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丹麦著名画家赛林与其美丽的妻子女儿本应有为世人倾慕的生活,夫妻俩感情很好互相相爱,而可惜赛林有精神疾病,被害妄想又想杀死妻子,在医院治疗出院后好一阵又会延续以前的样子,甚至伤害到女儿。在精神困境中玛丽到瑞典闺蜜处散心,遇上作曲家雨果,相爱了。赛林不想失去妻子而想出三人生活的主意,白天玛丽和雨果,晚上玛丽必须回家陪赛林。好景不长,赛林发病将猎枪对准女儿及妻子。玛丽和雨果去了瑞典,而因为婚姻过错方无法带走女儿,只能将女儿托付给女佣。到瑞典后玛丽终于等来塞林同意离婚,正当她开心的向雨果宣布这个好消息并告诉他有了孩子时,没有等来同等的兴奋,而是雨果不高兴,他要自由并且已订婚并不想和玛丽结婚,玛丽被浇了一盆冷水一般灰心失望。她大着肚子独自回到丹麦,塞林资助了她,她独自生下了孩子,而雨果追来又后悔莫及。塞林过世,而玛丽却失去了女儿的抚养权,女儿选择了女佣一起生活。
玛丽最后对女儿说了一段话:
我知道这对你来说真的很艰难,对我来说也是一样,你一定觉得我很可怕,我伤害了你,而且做错了所有事情,我让你受到伤害了,你生我的气 我并不怪你,我真想做一个好母亲,给你爱和温暖,但是我不能了 ,知道吗小魏布斯,我不开心,是的,以前有你的时候我很开心。但是之后我并不开心,一个不开心的人 是不能给另一个人带去幸福的,我知道我应该在你身边,尽我所能带给你更多的温暖,但是如果你看到妈妈那么不开心 ,是不会得到温暖的,无论你多么想念她。如果你看到的都是不开心的大人,那你一定会认为做大人都很不开心,但是生活并不是这样,人是可以开心幸福的,幸福不是靠父母给的 是靠自己争取的,你已经迈出了你人生的第一步。尽管这一步让我失去了你。就这样吧,我只是想说,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你自己觉得真正开心的人,只有你自己的思想能左右你自己。你可以经常来我这里,再见魏布斯,妈妈和爸爸都衷心希望你能快乐。
情节有些俗套,婚外情遇上渣男。但是原因和应对都有点不一样。玛丽在婚姻中的克制与忍耐未给她带来幸福,她的婚外情以为遇上了爱情,最终也被伤了心。婚姻与爱情都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正如最后她对女儿所说的,幸福不能靠外人,希望自己有让自己开心幸福的能力,要靠自己阿。
抱着小女儿的玛丽坐上火车,与匆匆赶来道别的大女儿挥手道别,玛丽后面应该会幸福吧,祝福她。
男女主角都没有特别惊艳,正因为比较普通,好像身边发生的故事,这种生活中的压抑、隐忍、伪装、崩溃、喜悦,都是那么真实,生活总是这么漫长的不如意,开心喜悦是难得的荣光。欧洲的风景不论是丹麦还是瑞典都美极了。
我知道这对你来说真的很艰难,对我来说也是一样,你一定觉得我很可怕,我伤害了你,而且做错了所有事情,我让你受到伤害了,你生我的气 我并不怪你,我真想做一个好母亲,给你爱和温暖,但是我不能了 ,知道吗 小魏布斯,我不开心,是的,以前有你的时候我很开心。但是之后我并不开心,一个不开心的人 是不能给另一个人带去幸福的,我知道我应该在你身边,尽我所能带给你更多的温暖,但是如果你看到妈妈那么不开心 ,是不会得到温暖的,无论你多么想念她。如果你看到的都是不开心的大人,那你一定会认为做大人都很不开心,但是生活并不是这样
人是可以开心幸福的,幸福不是靠父母给的 是靠自己争取的,你已经迈出了你人生的第一步
尽管这一步让我失去了你。就这样吧
我只是想说,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你自己觉得真正开心的人,只有你自己的思想能左右你自己
,你可以经常来我这里,再见 魏布斯。妈妈和爸爸都衷心希望你能快乐
赛林·克罗耶是丹麦首屈一指的画家,而玛丽是赛林美丽的妻子,也是他作品中最美的女主角。所有人都羡慕玛丽拥有美满的爱情和家庭,却无人知晓她在这段关系中付出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牺牲。赛林这个艺术里王子,却是生活中的魔鬼,精神疾病折磨着他,更时刻威胁着玛丽和女儿维卜斯的生命安全。而医生也只能稳定赛林的病情,却无法帮助他彻底摆脱妄想与疯狂的困扰。
玛丽知道赛林爱她,她也曾深爱着赛林,他们也都为了维系这份爱作出过努力,但命运残酷让他们的努力粉碎一地。而人的内心更是从来不像大脑那样自欺欺人。就如赛林所说“艺术简单,生活复杂”,玛丽可以接受放弃艺术,却无法说服自己放弃生活。终于,在“表面的虚假圆满”与“内心的真实渴望”之间,玛丽选择了后者,代价是不得不与女儿分离。
就在玛丽到瑞士寻找自己内心自由的时候,她遇到了早已倾慕她的瑞士作曲家雨果·阿尔文。雨果让玛丽重新感受到爱与生活的光彩。可就在玛丽决定与雨果孕育新的家庭生活时,在自由世界中呼吸艺术氧气的雨果退缩了。怀有身孕的玛丽失望地离开了雨果,回到丹麦去看望了赛林和女儿。她没有接受了赛林的挽留,只是在赛林的资助下一个人去医院诞下了孩子。
没有了玛丽的雨果终于意识到,她已经成为他生活的氧气,没有她,艺术无可附焉。他去恳请玛丽的原谅。玛丽原谅了他,也承认依然爱着他,但未来何去何从,她保留着选择权,她拒绝再把幸福下注在他人身上。此时的玛丽不仅拥有勇敢,也对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生活可以与他人为伴,但幸福需要自己把握。
赛林病逝后,玛丽在女儿成长中的缺席让维卜斯拒绝了玛丽,而选择与女佣安妮一起生活。玛丽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来到女儿床前:“我应该给你更多的陪伴,让你感受到生活中更多的温暖。但一个伤心的人是无法赐予另一人幸福的。如果你看到大人过的不开心,就会以为成为大人是不开心的。但是生活不是这样的,人是可以开心和幸福的。幸福不能依赖父母,得自己争取,你已经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只有你自己的思想能主宰你自己。”
火车开动,玛丽看到匆匆赶来的女儿。维卜斯向玛丽用力地挥着手。玛丽知道女儿听懂了她的话,也读懂了她的内心。玛丽也挥手回应着,她相信,她和女儿都做好了面对生活、把握生活的勇气和智慧。
突然想起赛林向看画的众人提出的问题,“艺术超越现实,还是现实超越艺术”。这不是一道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一道选择题。影片中,赛林、玛丽、雨果都身体力行地做出了选择。而他们也都为内心的选择付出了代价。当然,在我看来,没有选择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只要勇于为选择承担代价的人,都是生活的勇者。
(而他人没有资格对勇者的人生指摘。毕竟,每个人都有让光照进自己生命的权力,而什么是其生命中的光,全不由他人。)
电影里出现的斯卡恩画派的经典作品,现在珍藏在Skagen小镇的博物馆里。电影本身拍的不错,就是丹麦就这几张脸啊,看来看去有点审美疲劳……女主不好看,导致那位瑞典作曲家恭维的时候像在说假话……当然女主演技还是值得肯定,最后她跟女儿的对话还是挺值得回味的。看过演画家的演员索恩的话剧,非常生动。
截了一波好图,每一帧画面都很美。
影片虽然比较平淡,但就从画面的角度来说,我都觉得美得不可挑剔了。女主角的演技很好,但我并不喜欢这个人物,即便遇到爱情也应该在和前夫离婚后才开始,不清不楚的就搞在一起真的!!!非常shit了。
丈夫是真的爱她,不计较瑞典的那个男人,甚至那个男人离开她后,他还愿意帮主玛丽。
玛丽说“我们相爱 但我们并不幸福”如果他没有患上精神疾病该多好,偏偏艺术家的宿命就是孤独。
影片的最后玛丽对小女孩说的话真好,简直是人生哲学,已经完整截下来了。
《玛丽的激情》是一部丹麦爱情影片,讲述的是,漂亮妻子玛丽,和丈夫(著名画家克罗耶)及情人(著名作曲家雨果)之间的悲欢离合。丈夫虽享誉画界,但40多岁时染上了性病,后又精神失控,给小16岁的玛丽带来巨大压力。期间,玛丽遇到情人,以为找到真爱,却不幸被骗,继续寻找幸福。
该片改编自畅销传记《玛丽的激情》,导演是比利·奥古斯特,两次金棕榈得主,他的作品多注重个人表达,在程式化电影盛行的今天,奥古斯特坚持做自己喜欢的电影,赢得了整个电影界的尊重。冯小刚曾公开说,“我只是一位导演,而奥古斯特是大师。”
一部好的电影,更关注人性与道德的纠葛。《玛丽的激情》女主角玛丽,为了追求幸福,先是婚内出轨,后在丈夫建议下三人共处了一段时间,丈夫去世后,又失去了女儿的抚养权,这一系列事情,在外人看来,觉得这个女人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她有着自己的挣扎。
电影节奏舒缓,客观冷静,感情细腻含蓄,秉承北欧影片的强文学性特点。接下来,我将从“主角人物塑造、导演表现手法、基于电影主题的现实思考”三个方面,解读该片的独特魅力。
女主角玛丽,本来有个让人羡慕的家庭,名人画家丈夫和一个可爱的6岁女儿。丈夫定期举办画展,各界名流汇聚而来,荣誉奖章拿到手软,玛丽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
可谁都不知道,玛丽丈夫有间歇性精神病,病发起来半夜要掐死玛丽,大白天还让小女儿装猎狗在地上爬,加上他有生理障碍,实际上,玛丽觉得自己越来越枯萎,生活了无生趣。
①玛丽的爱情,处在灵与肉的挣扎中,这又何尝不是世间爱情的缩影
玛丽是爱她丈夫的,这在生活的许多小细节可以看出,比如:
但是,就像她说的,“我们彼此相爱,却不幸福”,在玛丽这里,那种爱,缺少了一些东西。
相比之下,玛丽对作曲家情人,说一时激情也好,说寻求刺激也罢,更多是欲望的释放。在情人这里,玛丽找到了她跟丈夫缺少的东西。哪怕她对情人的作曲毫无兴趣,即使那是专门为她所作。
实际上,在灵与肉的层面,玛丽跟画家丈夫,是灵对肉的压倒性胜利,而跟作曲家,恰恰相反,是肉对灵的压倒性胜利。灵与肉,无论是谁压倒谁,归根结底,就是世间爱情的两种状态。试问,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人的爱情,能达到灵与肉的完美统一?现实是,很少。
《围城》里的男主角方鸿渐说,
“世间哪有爱情,压根就是生殖冲动。”
周国平在《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里写,
“有一种观念认为,相爱的夫妇间必须绝对忠诚,对各自的行为乃至思想不得有丝毫隐瞒,否则,便亵渎了纯洁的爱和神圣的灵魂。但一个人在有了足够的阅历后,便会知道,这是一种多么幼稚的观念。”
在我看来,无论怎样,玛丽已经走出重要的一步,她的激情沉淀后,随之而来的是自我的审视与反思,开始为了自己而活。在那个守旧的时代,玛丽至少在探索方面,比一般女人勇敢很多。
我希望,玛丽在寻找自我、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勇敢走下去,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摆脱封建伦理的枷锁,不要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虽然迈出去了,但终究摆脱不了世俗束缚带给自己的绝望,导致卧轨自杀的悲剧结局。
②玛丽的伟大,在于探索之后的升华,“幸福不是靠父母给的,是靠自己争取的”
玛丽的画家丈夫去世后,心存怨气的女儿选择了和保姆亨妮一起生活,而不是玛丽。离开之前,玛丽对女儿说了一番话,这番话,让很多观众动容。
其实,玛丽对女儿说的这番话,也是她自己一直在践行的原则。她希望女儿明白,幸福不是靠父母,就如同她自己坚持的,幸福不是靠男人。经历了那么多,她更加明白,人的一生,只有受自己的思想主宰,为自己负责,才是通往真正幸福之路。
为此,她才决定,不做丈夫的金丝雀,勇敢向丈夫坦白婚外情,并主动要求离婚;而面对情人的出尔反尔,即使已经怀孕的她,也并没有过多伤痛,拿得起放得下,自己的过错自己承担。
在我看来,整个过程中,玛丽一直在抉择,只不过,这些抉择有时候看上去不那么明智,而且丧失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但没什么可怕的,这就是追求幸福的代价,不可避免。
玛丽更没后悔过,这是一个坚强隐忍、勇敢追求幸福、懂得自我负责的女人。
这部探索人性与道德题材的电影,导演在情绪尺度上比较收敛,影片整体情绪低沉克制,视听感受上偏清冷压抑,意在衬托女主角玛丽追求幸福经历的坎坷,以及糟糕的情感境遇。这种创作手法,利于激发观众对电影中女性命运的思考。让我们来看,导演是如何具体运用光影和色彩来进行情感表达的:
①光影寓意:高反差的灯光风格,营造出角色不同阶段不同的心理气氛
影片中,丈夫、玛丽和情人三人相处的那段时光,光影设置地很充足。
尤其是画家丈夫,开心时,靠在阳光充足的长椅上,特别明亮,象征欢愉,就像他自己说的,“要重视光,让光明照进生命,你一定见过多彩的生命。”相比之下,玛丽坐在丈夫旁边,转身就走进了阴影处,象征玛丽坎坷的情感之路。
而丈夫神经发病时,以暗色光影为主,象征恐惧、邪恶和痛苦折磨。最后,他躺在床上,生命即将结束时,还贪恋地伸出手去,触摸墙上那束照进来的光。而这道若隐若现的光,又何尝不是代表玛丽所追求的幸福,多变又让人难以把握。
导演之所以这么安排,是想用光影烘托出人物心理,同时也让观众对人物的处境感同身受,毕竟,导演在整部电影的感情基调上都很克制,女主角色无论是幸福还是悲伤,主观表现的都没那么明显,导演想把感受空间留给观众自己。
②色彩情绪:冷色调为主,偶尔穿插一些中性色,凸显角色短暂的情感慰藉
导演很在意影像之美,所以在颜色的处理上非常细腻,很多镜头不但宛如一幅幅经典油画,还充满了寓意色彩。
当玛丽终于决定离开那个家,跟作曲家情人在瑞典中心觅得一处小岛,一起愉快地生活时,白色占据了镜头大部分空间:晾衣绳上,挂洗的白色床单和衣服迎风飞扬;玛丽和情人的白色上衣,房间里白色的墙壁,连餐桌布都是白色的。
这时候的白色,迷幻又短暂,像极了玛丽虚无的感情。本来,以为找到了纯洁的爱情,心灵有了归宿,哪知剥去迷雾后,真相残酷,不过是一场虚无。不久,玛丽从情人处得知,他早已跟别的女人订婚,只是为了激发灵感、寻找自由,才跟玛丽在一起,并没打算长久。
作为丹麦的一位集大成导演,奥古斯特在情感暗示的表达上,非常细腻和饱满。在这样一种光影、色彩的烘托下,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地克制又贴切,从而引出导演对人性与道德的探索和思考。
《玛丽的激情》,所谓“激情”,其实不只限于爱情,那就太狭隘了,“激情”背后,还代表着一个女人对自由、幸福、独立的追求。人生在世,为了不枉来一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追求。相比物质,精神层面的愉悦才是人类更高层面的向往。但过程中,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不可避免,也可能不计其数,要做好思想准备。
①幸福要自己争取,不能“等靠要”
玛丽的一生,其实就是积极追求幸福的一生。最后,她的女儿也学会了自己追求,尽管这一次没有选择跟她在一起,给她造成极大的痛苦,但这就是生活。玛丽从中也明白:一个不开心的人,是不能给另一个人带去幸福的。
“我知道我应该在你身边,尽我所能带给你更多的温暖。但是,如果你看到妈妈那么不开心,是不会得到温暖的,无论你多么想念她,如果你看到的都是不开心的大人,那你一定会认为做大人都很不开心,但是生活并不是这样,人是可以开心幸福的。”
玛丽的这段话很对,现实中,“一个不快乐的妈妈,毁了孩子的一生”,这样的案例太多太多。
与其把不幸福的人捆绑在一起,不如,放手让她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有时候,相比不开心的陪伴,放她寻找自己的幸福,可能更明智。快乐是会传染的,其实,痛苦也是。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幸福绝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一点一滴在自己生命之中筑造起来的,人生中既有狂风暴雨,也有漫天大雪,只要在你心里的天空上,经常有一轮希望的太阳,幸福之光便会永远照耀着你。
明白了这一点,希望不开心的妈妈,放过自己的孩子;希望追求幸福的每一个人,不再依赖别人,孩子不依靠父母,女人不依赖男人,自己的幸福,靠自己争取。
②人生,由很多选择叠加而成,要勇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玛丽的激情》这部影片,也可以理解成是“玛丽的抉择”。为了追求幸福,她一直在抉择,只不过,每次抉择都有得有失,而她本人,在失去面前,并没有歇斯底里、万念俱灰,每次都是重整旗鼓,继续前进,这是女主角玛丽充满魅力的地方。
汪国真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不因害怕承受代价,而止步不前,不因害怕失去,而总是悔恨。一个成熟的人,懂得对自己的选择和情绪负责,承担后果,才有能力确定幸福的方位,才有条件收获对等的爱情。
怨恨、批评、内疚、恐惧,是我们生活中4种最坏的习惯。这4种习惯,起源于喜欢责怪他人,却从不勇于承担责任。如果,我们敢于对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负责,那么,就不会责怪他人。——作家露易丝・海《生命的重建》
生活中,对照一下我们自己,看看有没有这些坏习惯,学会对自我负责。要明白,只有靠自己,才能从人生中找到解脱之道。
《玛丽的激情》总体来说,带着北欧电影浓郁的节奏与风格、唯美干净的画面,用独特的电影表现方式探索人性与道德,冷静克制地引发人们思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风情魅力佳片。通过观看《玛丽的激情》,希望人们由剧中人物,关照自身,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一個不開心的人 是不能給別人帶去幸福的你看到媽媽那麼不開心 是不會得到溫暖的無論你多麼想念她如果你看到的都是不開心的大人你一定會認為做大人都很不開心但是生活並不是這樣人是可以開心幸福的幸福不是靠父母給的 是靠自己爭取的」(瑪麗對女兒說~)🌹
每一帧都是独立的油画,细腻的表达,妄然评论做作的人,是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或是把自己定义成了高考改卷老师的角色。
影19248:导演在光的表现上前后照应,丹麦印象派画家peder severlin kroyer开始指导寻找光,末尾弥留之际感受光,有激情但精神困扰一生,导演为了凸显玛丽对画家受印象派影响及与玛丽的相遇相爱过程有些弱化。玛丽的激情更多的还是母性,期待平静的生活,一直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幸福,最后女儿也学会了自己追求(在爸爸的选择上已经历过一次),给予她极大痛苦,但这就是生活。(女主的美很有轮廓感,感觉有些亚洲血统,hugo wmil alfven雨果·埃米尔·阿尔芬让玛丽成为他的缪斯,日后成名)
激情是魔鬼!风景很美。
疲惫
北欧真心冷清......客观克制的表述冲淡了故事里的八卦狗血意味,使观众的注意力能集中到片中人的身上。传记片都得这样拍吗?这即看即忘的节奏= =
纯粹的激情,是不会幸福的。
几乎没过三个镜头就预感到故事会怎样讲,而且怎样将都是那个玛丽了,不会有新的玛丽,就是那个玛丽,拖拖拉拉的玛丽,毫无激情的玛丽,埋葬风格的玛丽,浪费胶片的玛丽,等等。。。
我觉得画面流畅,很有美感。女主也很坚韧,整个感情基调是淡淡的克制的,悲伤不明显幸福也不明显,我反而很喜欢。
赛林病逝后,玛丽在女儿成长中的缺席让维卜斯拒绝了玛丽,而选择与女佣安妮一起生活。玛丽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来到女儿床前:“我应该给你更多的陪伴,让你感受到生活中更多的温暖。但一个伤心的人是无法赐予另一人幸福的。如果你看到大人过的不开心,就会以为成为大人是不开心的。但是生活不是这样的,人是可以开心和幸福的。幸福不能依赖父母,得自己争取,你已经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只有你自己的思想能主宰你自己。”
大师的镜头,美得如此漫长悠远……
【看过留脚印】
感觉导演白瞎了好题材……还是因为剪刀手太狠的原因= =
虽然不是我喜欢的拍摄方式,但却是一部很好的传记+女性电影。中文译名很好,女主演绎得也很好。喜欢这样的女性,所以也为她的命运,或者说为女性整体曾经的(以及某些国家当下的)生存状况感到难过。
暖男闹病家离散
故事套路会让人觉得爱情的套路,顿生疲惫感。但视觉,北欧的唯美古典,完全不套路。
我居然发现对丹麦语比对英语亲切。
喜歡 奧古斯特 的影像:畫面靜美宛如一幅幅經典油畫;節奏舒緩客觀冷靜;秉承北歐經典影片的傳統文學性強;其中充滿神性的光輝。作為一部反映10世紀末20世紀初的幾個藝術家的人物傳記片,不玩解構,不戲仿,不狗血,不迎合庸俗口味,還依然保持作品的水準,實屬難得。
第一部看的纯外语无字幕片
艺术家的婚姻普遍不靠谱,艺术需要激情和浪漫甚至幻像。而爱的激情过后婚姻中太多的琐碎和约束让艺术家感到丧失了激情和自由。所以徘徊在浪漫和世俗之间艺术家的婚姻总有许多波折。就像徐志摩们,也许在燃烧中死亡是永恒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