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活泼。郑波长相很熟悉,孩子们都很积极,互相帮助。呼玛丽真美啊。 摘录别人的评语: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审视片中女性意识的表现仍很豪放,呼玛丽和苏宁完全从政治话语的氛围中脱离出来,她们最终完成革命式的杀父行为(神父被捕、举报不法行商的父亲)并非强加说教的引导,而是对女性私密团体的依赖,不只是两个姑娘紧紧钩住拇指发誓的震撼性表白,杨蔷云给苏宁房间布置上卓娅的手绘画,象征群体成员的亲密照进了苏宁的封闭世界,产生近乎女同性恋的爱慕;广场游行、毕业典礼、夏令营和诗朗诵的集体狂欢,来自作者亲身经验而非空洞的视觉符号堆砌,带出了改革开放后健康、积极的主色,开头青年们举着火把聚合成熊熊篝火响应旁白里燃烧的信念,如此直白的呼应手法强调了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激情,镜头内外流动着羞涩复杂的情感:呼玛丽参加长跑比赛摔了又起的信仰重建,杨蔷云在北海公园溜冰滑倒的单纯快乐,只属于那个时代的鲜活魅力。
当我们使用“人心不古”这个词语的时候,就已经意味着大家在心里觉得过去的一切都是好的。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怀念是一种普通的情感,然而当人们不自觉地赋予了怀念更多的别的意义的时候,这种情感在大众心中的地位就不自觉的被拔高了。过去是什么?怀念又将带给现在什么?这一点自然可以说的有很多。但人是超前走着的,怀念过去我们要弄清楚怀念的是什么?否则,过去一旦被披上一层光鲜的外衣,随之而来的便是不容置疑。看到好处与不好,这才是过去真正的意义。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过去的意义,同时也是一代人的记忆。《青春万岁》是一部诞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黄蜀芹导演的一部作品,而本片的故事来源以及编剧是大名鼎鼎的王蒙。当然,仅仅以这两位的联合为契机,本片注定不是一部俗世作品,然而在观看了本片之后,那种跃跃欲试的情感就会不自觉的喷发出来了。
《青春万岁》说的是一群女子中学的女学生他们身处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代中,经历了一些成长中的烦恼后,顺利的长大成人。这是一部描绘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青春电影。如果我们不能知道老一辈的人们的生活,或许从这部影片中能找到某种证明。
伴随着几个青年人的有学习上的烦恼,也有生活上的无助,他们有的人参加活动积极,却在学习上吃力,有的人生活环境人人羡慕,然而却在内心深处产生了某种自卑。有的人看似爽朗,实际上自尊心极强,而有的人看似多愁善感,内心中却依旧有着某种渴望。这些形形色色的中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谱写出了一首青春的赞歌,共同成就且演绎了新中国诞生后,人们的精神面貌随之飞扬。
以上就是对于本片的感触,当然,辞藻可能略显空洞,然而当你真正看完了本片之后,这种看上去的空洞可以在片中一一对应的找到原型。事实上,生命力以及活力是那个时代的代名词,当新中国成立后,那些经历过旧社会的人们,对于这个新生的政权所产生的情感也是我们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之下,我们看到了一种现象性的东西,那就是让现代人非常羡慕的活力,一种来自当时青年人的活力。
为什么这种活力会让人们羡慕,原因很简单,这依旧是与现代青年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有关。当物质世界极为丰富的社会开始挟裹青年人的未来的时候,对于精神世界的建设便会放慢步伐,有的时候不仅仅是停滞不前,而且是举步维艰。当代年轻人面对未来的世界没有任何的期待感,有的只是被资本打压之后的无力。
他们也期待能有所作为,他们也期待能青春洋溢,然而当一个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整个社会并没有做好接纳他的准备,甚至于整个社会并不会像学校一样对于一个普通年轻人温柔以待。而这个时候的年轻人们似乎也会直接看到社会赋予青年人的压力。于是,那些美好的期待没有了,有的只有物质生活中的无限制的挣扎以及呐喊,然而这种呐喊却不会被人听见,也不会有人真正觉得青年人的呐喊对于这个世界有什么特殊贡献。
因此,当一个时代的青年人看不到希望,当一个时代的青年人不再对未来的世界充满幻想,那么剩下的身躯就只能被物质欲望所埋葬。于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看到了无休止的房价,看到了苦哈哈的工作,希望确实是如同金子一般的珍贵,因为没有多少人能有资格谈及希望。
我们不想为国家做贡献吗?事实上却被资本一次次的击倒,我们不想期待自己的未来能有所成就吗?然而现实却将这种本该被自己定义的未来紧紧的锁在了房子上。没有哪一个人生来就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买一套房的,然而现实却将原本属于年轻人的人生目标所定格。就这些因素而言,对于《青春万岁》这部影片充满期待,这恰恰是当今时代青年人的真实写照。
或许这部电影在当时年代下,让当时的青年人看到的话,他们或许会发出来跟我们时下一样的声音。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很多人在当时并没有达到影片中所描绘的生活标准,这恰恰是期待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声音。人们都很期待未来,都希望自己大有可为,事实上,这仅仅是一个随着时代变化的期许。
“现代人”为何总羡慕过去,因为过去已经过去,过去不会重来,过去更不会再一次“过去”。生活中的我们总是会面临美好与现实两难的选择,然而真正的青春,真正的未来以及真正的生活到底该由谁定义?这或许是值得大家思考的话题。
……
你好,再见
为什么要在八零初把五零初的小说改编成影?除了女性导演对于女性题材天然亲近的因素之外,或许是因为:首先,王蒙小说发表之时就不在主流之列,作者本人更在五八划右,所以三十年后迟拍此作,并不是崇旧而更像在平反。其次,小说时代背景与八零年代存在多重暗合:国家正处在战时之中(抗美援朝与对越反击);教育重入正规,不乏超龄学生(张闵饰演的郑波和改开后二三十岁大学生)。前者决定了不能单纯走反思伤痕路线,因为没有人能用淡化爱国主义去赢得战争胜利。后者则使得八十年代的年轻人更容易对电影中那群看上去过于成熟的北京七中女生产生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601689193/
这是小时候看的一部电影,很喜欢..前几天在电视上又看到了,片中的每个女孩角色鲜明,尤其是女主角,那种崇尚自由的崇尚快乐的性格,真是让我羡慕不已..
一部内容、色调、选角都完美贴合片名的电影,美到几乎可以忽略掉里面包含着时代特色的说教成分,绚烂多彩又充满希望的生活,朝气蓬勃又个性鲜明的女孩们,女校出来的导演真的很会拍女校生活,看完就只想高呼“青春万岁!”后半部分出现了两次的Nearer My God to Thee更是神来之笔,让人感受到一种温和又平静的力量,映着女孩们的脸庞和身影十分美好。只是,处在2022年听到1953年夏天的杨蔷云和张世群大声约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见”时突然心酸,后面发生的事情,就不是一群十七八岁,站在人生岔路口上的青年所能想到的了。【ps 之前还一直遗憾马晓伟和邬君梅没合作过,没想到人家在自己分别24周岁和16岁时就在同一部作品里出现了,联想到他们后来的戏路发展,嗯~真的很有意思hhh🌝】
这部电影拍得太好了!尤其是女主角的演技,完全演出了社会主义少女的形象!
大段大段政治格言式的对白只是时代烙印之一,我最受不了是喜悦场面为了说明同学们的"快活",背景总有数个姑娘"银铃般"的笑声,尖锐刺耳惊悚极了!
资料馆2015.12.16.7pm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即“时间开始了”,导演在这里完成的是讲述神话年代和神话讲述年代的连接。通过学俄语、看外片、打球滑冰、舞会郊游、宗教的存在与斗争、世界视野的展示,在晃动的镜头和画框内部运动中重述了一个缤纷的五十年代,便于八十年代坐落的新民主主义中国。
确实搞不懂为啥黄蜀芹在八十年代拍这样一个强烈参杂意识形态的片子,又不是十七年电影
蔡国庆饰演的正太好萌啊 挺好的青春片,阳光朝气热忱。就是里面政治说教意味太浓,所以扣一星
竟然是80年代初拍的建国头几年的事,挺少见的,那时候那种一切旧的抛到脑后、未来全是崭新的感觉应该是不会再有了。但是女主那种仿佛新中国是她打下来的领导人嘴脸实在太烦人了,每隔几分钟就要崩溃一次,想把她的脸怼进屎里。竟然有年轻时候的蔡国庆,真是抗老,过了二十来年那张脸都纹丝不动...
果然信基督的有一种现代气质,信社会主义的都很傻。热衷于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分子,私营老板女儿对生活感到痛苦的四合院小姐,个人主义的好学生,被修女养大的不合群孤儿,无肉不欢的胖姑娘,小小年纪就从事党团地下工作的热心姐姐,大家的青春。
色彩好,奇怪的是为什么1983年会排出这么一部像五十年代初的电影呢,这跟八十年代气氛很不同啊
四星-:“我有信仰,和你们不一样”,“张士群,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像飞一样”,“还记得我么,我请你跳过舞”
篇幅比小说少了很多。重点侧重在同学之间的关系上,对个人的描写少了很多。家庭背景只有呼玛丽和苏宁的提到了,其他人一概不说。郑波的戏份少了好多,杨蔷云成了第一主角。最后一场,毛主席并没有出来客串。张闽真是美极了,气质惊艳啊。
八十年代初,拍摄一个来自57年创作的51-53年的文本,以跃过难过的十年,直接和解吧。斗志昂扬,“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见!”;把灰尘打扫干净,老上海式的生活绘画要让位给抗美援朝与革命典型,但这在80年代并未能持续太久。换了人间,又把换了人间换了。
好吧,我想说,这是一部充满了青春的激清与完全具有时代标签的中国老电影,很多让现在人感觉空洞、虚伪的豪言壮语,在那个时代都显得真实与自然,向往那种理想的生活,但对于现在毫无信仰的年轻人而言,这已经成为一种笑谈。
所有的,所有的日子都来吧------真好,青春的呼唤
7/10。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审视片中女性意识的表现仍很豪放,呼玛丽和苏宁完全从政治话语的氛围中脱离出来,她们最终完成革命式的杀父行为(神父被捕、举报不法行商的父亲)并非强加说教的引导,而是对女性私密团体的依赖,不只是两个姑娘紧紧钩住拇指发誓的震撼性表白,杨蔷云给苏宁房间布置上卓娅的手绘画,象征群体成员的亲密照进了苏宁的封闭世界,产生近乎女同性恋的爱慕;广场游行、毕业典礼、夏令营和诗朗诵的集体狂欢,来自作者亲身经验而非空洞的视觉符号堆砌,带出了改革开放后健康、积极的主色,开头青年们举着火把聚合成熊熊篝火响应旁白里燃烧的信念,如此直白的呼应手法强调了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激情,镜头内外流动着羞涩复杂的情感:呼玛丽参加长跑比赛摔了又起的信仰重建,杨蔷云在北海公园溜冰滑倒的单纯快乐,只属于那个时代的鲜活魅力。
快活!完整的快活!等待快活的状态!青春万岁!真是不简单啊,虽然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但是那股单纯热烈真是无法抵挡。享受完整的快乐,第一个五年计划见!另外就是老北京,那个时候在北海滑冰,真是好。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爸妈听到《青春万岁》,顿时激动起来,斩钉截铁地说:“今晚就看这个!”80年代的电影,讲的是50年代的事,却也给我的60后的父母带来过无尽的热情和向往。可是看下来却是相当煎熬。本片虽然有着时代的合理性,却又明明非常反讽。一切都是新的,却又那么摁捺不住地要砸毁一切旧的,一切旧的,都带有着无法克服的错误,这样的思潮明明会将他人和自我都赶尽杀绝。或许我的父母并不是怀念那个年代,而是怀念自己还年轻,怀念那种一切都是新的,伸手出去就是新的感觉。而实际上,现时也是新的,都是伸手出去就是新的。在今天这个特殊时期,下一个阶段更是新的。而我们这一代人,要有他们那样的精神面貌,但不能像他们那样简单、冒失,爱放炮。把苛求纯粹、憎恨异己当作信仰,把包容并蓄当成无信仰无底线,我们这一代人,不会服。
很难给分,也不懂你们说的意识形态,但我是真的很喜欢那个年代单纯执着的感觉。上网查了一下,呼玛丽的演员人生经历真是震惊了我,张海燕那个时候真是萌萌圆圆的超可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