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凯莉·雷查德的处女作电影有何让人意外的话,那必定是故事背景竟然不是在俄勒冈,却选择了明媚的佛罗里达小镇。尽管如此,影片里没有出现阳光海滩,反而将镜头转向远离海岸线的北迈阿密地区,这也是英文片名的来历。影片无厘头的情节设计有点像霍尔·哈特利(Hal Hartley)的处女作《难以置信的事实》。赤脚男女、黑屏数字、黑胶唱片、摇滚乐和爵士乐,男女主角莫名其妙碰上,阴差阳错走上逃亡之路。如果说《米克的近路》是颠覆了西部片的话,那么这些异想天开的细节与桥段应该是为打破传统公路片类型而精心设计的。 男女主角都具有古怪而迷人的气质,尤其是经历过青春期的观众,绝对会对两人的叛逆心态身同感受。不得不提,轻松幽默的对白和轻盈自如的肢体动作更带有一些法国新浪潮影子。可惜是两个角色的戏份不够完整,在如此短的篇幅里难以让人信服其行为动机,更导致后面女主角的自我醒悟来得过于突然。同样地,叙述视角不够统一,令影片过于松散无序。不过,这部处女作仍值得一看,其自觉的女性主义立场(后半部分及结尾的处理)逐渐成为凯莉·雷查德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作者风格。
一般来说,每个独立电影人都会使劲在自己的处女作里填满自己的毕生所学,比如贾木许的《长假漫漫》、萨弗迪兄弟的《被抢劫的乐趣》,甚至电影大师PTA的短片首秀《香烟与咖啡》,他们无一不用稚嫩且蹩脚的镜头影像、叙事结构和场面调度包装各自的风格主义。但Kelly的处女作《野草蔓生》却一般都被看作是她所有作品里面最不像她的作品。
作为一个经常把镜头投向美利坚西北部的导演, 这是她唯一一部在佛罗里达州取景的电影;作为一位不愿意落入窠臼的独立影人,在我看来却从各种角度落入了90年代反类型的类型片俗套。
因为属于1994年的电影史话从不缺少这种反类型的鬼才,比如昆汀·塔伦提诺当年用《低俗小说》接过戛纳金棕榈之后,全世界都在膜拜他,全世界也在模仿他,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kelly之后用长达12年的作品空白期反思她在这部片子里乏善可陈的个人踪迹。
首先《野草蔓生》具备常规公路电影的所有元素:汽车、枪支、犯罪计划、亡命鸳鸯,甚至追捕他们的警察也恰巧是女主角的父亲,所有犯罪的起源也来自警察父亲遗落的手枪,这样设置的叙事巧合我们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轻车熟路。但作为反类型片它又是一部没有公路的公路片,没有犯罪的犯罪片,没有爱情的爱情片——因为男女主错杀的路人甲其实并没有死,他们原本计划的逃亡之旅其实也只是在这样破败的小镇兜圈子,这样干涩的幽默感照搬继承了昆汀剑走偏锋的反类型风格,也颇有科恩兄弟黑色喜剧味道。
那同时,上面提到《野草蔓生》之所以被看作是她所有作品里面最不像她的作品也是因为Larry Fessenden除了担任了该片的男主角之外,还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人,也是这部电影的剪辑师,也就不难怪为何处女作麻利的节奏为何和之后徐缓节奏有了相当大的差异。
但并不是说这部电影的反类型就是失败的,也并不是说kelly在这部电影里的想法完全就被掐灭了,她作为女性导演显而对每处细节和氛围的烘托有更柔和的处理,对现实生活也有更凌冽的刻画。
比如电影开始,男女主误杀黑人,但后来发现犯罪未遂,逃亡失败,这个时候剧中人和剧外人都在期待公路片范式,但“如果我们不是杀人犯,那我们什么都不是”,“如果我们没有离开这,那我们永远都困在这儿”。所以影片结尾处的一声枪响是雷蒙德最不甘心的浪漫一笔——女主心灰意冷冲动崩了男主,正式逃亡驱车驶向公路远方。
不过,电影又结束在你我都尴尬的瞬间——女主绝情扔掉手枪逃离小镇的时候,那可没有《末路狂花》那般驶向悬崖一骑绝尘的浪漫,她的小破车堵在了高速公路上,开不走挪不动,镜头升起纵深那一刻是一望无际的交通堵塞,就像女主又回到对之前百无聊赖生活疏离迷失的萎靡状态。
这里结局处理基本上成了她之后电影的一贯风格——一方面为电影探索更写实的意境,一方面戏剧性的讽刺点到为止,这样的反差感意味深长,成长与反成长共振,似乎都暗示着电影结束之后我们与这些角色的牵连感继续存在,但其实这些人早在你遇到他们之前就已存在毫不相干……
浮草+浮云
我们一起跑吧,尽管也干不了啥,可能也逃不了。
最后这同一地点扔枪把影片拉高了一个半档
喜欢这种流露出现代性的视野以及独立影像,以及人物那种浑身使不上劲的状态。他们不做爱不杀人不上路,就在原地打转,操tm的。
与其说是“反”公路片,不如说是一种九十年代症候的蜿蜒式呈现。与性无能同构的是一种暴力的疲软,是欲望体系在重复单一消费社会中趋于瓦解的荒漠化。结尾那一枪,固然是雷查德不甘心的浪漫化一笔,但狂花早已不再,我们的时代没有公路片,只剩下末路。所以说是公路片之死,更加恰当。
先(體驗)開槍(殺人),然後再把槍扔掉(不需要了),槍是權力社會象徵的符號。強烈的女性解放宣言,不必困於有孩子的生活,走出去。
修复版展映,凯里理查德的这部处女作利用小镇中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角色设置,在公路片架构中,对类型中例如亡命鸳鸯这种元素有着刻意的降调与带有写实色彩的反类型处理,本质上是对两位主角所代表的年轻群体生存状态的探索与传达,理查德作为女性作者的印记体现在对女性主角的刻画以及结尾处她的选择上面
没想到雷查德的处女作是从一把枪的tension这种beginner cliche开始的…加上有点过于稳重的影像探索…看来她后来的风格中的需要微妙精准的情感表达,这个能力很难一开始就拥有。
B / 主人公的心理“蔓生”与故事的叙述“游荡”并行,但前者又嵌入后者之中,造就出这团轻飘、幽默而疏离的杂合物。“女性”的情绪状态变化由角色之间的互动带来,一种几乎捉不到中心的隐秘碰撞,释放的能量却又足够“女性”。(真的是一堆只顾凹造型强扭主题的文艺癌“女性电影”学不来的……)
气质独特的处女作,对“反类型”的尝试,《野草蔓生》这个名字译得真好,因为电影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导演都尝试反其道而行之。男人女人没有爱情,公路电影没有上路,杀人犯没有杀人,警察也是不得已为了谋生,蔓生的野草在急促的爵士鼓点中吞噬生活。
对照《邦妮与克莱德》《蜜月杀手》《天生杀人狂》一起观看
区别于后来沉稳凝练的摄影风格,处女作走的是漫不经心小品风,但女性主义核心一直没有变。3.5
男人裸露的上身,女人梦呓般的喃喃自语,枪与公路,随旧唱片起舞的闲笔……与其说模仿,不如说是在解构《恶土》和以其为代表的一众公路犯罪片,除了少女变主妇以外这俩片的故事几乎是同一个模子出来的啊!WTF的结尾太有趣了哈哈哈!生活尽管安定但是无聊,犯罪虽然可耻但是有用!Cozy这个名字真可爱~
从《恶土》和《旺达》的夹缝中滋长。莱卡特生于迈阿密,但在北部拍的片却更好。
diamond in the rough
倘若说雷查德的电影在社会意义上和美学价值上有什么值得肯定和赞扬的贡献,那么就是它们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父权神话、解放了女性自我意识以及重塑了一种可爱的男性形象。在这部简练而精致的处女作里,父权的倒塌是故事发展的前提也是其结局,而父女之间的共生关系也随着一场绵延的公路旅行逐渐被两性之间的「同命」关系所取代。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在《野草蔓生》里就像人的「成婚出嫁」那样自然而然,为此我们既能体验到新人们的那种兴奋劲,同时也能感受到老人的那种失落感。有趣的是,同样以男性《寻枪》为基本叙事诉求,中国第六代导演所刻画的男性更多是传统的、保守的与功利的,而雷查德女性视角下的男性却是现代的、变化的和务虚的。这就是我们喜爱雷查德电影的原因:她认为「枪」根本无法帮助弱者重振雄风。事实上,它只会叫人丢失自信,想要逃避。
疲软无尽头的日子
上路逃亡前,他用电锯从冰冻火鸡里取出祖母藏的钞票,随身携带一箱黑胶唱片。凯莉·雷查德总是能将文本、影像和声音搭配得当,以此创作一种短篇小说气质的电影。想跟每个人推荐去看她的电影作品。
Kelly Reichardt的处女作,像是女性视角的恶土
郊区秃顶贝尔蒙多/发福少妇简西伯格/卖不出的黑胶唱片/逃不掉的小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