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超级超级超级好看。
不过即便剧场的视觉效果、几位主演的演技和舞台调度都堪称完美,上半场我没有被太多地触动。不像《战马》,《小狗》上半场的叙述方式、乃至台词都和原著基本一模一样,没有根据剧场的特性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较明显的改编,可能也是因为书中故事已经相当成熟了。
看剧前我特别好奇的一点就是第一人称的书要怎么改编成话剧,后来发现是让旁白按照书中原文去读男主的自白。我理解角色的内心戏很可能只能通过这一方式传递给观众,心里还是会觉得不是很惊喜。此外,小说被影视化和戏剧化的难点之一就是在转换的过程中,文字所独有的承载微妙情感的能力被牺牲掉了,《小狗》也不例外。
而下半场,哇……正是剧场对上述问题的最佳解法——用真人的真情把观众打动。下半场充斥着冲突,Christopher的坚持己见、生活的压力、父母的矛盾、父母对Christopher表达爱的不同方法、旁人对Christopher的态度等等,角色们各自的情感饱满且细腻,旁白不再出现了,剧情在对话间被推动,于是——还有什么能比相爱却渐行渐远的家庭故事更让人心碎呢?
最后是我眼中的Christopher,和特别喜欢的书中文字。
Asperger’s Syndrome是自闭症的一种,患有此症的Christopher如同一个黑洞,他自己并不给予什么反馈,而投射给他的爱会消失在无人知晓的地方。
可是在他似乎无情的逻辑中,世界是极致浪漫的:
“But Mother was cremated. This means that she was put into a coffin and burned and ground up and turned into ash and smoke… But the smoke goes out of the chimney and into the air and sometimes I look up into the sky and I think that there are molecules of Mother up there, or in clouds over Africa or the Antarctic, or coming down as rain in the rain forests in Brazil, or in snow somewhere.”
他会对生命进行有趣的诠释:
“Prime numbers are what is left when you have taken all the patterns away. I think prime numbers are like life. They are very logical but you could never work out the rules, even if you spent all your time thinking about them.”
他谈论星星和人体的关联,想要当宇航员,他的求知欲毫无保留地赠予了这个孕育了万物的宇宙。
我不知道如果我是Christopher的父母,我能怎样在情感上获得慰藉,但是若将Christopher当成一个独立的灵魂来看待,他会是我平凡的一生里的奇迹。
已经很少看到这么真实直面有诚意的戏剧作品了。这是一个不造作不粉饰的真诚故事。叙述角度上,从不说这个男孩的自闭症,只用单纯的叙述打动观众。
舞美太令人震撼了。900个LED光点的新媒体影像,机关重重,时而有地铁的卧轨,时而有个考试桌缓缓升起、时而有暗格里的轨道片和母亲的信。宇宙的想象,星球们的互相连接又或者自我世界里的红色路途,天马行空。
各个场景的切换,干净利索,几秒钟就到了下一个景,全场的人员调度快而精简,很多演员就坐在LED舞台周围,静静看着表演,不做出打扰。
我的朋友在我中场休息的时候给我安利:“这个戏是大剧场小剧场通吃的佳作,远看近看都好看”。我很认同。
剧情上,男主角的自闭,引发的尖叫、流口水、上厕所尿裤子、身上的不干净都没有被处理的搞笑,相反,他丰富的内心世界都在隐隐对现实的世界有了思考。
剧的开头,一个邻居、死去的狗狗和主人公。她报了警,心情激动,怀疑他杀了自己的狗。男主的精密推理,台词“最亲密的人才是最危险的”暗示了杀手的身份。观众可以感受到,这不是个智障或脑瘫,他只是个丰富的有不同角度看世界的人。作为父母离异的主人公,被父亲欺骗母亲已经死了,他从诚实到了不得已的谎言,为了偷看妈妈寄给自己的信。妈妈的信,在内心世界里堆积的情感越来越大,主人公和妈妈在台上互相反应,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大表达自己的爱,男孩拼火车的速度越来越大,类似的感染力要不是ntlive,现场近距离看应该是振奋人心啊,情节把控的太到位了!他是热忱炽烈懂得爱且被爱包裹的男孩。得知父亲杀死了狗,他给出了个令人震惊的理由:“他杀了那只狗,那有一天也会杀了我的”,这一常人不能理解的原因,离家出走了。并希望父亲被逮捕起来,在他的世界里,杀死了狗,不是一个小罪,父亲应该被惩罚,任何生命在他的眼里充满高度,这难道不是我们幼年时最纯挚的价值观吗?
一个自闭青年第一次迈出家门,踏上了去伦敦的路。他是不适应的,对外界的接受能力混乱和纷杂,与别人对话只可以看着旁处。火车里的一幕很像《奥德赛》荷马史诗的感觉,他独白了别人世界与自己世界的不同,那些“质数”是他生命里的重心,他用读数字使自己放松,也有天赋,勇敢地直接高呼自己的理想“我要做科学家”。而现实的大多数,长大后,连自己的梦想和热爱都已经淡忘无疑了。在被现实打败的路上,变成普通人的路上,你是否还记得在生命的最初,你也是个单纯的不那么完全的“正常人”呢?
我在他仰望星空说那些看到的星星有些都死了的时候 就在抽泣了。我很感动。“当你生活过的不如意的时候,就看看天上的星星,他们很多个已经在奔赴你、为了与你更近的路上消逝了,你现在只能看到他们消逝后的光。”这个男孩的纯良与艺术,彻底可以打动你。价值观也是值得思考的,“我有一天要去上大学,但不去伦敦,伦敦有光污染,抬头看不到星星了,我要做科学家,我两年后物理也要拿A”他不愿意奔赴利益场,相反的,他心怀理想,也不赴名利,而此时我国的电视剧行业大肆宣传着都市精英的形象。我很好的一位朋友也说过“我对教育的想法就是 让每个人找到自洽 找到自己的位置”,值得思考,我们的国家是否应该多引进类似的作品推给国内的青少年们看。
男主作为一个自闭症,被自己的妈妈买智力玩具、后爸殴打自己买低智商书本、警察嫌弃、老师厌恶……可是他的纯净没有被他人磨损一分,他还是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在与爸爸“五分钟的和解”里,因为爸爸抱出的狗狗释然了,他也为了救小老鼠不顾自己的生命下去救小老鼠,纵使“他的寿命顶多只有两年”;他不带任何高低偏见面对生命,他觉得鼠疫也不该归咎于这个种族。不仅如此,他对理想与纯直的追劲也是浪漫的,故事的结尾“i can do everything,right?”,他说了三遍,没有得到答案,可是我在他的眼里看到了笃定与坚定,我想这就是答案,我也默默点头、热泪盈眶…值得一提的是彩蛋,难得的戏剧彩蛋。男主讲题讲的神采奕奕,他在发光,不是因为这道题本身,正如他自己说,是因为是他在讲,是他。
我想观众们或许都充满着感恩,被沐浴着被洗礼着,看完。
“当这些艺术作品出现了,大家不想看那些被包装的现实了,都会很坦然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感恩,充满爱吧!”
2021/01/02,于Troubadour Wembley Park Theatre。Omicron无法阻挡伦敦人对剧院的热情,元旦的第二天人满为患。
我在国内的时候没少进剧院,也心知肚明那些炫目的舞美和过于清晰的台词会怎样让我如坐针毡。我妥协于剧场的魅力,降噪耳机和墨镜忠实的陪伴总能帮我挺过一劫又一劫,但《深夜小狗离奇事件》饱受赞誉的声光电效果已经远超针毡的范畴:用于勾勒立方体舞台的灯时不时晃进我的眼睛,流动的红色灯带显然不是一场盛宴(我从指缝中瞥见了一点,它们像我因为瞬间过敏而发起的疹子),而火车站一段在大屏幕上爆闪的台词和噪音… …好吧,我能理解舞美试图让NT观众们也能理解sensory difficulities,但这是一个差劲的比喻,就像管海参叫海黄瓜那样差劲。
哇哦,我刚用了一个比喻来描述一个比喻有多差劲。
也有不错的呈现,比如“把你的小说改编成话剧”这个隐约的嵌套叙述。街访一段用灯光勾出邻居们模块化的居家空间很有意思,对母亲的回忆和信件内容叙述隐约有点蒙太奇之感,要不是因为剧场规模和道具数量的限制,应该可以转场得更加流畅。
不知道原作是否就有意如此,但这版的男主演员有点过于激动了。并不是说他的burnout,而是朗读台词时的声音太大,感觉有点游离和躁狂。
在观影过程中,我总计被音响效果震得五脏六腑都在共鸣共计五次,被整体的灯光影响到无法计数次,被太亮的点光源晃到打冷颤犯恶心四次,被不仅亮还突然闪起来的点光源吓到尖叫一次,并在叫完之后全身僵硬两分钟,为此我对左邻右舍的观众们感到很抱歉。
整部剧都在试图给正常人表现谱系儿童的生活有多么障碍重重,在过度的渲染之下,他们成功地让前去观影的谱系障碍患者度过了确有审美享受但也非常痛苦难熬的两个半小时。
首发于 2021-03-02 22:27:58 ,因故换号重发。
2021.2.27,天桥小剧场,《深夜小狗离奇事件》NTLive版。
还是从最直观的感受开始吧,本来以为这是个悬疑内容的剧,而且我习惯在看剧前保持完全空白的状态,所以现场播放放映前的短片时才知道这是一个描述自闭症孩子内心世界的故事。
舞台的表现力是非凡的,不愧是得了托尼奖的剧,每个细节都非常有设计感。而且NT版本是四周环绕观众席的小剧场,导演充分利用了灯光和投影,在舞台上变换了无数个场景。印象最深的是男主在舞台上表演坐电梯,投影将扶梯的纵截面打到舞台上,演员躺在舞台上做出从没有坐过扶梯的男主惊慌无措的动作。剧的下半场有很多这种利用整个舞台做投影背景的设计,所以如果真得在现场看,如果位置不好,说不定不如看录制放映的效果好。
此外还有一些肢体动作,或者说某种类似舞蹈的设计,也非常巧妙。比如男主放学回家后做的一系列事情,因为现场基本都是无实物表演,所以开门、擦鞋底、放钥匙、脱衣服、躺到床上这一系列动作,都是男主和其他演员通过动作配合完成的。还有在火车站,为了表现男主在人群中的焦躁,让他与台上的所有演员不断发生接触、碰撞、避让,又用舞蹈一般的动作进行了设计,非常好看。
以及演员的表演,实在太棒太棒了,男主非常直观地呈现了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心理状态,有很多小细节。开场的小短片里男主说排演这个剧之前,他去了很多自闭症儿童的学校观察,确实可以看出下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这个剧录制出来的话,会更考验表演的细节,放大了很多可能live中不会注意到的地方。
放映的最大问题是音响声音太大了……背景音就不说了,演员说台词的声音也比平常要大很多。而且这个剧里有不少争吵的情节,还有表现男主内心焦躁和接收的信息过于杂乱的刺耳噪音,那个真得太吵了,我实在忍不住捂了耳朵。
而这个剧的内容,看完除了让我更切身体会了自闭症人群的状态之外,更让我觉得很悲伤。其实结局是温馨的,所有问题似乎都得到了解决:男主赶上了考试,数学拿到了A,妈妈回到了家里陪着他,爸爸送了只小狗陪伴他,他也原谅了爸爸。但是,但是,当他最后反复问老师:“我可以做到对吗?”(大概意思,不确定原句是什么了),而回答他的只有老师的沉默和戛然而止的谢幕的时候,我感到这个答案很有可能是”不能“。
剧里其实还是把自闭症孩子的状态美化了一些,并不是所有自闭症都一定是某方面的天才,有的人甚至生活无法自理。而即便他就是个天才,如果想成为科学家,进入普遍的社会体系去工作,去做研究,也是有困难的。进入社会,哪怕他只是专心研究,都很难避免和人打交道。他也一直需要有人照料生活,还需要有人替他与外界沟通,传达信息。现在他的父母是最懂他的,那等到父母病了老了去世了呢?
这场戏的冲突,某种程度上就是男主一家家庭内部的矛盾,而这一切的伏笔和导线,无疑都是男主的病情埋下的。妈妈暂时回来了,但也没有跟再婚的丈夫离婚;爸爸虽然这次得到了他的原谅,但在生活重压下,人毕竟不是机器;而小狗的寿命也比人类要短很多。剧已落幕,故事却都没有结束,后来呢?痛苦是长久的,快乐只是“此刻”。父母爱他如生命,真得是付出全部身心和生活的牺牲牵挂他,幸好他还能回应一部分父母的爱,不然对他的父母实在太过于残忍了。
但由此再想到现实中自闭症孩子的父母,简直是难以想象的痛苦。剧里男主出场已经15岁(还是17岁),他的症状感觉相对比较轻,而且应该是经过父母在幼儿期长年的训练引导,已经懂得一些情感上的回应。如果是从小开始一点点和自闭症孩子磨,真得是太难了。工作以后对成年人世界的困难有了更深的体会,想到了马姑娘,以后需要买水果还是多多支持她一下吧,毕竟她家水果也是很好吃的!
很多剧都讲了问题少年,但这部剧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把主角的“心理”通过群众演员的表演,灯光,音效等等元素呈现到了舞台上。
比如主角害怕在人群里,呈现出来的就是他被人群挤过来挤过去,甚至抛来抛去,再加上混乱的灯光,嘈杂的音效。把主角的惊慌失措展现的淋漓尽致。
科技感的舞台设计实在是太大的亮点。舞台三面墙全部铺上了LED屏,充当转场背景只是它的基础功效。特别的是,它把男孩的所思所想也投射出来。代表男孩心情的哭脸,笑脸。当男孩决定去找妈妈时,脑海里规划的路线图。
这是紧跟时代潮流的舞台剧。科技与舞台的完美结合。
无实物表演。舞台上几乎没有道具,只有几个箱子。男孩回家开门,拖鞋,脱衣服,躺床上,全部依托于其他群众演员完成。也就是演员来充当道具。这段是个小惊喜。
而且这里每个群众演员都扮演多个角色。
最后剧目的主旨,世界虽然诸多不完美,但是我还是能做到某些事,不是吗?
我能做到。
周六看的下午场,看完之后想写点什么,却不知道从哪里下笔好,只能想哪写哪啦。
1.剧本设计的很精巧,环环相扣,但谈不上高潮迭起,有经验的观众估计一开始就能从爸爸的反应中猜出他是杀狗的凶手,不过这部剧的重点也不是放在悬疑部分,主要还是勾画了男主的成长和心理路程,通过小狗死亡事件,将他与父母,与老师,与陌生人,与邻居的关系串联起来。
2. 有些台词很喜欢,比如那句,“毕竟抚养一直狗,比和其他人分享生活简单的多”(大意如此),瞬间扎心,实施也是确实如此,毕竟狗狗不会背叛自己
3. 整部剧配乐不多,但都恰到好处,不会喧宾夺主,最喜欢男主回忆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在沙滩玩耍时的那段音乐,其中有大段台词是妈妈对梦想生活的一种畅想,非常打动人心。
4. 因为剧本节奏的问题,剧情推进很快,大段大段的台词有时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如果英语听力不够好,很难兼顾表演和台词,可能会因此错过很多精彩片段。
5. 男主的演员不知道年纪是多大,不过基本已经失去了少年感,代入感可能没有那么强,不过台词功底非常棒,尤其是彩蛋部分,一定不能错过,天才少年的魅力尽现。
6. 舞台空间很小,但故事场景其实分布很广,横跨两个城市,包括家,街道,公园,学校,火车站,地铁站等等,舞美设计很棒,利用灯光,音效布景,需要很强的现场调度能力,给导演点赞。
7. 这个故事也许看书的话观感很更好一点,有充分的时间体会台词的魅力,体会男主的精神世界,看剧的话还是有点太赶了。
8. 剧中有一幕景是伦敦在下雨,音效做的很棒,上海天气也一直阴沉沉的,让人恍惚觉得好像场外和剧中一样在下雨,话剧结束一出场,果不其然。
9. 最后表白一下旁白女老师的声音,真的好美,很温柔,同时又很坚定,让人无法拒绝。
原本看这部戏是一个冲动:单纯觉得这学期还没怎么看戏,刷一刷微博正好看到不少人在出票,又是英国国家剧院出的戏,拿奖多、口碑好,就买了昨晚的票去看。
总体来说,作为一部现代戏剧,情节编排和视觉效果都是一流(从最后主角报幕说出的那些机器名称就可见一斑),很多从未见识过。但从个人喜好来讲,故事内容本身不够强;但我不该在这部戏里继续提出要求,而是应该自己去看看一些其他的戏剧了。
这部剧一流的情节编排和视觉效果都有一个基点:第一人称叙述。这部戏选择了一个自闭症少年作为核心,并且通过第一人称来叙述,这就说明它是全然主观化的:所有的台词、布景,乃至周围人的行动都加上了主人公的心理效果,被放大、缩小和拉扯。观众也不再是一个观察者,而是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这样的剧一旦效果做好,显然感染力是非常强的。在《深夜小狗》中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首先,虽然是第一人称叙述,但是这种叙述方式被两个叙述主体(甚至可以说三个)复杂化了:一个是主角Christopher本人,一个是他的日记,而他的日记主要是通过他的老师朗读而呈现出来的。当开场女老师坐在一边朗读Christopher的日记,而他本人和对话对象站在一起时,我糊涂了一会儿,随后才理解老师的朗读内容和主人公是对应的。这感受很新奇:christopher是位男生,而朗读确是女声。不知道这里是否是一种刻意的编排?
日记在情节编排中也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深夜小狗》的情景转换非常频繁,快的时候可能几分钟就是一幕戏。这大概也是主观化的一种体现:在christopher眼里世界就是碎片化的。情景的转化不仅在客观的事实之间,也在事实和他的回忆、想象之间。这使我想起了《喧哗与躁动》的第一章,就是从这一家族中中的“弱智”成员的视角来叙述。回忆和事实不断交错进行,又因为回忆是被事实所引起的,交错的情节又享有一定的共性——如果没有作者的注释,读者完全是一头雾水。
这也就引出了《深夜小狗》所面临的、也被完美解决甚至不再是问题而成为亮点的一个问题:如何确保观众能分清现实与回忆、回忆与回忆?
首先《深夜小狗》中事实的交错没有那么复杂。主要叙事线是很清晰的:小狗被杀——主角调查——发现母亲并非死亡,而是抛弃了他——发现父亲撒谎、还杀死了小狗——前往伦敦寻找母亲——和母亲一起返回原来的家,与父亲重归于好。
在前几个板块中christopher回忆的出现相当频繁,如主角被怀疑杀死小狗时,想起了与父亲的对话;与老太太交谈时,想到了海边的母亲。而找到母亲以后剧情发展的速度陡然加快,甚至有点仓促的嫌疑。而Christopher的想象都贯穿其中:他渴望成为宇航员、他不喜欢与人交往、人们坐火车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这些想象都被现实化了,Christopher的内心被完全呈现在我们面前。
日记在梳理情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帮助我们区分现在时和过去时。如果是女老师在朗读,那就是christopher所记录的过去发生的事情。然而日记与现实又不是完全脱节的,有时候日记念着念着christopher又跳到了我们面前,接着日记的内容前行。
视觉效果,包括舞美和表演,就是表达情节的中心所在了。我想说的是,这部戏剧的视觉很接近电影效果。
首先情景转换主要是通过灯光、音效和演员动作达成的。《深夜小狗》这部剧舞台很小,也许为了表达主人公的自闭特点,做成了立方体的三面封闭空间。因此转场的空间很小。很多时候一个情景的切换,表现在一个演员上就是他转过身与另一个人进行对话。这是灯光也完全转移向另一方,而其他角落的角色都处于黑暗之中。这种切换真的很像电影镜头的蒙太奇。
最精妙的一个切换莫过于上下场之间,这正好是Christopher从家到伦敦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当女老师在读他的日记,那些对母亲写的信的记载的时候,男主角一直在舞台上忙着玩玩具,仿佛在搭建什么。而最后谜题揭晓了:舞台的左边是家的模型,右边是世界都市的模型,一辆小货车呜呜地启动了,从家一直驶向了伦敦。
此外,这部戏对演员水平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仅需要在一个正方形空间中表现出场景的差别,甚至需要表现出时间的差别,并且有时候自身作为道具。比如男主角在讲述自己在家里通常干什么的时候,其他的几个角色都扮演了冰箱、床、靠椅等等物件,而且不是静态的扮演,而是动态的。印象很深的是一个提款机的扮演,女人扮演的吞吐钞票的提款机,很有色情意味;观众也明白得很快,适时地笑了。此外还有一个场景,是男主角与老太太对话后,后者进屋拿蛋糕和饮料出来。在这个时候为了表现老太太的行动缓慢,她的动作被放得奇慢无比,整个情节里她就转了个身;但是与此同时,不在灯光之下的其他角色的动作就仿佛被快进了。这是第一个是我惊讶的镜头,也是非常电影化的一个镜头。如果没有视频或者电影,这样的效果很难被想象出来,观众看到了也未必能懂得。
这里面还有很多很电影化的表达。这样的电影化与主观视角也是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当男主角想到自己的母亲的时候,她就以一个海边玩耍的热情少妇的形象出现了,这时整个舞台的基调都是蓝色的。这个情节如此使我感动,因为当男主角并不处于这个蓝色基调之中时,它明显是一段回忆;而这段回忆又生动地体现为一个在海浪中翻滚、一个对自己的儿子招手呼喊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情节里其他演员又扮演了海浪;在他们双手的托举之下母亲得以完成“翻滚”这一动作,太迷人了。
譬如当男主角阅读自己偷偷翻出的母亲的书信的时候,这些信被其他的演员拿起环绕在他四周;当他翻找父亲的床底的时候,其他演员坐成了一个三乘三的正方形,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被翻找出的物品:五只鞋子、一节饼干、一条内裤等等,并做出一些适时的反应(一个人吃了饼干,一个人觉得内裤太脏扔掉了),简直活灵活现。还有男主角在火车上时,他说其他人只会注意到一些东西而自己能注意到全部。这时列车上的其他角色就从冷漠的旁观者化为了他想象的陈述者,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说自己坐在列车里都在想些什么。
这里引用一段动作导演的话作为参考:
“如果他把自己描绘成漂浮在太空中的人,那么他着实将在太空中漂浮。如果帕丁顿车站充满了紧张的互动,那么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恐惧。如果克里斯托弗想向我们展示这个方面,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它。这使得其他角色成为协作演员,并与克里斯托弗发生身体接触。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逻辑来使克里斯托弗飞行这事儿行得通。这种接触与他不喜欢身体接触是不矛盾的。”
在christopher去伦敦寻找母亲的路上,主观化最为明显。因为他完全独自一人,观众看到的世界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他眼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车站是一团乱麻:各种各样的广告在舞台三面墙上以视频的形式堆作一团,刺耳的语音在观众耳边作响;行人是冷漠的,黑色的,急促的。身着橙色衣服的christopher就这样在这个冰冷喧嚣、没有逻辑可言的世界中穿行。
其中有一些设计十分有趣:当christopher在大雨中问路时,整个舞台是黯淡的,他穿着橙衣,而问询对象举着一把荧光绿伞,其他“黑色”的行人都演出了冒雨前行的样子。这个场景的视觉冲击力很强。此外还有Christopher两次问路的两个对象(其实都属于“工作人员”这一归类)是不同服饰的同一演员饰演的,同样的傲慢和毫不关心。再就是,为了体现christopher如何艰难地从伦敦车站走回家,他甚至被几位演员托举着“飞檐走壁”。这部戏的每一个场景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没有一幕的视觉效果是会让人舍得移开眼睛的。
最后,这部戏的互动效果也很好。比如体现在剧本里,女老师几次直接表达了这是一幕戏:“我们能否把你的日记改为一幕戏剧?”“你要解题的话就谢了幕再解吧,没有观众喜欢看这个”。但观众并不感到跳戏,这也许是因为回答老师这些问题的christopher仍在角色里,面对这些问题仍以一个自闭症的形象进行反应,反而更加真实。还有个细节,当男主角在翻找父亲的床底时,他手中的电筒射向了观众席,基本上每个人的脸都被扫到了一次,仿佛自己是在床底下似的。这也很好的扩大了原本狭窄舞台的虚拟空间。
一部好剧!我真的增长见识了!
小剧场舞台美学的突破,不仅在于声光效果和极简设计带来的视听冲击,更在于戏剧视角的维度拓宽,不同座席不同体验,此外微妙的交互感也让人好感大增。灯光假装成星光倒映在Luke眼睛里那一刻,感觉一切都在飞速退却只剩下此刻。唯一可惜之处是live的镜头切换对于剧情流畅程度和观感的折损实在太多。
可能是最好一部关于阿斯伯格群体的作品,利用高科技多媒体展现出来的丰富内心世界太美好。几度泪目,喜欢这个诚恳的故事,比起好多利用“阿斯伯格”说事儿的片儿诚恳太多了。
构思不错
这是一个爱与成长的故事
还不错
爱与成长
故事有趣、温情,舞台设计的科幻感是一大亮点,简单的点线面组合配上灯光,视觉效果超酷炫。
看得我痛哭流涕,散场了哭着往外走,一直哭到过了积水潭桥,去超市买个菜,卖场太亮了不好意思哭,出来又接着哭……
舞台设计场面这些都还不错啊,五星!
讲述爱与成长的故事,挺感动的
叙事和舞美都很有战马范儿,跟科利奥兰纳斯一样善用几何美,星空那段儿确定无疑,多新鲜啊可不就是战马导演之一……信任的建立、打破和重建,在所谓正常人群中会煽情狗血吧,在特殊人群中却谨遵逻辑。大爱结尾:does it mean that i can do anything? 在理想与理性的边界上戛然而止。
导演功底深厚,剧目几乎完美,原作被完全表达出来。内心情感本就不易在舞台上呈现,第一人称的剧目也少见,大段独白更是容易显得枯燥乏味。导演的舞台调度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的,整场剧目节奏把握也特别值得学习。舞美带来的视觉冲击的确震撼。演员很到位,男主咽吐沫的细节可爱极了。
勉强给了五星。很多人说剧本不好,其实我觉得重要的不是讲个多么离奇的故事,而是在呈现的过程中让观众自己领悟自闭症患者的世界。表演以及技术上都没话说,太惊人。
舞台效果不错,能感觉到想要表达出来的那种效果,就是不是我的菜
效果可以,想法不错
还可以
好看
为了舞台效果来看的这个剧。 确实蛮不错,尤其是地铁那一段,好经验。 不过剧情就呵呵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自己疯癫的还以为是天才,火车都不会坐,交际awkward,自以为从swindon来到了伦敦找到自己的亲娘,ALEVEL 数学拿个A* , you can do anything else????!!!!!!
感动哭,真的好好看!
舞台设计和场面调度太精彩,细节不必说,宏观上把全部场景圈定在一个不变的封闭长方形内来表现自闭主题就已很有说服力。第一段无可挑剔;第二段转场显得太急失了节奏,略微歇斯底里;结尾解题让人会心一笑。狗起狗终,很圆满。对Luke Treadaway大改观,演活自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