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恶心,没以前好看,康天庥总是一副恶心得要命的样子,总喜欢炫耀他学历;祝师奶也非常恶心;还有,苏妙婵、苏贵元,一点都不会说我们潮汕话,就别冒充我们潮汕人,还经常穿帮无数次,一会他们说他们是潮州人,一会他们又说他们是汕头人,真是恶心;阿祖也特别讨人厌的样子;新加入的罗飞雁,刚出场镜头挺多的,后面,她跟康天庥结婚以后,就很少出现,成可有可无的角色,龙套角色;梁玉婷从新晋女二变成了龙套角色,比罗飞雁出场率,还要少;答应要让阿祖跟戴安娜复婚,结果到现在,他们都没有复婚;朱利娅,一副高学历,就瞧不起人的恶心模样;阿光真惨,跟他老婆香兰当快递员,快递只能放在路边的石桌上,连家店都没有,而且,现在送快递,还有快递员自己开店送快递吗?有一集贵元减肥,阿光还不让他减,真可恶,阿光,你自己以前,不也是个大胖子吗?;天佑、枝子现在也成龙套角色了,可有可无了,保罗偶尔出来一两次;牛哥和唐小姐把他们公司白白给了阿祖之后,也成了龙套角色,他们都不打算把他们公司给夺回去了?;还有,苏妙婵开的旅馆“荔湾人家”的员工制服,又老又丑,难看死了,那个冰冰、圆圆,穿上以后,瞬间年龄老了好几十岁;冼师奶演了那么多年理发师,到现在还不会给人理发;列家诚是做什么的?每天都不用上班,还有,那么多钱;里面还出现好几个龙套角色演员,同时演了几个龙套角色;包丁长得那么普通,是怎么从那么多龙套角色演员中,杀出重围的?;阿蝶和孱仔明才是一对,都犯过罪,犯人CP;每个角色的房子都是连在一起的,祝师奶家厨房和康家厨房是在同一个地方取景拍摄的吗?康而寿和他老婆在顺德的家没有取景;CoCo她妈的家也没有取景。
很多人都说啊宗之后就不好看了,我并不这样觉得,反而,我是觉得在他们搬出西关大屋之后各自成家,这个剧就再也没有以前哪个味道了,其实这个剧一开始就是围绕着一个大家庭展开的,现在分家了,这个大家庭散了,就像小时候,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那种大家庭下成长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当突然有一天我们长大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长大了,工作的工作,读书的读书,结婚的结婚,我们分家了,各自都在忙各自的事情,已经回不去哪个大家庭了。所以说,这就是成长,这部剧也一样,刚开始出的时候就像襁褓中的婴儿,很有趣,很有新意,但是阿宗走后就像进入了中年,有一种已经开始日薄西山的感觉,最后搬出西关大屋就等同于这部剧已经进入了垂暮的时刻。
康伯康婶已经年过80,剧本安排二老回顺德老家同表哥炳养鸡养鸭,同乡里钓鱼泡茶养老颐养天年。
阿光年过60,香兰也差不多50岁了,两人开了快递店。儿子天佑演员张纹博因为学业原因离开剧组。
阿宗阿婵,剧中透露康伯康婶一早知道他十几年前去非洲创业就因故离世,为了瞒着二嫂婵姐接受不到挚爱离世受打击,和庥仔健康长大,才骗他们说一直在世。中间曾经尝试换过一个演员周晓滨饰演二佬,编剧居然说二佬整容拉皮,但是形似神不似,观众不接受,演员也不习惯,于是没几集就打发走了,还安排了阿宗跟阿婵离婚的情节,彻底断了婵姐念想。之后的细节记不清了,总之剧组终于承认郭昶剧中的二佬离世了。
阿婵的经历比较坎坷,当时适逢广州旧城改造时期,编剧为了电视台要求配合宣传,将大屋棚拆除,全家暂住列氏家族所在的城中村。而汝好餐厅也因为种种原因关门,之后阿婵摆摊烧烤档帮补家用。后来旧城改造结束,与全家人商讨,把大屋改造开家庭旅馆,阿婵成了大股东。实际上也是康伯康婶还有一家人已经把她当成了大女儿,放心将房产交她打理。
三叔阿耀,三嫂阿菲也选择像第一个三嫂幸子刘涛一样,选择北上发展舞台剧演员事业,而枝子应该也是因为学业离开剧组,也许读完大学回来客串。阿耀也不太出现剧组了。目前剧中定位是副处长?
赵处长也于2013年离世,剧中设定退休养老了。
四叔阿祖,接盘喜洋洋影视公司,阿奇走人,由美成了单亲妈妈,偶尔回来带女儿看看亲戚。来了几个新人打杂。
华女跟老作在一起了,老作现在是被谢主任招聘,成了居委会的宣传干部,合同工。
唐小姐和牛哥竟然在一起了,牛哥退休,偶尔两人回来看剧组,唐小姐由事业女强人变成家庭太太,监督牛哥饮食防三高,偶尔也指点婵姐旅馆经营事宜。
西关大屋拆迁,旧城改造成了上面说的家庭旅馆。经营者主要是二嫂,旁边有士多店,是贵元和阿美开的,两人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还有一家餐厅,是汝好餐厅大厨李彩娇开的,同女儿们还有儿子经营。(五个化骨龙终于长大成人,不过还是有点傻傻的。)大娇嫁给了旅馆的一个婚姻中介。
COCO,同一个叫列有银的城中村富二代交往。两人同居,家中有一个企业家列叔叔,同祝师奶和通叔一起玩。列叔叔还有一个黄昏恋恋人。
祝师奶,此前同通叔有段暧昧。但是未挑开,现在养育广州上学的一个孙儿小笼包。女儿婉玲在上海一家外企打拼。
康天庥,结婚,妻子说要去美国攻读MBA暂时离开,目前他同COCO伴侣三人经营一家叫朋友圈的咖啡厅。
冼剪崔,还是开发廊,已经有儿有女。翠红帮忙打杂。儿子同贵元女儿还有小笼包一起玩。
关叔,头还是那么秃,八姑,还在昌盛街生活。
这部剧基本上完全可以当成一代本土广州人和新广州人的年代记,偶尔看看也很有感触。特别真实。
从有记忆以来看的第一部剧,每天必看,短小搞笑接地气,是它让我从小对广州充满向往,我一直都相信在广州有一条街道叫昌盛街,昌盛街里有一间大屋叫西关大屋,西关大屋里住了一群可爱的人,与西关大屋一墙之隔的是祝师娘的大屋,街里街坊友好互助。
小时候以为里面的不管是人还是景都是真实存在的,世界上当真有一个家叫康家,也当真有一条街叫昌盛街,当真有一对父母叫康伯康婶,当真有四个孝子叫光宗耀祖。
长大后知道了演员一说,也知道他们的生活只是故事,但还是始终相信昌盛街是存在的,西关大屋也是存在的,就在广州的某个地方;
大学考到了广州,我说我想去看看西关大屋,舍友说它不存在,外来媳妇本地郎里面的所有内景都是搭的景,我也明白广州没有昌盛街,没有西关大屋,没有康家。
老实说,挺伤怀的,陪了我这么多年的一部剧,虽然现在还在拍,可是里面熟悉的人越来越少,我知道,终究会不一样的,现在的小朋友不会知道曾经的康家人丁兴旺,热热闹闹,有矛盾更有爱。
曾经的康家是我理想中的家的模样,曾经的昌盛街的街坊是我理想中的邻居模样。
真的很开心能有一部电视剧从小陪伴至今,我喜欢它。
外剧,即外来媳妇本地郎,是属于全体广东人的温馨回忆。它对我来说是如此熟悉亲切,以至于总悄然无息地被我忽略。近几年开始尝试写一些观后感或影评,但竟从未生念来写此剧,就好似高傲的抒情作者总吝书写其挚爱的父母。
去年10月,贵元去世。同年12月,外剧的总导演陆晓光去世。今年元旦,康伯去世,数日后的1月6日,苏伯去世……讣告接踵而至,遗憾夹带回忆。时光荏苒,岁月无情。虽说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但这些演员的离去还是让我有些惆怅,因为对于许多广州人来说,外剧的演员不仅仅是演员,而是与我们日夜相见的街坊邻里。
小时候,我和康伯住在同一个沙河街道,当时我家离他家仅数百米的距离。我不知他确切的住址,但我妈说他就住在34号大院。我少时就读于龙岗路小学,康伯也经常出没于此路。上下学偶尔会看到他在附近的小菜市场买菜。
康伯的外形与剧中的形象别无二致:旧眼镜,白衬衫,身材挺高大但微佝后背,手背身后,步履轻缓。在外剧处于巅峰的时期,康伯作为本剧的老豆、一家之主、重要主角,自然可谓本土的明星,但在我童年记忆中,康伯和那些退休后的老广一样,平易近人,毫无星味,每天就是逛逛公园、买买菜、遛遛鸟,悠闲自得,颇为快乐。当然了,剧外的康伯当然没有剧中的康伯那么心胸狭窄、保守固执、锱铢必较以至于在某些时候让人生厌。现实中,路人见到他总会亲切地喊他一声康伯,他则摆手或微笑示意。
一晃十几二十载逝去,康伯就这么走了,我们最亲爱的西关少爷再见了。
对于许多广州人来说,二佬一词可能不仅指的是自家二哥,也可能说的是外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康祈宗。作为二佬的阿宗,可谓外剧的笑料担当和灵魂主角,他继承了老豆康伯的抠门算计,但却更加圆滑世故、精明狡猾、能说会道。在外是广州个体户或小老板的成功代表,在内是四兄弟之中最早成家立业者,且因脑子远远比大佬康祈光灵光而时常主持康家大局、更似大佬。
阿宗额头高耸、颧骨深陷、身材瘦削,总被调侃是营养不良的落难逃荒者。平心而论,阿宗长得不太好看,但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乃至每一个标志性的哈哈哈大笑都让人察觉他对市井的丰富体验和对演技的苦心造诣,让观众不禁感叹——这家伙不就是街对面那个市侩的老板吗?极为精湛的演技配上不太帅气的外表让阿宗的形象在外剧中极为突出、与众不同、活灵活现。许多观众包括我在内都认为他是外剧中演技最好的演员,可能没有之一。在演技上称其为广东周星驰并不过誉。
2006年6月14日,我们亲爱的二佬——阿宗,因胃癌离世,享年50岁。竟仍清晰地记得16年前看到阿宗病逝的新闻时的场景:我们一家围坐在电视前,但在聊起这则讣告时,彼此都没有发表什么看法,只是各自轻叹了一口气。那一晚,许多广东人民的内心有些压抑、沉重和遗憾。彼时10岁的我,对死亡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戏外的阿宗姓郭名昶,昶通场音,出生于沈阳。郭昶去世后,周晓滨继饰阿宗一角,堪称灾难。身材上,周和郭都很瘦,但周却比郭高一大截;脸容上,除了模仿发型之外,周与郭没啥相似之处。神态、演技远远不及郭也就算了,最为可怕的是,周竟然操着一口不太流利且口音颇重的广州话,这让曾经的观众们感到特别无语。要知道,真正的阿宗可是那个操着流利粤语口齿特别伶俐的势利老广啊,这位周是来搞笑的吗?
2006年,外剧突破千集大关。2006年,也是阿宗去世的年份。多年以后,有人评论:突破千集见好就收,外剧会成为一部真正的经典,而不是一部烂尾或苟活的超长剧。有人评论:阿宗去世以后,这部剧就应当完了……
二佬,阿宗。16年前我们已经向他作出了告别,但他却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停留。
想说一下幸子。刘涛对于非广东人来说,就是演员刘涛,而对于很多广东人来说,刘涛还是三嫂幸子,即康祈耀的前妻。犹记得孩童时看到幸子的第一眼就爱上了她,认为她是全剧第一美女。彼时的她二十出头,青春时尚,黑长直、柳叶眉、大眼睛,五官特别端庄,身材亦是匀称动人。
虽然她作为上海人,在剧中被贴上了一些刻板的标签,譬如优越感强、高傲、冷漠、刻薄、自私等,但这些无法阻挡孩提时的我对她的热烈真切喜欢。看到她被打击、受委屈,无论是否她之过错,我竟都为她感到不平乃至不爽。对于彼时的我来说,也许颜值即正义吧!
20年以后,现在的我早就不是什么颜控,不仅是因为我自己长残了,同时也因内心渐趋成熟,所以不喜再看脸识人。刘涛现在兀自贵为圈内知名演员,其演技自然一直在线、持续进步,毋庸置疑。而她饰演幸子时十分年轻,却也丝毫无青涩之感,显得特别纯熟老练,简直把上海媳妇的形象演得入木三分。虽说极少时候演得用力过猛,但我认为刘涛仍是外剧中演技最好的演员之一。
2002年,刘涛被相去拍琼瑶剧,所以向外剧剧组请辞告别。之后,编剧把幸子编去了日本。当得知幸子要离开康家前去遥远的日本时,幼小的我感到特别的遗憾,因为我知道,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美丽的幸子姐姐了。这让我想起当时我家楼下的一家花店。店里的老板娘是一位廿五六的漂亮女性,她皮肤极为白皙,仿似未曾晒过阳光,又喜涂口红,这让她的嘴唇显眼魅惑。夏天她又喜露出胳膊和小腿,那雪一般纯白的肌肤,给炽夏带来一抹纯洁的清新。有一天,这家店变成了其他店,她突然离开了。后来听别人说,她结婚去了。她的人生走向了一条新的大路。
2003年,刘涛在还珠格格第三部中饰演了缅甸公主,她不慎露出红肚兜的一幕让无数观众印象深刻。接下来的每一年,刘涛的星途愈走愈顺,愈走愈广,成为了中国著名演员。回眸2002年,外剧在广东火得一塌糊涂、收视率极高,但刘涛依旧选择离开剧组——现在看来,她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告别。
虽然刘涛早已与外剧愈走愈远,但她一直记得外剧,不时发文怀念或祝贺剧组。她不是一个忘本的人,她是外剧永远的幸子。
外剧于2000年开播,22年过去了,它依旧活着。但天下没有不解散的宴席,亦没有不停播的剧集。当年的无数观众或长大,或老去,或逝去,早已淡忘了这部剧。但那些和我们的年岁及人生相伴相随的观影时刻,是属于每个观众潜藏心底的特别记忆。那些剧中的角色,他们是我们的街坊、我们的邻里,我们曾朝夕相对,廿年仿若一瞬,但终究有人离开。所以若你曾经留念,请向他们告别,然后走好自己未来的路。是为此文。
这个才是真爱!
小时候其实不会说粤语的,家里人不和我说粤语,后来三四岁看这个,看着看着我就突然会说了...........
每一集都是特别短小精悍
很优秀的国产情景喜剧,广式幽默看着也很赶劲。
前面三百集好看,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各有各特点。
说实在的,这部片有点丑化广东人的形象。自从二佬去世后,整部剧的质量就开始每况愈下,甚至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精彩在郭先生离世后戛然而止
怀念啊~~伴随成长的一部本地剧集~
归咎存在即合理原则,此剧能长期占据黄金档期堪称下里巴人之典范。直到今天仍时刻迷恋高雅艺术的我历经工作、家庭与生活的磨蚀开始珍惜晚饭后安坐电视机前能开怀一笑的时间,试想生活到了终点不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此等破事儿?故此通俗艺术从来都比小众文艺占据着更广阔的市场。PS.最近李力持成为导演后,全剧风向突变,多了很多无谓快板,或许是走向式微的开端。
那时候天佑还很小 那时候二哥还在世 那时候阿祖还没跟黛安娜结婚 出国前还会在周末看第四部 可是已经没有了以前的乐趣
简直就是小时候的精神食粮啊。。。。。。。。
看了十多年啦
大陆的情景喜剧,我只服此剧。在我高三的年代,每周看看,就很满足了。但可惜的是,二佬郭昶已经远走。郭昶以后,再无笑点。可惜可惜。追悼会那天,看着网上新闻,哭了。
广东小孩的童年回忆了,地位等同于《我爱我家》《武林外传》了。
从小学果阵第一次系听表弟阿成推介话睇,第一次睇系阿娇噶豆豉鸭果集,真系好搞笑。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我都变成大学生了。里面噶人都一样陪住我地成长了。。果种情怀,果种用粤语噶氛围我林系其他人完全唔会明噶。虽然依家可能觉得距已经唔再搞笑了或者冇以前咁有味了。但系始终都系一份情怀。。
为童年周末天气预报后的快乐时光打五星
每个广东人都看过吧
韩国有《搞笑一家人》,中国就给说有《外来媳妇本地郎》,即使是《家有儿女》、《幸福一家人》、《武林外传》也同样经典,但作为合家欢情景喜剧,最能和《搞笑一家人》比肩的国产家庭伦理情景剧就是这部了。创作非常本土化,融合了国人真实生活环境状况和一些小市民情节都有表现,这就像反应很好的《搞笑一家人》也反应了韩国人民的生活一样。十年以后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妈妈偷偷给自己闺女叫到屋里塞鸡腿,就为了不给另一个有钱亲戚小孩吃,小市民妇女形象栩栩如生,笑死😂。另外就是闹鬼那集,画像那里还真是被吓到了,一般会涉及这个题材的情景喜剧中国大陆还挺少的,《搞笑一家人续集》番外有一集记得是这个,现在找不到那一集了,希望有知道的网友哪天看到这里能告知就好了~
广东人的集体记忆。每周六日的期盼就是看《外来媳妇本地郎》,每周末最开心最温馨愉悦的时光就是一家人围在饭桌上边吃饭边看《外来媳妇本地郎》,何等欢乐,其乐融融!即便自从阿宗走后,《外》剧原汁原味的西关老屋味所剩无几,但我依然喜欢看这部剧,全因它的底蕴来自这一群演员和正宗的广东味道!
哇!这是我广东人的童年回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