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例复古2.黑白3.纪录时代的不同4.游戏5.拍摄纪录6.游戏规则7.会消失吗8.有时候,老人比年轻人更美丽9.画质和气息,好迷人10.简单而漂亮的摄影机11.使时光的流逝变得柔和12.用电影的方式讲故事13.没必要放弃14.痴迷,狂喜15.旧日光彩16.生存17.人世间信仰有无数种,我惟独信仰电影18.为了作乐
生活画卷 喜剧性
一镜 相反行为
背后的故事
水雾的营造
构图
=_=张艺谋的不想评价
扮鳄鱼,至少很开心
舞蹈与相遇
印度。上色 像魔术一样
山峰与尸体
图文版:
http://waterlet.blogbus.com/logs/72381956.html (上)
http://waterlet.blogbus.com/logs/72652681.html (下)
文德斯、哈内克、安哲洛普洛斯、大卫·林奇、阿巴斯、阿瑟·佩恩、张艺谋、雅克·里维特、格林纳威……四十位导演,用卢米埃尔兄弟当年制造的的最古老的摄影机,一人拍摄一部短片,并有三个附加条件:1.片长规定为52秒;2.不能同步录音;3.最多拍三遍。
【四十位导演的真相在此: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89976/photos】
Patrice Leconte的短片放在第一个很适合,他拍摄了一段“动车进站”向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致敬,简单又朴实的想法,时间的概念得到了充分展现。
Gabriel Axel用了一个长镜头展现了一组草地上的人们,画家、舞者……最后是代表第七艺术的电影,致敬的意味也十分明显。
Claude Miller拍了一个微型小品,包含重复的挫折并以happy ending收场。当他被问到为什么想拍电影时,他说:“因为我想被爱。”
Jacques Rivette用固定机位拍了广场上的三个人——跳房子的小女孩、溜冰的青年和看报纸的大叔,溜冰青年的介入使得画面变得活泼起来,作为BGM的法国童谣很好听。拍完后里维特一直在感叹,“太短了,太短了,真TM太短了”,然后乱笑。
还有五年就要迈入千禧年之际,西班牙仍有成百上千的小伙子因为拒绝服兵役而被监禁。Fernando trueba说,“以下是作家菲利克斯·罗梅罗,一个严谨的反对者,一生中的一天。每天早上,他从监狱里出来,晚上再回去。我要把这部片拍成一段证词。”
Merzak Allouache展现了对镜头的好奇,同时也显示出他想象力的贫乏——后面还有好几个导演也无甚新意地选择了这个主题。
Wim Wenders短片的主角是作为背景的城市的废墟,有两个男子进入了画面,又无言离开,城市与人的疏离是文德斯电影中的常见主题,BGM用了宏伟的歌剧。
Jaco Van Dormael拍摄了一对智障恋人拥抱接吻的画面,奇怪的是,极少有导演在短片中展现“爱”这个主题。一开始智障恋人的微笑对视让人觉得十分美好,如果只拍最初十秒的话,这会是一个非常感人的片段。然而52秒对这对恋人来说实在太长了,足以使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他们对视、拥抱、接吻,然而只过了30秒,于是他们不得不再次重复这样的动作。而52秒也足以使观众意识到镜头的存在,开始考虑其中的道德意味,并开始怀疑其真诚,尤其是当想到这对恋人可能已经排练过多次,甚至想象导演在镜头外指导“笑一笑,好,再靠近一点,现在拥抱,抚摸她,好的,动作不要太大当心出镜头。”想到这对恋人是智障,这更让人觉得难以忍受,似乎某种纯真美好的感情被利用了,而不是重现。
Nadine Trintignant用一个长镜头拍摄了卢浮宫前喷泉旁的人们,配上钢琴曲,几乎没有什么能让人留下印象的地方。
一个老人从远景走向镜头,Regis Wargnier作为旁白讲述了自己与电影有关的回忆。
Hugh Hudson选择了广岛作为主题,一群小学生在纪念公园里参观,画外音是投原子弹当日的美国新闻,杜鲁门称原子弹为“捍卫宇宙和平的利器”。
张艺谋的短片在这四十个导演的作品中,是唯一的异数,简直能用可怕来形容——一男一女穿着清朝的衣服在长城上无比矫饰地跳舞、拉胡琴,期间没有任何声音(包括琴声)。然后导演进入了画面打板,他们迅速地脱下了衣服和帽子,女的变装成舞女、男的光着上身拿把吉他,两人都配合着吵闹的音乐开始拼命甩头,导演在镜头外数着秒数,当数到52的时候,两个演员也疯子似地跑到了消失点,离开了画面。张艺谋的短片之所以让人大惊失色,是因为他是所有导演中唯一一个用力过度的——要在52秒里用力过度也是很困难的,大多数导演都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拍法,很多人根本没使上力就到时间了。而且他居然近乎无耻地(无耻在此处倒不是贬义词)展现了当代中国最荒唐最媚俗的部分,两位演员作为中国在52秒里完成了百年的进化史,其中的疯狂是肤浅的,也是深刻的。我觉得很难评价张艺谋的这部短片,从看时最初的震惊、感到丢脸,而后开始肯定他的勇气(这种拍法简直是在卢米埃尔兄弟的坟前撒尿),甚至看出点寺山修司的味道。面对这个52秒的命题,很多导演觉得无话可说、没话找话说,很少的导演说的恰到好处,而只有张艺谋有太多话要说,并以一种十分不讨人喜欢的方法吼了出来。
Liv Ullmann选择表现“镜头的凝视”,这个主题几乎和“对镜头的好奇”一样平庸。
Vicente Aranda拍摄了士兵凯旋归来的画面,含义不明。
Lucian Pintilie拍摄了降落在操场上的一架直升机,围观的人群中有牵着马的驯马师,还有一个腿关节外弯的畸形儿怪模怪样地走路,让人看着十分难受,直升机飞起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抓着起落架腾空了一小段又放手。属于细节比较丰富的生活片段。
John Boorman也选择了“对镜头的好奇”作为主题,只是主角换成了几个军人,并且画面还没Merzak Allouache的简洁生动。
Claude Lelouch也表现了一对恋人,可看起来简直像是对Jaco Van Dormael那对智障恋人的嘲讽。画面一开始也是一对接吻的恋人,配合着老电影中的那种浪漫段落配乐,可是跟着镜头拉远,我们看到了投入的恋人背后是马戏团式移动的摄影师、灯光师、轨道和众多器材——电影中的爱情从来就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Abbas Kiarostami是唯一一个在52秒里拍出大师风范的导演。画面的一开始让人疑惑,看起来像是雨天地上冒泡水珠的特写,接着一只男人的手出现在了画面中,原来是煎鸡蛋!(你看几秒钟内就出现一个小小的悬疑了啊)伴随着画面的是一个女子的声音,过了一会儿我们听出这是电话录音,男人没有接听她的电话,于是她自言自语了几句后说,“我会留在这里,哪儿也不去,给我回电话,再见。再见。”同时鸡蛋也煎完了,留下一个空空的煤气灶。52秒内,阿巴斯给了我们一个极为克制又极为丰富的故事,画面中从始至终没有出现人物(除了一只手),不论是油锅还是渐渐凝固的鸡蛋都在黑白的老胶片中呈现出了让人惊奇的美感,好像观众在发现一种新的生物,而煎鸡蛋的三个步骤则使影片呈现出精巧的三段式结构,序曲是油锅,煎鸡蛋是高潮,煤气灶的空镜头是尾声。作为第二部分的声音则是一个精彩的微型小说,一通没被接听的电话,男人若无其事地煎鸡蛋,女人的深情显得伤感让人惋惜。小说越短越难写,而阿巴斯的这个短片可以媲美蒙德罗索的一句话小说:“当他醒来,恐龙还在那里。”52秒里,观众的想象力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阿巴斯的智慧以及对人性与情感的细腻深入的关注,让人叹服。相比之下,其他导演顶多在52秒里表现一个简单的想法、主题,实在是显得太幼稚了。
Lasse Hallistrom也向《火车进站》致敬了,只是多了一位作为主角的怀抱小孩的时髦妈妈。
Costa Gavras也表现了“对镜头的好奇”,一群青少年默默向镜头聚拢,有种让人不舒服的压迫感。
吉田喜重说的比拍的要好很多,特把他的话录下:“现在,人们倾向于相信,电影可以描绘世界上所有的事件,甚至是在科幻世界里的滑稽宇宙;相反,我相信,电影不能拍下任何印象,以下就是我想演示给你们看的。”他的短片由三个固定镜头组成,首先是公园里架着摄像机对着观众的导演(如图左所示),然后画面卷动,出现第二个镜头——一座大楼(如图右所示),一个男人从楼前走过,配上的是隆隆的炮声,接着画面再次卷动,又回到了第一个镜头。这个短片完全是观念的产物,它不能算电影,只能算电影理论,所以需要解释。吉田重喜说:“电影能描绘50年前的印象吗?完全不可能。如果我们在拍摄的话,我和摄影机早就被那颗原子弹毁灭了。人一定不能蛮横无理,电影不能描绘一切,铭记这个事实。从现在起,我们必须思考电影能扮演的角色。”我想起戈达尔曾经痛批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他说:“现在拍摄集中营根本不可能,因为无法把演员饿死到垂死的边缘。无法拍摄集中营是因为用我们强加于它的叙述来‘解释’它,一定会误导观众,最后导致人们无法理解真相”。如果想更好地理解这些导演固执的道德观,不妨去看一下《唐山大地震》(当然是下载)——触手可及的不道德的电影。
作为黑人导演,Idrissa Ouedraogo选择了表现他的同胞们——一副黑黑戏水图,不时还有人爆发出原始的笑声。
Gaston Kabore也选择了和电影有关的主题,一辆面包车停在电影院的门口,旁边是卓别林《城市之光》的海报,他在结尾处揪着一朵小花看着复明的卖花女,眼神清澈地好像他也是第一次看见她一样。接着一群黑人小孩涌到车旁,拿起胶片对着阳光好奇地观看,最后在老板的催赶下顶着胶片盘进入电影院。
Youssef Chahine也是选择直接向卢米埃尔兄弟致敬的——金字塔背景下,两个导演一黑一白,衣服上分别写着“LU”和“MIERE”,远处一个穿着奇怪的土著人向他们走来,蛮横地抢过摄影机,扔在地上还泄愤似地踩了几脚,两个导演目瞪口呆地目送他离开。这也可能算是电影人的自嘲吧。
Helma Sanders耍了个小把戏,换了个致敬对象——她向Louis Cochet致敬,自从1931年以来他一直献身于灯光设计。好玩的是灯光的法语也是Lumiere,所以她很经济地一次致敬了俩。。短片里一个男人背对着镜头在指挥布光,最后男人和大灯一起转过来面对镜头,在一片白光中短片也结束了。
Francis Girod让两个工人在画着导演、演员的招贴画上画了个大叉,引来路人围观。这是否是在说,电影人只有否定自身,才能吸引大众的注意?当然我是胡扯的。
Cedric Klapisch拍了两个演员的排练,肢体语言有点皮娜·鲍什的感觉,然而用电影展现戏剧实在不算什么好点子,就像用照相机去翻拍油画一样。
Alain Corneau是所有导演中唯一尝试在黑白片上上色的,而彩色也是他短片的唯一特色。一个印度姑娘跳着民族舞,随着她的旋转衣服、头巾的颜色也在不断变化——我敢打赌这样的片子在上色手法出现的最初两年就已经被拍过了,卢米埃尔如果看到百年后的人拍出这样一部片子,一定会欣慰地感到自己尽管死去那么久,却并没有错过什么。
Ismael Merchant和James Ivory合作拍摄了最无聊的几部短片之一,他们镜头里的巴黎街景就和Nadine Trintignant的卢浮宫一样乏味,除了时不时有路人疑惑地望一眼镜头。他们甚至都选用了钢琴曲做配乐。
Jerry Schatzberg拍摄了纽约不那么光鲜又略显滑稽的一幕——一个官方垃圾收集者和一个民间拾荒老太争抢一件垃圾,最后以老太的胜利告终。
在电影中最难控制的演员就是动物和小孩了,Spike Lee拍摄了一个婴儿,他试图在52秒里让它说出“爸爸”,在时间快要到的时候,婴儿终于吐出了一个“爸”字,导演说了声“时间刚好”,影片就结束了。看起来李是个勇敢又厉害的导演,毕竟他只有三次机会,但再看一遍就会发现他的狡猾啦——影片不允许同期录音,其实是给了李作弊的机会,而后期录音是没有次数限制的,他只要把婴儿说的声音配上婴儿撇嘴的动作就行了。小花招而已,大概是在说电影的欺骗性。
Andrei Konchalovsky拍摄了荒野上的一具动物尸体,镜头拉近后可以看到蚂蚁在腐肉上爬行,最后镜头拉起对着远山,直到时间耗尽。
Peter Greenaway拍出了最好的致敬片——当然所有的导演都在向卢米埃尔兄弟致敬,但一些导演选择了直接致敬,即电影中出现与卢米埃尔兄弟和电影相关的段落,而格林纳威是拍得最出色的。值得说明的是,至今为止上面提过的所有影片,都没有使用“剪辑”这一手法,因为规定最多只能拍三次,大多数导演都选择了固定镜头或是长镜头,把另外两次当做NG的保险,吉田喜重拍了两个镜头,但那只是并置,还算不上剪辑。格林纳威一共拍了三个镜头:1.一连串印有年份数字的滚动的胶片(从1895年到1995年,即电影的诞生之年到致敬短片拍摄的年份);2.卢米埃尔兄弟的照片和摄影机;3.一个坐着的裸体男模特(包括全身和特写);并且他还利用边角的时间拍摄了舞厅球灯和疑似窗边街景的两个小镜头。最后他通过剪辑让人觉得他好像拍出了远远超过三个镜头的东西,事实上我数了一下,镜头一共切换了十次(多么蓄意的圆满的数字!)——1.数字从1985开始滚动;2.舞厅球灯闪烁;3.卢米埃尔兄弟的照片;4.窗边街景;5.数字1945;6.男模特的全身坐姿;7.数字1945的全景,四周是别的年份,然后出现镜子的反光;8。男模特坐姿的另一个角度;9.男模特头部特写,转头;10.数字滚动至1995。拍摄中还运用了很多玻璃反光之类的效果,让人摸不透,是可以把玩很久的52秒。拍摄电影的每个导演都要回答一个问题——“你是否认为电影会消亡?”大多数导演都乐观得一笔,像是“只要有人想听故事,电影就会永远存在”什么的,我心里暗自定下标准说,凡是觉得电影永存的导演都是傻逼。印象中吉田喜重和哈内克是斩钉截铁地说,电影一定会消亡的。还有就是格林纳威,他用那张中古恐怖片中吸血鬼老大的脸说道:“我深信电影是会消亡的,已经有很多证据证明它在腐败了。”
Bigas Luna拍了一个哺乳的裸体女人(噢,天知道这是不是她自己的孩子,天知道这女人到底有没有奶水!),这又让我想起那对智障恋人了。为了挨过这漫长的52秒,这个女人喂完左奶喂右奶,当中风情万种地甩了一次头发,还要保持脸上充满爱意的笑容(当然这不是给孩子看的,而是给镜头看的)。
Arthur Penn的短片晦涩却丰富,镜头先是从一个躺着的被绑缚的白人男子的脚部开始拍,一路移到头部,男子的脸对着镜头,接着他转头仰面朝天,张大了嘴巴去接上面流下的深色液体,镜头上移,隐约能看出这是一张上下铺的木板床,上面躺着的是一个黑人孕妇,她向镜头伸出手,略带挑衅地凝视着观众。
David Lynch是除了格林纳威之外,另一个使用“剪辑”的,52秒的片子被他拍得飞起来了,科幻、悬疑、凶杀、个人风格强烈,是本次比拼表现第二好的。林奇的三个镜头分别是:1.公园里三个警察走向一具躺倒的女尸;2.家里一对男女坐在沙发上,警察进来问话;3.一个古典场景,几个女人躺在树下的床上,一个女的站起来走近镜头,浓烟喷出遮住整个画面,摄影机趁机推到旁边的布景,烟雾散去后我们看到一个可怕的实验室,裸体女人在透明水缸中被插满管子,镜头继续左移,移到旁边屋子的壁炉,一团火升了起来。而他的镜头剪辑是这样的:1.镜头一;2.黑屏;3.镜头二中女人的脸部特写;4.黑屏;5.镜头三;6.镜头二。其中镜头三的长镜头涉及三个场景,要一遍成功,实在是很见功力。
Theo Angelopoulos借用荷马的《奥德赛》中的段落,拍摄了刚刚醒来不知身在何处的尤利西斯。一个作古希腊人打扮的男子在海边醒来,茫然地走向镜头,长久地凝视。
Raymond Departon拍摄了一群小孩子唱着童谣爬上梯子给一个埃及雕像戴帽子,其中貌似还有导演的孩子。
Michael Haneke拍摄了1995年3月19日的电视新闻,剪辑成了52秒,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1985年3月19日,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世界上的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图片中的这个东西出现在新闻中,感觉很淫荡,会慢慢站起来的就截图了。
纵观这39部影片(有两位导演合拍一部),最好的依次是,阿巴斯、大卫·林奇、格林纳威,他们三个是有脸去见卢米埃尔兄弟的,他们可以说“这一百年来,我们是有在努力的”,其他人都洗洗睡去吧。另外,39部影片中选择直接致敬的有7个,选择拍摄和电影有关的题材的有6个,选择“凝视与被凝视的”有6个,选择无意义小品的有5个,选择无意义场面的有5个,选择对着一到两个人物固定拍摄的有9个(以上都是保守估计,可能有交叉项没有计入),甚至有两个导演都拍了广岛……你们好意思哇!
这种开放作文实在太有意思了,40部作者电影,每位导演的风格都一览无余。
1.喜欢Jaco Van Dormael拍摄的那对在布鲁塞尔的亲吻的唐氏综合征情侣。
2.喜欢阿巴斯的煎鸡蛋镜头,太妙了!
3.吉田喜重也给了惊喜,电影拍不了任何影像,于是远方听得见的五十年前原子弹却配着除了行人走动没什么变化的远景,他拍下了这个故事却也什么都没拍下。
4.女性导演的主题非常女性,只有女性导演拍出了这种主题!被最后灯光的过曝感动哭了,跟着贺马桑德斯一起大呼Bravo!一万句赞美也不够!
5.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的叙事张力太强了,配上音乐脑补出一整部精彩的悬疑片,去豆瓣一看,原来是塔可夫斯基的编剧!
6.最后结尾在安哲镜头里直视镜头的奥德赛,充满安哲式哲学意味的古希腊史诗,安哲就算拍52秒也是一位诗人。(后来发现这段致敬了伯格曼)
相比之下,张艺谋的意识形态责任感太重了,在这种命题作文里就像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不出错也不出彩。同样意识形态重的非洲和埃及都平平,依旧是那些人类日常的共通的永恒的主题更为动人。
电影的故事第3篇
2018年3月22日
卢米埃尔和四十大导
Lumière et compagnie (1995)
40位导演
电影会消亡吗?“重走电影史”第三篇,我们就要面对这个问题了。或许是中国电影票房年年攀新高,在此种情景下,这个问题多少显得不合时宜。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电影院,全世界观影人群的持续低龄化,都似乎昭示着电影的观众一茬接一茬,大众仍然乐此不疲的去电影院,沉浸于电影提供的光影人生。怎么会消亡呢?但事实上如前篇所提到的,电影自诞生起,从卢米埃尔兄弟产业的被迫转型,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伴随电影的成长。上世纪60年代随着彩色电视机在发达国家的逐渐普及,一些电影院的常客被电视机留在了家中,这个问题就被热议过。随着如今个人电脑、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以及即将到来的VR虚拟现实时代。电影的危机与繁荣并置,都可见也都是现实。1995年,电影100年诞辰。四十位导演向卢米埃尔兄弟致敬的合集《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里,每个导演也都接受了这句拷问:“电影会消亡吗?”
要知道这是向电影诞辰100周年的致敬的作品,提这样的问题总觉显得有些冒犯。打个比方,一位百年大寿的老人大摆宴席,八方来贺。待道贺的宾客的礼品一一收下后,司仪说了几句祝福的话语后,话锋一转,却问起来访的各位来宾:咱来打个赌,猜猜这老头到底几时才能归西?这个类比或许不一定准确,只是想带出《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因为这样的问题,使这场致敬活动不至于沦为一场简单的派对秀。至少在欢快的基调中也有严肃,或许也伴随着某种焦虑。受邀来的导演还收到另外两个问题:为什么愿意接受邀请来拍摄这部影片,为什么你要拍电影?
一共三个问题,也要受三个限制。用卢米埃尔当年用的摄影机拍摄,每部短片只能有52秒的时长,不能同步录音,且最多只有三条的机会,即最多只能有两条NG的机会。名义上是送礼道贺,但司仪当着众人的面打开礼物展示给到场所有人观看时,这也算某种竞争与比斗了。52秒能分出高下么?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因为每位导演对待这部作业的心态、参与准备的充分度有差别。不能完全因为这52秒的影像就断定某位导演的职业生涯一定胜过其他人。但仅就每个人交出的52秒时长的短片,我们依然还是能够给出自己心目中的高下之分判断。但别忘了,这部特殊的电影百年企划影片《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里的主人依然是卢米埃尔。另一个问题自然是他们和卢米埃尔比如何?100年过去了,电影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语言的完善,叙事手法的丰富,特效的以假乱真,“可看”性已经大大超过电影诞生的初期。但丢掉这些重型兵器,像电影初期,金庸《笑傲江湖》里在受局限中“坐着打“”如何。这些当代的优秀导演比卢米埃尔能强上多少?
(参与拍摄的40位导演,图片来源于豆瓣网友西四小二)
答案或许要让人失望了。这部致敬短片合集,绝大多数导演交出的52秒短片的质量,似乎最大意义在于证明了大家真的几乎都不如卢米埃尔。除了极少的亮眼的作品外,剩下的多到会平庸到你会怀疑100年过去了,电影真的在进步么?尽管是在某种限制中,但论坐着打,卢米埃尔或许会笑着说: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几乎都是垃圾。原谅我的玩笑,事实上在回顾电影史的排片计划里塞进一部从来没看过的,向卢米埃尔致敬的电影,是满怀期待的。没想到这些当代的电影名导、大师在限制之下表现会如此不堪、乏味·。这种失落当然也来源于高期待值,错以为会玩兵器的赤手空拳也厉害。但幸好总有人,赤手空拳也厉害。
如果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看到文章片头配图就该猜到了。没看过的朋友,稍晚点看到下面配图答案也揭晓了。戈达尔曾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如果说他赞赏格里菲斯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将往后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特写”、“推拉镜头”、“交叉剪辑”等各样的电影语言、技巧熟练运用于电影中的人。那关于阿巴斯,我记得戈达尔是看完他的《特写》后所发的上述感慨。为什么是阿巴斯?当你真切的沉浸于阿巴斯这52秒的影像(事实上我看完后,又重复看了三四遍)时,你会由衷点头同意戈达尔的话。52秒的煎鸡蛋画面,主体有且只有鸡蛋。对卢米埃尔的致敬当然不应该只是对卢米埃尔的简单模仿(短片集里不少如此的作品),而应该是在接受和卢米埃尔相似的条件限制下,完成对卢米埃尔似(既是影像本体、也包括电影观念的)的影像的超越和深化。
那什么是卢米埃尔似的,卢米埃尔的电影到底是什么?只有弄清楚这一点,我们才能判断何为继承和超越。从形式上,我们已经能容易看出卢米埃尔大多影片都是由一个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而成。而从本质来说,如乔治·萨杜尔所概括的:卢米埃尔的摄影机是“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是重现生活,并不代表因此发现生活。当你明白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里,那一群上上下下的旅客多是导演的亲朋好友扮演的,你就知道了电影从诞生的时刻,就已然标注了他的辩证与复杂:即再现与造假。戈达尔夸赞了阿巴斯,而上篇我们提到的朗格卢瓦则称:整个电影史可以分为戈达尔前的,和戈达尔后的。朗格卢瓦还爱谈论电影的“现代性”,如果我们诚实的重新看待卢米埃尔的早期短片,我们或许就会承认,电影在诞生初期就已经不是一个一无所有的荒原,事实上它已经具备某种先天的现代性。
未来的,将来到的,不一定是更好的。这句话适用于日常判断,也适用于电影。所以一百年过去,大多数导演并不如卢米埃尔或许也就并不值得过分惊奇了。而阿巴斯的52秒短片开篇,利用黑白影像和机位设置,制造了一个“悬疑”,我们分不清黑色底板下是什么液体在扑腾。这以后,随着声画分离的画外音介入,我们的思绪被引导猜测电话答录机里的留言所制造的故事中。回过来,随着一只手入画投下两枚鸡蛋,我们才恍然大悟之前是黄油的沸腾。最后平底锅被端起,只留下加工源,一只燃气灶。同样是单一机位,单一镜头。如果说在卢米埃尔的镜头里,观众的视线在荧幕里自由游走是因为荧幕里还缺乏吸引你聚焦焦点的戏剧性。在阿巴斯这部短片,包括他的《特写》,《希林公主》等作品里,我们一次次看见电影在真实,虚构间穿梭,这一对立的边界被打破。由此而认识到电影的“虚假”与“控制”的特性,从而恢复作为观众的自我的“主体性”。随之重复的观看与凝视,视点游走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当你意识到这一层,就将为阿巴斯这些被美妙观念覆盖的电影而深深感动。
《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里当然还有其他的好观念,例如日本60年代的松竹新浪潮中随大岛诸杀出的吉田喜重。或许对很多影迷来说,他的那本研究著作《小津安二郎反电影》更为知名。吉田喜重在电影里说道:“现在人们倾向于相信电影可以描绘世界上所有的事件,甚至是在科幻世界里的滑稽宇宙;相反,我相信,电影不能拍下任何印象…电影能描绘50年前的印象吗?完全不可能。如果我们在拍摄(广岛)的话,我和摄影机早就被那颗原子弹毁灭了。人一定不能蛮横无理,电影不能描绘一切,铭记这个事实。从现在起,我们必须思考电影能扮演的角色。” 吉田喜重的观念真棒,可惜交出的52秒的短片,却未能将这些观念予以电影化。剩下的短片里最值得推荐的也只有米哈尔科夫的哥哥,康查洛夫斯基拍摄的那部用摄影机来强调时间与空间的典范作品了。我想卢米埃尔倘若见到这部作品也一定会很欣慰,这是和阿巴斯不同的,另一个维度的进步。至于张艺谋在长城上拍摄的短片,所谓反映“中国急匆匆的现代化”,显得过于投机与轻佻。
那电影会消亡吗?事实上看了一周多的卢米埃尔以及卢米埃尔的“模仿秀”后,难免疲乏、甚至有些困顿了。面对如今泛滥的影像,俯首皆是的短视频。甚至面对其他更便利的娱乐手段,似乎就要同意片中彼得·格林纳威的观点了:我相信电影是会消亡的,已经有很多证据证明它在腐败了。庆幸的是,当晚我补看了一部我信任的导演黑泽清的新作《散步的侵略者》。在欣赏到一部新诞生的杰作后。我对电影的信心又水涨船高起来。就像看到枯木将朽,却又发现新鲜的枝丫已长出。就像我们的眼睛,被视觉滞留欺骗,将连续静止的影像误看做运动;就像我们知道电影是“欺骗”的艺术,我们却甘愿受骗。当你已经完成自我说服的过程,电影是否会在未来会消亡,似乎就显得不那么迫切与重要了。而我们要在电影史的旅途中向卢米埃尔挥手告别了,下一站是属于电影魔术师乔治·梅里爱的站点。
第1节 动人心弦的新技术(1895-1903)
1卢米埃尔!冒险开始 Lumière ! L'aventure commence(2016),蒂耶里·福茂
2去看电影:路易·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1968),埃里克·候麦
3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 Lumière et compagnie (1996),合导
4月球旅行记 Le voyage dans la lune (1902),乔治·梅里爱
5高蒙珍藏:爱丽丝·居伊作品集Gaumont Treasures: Alice Guy (1897 - 1913) (2009) 爱丽丝·居伊
6布莱顿学派的短片 Brighton ,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等
董肥楽影像观 · 微信号:hickokjeans
许多导演选择用这短暂的52秒记录下电影拍摄的过程。他们对那三个问题的回答各异,但无疑他们都热爱它。最喜欢阿巴斯的煎蛋。张艺谋……唉……说你什么好……
老式摄影机拍出来的味道就是赞
40个50秒短片的形式实在令人心理不适,这样的东西也能叫电影,甚至也能叫短片?毫无内涵,甚至毫无形式;此外,这类对话也显得笨拙而粗糙了,希望这样仓促而散漫的合集越少越好。
比起短片,问导演那几个问题可能才是真正的看点,“电影会消亡么?”这个问题真要命
听这帮导演和你聊对电影的看法,远比看他们的短片有意思。阿巴斯,安哲罗普洛斯,大卫林奇,吉田喜重都不错,张艺谋用力太过了,塞得太满。卢米埃尔那台机器真是好好折腾了这帮老头们,哈哈。
无字幕外语听力练习,纪念电影的诞生,记录生命的色彩。四十位导演的命题作文,以各自的方式拍摄出了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也让观众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人类的本质特征。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有两个部分:一是比格斯·鲁纳导演的单一镜头影像,赤身裸体的母亲在荒芜的田地里哺乳稚嫩的幼儿,即温情动人又带有一丝致命的诱惑;二是大卫·林奇导演的快速剪辑影像,以最简短的方式展示了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梦境,死亡、凶杀、实验和惊悚,浓烈的个人风格表露无疑。短暂的52秒只是一个开始,电影的道路还很漫长,更多未知的领域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生命不息,电影不止。
阿巴斯的煎鸡蛋!!这部小短片涉及到了他之后一直在讨论的两个问题:1、画框内的视线引导;2、画外空间。
卢米埃尔在木匣子中藏的不仅是百年的历史,还有每个电影人最原始的灵魂
喜欢:拍吻戏。煎鸡蛋。印度舞。直升飞机。小孩叫父。
看着几十位导演对同样的问题,给出的各式答案,就犹如用同一个卢米埃式的机器怀着同一种对卢米埃和电影的敬意,所给我们展现的风格迥异、视角百态的区区52秒的课堂练习小作业。这种交作业的形式,很容易让我回想起几年前的生活。不禁的羡慕起年轻时的自己起来了- -
最喜欢阿巴斯那段煎蛋的。你可以选择煎鸡蛋呢,还是煎鸡蛋呢,然后生活继续,蛋定!张艺谋的那段其实挺好的。
老谋子 那段好2啊 2的给力
感动!电影诞生100年之际对第一部公开放映电影的献礼(尽管那殊荣本应该属于德国的skladanowsky兄弟,但所有导演使用的吉诺拉摄影机,是一个时代工业技术的见证,是幻灯、手摇摄影机、无数先驱改进研发后为时代留下的最终剪影),硝酸片和胶片跨越时空的灵魂交合,当今的影像被百年前的技术形式重新注解,褪色后的黑白影像洗尽铅华,成为古今通路上流动的盛宴接吻的镜头仿似看到《梅·欧文和约翰·赖斯的接吻》,那是光影中第一部吻戏的新奇大胆;上色的印度舞像极了《蛇舞》;安哲选用了最古老的希腊神话当题材,恍惚间时空的回响回荡其中;林奇的烟雾效果转场和梅里爱如出一辙,一分钟内写尽了凶杀科幻拓宽影像跑马的疆界;城市的车水马龙不禁想起早期影像常见的纪录形式,想起电影最初发明丰富家庭生活。百年后,电影仍将与观众同在
本片是为了纪念卢米埃尔兄弟而拍摄的,每位受到邀请的导演,都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你愿意参与拍摄这部影片;为什么你要拍摄电影;电影是否会消亡?每个导演还要用当初卢米埃兄弟制造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摄影机拍摄一段52秒钟的短片,而且有三个规则:52秒;不能同步录音;不能重复拍三次以上。
好玩。现代版火车进站、第七艺术直观,安哲的凝视压轴。文德斯重现柏林苍穹无压力。尼森叔是什么情况……
张艺谋有精彩之作
其实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证明了大家都不太如卢米埃尔和他的摄影师们
有趣的致敬。维姆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番外,阿巴斯简单了个蛋但于阿姨的声音演出太有戏,安哲认认真真配了默片台词卡,大卫林奇在短短52秒也能搞出这种悬念。而我最喜欢的是克洛德·勒卢什,元电影里相拥接吻的男女。
大学看过,喜欢阿巴斯的煎鸡蛋
今后绝不再看这类为纪念某人或某事或某天或某地而从五湖四海召集来一大帮名导突击拍摄拼凑而成的短片集锦了,还不如看电视广告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