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最后一天

剧情片泰国2017

主演:桑尼·苏瓦美塔农  帕查·朋皮雷亚  茱蒂蒙·琼查容苏因  瓦尔蕾特·瓦帖儿  淳妮苷·内醉  札玲朋·尊克迪  

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

播放地址

 剧照

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2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3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4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5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6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3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4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5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6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7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8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9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1

详细剧情

  片中的故事均以真实新闻改编而成。每天的日常生活看来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死亡往往就会来得猝不及防,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赋予了生命以价值。在曼谷,朋友庆祝毕业、兄弟姐妹再次相聚、恩爱夫妻面对分离、女演员等待召集...... 这是对命运和生命无常的一种既愉快又忧郁,同时充满哲学性的反思。  该片由六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死亡之前平静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这部作品继承了纳瓦彭之前影片中的混杂实验元素,是一种包含虚构成分的散文电,有音频、图片、记录文件等媒介拓展达到对死亡意义的探索。

 长篇影评

 1 ) 。

面对死亡,导演没有刻意煽情,反而会让观众觉得,这些镜头有一些冷酷。 人都死了,你为何还表现的一切如常? 死亡,让一些人的生命戛然而止。 可生活,还是在继续。 看似不近人情的处理方式,其实在传达着导演想告诉我们的话语。 这几年有很多认识的人因不同原因离去,启发了我想透过电影去表达出一种死亡的日常感。 我想拍的日常一些,平凡一点,因为死亡随时都会发生。 死亡,无常,但也日常。 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并没有什么定律,规定你必须活多少岁,什么时候死。 一个故事的死者是一个年轻人,也许是遇到很多坎坷吧,他决定自杀。死前,他来到一个女孩的家门口,对她说:“我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你能和我说一句‘我爱你’吗?”女孩拒绝了,甚至不愿意打开门。 其实女孩多少察觉到了他言语中的怪异,但是女孩说,如果他为此自杀了,她也不会因此责怪自己,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自己的人生不能依赖别人。“死亡”不会让当事人变得重要,而是你就这么消失了,而已。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说:出生入死。 即: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就必然向着死亡走去。

 2 )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死亡是什麼樣子呢?


導演在本片交錯使用劇情片與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在訪問的片段能感受到導演對於死亡的困惑,並且在這其中得到解答。畫面整體非常通透、簡單,鏡頭使用也相當簡潔,死亡如此沈重的課題,在本片看來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你不會知道你能否活到明天,甚至是下一秒。

死亡輕如鴻毛,是我在這部片裡頭看見的。

電影使用正方形(1:1)的畫面呈現人物互動或特寫,並且在某一部份轉換成 16:9 的畫面,讓人感受到主角的心境轉換。而運鏡也相當簡單,大多使用 pan,人物走出畫面後,再慢慢地跟著人物的方向移動,節奏整體非常的慢,對比左上角的每秒死亡人數計算,讓人感覺似夢非夢。而因為大量使用人物特寫鏡頭,演員的情緒傳達非常重要,這部電影很重要的地方即是「留白」,演員在正方形的景框中,靜靜地看向許久不見的家附近的電線桿,緩緩吐出一句話;或擁有心臟疾病的主角在畫面裡緩緩地仰賴呼吸器吸吐,看著她胸膛上下起伏,聽著她的呼吸聲,下一瞬間哭了起來,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哭,是面臨死亡帶來的無助嗎?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真實與虛構交叉的散文電影,看起來毫無相關的日常故事,串起來成為每個人生命中的一段經歷,面對死亡、虛無的經歷。我很喜歡導演在訪問片段,跳過中間年紀的人們,而是選擇了小學年紀的男孩,以及高齡超過百歲的男性來作為被訪問者,一個已經經歷過人生所有生離死別,現在對死亡不再恐懼,反而對於自己能活這麼多年而感到困惑,另一個則涉世未深,透過網路搜尋來建立自己對死亡的想像和理解。當小男孩說著如果先知道明天就要死了會很難過,他不想要人生變成這樣,如果不知道的話,他只要活得跟平常一樣就好了,然後死去。而訪問者問老人「死亡是好是壞?」他卻回「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在你走之前,你的人生是好是壞?」我也很喜歡其中一段聲音訪問,女聲說著如果能死亡,單獨死去都沒有關係,她希望能成為虛無。

死亡就像是在你內心重重響了一聲,過後卻無止盡地迴盪在腦海裡。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3 ) 林象文化观影记录2021

通过4个意外事故,1个自杀,1个正常死亡,让职业演员去表演真实死亡事件发生前几分钟或更长些时间当事人的状态和说过的话,4个事故都有聊到死亡但最后出事的都是聆听者,这些都用的3:3的画幅,而穿插的其他访谈用的是4:3的正常画幅,还用了一些真实死亡事件的照片和视频。尽管通片都在表达和探讨死亡但并没有直接展现都是通过文字表达的。最后出演员表时穿插一些鲜花的照片(我理解还是为表达生命的旺盛美丽与脆弱)。文字显示说全球平均每天有172800人去世,平均每秒2人,然后银幕左上角时不时显示计时和对应的人数,片长70分钟对应8400人。主要是表达了导演认为的生命的无常短促与不确定性,让人们引起对生死及人生意义的思考。实验气氛较浓,但能看。不过,我斜后方,旁边,斜前方的人看的陆续睡去,呼噜声此起彼伏。发现泰国的女演员虽不漂亮但都很耐看。

 4 ) 其实这是一部从关于“生”的电影

因为深圳BC的影展活动,再一次看了这部形式和主题都很新颖的影片,而且还在现场连线中听导演聊了很多关于电影背后的故事和思考,让我对这部电影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导演说,其实这是一部从关于“生”的电影。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导演是用一种很温柔且平静的方式在叙述“死亡”,但其实,影片讲的是在死亡前一天人们如何“活着”的故事。在死亡的前一天,每个人都在平常且努力地活着,没人能预知死亡,所以一切都如此平凡和日常。我们在上帝视角,通过“死”的角度去看“生”,感慨且唏嘘。

导演曾在杂志社实习,所以他尝试把故事内容用“杂志”的形式展示出来,所以就有了这部融合多种媒介形式的“多元作品”。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字、图片、声音、纪录片式的影像和采访等多种展现形式,围绕着同一个话题,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地展开。导演采用了和Instagram一样的方形画幅,用了很多安静的长镜头,都在强调和展现人们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真实感。

当有观众问道,你是如何选择这几个关于死亡的故事的,导演回答,虽然不能做到全面,但他想要尽可能多得呈现不同形式的生和死。电影呈现的6个故事里,有的死亡很突然,有的死亡很平静,有的是自己选择的,有的仿佛是在命运中的铭铭安排,有的带来悲痛,有的却也带来欣喜。不同的面向,不同的人生,走向的仍是同一个终点。

故事中穿插的3段采访片段也很有意思。第一位年幼的小女孩痛哭着,对死亡感到未知的恐惧和抗拒;第二位稍微懂事一些的小男孩,对死亡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但他并不清楚应该要用什么姿态去面对死亡;第三位百岁老者,不害怕死亡甚至已经在迎接死亡的到来了。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每个时代在不同的阶段,对死亡都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导演也说,这部影片拍摄制作于2017年,这也仅代表他自己在那时候对死亡的看法。对于现如今正经历疫情时代的我们来说,死亡自然又演化出一段不一样的故事了。

任何关于“死亡”的讨论,最终还是会回归到“生存”。我们通过电影看了那么多关于死亡的故事,最终将好好思考,我们如何珍惜生活,如何不负此生,如果我们,真的,将死于明日。

 5 ) 死于明日

该片由六部分组成,均以真实新闻改编而成,分别讲述了死亡之前平静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每天的日常生活看来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死亡往往就会来得猝不及防,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赋予了生命以价值。在曼谷,朋友庆祝毕业、兄弟姐妹再次相聚、恩爱夫妻面对分离、女演员等待召集...... 这是对命运和生命无常的一种既愉快又忧郁,同时充满哲学性的反思

来源:百度百科

如果提前知道第二天会死,好像也没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

 6 ) 《死于明日》:今天,你在干嘛?

Die Tomorrow,当死亡在“明日”发生,死亡是一种将来时,但是这是一种必然抵达的将来时,是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的将来时——死亡就在明天等着我们,仿佛空留着一个位置,每个人都要坐在那里,用一生的时间来结束这一个不是仪式的仪式。可是,不管死亡是突发事件还是自我选择,不管死亡之前是未知还是带来痛苦,当一个人死去,真正影响的是别人,是那些还活着的人。

电影海报上有九个人,一串数字写在上面,这是他们出生的时间,数字后面是一个连接号,连接号后面没有另一个数字,当死亡数字缺席,小小的连接号就是那个空留着的位置,它指向的是活着的现在,是生命还在的今天。那个2006年出生的孩子面对“如果明天死了,你会难过吗?”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我会非常难过,因为活得正常,然后就死去了。”因为正常活着,死亡却降临了,这是最难以让人接受的事实,但是当这个听说“死亡”或者“自杀”会去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和知识的孩子,说出“死亡会是非常难过”的时候,他其实是靠着一种想象来谈论死亡,2006年出生,2017年电影上映,他最多只有11岁,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脸上挂着笑容,回答问题时脸上的表情也是放松的,在他那个连接号打开的生活里,应该没有遭遇走到过死亡边缘的事件,甚至没有经历过他人死亡带来的不安和恐惧,他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会死吗?”对于这个问题,对面的人回答他:“我们每个人都会死。”而当听到这个回答的时候,小孩终于开始哭了。

不管是听到“我们每个人都会死”时的哭泣,还是说出“明天死了,我会非常难过”时的笑容,对于孩子来说,死亡永远是未知的事,甚至是想象中的事,从网上获得死亡的知识,从别人的回答中体验死亡的感受,死亡在他那里都不具有直接性,或者说,对于每个人来说,死亡都无法亲身经历,只有死亡这个词语,这个状态,这种经历,才成为死亡本身。所以死亡在某种意义上是隔开了死者和生者——就像那个连接号,一端指向出生,一端指向死亡,它永远无法在连接的状态中获得关于死亡的内在感受。小孩之外,则是那个已经活了102岁、即将迎来103岁的老人,和小孩的懵懂相比,经历了太多的老人对于死亡,却有着一种快快降临的心态,当问他:“你害怕死亡吗?”有些耳背的他摇了摇头,“我希望自己死得越快越好。”曾经他以为100岁是生命的极致,但是他却轻易跨了过来,100岁之后是101岁,101岁之后是102岁,102岁之后是103岁,甚至,之后家人还为他举行了104岁的生日宴会,成为寿星的他,面对家人,却是一脸茫然,就像他回答问题时说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活得那么就?”

生命太长了,老人似乎渴望死去,在他看来,有一种东西控制着我们,它是一种“超然的存在”,而获得太久的他甚至将这种“超然”命名为“某种错误”,原本希望在人类生命极限的100岁时死去,他却依然活着,原本想要死得越快越好,生命却像开了玩笑一样,让他还一直活着。为什么他要渴望死去?在回答“死亡是好还是坏”的时候,老人这样回答:“重点不是死亡本身是好还是坏,而是在你走之前人生是好还是坏。”这一句回答是老人对于人生的深刻领悟,因为他曾经看见最爱的妻子死了,曾经看见儿子死了,在这个世界上他爱着的两个人走了,对于他来说,活着不是一种生命的荣耀,反而是一种痛苦,“最糟糕的不是死亡,而是痛苦,亲人死了,那种痛苦如影相随。”所以活在痛失爱人的活着状态,他当然渴望死去,渴望死得越快越好。

但是无论是11岁的孩子,还是104岁的老人,未经历他人死亡的年幼者和经历了太多痛苦的年长者,面对死亡的时候,似乎都把生放在了对立面,似乎都在想象自我的死,似乎很遥远,似乎很漫长,但是死亡真的是一种远处的存在?“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死去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当字幕被打出来的时候,屏幕左上角呈现的是时间和“死亡人数”,它们都在不停的跳动,时间在累积,死亡也在累积,而当电影结束定格在70分钟21秒的时候,死亡人数是8442人——也就是当一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已经有8442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诠释了什么叫死亡。

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死亡无可逃避地降临,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死于明日”就是死于今天,死于现在,死于永不回来的此时此刻——死亡是即时的,死亡是永远的:2012年6月11日,一名商人在证券交易场所的睡梦中死去,五个小时候才被发现——他靠在椅子上,一种死亡的状态似乎没有痛苦,甚至旁边还坐着正在聊天的女人,死亡猝不及防,死亡却无声无息;2016年11月30日,一名资深音乐家在家中宁静死去,一种死亡的状态一样是没有痛苦,在死之前女儿还在为他按摩,还在说没有电话和讯息的一天太无聊,而躺着的音乐家告诉她:“没有电话和讯息,这才是美好的一天。”女儿走开,将枕头垫在他的头下,音乐家翻了个身,仰面朝上,而这一种姿势竟成为他告别世界的最后一幕,镜头慢慢拉远,从房间大门,从门到过道,从过道到庭院,从近到远,仿佛生命从生到死的过渡,无声无息,却总是在变化。

商人在睡梦中死去,音乐家平静告别人世,对于他们来说,似乎真的没有什么痛苦,而其实对每一个死去的人来说,或许也只是在死亡降临的刹那有过痛苦的感觉——世界上10种最有效的自杀方式,用枪射中自己脑袋和使用氰化物排名前两位,而排名第一的爆头枪击死亡时间只有短短1.7秒。1.7秒是留给自己的痛苦时间,1.7秒之后,死亡体验便结束了,而这种内在体验也无法传递给别人。但是1.7秒之后留给他人的痛苦时间却更加漫长,所以让死亡降临,真正感受到痛苦的是他人,他们或者是亲人,或者是朋友,只要活着,对于未知的死亡,总是会感到一种猝不及防的悲伤。妻子因为患了心脏病住在医院里,病房里都是氧气瓶,对于心脏移植似乎也不抱以太大的希望,在走向死亡之路上,妻子感叹:“等待着,像是他们给我们时间准备。”丈夫想着妻子可能不久将别于人世,却依然安慰她:“每天读有人死亡,所以我们每天都有希望。”两个人坐着,鼻子上插着管子的妻子却给丈夫剪着指甲,发现丈夫的脚开裂了,说他又忘了涂化护脚霜,“你这么健忘,我真的放心不下。”妻子有些不安地说,“给你剪了一辈子,以后没有我,你要照顾好自己。”言语之中传递出淡淡的忧伤,而男人也更换了位置,给妻子按摩,“我会想念你帮我按摩的感觉。”妻子慢慢闭起了眼睛,泪水便留了下来。

那一种泪水是对于自己不久将会离世的悲戚,更多的是对于两个人阴阳两隔的忧伤,似乎死亡就在眼前,每一步都在接近这个生命的终极时刻,当男人准备去美国,虽然只有短短一个礼拜,她也像是永久的告别,嘱咐他不要忘记更换护照。病房里弥漫着死亡的气息,那叹息,那泪水,那感慨,都是死亡之前对于未知死亡的预设,可是,在这场生死离别发生之前,一条消息是:一架飞往美国的航班与空管失去了联系,它谜一般地消失了。一架飞机失事,是一种死亡的降临,那个男人或许正坐在这架航班上——飞机失事在前,死亡的感受在后,这一种颠倒的影像时间似乎在背离现实,其实这反而折射出某种无常:男人正是搭上了这架航班,离开了病重的妻子,但是真正走向死亡的却是自己。死亡被置换了,当最后妻子因为心脏移植而逐渐健康的时候,房间里只剩下她一个人,看着书的她或许从那段谈话,从丈夫突然的死亡中悟处了更多生命的意义。

死亡没有给你时间准备,死亡总是偏离预设,所以死亡永远发生在“他者”身上,它的意义却是活着的人从他者的内在体验中感悟生命。飞机失事是意外,2013年8月6日,一个女摩托车骑士被倒塌的电线杆砸中死亡,也是一场意外,那时,她正在给一只小狗拍照,电线杆便毫无征兆地倒了下来,而就在前一天,刚从美国回来的她还在为弟弟拍照,离开家乡八年突然回来,她的理由是“只是想回来”,站在房顶上为弟弟拍一张面带笑容的照片,看一看曾经有过记忆的小镇,或者去那家皮切餐厅吃一顿饭,“餐厅人太多了,后天去吧。”正是这一个理由,女人便向弟弟借了摩托,而也正是骑上了摩托,在给小狗拍照时走向了死亡。依然没有预设,依然没有准备,死亡就是一次纯粹的偶然。但是当姐姐死去,弟弟一个人站在屋顶抽着烟,他内心的想法变成了一段录音:“我真的不敢相信,你像是负气离开了地球,你的死亡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会一直告诉身边的人,爱他们,拥抱他们……”

姐姐的突然离世,让弟弟感悟了生命的意义,也只有在活着的人心里,他者的死亡会变成一种爱和拥抱。但是,对于每天都在发生的死亡来说,并不是每一次都会给人启迪,都会让人重新认识爱和拥抱。一个泰国西班牙混血模特被一辆卡车撞到,在广告片拍摄现场,大家都在感慨命运的无常,甚至在想着给她鲜血,而镜头对准的是一个刚化了妆的女孩,她不停地吃着东西、喝着水,似乎不介入那个话题——关于车祸话题的议论,在镜头之外,而镜头里只有她吃东西的奇怪表情,眼泪似乎也流了出来,但是化妆师很快补好了妆,在长镜头之后,女孩站了起来,然后拨通了“亲爱的”的电话,在那一个老虎的道具后面她对着电话里的“亲爱的”说:“品牌大使的工作我拿到了,我很幸运,非常开心。”因为一场车祸,她从替补变成了正式模特,所以另一个人的死亡对于她来说是幸运,另一个人的不幸对于她来说是幸运。

他人的死亡,对于活着的人有时是一种悲伤,有时是一种幸运,有时,却是毫无瓜葛。女孩蕾没有接那个叫邓的男孩的电话,当邓敲响了蕾的门,她也没有开,“我只想听到你说‘我爱你’,我就马上离开。”邓隔着那扇门说到,“抱歉,你走吧。”蕾这样回答。从邻居那里确信邓已经离开之后,她打开了门,说起了邓的纠缠,而邻居的直觉告诉她,邓可能会选择轻生,所以她对蕾说:“如果我是你,我会说爱他——如果他轻生了,你是有罪的。”但是蕾却说:“他跳楼也不是我的责任。”于是抽着烟,于是商量着去吃中式火锅还是泰式火锅,于是两个人离开时邓留在走廊上的那束玫瑰还是静静躺着。死亡与爱情有关,但是不爱的人是不是需要承担责任?邓到底有没有选择跳楼不得而知,当那束玫瑰安静地躺着,即使邓从高楼上跳下,对于蕾来说,就像玫瑰一样,和自己毫无关系。

死亡在别处发生,死亡是他者的经历,当生命无常落入这样一种注解中,到底是不是宿命?四个女孩聚在外面的酒店里,明天他们将要参加毕业典礼,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晚上,她们看着杂志上关于星座运程的信息,说着自己未来的打算,有人希望去美国纽约,有人则想要去乌克兰的基辅,有人准备开园艺店,有人则想创立自己的品牌,而有人则希望未来遇到自己心爱的人,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他们来说,未来似乎很遥远,但是都有着对于生活的强烈愿望,即使是面对那些星座运程,她们也乐于在其中发现生命的可能性,所以她们把杂志上的信息拍下来,准备来年的时候对照看看准不准。最后他们在喝啤酒时发现啤酒已经没了,于是四个女孩商量着谁去下面杂货店买啤酒,他们开始抓阄,“看看谁是幸运者。”镜头前是一罐空空的啤酒,带着笑脸的她们,抓阄的她们,都在镜头之外——镜头之外,仿佛是对于生命不在场的一种注解,到底谁会去下面买啤酒,也成了一种未知,但是第二天的消息是:深夜2点15分,一个21岁的女孩在饭店楼下便利店,被一辆冲进来的货车撞到,据称她计划早上六点参加毕业典礼……

参加毕业典礼永远不会发生了,幸运的女孩成了最大的不幸者,一辆卡车,一场车祸,制造了死亡,当死亡猝然而至的时候,所有关于命运,关于星座,关于未来,都变成了一种空无,而死亡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更突显了生命的无意义。那个在证券交易所里死去的商人,那个在自己家里安静死去的音乐家,那个被摩托车砸死的女孩,那个坐上失事飞机的丈夫,以及这个买啤酒而死去的女孩,似乎都在无法控制的现实中走向了死亡,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场意外。而那个渴望死亡的老人,那个拿着凳子从高楼中跳下来的男孩,却用痛苦来注解生者的意义,就像那首歌所唱:“我受够了没有终点的重复,我喜欢变成虚无。”有时是无法决定的无奈,有时却是自我选择,也许,当死亡或者只是死亡本身的时候,我们才能给死亡真正的命名。

今天女孩们谈论着未来的理想,今天姐姐想要留下这个小镇的记忆,今天丈夫安慰着妻子,今天都是活生生的,但是,今天无法预知的明天,女孩被卡车撞死,姐姐被电线杆砸死,丈夫在飞机上失事,当一切都“死于明日”的时候,或许我们所能把握的就是今天,就是现在,就是此时此刻,“蜉蝣是地球上生命周期最短的生物,所谓朝生暮死,它们只有24小时的生命。”浮生一日,蜉蝣一生,或许每一个死亡的人也像蜉蝣一样,过完今天这24小时,便是一生。死亡猝不及防,死亡偶然发生,死亡无法预知,当然,死亡也无法躲避,所以当明天的死亡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今天是唯一可以把握的时间,“今天,你在干嘛”或许是每一天活着的人都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所以今天可以爱,可以拥抱,而所有的一切死亡都在今天之外——当70分21秒的电影最后定格,在他人的“明天”到来时,已经有8422人走向了死亡。

 短评

2.5 / 每个段落单独拎出来都还不错,尤其是窄画幅内的调度甚是迷人。但是实质的内容完全是短片体量,组合在一起就是空洞的N次方。对“死亡”试图进行平等超然的数据式或金句式概括恰恰抹杀了死亡本身的复杂性,连虚无本身也是如此的轻薄。所能想象的对东方生死观最扁平单一的呈现(大概和一篇微信推送效果相仿)。想回头再去看看《布米叔叔》。

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拍得真美。已死之人仍在你脑中踱步,只不过每一个动作都在倒计。镜头太温柔了,但每一寸又都指向死。回忆死者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的心情。

5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加入GDH以后,导演第一次独立筹资拍电影,很多旧作的梗,合作过的众多女星友情客串。他的作品大多源于亲身经历或思考,而这一次把目光瞄准了死亡,或者说死亡来的前一天。那些手持摄像所刻画的,是不同个体的平淡日常,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第二天要死去。本想引导观众思考,但似乎又给出说教意味的结论

8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还行

SAFF节竞赛片。泰国导演的创新之作,混杂故事、纪录、文献研究等多种元素,探讨死亡主题。长镜头别开生面,不少精彩闪光处,不仅在外在形式,还在内涵上。总体单薄了些,是其缺点。

1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有針對死亡和無常的抒情,但沒有探索,更難言討論。都是老生常談。雖然淺薄,但也算是一部使人有好感的作品。死亡觀很「國際化」,沒有任何宗教信仰、鬼神傳說、在地社會文化的介入。

18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3.5 娓娓道来的人间故事,每秒2个,分秒的时间换算成死亡的数字,也诞生出希望。

20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在一生一死之间,深奥繁杂的伟大命题里,穿插肤浅粗糙的表演。不就是所谓的人生?

2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诚如村上所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亡是日常的一部分,当观众以提前知晓结局的方式回溯生的寻常,会感知到惋惜之外的惊栗——死亡如此突如其来,宛如呼吸般正常。从普通人对“死亡”的理解出发,撷取前一天的光景,我们既痛心又欣慰地看到他们曾如此饱满充实地活过,如此说来,死亡亦不足惧。第一场结尾清洁工安然收拾,天台姐弟对话,情人间对死后的安排,长镜哭戏,越拉越远的安静离世,每段都自带亮点,切入点与爆发点都很有力量。

3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生命序列各次级环节间的串联其实十分微弱,所以遭受颠覆或发生脱序(比如死亡)便应当属于常态。正如德勒兹所言,“小津的看法是:生命原本单纯,但人们却撩拨静水地将它复杂化了”。这部电影便是在抚平褶皱,用极具灵晕的影像缝合生命的裂缝,复合人们的创伤,一切皆一如既往地规律着。4.5

34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有人赞美ppt,有人则不

37分钟前
  • 很可能是短尾🍁
  • 较差

形式上比较新,不像是电影,更像是大数据的影像化,将伪纪录片与短片集式叙事结构结合起来,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想象主角们最后的时光,引发关于死亡的思考。很多时候,死亡是随机的,但更多的是关于生命中重要而美好的时刻,和它们转瞬即逝的本质。

4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一向的文青風,感覺派,輕描淡寫,嘗試各種方法來捉緊對死亡不安的氣氛,幾種媒介並列只是試圖貼近當代人的日常生活,並不意圖要探討什麼,分析什麼,甚至成為後設式電影(似乎我們的理性總會攻佔純粹的電影觀感,總以為電影是一種論述和立場表率),因為死亡難說也不好說,他努力地去說的,其實都是好好活著。

46分钟前
  • 何阿嵐
  • 推荐

70分钟的片 比两个小时还漫长 节奏这么慢 近景长镜头被滥用 描写日常生活对主题表达完全没有意义 真是又臭又长 无语 想往文艺片靠 也不是用这么低级的装逼方法吧

48分钟前
  • 绿波依旧东流
  • 很差

@天山 一度哭得喘不过气。对长者与孩童采访式提问,关于死亡的无差别、不可预料、死亡对于生者的意义。替补女演员哭戏长镜太细腻。镜头语言诗意灵动。生活化场景有禅意,静谧如流水。古典钢琴配乐加分。需要重看!

53分钟前
  • Deepsea Baby
  • 推荐

很漂亮的形式姿态,看出了《湄公酒店》的感觉。PPT电影也许最适合用这类极度轻的质感去拍,那么,单薄反而可能会成为优点。轻盈透亮,谁不喜欢呢?

5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很喜欢这部泰国散文电影里面的好几个段落,导演的想法和设计清晰又明确,一开场手持拍摄四个女孩的闲聊,到后来替补女演员在固定长镜头下的情绪涌动。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明天和意外,你不知道究竟哪个会先来。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关于死亡的泰式小清新,探讨了生命与意外的不可知,也许前一秒你还开心地吃着炸鸡,但下一秒就有可能撞到汽车。电影摘录了真实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呈现一种命运的未知,但少见的是,却没有死亡那样悲天悯人的伤感气息,只是展现事实,让观众去理解。我们终将死亡,未来不可预知,活在当下,请过好每一天一分一秒,等死亡来来到的时候,便可以尽量少的留下遗憾

1小时前
  • 方枪枪
  • 推荐

Very Sad Pictures Ltd.

1小时前
  • 勾狗够
  • 推荐

时间码,正方画幅,短片组合到记录采访,形式上是完整的,但依然像篇关于死亡的命题作文,出自同一个人的短片集。最喜欢序幕的“你不知道哪一个会死”,姐姐拍照完全是《36》重现,一镜到底实现得最好的是女星殒命。音乐家溘然长逝,又完全是河濑直美附体。死亡很严肃,拼贴玩的志趣还是很浓。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

我们还有那么多事情来不及做,吃那家小店的炸生蚝、剪短脚趾甲、参加毕业典礼,可生命的倒计时码在头顶已濒临尾声。少年对死亡充满好奇,老人对生存满是疲惫,女明星对死亡情绪复杂,音乐家对生存无波无澜。第一次听说有死亡这回事,孩子哇哇大哭,抗议生命犯规。吹灭104根蜡烛,这人生还得走下去啊。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