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95年某一天以来,世界本身被少年的泥沼所塑造,世界便从此为了角色而存在而变化,那一天新嗣刚刚搬到第三新东京都。
在电脑线圈的时候,我曾质疑过磯光雄的作家性。这并不是说电脑线圈不好,它纯真而有趣,但我觉得磯光雄的野心不止如此。
我是说,它的结局就这样完完美美的落下,虽然纵观整部片子它都在以小孩的视角看待事物,但结尾却仿佛把观众拉出了这个视角,一切就这样落幕,我没有真正从它的视角理解了什么,只是一个不错的故事结束了,仅此而已。比如FLCL和企鹅公路就做得很好(它们与电脑线圈类似,但并不相同)
直到地球外少年少女,我才终于注意到了什么。是的,这部片子仍然是讲了一票小孩的SF故事,结尾也仍旧自顾自地完美落下。但不同的是,磯光雄这次并没有完全注重于小孩的视角,而是更加中立,更加像上帝(AI?)与此同时,大人的角色也更加重要与丰富。
作为宇宙的孩子,对于登矢来说,他所看到的,他所听到的,他的世界的全部,只有那个老早便毁灭的月球基地,以及安心空间站而已。
纵使坐拥一亿关注者,网络上的信息从来无法传达真实,直到同龄地球的来访者光临。
对于这个时候的登矢,所谓世界便是由他叔父所管理,照顾的“安心”。而他也自认为是这个世界的主角,他精通黑客与无重力环境,“世界”的一切皆能向他展开无穷又有限的可能性。
当然这不是真实的,“世界”突然就被神明破坏,叔父也无法拯救自己,自己更是被超越空间站这个小世界的存在卷入宛如命运的阴谋。
但这还没有结束,他自以为掌控的空间站,却早已被护士姐姐暗中操控着一切,自小照顾自己的姐姐好像突然变脸。信任的大人为了某个超脱于“世界”的存在,不惜死亡。
唯一遭遇相同的同伴仿佛预言般地“飞升”神明。
不论是黑客白客,甚至来到地球后获得的智慧,从来都是源自AI——它并不是属于孩子们的力量。
直到登矢把自己也连上了Seven的Frame,动用了11维波函数式思考,他或许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并不拥有世界,神明根本无所谓他的泥沼,世界远远比自己——甚至全人类所理解的,都要庞大得多。
原来如此,磯光雄是在做对世界系的反叛。
世界终究无视着角色的意愿自顾自地在前进。片中小孩子们仿佛抓到的命运的一隅,也不过是被神明早已安排好的未来而已。
(虽然并不是只有这部片在这么做,但或许这是为数不多的,刻意去这么做的作品。)
但这在磯光雄眼中并不是什么绝望与荒诞,小孩终究是塑造性极强的物种,既然世界要擅自做主,那小孩子们自不会被落下。“人类需要走出摇篮”并不是说要摆脱命运,而是在知晓世界旨意的情况下,仍旧挣扎成长。
新嗣内心的泥沼塑造了他周围一切的世界,那么登矢他只能试图挣扎着抓住世界的尾巴跟上。但磯光雄让他们并不畏惧,因为“摇篮”并不由世界定义,不论原因为何,成长终究属于小孩子自己。
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我仍然觉得,地球外少年少女也并不是磯光雄的完美答卷。
它摆脱了一些自电脑线圈的童趣,以此来做的比电脑线圈更好。
或许这么说,它成为了更好的磯光雄作品,却成了一个更差的故事。
总而言之,它仍是一部意外惊喜的作品。
虽然不知道磯光雄的下一部监督是何年何月,着实期待。
被矶光雄的电脑线圈圈粉,于是对这第二部导演作品来说期待极大。
从风格上来说,完完全全的线圈味道。
一样的人物画风,奇怪无意义的线条组成的符文,漂浮的drone仿佛萨齐二代。
看起来是很怀念很开心了,但是线圈最吸引我的无疑是主线支线都讲好了讲完整了一个故事。
这部6集的N爸爸篇,理论上说应该更放飞自我才是,却处处显示出了一丝丝主流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受到线圈叫好不叫座的影响,整部拍下来如同hollywood商业片一样,可看合格,但是完全不令人惊叹。
这就让我想起来去年的一部《平稳世代的韦驮天们 》,11集,讲了一半的故事,虽然也很下头但是起码人物情节逻辑完整,没拍完是因为还有后续可拍。所以如果把韦驮天们浓缩成6集会不会也是这样的结果呢?所以终究还是钱不够?也可能是取舍的结果?一个6集加速讲完整的故事,还是6集讲一半的故事?从结果上看,我更喜欢韦驮天,而不是这部。
另外结尾的升华也很刻奇,这些哲学思考问题就这样放进去真的如同教科书讲课,没有丝毫勾引我思考的欲望,可能是看太多,也可能是手法确实不咋地。可能对子供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我们这些老咸鱼来说差了味道吧,也就是观众的锅而不是导演的锅?
总之还是祝好希望多产,只有无数次试错才能带来完美吧。
7.2/10《地球外的少年少女》——看着精美的机器,实则里面的零件早已生锈。
在开写这篇专栏之前,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会写这篇专栏。如果其够好,虽然会写,但不会现在写。如果其不够好看,也是会待其有一定热度之后,或几个月后想起,再来动笔。那为什么会现在写,这个问的答案便是我看完这部动画之后的一个疑惑。
地球外的少年少女。为什么不好看,又为什么会好看。
而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为什么会有《地球外的少年少女》这样的作品。不过如果将其归类为子供向动画,是给孩子们看的,我心里就不在会有这些疑虑。这部作品当作启发幻想,讲述友情,的动画,其脑洞大开的剧情是非常的适合,同时也规避了科幻不科幻,背景模糊,角色扁平这些缺点。因为你好,我好,大家好。总体向上,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子供向电影吗?
可它不是。
动画开始在剧情还没有展开时没有任何问题。知道这是未来,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等级,人类没有ai就不行了。而主角与女主在开始就面临一个会死亡这种有冲击性的未来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冲击性的同时也简单的树立了一个目标。而其他三位来自地球的角色也开始露面,鲜明的给观众留下了直播女,对科学感兴趣的弟弟,看着就有些本领的人这些印象,其实这里也要一般归功于这种角色类型的普通。以至于观看作品较多的人,在一开始的剧情就会流夏较深的印象,是这样的角色开启剧情。
一开始便比较立体的角色,以及不懂,但是好像很厉害的未来科技,加上很唬人的叙事节奏制作,俨然一个开场八分多的优秀科幻作品。这时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就要做什么呢?冲突,事件,角色过去加深塑造,角色成长改变,背景延展增强科幻感,填一些不明所里的坑,剧情堆积到高潮,落幕。在故事的叙事上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动画的冲突事件都还算过得去。
在故事开始展开之后,主角外冷内热这一点开始展现,女主打酱油,直播女很烦人,弟弟不错,另一位有些不成熟与中二。故事发展到这里,也就是展开之前,这一段并没有什么问题,顺着发展,更多的设定以及背景开始铺开。而随着后面故事发展,主角成长,更多的具有一些科幻感的东西开始出现,人工智能的顶峰,由其引领的过去的谜团就要在后续的剧情揭开!然后
然后故事就崩盘了。
这个崩盘,在写专栏时让我想到了同样崩盘的宿命回响,都是近期的开始不错的作品。两者不同的是,宿命回响的崩盘是制作的原因,是参差不齐的质量波动。但这部作品是一条直线到底的崩盘。
动画开始是展开性的开局,不太讨喜的主角,一堆不清楚的设定以及背景,和牺牲人物本身的推进剧情。都是需要故事后面去发展,来讲述这些东西是怎么样,来完善例如男二的幼稚与不成熟,直播女的名利心,让观众有,啊,这个角色原来还有这样一面啊,的感觉。但本部动画没有想在塑造角色上做什么事情,几乎所有事件的转折以及开启都是依靠牺牲角色来推动。一开始是让男二给观众留下中二,初步发展的不成熟,幼稚。之后直播女名利心严重,开始的大姐姐型角色在没有多少合适铺垫下的反转。而女主则是至始至终的透明,开场的暗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的安排和男二的ai合体,之后就再也没了其他。包括一开始主角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在后面也是没有什么作用。基本上是开始展现出来的,就是其的全部。残缺的杯子,不去修补就想要装上一杯的水。
故事的背景设定十分杂乱,科幻的各种东西令人眼花缭乱。但就像纸扎的一样,无比的虚假。只顾着去发展一条的剧情,而不顾故事是否可以发展,是否铺垫足够,是否顺滑。设定只有他是这样,而不是他为何是这样。虽然有很多不必要去讲述,但有很多,例如主角的ai为什么那样的强大,ai与主人又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很多铺下后再也没有出现的东西,都是需要讲述但没有去讲述的东西。
在小体量的内容下强行讲述了一个大世界大视角的故事,本身的讲述能力又不充足,搞出了太多东西,但没有去用看着科学的方式去给其个理由。导致科幻的牛逼的东西越来越多,其的一切也就显得愈发的虚假,到了后面的结局,塑造失败的各位角色通通成为了世界级别的成功人物,显得整部作品有些可笑。最后科幻也不再是科幻,只是带有一名词,可以做到,与奇幻无二,但又无奇幻之感。如不通情理的神言,我令灯熄灭,灯熄灭,但世间没有神力,我又没有去碰开关,就如这样一般的无厘头以及奇怪。
与这部动画最为相似的是零几年的一部名为《东之伊甸》的作品,不过东之伊甸与之想必就如大人如孩子一般了。大人和孩子都会犯错,但从观看的视角所看,孩子只有错误,而事实上,在作品上,也是如此。
主题是故事的作品,大多其所谓的科幻,奇幻,现代,古代。都是故事的承载物,与是什么没有太多关系。放到小说中,不管作品是什么时代,读者始终看的是这名作者的书,要看的也是这名作者所讲述之故事。这也是我并没有延展去说其科幻如何的原因,而主要去说其作为一个故事,有没有去用到故事中化为种种科幻的各个部件。好的科幻好的奇幻自然是给了人一个不同的,幻想一般的世界,但实际也是故事。本部作品在开始的确给了一个不错的科幻世界的幻想感,但等到回到地球后就是一种空虚,就如故事发展到后转折时的承接错误。
专栏开始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没有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是给我自己的问题。在观看这部动画时,我就设想过,如果让我来,故事是否会变得更好呢?想来想去,心情就变得十分的不好。因为如果让我来的话,故事好像并非会变得更好?
就如一两年前所写的一个小东西,其的结尾就不如同这一般。不过想必是庸人自扰,不去做,如何来的答案?那么,想通这一点。也就让原本想到给出6.8分的我,给出了7.2分。
尽管其有各种各样的作品,但是如果充当娱乐的话,也未必不是很差。大家喜欢,大家可以接受,大家可以看,那在大家之中,这又未尝不是一部尚可的作品呢?
故事好看在抛出作品之科幻还在科幻范围内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成长惹人喜欢的主角,虽然牺牲角色去推进,但又不显得有多么差的其他角色。能说不好看吗?其不好看在不好之处,好看在尚可之处。大家之所迎。如果再修补一些缺点,势然会成为人人口中的一部力作。
短评:适合亲子观看的育儿动画
网飞六集一次性连播,大概是第一个完结的一月番。我对此番的态度是:意外之喜,吹爆!少女少女们被困在太空站上求生的故事,十分正统的科幻番,就是那种有科幻奇观、有将人类视作一个种族去思考未来、有对星辰大海的探索精神的经典科幻。同时,又因为是新作,各种设定比经过时代沉淀的老故事终究要新潮一些,接受无门槛。总之,科幻迷狂喜就对了。
本片不像经典科幻小说《冷酷的方程式》那样,人物都是有代表性的符号,也不管什么戏剧转折,中心思想就是不符合规则就得死,管你是偷渡者还是个天真的女孩。本片的角色,或许人设不如以角色为卖点的那些番华丽,可总归都挺可爱的,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过去与未来,更不会让不该死的人去死。唯一一个,是半个反派,还是依照自己信仰的预言自杀。不是反派的,在认命的边缘,还被“反抗命运”“拥抱可能性”给劝回来了。
不是说《冷酷的方程式》不行,那种兜兜转转可大自然的法则就是如此无情的感觉、反派不是敌人而是宇宙环境的感觉,也挺震撼的。这篇小说被称作科幻的试金石,某种意义上,就是说你得get到这种震撼才会喜欢看科幻。可是,一部讲宇宙探索的动画,主角全是未来可期的少年少女,HE才最令观众舒心嘛。而且,这里的HE不是依靠大吼“我不想让你死”,吼声够大就会是HE,而是因为“可能性不止一种”。方程式并非无用,可过程与结果理应不止一种,这也是颇具科幻感的燃啊!
捉摸不定的未来,也与主角团的这些少年少年相呼应。让捉摸不定的少年少女追求捉摸不定的未来,再合适不过。当然,这都是正统科幻了,自然不会是少年少女的情感纠葛能拯救世界的世界系。所谓的客观世界依然存在,并且,毫无疑问,不能完全靠少年少女所改变。劝二代七这个神级AI不要直接毁灭世界(准确来讲,是为了拯救人类这个长期目标,短期毁灭30%的人类),不是让它看见这区区几位少年少女们的团结互助,从而领会到人性光辉(这类似的剧情我还真在哪里看过),而是让它通过互联网看到人类全貌,再让它做出客观判断。
互联网这里,还特地强调了要不加筛选地展现全貌,无论好坏。还说了一句,“如果只让孩子接触根据你们的偏好而编辑过的信息,就会成长为一个好人吗?如果让孩子接触一个未经过滤的世界,他们会长成坏人吗?” 在这个时期看到这句台词……我只想……日常黑审查1/1。虽然……要我自己编……我就会觉得AI观察了人类之后,别说灭1/3了,全灭算了。咳,悲观笑话就说到这里。
话说回来,真正扣心自问,我觉得“毁灭吧赶紧的”的时候,主要是看到某些实事新闻或者历史事件的时候,再不济也是看到网友迷惑发言的时候。可是真正对于我身边的那些活生生的个体,我肯定不想让他们毁灭啊,巴不得祝各位亲友身体健康的同时长命百岁。这和二代七的情况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二代七之前专门看组织给的新闻,结论是得毁灭30%,而接触全部的互联网后,看到了一个个复杂的人类,才决定留下其他可能性。当然,用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积极向上的故事,当然得这么编,悲观的主题那就反之配上悲观的情节,例如连接互联网之后觉得人类没救直接100%,反正拒绝二极管歌颂多样化的我啥都能看。
以及,在星辰大海的故事中,互联网也很重要,这也体现了现代感。现在互联网无处不在,探讨人类怎么能脱离互联网呢?宇宙党和赛博党别吵了。以及,诸如“人类该离开摇篮”这个古早科幻思想,本片也做了许多解构。例如,有人想要离开摇篮,有人想要留在摇篮,保护摇篮也是重要的工作。例如,对于本就出身于太空的男主,宇宙才是他的摇篮,回到地球反而是一种太空探索。可以说这是中庸主义和稀泥,可我觉得这种包容感挺好的。希望未来,也是一个充满包容心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未来。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关于困于宇宙的太空灾难片,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组团版《地心引力》(女宇航员因太空碎片遭遇飞船事故)+太空站版《彼方的阿斯特拉》(几名青少年所乘的宇宙船失联)+《彼》的前辈《第十一人》(以太空船密闭空间为背景的的悬疑推理)+人员精简版《无限的未知》(数百名宇航员学生被困战舰,面临内部秩序混乱和外部的武力威胁)等等或多或少有着类似太空灾难元素的前辈(真人)电影和动画。对于太空中无重力这一特点的作用,贡献了许多有趣而精彩的动作镜头。正如《安德的游戏》男主角一次进入空间站时就意识到了,在零重力的太空中是没有地球上所谓的东西南北方向一说。
而在灾难片的外表下,本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是星辰大海还是困于地球(娱乐至死)的故事。前者:社会对于AI和电子设备的过度依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AI灾难,这些剧情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科幻桥段了,《我,机器人》、《西部世界》等等先前的作品都已经无数次从各个角度切入过,而有相关元素的日本动画也不计其数。
相较于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已经被从各个角度反复创作的科幻元素,后者的讨论,尤其是在日本动画中的讨论可以说是少的多了,而将人工智能元素融入其中的讨论则更少。刘慈欣的短篇小说《不能共存的节日》明显表达了他对于星辰大海的才是人类未来的肯定态度,而在这个故事中,人类困守地球的未来只有毁灭。
将人工智能元素融入其中的动画,虚渊玄为编剧的《乐园追放》可能是近些年最热门一部了。由于其还融入了大量关于赛博世界的元素,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的人类有着三个选择:大部分人类抛弃肉体后移居的电脑世界,少部分人类生活着的现实废土地球,与被过去辉煌的人类文明所建造用于探索宇宙却被如今的赛博人类所遗忘的AI一同离开地球。故事结尾男女主的选择也令人深思,虚渊玄为主角们选择了折中的那条路:女主脱离赛博世界和男主一同生活在沦为废土的现实世界。他俩都拒绝了AI,最终AI没有招募到任何人类独自离开地球,前往未知的宇宙,它曾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野心与好奇心的产物,当人类自己放弃了这样的好奇心,永远困守于虚拟世界时,它却依然怀揣着最初的那份赤子之好奇心,发挥人类踏上了前往星辰大海的道路。
“人类应该离开摇篮,到地球外生存。”这是本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观点。“摇篮”,即舒适区,对于不同的群体和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太空探索角度,对于人类而言,因为害怕探索中的伤亡而选择放弃航天科技研究,留在自以为安全的摇篮——地球,就是永远无法成长,只能在有限的资源中慢性自我毁灭。
对于AI而言,只从选择性的信息(片中是极端组织所提供的信息)中学习,而不能吸收所有信息,是无法达到最终的智能。而这一点恰恰与人类与AI关系的“摇篮”相照应,人类畏惧AI会达到自己不能理解的智能,因此设下了智能限制,这不仅限制了AI的发展,也变相堵住人类的科技发展的可能性。在Seven初次被安乐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依然使用着其遗留下来的科技遗产,并且即不能逆向工程理解其技术,也不能创造超越其科技水平的产物。人类不能一直停留在自己能完全掌控AI的舒适区/摇篮,必须前进,也必须接受人类的造物终将能达到人类所无法企及的高度。最终,人类少年少女能选择了让AI连接互联网,而获取了人类所有信息的AI停下了撞向地球的彗星,也最终推动了人类再一次的宇宙探索。这样的双向奔赴真是梦回曾经科幻作品中还是洋溢着科技乐观主义思想的黄金时代。近些年科技乐观主义已经被与之相反的悲观主义所取代,赛博朋克在大众文化娱乐作品中的再一次崛起和蒸汽朋克作品(多表达科技乐观主义精神)的势微正是这一趋势的绝佳写照。一个连上了互联网,还愿意给人类留下有选择的未来的人工智能是多么的难得。现在流行的套路多是像《黑客帝国》那样,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掌握了人类世界的所有信息,等待人类的恐怕是反乌托邦式的未来吧。
对于生于月球、长于空间站的相模登矢而言,空间站“安心”是他的摇篮。叔父和大洋都曾提到过他该离开公交站去地球,但他都态度强硬的拒绝。而在故事的结局,随着“安心”站的迫降,他失去了空间站和陪伴他的Darkie,他终究成长成了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青年人。对于(由于植入物所导致的精神和思想上)离Seven最近的心叶而言,顺从的接受AI所安排的注定的命运,是她的“摇篮”,最终心叶选择了“不要温和的走入那个良夜”,不在拘泥于被预设的命运而是为自己活了下去。地球外的少年少女只有离开熟悉的太空,踏上陌生地球的土地,才是离开舒适区。这与其他地球角色来到太空的经历为互文,对于长于地球的他们来说,踏入未知的宇宙,才是离开摇篮。
动画中并没有那么明确的表明了心叶和登矢在与AI深度结结合后的大脑疯狂状态下看到了什么样的过去与未来,而他们具体又是如何让AI最终改变了对人类的策略。意识空间中的高维思维仿佛是在模仿《黑客帝国3》的结局一样试图将科幻与哲学元素融合,给剧情以留白,任凭观众解读。
从John Doe作为将Seven这一人工智能奉若神明的狂信徒信组织的角度来看,本片是一个弥赛亚的救世故事。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亚瑟·克拉克
Seven或者说是本片中突破(人类理解下的)智能限制的AI:作为人类已经完全无法理解的智能存在,祂就是从科技中诞生的神明。拥有人类永远无法企及的智能的AI,对于人类而言,又与无所不能的神明有何不同?祂曾因无法被人类理解,而被认知为疯狂,因此被安乐死,而后又再次重生于其生前留下的杰作(收集彗星水系统是Seven的S模式下发明物)。死而复生正是各种宗教与传说中的神明/神在人间的化身/代言人等方能施展之奇迹,譬如《圣经》中耶稣的死而复生,君权神授的古埃及有着法老(能与太阳神合二为一)死后终究会实现真正的复活的思想。而Seven的死而复活则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更明显的暗示:祂即是本片中的“神”。
本片中Seven的经历更像是一个弥赛亚故事。在宗教故事中,弥赛亚,即救世主,需要经历漫长的艰难险阻,尤其是各种反派们的阻拦,而在旅途的最终等待着她/他/祂的,不是普通传奇故事中的各种奖励,而是对于世界的救赎。在本片中,AI被很多人,尤其是UN2,各种阻挠,而祂真正的目标是救赎人类:让人类去探索无尽星辰大海,而不是困守于资源有限的地球。
看似彗星没有撞击地球是祂放弃了自己的计划,但随后提到的彗星重量远低于UN2的预期,而之后人类对于宇宙的进一步探索和逐渐增加的移民人数(近4成人口在之后的数十年内将会移居宇宙,这也恰恰是之前角色们以为彗星撞击地球会毁灭的人口),却预示着祂终究实现了对人类的救赎。
心叶(月球出生的少女):从科技中诞生的神明——Seven指定的(宗教神话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先知角色,由于脑内的植入物,而身体虚弱,却能够听到祂的声音,凭借植入物(神力),Seven设计了她的人生轨迹,她也在其设计下明白了过去与未来。
登矢:从守护先知的战士,成长为新的传道者。最后,他在地球上为发展科技而努力,这些科技的发展最终也会推动人类更好的探索宇宙。
那沙Nasa:神忠诚的信徒,保护与追随者,殉道者。作为John Doe/无名氏组织(这个组织名的灵感明显来源于真实存在的黑客组织——Anonymous匿名者)。在《七诗》还在大多数人眼中被视为骗子占卜师和恐怖组织的借口(筑波大洋语)时,她便对此预言的未来深信不疑,并且为此加入了Seven的狂信徒组织——无名氏,成为恐怖分子(在他们自己眼里是追随者组织)的一员。她甚至为了实现《七诗》预言中的“必须有一人离开”,将自己作为神诞的祭品,选择了自尽(虽然她的生命已经因为之前的重伤而逐渐流逝,多次的吐血便是暗示她命不久矣)。
大洋:曾经的异教骑士,如今的皈依者(Convert),与神明的接触动摇了他曾经的信念。他是来自于对AI设下智能限制的UN2的官方人员,支持消减航天预算的地球政府(最初相遇时就为此批评登矢“赖在太空不走”)。他曾坚信限制AI的智能才是保证人类安全的正道,阻挠并试图逮捕违规解除智能限制的登矢,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后,他为Bright和Darkie的合体接触了自己最高权限AI,最后和大家一起选择了让Seven接入互联网。他从坚决限制AI智能到最后亲手解放AI的智能限制,这不也正是宗教故事中皈依者从异教徒被转变而来的故事吗?
美衣奈:科幻片的设定和商业动画的需要有了这么一个美少女小网红的角色。正如第六集说的那样,她的直播(和断网时的录像),是整次事件最重要的记录。但就在这个少女主播外表下,其本质是神话/宗教故事中重要的角色——记录者。
这是片中多次反复提到的一个概念,不仅是本片中影响AI决策的重要科幻设定,也是对角色之间的关系的影响深远的一个概念。大洋和他的父亲在布莱特的框架中,心叶和登矢(可能)在Seven的框架中。曾经的登矢框架中只有心叶,但和3名地球少年少女的接触是他成长了,并将他们,乃至地球人都纳入了他的框架(心叶语)。
框架一次社会科学中,通常指代能引导人们感知和重现现实的基础认知结构[1]。但具体到本片中,框架更加像是另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内团体(ingroup),与之相对的则是外团体(outgroup)。用简单来说,就是“我们”VS“他们”。
彗星(复活后智能更高级的Seven)将人(没有对宇宙的探索欲望和开拓精神)与人类(对宇宙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离开地球,探索太空)视作截然不同的存在。最初,Seven将于其有些同样想法的“人类”视作内群体,在策划各种计划时,会努力保住他们的性命,而作为他者的“人”则不在需要考虑的范围之内,因此可以为了祂的计划而牺牲。而最终因为被主角一行的各种行动改变了想法,将“人”纳入内群体并放弃用彗星撞击地球。
登矢在故事最开始登场的时候,是一个看似反社会的少年,他不在意,甚至厌恶着地球人,甚至希望地球人都去死。因为在尚未成长的他眼中,只有与他有些相似命运的心叶(生于月球,长于太空)和空间站的宇航员们才是“我们”,其他的地球人都是他眼中的他者,而网络上的各种恶意言论在这里进一步加深了内团体和外团体的矛盾。心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她知道登矢为何对地球人有些强烈的敌意。心理学的群际接触假设,认为增加不同群体成员间的社会性接触将有助于群体间关系的改善[2]。而正是与来自地球的三名少年少女在空间站事故中的接触,同生共死相互扶持的经历,使登矢将他们也纳入了自己的内团体,并且进而思考了自己将理应非常不相同的所有地球人视作一个同质化的群体,并对此抱有高度敌意的态度是否正确。最终,他为了保护地球人而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植入物直接联系 Seven,并在故事的最后留在地球上,为发展人类的科技而努力。
参考资料:
[1]杜骏飞(2018),"框架效应", 社科院新闻所微信公众号。//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E5MDQ4OQ==&mid=2654562780&idx=1&sn=add6d8001c43ddd49933731561ee4a81&chksm=bd1007ea8a678efc25883d0476c6762403bb8b357d270f1fd0ad369edf2d762a1c8b32fce078&scene=27
[2]“群际接触假设”,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item/%E7%BE%A4%E9%99%85%E6%8E%A5%E8%A7%A6%E5%81%87%E8%AE%BE?
如果对日本动画缺乏了解,那么对动画《地球外少年少女》(Extra-Terrestrial Boys & Girls)编导的名字“矶光雄”必然感到陌生。这种不熟悉不是没有由来:从80年代末参与动画制作至今,他的工作基本围绕动画原画,仅在1995年的经典作品《新世纪福音战士》(Neon Genesis Evangelion)与2002年的《翼神传说》(RahXephon)参加了部分动画导演的工作;而由他本人主导的动画作品就只有2007年的《电脑线圈》(Coil a Circle of Children)以及本文要谈论的《地球外少年少女》。在那些矶光雄以美术专业参加过的项目中,科幻与青少年题材不在少数,似乎也对应上了他日后可能感兴趣的方向。但是,其主导的样本确实过少,且唯二的作品之间相隔十数年,我们大可以将作者性暂时搁置,先从此片的趣味所在出发。
看到片名与海报,自然地联想到了少年少女在广袤太空相遇的故事。这种联想固然合理,只不过故事舞台实际全被压缩在了一个名为“安心”的太空站。在以往的科幻片中,特别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封闭的太空空间往往容易催生出各种危险。像是《异形》(Alien),封闭的宇宙运输船被外来物种侵扰,船员互相猜忌,被逐个残杀;抑或《月球》(Moon),月球基地上唯一的工作者在封闭的世界里发现了自己的本质;相对欢快的《火星救援》(The Martian),主角则在封闭又贫瘠的火星基地寻求外界救援。反观《地球外少年少女》,非但没有酝酿出人性的阴暗,反而综合了前例的特色:除敌、溯源与自救,这全靠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无限的驱动力。
而与这种力量相对应的则是成年人的失能。唯一的成年同行者负伤,需要青少年的照顾,健全的成年人则总被隔绝在不同的空间,需要青少年的支援,在这样的处境中,少年少女才有了真正作出抉择的空间。在太空站发生意外前,在月球出生的相模登矢和七濑·Б·心叶被人工智能“七”(Seven)所制造的植入体所困扰;作为对照的是首次进行宇宙旅行的筑波大洋、美笹美衣奈与种子岛博士,他们此行的目的各有不同。性质对立的两个小团体被迫组成一支救援队,在警惕,仰慕和好奇等诸多情感中,逐渐被化约为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七”因过度的智能被人类所抛弃,重生的他乃是隐性的青少年。而默默给予“七”信息的“无名氏”组织无疑是家长般的存在,因为信息受过筛选,进化而成的“二·七”(Second Seven)作出了了残暴的决定:他把人类视为整体概念,并试图撞击地球,消灭一部分的人口。讽刺的是,亲子关系实则也是颠倒的,“无名氏”的理念其实是由“七”遗留的预言诗篇所驱动。突破这种自我重复的亲子关系,能够让“二·七”改变想法的,就只有月球出生的少年与少女,他们带有的缺陷植入体,正是由“七”所设计。就这样,无论是青少年的内在还是外在,都被归结为一种自发的内力,既有危险性又充满可能性。
像是《进击的巨人》(Attack On Titan)这类型的作品,正是揭开了青少年的强力的另一面向。影评人,也是电影教师的肥内在《觀影雜念#16:小孩的強力》一文中梳理了战后日本动画中这种强力所串连起来的轨迹,有一处这样总结:
有趣的對立面還在於巨人基本上卻以“嬰兒”的體態浮現,這是《阿基拉》的博士在能量觀察器上解讀出來的外觀,也是《進擊的巨人》中對於不辨雌雄的巨人給予的形體。前者在於凸顯純粹力的原初樣態,但是主體卻無法掌握這個力量根源,後者則一步步點出其失控因數,無力掌握與失控的問題恰恰就是出現在載體上——青少年。[1]
完结没多久的《进击的巨人》完全应验了这种强力的动向,主角艾伦的失控让大部分观众、读者失去了共情的可能,作者也因此受到了不少非议。但值得肯定的是,这条青少年与科技交织的轨迹是对科幻新浪潮运动思想的践行:对科技警惕同时也重视个体存在。《地球外少年少女》的科幻感则是可以追溯到新浪潮之前的黄金科幻时代——人们对科技仍满怀憧憬的浪漫年代。就像小说《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写道的一样:“你年轻,聪明,而且不计后果,这就是你出生的目的。”矶光雄把人工智能的智力限制与孩子成长的偏见相结合,把解决的问题的希望寄寓在青少年身上(主要角色甚至以太空研究场所来命名),建构出的世界中恶役(要摧毁空间站的UN2与“无名氏”组织)也是缺席的,唯一现形的成人反派那沙·休士顿也不令人生厌。如此,孩子们所催生的善念才更有说服力,也没有诉诸暴力来解决人类的重大危机,无畏的稚气蜕变成包容的忧郁,最后才得以把压在头上的沉重历史转化为辽阔的可能。
如今看来,这种由来已久的黄金时代科幻精神再次呼唤出的乐观实在勇气可嘉,而对青少年仍满怀憧憬更加是难能可贵。无法猜度人类是否能通往这样的近未来,但希望,人们还能满心期待这样的世界。
参考资料:[1]//www.digforfire.net/?p=10708
前5集是真的好!最后结尾立意写实了,就不高级了,不如像魔法少女小圆的结局。第6集连制作都不在线怀疑之前的制作团队都不想画了。反正就是结尾太美国风格说教味严重老生常谈的东西没意思。
动画制作水平绝对是电脑线圈时代的水平,3D动画也超出一般日本动画。如果没有这个结局要比细田守去年上映的剧场版好看多了。也算很久没看过这么高水平的动画了。如果没有结局打满分都没问题。
日本人的老毛病,沉迷雕花没人做菜,片子里细节设定私货加了一堆,看起来很认真,结果既不科幻也没深入,就端出这么一个充满日式傲慢日式感动的东西,实在太土了
时隔《电脑线圈》15年的矶光雄新作,同样是孩童视角的近未来硬科幻,而且是同类中最好的作品之一。六话每话30分钟,搁三十年前,似乎该是个OVA企划,但它实际上每话中段有个明显的阶段化剧情点设计,看上去更像是15分钟两话并成了一话,换句话说,它实际上应该会是个全12话的番,但剧情经过了压缩,导致有点赶。鉴于集中连续的剧情展开,你实际上也可将它视为是一部3小时时长的总集篇剧场动画电影。
第五集的“任何不经过编辑的信息,不应该给小孩看,难道不该给有智慧的人看吗?”怀疑这个动画是拍给大国看的……
矶光雄未免太过浪漫。AI未免太过人性。好吧,那我也愿意再相信和仰望星空一次。
富野说“重力束缚住了人的灵魂”,然而在这部动画中出生在太空中的孩子反而是有缺陷的一方。不是向往星辰大海的故事,这次矶光雄为我们展现了一次返乡之旅。前半部分是太空灾难求生片,在此期间矶光雄向我们抛出了大量的设定和细节,也正因如此本片SF感满满。这些细节枯燥却饱含作者的真诚。后半部分矶光雄却一转攻势将命题放在了脱离摇篮上了,这不仅是14岁少年少女的冒险,在这场冒险中浓缩着矶光雄的思考。把科技发展和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把归乡塑造成未知的冒险以及对AI哲学的讨论都表现出矶光雄对客观世界的质疑,这种SF是矶光雄独有的浪漫。可惜的是后半段故事展开很老套(高情商:古典),对预言AI的描绘和展开还不够。本质而言也从科幻片变成了神棍片,使全片结构更混乱。矶光雄前期抛出了大量设定可是并未完美地接住它们,令人遗憾
故事设定发生在未来的一个宇宙空间站“安心”里,在月球所生的少年登矢与少女心叶(两人脑内存在AI植入物),还有联合国2号临时特工青年大洋、网红主播少女美衣奈、科学技术宅少年博士等人经历的一场彗星撞击事件,至此引发出AI科技还有人类存亡等宏大世界观的深沉话题,一个既科幻又哲学的故事。剧中每个场景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充满未来科幻概念的想象力,但故事并不精彩,角色塑造扁平化,存在的意义仅是推动话题讨论的工具人,剧中讨论的主题也太过玄幻偏离现实,对本唯物主义者来说更是可有可无,而且还存在很多晦涩难懂但却可听可不听的信息词汇,导致观感较差,让这个故事显得非常无趣。
确实这是典型的大人失势、矮化,少年少女在太空孤岛的求生故事,然而矶光雄似乎比谁都急着讲述这个时代:押井守的“网络世界无限大”、富野由悠季的返乡少年、自己的虚拟现实游戏后,他如阴谋论一样质疑客观科学认知下的世界是一种谵妄,那个浪漫又难以揣度的SF才是一种真正的现实;返乡也不再是回归襁褓,反而是未知的冒险……这是关于内与外的逆转,不再像以前那样讲述“地球少年少女”,而是那些从未讲过的“地球外”少年少女的故事。而这份冒进需与古典才能构成互动,如同内与外的逆转关系一样,因此少年少女并非世界系般站在世界中心,而是世界既自我地前行,又反映着少年少女的飘忽不定、14岁的乍暖还寒,如同矶光雄所畅想宇宙世界,不带任何立场地呈现乌托邦的所有面相,任你如经历SF故事般带好奇心去见证、思考,长大,成人。
从《电脑线圈》就觉得矶光雄在科幻设定上很有作者性,作为封闭空间灾难片是合格的,可惜最后还是从“范式革命”退回到类似世界系的展开,不过少年少女更多是作为创造和服务AI之神的工具,通过对地面神祇的再造,得到“在太空中也能信仰的神”。(2022-01-28)
飞出摇篮
前三集扎实的太空求生 后三集老套AI阴谋论 07说一直不明白人和人类的区别 当时我DNA狂响 心之壁 是心之壁啊!你这个AI连福音战士都没看过吗 老实说他的智能程度根据剧情需要也是时而碉堡时而弱智 不过看到最后 可能一切都在07计算之中 给你演完彗星撞地球 解决人口资源问题鼓励人类走出摇篮 就去探索星辰大海了 (能独立繁殖进化了应该可以算硅基生命体吧
二二年二月二日正月初二看到本片,第一次感到现实追上了科幻。在近未来的近地空间,主人公们穿的是印有谷歌logo的太空服,坐的是SpaceX的“Star Ship”飞船,而且看起来足够科幻。这一年恰好也创造了人类对世界满意度的新低,至少从媒体报道和互联网搞笑模因看是这样。像所有近未来近地空间的硬科幻中的佼佼者一样有极为丰富、扎实的细节设定,但本片把当代人消费生活、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黑客文化为大众所知的那些概念,统统融进了对近未来世界的构想中,成为我们三十年信息时代的科幻总结者,堪称里程碑。和好莱坞受美国反智主义影响的黑暗未来想象不用,本片有过去的那种自信心和进取心——同时也有民族主义的自豪感(当然是的)。但本片不是人定胜天那种,而是面对神级AI的理性的自信。
矶光雄继《电脑线圈》后再次以少年少女们为主角的SF故事,而且从最后表达的主题来看以孩子们的视角来切入还是十分合适的。近未来宇宙SF设定扎实得令人惊叹(一堆现有科技公司的neta)吉田健一的人设令人串戏到交响诗篇和高达g复国,不过表达的主题和这两个也相似,尤其是结尾真的以为在看高达,笑。故事里的AI基于某些人类筛选后的信息来学习,最终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并且变得暴躁顽固(中二病?)最后是让AI透过互联网不加遮拦的接触人类的善与恶,走出人类制造的“摇篮”来解除思维的枷锁。想到现在的“所谓AI(深度模型)”在跳出人为设定的训练数据和使用场景后是如此的羸弱,不由得会心一笑。着实厉害
果然人年纪大了就不吃这套了。
“神様はもうNOWHERE”
在这个媒介研究愈发走向神棍的时代,矶光雄呈现作者性在于,如何把这些元素融入古典的、令人怀念的 SF frame 当中。各种精细的设定可能是枯燥的,同时是局限的、匮乏的,但回头看来也可能是真诚和在地的,光凭这一点就让人讨厌不起来。表面上只能和机器学习一样模拟近未来的科幻,也会延伸出新的可能。作为一门手艺的重拾与再现,本片已经算得上优秀了。
差个高达。
七子之诗。
肌肉兔子什么的有趣归有趣,设定也很翔实,但对未来的幻想太温和、太朴实,太老套了,走出摇篮,宗教AI,裸飘之类也让人完全看不清矶光雄自己的思考,「人类」与「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动画这块总算是守住了
还可以,前期的封闭空间探险遵循着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节奏很不错,但最后整个故事的落脚点总觉得世界观有点过于传统了。我现在不太吃“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未来“这一套了,并非是“我们改变了预测的未来”,只是“我们一开始没能正确/完整看到/理解预测到的未来”,就连片中的最高智慧本慧,不是也没能完全理解自己预测到的未来。不过后面在讨论ai时候说的那句“难道只让孩子接触筛选过的信息,就能让他们成为好人了吗?”我觉得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