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朴素的真
今天下午,影院很清净,和北包场看这个电影。
检票的时候,检票员告诉我说,这片子很感人,很写实,虽然只看了最后一点儿,很想从头看一遍,买票没错,一定值得看的。
很少听到检票员这样说。
看完了也有一样的观感。这样的电影,应该很适合十元百姓场、敬老院专场、送电影下乡等活动播放。
我是说,真好。有这样平和心的电影,如今真不多了。
电影的基本构架,应该就是日本的那个描绘一个情境的节目,台湾的那个老年摩托骑行广告,几个心灵鸡汤的段子,和若干公路片的影子,也许还有杀手不太冷、飞越疯人院(这个没大有)。台词有的过于小品化。不过这都不是问题。如今很少有这样的国产电影,在故事的结尾回到朴素的感动。
在老人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次冒险里,有的人回到童年,有的人回到救赎,有的人回到完整,有的人回到佛光满面。
老人们演得真好啊,可能他们都没有演。演老是最难的,也是最容易的。
也许什么人都能在里面观照到自己的老年吧。也许能看到自己的以后,也许还看不到。平和的眼界,非强力所能打开。
去年说过,《龙门飞甲》尽管诸多不足,但武侠味够足;《金陵十三钗》尽管制作昂贵,可惜人味缺失。
而这个电影充满温情的老人味。
最难得的是朴素的真。真难得,好难得。
2 ) 那是麻雀
我会相信几个小孩子在《奇迹》的纯真愿望,却无法理解几个老人在《飞越老人院》的卖力行为,何故?除了难听的才华有限以外,恐怕多数中国导演已经不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了,他们对真与善的理解好像是来自CCTV。
微博时代,朋友跟我抱怨说,除了信息碎片化、交流繁琐化,他总是被那些陈年段子给打击到。有些夸张到十年前就在高校BBS上流传过,但放到网络上,它们还是被一遍一遍地转发,机械传播。看《飞越老人院》的时候,我不由地想到了这些。显然,从开头的魔术戏法到流泪的“那是麻雀”,从细节堆砌到技巧手法,导演拥有的、不断去呈现的也只是一些陈旧的东西。即便是脱自日本、允许山寨的超级变变变,多少也可以称为老把戏。当然,如果导演非要说:那和老人家上了年纪有关系,我还愿意被说服。然而,看到有如网络短片《老男孩》一样的“选秀结尾”,我当真是有些不耐烦了。
老人院的日常生活、一群人准备节目……当他们还身处在老人院的环境当中,即便电影没有试图去表现和传达什么,但观众还能接受。毕竟比起外面的社会冷漠,比起那些不孝的、虚伪的儿女们,安静的老人院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归宿。尤其在老人感叹着不想死在医院的时候,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老年生活的悲哀——哪怕不曾真正面对过,哪怕这归宿是这帮自叹可怜的人的最终宿命。我想,他们大多人,在大多时候,还是能撑起骨头、挺着腰杆说话,而不是一片阴暗。
然而,在一个编者打造的莫名动机下,或者说张杨依然忘不了拍公路片的兴奋劲,这帮老人突然厌倦了老人院生活,大有非决裂不可的意思,转而去寻找另一个美好的舞台。事实上,无论是在去往天津的沿途风光,还是蒙古包里的无差别感动,再到选秀舞台上起立猛鼓掌的评委们,我想,对生活持有审慎判断力的观众,他们大多会报以怀疑,这真的是飞了的麻雀吗?
没错,打从离开老人院开始,影片就飞越了现实,远离了内心深处的思考。我想,这并非因为自己在施行折中主义。就好比我一直说,《飞越老人院》就应该绑着许鞍华的《桃姐》上映,彼此拉动。在我看来,《桃姐》就是极力克制,以家常便饭打动人。相比老人院的大背景,那部电影要说的其实是主仆情。而在《飞越老人院》,内地导演又一次试图用人性的赞歌来打动观众。我不反对煽情,我反对的是没有技术含量、矫揉造作的生硬煽情。就如那个节目还有那个被台下观众、电视机前所有人围观的结尾,我只会想到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或许,有人喜欢这般直接的、生造的关怀段落,彼此圆满,一起融化。但是,我想,更多的人还是会被拉远了距离。
在我看来,《飞越老人院》有个最大问题,它搞笑的地方让我觉得并不好笑,尤其是那些面对节目表演的笑场,从开头老人的笑、家属们的笑、蒙古包的笑再到结尾的阖家欢乐劲,无论怎么给特写,我实在是接受无能,反倒觉得笑点过低,极度浮夸。这种近似挠人腋下腰间的粗暴方法,只能说拙劣。到了悲伤的地方,哪怕人物是泪水哗哗流,几个人一起流,我又真心觉得,很难被打动。很明显,导演停留在过度理想、一厢情愿的浪漫化表达,当然,有人说了,那是张杨的老毛病。某些时候,我又想到了去年那部《到阜阳六百里》,它同样在映照现实的难度面前没能更进一步,而《飞越老人院》是败下阵来。不过相比前者的清淡,《飞越老人院》的音乐就是猛煽情,多而且满,无休无止。当然,这也是三宝一贯的苦情风格,音乐一起,观众就被告知应该要感动了。
只是无论节制与否,我想放到普通观众那边,应该并无大碍。毕竟在现实的中国,在一个不断翻出寒心和冷漠的社会里,以《飞越老人院》的演员阵容和老人院的孤独主题。我想,电影本身确实有值得尊重的地方,值得正视。只是一码归一码,面对知音体和各式心灵鸡汤故事短文的洗刷教育,大家都希望着,能被其他人“温柔相待”。对老年人来说,尤其如此。然而,具体于《飞越老人院》,如此直白的诉求,如此不加掩饰的心思想法,那是不是显得太过廉价了。
3 )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张杨糟蹋了一个好题材。怎么讲?没HOLD住。换句话说: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看预告片时就有种种隐忧,当一切呈现在大银幕时,这种过火的处理手法进一步被放大,以至于到了失衡的状态,不禁要对电影打几个问号。
导演的本意是好的,以至于当我在创作老人题材的剧本时,看到《飞》这样一部关于老人的公路片架构梗概时,初始是略微有些嫉妒。在公路片类型尚未系统建立匮乏之时,张杨继2006年《落叶归根》之后,又一次尝试并试图升级公路片,以老人院里的老人为主角的电影在近几年中并不多见,尤其是以一种看似黑色幽默的商业娱乐片出场时,这种人物类型构架对于许多观众来说,是新鲜而刺激的。
影片从开头老人出走时,台词就显得很“傻”,到了老人住进老人院时,尤其严重。编剧有侮辱观众智商之嫌,恨不得是韩国长篇电视剧灵魂附体,拖沓乏力。但聪明的是,导演很好地用了麻将梗与老人间的集体娱乐运动转移了注意力。但问题还是来了,因为没有足够的人物内心细节作为铺垫,导致所有人的表演更像是过火的魔术,它几近癫狂,肢体语言与台词夸张至极。远景摇至近景,紧接着跳接到脸部大特写。人物的塑造不立体,不透明,陷入一种暧昧的虚假。这并不是艺术风格、类型迥异的问题,同是描写老人院的老人,《桃姐》中叶德娴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与人物内心气质相吻合的,这种感情的传递建立在尊重观众智商的基础之上,与观众的情感神经相勾连。但《飞》中的老人却像是打了鸡血的模子,玩飞越玩超车玩炫酷都可以,但这并不意味着与细节相割裂,更不意味着说说笑笑哄哄观众开心就可以偷懒作弊了。台词写得太满、太白,外在的戏剧张力虽夸张放大, 内在的张力却严重不足,导致整部电影浮于表面。老人这一群体,更需要内心戏的铺陈,内在情感的传递。不光是张杨,第六代其他导演也有类似的问题,张元尚未上映的新作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顽疾,“戏”过于外化,不执迷于内在的建构。现代好莱坞也好,意大利黄金时期的情节剧也罢,他们的“戏”绝对不是皮毛,而是深入骨髓,牵扯神经。可惜的是,他们年近五十还没有深谙其理,依旧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也不无道理。
作为公路片,地理空间的概念也很模糊。《西风烈》《无人区》至少是能有一个大体的地理空间概念,但《飞》的空间是概念模糊的,没有人知道这则故事准确发生在什么城市,它大致在中国北方,汽车奔驰在调成美国西部旖旎风光的内蒙古大草原,没过多久就向现代化的天津迈进。就像是本片的故事与剪辑,它的空间感也是极度跳跃不连贯的。不仅是空间,时间也是模糊的。时间的暧昧导致人物的错位,人物的错位加剧了故事的虚空。不知道是张杨有意使之乌托邦化、超现实化。被编剧轻而易举解决的戏剧冲突,在空荡的角色躯壳下,演绎出一个活生生的变形计。
说了那么多,还是希望张杨能上点儿心。他从《爱情麻辣烫》《昨天》《洗澡》《向日葵》《落叶归根》一路走来,不变的依旧是关注现实的人文关怀,是关乎理想跳脱藩篱的思想,是这种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接地气的口碑,所以不希望它一点点被诚信透支,中国观众不是傻子,进步的速度不比中国每年的银幕增加数慢。当然,清一色的水军请不要道德绑架,这跟尊老养老爱老没半点关系,对于这里面出现过的那些中国电影史上从第三代到第六代作品中的老演员老导演,我可比你清楚。
4 ) 人性也
看了这片,想起一个故事。
在盗墓行业里,需要俩个人合作,一个挖地洞钻到墓穴中,负责将宝物放在外面放风者用绳子吊下的篮子里,可是经常有放风者见财忘义,拿到宝物后将地洞堵死,而一个人享受花花世界去了。
为了保险期间,慢慢的发展到了父子去挖墓的模式,可是还是有的儿子见利忘义堵死老子的事情发生!到最后,改成了:儿子在地下拿宝,老子在外放风。堵死人的事情于是有少发生了。
这就是人性也!父母多不会抛弃儿女,而儿女常常不想要父母。
这正是人性!
5 ) 青春不再 梦想依旧飞翔
开篇沉闷迂腐的气息真的吓到我了 这就是人老了的状态 难以自理 毫无生气 每一天的心态都是等待 等待死亡 有时候真的觉得人变老很可怕 再也不复当年的年轻力壮 看着流哈喇子大小便失禁的自己该多痛苦……更有没良心的儿女寒着你的心 像他们说的 谁会真的心疼你 人老了 只能自己疼自己了……喜欢这帮老头子帅气十足的打群架的感觉 喜欢他们的老当益壮的霸气 喜欢老周坚强不屈的性格 为了梦想 可以打起12万分的精神 人这一辈 活的还不就是个精气神还不就是个梦想 劳苦一辈子 真的该为自己打算打算 看看一直向往的山川河流 走走一直想去的海岸 与奔马一起驰骋 和年轻小伙子们玩玩车叫叫板 多好 这样的万年才叫颐养天年 这样的生活才叫无憾 我想 我老了的时候 也一定要保持这样一颗年轻有梦想的心 要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活出我的精彩和潇洒 不要浑浑噩噩的度日如年 我要飞 我要自己找乐子 还有就是我一定不会让爸爸妈妈过的不开心……
6 ) 《飞跃老人院》:时光有限,情却很长
2011年秋天,因为工作,有机会接触到了《飞越老人院》的剧本。初读很惊喜,因为国内少有这类关注老人题材的电影,读后泪水氤氲一片,心心念念希望能拿到这个影片的部分宣传工作,为它尽一些力。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失之交臂。后来,虽然无法参与,但一直在密切关注着这部影片的宣传,看到有提到它的微博,都会转发到自己的微博上,我只是希望,能通过我的绵薄之力让更多人知晓这部有点文艺、成本不算高的诚意之作。
2012年5月8日,电影上映。上映首日,我查了查当天北京上映的影城,不出所料,排片少的可怜,大部分都在白天放映,只有少数影城在晚上有1-2场的排映。匆匆赶到影城奔进影厅,看到百十来人影厅只有十来个人,心猛地往下沉,幸好在开场前又陆陆续续来了许多年轻人,上座率最终在60%左右。这对于一个在周二晚上黄金场次上映的影片来说,并不是一个多么可喜的数字。
看后我一直想,我要写一篇观后感,我要向大家推荐这部影片,我要记录下我的感受。虽曾或多或少的参与到很多电影的宣传工作中,却未曾有过如此强烈的想要推荐的冲动,也未曾在自己微薄上为这些影片写下过只言片语。然而后来这两天,我却迟迟没有落笔写这篇观后感,直到刚才。因为我想说的太多,我不知怎样才能能较为完美的表达我的感情,表达我对《飞越老人院》的喜欢。
对,我喜欢它,实实在在的喜欢。
有人会按“文艺片”与“商业片”对电影进行分类,有人会按“好看”与“不好看”,我却习惯按“爆米花电影”与“看后能让人思考的电影”进行划分。《飞越老人院》当属“看后能让人思考的电影”。在中国,不缺好电影,不缺好莱坞爆米花电影,不缺商业片,缺的就是有深度的电影。
这一次,常常在文艺与商业间游走的张杨导演将电影直指“老人”,关注起了这个平时总是被我们忽视、电影也很少会触及到的题材。选择这个题材是需要勇气的,不论是导演张杨还是投资人。因为这意味着,这不会是一个大体量的电影,不会是一个有很多当红年轻演员的电影,不会是一个有很多铺天盖地宣传的电影,不会是一个看后让人精神愉悦的电影。
是的,看后精神一点也不愉悦,而且是相当的沉重。
身患绝症的老周决定组织身边的老人逃离老人院,去参加《超级变变变》,希望以此能联系上远走日本多年的女儿,在飞越的路上,老周的好友老葛也通过孙子的搭桥化解了与儿子间的矛盾。故事很朴实,场景也较为简单,前半段集中发生在老人院中,后半程集中在金色的草原与海边。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带有几分荒诞,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演员,亲切的像隔壁家喜欢遛鸟的老大爷,但是下一秒,他们可能就开起了破旧的公交车驰骋在高速公路上。
因为了解剧情,从电影放映开始,孤寡老人老周给老人院的老人们变魔术的时候,我就控制不住的流泪。其后,在老葛弄脏了床单、大家给老葛准备床、老周告诉老葛病情、爷爷给孙子讲麻雀的故事等桥段多次落泪,虽然也曾在老人扭了脖子、失忆大妈跟着跑出来、俩老头吵架等环节破涕为笑,但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基本上我是从头哭到尾。电影放映过程中,全场也是抽泣声不断,我默默的回头看了一眼,大家也都眼睛通红,包括那些看起来很硬朗的男生。
我想,如果一部电影不好看,也就不是有那么多人跟着一起动人的笑、动情的哭了。
哭红眼睛的我,走在夜晚有些寂寥的长安街上,想了很多,想到父母,想到家人。
我们这一代,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几乎都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孤独的疯长。长大后,离开了家,孤独的生活在城市中,与家人交流甚少。平时,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一次次的挂断他们的电话,总是以加班为由不愿回家,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主动或被动的减少着与他们的交流。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能有多少,还能再吃几顿饭,再说几句话,还能再叫多少次“爸爸”“妈妈”。多少次?
没几次了。他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悄悄变老,时光太有限了,就像电影中老人院的院长算的那笔帐:“我的父母今年60多岁,假如他们还能活20年的话,我每年春节回去5天,每天4小时,一年20小时,20年400小时,折合下来也就10多天。”10多天而已……而已。
我其实不想把《飞越老人院》说得那么玄乎,什么老年人的励志片,五百岁的小清新,也不想说“国产片不容易大家都去看看吧”之类的话,我只想在这里写下所有关于这部影片的想法,希望你,如果有空了,就去看看,因为它能让我们反思很多。比起文字、新闻,它能更直观更有力的传递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比如独生子女对亲情的回归。这应该就是电影的价值吧。
时光有限,我们有一天也会变老,变得无法自理,在生离死别中,总会有遗憾,谁也不希望“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故事在自己的身上发生。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在这有限的时光中,多陪陪家人,让情走的长些,再长些,直到生命的尽头。
写于2012年5月11日 夜
这是群老顽童 他们有过人生的大起大落 但是仍旧开心地活着 由于题材相似 与【桃姐】相比在所难免 这样的美好养老院不是随地都有的 让人只会温情哭哭 实际很少 给四颗星 毕竟我们是现实
saturday night
看过三部讲老人院的电影,桃姐文艺,彩虹老人院欢乐,只有这部最接近生命本原。略显煽情与说教,但许多情节设置也很活泼有趣。能有心来关注孤寡老人,这份情怀在内地电影里总是好的。就像关山老人院门口大红色的墙字: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PS:我的泪点竟是当草原上响起了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
人物塑造多,但有些老人性格特点不突出,明显酱油,但总体还不错
老人们的演技叫人叹为观止,不愧是有生活的人。剧本没有刻意煽情,把社会现实问题提到台面上来讲,需要莫大勇气。
国产类型片,虽有抄袭嫌疑,但还是鼓励下。关注老龄化,接地气!
小成本 但是挺温情的~~~
又是一部关怀老人暮年的片子。少了些凄凉的晚景,多了些温暖的情怀。被儿女遗忘在老人院的老人们,用着自己的方式重拾生活的乐趣与勇气。片子杂合了不少类型元素,喜剧、温情、公路,老人集体出逃的部分尤为喜欢。结尾很戳泪点。
《飞越老人院》看得人心平气和偶尔还一乐。张杨是个好人,这是他的电影一贯追求:善意温情;何况这些和蔼老人、戏骨,可能上银幕的次数会一次次减少。用通俗老套的方式包装太过理想化的故事,也许不被精英人群赏识,但是每天习惯于看通俗电视剧,早晚去参加广场舞的大叔大婶爷爷奶奶们一定会喜欢。
充满人文关怀和浪漫主义的优秀国产电影,有许多年没有看一部电影看到泪奔,《TITANIC》也没有!老葛深夜啜泣着洗床单;草原上讲诉的父子故事;老人最后带病坚持比赛和真情告白,没有媚俗的煽情和大起大伏的交响乐背景,简单的语言和画面,统统戳中泪点。中途的公路画面也是亮点。2012必看电影。
0410@万达内部看片会
一群老年人的遗愿清单,最美夕阳红
看完点映场之后最大的感觉是可惜,可惜了导演的情怀和勇气,可惜了一批老辈儿的演员,可惜了那么美的景色。都被导演的浪费了。
浪费了好题材,真让人难过。学不会克制感情,台词写得太白,第六代自始至终学不会内心张力的流畅表达,多流俗于人物表面,情节发展与剪辑没有走心,导致一种尴尬的脱节。与桃姐相较,孰高孰低观众一看便知。感情铺太满,最后懒散的特写升格彻底击碎了我的耐心。张杨,你能上点心不?第六代的原地踏步。
勉强及格,张扬可能是目前大陆导演里手法最好莱坞的一个了,从矛盾设置、叙事节奏、人物形象上全是好莱坞主流的做派,他的片子很顺滑,也很成熟,当然也很俗
公路上的那段,风景好美啊~!感觉公路部分应该再多些故事,从宁夏到天津,一路上应该会有很多预料不到的事发生的,片子里面的感觉,有点太“轻松”了。这个片子看得一整个厅的人都是一会儿笑一会儿哭的。我是在出字幕的那会儿眼泪流得最多。年轻一辈的都可以去影院看一看。打四星是包含感情分的。
UME给的免费提前观影,绝对是你不容错过的一部电影。包含了非常多的元素:老人晚年问题、亲子关系、友情、公路电影、生命理想。其中关于老人的生命状态有很好的诠释,而公路电影这一元素也非常出彩,这绝对不是电影,而是对你价值观和行为的叩问
在以票房论成败的今天,导演还能坚持关注社会问题、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拍片实属难得,令人钦佩。看看片中的老人,思考未来的我们。每当看到有贾凤森的镜头时心里又是安慰又是酸楚。
实在没被感动,又生硬又突兀又刻意的情感,反正不够自然就对了!
诚意之作!感动!人物设置和景色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