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1964年有三部啼笑因缘,电懋王天林版本,邵氏的故都春梦 还有一部意大利版。因为电懋和邵氏打擂台的缘故,电懋版特意用了彩色胶片,也是倾尽全力,葛兰,林翠,赵雷。 因为打擂台,电懋对啼笑因缘几乎是不计成本,不仅外景用了巨幅的天坛和天桥画作做背景,在人力上更是全力投入,让王天林在景深处能安排足够的群演来调度,算是开了一个先河。王天林也没有辜负这大制作的花费,不说其他,光演员视线接的如尺量一般准确,就足够给王晶某些不认真作品当教科书。当然,王晶认真起来,视线也如他爸一般精准。 尽管张恨水原著早于一江春水向东流,但王天林有意把葛兰和林翠的关系处理成舒绣文和白杨。更用大量特写和正反打刻画出少女怀春。黑白片时代怀春少女最著名的形象当然是马路天使里的周璇,一首四季歌唱出太多的春意,以至于现在很多大妈都喜欢在公园里用进行曲的音调唱四季歌怀春,湖光山色间的四季歌进行曲配上大妈,颇有画面感。 其实在1964年前几年,大陆也有五朵金花,柳堡的故事,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等一批电影在尝试重新找回女性情感,毕竟经历了南征北战,青春之歌,党的女儿这些打鸡血电影后,观众需要一些温柔的安抚。 可惜两年后,海瑞罢官就被出了大字报,比当年批武训传更猛烈的风暴来临,莫说少女怀春,就是文化生活就只剩样板戏和忠字舞。 而在香港,啼笑因缘上映的1964年,电懋老板陆运涛飞机失事罹难,总经理俞普庆病逝,电懋随之瓦解。香港电影进入邵氏一家独大的局面,直到1971年嘉禾的崛起。 啼笑因缘终成绝唱,不仅是电懋的,也是北平的绝唱,此后电影再无北平天桥老把式,只剩郭德纲偶尔在相声里唱唱评戏。
林翠很小家碧玉气质,葛兰太洋气只适合何丽娜。赵雷你敢再瘦一点吗唔该。
好认真。赵雷有点像胖了的沈腾。
片子是好片,比邵氏的精致醇厚百倍,演技方面赵雷林翠也比关山凌波演得扎实妥帖。就是葛兰奶奶后期风格的抿笑大嘴和赵雷大叔发福的扮相真心没眼看。看了那么多年只当言情剧看,以前不觉得,现在再看觉得张恨水这故事意淫意味太重了。2013.09/2019.03.07
看过留痕
豆友:影片的开头是北平风景的手绘图,天坛、什刹海等景象一一展现,那似乎打了马赛克一般的迷离,透彻出了南来影人对家国的想念与幻想,因为这份记忆是模糊的,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想象,就像背景的画面,很大程度上是支离破碎的……虽然电懋撒了血本,但是从影片布景来看,依然是大制片厂制下的作业模式,开头背景的天桥后面是纸板,这一点如图开头,迷思多于写实……
找到了,靠,这也要分。
本想看一部情感上“不打紧”的文明戏的 不想最终却发展成了窦娥冤的老三套 看了一下反派历史 真是一部当代经典 大概什么时期的中国观众都不出窠臼的热爱这种逐步发展 到最后撕到巅峰 大部分角色死光光的激烈剧情吧。。。这种体面善良的花心傻瓜放在今天又会是德性何种呢?北京饭店饭桌上主角囧成山药的样子大概是最“啼笑”的一点。。。除了女角色的发型化妆之外不得不说六十年代的东西还是复原的太多了 此外本片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纯正的北方官话了 只可惜杭州来的主角口音太正。。期待这两天看一下32年的默片!
林翠演关秀姑很好,但是葛兰orz……受不了她的大脸熟女风。要是让尤敏演凤喜得多好看啊
本片改編於張恨水的同名小說,由大導演王天林執導,分為上下兩集。此片調度嚴謹,佈景,服裝,道具方面都邀請權威專家作為顧問,故而極為考究(像是服裝顧問便是真實生活在作品時代背景的本片才女編劇秦亦孚之母)。分為上下兩集,所以情節發展也更為合理,不僅還原原著,也多了不少人情味。演員中當以林翠飾演的關秀姑最為討好,葛蘭分飾兩角也以刁蠻任性的何麗娜比楚楚可憐的沈鳳喜演繹較為出色,但最搶眼的是一向以正面形象著稱的喬宏演繹的惡形惡相的大帥。
葛兰那几段就值钱了
我很喜欢葛兰演得大脸盘子凤喜儿,纯朴劲特别足,而丽娜也本就是她的强项。葛兰还真是气质多重叠加不矛盾。林翠的巧姑也是耐看出彩,电影中的民国味道拿捏得很好,鼓书京味也地道。
葛兰一人饰两角,乔宏演大帅,不过林翠印象更深些
喜欢葛兰此片中的表演。
老片但很好看
上半部基本忠于原著,虽然棚摄感很强,但对天桥的复原度还是不错的。而且制作团队是真正熟悉那个时代北京的,大部分还都是北方移民,真实感自然不是后面几个版本可比。
纯听大鼓看某人冒泡,赵雷就是名如其人,一副樊家树他粑的长相非要装嫩,不雷死人死不休
上集樊先生(赵雷)演的最棒。👍
给人的感觉就是男人有钱再耍点小花样女人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很赞赏秀姑的对待爱情的方法。
国泰的这版跟邵氏相比在布景服装演员阵容上都差了一个档次,而且情节显得拖沓
张恨水这种人见人爱、人畜无害、全无用处的男主人设真是一言难尽。还有赵雷同志全不像大学生,完全是县太爷的架势。不过各种情节,北平市井民俗着实有趣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