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感谢上帝 剧照 NO.1 感谢上帝 剧照 NO.2 感谢上帝 剧照 NO.3 感谢上帝 剧照 NO.4 感谢上帝 剧照 NO.5 感谢上帝 剧照 NO.6 感谢上帝 剧照 NO.13 感谢上帝 剧照 NO.14 感谢上帝 剧照 NO.15 感谢上帝 剧照 NO.16 感谢上帝 剧照 NO.17 感谢上帝 剧照 NO.18 感谢上帝 剧照 NO.19 感谢上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2

详细剧情

  亚历山大(梅尔维尔·珀波 Melvil Poupaud 饰)和妻子玛丽(奥拉利亚·佩蒂特 Aurélia Petit 饰)结婚多年,一家人在里昂定居,小小的四口之家充满了幸福的欢声笑语。然而,亚历山大有着一段灰暗的过去,他在当童子军期间,曾经被他深深信赖的神父所猥亵。这段遭遇给亚历山大的精神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但他只能选择将这段记忆深深的封印在心底。  一次偶然中,亚历山大震惊的得知,当年猥亵他的神父现在仍然和孩子们有着接触,这也就意味着,他依然有可能威胁到那些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于是,亚历山大和同他一样也是受害者的弗朗索瓦(丹尼斯·门诺切特 Denis Menochet 饰)和伊曼纽尔(斯万·阿劳德 Swann Arlaud 饰)决定联手站出来,揭开神父伪善的假面。

长篇影评

1 ) 真正的对话

整个观看体验非常震撼,完成度非常高,结构近乎完美,节奏也把控得极其稳。(写这个短评全程激动死了)

同样是神父性侵幼童的题材,我个人认为欧容完全吊打当初斩获金像奖的《聚焦》(同样是在影院观看的,《聚焦》更多的是一种无需动脑的爽感,而《感谢上帝》更多是撕扯肉身的焦灼),二者的视角(关怀对象)的不同也显示出了美国电影和欧洲电影(特别是法国电影)的文化差异。《聚焦》关注的是外部,主角是揭露真相的媒体英雄,最后也是单一的伸张正义的完成。而《感谢上帝》以受害人为主角,带我们沉潜入人的灵肉探讨这个看似是非分明实则力场纠缠扭错的“Problem”,深入探讨了不同阶级(影片以最保守的中产为中心切入口足以看出欧容的犀利和魄力)、不同灵魂(性格)在这个“Problem”大背景下所面对的更多无法解决的“Problem”,并辐射到了家庭关系、社群与教会、信仰与教会(宗与教)、媒体利益、司法机关(法律与正义)等众多重大哲学议题。张力十足!

可以说《聚焦》只是外部的独白,一份实用性的美式档案,而《感谢上帝》则完全是将复杂的政治、伦理、神学等话题放置在一个充满对话性的开放场域中。用巴特的话来说,前者只是可读的,而后者却是可写的。

几位受害者主角在圣诞节餐桌上的对话可谓是全片的高潮,扔掉信仰还俗的激进主义者立场、因为信仰所以反抗的革命者立场、底层与被毁灭的人的沉默、革命完成后怎么办······抛出问题,没有答案,法国存在主义传统的论辩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全片最震撼的一笔要属片末儿子问了父亲一句——“你还相信上帝吗?”这时给了珀波一个面部特写,仿佛一切都停留并凝固在了那一帧——悲恸、困惑、牺牲、真理、笃定······珀波的脸将一切呈现又将一切蕴藏。

略带神秘主义色彩的音乐流畅穿梭和微寒而富有棱角的光影依然可以辨认出欧容的影子,但这部时政纪实类片子可谓是最不欧容的欧容,更冷静、更克制、更中立,欧容让我们通过本片看到一个更加醇熟的艺术家。

P.S 梅尔维尔·珀波因为《双面劳伦斯》常让我在开片的时候调戏。褪下《双面劳伦斯》的逃离反叛与异装到《感谢上帝》的中产家庭生活与Burberry风衣,这张曾让我着迷的脸向我不露痕迹地唇语着什么,怅然若失。

2 ) 本欧容吹开麦了(/ω\)

以下为本人作为导演➕演员粉丝自带【两米八滤镜】的毫无逻辑激情发言。(言下之意就是ky好走不送)

呜呜呜首先看见他们两个又合作了,我真情实感开心到下楼跑圈➕原地飞升❤️还有什么比自己喜欢的导演和钟爱的演员合作更令人开心的呢?(我承认我有一点点cp情节在里面)

《以恩宠之名》是目前siff我看得最投入的一部,从开场Melvil坐在沙发上看报纸一直到片尾亮灯,我人就没“离开”过电影(这里的离开指走神,有一点点的走神都算)。看之前翻过一些评论,有的人觉得这部电影“很不欧容”,可是,什么又是“很欧容的”呢?

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我个人觉得《以恩宠之名》依旧是“十分欧容的”———这部电影拥有欧容以往(我看过的)每一部电影的闪光点:人物和人物之间自然流淌的细腻的情绪(伴侣之间、亲人之间、教会和受害者之间等等);还有精致严整的结构(这一部在结构上给我的舒适感不亚于《登堂入室》);以及剧情本身更是毫不拖泥带水,每一条“证词”每一个纠结的瞬间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它们都处在一个刚刚好的位置)......换个人拍,还可以做到这样吗?我不知道。欧容的电影就像一条做工精细手艺独到的项链,即便有时候我觉得项链上的某一节珠子/挂坠不太好看,但也有一种“它们应该被放在那里”的感觉。

《以恩宠之名》确实和欧容以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当然“不一样”,因为它完全是“另一部电影”,“另一群人”的“另一段故事”。它没有(视觉上)完整的露骨的、花样繁多的性行为,是性行为(在这部电影里)不重要吗?当然不是,这样一个题材,性行为是不可回避的,但欧容知道“如何去展现性行为”才是真正重要的。对于性行为,欧容当然不会去回避(他也从来没有回避过),那些交谈、邮件、质问等等,台词都说得很明白了,而另一些点到即止的地方并不意味着遮遮掩掩或是贬义的克制。

接着扯一下我家珀波,他和欧容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自然没什么好担心的,看得出来两个人还是百分之百的契合,脱节感?不存在的最后希望他们下一次也能一起拍片嗷❤️

3 ) 一点感受

全片笼罩着一种压抑的氛围。信仰,有时候给予你力量;有时候,却会成为囚笼。片中的几位主人公,在被神父性侵犯后的二三十年里,一直在阴影下生活,更有甚者需要亲人的帮助,才能勉强度日。受虐待的人们有的选择站出来,有的选择沉默,没有对与错,只有恨,他们恨自己,更恨普雷纳特神父。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句话和一个场景——“但是在那个机构里,那个体制里,它竟然允许一个恋童癖,可以犯罪,不受惩罚”,这是其中一位受害者在诉讼时期已过,无法让神父受责而愤怒所说的;“感谢上帝,所有这些诉讼,时效已过”,这是巴尔巴林在发布会上不小心说出的心里话,更可笑的是,这句荒谬至极的话真的被现实中的主教说出;最令人心颤的场景,则是受害者伊曼纽尔看二十多年时光的流逝后,再度看到普雷纳特的名字,竟倒地抽搐;最后一句话,则是“你还相信上帝吗?”,这是亚历山大的孩子向他提出的直击灵魂的疑问。片尾,受害者们回归自己,却又仿佛继续遭受着所带来的苦难,继续过着难以为继的生活,直到永远。看到这里,我庆幸,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

真的很感谢翻译的朋友,由于拍摄时案子并未结束,电影没有给出普雷纳特的结局。而翻译的朋友特地在片末给出了最新消息,让我们知道了恶人终有恶报,不过,也更让我感受到了西方教会的势力之大,如此牵涉到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性侵案的施暴者,仍迟迟没有被送进监狱,只单单免除了圣职……

4 )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

时隔十年,欧容再次带着新片《感谢上帝》回到柏林的主竞赛单元。近两三年来,欧容可以说是频频推出新作,尤其是在创作上还不断地尝试新的风格。

弗朗索瓦·欧容

2016年冷冽优雅的《弗兰兹》,2017年前卫大胆的《双面情人》,再往以前的作品看,《八美图》、《干柴烈火》、《登堂入室》、《花容月貌》都是少不了通俗奇情性心理的戏剧化题材。

《双面情人》

《弗兰兹》

《登堂入室》

而这次的新作《感谢上帝》却一改以往的风格,不再以女性角色作为探讨的中心,转而将镜头对准了一群童年时期曾受教区神父猥亵的男人。影片的剧本则改编于目前在法国正闹得沸沸扬扬神父猥亵案件。

影片从受害者的视角推演事件,从四个半虚构的人物着手,解构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由于同样是神父猥亵男童的题材,不免让人想起汤姆·麦卡锡2015年的电影《聚焦》。

《聚焦》

与《聚焦》不同的是,麦卡锡通过新闻调查的外部过滤来处理神父性侵题材,而欧容则是由真实事件出发撰写剧本,以受害者首次面向公众的方式来处理叙事,也就是惯常的以真实行为事件推演动机的创作模式。

影片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果,以接力棒的方式铺开三段幼年曾遭受神父猥亵的人生,把叙事焦点从亚历山大转移到弗朗索瓦,再到伊曼纽尔。影片从亚历山大的生活展开叙事,他是一个拥有五个孩子和贤惠妻子的银行家,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表面上看来生活光鲜体面。

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条消息,发现儿时侵犯过他的神父还在教区内任职。出于为教会清除害群之马,同样也为了保护其他男孩们免受伤害,他决定向自己的孩子们做一个榜样,说出隐藏在心底至暗角落的秘密。妻子的理解和父母的嘲弄,也让他觉得周遭的社会在这类犯罪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分歧。

当亚力山大找到神父普雷纳特,并与他面对面质问时,影片保持着不同于其他剧情片的基调,平缓而且冷静。神父普雷纳特没有否认猥亵的事实, “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污点,男孩们对他的吸引力让他备受折磨。”但是同时,他没有请求原谅,也没有承认他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

亚历山大开始以书信的方式与当地教会、官员周旋。作为教会,得悉丑闻是一回事,处理丑闻又是另一回事,红衣大主教对于神父猥亵的事件充耳不闻,到官方除了遗憾还是遗憾,让亚历山大意识到单靠一个人的声音过于微弱。

这促使亚历山大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其他受害者,尤其是在法定年龄之内符合条件的受害者(法国规定对这类案件的有效起诉期限为30年)。

第二个出场的是弗朗索瓦,11岁时被神父侵犯,当年是在母亲的询问下,才明白原来神父对他做的事情,是法律所禁止的猥亵行为。与亚历山大一样,得知普雷纳特仍在教区内教导孩子时,弗朗索瓦意识到他也应该做点什么。

这一点激发了他决心面对公众,与媒体交谈,寻找其他受害者,并建立一个名为 Parole Libérée(解除负担)的网站,旨在收集教会内遭受过猥亵的受害人证供。

第三个也是最脆弱的受害者是伊曼纽尔,颓废堕落的失业生活,每时每刻都处于极度焦虑中,会因为报纸上关于神父的报道而倒地痉挛抽搐。伊曼纽尔的人生因为童年的创伤而停滞不前,他的故事在整部影片中也最有冲击力。

在描写红衣主教这一形象时,欧容出奇地表现出迟疑,无论是文本还是镜头上都呈现出中规中矩的平庸。或许,像红衣主教这样的公众人物,尤其在其法律责任还没有明确之前,战略上的回避可以免于更激烈的社会反弹。

再者,从创作上而言,主教这一角色所表现出的信仰危机,单拎出来看就已经可以形成大命题的文本,对于创作者而言,谨慎小心不偏题或许才是首要考虑。

相较于解决问题,欧容在《感谢上帝》中更感兴趣的是提出问题。在三段式的角色叙事中不断向角色设置障碍,因此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影片向观众展示社会障碍以及社会问题的一个过程。

受害者应该原谅施害者达到两两释怀,还是让他陷入永久精神枷锁中?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相信上帝,却怀疑甚至谴责教会,这又如何解决?神圣如教会,会为了拯救神性而对自身削骨疗伤吗?

在一环扣一环的叙事中,欧容用大量的浅焦镜头集中在角色上,在角色之间勾连出一张明显的力量网。尤其在亚历山大一节中,精美的大教堂壁画浸透在空灵的光线中,暗示着对信仰与人类弱点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但在旧信仰遭到性创伤潜入并掏空一个人时,新的信念同时也因创伤而被激发,即便是最脆弱的人也会有机会找到直面创伤的超人决心。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的经历,激发出形而上的超人抗争精神。

在我看来,欧容的新片带着一种安静的信念,没有刺耳的义愤填膺,却饱含争取公义的力量。

影片在镜头上的处理没有花哨讨巧的角度,也没有刻意取巧的长镜头,整体静谧而优雅的摄影和轻快的剪辑,包括轻盈的配乐都仅是点缀,影片将密集的叙事空间都放在三个主要人物身上。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沉重的社会题材,会更适合劳伦·冈泰、罗宾·坎皮略这类惯以大量对话塑造微妙戏剧张力的创作者。但欧容将其标志性的道德上的模棱两可融入社会事件时,反而让影片带出微妙的冷静感,某种程度上的确加深了电影的作者性。

欧容在拍摄记录中也曾坦诚,以前一直给别人的印象就是善于从女性角度切入叙事,但他现在正试图改变这一观念。 “我想拍一部以男性为中心的电影,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情感。通常在电影中,情感戏是女性的领域,动作戏是男性的领域,我现在想扭转这一局面。”正如影片中的质问,“你还记得从1983年到1987年的每个周六,在摄影暗房里你对还是孩子的我做过些什么吗?”

与以往的电影作品一样,《感谢上帝》同样展现出欧容在叙事上的精准和强大的节奏把控能力。在处理某些段落时也毫不避言对《聚焦》的致敬,在结尾的一个场景中,甚至可以看到《聚焦》的海报贴在警局的墙上。

不同的是,《感谢上帝》尽力克制镜头语言中的愤怒,出于对正在审理案件的不干预态度,欧容没有过多地展现自己最擅长的嬉戏与不羁,这部影片电影语言的冷静和克制都透露出创作者的审慎态度。

但是过于直白的文本,终究还是难以捕获丰富的心理复杂性,其直接冲突仅限于家庭内部。影片为每个独立事件设计了单独场景,但对影片整体而言缺少了必要的粘合度。

导致这部虚构的电影一度有点像是纪录片,展现La Parole Libérée(解除负担)团体的创办,伯纳德·普雷纳特神父恋童癖的曝光,以及里昂天主教管理制度的不足。

抛开欧容更为熟谙的轻浮腔调和文字游戏不谈,《感谢上帝》依旧交出了欧容职业生涯中的合格答卷,尽管叙事层面的平白使得整部作品几乎没什么创新可言。

即便如此,从儿童性侵到成年后因创伤形成的男性微妙心理,到真理、恐惧、愤怒和宽恕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再到宗教信仰危机和官方审查机制等,《感谢上帝》从叙事结构到表现力上都呈现出极高的完成度。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展现的多维度视角,其冷静的沉稳无疑标志着欧容的职业生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5 ) 挺真实的,想起童年往事

小学,在人大校园住。校园的公共澡堂男部有个大池子。我特喜欢在里面玩。

有一次,我自己去洗澡,在大池子里泡澡。一个成年男子靠过来,跟我套近乎。

寒暄几句,就说“给我看看你的小鸡鸡,我给你做做健康检查”。我心想,他也不能干嘛,就给他看呗。他尝试扒开包皮,那会儿我应该做完了包皮黏连手术,小鸡鸡还挺健康哒。

看完我的小鸡鸡,他说“你摸摸我的”,说完把我手拉过去,摸他的生殖器。我捏了捏也没觉得有啥不同,也觉得有些尴尬,就说,我得冲澡去了,再见叔叔。

这人之后我没在见过。而这段不好不坏的经历,却如你所见,清晰的留在了记忆里。

那么,是不是我年龄再大点,场所再隐秘点,就可以互相帮助了呢?我觉得是肯定的。

我这段在现在看来也没什么的健康检查,其实心里感觉也是有点恶心的。更不用说电影中描述的不同程度受到性侵犯男孩们了。

由我的经历,我可以非常肯定

1.他们的记忆会非常清晰

2.隔代中老年男人,触碰少男的身体和生殖器官,会非常恶心。

(这和父亲帮忙洗澡,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3.对他们往后的生活,必然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基本这辈子就被毁掉了。

那为什么会对少男的心里甚至生理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以我寥寥的那么一丁点感受分析,

首先,和陌生的、隔代的中老年男人之间,没有感情情感作为性行为的基础,那么,请给个理由先,我为什么喜欢和你在一起,并互相摆弄生殖器?不是你情我愿、霸王硬上弓,导致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性。

第二,心理阴影从何而来?为何提起往事会流泪?影片中给出了一些答案,但并不够深刻。首先对神职人员,是100%信赖的。而当发现自己被控制、精神和肉体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任人摆布、任人摧残,甚至被人利用且无处沟通时,这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最相信的信仰和人的好印象,一瞬间就被完全瓦解,不疯即死,或者变得极度抑郁。提起往事,就会想起那种无法逃脱的无助感。

第三,为什么会影响成年后的生活?

性教育的缺失+童年错误的引导,会让受害者抵触性,抵触异性,封闭自己,有软肋压在心底,并且对性,包括与异性和同性相处,都会自卑。

由于小时候受过刺激,导致从内心深处抵制性方面的交往。再有就是,由于小时候接触有关的事情是非常态的、甚至变态的,因此自己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面对周围的异性,从而自卑。这个自卑不会忘掉,因为印象实在太深刻了。

6 ) 我只能说

非教徒和教徒看这个感受很不一样。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看这个感受也相当不一样。。。。 做完礼拜的周日看这个,很庆幸,更坚定自己的信仰。"爸,你还相信上帝吗" 不如问,上帝应该赋予活在血性里肉身里的神职人员可履行神职的权利吗?天主教里,人是否只能通过神职人员才能和上帝建立联系?谁来监管神职人员?性侵是真的会影响一生,那么上帝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教会组织的童子军营上,那为什么要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经历这些???相关神职人员被谁包庇又会最后受到怎么样惩罚? 受到的影响伴随一生的人们,是否只能通过脱里天主教来形成最后救赎?

7 ) 随便写写

技法成熟之后的欧容,我由衷地赞叹。最后圣诞节晚餐的高潮我连看两次,虽然大段大段的独白和对话可能有些劝退,但现实中的和平抗争就是如此漫长而难熬。

三位主人公,前两位我称为抗争者的代表,他们都是艰难地战胜了阴影获得还不错的工作和家庭,有了一定的能力和地位,所以他们会成为发起和领导抗争的人。两位的立场虽不一致,一位在体制内部争取改良,另一位对体制失望透顶,要推翻体制,但对于共同的敌人,他们开启求同存异的合作。后一位我称为受害者的代表,他身心俱损,并没有像前两者一样幸运地在灾难后痊愈。

电影只描述了第一阶段的顺利合作与胜利,用圣诞晚餐的高潮暗示了未来失败的结局。阶段性胜利后有人要退出,作为旁观者虽然惋惜但可以理解,为这场旷日持久斗争投入所有的精力实在太过理想化。改良和革命的矛盾,也在此时爆发。最后用黑屏白字交代诉讼结果,法律追诉期因此而从二十年增加到三十年。敌人势力实在强大,蝼蚁难以撼动危楼,但它们还是在改变。

短评

3.5.一篇社会调查型特稿,让你感动又让你不止感动而继续动脑反思,这是法国片的优势。围绕几个核心人物展开,细节和情绪都如丝般流畅,彰显了导演既有的调度和叙事能力,几次视角转换有如行云流水,对陈年旧案调查过程的展示一丝不苟,非常理性,这又让我怀疑它是那个欧容吗?因为细节丰富,几个主要人物都很饱满,我个人觉得有很多繁冗的细节可以节省,既然是群像戏,每个人物反而不需要那么面面俱到,因为细节不必重复交待。

10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百老汇法国影展】【放映中四次马赛克遮挡画面】三位在童年时被同一天主教神父性侵的中年男子,勇敢面对过去、挺身而出公开揭露并起诉神父及包庇者的罪行。真实案件改编、使用真实人物姓名,无疑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现实感,更有震撼人心的正义力量。虽然是三个主角,但影片并未采取平行剪辑手法,而是将视角在三位受害者角色中依次自然地无缝过渡,并互相产生交集。很惊讶欧容能在社会压力下,将如此现实沉重的题材拍得这么从容不迫、冷静克制。一句脱口而出的“感谢上帝”尤为讽刺。在演员落落大方的表演下,愤怒与温暖、控诉与治愈并存//20190809资料馆二刷无遮挡版

13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在百老汇MOMA看法国电影展的这部片子,竟然有三次遮挡,只是正常对话的镜头,因为受害者谈到了性侵的细节,有口交和阴茎之类的词语,就被技术处理了。这时候法语对白还能清楚的听到,权当是在场的观众没人听得懂法语。事件本质上跟《聚焦》一样,为性侵受害者发声,只是到了法国导演手里,剧本全程书信体旁白展开,节奏精准,形式极致,中间换了三次主角的视角,去推动这个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只是把镜头聚焦在“不在沉默”组织的几个重要成员身上,不那么煽,而是用三个不同社会阶级的主角去看待教会和信仰,发声之后每个人自我疗愈,理智的同时也带着思辨的力量。

1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信仰产生信任,信仰也玷污了信任。欧容并没有妖魔化教会,而是从三位主角的主观视角把法国版“聚焦”无比严肃的讲了一遍,因为厚重才显示出力量。可恨的是就这样藏污纳垢的组织 ,还天天把反同挂在嘴上……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欧容还是那个欧容,情绪拿捏非常精准,三场人物都各有情绪高潮和高光时刻,三个家庭体现#metoo可能结合人格造成不同程度的震荡,真实如同社会风俗画但又格外克制。然而剧本有点问题:波波这个角色最后弱到可有可无导致第一场记忆点消失,感觉可以大幅精简着重牵出后两场的情绪。表演最好的是法国张震太纤弱敏感。整体很稳有[聚焦][120击]乃至[开战]的气质,虽无奇情却让人物纷纷跃然屏上没辜负欧粉期待。

2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指责欧容这部“没啥特色,换个导演拍一样”是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大家都这么觉得。但规整之下,完整的各类话语层叠、清晰的思辨色彩、快速即时的创作进度、完全负责任的社会关怀,几乎快摸到这个题材的天花板,不比《聚焦》差。希望大家不要再以“欧容应该怎么样”来束缚他,不玩花活、好好做纪实的“文学影像”也并不就是“没有想法”。这部电影可能“最不是他”,但在我的电影价值衡量中是能进他前列的片。

2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欧容看得上的主旋律,一定不是运动,是运动里的人

29分钟前
  • 推荐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欧容竟然拍了一部主旋律……即便是粉丝如我三星也是到顶了。拍得真是……沉稳啊,137分钟里面估计有70分钟在读电子邮件也是看得人要抓狂了。就是一个男版的“俺也一样”故事,完全是Metoo运动的逻辑和战术,后面结合互联网变成社会运动也是顺理成章。比较加分的点是三次换视点人物的剧作结构,以及结尾前一场获奖庆功宴上讨论运动现状和发展的戏(严肃认真地思考运动的社会遗产!)。

33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冲洗黑房内有多少秘密,露营帐篷里有多少污秽,因为懦弱纵容了多少犯罪,因为包庇扼杀了多少人生。有些往事难以丈量,有些痛苦却容易计算。这些年感觉一直和三个人做爱,我,妻子和神父。比起罪人得不到惩戒,兄弟转嫁的嫉恨,母亲如刀的憎恶,得不到亲人十元的支持,看不到世界向好的明天,才最黑暗。

3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西方世界的两种立场:创造一呼百应的共情(美国)和确认同仇敌忾的共识(法国),前者易陷入煽动的陷阱,后者难跨越私欲的本能。还是《开战》看得更远。

4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一部米兔电影!(守望相助

41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三星半,和《聚焦》可以搭配来看。挺喜欢中前段书信体的描写,把主要三个受害者彼此截然不同的故事展现出来。可惜第一个人物占用了很大篇幅,结果没有深入下去。却靠着后两个人物为剧作带来了张力,他们的性格也为他们成年以后的心理、生理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改变,但相同的是我们能够看到家庭起到的作用。

4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不明白欧容到底拍了个什么?《我们的MeToo日记》?不那么故事也不那么纪录,一种奇怪的存在。以冷静的第三人审视视角进行着自己的社会表达,拍成电影没觉得有多好,适合写成调查性网文发微博。

48分钟前
  • 唉唉唉德华
  • 较差

神父虐童题材近几年可真多,没想到欧容也拍了,而且还是进行中的案件。影片围绕三位男性受害者展开群像描绘,几个点令我印象比较深吧,一个是三位受害者坚定和果敢的态度;第二是组织化以后有网站,有热线,有定期聚会,甚至还讨论过要不要用喷气机痕迹来做博眼球的话题营销,影响他们的不止是一生的伤害和阴影,还成为了他们一辈子的事业;第三是当事人的家人态度天差地别,有的鼎力支持,有的就很令人失望。叙事比较四平八稳,不像聚焦那样有一个调查推进的强力主线,所以略微有一点闷。所有男性主角配角大人孩子都无比帅,这也是欧容的特色了。

5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这部片子的亮点还是克制与冷静,并没有煽情,以及,在一些关键地方的不过度,欧容还是很厉害的。三个人物,共同推进,以不同的反应、不同的态度,去拼合出整个事件。有整体的描述,也有细节的个人感受,其实功力很强。只是太克制了,反而没那么讨好观众。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拍得扎实,人物饱满,最后一句“你还相信上帝吗?”是对所有人的拷问,欧容没用什么过多花哨的东西,只是认认真真审视神父性侵幼童这个普遍性的现实,对个人成长,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每个当事人面对这个事情的态度。

5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B / 有趣的是哪怕在这样一部正襟危坐的作品中,还是看到了欧容关于“性”之复杂性的探讨(反复被强调的17岁仿佛呼应着《花容月貌》)。除此之外则是对言语的控制力:第一段的旁白与呢喃的分叉、高密度台词形成的叙事重压,以及之后的逐步迂回释放——这一释放的过程也是一种法式社会运动的铺展,因而落点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以及过程中的人。瑕疵大概是察觉到了欧容在把握强社会性议题时对群像塑造的焦灼,以至于有些细节与转折的设置明显不到火候。

5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我们经历的每件事都是有原因的…保护过去的自己,不要再羞耻或恐惧地活着” 打圈导致阴茎弯曲的难以取证、质问母亲知情神父亲吻自己却没有作为、联盟退会、受害者被推上风口浪尖、消耗时间和精力的持久战…都是电影的另一面力道。欧荣最正经的一部,看似《每分钟120击》跟《开战》的观影体验,鼓起勇气反抗,却不宣泄愤怒。“卸下沉默才是我的生活,我的信仰是人性”

6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超棒!刚开始节奏很慢,而且冷静到不可思议,看到后来才知道,开头的冷静确实很荒谬。难得的是他们的家人大都很支持他们,没有“荡夫羞辱”他们。第一次看到电影中有这么多男性哭泣,当男性放开来表达感受、甚至表示自己的脆弱时,这才是健康的男性气质。结尾:Do you still believe in God?振聋发聩的一问。

1小时前
  • 又又
  • 力荐

能够从编剧上看出来本片和美国的同题影片气质上的根本不同,本片聚集于个体与家庭成员的反应,少了好莱坞的理想化,更贴近于人本身。但是,整体的视听和人物塑造都让我觉得和导演的所有前作都不一样。这部变得太正确,太平稳,太了无新意。要么就是导演的创作心态老了,要么就是他接了这一个剧本,并非他的本意。拍得不错,但是我期望中的欧容能比现在看到的要更多。

1小时前
  • Prévoi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