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华

剧情片大陆2017

主演:文淇周美君史可耿乐刘威葳彭静王栎鑫李梦男蒋欣悦陈竹昇

导演:文晏

剧照

嘉年华 剧照 NO.1 嘉年华 剧照 NO.2 嘉年华 剧照 NO.3 嘉年华 剧照 NO.4 嘉年华 剧照 NO.5 嘉年华 剧照 NO.6 嘉年华 剧照 NO.13 嘉年华 剧照 NO.14 嘉年华 剧照 NO.15 嘉年华 剧照 NO.16 嘉年华 剧照 NO.17 嘉年华 剧照 NO.18 嘉年华 剧照 NO.19 嘉年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5 16:39

详细剧情

  小米(文淇 饰)在位于风景区的一间酒店里打工。一天,正值小米当班,一个男人带着两个看上去还是小学生的女孩子来开房,虽然心中所有顾虑,但小米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替他们开了两间房。之后,在监控录像里,小米看到男人在半推半就之下进入了两个女孩的房间,心中隐隐觉得不安的小米将这一幕用手机录了下来。  两个女孩一个叫孟小文(周美君 饰),一个叫张新新(蒋欣悦 饰),那个男人是他们的“干爹”。东窗事发之后,小文的母亲报警并找到了律师郝洁(史可 饰),希望法律能够还他们一个公道。然而事与愿违,证据的缺乏让嫌疑人迟迟不能定罪,而最最关键的证据,正掌握在小米的手中。

长篇影评

1 ) 谁说中国人拍不出《熔炉》和《素媛》?

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第五天,我看了《嘉年华》。


看完之后我很激动,激动到有些说不出话。

那是被震撼到的感觉,仿佛有无形的力量击中了我,心里也涌起了热血。


今年,这是第一部给我如此观感的电影。


或者说,《嘉年华》是我今年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出色的华语电影。

更是今年最值得大家去关注的华语电影。


我希望在它公映的时候大家都能去看看。


所以在聊这部电影前,我首先要在此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走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去关注这部电影背后的社会问题,去关注这些社会问题背后的弱势人群。


《嘉年华》是文晏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这位看上去十二分温婉的女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拍摄水准。

全片的节奏保持的极好,镜头克制而又不失感染力,诸多细节,如那座梦露的雕像,都能让人感受到文晏导演的才华。


影片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也拿到了金马奖三项重要提名,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文淇只有14岁,就凭借本片提名了金马影后。同时,她也因为在《血观音》中的出色表演提名了最佳女配角。

真是不得了。


《嘉年华》聚焦的题材,是儿童性侵。


这个题材大家并不陌生。


韩国电影《熔炉》和《素媛》,讲述的都是关于儿童性侵的故事。

这两部电影侧重点不同,但都引发了很大的反响。


尤其是《熔炉》,这部电影促成了韩国国会对于性暴力犯罪处罚方面的法律修订,因此也被称之为“改变国家的电影”。

在各大网站关于熔炉的讨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语句:


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中国人拍出来了。


中国人敢拍,也能拍好。


如果非要把《嘉年华》拿来和《熔炉》、《素媛》这样的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


当然,虽然题材相似,但这几部电影的切入点各不相同。


而《嘉年华》的一大亮点,就是对切入点的选择独到而精准。


《熔炉》讲述儿童在校园中被性侵的故事,视角来自孔侑饰演的那位善良正直的老师。《素媛》则通过被性侵儿童父母的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

这两种视角,都足够直观。直观地展现出了性侵者的禽兽不如,也直观地展现出性侵发生后维权的不易与家庭所受到的创伤。


《嘉年华》则把视角放在了旁观者和亲历者的身上。


这部电影的第一主角小米,是性侵事件的目击者。

在海边度假酒店打杂的小米,替前台值班,她看到一个成年男子带着两个小女孩到酒店开房,更目睹了这个成年男子冲进了两个小女孩的房间。


事件发生后,警方到酒店调查。小米为了自己的工作,什么都没有说。


小女孩的律师来找她问询,她更是向对方要钱才肯透露信息。


通过小米的视角,导演冷冷地带着我们看到了事件背后的社会环境,告诉我们讨回公道的背后,是如此复杂。


而这部电影的第二主角小文,则是性侵事件的亲历者。


12岁的小文有着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父母离异,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她则和母亲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她觉得母亲并不关心她,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亲情。

透过小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性侵这件事对于孩子的伤害,更是事件发生后家庭和社会对于孩子后续的影响。


这两个视角,一个疏离,一个贴近。一边是冷冷地叙述着事件背后的阴暗,一边是极具感染力地讲述着孩子自己对于事件的反应。


一冷一热,整个性侵事件的全貌就出来了。


在当天的映后交流中导演文晏也说:


“我想展现的不是性侵的暴力,而是这件事发生之后社会的反应。”


展现暴力,可以让观者愤慨。


但愤慨完了之后呢?


对于性侵这件事,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恰恰是那些性侵之外的事情。


我们不只需要知道禽兽做了什么,更需要知道当事情发生后,我们需要怎样去做。


我们需要知道这个社会究竟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文晏导演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找到了如何将这些性侵之外的事情展现出来的突破口。


在《嘉年华》里,有懵懂的孩子,有在底层挣扎的少女,有为性侵儿童维权十多年的律师,有反应不太相同的受害儿童父母,有收受贿赂不作为的警察,也有为了私利当众作假的医生。

这些人组成了这个社会。


文晏导演用自己的镜头,剥开了这个社会。


我在观影时产生了这样的疑惑:


明明是很残酷的一部电影,为什么片名要叫做《嘉年华》呢?


文晏导演说:“这个社会时如此浮躁,是如此喧嚣,就像是嘉年华。但在浮躁和喧嚣的背后,有太多东西被遮挡住了。”


她要拍的,正是嘉年华背后的事情。

我特别喜欢影片中小米这个人物。


导演用小米这个角色,不只带出了性侵背后的一系列人和事,更将我们的目光带到了整个女性群体的身上。


小米不到16岁,是黑户,在酒店打工。


为什么是黑户?因为她是三年前从老家逃出来的。


逃出来前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大概猜得到。


因为被动地卷进了这起性侵事件,小米丢掉了工作,想要继续留在那里的小米决定走向堕落,出卖肉体为生,但最终,她还是毅然离开,骑着摩托车驶向了远方。

小米骑着摩托行驶在公路上的镜头,极具力量感。


这是影片的结局,也是影片的高潮。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名篇《娜拉走后怎样》。


在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世家》中,女主角娜拉像是丈夫的傀儡,失去了灵魂,在觉悟后她最终选择离家而去。


于是,鲁迅先生发问:


娜拉走后会怎样呢?


他的结论是:


不是回来,就是堕落。


他的理由是在那样一个社会中,女性得不到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也就得不到经济权,而她也已经适应了在家庭中的生活,所以决计在社会中生活不下去。


鲁迅先生指出要想让“娜拉”走后不回去也不堕落,需要整个社会发生改变。


他延伸到中国,说: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


这是他那个时代的现状。


如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就女性而言,人口拐卖、胁迫卖淫、性侵、家庭暴力等等问题,依然是严重的威胁。


所以在看到小米骑着摩托车驰向远方的样子,我会想问:


小米走后怎么办?


她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


她甚至不如娜拉,因为她没有“回去”这一选项。


也许她不会堕落,但她一定会在底层挣扎,因为她没受过同龄人受到的教育,她没有家庭关系的帮助,所以她的生活一定不会轻松。


影片最后那一幕,色彩明亮,却让我陷入了深思。


这也许正是导演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


《嘉年华》的故事,关注的是性侵,更是女性的生存现状。


在观影现场有人问导演文晏:


“你觉得现在女性还是弱势群体吗?”


文晏的回答似乎并不直接,我记住了其中一句话:“中国社会很复杂。”


对着,中国社会很复杂。


改变,并没有那样彻底。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独立女性在事业上出类拔萃,在各个领域闪耀着自己的风采。


但与此同时,在大山深处,在某个宾馆的某个房间,也有着一些女性正遭受着不公。


想到影片里酒店前台那句“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了”,我心里就忍不住发颤。


这些镜头的背面,才更应该被我们所关注。


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一定是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者追求的不该是女性处处凌驾于男性之上,不该是双标地去看待某些社会问题,而是应该真切地将目光投射到那些弱势群体身上。


哪里有不公,哪有就需要保护。


比如那些被性侵的儿童。

在《嘉年华》中,性侵者想要用金钱息事宁人,被性侵儿童小文的父亲问了句:


“那公道呢?”


这句话的语气并不坚决,甚至有些无力,但却让人窒息。


公道,本该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规则。


我们也许不知道究竟什么事情是对的,但我们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情一定是错误的。


比如那些性侵儿童的人,就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但事实是,有些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


公众甚至不会知道。


这时候,就需要媒体。


电影是艺术,也是媒介。


《嘉年华》这样的电影,不只是成功的艺术作品,更是一个放大镜,将那些我们看不到的社会一角放大,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问题。


正是因为这种放大,《嘉年华》才充满了力量。

这种力量的存在,也是我们热爱电影的原因之一。

2 ) 病态社会体系中的女性处境与权利

很久没在影院看过如此平实自然并贴合现实,几乎完全削弱男性角色一贯的既定主导优势侧重于女性角色的刻画、触及敏感还能安好上映的国产电影(看得出有妥协的成分,但没多大影响),非常难得。近年来女性导演的活跃度相当高,才华尽显,佳作不断,展现出比起男性导演更为细腻沉稳的强劲实力,更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女性的立场来看待和思考问题,但在国内几乎难得冒出来一个。没抱多大期待看了《嘉年华》,超出预期的好,看到了一个仅透过女性视角用精准的镜头果敢的对准社会阴暗面并投入关切目光的女性导演,着实令人惊喜。

片中以配角出现的男性角色几乎都是以负面的形象示人,窝囊的父亲,势利的老板,只认钱的小建,知法犯法的王队,滥用职权的无耻高官…,虽没多少戏份,但从典型的中国式社会结构和形态来看,男性依旧占据着更多(高)的自主权和社会地位,无论是情感或生理(先天),抑或社会处境中的生存状况和附加定位(后天),女性都是容易受伤害的一方,但不少女性依然很传统或单纯的对男性抱有一定的幻想和依赖,这点从片中小文的母亲(把望夫不成龙的愤恨发泄给孩子)和莉莉的身上可以看到对男性期许的幻灭所受到的伤害,女性需要独立的意识显得更加强烈,同时也能了解到家庭的情况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作用。

导演文晏并未单一的围绕一个女性角色展开,而是通过一起极具社会性的性侵事件串联起几个不同年龄层和身处迥异生活环境中的女性角色,侧重的则是未成年人女性这一类,一旦没有了家庭的保护和安定,缺乏家人的关爱或是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恶劣家庭环境中,她们很可能会成为具有男性优势与不公待遇的社会体系中的受害者或牺牲品,片中未成年的小文和小米就是很鲜明的例子,父母分离,父亲无能,母亲无责,懵懂叛逆不懂事,身心接连受到伤害;小米离开老家到过15个地方,来到这里只因暖和,即便是乞丐在冬天留宿街头也不会被冻死,在旅店隐瞒年龄打工过活。她们做出过选择和挣扎,但换来的却只是伤痛和泪水。

现实是电影的灵感来源,前者要来得更加的荒诞和悲凉,不少局外人觉得文晏拍摄的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虚构故事,却有着一股真实和令人信服的力量。但作为当局者来看,却相当的现实和普遍,只是鲜少会搬上台面来看,无论是小演员形象老道的演绎,还是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拍摄手法,手持摄影或是特写镜头,自然而写实,节奏行云流水,没有多余的情感表达和说教成分,甚至没有利用配乐来达到渲染氛围或带动情绪的作用,带有主观倾向的意识给人一种客观影像呈现的感觉,观众的注意力会莫名的受到角色的牵引(紧随),投入其中换位思考,文晏拍得并没有很张扬或露骨,却很尖锐、内敛且直接的触及到那块常被忽视和掩盖的敏感面。

《嘉年华》会引起观众对于未成年女性问题的反思和关注,他们有着一颗在对于成人世界还未有太多了解却承受了太多伤害的脆弱心灵,变得敏感而封闭,小小年纪便要直面现实阴暗且丑陋的一面,没有社会保障和教育的引导,难以讨回公道,如何维持生计,想尽办法艰难生存,拥有超越实际年龄的成熟和城府,笑容和单纯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犀利的目光、痛苦的隐忍和忌惮的冷漠。而她们的经历和处境同时也涉及到严峻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另一名受害女孩的家人选择息事宁人(现实中太常见),自欺欺人地给孩子一个虚假的美好未来设想,这样掩盖事实的举动只会让这类事件更加猖獗,而随着孩子慢慢的懂事,内心深处永远会有个隐隐作痛无法愈合的伤口。

畏权的下级不敢吭声和反抗,要不就跟着同流合污,私下解决,暴力对待,弄虚作假,睁眼说瞎话,看到了一种手握权力、腰缠万贯即可为非作歹或任意妄为的病态社会体系,片中的成年人里愿意伸出援手并有勇气和能力帮助并捍卫她们权力的只有史可扮演的女性律师角色,但也难以解决实际根本的问题(戏外,这类事件还在持续发酵)。光看前面,小米和小文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伤痛,她们努力的想要从中摆脱出来,逃离只会打骂的母亲,耍小聪明走捷径只为生存,但回馈而来的依旧是充满荆棘的处境和自主权的缺失。全片特别惹人注意的是有很多象征性的场景、道具和细节, 来作为一种隐喻式的客观表达(给观众解读的空间),联想到了《雾中风景》中从海水中被托起的半握拳的大手。

文晏拍了一场属于女性的“嘉年华”,没有欢声和笑语,在藏污纳垢中流淌着她们的血泪、无助、孤独和痛楚。前后呼应的“梦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小米抚摸她涂了指甲油的脚、拍摄她的裙底、撕下腿上的招贴广告,小文的金色假发,首饰、衣服、化妆品、生理(性),每个女孩都会经历的成熟过程,只不过片中的两个还未成年的女孩是充满污浊和伤痛的阅历推着她们从好奇、尝试到成为。最后算是一个看似积极的开放式结局,小文跟着父亲一起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小米则做出了人生重要的选择,逃离后与被拆卸的“梦露”在公路上平行穿行的一刻,像是告别过去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和自主权、化被动为主动勇敢前行和追寻的象征。但放眼现实,悲剧却还在不断地上演。

首发 | 一个冷门的公号:yuchishangjiu,欢迎订阅。

3 ) 我们有了熔炉一样的电影,现在需要的是韩国那样的观众

这两天祖国负能量满满,一件一件刷新着民众认知的底线。愤怒接着愤怒,最后出离愤怒,唯有等着自己平静下来,能做的好像不多。 今天去看了电影《嘉年华》,看完之后心中抑郁不能平。文晏导演这部《嘉年华》来的太是时候了,我要五星力荐一下。预测今晚的金马奖必有斩获,要么最佳影片要么最佳导演。 这是一部十分克制地述说社会问题的力作,它很巧和“蹭”上了如今红黄蓝事件和“低端人口”社会问题的热点,只不过这种“巧合”确实有点悲哀。 往常我们总说国产电影不行,没有《熔炉》这样反应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的好电影。我们羡慕韩国电影,羡慕他们什么都敢拍什么都能拍。而我更羡慕他们的观众,他们用脚投票,一票一票投出的票房记录,按照人次算,每个观众应该不止看了一遍。正是全社会的关注才有了更大的社会影响,才有了电影促进社会的“熔炉法”。 我们如今也拍出了《熔炉》一样的电影,甚至在我看来,这部《嘉年华》要比《熔炉》要好。因为它更克制却处处见血的指出了社会问题,因为它讲的是中国的事儿。电影中没有像熔炉里面那样让人有心里阴影的坏人,都是“衣冠楚楚”的身边人。让人感觉真实,然后是愤怒和无力。 真心希望这样的好电影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脚投票,起码不能让这样的电影赔钱。网上的糟心事儿让人义愤填膺,它们好像离我们的生活也不那么遥远,不能让表达只停留在键盘上。人们如此关心目前发生的事件,如果这个时间段这个电影首周票房都无法过亿,我觉得国家就真是没希望了。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人要做的事。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社会就好一大半。观众就用脚去投票,用口碑去投票,有了这些排片自然就来了。也不用去担心过度关注会影响电影的命运,那个环节是肉食者的责任。

4 ) 大世界囚嘉年华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首发于 MOViE木卫

看完电影,心上心下个不停。白裙少女,冰川蓝机车,还有前方未尽的路,到底哪个能逃离现实到更远。我们无从知道。

海边的故事在小米的出走后,戛然而止,可又确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去上路继续。

当时我冒出来的心里想法,跟先期观影的朋友出奇一致:这是2017年,在电影院看过的华语片最佳。

《嘉年华》的成熟,不仅意味着文晏从拍摄《水印街》到这部影片的惊人提升,其镜头语言与作者诉求的统一性,暗中抛索,丝丝入扣,营造了一个真实,梦碎和绝望的东方时空。

它的成功,也不是孤立的存在。黑户少女小米,未尝不是从湖南飞来的《笨鸟》,或者是更遥远的,来自云南边陲的《米花之味》。如此跨度的联想,只为说明《嘉年华》的出现,不但是对导演艺术才华的肯定,也是写实风格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并不是孤立个样,一小版块。它们是有白纸黑字的充分根据。

再用大白话说,《嘉年华》是近十年少有的,聚焦于当代社会矛盾与性侵少女案件的电影。有人试图告诉外国观众,电影里的中国,就跟现实中的中国一模一样。我所想到的也如出一辙,电影人物所出没的空间,跟现实中生活的市镇一模一样。

片中人物包括了黑户,打工者,旅馆老板,无业人员,流氓打手,小学生,普通父母,警察,律师,医生,还有面目模糊的权势人物。之所以一一历数这些身份职业,正是因为观众在现实生活经验中,会与这些角色产生过实际接触,并进行有效观察。

《嘉年华》从一片海滩,一座海滨城市,一间根植于每个人出游印象中的民宿酒店,引出发生一个房间内的黑暗秘密。好奇,疑惑且不安地注视这一切的,除了电影院观众,除了监控摄像头,还有一个年轻女服务员的眼睛。

在文晏的构思里,片中女性角色性格多样,各具特色。也不难发现,《嘉年华》的女性卡司上,她们的长相特征,比如大眼睛。从00后强势崛起的文淇、周美君,到曾是中戏五朵金花之一的史可,都有某种相仿神似。在她们身上,埋藏了人物命运互相转换的可能性:比如长大以后的小文,变成了小米。未来的小米,也许变成了莉莉。结了婚,生儿育女,又变成了小文的妈妈。如果不是这么悲观绝望,倒还有成为一个代表正义与公信律师的可能。

片中还有一个大写的,居高临下的女性形象。《嘉年华》从海报,开头,剧中再到结尾,一再反复出现了这座巨大女性雕塑的戏份。值得一提的是,它从未在一个大全景里面出现。我们所看到的梦露,只是一小截,一部分,直到被支离,吊起,拖车拉走。

海边的梦露雕像,她云集了女性性征魅力于一身,又是吸纳了男性欲望的万千投射。好事者研究说,当梦露瞪大双眼,她有如洋娃娃般的青春少女。当她微垂眼帘,又是热情似火的性感女神。男权社会错乱的欲望倾轧,导致了《嘉年华》事件的轮番上演。正如微博热搜上的女童、留守儿童、中小学生、研究生博士……每次看到这类新闻报道,网友都会无奈感慨,她们不是最后一则。

小米的手机里,拍下了梦露的裙下风采。拍婚纱照的人们,只是把梦露当做背景。她的大红高跟鞋,飞扬起来的裙摆,肆无忌惮地面对着大海,也引来了狂蜂浪蝶的小广告。

戏中男性,唯一有正义感,秉持了正常操守的,只有看起来不像父亲的耿乐。令人觉得讽刺的是,这名父亲的婚姻家庭与工作事业都有问题,处于同样好不到哪去的境地。令部分观众觉得不够的是,他好像应该爆发得更为强烈、粗暴一些。

在耿乐身上,《嘉年华》再次压制了一点就燃的怒火。那不是电影想要的。

无人,空旷荒凉的海边游乐场,正在等着一场即将到来的盛大嘉年华。可是,在庞然大物的充气通道上,只有两个女孩避开了家长,学校与人群的嬉闹时光。她们像渺小,徒劳的钟摆一样,停留在了人生中的某个时刻。

如此情景,尚还引发不了成人世界的孤独,寂寞和感叹。306房间的秘密,只会在小文不断长大后,被扎破,并发作,足以把一个纯洁的人类摧毁。

回想这一幕,就能发现《嘉年华》的忧伤所在:她们的快乐成长,只是需要陪伴。好比回到小文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就连无聊踢树枝的场景,也快乐胜神仙。

《嘉年华》所要说的,当然也不止于这碗鸡汤。少女与金钱,啤酒,假发,口红的关系,无一例外地指向了成人(男权)世界的贪婪诱惑。面对这场上下合谋,无时不在上演的倾轧侵害。小文的悲剧,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几乎没有现身示人的刘会长,并不是一个类型片里的孱弱反派。恰好相反,他的模糊,他那无处不在的触手,GPS定位,买通警医,已经强大到了足以颠倒黑白,就地掩埋的疯狂和荒诞地步。

梦露雕像的离去,引发了一些影迷对于安哲罗普洛斯,《再见列宁》的联想追忆,更有甚者,觉得少女的机车驰骋——在速度感变化提升中感受到生命节奏变化,也会想起《南国再见,南国》和《路边野餐》。在我看来,影迷型的触类旁通疯狂联想虽然过于放飞,却更说明《嘉年华》所表现的环境时空,是一个真实,可信,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世界。《嘉年华》被与之并提,说明了水准可靠。

雕像当然也会死亡。费里尼《甜蜜的生活》的开场,就是一尊耶稣雕像,被直升机吊在天上被拉走,遍布空虚。主人公迷失了自己,失去了一颗纯真的心和对生命的开放态度。那个荒诞故事发生在罗马,费里尼却认为是一座内心之城,永恒之城。

《嘉年华》的海滨城市也是如此。同情片中的小文与小米很容易,但《嘉年华》要说的东西:爱,温暖,还有停止来自外界与亲人的二次伤害。其实更难。

5 ) 如果有全知望远镜,希望能看到那些受伤的心

如果有全知望远镜,希望能看到那些受伤的心

“什么是处女膜?”

——这是张新新问孟小文的,她们前一天晚上被性侵后,正在医院接受身体检查。作为小学生,她们对身体的认知相当模糊,但从那一刻起,她们比别的女孩多了一份关于成年男性身体以及与之发生性关系的记忆,这份记忆将伴随终生。

在“三原色”幼儿园虐童案曝光后,家长在采访视频中说到:“孩子不想上学,但不敢跟家长说,老师跟他们说了一个特别可怕的话,说我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一直能伸到你的家里,你做什么说什么我都知道。”这些话在成年人听来也都不寒而栗,更勿论在小孩心里留下了什么阴影。

韩国电影《素媛》里的小女孩,在遭遇性侵后经过了漫长的心理修复期。女孩不但身体遭受严重创伤,而且还非常害怕成年男性,就连她的爸爸都让她感到恐惧。女孩的爸爸非常痛苦,他痛恨自己,更痛恨那个强暴自己女儿的畜生。为了安抚女儿,爸爸只能戴着卡通头套轻轻地走进女儿的病房。后来女儿慢慢放下防备,彼此每踏近一步,卡通头套后面的爸爸都泪流满面。

《嘉年华》里孟小文确认被性侵后,妈妈在医院当场发作,给了女儿一个耳光。后来几天,她试图撕烂女儿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和剪掉女儿的“披头散发”。很多人看到这里都无比痛恨这个不讲理的妈妈,但也许只有这样,她才能稍微解脱,才能告诉自己是女儿不检点不小心,而不是她忙着自己的生活,连女儿彻夜未归都不知道造成的这场灾难。

大多数发生幼童性侵案的家庭,除了小孩存在巨大的心理创伤,其监护人往往也深陷自责走不出来。韩国电影《素媛》里的小女孩,独自上学被流浪汉拉进小巷子强暴,她的父母便一直责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女儿独自去学校。

儿童性侵案每天都在发生,每次被曝光都能激起民愤,但所有的宣泄又会很快被新的热点取而代之。许豪杰幼童性侵案今年七月份被曝光,可现在回想起来,就好像是去年的事情;携程幼儿园虐童事件,仅仅是两周前发现的,却早就不再被大众讨论。信息时代每天都有热点更迭,新的热点掩盖旧的热点,而我们又那么健忘。

很多性侵案背后,多少被毁掉的人生根本没有人再继续关注。没有人关心装上了人工肛门,每天都要背着便袋生活的素媛的余生,也没有人会关心《嘉年华》里孟小文和张新新往后的人生。有些人也许熬了过来,但有更多像台湾女作家林奕含那样默默结束自己的生命的人,是我们不知道的。

如果真的有“三原色”幼儿园老师说的全知望远镜,多么希望它能看到那些受过伤害的心,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夜的。

敏感社会话题的每一次试探,都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电影里张新新的爸爸是施害人刘会长的下级,是他让自己的女儿认对方作干爹。性侵发生后,为了替女儿“着想”,为了她不被说三道四,为了她的前途,他们决定选择缄默。这样才能从刘会长手里拿到一笔赔偿,再换一所私立学校,只要他们不追究,女儿便是“清白”的,也就可以当作没有所谓的性侵。看到这里观众更是愤慨,可是作为受害家庭,要直面这一切并与之抗争,需要莫大的勇气。他们要对抗不单只是上层阶级势力,还得背负事件被大面积曝光后所带来的舆论压力。

孟小文的爸爸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后,被工作单位要求签署一份承诺书,保证不再“妖言惑众”。单位领导对他说:“要依法表达。”但作为屁民,依法表达的途径又是什么,是漫长的司法程序?

我们不得不回到“三原色”幼儿园虐童案上。我们看到了民众的愤慨,甚至各种混乱或者没有根据没有来源的言论四起,这个时候有人呼吁理性,告诫大家不要散播谣言。在一个司法制度健全的国家我们或许可以相信所谓的程序正义,但在公权力诚信丧失的当下,我们不得不通过舆论将事件推进到公共话题领域。

韩国电影《熔炉》曾经创造过这样的奇迹。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教师性侵残疾学生的暴力事件在六年后被改编成电影,网络万人签名要求重启调查,电影上映六天后,光州警方成立专案组重新侦查该案,在这期间,民众请求提高性侵案的量刑标准,由于涉案人员追诉期已过,民众又呼吁废除追诉期。在电影上映三十七天后,韩国国会就压倒性通过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此修正案的另一个名字就叫“熔炉法”。修正案不但把量刑提升到最重可处无期徒刑外,还废除了公诉期。而施害人如果任职于福利机构或特殊教育单位,则加重处罚。新法在光州性暴力事件首次曝光七年后实施。

这是舆论的一次胜利,我们不得不承认韩国对言论自由的开放程度确实比较高。这次电影《嘉年华》全国上映算是迈出了小小的一步。也许《嘉年华》影没有像《熔炉》那么激烈,它甚至有点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但却是对敏感社会话题一次成功的试探。即使电影可能存在缺陷,但它的社会价值却不能忽视。

6 ) 这个社会太多愤怒,太少思考

入围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因未曾斩获荣誉而在国内鲜少被媒体提起。不久前,它获得本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在内的三大重要奖项的提名,媒体的焦点更愿意留在“天才少女”文淇这个更抓人眼球的新闻点上。这部影片就是文晏导演的《嘉年华》,今年最值得推荐给所有人的华语电影

本文首发于《映画台湾》公号 11月13日

上世纪50年代,美国道德和性爱思潮的涌涨中,梦露妩媚性感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追捧。几十年过去了,在中国某个小镇,因为裙摆掀的太高,梦露從女神变成了荡妇。

2014年6月,广西贵港,一樽玛丽莲•梦露雕像,构建之初就打出了“全世界最高梦露”的旗号。落成之后,人们争相簇拥在她的裙摆下,小心地窥探和议论着。

在商业中心街头矗立了仅6个月,因为“有伤风化”,而被有关部门勒令进行了拆除,性感女神最后如同垃圾一般躺在了郊外的废品处。

贵港的轰然倒塌,迎来了另一座梦露在《嘉年华》中的平地而起。

电影开篇,女孩小米站在巨大的白色裙摆下,她轻抚雕像鲜红的脚趾甲。

她神情满是惊羡,梦露在她眼里,只是好看的女人。

仿若西西里岛黑暗旋涡中的玛莲娜,越美的事物,越经不起俗世的洗礼。《嘉年华》像附在社会现实面上的油麻纸,你从外围看得通透,当时伸出手触碰,却发现这层薄纸脆弱得可以。

黑户少女小米在海滨小城的一间旅馆打工,时时面临着因为年龄身份问题而被辞退的危险。她替前台顶班的某个深夜,一位成年男子领着两名小学女生来到旅馆开了两间房。

当晚,小米在监视器中看到男子强行闯入隔壁少女的房间。事后,学校察觉出异样,将女孩们送到医院检查。处女膜破裂,两名少女被性侵了。可是因为旅馆的监控系统老化无法保存视频,警察缺乏证据,施暴者逍遥法外。

中国的电影工业环境下,投机者们渐渐发现,观众的情绪其实可以点燃和操纵。于是,情怀、爱国相继成为了可被消费的商品。正义感驱使下的愤怒,当然也可以被利用。

《嘉年华》的故事,很像一则社会新闻。女童被性侵放在当下,是一个非常可以引发讨论和关注的题材。

文晏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她从始至终都没有通过影像来发泄情绪获得共鸣和认可。

我们生活在一个似嘉年华般的时代,人们如同坐云霄飞车一般,尖叫着发泄着直观的感受。

无论是南京高铁猥亵养女事件还是留守女童被性侵案例,当这些社会阴暗面被曝光在公众视野下时,民众用键盘充当着自己正义使者的武器,喧嚣着“把这个禽兽抓起来”“还是不是人”,如此“正义凛然”的话充斥在网络平台上。

我们附和,我们赞同。

我们有太多愤怒,却太少思考。层出不穷的事情在媒体上逐渐冷却翻篇之后,人们又恢复到什么都没有发生的状态。

愤怒就像曾经向河流中投入石头,掀起过波澜,很快恢复平静,死寂到你甚至连波纹都察觉不出。那些遭遇过伤害的人,他们后来怎么样了?没人记得去关心了。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认为,酷刑作为一种公共景观已经消失。暴力并非只有被展示,从能达到惩戒暴力的目的。

电影当中隐去了犯罪人的形象、甚至连侧脸都没有。“我更想探讨其他人是不是尽到了责任?社会又给予他们什么保护了?”文晏在映后谈中如是说。

这场性侵在《嘉年华》中,只是引导观众去认识反思这个案件的媒介。而比性侵更让人心寒的,还有现实中无形而隐晦的羞辱和冷漠。

案发的当晚,两个少女小文和新新曾经向前台点了四罐啤酒。喝啤酒似乎不是一个“好女孩”该有的行径,于是警察审讯的时候对她们的口供表示质疑,不停追问着喝酒的细节。

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事后也无法给受害人应有的温暖。小文的母亲得知此事后,痛苦又羞辱,在医院当面给女儿一巴掌。回家之后疯狂地扔掉女儿柜子里的裙子,嘶吼道“让你穿这些不三不四的衣服”。

不能说警察对少女没有半点怜悯,母亲就是冷漠无情的异类。相比无知到根本不知道处女膜是什么、那晚发生的丑恶为何的两个小学女生,成年人反而因为深知事情的恶劣性必然会更为痛心。

只是在痛心疾首之时,他们共同默认了这些事情因果中的“因”除了那个丧心病狂的禽兽,有一部分出自女孩们。

小时候爸妈就警告你,衣服不要露太多。为什么?因为会有坏人,这规训话语背后潜藏的逻辑是,行为不检点便会引来不幸。

所以,《嘉年华》中人物的举动和做法你并不会觉得怪异陌生,不会认为只会在戏剧当中出现,是被夸张、被反面塑造的存在。

他们真实,他们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对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实施羞辱和冷漠,是对受害人的进一步伤害。性教育在我国的缺失,则是把未成年引向恶魔的无形推手。

医院告诉女孩家属,二人处女膜破裂时,新新木讷地问小文,处女膜是什么呀。

影片中另外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拼凑出那个罪犯的身份全貌:滨海小城的一位有钱老板,同时还是两名女孩其中一位的干爹。

层不出穷的社会新闻中,对未成年人实施罪行的往往就是他们的身边人。

然而,某卫视的一档亲子节目,给女童安排陌生男子做父亲的做法依然“坚持不懈”着。因为话题之后是巨大的点击量和收视率,媒体更是乐此不疲地为本是“父女”的组合炒着CP。

娱乐至死的年代,不断地在消解着观众的思考能力,对某一部分观众而言,他们的偶像是肉体和道德完美的化身,他们听不得一丁点对“父女”组合的质疑,并回馈以“你思想怎么这么龌龊”的唾骂。

可层出不穷的案件发生之后,我们难道还不该拥有有一点独立思考反思的能力吗?

文晏在《嘉年华》中一一提出了这些反问。她把影像当作一把冰冷的匕首,直戳观众的脊梁骨,让你不寒而栗。

影片是以两个女孩的视点展开的,一个受害者文文,一个旁观者小米。但受害者和旁观者的身份在电影中,其实是互相转化着的。

不光呼吁着对未成年的性教育和保护,《嘉年华》也是为所有未成年孩子的安全发声。

黑户、童工,离家出走,小米的身份太过沉重,看似跳脱于这场悲剧之外,但是当她试图通过这件事来换取自己的安稳时,她也成为了受害者。

时间在电影中仿佛变成了轮回的管道,宾馆的前台,那个漂亮的堕胎出卖肉体的姐姐,似乎就是未来的小米。

仿若《尤里西斯的凝视》下的再见列宁,片末,梦露的雕像在广场上被拆除了。在导演文晏眼中,梦露不是女神、也非荡妇,而是白衣天 使(《嘉年华》英文片名ANGELSWEAR WHITE)。

小米穿着洁白的裙子,骑着逃亡的电动车行驶在公路上,逃过了出卖自己肉体的命运。

运送雕像的货车从她身后经过,压抑了许久的情绪,在这一刻随着音乐的响起得到解脱。没人知道她会奔向哪里,虽然前路未知,但人生最大的幸事,是生活依然存在着可能性。

《嘉年华》最想传达和期盼着的正是:有可能性的存在,才会迎来改变。

11月24日,影片会在全国上映。期待着这部片子会给这个社会带来那么一些变化。

短评

一部非常女性视角的影片,实际上涵盖了多年龄层与职业的女性遭遇,而男性角色大多数施暴者或是懦弱的,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几场戏的暗喻非常有趣,尤其结尾公路一场,配合难得的音乐。在当下内地,这个影片无论是选材还是视角,都是少见的,也是难得的。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少女性侵案,同情很容易,手撕罪犯也不难,但除此以外呢?片中两位母亲的做法,恐怕正好解释了悲剧不是随机并无意发生的。相比不可饶恕的恶,不自知其过的罪更是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乌云,与当下时愈发强大的男权功守道不谋而合。精准的镜头,几乎没有废戏,视点交还予女孩的处理方法真心很棒。

1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年度最佳华语电影,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熔炉》,而且艺术水准绝对比后者高。女导演要第三方视角拍未成年人性侵丑闻,既保证了艺术性和个人表达,又保证了它的观赏性,镜头里不见残酷,但一线善意更加凸显了现实的黑暗,最后的结尾算得上神来之笔了,情感冲击力让人看完之后陷入久久的沉默。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扔裙子那段太难受了。小时候每次穿新衣服去上学都充满了羞耻感,学校默认好孩子不该穿得花枝招展。初中有次在衣服外面套了件小坎肩,收作业的时候听见班主任小声但坚决地说“请你回去把衣服换掉”;高中在商场遇见班主任,我妈打招呼说带我来买靴子,班主任说学校不让穿靴子,我在旁边早就急哭了。

13分钟前
  • 竹官碧
  • 推荐

嘉年华与红黄蓝

18分钟前
  • 不夜铖
  • 力荐

污损了的就拆除,损坏了的就补上。倒下的梦露巨像从公路上轰然经过,愿一身洁白的你永远不被黑色的潮水追上。

1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说是中国版《熔炉》当然是过誉了,但在现下如此多社会事件面前,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远远高于艺术价值。大红太阳高高挂,在审查的笼子里,国产电影就像永远飞不起来的鸟。我想编剧曾经考虑过一个结局,那就是在政治正确的新闻背景音里,嫖客脱下了小米白色的衣裳。也许只有这样,电影才更有力量。

23分钟前
  • 苏打拌饭
  • 推荐

最正面的男性形象也是一个无能父亲,最负面的女性形象只是一个无能母亲。

28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男人搞出的事情,全部交给女人自己去处理:这就是我们的社会。

29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可能我是最不喜欢这个片子的中国观众,感觉剧情牵强,演员表演浮于表面。结局总算给了点希望。小米和小文的演员长同一种类型的脸,我敢说外国观众绝对脸盲。开始我都以为小米是长大后的小文。

32分钟前
  • momo
  • 还行

父母之罪,在于生而不养,养而无教。权富之罪,在于狂恶无边,只手遮天。民众之罪,在于自私狭隘,宥于偏见。

35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B】最后电视里传来“和谐之声”,而我后排的一个女人泣不成声,她老公在一旁怎么安慰也不好,字幕放完,影院工作人员催促他们才慢慢站起。我才看到,她怀孕了。顿时脚下踩了空,我不知道可以说什么来安慰她,因为我全都不相信。

39分钟前
  • 坂口健大郎
  • 力荐

儿童性侵题材难得被处理地如此克制,全部情绪被堆在胸口。摄像机紧紧对准女孩视角,男性几乎完全处于反面。导演构建建筑与影像的关系也颇具功力,大喇叭呐喊那场戏可以算全片的高光时刻。梦露像终将坍塌,世界不过是一场肮脏的嘉年华。

44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在小鲜肉阴气弥漫,华语电影普遍不举的境况下,文晏以其对病态社会的深切关照及融汇中西的电影语言,贡献了一部极具担当的青春电影。这种担当不仅仅只是传统的鞭笞和批判,更为难得的是出逃与觉醒。此外电影也恰好映照了当下女性无任在意识还是行动上都远胜于男性的现实。

48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建设乐园的简便方法是,不用给小女孩小男孩上性教育课,教会他们沉默就可以了。

5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救救孩子!其实,电影讲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小文长大后变成小米,小米在长大一点变成前台莉莉,莉莉再变成小文的妈妈...虽有遗憾,但切合中国当代语境现实,整体后劲和力量都非常足!#不仅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也是近10年最棒的中国电影#

5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我们不但拍出了超过熔炉的电影,还上演了超过熔炉的惨剧。

58分钟前
  • 雾淡乡
  • 力荐

现实让剧情片变成了纪录片。

1小时前
  • 邓安庆
  • 力荐

电影聚焦着赤裸裸的痛点,却又无处呐喊,无处宣泄,或许这就是现实。2017媲美《相爱相亲》的华语佳作,就像耿乐说的,这样的电影能公映已经很欣慰了…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补看平遥节“费穆奖”的最佳影片获得者,确实不虚其名,是本届我看到的最佳国产电影。女导演掌控剧情、人物准确,节奏恰当,手法简洁,内容丰富,扎实。缺点在于主角的精神、人性方面还欠更丰富、深层的开掘,使作品的格局没有得到可能的提升。

1小时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