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能假设,不管演员演技还是道具怎么样,真实的历史是四万人缺医少药,武器落后,士气低落,对阵四十万装备精良的敌人,及时改变,跳出包围圈,最终走向胜利,谁也不能否认这些真实的历史!喜欢看,真希望一口气看完,更期待后面的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显奇兵。拿张中国地形图,对照着看看,更能感受到当时的奇迹!
张闻天(1900-1976),原名“应皋”(也作“荫皋”),字“闻天”,曾长期使用化名洛甫。江苏南汇县(今上海浦东新区)人。1933年1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遵义会议中被推举为党内最高负责人,和毛泽东、周恩来形成名为“三人团”的领导核心,主要著作编为《张闻天选集》。 刘英(1905-2002)女,原名郑杰,张闻天同志夫人,湖南长沙人。原中央纪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一)岁月静好 当年,张爱玲和胡兰成合笔在婚书上写下“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多么美好的期盼,可终究还是没能逃过乱世的残酷、薄情的诀别。 可是,张闻天和刘英,同样生逢乱世,却坚定地执手相握,守住了彼此心中的岁月静好。 1935年初,在艰苦枯燥的红军队伍中,能听到一声声爽朗的“洛甫首长”和一句句热情的“刘英同志”。就在这一来一往的交谈中,在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军长征时期,爱情的火种悄悄钻进了两个年轻人的心中。 但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爱情”这两个字显得太过扎眼,不合时宜。他们两个都是红军战士,都是共产党员,爱情的火苗燃起来了,那便默默地将它保护起来,不让它熄灭,也不让它蔓延。 刘英被安排做会议记录的工作,张闻天就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一支钢笔送给她;张闻天晚上坐在床边工作,刘英帮他把蚊帐放下来压紧;刘英的警卫员被调去了前线,张闻天就把自己的一个警卫员拨给刘英;寒冷的冬天宿营,刘英煮了热腾腾的醪糟给张闻天送去。 他们白天一同行军赶路,晚上一起伏案工作,他们海阔天空,无话不谈,但,仅此而已。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张闻天在瓦窑堡分到一孔窑洞,他们终于能有一个家了,自然而然地,刘英搬进了那间窑洞。 正如刘英后来在《我和张闻天命运与共的历程》一书中提到的“分给我们一孔窑洞,挺漂亮,革命有了家,我和闻天也成了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情投意合,环境许可,两个行李卷合在一起就是了。” 自1935年11月正式结为夫妻,张闻天和刘英的手握在了一起,那颗在长征途中播撒下的爱情的种子自此开始茁壮成长,而且日渐繁茂。 这就是张闻天和刘英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盛大婚礼,只有两厢情愿、水到渠成。他们生逢乱世,求不得现世安稳,但他们用爱和信念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上筑就了彼此心中的岁月静好。 反观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人在安稳的现世中真正享受到了静好的岁月和美好的爱情?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催生出的“快餐式”爱情渐渐让人们忘记了:传统的东方爱情追求的是如水般的长情而非火一样的激情,最深情的告白是隐藏在细节中的爱意而非停留在嘴边的甜蜜。 (二)橡树木棉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在我看来,舒婷的《致橡树》描绘了最正确的爱情观,而张闻天和刘英二人将这份观念成功变为了现实。 张闻天,温文尔雅,博学多才,颇有学者风范; 刘英,热情活泼,率真直爽,典型的湘妹子! 这俩人的结合,在性格上,颇有点互补的意思。 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信仰上、灵魂上的共鸣。他们有一颗红心,有对祖国的热爱,有革命的理想,有共产主义的信念,他们在骨子里,是相同的。正如毛泽东曾经对他们的调侃“洛甫同志和刘英同志就是我们红军队伍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嘛!” 张闻天和刘英为什么在长征结束后才结婚?不是因为当时条件不允许,在长征中恋爱结婚、怀孕生子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贺子珍、孙慧清,随中央红军部队转移的33个女兵很多都是在长征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的。 但刘英却坚持要等红军有了稳定的根据地之后再考虑个人问题,她认为在长征中结婚怀孕,对女性同志来说不是幸福,而是灾难。 而张闻天也充分尊重刘英的意见,既然婚姻会带给女同志更多的负担,那他愿意等一个刘英认为合适的时机。 看吧,如此这般的理解与默契,只有宝哥哥和林妹妹才会有嘛! 好的爱情是强者的共舞,是两个独立人格的结合。 刘英与张闻天结婚时,正逢张闻天事业发展的顶峰,毛泽东曾戏称她为“娘娘”,但刘英却很反感这个称呼。对比很多嫁给领导人后便变成了“某夫人、某太太”的女性,刘英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独立工作,绝不依赖丈夫。 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从不靠夫妻关系“走后门”,在生活中公私分明,很少向张闻天提起工作中的事情,甚至张闻天死后刘英也拒绝了作为“张闻天夫人”应享受的一切待遇,只要求了一套她这级干部应当分到的房子。 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有一个经典片段——顾佳手撕“太太圈” “各位因为冠着夫姓而存活,活在丈夫的价值半径里,再刨一份优越感,聚在一起炫耀比较,真是越光鲜越可悲,我叫顾佳,后会无期!”一段霸气无比的台词让观众大呼顾佳为“当代独立女性的杰出代表”。 不过顾佳再好,也只是影视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而刘英,是实打实的拥有独立人格的女性代表啊!她明白,她必须先是刘英,然后才能是张闻天的夫人。 (三)相濡以沫 钱锺书曾经对杨绛说“从今往后,我们俩只有死别,没有生离。”我一直认为,这是最动人的情话。 最好的爱情,莫过于相濡以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张闻天和刘英相识于苏联,在中国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他们是师生。 张闻天和刘英相恋于水深火热的中华民国,在红军长征途中,他们是同志。 张闻天和刘英相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后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是夫妻。 世间最难得,不是一辈子不经历苦难,而是能有一个人,对你不离不弃,与你同甘苦、共患难。 文革时期,张闻天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而黑暗中唯一的那点光亮,大抵都来自于刘英吧。张闻天被批斗,刘英就陪着他被批斗;张闻天先后被派往广东肇庆、江苏无锡等地,刘英也放弃北京的生活,辗转相随;张闻天游街被打伤,刘英日夜陪伴照顾;张闻天胃病发作,刘英四处找人帮他联系医院和医生。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因为它代表有人愿意把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时间,心甘情愿地花在另一个人身上。 在张闻天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和刘英被迫分开,不能见面了。他们两个被关在两间相邻的屋子里,严密的守卫、被故意错开的放风时间,两个相伴了大半辈子的人就这么被一堵墙活生生地分隔了开来。他们明明离得那么近,却就是见不到,唯一的连接点就是共用的那个卫生间了。 不过,那堵墙隔得断视野,却隔不断关切。 刘英个子小,拖地时拧不干拖把上的水,每次都被看守斥责,有一次张闻天在隔壁听到了,后来,刘英每次去拿拖把的时候,拖把都是涮好拧干的。张闻天泡在盆里准备洗的衣服,只要刘英看到了,都会偷偷过去搓两把。 他们就这么小心翼翼地传达着对彼此的关心与思念,默默地守在彼此身边。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荣辱与共,相濡以沫,相伴终身,这,便是张闻天与刘英,这,便是爱情最好的模样。 多少年后,当他们回想起在红军长征中一起伏案工作的日日夜夜,回想起当初那一声声青涩的“刘英同志”和“洛甫首长”,心中一定洋溢着无限的温暖与美好。 ——致敬伟大的革命英雄 ——致敬人间美好的爱情
这部剧用38集的长度来讲红军从湘江战役后,一直到渡大渡河前的历程,整个过程讲的非常详细清楚,对于这段历史从来没有这么明白过,以前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也弄懂了。这部剧是实景拍摄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的精华就是第10集前半段和第38集后半段毛泽东同志分别在遵义会议和会理会议上的发言段落。这两段发言是教科书级别的演讲, 完全符合演讲的SWAY(structure, weaving, adding support, yourself)原则。值得反复学习和揣摩。
相比之前,补充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新的历史资料。还有就是团队力量,集体智慧。再就是方针政策的远虑和多种预案,定策就远看一步,多看一步,一策谋定就预判多结果多方案。印证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四就是根据不断变化情况决定新策略新方案。五是善于研究-每个对手,有针对的出牌。想必对继承发杨首长负责和集体领导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大有裨益!
好在剧情真实细致,细致到没点历史功底或兴趣的人很难看下去,因为太多的人名地名太多的事件弯弯绕绕很容易就晕了,应该还没有这么细致还原长征这段过程的,可惜没有长征前期和后期的,如果都这么完全展现的话,长征其人物情节精神之丰富丝毫不亚于三国演义。而且基本没短板,服化道都挺真实,该有的场面规模也基本都可以,再高要求就是唯美质感进一步提高,但这太苛求了。演员虽然很多主要演员不是常见的特型演员,一开始会有点不适应,但其实选角也是尽量贴合,演的也很自然,大量的群演也都很好。可以看得出来本剧是真的很用心,本剧的意义更是重大。很多人只知长征二万五遵义会议几个名词,其他基本不知。不知道长征场场都是生死攸关,不知道王明博古张国焘的破坏有多大,不知道四渡赤水想法并非是开始就完全成型,不知道多次一天几十公里甚至一百二十公里的紧急行军,不知道长征都快结束了才决定去陕西,不知道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一样经历了曲折惊险的过程。。。希望这种好剧多多,带动观众多关注点历史
这几天夜里一直在追这部剧,虽然大的剧情走向早就知道,制作水准也不如《长征》、《毛泽东》这种大剧,角色选择很多也不是固定的特型演员,看着略显稚嫩。但是优点也很多,尤其是党内重要会议和历次战役,很注重细节。服化道虽说不上精良,但能看得下去,能看下去的人会觉得越品越香。
会议方面,我们很多人都知道遵义会议是我党我军历史攸关的伟大转折点,但不知道之前还有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这些都是伟大转折的基础。遵义会议也没有确立毛主席的唯一领导地位,党内斗争依旧存在,毛也没有成神,这之后还有土城之败,扎西之困,等到苟坝会议成立新的军事三人团之后,可以说才确立了领导核心。这些会议在剧中均有交代,当然有详尽有粗略。遵义会议应该就是在会址拍的,各方辩论甚是精彩。 战争方面,可以说是我看过所有有关长征前期的影剧中最详尽细节的,除刚开始湘江之战没详述,之后每次战役的起因,过程,结果都交代的很清楚,两渡乌江,四渡赤水,可以说是毛军事思想的最高运用,遵义会议之后一渡二渡,是被逼着走的,苟坝会议之后的三渡四渡才是主动做饵,大手笔操作,真的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铜墙铁壁之内。尤其结合军事地图,更能看出指挥之神奇,也看过很多古代战争,就算卫霍这帝国双臂也未能如此,当然要历史唯物。就冲着能完全展示这些,也值三四分了。
国产剧1.5倍观剧刚好,楼主是一个理工男,不看神剧,只是对历史感兴趣,喜欢历史有关的剧,各位看看就好,不喜勿喷。观剧各有侧重,各有喜好,高兴就好。
历史是伟人创造的,历史也是人民创造的,这部剧总体很好看,小瑕疵就是亮度调的太蓝了,其次是结尾意犹未尽,希望把会理会议之后的事情再拍一拍,谢谢导演啊。长征拍的没有这么细致,导致还想再看看按照这种细致拍法拍的会理会议以后得事情呀。还有一点不能理解的是,女红军长征路上生孩子确实比较危险。地下党和少数民族首领陆首领也很可怜,为了红军落单后牺牲了自己。
1934年12月进入贵州到1935年5月出贵州
用心制作,真实再现。居安思危,胜利不易。豆瓣里的“当代汉奸”不少,竟公然污蔑英雄烈士为“流串犯”,真是让人气愤😡,面对这样的“当代汉奸”,我只想说是你爹妈祖宗把你错生在了我大种花家!!!
那个...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老毛的角色有点流里流气的...剧中主要表现的就是刮民党各种酒囊饭袋无勇无谋,然后我党各种朴素与艰难<。)#)))≦
对那一段军史的刻画比较详细完整,看完还是挺有收获的。可惜主要演员没选好,周毛演得都不理想,还不如血战湘江里的演员。老毛那个假发套假得不忍直视,几乎每次战斗都标配慢镜头,重复而乏味。
剧很正,但演毛泽东的演员太胖了,长征时期的毛泽东及红军都是精瘦精瘦的,怎么可能像电视剧里各个肥头大耳。
这是看历史剧情,不是看演员的,我不同意某些人的评价,太客观了,实在不行,你去看康红雷的陆战之王,看了1集还是快进看的,那些可能更适合你们!
博古脸比我都白,李德演技奇差,周总理也那么白,强行贴胡子,这个什么演员把毛主席演成这个样子,向全国人民谢罪吧!!!!!编剧你放过"不堪设想"这个词吧!
总体不错,就是政治感太弱。
居然还不错,不能苛求完全还原历史,整体来说,毛的军事指挥确实有一套。
感谢祖国的强大让我生活在和平时代。主旋律观影,评论里乌烟瘴气真是可怕,浴血奋战的战争年代不能忘,视死如归的战士们值得所有人尊重,值得满星,希望我的祖国越来越好。
这部剧还值得一看。虽然剧中叙述的历史在其它一些电视剧中也有,但该剧某些事件的叙述更详细一些,更写实些一些。如遵义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代表们与李德、博古之间针锋相对的场面,再现了当时我党我军政治思想、军事路线之争。总的来说,该剧试图通过两条线表现“伟大转折”这一主题的——一条是军事战场——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经过通道转兵、强渡乌江、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这是中央红军在军事战略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一条是政治路线——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等一系列会议,纠正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错误走向正确的伟大转折!是政治上和军事上确立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伟大转折!
真实性有了,艺术化做的不好,演员们的台词太硬了,感觉可看性不强。
首先人物长得是没有那么像,但是却拍出他好像就是那个时期那个年代那种感觉能够深刻显现出来,这部片子是让我们铭记历史,了解历史。而不是硬生生的去比较这个演技那个形象。这个剧拍的很好,从道具到服装,值得被推广,是教育爱国很好的剧,也让现在的人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这样的红剧就该多让大家看看。
和爸爸一起看。我挺喜欢看的😂 历史不再是静态的,我希望重温。
总体来说非常不错,但是也是一堆疑问。首先能够起名叫伟大的转折,无非两个布局,第一,中心围绕遵义会议召开,这算转折。第二以遵义会议为起点到陕北与刘志丹会师,这算转折,没搞明白是没经费了吗?最后搞个虎头蛇尾的结局,到金沙江戛然而止……搞不懂这编剧怎么想的,特型演员凑一起也不容易,为何不把中央红军长征讲完呢?
明明拍得很好啊,非常还原历史,战争部分尊重真实的过程而不是用花里胡哨的爆破场景一带而过,文戏也不算拉胯
午睡时候点开cctv1放了催眠用的,效果奇好,因为他们说话都慢悠悠文邹邹的。就是睡醒之后朦朦胧胧看见破屋里有个人和灯泡一样在发光,吓得我戴上眼镜一看,嚯,那共产党比老百姓脸都干净,白的不得了,还打玻尿酸,说送吃的就能端来满满一饭盒的红烧肉,老乡你们都不奇怪吗……
电视剧拍摄质量还是不错的。就是片头演蒋介石的演员马晓伟标注(中国香港)是什么鬼,人家就是江苏的。还有演博古的演员,感觉很业余。形象与真实不太符合。而且黑博古黑的好惨,李德的语言我好像听到了英语也很奇葩。关于某些角色演员的选择,我觉得不是太合适。陈诚那么年轻,吓到我了。篇幅有点长了,45集,讲伟大转折,从通道转兵开始,但黎平会议,最后到遵义会议。之后其实就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与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会师的事了。没必要那么长,希望在相关会议背景,细节方面能处理好。
看了看并没有前几个豆油说的不堪,4星是有了的
拍的不错,算是诚意之作了,但是还有一些缺陷。毛泽东扮演者对于角色的把握还不够好,在党和革命的生死关头,毛泽东应该是忧心忡忡,满脸凝重,而剧中的毛泽东太过云淡风轻,谈笑自若,似乎不久之前的血染湘江死的不是红军一样。实际上,这种表现伟人风度的手法并不好,感觉伟人脱离了人的基本情感。历史中的毛泽东火气还是很大的,该据理力争的原则问题毫不含糊,虽然有时候谈笑风生,那只是为了给战友和群众宽心,私下里应该是很心情沉重的。被博古李德把持的红军正在走向死亡,毛泽东面对这种情景,怎么可能不充满忧虑?如果表现的太过云淡风轻,那就是没长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