂的交融。那明明是把灵魂像电一样注入你的体内,让你苏醒,给你力量和渴望。
正是因为感受到这种渴望,中年时,他爱上了一个美少年,为他写了十四行诗:
“我满怀忧伤,因为我们无法再度年轻一回。
这样我们相处的日子就更多了。
未来太短暂!
我垂垂老矣,只能言尽于此。
笔墨无法表达我深挚的情感。我以双唇爱着你,却仍嫌不足。你的爱触不到我的心,亦无法强行推开门扉。
各种喜悦涌上心头,你的承诺无法填满。”
为了他,米抛下了一切手头的工作,因为年轻时,我们或许会觉得工作和创作比sex还美妙,自己立的目标不达成绝不罢休,没有资格也没有心情谈恋爱;但到了一定年龄和阅历,你实现了一些事业的追求,或许会觉得爱和陪伴更重要。而米本来就是一个清教徒般爱自苦的人,工作时经常废寝忘食,心火一旦燃烧,烈焰熊熊(雄雄)难以扑灭,简直快把自己灼伤。奈何他们之间注定只能是无言的结局,那个年代,同性之爱是要判刑的。猜想了一下他深爱的理由,他不止爱上了年轻人的出生,背景,教育,才华,也爱上了他所代表和投射的自己逝去的青春。谁不想猛啜青春的肉体和灵魂返老还童呢?如果你明知道它会给你带来双向的飞升?这种诱惑如何拒绝?never!so let it be!set yourself free!fly in the sky and get high!
接下来,美第奇家族突然给了他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巨资建一座教堂⛪️。仅仅开采所需的大理石,他都在工地上耗时三年,认识了无数的工友,给他们取了许许多多可爱的外号,比如小猫🐱,胡萝卜🥕等等。但是噩耗传来:没钱了,不修了。恸哭无泪。人生在世,最可怕的就是:被夺去了所有的希望。nothing to fight for,no one to wait for,简直生不如死。
为了安慰他受伤的心灵,美第奇家族给了他一个新的小任务,他只能默默疗伤,他在人脚边雕刻了一只夜的鸟:猫头鹰🦉他还试图雕刻一只老鼠,但却终究未完工。而他觉得自己的时间在一点点的被老鼠啃噬。
终于他老了,这个二十几岁都已经扬名立万的人,晚年最想要什么?一个贵族的身份。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侄儿身上,而他也求仁得仁。
这部片子的英文名字叫:the divine神性的米开朗基罗。他的作品圣殇,大卫,西斯廷壁画,圣保罗大教堂,罗马,无疑都是神品,或许上帝只是借助他的手把这些创造了出来。而他的种种缺点,让他被证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连罗马诸神都绝非完美,何况米开朗基罗。活着,就是要不断的polish,打磨,雕琢自我,直到升天的那一天。或许,这才是最神性的追求吧。
私以为很不错的纪录片。#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是吉兰达约的学生,但他对学徒生涯没有一丝美好。他是个天才,还爱过男人,他作品里的女性基本就是胸部隆起的男人。生命最后财产留给了侄子,他三十岁存的钱都比达芬奇一辈子多,日常拉踩拉斐尔。一辈子基本也都跟美第奇家族脱不开关系。从伟大的洛伦兹,到后期的教皇里奥X和克莱芒VII。跟战士教皇尤里乌斯II,经常争吵哈哈,此期间也完成了诸多作品,他甚至敢去战场找教皇要尾款,很勇。从西斯廷教堂到圣彼特教堂,他作品和他本人嵌入了基督教世界里。 纪录片复原了他造假做旧《沉睡的丘比特》,很有味道,出现了排泄物哈哈。还有制作者自己雕了《大卫》和《圣母怜子像》,在教堂天花板仿作《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制作运输工具,脚手架,自己运输大理石,很有意思,至少制作经费炸裂。还有演员的碎碎念,感觉米开朗基罗很可爱。
作品有: 1,“昏庸皮耶罗”让他制作的雪人雕塑 2,沉睡的丘比特 3,圣母怜子像,还在衣带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4,大卫,佛罗伦萨市政厅,后存入美术馆保存(多纳泰罗也有《大卫》雕塑🗿) 5,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 6,最后的审判,西斯廷教堂
(抨击落体的主教比乔亚被画成了地狱里长着驴耳朵的判官,把自己画成了使徒巴塞洛缪的皮囊)
7,圣彼得大教堂穹顶
1906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为十五世纪的一位意大利人写了一本传记,尔后,此传记与他笔下的另外两部传记合订成书,曰《名人传》,或称“巨人三传”。而书中那位被视为巨擘的意大利人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伟大的艺术家」这一头衔并非人们凭空虚造,而是需要悠久的岁月去洗练、沉淀才得以经久不衰。在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依据现代人的视觉经验及审美体验来看,米开朗基罗还是那般超卓。可以肯定的是,非凡的艺术家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为人所赞颂,即便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也是如此。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艺术」确实需要天赋的加持,这其中就包含了对美学的先验直觉以及敏锐的洞察能力,而从各方面综合实力来看,天赋中最基本也最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异常充沛的精力。
试想一下,现如今多数普通人熬夜工作几天可能就会感到身体不适,若是加班一周或者一个月,恐怕早就体力透支或者生病倒下了。但是当年米开朗基罗在绘制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呢?……连续四年,每天不间断创作,纯靠手工加人力,据说还是独立完成的所有壁画,如此繁重浩大的工作量若是换作旁人,即使不会积劳成疾,至少也是精疲力竭了罢。
况且在那个动荡不安、疾病肆虐的年代,一位正常人能活到四十多岁已是寿终正寝了,但我们的小米哥竟活到了将近90岁,在多于正常人寿命一倍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正是这漫漫人生路 使得米开朗基罗能够创作出较其他艺术家更多、更强的美术作品。所以赞叹米开朗基罗之余,笔者不仅仅是仰慕他作为艺术家的成就,更是佩服其生命力的旺盛。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人类科学史、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延续时间之长、普及地域之广,在所有思想解放运动中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一提起文艺复兴,势必会联想到「文艺复兴三杰」,三杰中的达·芬奇我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讲过了,而今天要详细解读的正是他一生的“死对头”——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全名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1475年3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柏里斯镇,小米的父亲是佛罗伦萨城卡普雷塞和丘西两个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可后来父亲在又一次的竞选中名落孙山,家境从此一落千丈。小米的母亲在他六岁的时候早逝,后由奶妈抚养,而这位奶妈恰巧是一名雕刻师的女儿,同时她的丈夫也是一名工匠。小米当年还拿这件事开过玩笑,说他奶妈的乳汁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改变体格,并产生一种新的、与天性完全不同的才能。
实际上,父亲一开始极力反对小米学习雕塑,因为那时雕塑工匠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而且雕刻家是一种比画家更吃苦受累回报低的职业(如果把画家比作民工的话,雕塑家就是民工的最底层’掏粪工’),可小米心意已决,父亲也只好妥协作罢,便不再强求他去文法学校读书。 后来13 岁的小米进入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的工作室学习绘画技巧,艺术生涯由此开启。
不过 此时的佛罗伦萨「油画」还未开始流行,大多数的绘画作品都以湿壁画的形式进行创作(湿壁画的作画流程极其繁琐,后面再详谈)。而米开朗基罗的心之所向一直是雕刻艺术,所以在此之后他又跟随多纳太罗的学生贝托尔多学习了一年雕塑,在贝托尔多工作室学习期间,米开朗基罗结识了许多围绕在洛伦佐·美第奇身边的艺术家,在此机缘下,米开朗基罗的才华渐渐被洛伦佐发现,并得到他的赏识而进入美第奇学院深造。
聊到这里,请容我插播一条小米哥的八卦,这条小八卦对于我们了解其后面的艺术作品很重要。让我们先来瞧瞧米开朗基罗的自画像,坦白讲,各位觉得小米长的帅吗?……好像跟帅哥完全不沾边(泪~)这位大艺术家并不像他的劲敌达芬奇那样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妥妥的美男子一枚。可以说非但不帅,反倒还有点丑,科科。
有人会说,外貌跟才华比又算得了个什么呢?咱不能以貌取人啊!非也、非也,外表的美丽在当时的小米心中很重要,尤其当你是一位混迹于艺术圈的人物,那就更重要了。
其实容貌问题一直都困扰着小米的内心,尤其作为一位毕生都在追求人体艺术极致美的艺术家,如此大的反差固然造就了小米偏执古怪的性格。还有最最关键的一点在于,米开朗基罗是一名同性恋者。
笔者在读《艺术哲学》的时候了解到,在古希腊时期,男男之间的爱情是被赞扬的,这种爱甚至会超过夫妻之爱。同时,「文艺复兴」之所以被称作文艺复兴,正是因为此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已被宗教神学的教条主义压抑了很长时间,所谓复兴,就是恢复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无疑也包含了“爱的权利以及追求幸福的自由”。
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男男相爱”并不是什么离经叛道之事,事实上就连小米的劲敌达芬奇也好这口。史学中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米开朗基罗之所以一辈子没结婚就是因为他本就喜欢男性,在他的作品里满目都是五官俊朗,身材健硕的美男子,而且小米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也是依照男性的身躯来刻画的。
不过揭秘他的性取向并不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重点,而是在分析其作品时不得不提到的假说。米开朗基罗作为一个不那么好看、但又喜欢同性的人来说,在容貌上他是不自信的,在后面的故事中我们会发现小米一生 性格执拗倔强、自尊心强、爱找存在感,其实就与他内心的自卑有着密切联系。可就是这么一位形似“钟楼怪人”的艺术家,却在美第奇学院学习期间,邂逅了自己的初恋,一位高大英俊的男青年——托里贾尼。
米开朗基罗集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诗人为一身,虽不及达芬奇那样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若是排第二,便无人敢说第一。从他留给世人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对雕刻艺术的激情无人能及,技艺更是所向披靡。
在美第奇学院期间,小米不仅要学习雕塑,还需习得大量天文、哲学以及文学、历史知识,这时他并不像之前在文法学校里那样一听课就打瞌睡,而是竭力汲取文化知识,使文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因为在这里他所接触的人物全都是各个学术领域的顶尖学者,这群大咖无疑带给小米前所未有的学习动力及创作热情。
事实证明,在美第奇学院学到的知识对于他将来的艺术创作非常有帮助。在这里学习之后,米开朗基罗开始筹备自己的第一尊雕塑作品《梯边圣母》,作品完成之际小米年仅十五岁。
这尊雕刻作品并没有突出耶稣在画面中的地位,而是将圣母作为主要人物进行刻画,浮雕中的圣母玛利亚被天使告知自己的孩子将来会受到无尽的痛苦与折磨,所以表情显得悲伤迷茫,毕竟圣母也是人类,当然会感伤自己孩子跌宕的命运。米开朗基罗在这座浮雕中突出了人性的特点,放大了人物的情感,在这件早期作品上,他就已经展现出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米开朗基罗在美第奇学院进步神速,大当家洛伦佐·美第奇惊叹于这位少年的才华与想法,并且洛伦佐也深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对后世的影响将会多么巨大,所以非常器重米开朗基罗。小米夜以继日的勤奋学习,披星戴月的练习雕刻,所有人都认为他天赋异禀且勤奋无比,但是有人喜欢他,就会有人嫉妒他。
前面说过了,在学院学习期间米开朗基罗遇见了人生中第一位同性恋人托里贾尼,米开朗基罗忘我的学习使他忽略了这位相貌异常美貌的年轻人,同时托里贾尼也因为嫉妒米开朗基罗的才华而怒火中烧。于是,在一个平常的午后,托里贾尼借机挑衅米开朗基罗并与之缠斗,在这个过程中小米的脸被托里贾尼狠狠揍了几拳头,等小米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鼻梁已经塌陷,连右边的颧骨也被打骨折了。
天啊!这张本就不好看的脸现在变得更是一言难尽······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米开朗基罗自画像》其实是经过他自己“美颜”过的效果,真人可能更难看。但后来小米也发现,对于他的才华来说,容貌真的不值一提(自卑也藏在心底),而且世人也不会因为外形而看轻自己,毕竟他可是大神米开朗基罗啊!不久小米开始了下一件作品的创作,这尊雕像名为《半人马之战》。
浮雕中每个人物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扭打在一起的躯体,还有准备搬起石头砸向敌人的斗士,就是这两尊浮雕,彻底奠定了米开朗基罗在美第奇宫的地位。可正在此时,佛罗伦萨开始经历政治剧变,萨伏那洛拉统治了佛罗伦萨(《女神的诞生》那篇文章中提过的“恶魔修士”),他用言语之火引爆了社会中蓄日已久的阶级矛盾,而这时又正逢大当家洛伦佐·美第奇去世。此刻的佛罗伦萨已经开始摇摇欲坠。
而米开朗基罗的家族也开始经历一系列变故,他的哥哥和弟弟追随了新教皇萨伏那洛拉的脚步,开始大肆破坏文艺复兴带来的一切成果,就连前辈「波提切利」也投靠了新教皇,当众烧毁自己的诸多作品,这时整个佛罗伦萨都笼罩在一层恐怖的阴影之下,目睹这一切的米开朗基罗火速逃离了家乡。(详情可前往上期文章《女神的诞生》)
辗转于威尼斯和博洛尼亚的米开朗基罗后来前往罗马,在这里创作出第一批代表作,如《酒神巴库斯》、《哀悼基督》等知名作品,其中《哀悼基督》(又名《圣殇》)使米开朗基罗正式走进大众的视野,并成为继多纳泰罗之后的又一位雕塑巨匠。
随着大当家洛伦佐·美第奇的去世,米开朗基罗失去了一位赏识他的强大靠山,而新继任的接班人「皮耶罗.美第奇」又懦弱无能,毫无建树,他并不器重小米的才华。此时的米开朗基罗身无分文、籍籍无名,日子过的十分窘迫,当务之急还是要先填饱肚子,所以走投无路的他决定赌一把,干票大买卖——伪造文物!
米开朗基罗做了一只丘比特,放在土里埋一阵,再做点表面处理,谎称这是古罗马的文物,然后让黄牛拿出去售卖,结果这位黄牛太狂妄了,竟将这件假古董卖给了当时罗马最有名的雕塑收藏家“红衣主教拉斐尔·里奥尼奥(Raffaele Riario)”。
可想而知,红衣主教买来丘比特没过多久就发现自己被骗了,但他还是惊叹于米开朗基罗的才华。于是主教大人把小米叫来并对他说:“小骗子,我可以放你一马,但你必须为我的花园制作一尊雕塑”,米开朗基罗迫于淫威也只能乖乖就范,为他的花园创作了这尊“酒神巴库斯”。
在《酒神巴库斯》这幅作品中,米开朗基罗刻画了一位喝醉酒、双腿都站不太稳的年轻酒神,而旁边半人半羊的农牧之神则靠在酒神旁边,调皮地啃食他手中的葡萄串。整个酒神的身体被塑造的非常美丽丰腴甚至还带有几分妩媚,给人一种'雌雄同体'的感觉。
可惜,Riario主教大人的审美还停留在严肃的“学院派”,当他看到这尊雕塑时表现得嗤之以鼻,Riario完全没法接受这个“不男不女”的娘炮酒神,所以死都不肯收货,最后还是银行家雅各布·加利(Jacopo Galli)看中了这座雕塑,将它搬回到自己的花园。
米开朗基罗因为这次拒收非常气恼,对外一直强调这座酒神从来都不属于红衣主教,它就是为银行家Galli的花园精心打造的(哎,自尊心多么强的男人)。但小米实在无需生气,因为银行家Galli马上为他介绍了一笔更大的订单,而这笔订单也彻底成就了米开朗基罗的事业,没错,那就是存放在圣彼得大教堂里的《圣殇》。
《Pieta》中文一般翻译为《哀悼基督》或《圣母怜子像》,如果直译的话就是“哀伤”。这尊超凡杰作为24岁的小米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作品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基督耶稣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耶稣遗体痛哭的情景。小米为圣彼得大教堂打造的这尊雕塑也直接影响了后来另一位雕刻大师「贝尼尼」(以后开个专题再详谈贝爷)。
《圣殇》高174cm、宽195cm,是典型的三角形结构,所以给人以稳重敦实的视觉效果。作品中圣母的四肢被宽大的衣袍所罩,这么做可以完美的解决比例失衡等问题,同时也对躺在圣母膝盖上的耶稣起到一个依托作用,从而不会显得头重脚轻。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这件作品的时候每一处细节都没有放过,甚至还用天鹅绒打磨了大理石表面,使其看上去更加光滑细腻。
恐怕我这样描述,许多看客还是没能get到这幅作品的极致之处,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其他艺术家针对这一场景的诠释……
比例失衡。KO!
演技浮夸 。KO!
太…梵高了 。KO!
太…不知道说什么了…KO!
让我们再来欣赏小米的《圣殇》,圣母玛利亚静静地望着自己死去的儿子,不需要任何动作,自然而然就为人们营造出一种悲恸绝望的氛围……小米的圣母,用笔者发自内心的一句话形容就是:“一位悲伤凄凉的大美女”。
我们可以看到圣母的表情悲伤却克制,而耶稣的面庞则显得平静而安详,仿佛只是在母亲怀里静静沉睡。那么问题来了,身为一位33岁男人的母亲,圣母是不是显得太年轻呢?小米自己是这么解释的:
“一名纯洁有节操的女子,通常都会比一般女子看着年轻,更何况她是处女?”
(好吧,这里我又要顺带科普一下,圣母玛利亚是以处子之身产下耶稣的。请不要问为什么、该如何操作?因为,这就是《圣经》里的设定,这里我们不需要用现代医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乖~)
总而言之,米开朗基罗在完成这组《圣殇》以后就彻底名声大噪了,因为雕得过于优秀,很多人都误以为它是米兰雕塑家克里斯托弗(Cristoforo)的作品,小米听到以后非常气愤(自尊心又炸了),于是连夜偷偷潜进圣彼得大教堂,在圣母的胸前刻下几个大字:
MICHAELA[N]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US] FACIEBA[T](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
但是这尊雕像却被后世的一个神经病破坏了一部分。1972年,33岁的奥地利地理学家拉斯洛·托特来到圣彼得大教堂。他爬过护栏,一边喊着“我是基督,我复活了”,一边用大锤击打这座大理石雕塑。圣母玛利亚的鼻子、左眼皮、脖子、头部被砸的四处飞散,之后他又强行掰断了圣母玛利亚的左臂。梵蒂冈教廷的工作人员在这场劫难后找到了50余块大理石碎片,但更多碎片还是被游客顺手牵羊了(这素质……)。修复后的雕塑现安置在防弹玻璃制成的展示柜内。
米开朗基罗靠这件《圣殇》收获了名气与财富……然而,与他接下来的这件作品相比,《圣殇》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这件作品名为:
大卫!
在罗马大红大紫的米开朗基罗,决定回到故乡佛罗伦萨好好在亲戚面前显摆一下,很巧的是,达芬奇当时也在那,这对冤家终于在这里碰头了。
达芬奇一向看不起搞雕塑的人,觉得那是机械工才做得事,这可真的把米开朗基罗气到发疯,他发誓一定要让达芬奇悔青肠子,于是小米决定挑战一块让无数雕塑家(包括达芬奇)都栽跟头的大理石。这块大理石质地轻薄(长而窄)且充满杂质与裂缝,所以导致它非常难驾驭,雕塑家必须非常小心谨慎,否则一凿子下去大卫就变成了杨过。
这块难搞的大石头被扔在工厂里一趟就是25年,人们甚至还为它起了一个“巨人”的外号。突然有一天,米开朗基罗站了出来,他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来征服这块“沉睡的巨人”,最终雕出了闻名世界的第一美男——‘大卫’。
米开朗基罗刻画了大卫决定与巨人哥利亚决战前的那一刻,他左手拿着投石器,眉头紧缩、脖子前伸,右手拽着石头,青筋爆起、蓄势待发,眼神则坚定无比的望向前方,似乎马上就要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哥利亚巨人,老子今天跟你拼了!
大卫的整体重心主要集中在右腿部分,这一古典的站姿再配以比例完美的身材,无疑是对古希腊雕塑最好的致敬。米开朗基罗为了使大卫看起来更具威严,所以有意将大卫的上半身尤其是头部加以放大。试想一下这尊五米多高的雕像,正常人在看它的时候肯定是仰视的角度,所以头部太小就会在视觉上显得不够震撼。
我们再往下看,用来连接上半身和基座的是两条腿以及连带的树枝。这就更是在无形中加大了雕刻难度,因为大理石重量过大,就很容易在雕刻的过程中被重力撕扯出现裂缝。所以米开朗基罗从最初设计草图时就要百般权衡,比例是否协调、动态能否稳固等问题,而后续的实施过程则更是考验他作为雕塑家的综合能力。
过程虽险,但是在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之后,小米还是将作品完成了,而且还完成的天衣无缝,所有看过的人无不称赞这是对男性人体美的最高诠释!从那时起,「大卫」就成为佛罗伦萨人民的精神象征:勇敢、坚韧、不畏强权。而完成大卫的米开朗基罗此时还不到三十岁。
不过历史上,比较知名的大卫雕像并不止米开朗基罗这一尊,另外两尊著名的雕像分别是多纳泰罗的《大卫》和贝尼尼的《大卫》,前者雕于米开朗基罗之前,后者雕于米开朗基罗之后。
米开朗基罗雕刻的大卫身躯健硕、气场强大,更偏向于成年男子的模样,而多纳泰罗创作的大卫则更贴近少年时期。多纳太罗捕捉的是大卫在打败歌利亚之后,将他的头颅砍下并踩在脚底的情景,比照大卫的身躯来看歌利亚的断首,我们就可以知晓巨人歌利亚的身躯该有多么高大了。不过依照现在的眼光看来,多纳泰罗塑造的大卫似乎显得有些阴柔,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则充满着阳刚之气。
最后贝尼尼的《大卫》看上去就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英俊少年,而他所抓取的画面正是大卫向巨人投石的那一刻,贝尼尼最擅长的就是捕捉物体运动时的姿态,就如同相机那样,“咔嚓”一声就把情景定格在某一瞬间,贝尼尼塑造的大卫表情惟妙惟肖,动态紧张激烈,他嘴唇紧闭,怒目而视,充满悦动与爆发力。其实就个人而言,对比这三尊《大卫》雕塑,笔者最偏爱的是贝尼尼的作品。
再讲回我们的米开朗基罗,小米哥通过这尊充满野心与火药味的大卫雕像,完成了“祖师爷级“大神达·芬奇想做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可谓是名利双收。在《神秘的微笑》那篇文章中我就讲过,达芬奇虽然想法多、思维广,但他是个出了名的“坑王”,你会发现他发明的那些飞机、大炮、坦克等等,也就是在纸上画画,但从来没有做出来过。所以从某些方面来看,达芬奇就是一位喜欢异想天开的「梦想家」,而小米才是兢兢业业的「实干家」。
完成这尊《大卫》以后,小米的账户多了九百个金币,同时也因为‘大卫’而登上了“雕塑一哥”的宝座,照理来说达芬奇应该是输得心服口服,然而,并没有…达芬奇依然不怎么看得起他。后来这两位大师又碰撞出哪些刺激的火花呢?请听下回分解,拜拜~
非常不错的纪录片。极为精彩地讲述了米开朗基罗的一生。片子三部分,一是旁白叙述介绍作品及生平,一是用电影的方式重现人物,最有趣的一部分是,安排现代艺术家复原当时的作品,从挑选大理石打造1:1的大卫,到模仿《创造亚当》湿壁画。没有画过穹顶湿壁画的画家,画了3天就去看医生了。
他的作品都是神迹
像真的的一样
太不可思议了,这完全颠覆了我对这个伟大艺术家从那种教条书籍的理解,bbc以还原当时情景的手法来表现这个伟大艺术家的一生,还有点八卦意味,原来他和另外三个文艺复兴三杰的关系不咋地,脾气太爆,没招!现在才知道原来米开朗基罗是同性恋···看的是那种港台配音腔的版本还好
文藝復興大師都是斜槓青年系列。用短小Sitcom形式串連 以老米最廣為流傳的三件作品David, Sistine Chapel, Dome of St Peter’s Basilica為切入 還原了背後的故事 二次去戰場討薪是個很可愛的細節了。這裡弱化處理和美第奇的恩恩怨怨可以在PBS Docu搭配觀看 對最後的審判人物創作也會多一層了解。題名定語 Divine來自於片尾 the God’s sculptor, painter and architect.
名人传复习。投入多,牛逼人才演绎历史。演员努力卖命,真枪实弹,拿捏很好。开篇结尾点睛。"Heavens own art, not mortal but divine/ Short time on earth, but Heaven's forever mine. Rapturous change, when even death's benign. Deadly to many, but new life to me." 另,古董造假也学会了。
真有诚意 讲故事的同时还复制了米开朗基罗的好些作品 圣殇和大卫从挑选原材 制作 运送 全过程复制 西斯汀教堂部分壁画 穿插的第一人称叙述很囧但也无可厚非 黑拉斐尔和达芬奇黑的很来劲 说大卫“被禁锢在这块大理石里面我只是将他释放出来而已 ”就觉得果然是艺术家啊
4.5/5 dramatisation+仿照大师当年的技法做旧“沉睡的丘比特”、重塑Pieta、重塑并用古法搬运David、请两位画家在英国一座小教堂穹顶画“创造亚当”。画完后两位去了梵蒂冈看真迹,被深深触动。其中一位是第一次去,对着穹顶伸出双臂:“我好想去触碰它。“ 一瞬间泪目。这种表现形式很直观地呈现出米开朗琪罗当年的工作有多么艰难。若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在艺术道路上追求完美,若不是那份执着和痴狂(以及天才),又怎么可能创作出这样的绝世名作。
学雕塑不是什么好活儿
终其一生。
神一般的
巧夺天工
太不可思议了。
“他是上帝的雕刻家,是上帝的画家,也是上帝的建筑家,从圆顶到大卫像,从圣殇到西斯廷礼拜堂,米开朗琪罗在尘世留下了不朽的天堂的景象。”
其实不推荐。看完我琢磨到现在还没明白。。。
「保持孤独才能听到上帝的声音」。上帝选中了米开朗基罗,他就成了伟人。三大工程就算放到创作条件更为便利的今天,要完成如此这般也属于神迹吧。观后我深深叹了一口大气「我等凡人啊」
内谁谁··你记不记得我们看过啊?
最拽的是,人家完成了旷世奇作创世纪,结果还说自己不是画家是雕塑家。。。老爷子在那种健康条件下居然活到89,也是服了。
米开朗基罗好嘈!
英国人真真逗比啊,一口英腔的米开朗基罗真的违和感好重啊一张口就想笑XDD 演员帅过分了,并且是有多爱演!整体有点做作不过确实费了一番功夫。只有机会看了一半,下次补完。Pieta是真爱,copy版韵还远不到啊 and纯论绘画三杰里我还是最爱圆滑漂亮的拉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