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

剧情片香港2009

主演:甄子丹王学圻梁家辉胡军王柏杰谢霆锋李宇春巴特尔黎明范冰冰曾志伟任达华周韵张涵予张学友李嘉欣吕中

导演:陈德森

剧照

十月围城 剧照 NO.1 十月围城 剧照 NO.2 十月围城 剧照 NO.3 十月围城 剧照 NO.4 十月围城 剧照 NO.5 十月围城 剧照 NO.6 十月围城 剧照 NO.13 十月围城 剧照 NO.14 十月围城 剧照 NO.15 十月围城 剧照 NO.16 十月围城 剧照 NO.17 十月围城 剧照 NO.18 十月围城 剧照 NO.19 十月围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4

详细剧情

  1905年,香港中环。革命志士惨遭暗杀。知悉孙中山(张涵予 饰)即将抵港,清廷遂派遣将军阎孝国(胡军 饰)前来剿杀。他收买赌徒沈重阳(甄子丹 饰)作密探。适逢商人李玉堂(王学圻 饰)之子李重光(王柏杰饰)考学庆典,沈重阳见前妻月茹(范冰冰 饰)与幼女已成他人家眷,黯然离去。为护孙,《中国日报》社长陈少白(梁家辉 饰)邀戏班班主(任达华饰)出手,令其惨遭灭门,其女方红(李宇春 饰)侥幸生还。陈少白被擒,与阎孝国相见,师生决裂。独子游行好友被擒等变故,使李玉堂投身革命,引得探长史密夫(曾志伟 饰)查封报馆。其间,李玉堂帮车夫阿四(谢霆锋 饰)与恋人阿纯(周韵 饰)订婚。月茹夜会沈重阳,要他弃暗投明。打女方红、小贩王复明(巴特尔 饰)、乞丐刘郁白(黎明 饰)等人也先后加入护孙行列。一场惊心动魄的全城追杀由此展开……  本片投资1.5亿人民币,史上首度以 1:1的比例,在上海重铸了1905年的香港中环。

长篇影评

1 ) 爱我者知我为何而死

清末民初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捐躯赴国难的能人志士不可枚举。革命难免要历经苦痛,流血牺牲更是不可避免。林觉民的《与妻书》曾打动很多人, “不幸而生今日中国”的诀别道出了满腔无奈,然而他说过死无余憾,放不下的只是所爱之人。革命者若有志向高远,确实不足奇。更有儿女情长,那真是难能可贵。《十月围城》恰好兼而有之,形成了剧烈的情感冲撞。

阴云密布的时代背景,百年前的香港街区风貌,影片用革命党的活动带出了主线故事,刺杀与保镖。任务说起来“很简单”,孙中山有要事来香港,一帮人实施保护行动,让他顺利离开。到了后来,每一分一秒都牵动人物安危,每往前走一步都意味着有人要付出生命——可能就是个早晚问题。因为这电影可不像昆汀那样架空历史,所以孙中山不能死也不会死。反过来一想,事实就很残酷了。

《十月围城》是讲牺牲,不同之处在于是小人物和无名无姓者的牺牲。他们人数众多,名字无法一一铭刻。影片用字幕交代了几个主线人物的姓名籍贯和生卒年份,大有为无名者立碑正名的意思,背后声音就是“请不要忘记我们”。这些人的思想觉悟可能跟林觉民有很大差距,不知革命为何、不知道要保护的人是谁。他们只是平平无奇的凡夫俗子,思乡念父为主顾,临危时刻受人之托,容不得反复掂量比较,就此扛过了重任,一去不回头。

电影延续这几年大片里常见的爱国主义包装,孙中山的大段旁白把革命情怀渲染得悲壮无比。不得不说这确实行之有效,讲到了点上。这种东西不是绑架,也不需要推己及人,它只要引起你的共鸣和思索,那电影就成功了。香港人可以有很多意见不满,但说到爱国的底线,那其他电影里不早说了么,黑社会也有爱国的,人人都可以爱国,《十月围城》要的就是这效果。

《投名状》做的是《刺马》,肢解兄弟情。《十月围城》做的是《上海滩十三太保》,娱乐观赏说爱国。张彻的灵感概念被陈可辛跟陈德森拿出来大作一番,没有了从头打到尾不带歇息,但几场压轴戏的拳脚功夫煞是精彩。这帮人里面有奇人异士,能以一挡十。另有过大半的人没有功夫可言,遇上虎狼鹰犬,只有送死等死的份儿。英国人坐视不管,双方力量差距悬殊,结局可想而知。影片没有打斗的地方一样做足了戏,父子、上下、男女、知遇,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没有让牺牲成为千篇一律,层次分明。

《十月围城》里的死亡不是振臂高呼口号完事,它的煽情时刻固然要引导多数观众往感动方向走——这也是一个商业片的正常做法,情有可原。可如果仔细考察结尾,革命党的理想和血淋淋的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无数人会问,这样做值得么,值得为一个不相干的人这样么。人性的自私总会让人抛出类似疑问,再回到前面一次对话:一方说为一个女人这样,值得么。一方说那这样做(出钱卖力搭性命去保护孙中山),值得么。这最弱一线反而引出了最需要正面回答的问题,明知有错又怎样,我自己没有好下场,看不到光明未来又怎样。国难当前,要装作浑然不知、偏安蜗居也可以,但有热血情怀的人无法坐视不理,一条命价值有限,他要唤醒周围人,卷入其中。四万万同胞命运由谁来主宰,他们需要找一个人,权当做历史的选择,正确错误无从知晓。

比起做出革命浪漫主义姿态或者直接升华主题拔高一切的做法,我个人非常喜欢《十月围城》的结尾一幕。介于动容和落泪间的情感往往是最复杂的,他看见的只是香港风光,山顶、半山还有近海码头,可他的视线好像穿透建筑遮挡,见到那些为之流血付出、不计回报的人。也许他还看见了中国未来和民主之光,即便我们知道他耗费一生也没能做到。

最后,不是夸海口,这片子让你看累了、喘不过气乃至几度落泪都大有可能。你可能会感到震撼,心情沉重,但就是回到前头那一句,它值得你去看。【新浪】

系列组合推荐:

http://www.douban.com/review/2895156/
http://www.douban.com/review/2843911/
http://www.douban.com/review/2859115/
http://www.douban.com/review/2877212/

2 ) 《十月围城》:让领导先走

其实我们总是需要神话的,只不过我们常常忽略这个事实,特别是在我们自以为推倒一个旧神话的时候,其实无形中就已经塑造了新神话。所以,在我看来,《十月围城》也是一部神话片——当国家消亡的神话被民族国家的神话所取代时,《十月围城》的骨子里无非是又一部《建国大业》,只不过后者囿于具体指向而主要局限在海峡一隅传播,《十月围城》则把落脚点放在了两岸都能接受的“中华民族最大公约数”那里,明后年就是民国建国百周年纪念,想必《十月围城》剑指金马奖,已是司马昭之心。
救亡压倒启蒙,饱受蹂躏的中国人总免不了有救世主情结——普罗大众渴望有救星带领他们,精英们便时不时的以救世主自居(按照雷蒙•阿隆的说法,这种心理不过是“知识分子的鸦片”罢了)。于是乎,《十月围城》在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背景里,打造了一出关于救世主的神话。不过陈德森很聪明,他并没有简单的树立一个高、大、全的神主牌位,而是着力打造了从财主到乞丐,从大亨到流氓的牺牲群像,用断片切面的手法较为全面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香港风貌。所以,整部《十月围城》看下来,便是一出仁人志士舍生取义“让领导先走”的神话催泪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覆巢之下,谁能独善其身?正如李重光与陈少白争论时所说:“整个中国都卷进来了,我能不被卷进来么?”有时候,牺牲是迫不得已的,烈士们也没有教科书上面说得那么光鲜。赌徒舍身护中山,只是因为突然有了作父亲的责任;马戏演员舍身护中山,那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乞丐公子舍身护中山,不过是将早已苟延多时的生命来个灿烂的了断;人力车夫舍身护中山——这可能是最令人唏嘘的一段——他只是觉得老板是个好人,而且给他说了媳妇,不能让心肠好的老板遭难——可怜到最后一刻,车夫根本不知道他保护的人是谁。中国人本性善良,甚至有点懦弱,但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不是不想偷生,而是想偷生亦不可能的问题了。莱克星顿的纪念碑上写着:“在敌人没有开枪射击以前,不要先开枪;但是,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么,就让战争从这儿开始吧!”这句话放在《十月围城》里,倒是对一干保镖们颇为准确的心态描摹。

《十月围城》里人物虽多,但互有勾连,彰显出华语电影中难得的编剧功力。而且人物设置也很对版,春哥(不含贬义)和巴特尔明显演技欠缺,所以给他们安排了度身定制的角色,所以扎在一干大明星里,倒也不丢份。而且片中武戏虽多,但陈德森还是清醒的将串联全片的重任压在了王学圻和梁家辉两个老戏骨身上,所以剧情走向、节奏俱佳,该煽情的煽情,该插科打诨的插科打诨,绝无突兀之感。而且,在善恶分明的叙事模式下,《十月围城》还是尽可能的将人物立体化了——英雄的卑微出身早已是欲扬先抑的坊间惯用手法,片中对反派人物的心路交待,才更加耐人寻味:胡军扮演的清廷刺客阎孝国,曾在陈少白处受教西学,虽做了朝廷鹰犬,但绝不是外界想象那样食古不化的封建冥顽。阎孝国在与陈少白对峙时直斥对方是书生意气,一心想依靠洋人帮助来振兴中华,实在是书生误国;而且,阎孝国在临死前还不忘对老师说一句“学生已报国恩”,委实令人扼腕——护中山者是为了民族国家,刺中山者居然也是为了民族国家——当然,是他们各自心目中的民族国家。

影片的细节设置也蕴涵匠心,巴特尔扮演的少林和尚叫“王复明”,这“反清”之义看过《鹿鼎记》的地球人都知道;同理,大反派名为“阎孝国”,个中深意,正如前文所述。此外,早前就听闻《十月围城》里打满五十分钟,两个多小时的影片看完,始觉不虚。而且陈德森难得的把文戏、武戏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最后场面火爆,情感郁积也充沛,看下来一气呵成,绝不拖沓。
中国人不信神,但中国人对政治、历史又有着天生的浪漫主义情结。所以,把政治历史(以及其中的暴力)浪漫化的《十月围城》颇对中国观众的胃口。不过有时候狗血也过了量,譬如乞丐公子刘,一出镜就笑了场——胡军的秃眉毛和谢霆锋的吊眼角加起来还没有黎叔的一头离子烫扎眼,最后黎叔洗了三温暖、拉了直发,陈德森又弄了个电风扇使劲吹,再加上随风而来随风而去的嘉欣姐——看到这里,笔者已经无话可说。

当然,总的来讲,人物前史的设计,《十月围城》堪称教科书。如此千头万绪,最终汇于一脉,乱中取栗,这才有技术含量。跟嘉欣姐一样,周韵和范冰冰都是花瓶,但难得的有戏——周韵腿有残疾,且刚与谢霆锋扮演的车夫定亲;范冰冰身为王学圻扮演的李玉堂侍妾,却与甄子丹扮演的赌徒英雄有一段孽缘。可见《十月围城》的编剧,在每一根线索上都是下足了功夫的。即使是几分钟戏份的吕中,一句“我代表我儿谢谢你”也让孙中山母亲的悲怆尽显大银幕。而剧组给张涵宇的化妆功夫也了得,猛一看还真像马少骅,而最后那双中山泪眼,则给这场内牛满面的大戏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不过我个人印象最深的,还是片中山先生的那句台词:“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什么是“恒业”?拿今天的标准衡量,主要就是指房地产。
此外,印象真切的还有客串的张学友,歌神一出场就被人爆了头,当时,他正在给人讲解什么是“民主”。
我已经看见,一出杯具正上演。
剧终了吗?

(南方网专稿,转载请注明)

3 ) 五星谢霆锋。

1980年8月29日,自从谢霆锋出生的那刻起,他就注定是个话题性人物。而后数十载,谢霆锋顶着“名门之后,天之骄子”这个光环接连不断的受到各界的关注,承受着各界的猜测和质疑,年仅16岁的他第一次登台演唱便遭受到半场观众的嘘声,大家会认为这样子承父业,即使成名也只是在挥霍他父亲从艺时攒下的基业,他只是个年少轻狂的太子爷,没什么实质内涵,而谢霆锋这样的身世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作为一个有梦想,有坚持的人,他如果想洗脱这样一个声名,就必须努力,再努力。

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谢霆锋走上了属于他自己的从艺道路,这看似起点颇高却处处危机四伏的演艺道路在别人眼里是一条光芒万丈的星光大道,在他自己眼里却是一条只身对抗勾心斗角和栽赃非议的漫长旅程。

对于谢霆锋这些年的成长,大家可以借鉴百度百科,我就不详细说明了,一直对音乐偏爱有加的谢霆锋同时从未放弃从影之梦,而星途不平坦的他影途也并不平坦,烂片、烂角色接了一个又一个,但这都无可厚非,任何人都是这样的,黄秋生老辣的演技也是靠一次又一次配角经验逐渐磨练出来的,现在回头看去,谢霆锋的电影之路大概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大概是从98年的《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开始,主要影片包括《特警新人类》《半支烟》《顺流逆流》《我的野蛮同学》等等,这些电影里的谢霆锋,大多扮演小混混或者不修边幅的社会青年和警察,很多角色像是专门为其设计的,不需要太多的演技,只需要留个长发穿身痞气的衣服去耍帅即可,那个阶段谢霆锋的演艺事业以音乐为主,电影只是予以辅助,可以轻易看出他在演技方面的青涩,哭戏非常假……谢霆锋不是一个天生的演员,缺少天赋,不像黄渤那样即使没受过专业训练也能浑身是戏。

第二个阶段大概是从《新警察故事》开始的,作为谢贤的挚友,成龙对于谢霆锋的提携自然不在话下,也非常重要,在这部电影里谢霆锋同样饰演了个小混混,却不再只是肤浅的耍帅,演技怎样先放在一边,他的敬业精神开始在这部片里显现,片尾一幕从摩天楼上滑下的戏,他在拍片时甚至险些被绳索勒到窒息,看来成龙对其的影响不只是演戏,还有玩儿命。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与其说是演戏,不如说是演人生,只有不断的提升自我的历练和修行,戏路才能逐渐丰富,演戏时才能更加投入心无杂念。相信2002年的遭遇带给了谢霆锋我们永远想象不到的成长,从那之后我们欣喜的看到谢霆锋由内而外焕然一新的变化,那个勇往直前的愣头小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仍旧勇往直前却更加成熟大度的谢霆锋,这时他需要担起的,不只是自己的未来,还有更重要的家庭。

在之后的《玉观音》《无极》和《情癫大圣》中,谢霆锋开始对自己以往的角色进行彻底的颠覆,开始塑造性格各异的人物,《无极》中的无欢是我在这部电影中唯一肯定的角色,谢霆锋对其阴柔且矛盾的心理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又同时不失英俊帅气,虽仍可见“演”的痕迹,但相比之前已经进步太多,这几部电影逐渐让观众接受了那个“演员”谢霆锋,也让挑剔的媒体和影评人开始对其刮目相看。

之后就是最重要的第三阶段,结婚后的谢霆锋肩负了更重的责任,昔日男孩已经成为男人,要开始为奶粉钱打拼,崎岖的演艺道路抑或可以说是人生道路被谢霆锋一次又一次的克服并原谅着,《男儿本色》和《证人》是迄今为止谢霆锋最好的两部电影,无论是戏里成熟而自然的小警察刻画还是疯狂到不顾一切的卖命演出,都足以看出谢霆锋强迫自己突破自我的决心,人都是逼出来的,谢霆锋把自己放在了命悬一线的绝境,不断的试探着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的极限,证明着自己除了血统外的其它价值,拼命三郎的形象深入人心,掌声和赞誉也比比皆是,更是成为颁奖典礼的常客。谢霆锋对自己的定位非常好,他没有周润发那样的英雄气质,没有甄子丹那么好的身手,也没有张震那样沉默也是戏的气场,只好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细心的观众可以注意到谢霆锋在电影里总是被打的最多的那个,但以前看他被打的时候会觉得皮痒肉不痒,现在则能切身感受戏里那个男人所承受的疼痛,这就是谢霆锋的进步。

做为今年国产贺岁片的重头戏,我很高兴能在《十月围城》里面看到谢霆锋的身影,要知道这样一部汇集了胡军、梁家辉、王学圻等老戏骨的电影是非常考验演技道行的,而谢霆锋果然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非常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在这部电影里,谢霆锋可以说是完全抛弃了以往英俊的形象,情愿让自己戴着化妆胶膜连续三天不卸妆,饰演了一个接近“面瘫”的年轻车夫阿四。

在封建思想牢固,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清末民初香港,车夫阿四的存在就像是黑夜里的一抹纯白的阳光,努力的发着光,他那颗赤诚的心和明朗无邪的笑容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谢霆锋继续着自己的小人物戏路,阿四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20出头的男孩,有着单纯的不能再单纯的读书梦想,暗恋照相馆的漂亮女孩阿纯,对主人鞠躬尽瘁,对伙伴真诚仗义。而就在他得到了读书的机会,又成功的赢得阿纯芳心并提亲成功的时刻,“革命”到来了,他义无反顾的让自己瘦弱的身躯站在了革命的第一线,也许他还不能明白这次“革命”背后的重大意义,但对他来说,“革命”就是保护好自己的主人,哪怕是用生命去换。

这部戏里谢霆锋所饰演的阿四带给我们的感动不是大喜大悲,纯朴的他不会功夫,没有慷慨陈词的口才,也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可他还是让很多人深深的记住了。那种感动,是他看着一瘸一拐的阿纯时那发自内心的微笑,是他用所会的为数不多的汉字写给阿纯的情书,是他把衣服与三轮车系在一起时的坚决,是他最后纠缠住敌人时的撕心裂肺,“爱”的力量是强大的,即使阿四最后死了,这股强大的感染力依然存在,这不仅仅是阿四这个人物的成功,更是谢霆锋的成功。

《十月围城》比我想象的还要好看,文戏的铺垫少有的精彩,一点不觉拖沓,非常恰当的介绍了每个人物的背景和性格,这就像一个拉弓的过程,在逐渐剑拔弩张的过程中,高潮一触即发。而后面长达60分钟的打戏可谓是拳拳到肉,使人的神经始终处在紧绷的状态,每个人物的消亡都足以带给我们良久的震撼,甚至在春哥死的时候我都曾真心希望她能原地满血复活……在这个唯利是图的年代,用心演戏用心拍戏的人少之又少,我尊敬那些还在坚持的人们,这样的少数派最值得我们赞扬和歌颂。

这是篇不是影评的影评,用来表达我对谢霆锋这些年在电影方面的肯定。

4 ) 只要為你活過 我就不是粉末

年末的那些天,我密集的會見了姐妹A\B\C,從她們的口中也知道了好多人的近況,沒有一個完美,多多少少都充滿了缺憾。我們在一起不禁感慨,為什么生活會有那么多惱人的小事情?他們從不會一棒子把你打入絕望的深淵,卻會一步步把你拖入痛苦的泥沼。 而如果不是《十月圍城》的出現,不知道這種情緒會停留在心間多久。它讓我們跳出自己生活的這個小圈子,去審視這個國家,這個世界,這種安穩生活的來源。 『只要為你活過,我就不是粉末』 *王復明:為了去打壞人* (巴特爾飾) 他應該是劇中目的最為單純的一個人,從少林寺只身來到維港,在街邊擺攤賣臭豆腐,平日的愛好就是種綠植。 但是他卻有著最為淳樸堅定的信念,李少堂的一句話“一起去打壞人”,就把他的命運卷入了歷史的洪流。他雖有著一身好功夫,但是之前連一場正經的打架都沒有經歷過。他雖然高大粗莽,但是卻有著一顆珍愛植物的敏感之心。他雖然是人流中極普通的那一個,但是當有人向他發出召喚,他會立刻投身其中。 他也許不懂得陳少白口中的“人人皆平等的自由國度”,他也許沒有其他人那么強烈的革命意愿,但他卻是最敢于挺身而出的那一個。 當最后他拖著滿身鮮血的身軀,來到受困的人群前,揮舞著那雙大手,費力地說出“走、走、快走”的時候,當他竭力說出自己的姓名時,當他最終重重地倒在地上時,所有的人都會對他肅然起敬。 *方紅:我爹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李宇春飾) 她是一個多年漂泊在外,骨子里沒有安全感的姑娘。她是一個表面叛逆假小子,實則內心敏感細膩的姑娘。她是一個打女,也是個孝女。 不知道為什么,方紅的第一次的出場大部分人的反應就是笑場,也許是因為李宇春來飾演的緣故。她雖然已經在努力慢慢改變自己的形象,但是有些東西確實需要時間的洗滌。 隨著電影的推進,人們漸漸開始忘了她的歌手身份和那些漫天的傳言,她現在只是一個演員,一個雖然生澀但是認真無比的演員。 我相信當她最后用力鎖住那扇門,鎖住那一桶桶被點燃的炸藥,她也贏得人們內心的尊重,擦掉了那一片片的有色眼鏡,讓人看到另一個自己。 *劉郁白:愛上一個女人有錯嗎?* (黎明飾) 一個為了跟老爸搶女人而家破人亡的乞丐,一個只懂抽煙槍渾渾噩噩度日的已亡之人,也是一個在緊要關頭讓你為之肅然起敬的人。 也許你從那身扮相上看,的確看不出這是昔日風流倜儻的黎大官人,但是當他開始念白,口里始終喃喃自語,說出“難道愛上一個女人有錯嗎?”時,你就瞬間明白了陳可辛找他來演的原因。 有人說黎明是這里面演的最差的一個,開始我也這么認為,但是當看到最后一幕,看到李嘉欣那絕美的一幕,看到劉公子終于滿足的閉上了雙眼,我不禁在內心里為他流淚鼓掌。 人是多種多樣的,也許有些人天生就是情種,他們為情所生,為情而死,他們活得純粹無比,活在自己精神的世界中。 *沈重陽:給念慈,給念慈……* (甑子丹飾) 一個混混,一個賭徒,一個為了錢可以做昧著良心的事,一個已經喪失基本尊嚴的人,但幸好他沒有喪失掉內心最深處那點最溫柔的地方,他仍可以被喚醒,仍可以被感動。 看慣了他在《葉問》里扮演的堂堂正正的英雄形象,猛然間看到這個有些地痞有些流氓酷愛賭博為了錢可以拋家棄子的設定,還是有些些的不適應。 還但是演得好,打戲就不用說了,最重要的是文戲也好,尤其是最后已經腫脹不堪血肉模糊的那張臉,竟然看到了自己與家人重聚,在街頭歡快地蹬著腳踏車的一幕,幸福與生死就在一線牽,唏噓痛心,無法言說。 *阿四:明天后嫁給我* (謝霆鋒飾) 阿四是個下人,一個拉車的腳夫,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在路過《大友記照相館》時看看里面的阿純。他的生活重心就是能好好干活,能讓老板開心,最后能討得阿純成親,好好過平淡的生活。 謝霆鋒能把這樣一個角色演的絲絲入扣,幾乎讓人忘了他一貫的帥哥作風。婚后的他收斂了很多,成熟了很多,也讓人看到了努力過后的結果,一個真正的演員功力。 最迷人的就是阿四每次看阿純的那種眼神,透著歡喜,帶著羞澀,欲說還休,盡在不言中。當他在海邊把那張用不同大小字塊粘成的喜帖交給阿純時,幸福傳遞給了每個人,同時帶著擔心與不安,不知道這幸福能否真正來到,能夠持續多久。 *李重光:我閉上眼,就是中國的明天* (王柏杰飾) 他是個熱血青年,受著西方教育,信仰人人平等的社會,高呼“不做亡國奴”,革命似乎是他生而由來的使命,他要用自己的生命來捍衛革命的勝利。 但幾乎所有人都忘記了他只是個孩子,一個未成人的十七歲的孩子,他會恐懼,他會害怕,他也需要人來保護,他也需要躲在某人的背后。 但命運偏偏選中了他,作為孫先生的替身,他變成了子彈靶子。永遠記得那一幕,他們一行人躲在孫先生母親家的閣樓里,他因為害怕不自知的開始發抖,孫母只是輕輕的握著他的手,說道:“我替我兒子謝謝你,也謝謝你的父親。” “革命不是只有發發傳單、印印報紙,革命是來真格的,是要有人流血犧牲,是要拿命換來的。” ——陳少白 我們八零后的這一代,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創傷,沒有經歷過建國的艱苦,沒有經歷過文革的磨難,生活在被人稱之為“蜜糖般的生活”中。而我們也會有自己的煩惱,物質生活極大的豐富起來之后,精神的荒原也隨之出現。失去了精神上寄托,像是迷失在茫茫大海上的小船。 而如果你至今還迷惘在自己生活中的那些瑣事,那么去看看《十月圍城》吧!重新開始審視生活中的點滴,重新找到生命的信仰,珍惜這平淡如水的日子,那真的是無數人拿熱血換來的生活,他們沒有享受到的生活,我們絕沒有理由不去珍惜。 最后,向所有這部電影的工作者致敬!你們是扇在所有愚弄觀眾粗制濫造者臉上的響亮耳光。

5 ) 再说《十月围城》

又看了一遍《十月围城》,有些新的感想。这些新的感想,只是电影方面的技术讨论,不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价值观是没法和陌生人公开讨论的,这完全和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等许多十分私人的因素有关。咱们还是就电影说电影吧。)



《十月围城》现在最容易受诟病的就是它的剧情,有许多完全无法忽视和回避的逻辑问题。但许多剧情上的逻辑问题,并不是出于编剧的技巧问题,而是“故事”本身所带来的先天缺陷。就“剧本”来说,编剧实际上作了许多努力来解决这个先天缺陷。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编剧也尽可能地将这些问题掩盖住了。所以我认为本片的编剧还是很不错的。

这里我要先解释一下,我这里说的“故事”和“剧本”是略有不同的两个概念。“故事”是“一个重要人物要来香港,坏人要刺杀他,很多人要保护他,然后很紧张很刺激”,而“剧本”则是把这个故事变成一个可以拍成电影的东西,要有起承转合,要有人物和动机等等元素。

《十月围城》中大部分被某些观众质疑的逻辑缺陷,实际上完全是“胎里疾”,是这个故事本身的预设所带来的。比如,孙中山为什么一定要来香港开这个会?他就不能把那些代表叫到船上去开吗?他非要这么大张旗鼓地上岸吗?就不能化妆潜行吗?

这些问题没法回答,否则就没这电影了。这些问题,不是编剧所能解决的,这得要陈可辛来判断。但既然他觉得没问题,那这就不是问题。对一个商业片来说,只要开场能解决掉“观众进入”和“建立视角”的问题,孙中山来香港的问题就能被掩盖住,起码在电影时间内不是一个致命问题。

等观众看完回家以后,他打开电冰箱找饮料,忽然琢磨过来这事儿了,但这个问题也就变成了“电冰箱问题”了。绝大部分商业片都有此类问题,但就看掩盖的好不好。



本片的开场很快地就完成了“观众进入”,张学友的角色出场就死掉直接建立了杀机四伏的故事设定,然后马上就设定坏人要在香港干掉孙中山的前提,观众完全来不及考虑,或没意识或干脆就不在乎为什么要在香港杀他。只要观众过了这一关,后面观众就会以此为出发点来看这个故事,就是我说的“建立视角”的完成。

如果观众这时就开始质疑这个故事,那只能说明您要么太牛屄了,要么太较真了。



但这种故事设定,尤其是孙中山的设定,也给后面的故事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为后面要牺牲的那些人,必须要为他们找到意义和价值所在,才能让观众在情感上接受整个故事。而孙中山以及他所代表的价值符号的出现,让这个故事的价值所在过于沉重,以至于故事本身反而已经无法承载,结果有些本末倒置。

(所以本片的许多影评到后来已经完全脱离本片而谈论别的主题去了,因为这个主题过于抢眼,已经掩盖住了影片本身。当然,本片的这一主题就价值观来说,一定是许多人认同的。我这里只是就技术问题做探讨。)

选择孙中山和这个背景,一定是因为导演或监制本人的情怀所在。因为从故事角度来看,它的重点在于好人来香港,坏人要杀他,政府束手旁观,民间义士主动来保护。从这一点来说,它也可以发生在1941年香港沦陷时期,或者1960年代冷战时期,也可以发生在当代,有许多选择。但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恐怕后两种方案都无法通过审查,而日据时期就得动用枪械,难度加大许多。

以上都是个人揣测,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主创的情怀所在。



许多人在谈到本片时,都会不自觉地将本片分为“前”“后”两部分。除了所谓的“文戏”“武戏”的区别外,其实在叙事上也很明显地人为割裂成了两部分。

说到这两部分的设置前,我先说一个问题:本片的主人公是谁?标准答案一般是“这是一部群戏电影”,但观众总得跟着一个明确的剧情往下看吧?我个人认为本片主人公其实是孙中山,因为一切故事线都在围绕着他,没他就没这故事。

但由于故事设置问题,孙中山只能在最后出场,结果导致了剧情不得不分两步走,靠接力赛把剧情张力维持到孙中山出场,最后达到高潮(而本片高潮戏份是我觉得全片最差的)。

作为第一棒,观众一开始先跟着王学圻扮演的李玉堂,而前半部分所有的剧情张力也都来自于李玉堂这个角色。我个人认为本片前半部分在剧作结构上是相对最出色的,因为出场人物众多,但杂而不乱,每个人都有清晰的人物线和伏笔,性格建立也有足够的空间。

最关键的是,所有的人物都被李玉堂串联了起来,并被他带向故事的终点。这个结构是非常自然地完成的,观众在李玉堂的冒险过程中,逐次地认识了所有后面要出场的人物,并伴随着李玉堂的视角而接受了他们。


而前半段和李玉堂没有直接联系的人物,其实是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阳。作为本片最大牌的演员,以及功能性最明显的演员(功夫明星),他虽然很抢戏,却没有和李玉堂发生直接关联,而是由范冰冰扮演的四太太完成了连接功能,虽然很煽情很感人,但人物的行事动机和保护孙中山实在是关联不上,而李玉堂后半段一直在打酱油,直接导致了沈重阳后半段也在打酱油的尴尬。

而且沈重阳的戏份,还直接挤压了黎明的那个乞丐角色。乞丐作为本片战斗力最牛屄人物,也负责最后最艰巨关卡,之前却无足够戏份交代这个人物,个人觉得有点可惜。(据说黎明扮演的乞丐原本是武状元,因为不伦之恋才败了家业,被李玉堂低价收购,李玉堂借此发家,并对乞丐有愧疚之情。但片中全无这些信息,估计是后期为了控制片长而剪掉了。)

那么这些省出来的时间花在哪里了呢?就是甄子丹的跑酷场面了。作为商业电影的考量,这种取舍是没什么可商榷的,反正我作为功夫片迷肯定愿意看甄子丹跑酷,不愿意看乞丐痛说家史。但从故事的完整性上来看,这是有伤害的。


之后,为了让李玉堂主动自愿地参与这事,陈少白就被抓走了。李玉堂在这个事件的刺激下(还有戏班的事件,不过相对来说陈少白是主要事件),完成了自己的态度转变,并让之前所有和他有交叉的人物线开始汇集,准备进入动作场面。然后,当一切都准备停当后,也许是为了最后的高潮煽情场面,让导演和编剧觉得搞死李玉堂的儿子是个不错的主意,于是就让梁家辉扮演的陈少白又回来了,并开始接棒跑第二段。

因为导演和编剧要搞死李玉堂的儿子,所以他作为主谋就必须要从后面的故事中脱离出来,否则故事就讲不下去了。但是作为观众一直在跟随的主线人物,李玉堂忽然开始打酱油了,陈少白开始主导故事走向了,能及时跟上的观众没问题,跟不上的观众就有出戏的可能。

好在到了这里,随着孙中山的到来,剧情的紧张程度已经可以吸引住观众注意力,而且李玉堂儿子的悲情选择,也增加了不少煽情场面,观众很可能不会意识到这里会是个问题。(这就是编剧的功力了,解决不了就掩盖的范例)


作为主打动作场面的后半段,整体都非常精彩。甄子丹虽然没时间告诉观众他为什么要出生入死,但他出生入死的过程确实是本片最精彩的段落之一。虽然从剧情来说,沈重阳基本和主线是脱节的,偶尔参与一下主线还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主线故事的理解──他不是来保护李玉堂的吗?怎么又开始参合这些事情了?

电影中对此没解释,而是直接用动作场面和紧张的剧情给盖住了,观众不细究也就过去了。我觉得有了甄子丹的动作场面,没多少观众会在意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这是靠动作场面来支撑的,如果是黎明这种演员来打,观众出戏的可能就会大了许多。)

但我还是觉得,甄子丹的整条故事线有些喧宾夺主了。早知道乞丐的线会剪掉那么多,不如把乞丐和坏警察的角色合并了──这对故事的整体性并无任何影响。

而且,黎明本人并没有真功夫,所以他的动作场面虽然从剧情上来说应该是最高潮动作场面,但最后实现的效果完全是靠剪辑弄出来的,实在是有点差强人意。如果这场动作戏交给甄子丹的话,估计最后效果会好许多。不过,甄子丹的打戏就肯定只有这一场了,从动作明星的角度来看,确实有点浪费了。

据说范冰冰的戏是后来因为调整了甄子丹的戏后才增加的,所以如果将甄子丹和黎明的戏份合并的话,范冰冰也就无必要了。虽然我个人觉得这样做从故事性来说是好事,但从商业性上考量的话,未必是最优选择。(而且这种调整又涉及到李玉堂的戏份,所以说说容易,真操作起来是很麻烦的。)



所有义士都一个个死去,观众开始产生一点焦虑──他们的死是可以接受的,他们为之赴死的理想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他们死去的价值是不是有点不值得呢?

因为观众都知道,车里不是孙中山,是李重光。而李重光最后也是要死的,当这孩子一开始做出选择后观众就知道这一点。他们是为什么死去呢?因为领导要开会。领导开会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要为人民谋福利。

于是这边死人,那边开会,反复进行,当观众的焦虑到了一定程度后,电影就及时出现了孙中山的旁白,安抚观众,他们的牺牲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我觉得这里也是一个部分观众容易出戏的点,因为这里赌的是观众的价值观──观众相信,这里就是一个煽情点;观众要是不相信,从这里开始后面都变扯淡了。


最后的所谓“敖德萨台阶”高潮决战,是我觉得本片故事最差的地方。从整体剧情来说,这里是本片的最高潮,无论故事强度还是情感强度,都要超过之前的几段重头戏。但是,到了这里,孙中山走了(除非这里加一段“铁拳无敌孙中山”的戏码,不过真要这样的话,就不可能有这电影了,审查通不过啊),李玉堂也一直在打酱油,两大高手(甄子丹和黎明)也都死了,导演和编剧剩下的最后办法,就是弄死一个人见人爱的无辜孩子了。

因为这是一个预设的结局,所以这场戏很多细节上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手枪什么的就不说了,我听到的一个最强质疑是,为什么不找20个替身啊?又不是没人)。电影到了这里,就是在赌观众是不是信这部电影──信电影,就一切都好,该感动感动;不信电影,那就只剩扯淡了。



看电影,与其说是编剧和观众的角力,不如说是编剧和观众的一次恋爱。双方都在饶有兴致地猜测着对方的弦外之音,偶有感应则暗中欣喜。

上面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是想说,本片编剧是很厉害的,所有的环节都是丝丝相扣,动一发而牵全身。我在这里啪啦啪啦说这么多,其实只不过是因为电影已经拍完了,所以我才能说这里可惜那里遗憾。对于电影编剧来说,他们是在一片荒芜之地走出一条道路的人,而且稳重大气,破绽甚少,仅此就已让我起立致敬了。



(最后,抱怨一下国内的拷贝洗印,我这次看的是胶片版,画面上到处都是灰尘,而且换本的时候,前后本的画面色彩和亮度都不统一。某影院放映的时候继续虚焦。唉~)

6 ) 因爱生 为爱死

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一直念叨,如果导演够水准应该在最后让孙文说一句总结性陈词,一句就够,果然导演做到了。

革命是一件很带劲儿的事情,充满未知,充满对未知的刺激。要达到这美好理想,必须经过流血牺牲,这流血牺牲的痛苦过程,就称之为革命。要用这一代人的牺牲换取下一代人的幸福。李敖曾经告诫我们这一群人,你们是不会真正去革命的,因为受的苦不够,没有勇气去玩儿革命。据袁腾飞老师说,现在的历史教材中把农民起义的部分基本都去掉了,最近两年才把李自成又搬回来,没有李自成这历史说不圆了。。和谐国也开始怕农民真起义了,毕竟自己也是这么拿的天下。

《十月围城》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从张学友扮演的进步学者的演讲到中枪的镜头我就定下了这个基调。天王跑个小龙套。

孙文幼年曾起小名“帝象”,话说中国历代的开国者出生时都有所谓的帝王之象发生。他曾自诩为洪秀全的继承者,要为万世开太平。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是一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生活。

相对卡斯特罗的683次暗杀,孙文遭遇的可能更可怕一些,毕竟卡斯特罗是在自己手中有政权的前提下好办事。而影片中设定的保镖角色,来自士农工商的各个阶层,他们各个都为了保卫孙文舍生赴死,请问他们又有几个真的懂得革命是个什么玩意儿?

我在影片中看到了爱,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份自己的爱。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份爱保卫这份幸福,舍弃生命又算什么?孙文理念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博爱”,在这血性的情节中得到了最小化的体现和最大化的升华。所谓博爱有点儿类似墨家的兼爱,爱一切人,无差等。从革命者的角度革命就是救度天下四万万同胞,从每个小角色的身上看革命就是一家人的团聚一桌饭菜的甘甜。天下为公的博爱社会不就是这每一个人的小幸福组建而成的吗?

影片诠释的非常完美,我效仿Ipis,没有看任何剧透、影评,为的也是不受任何影响去体会影片的内涵。应景的是影院里有人带着一个小baby进来,不住的或啼哭或嬉笑,和剧情很不达,和影片主旨倒是有一些契合。为了下一代的幸福,可以在自由的空气中随意呼吸,有无数的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宝贵的生命,这其中的大部分人甚至都没有机会触碰到革命的边缘。我们以及下一代,无需记住这许多的名字,臭豆腐也好,王复明也罢,需要的是一个正确的历史观,有一个辩证客观的态度,毕竟有太多太多活生生的生命未等绽放已然凋零。

胡军扮演的朝廷鹰犬,我认为是一个很成功的角色,一个接受西式教育却又毅然回国替朝廷效命的军人,他有一套完善的爱国理论体系,孙文革命初期依靠洋人赞助也确实完全不靠谱。若站在后世的角度去看,孙文确实为了革命干了不少卖国的事情,算不算曲线救国不好说,至少胡军这个角色很饱满,他尽忠职守战斗到最后一刻,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有执行,清廷多一些这样的四有青年骨干,也不至于被洋人瓜分版图。事后我一直在想,编剧难道是在映射什么人或者诟病某种思想吗?在那个年代中西式的教育方法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纠结的那个时代有这样的产物不足为奇。

整部戏配乐是一个非常的亮点,鼓点几乎从头到尾渲染气氛,特别是春哥大战“孙中界”那段,捶的极漂亮。

从《梅兰芳》里留胡子到本片里刮胡子,黎叔扮演的铁扇公公很有“中华英雄”的范儿。整个观影过程我N次把张涵予说成了张韶涵。

最后摘自豆瓣的短评“开会言简意赅是多么的重要啊!”

7 ) 围城:如果,价值观

拉着朋友去貌似广受好评的十月围城,不置可否,我到豆瓣上给了两星,朋友一星,加标签时候竟看到有类似年末最佳电影的,顿时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急急如律令,令人汗颜。 从电影本身讲,这部片子作为纯属虚构类,编剧简直把自己和观众都当傻瓜,反而我看大多评论却“盛赞”这个剧本。我向来讨厌无法自圆其说的电影,即使波嫣也要编的合理,令人信服。最简单的道理,假使中山先生是赴港讨论起义事宜,势必处于秘密状态,那么为何弄得大张旗鼓得全港人人尽知,还有所谓革/命报纸连篇累牍此地有银三百两广而告之。傻瓜都知道,这样跟送死没有区别。中山先生大大方方地把他赴港的时间、目的、登陆地点公之于众,搞得国事访问一般,不知是编剧弱智还是谁弱智。即使所谓行程不是主动透露的,是被清廷和港英当局通过其他途径得知的,那么再得知有危险的情况下,更改行程或者路线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令人不解的是中山先生只为了一个小时的会到香港,我想这大可不必如此吧,派人从中书信往来都会比这里的稳妥许多。就算非要当面沟通,那么如果知晓香港危险,是否可以找到更为安全的地点?外海找艘船么。当牺牲的前提变得缺乏逻辑,就算是惨烈的过程和结果也无法让我动容。再虚构的剧情也不能虚幻到弱智,而此片中的革/命者或是清廷都成了武侠中那种脸谱化、莽夫式的江湖人物。 我不否认一些演员的卖力出演以及电影本身在一些场面、画面上的所下的功夫,但如果基于一个失败的逻辑,那还是烂片一部。就像去年此时看叶问,虽然打得精彩,但我无法容忍六岁智商一般的前提、基础以及结局,好似冠以爱国的名号什么都可以变得合理一样。如今的编剧真是懒得可以,倒推十几年,李连杰的精武英雄那样的片子其实都自圆其说得很。这不是阿凡达般纯粹炫耀技术的电影,且人家在外星,随便乱说都能圆谎。 我并不清楚作为投资者的韩三平们和作为拍摄者的陈可辛们想要通过这部片子传达怎样的意涵。大概就是某种主旋律吧:忠于主义,忠于领袖,忠于革/命,为了新中国,向我开炮。 这是一部披着革/命和民/主外衣的功夫片和家庭伦理片。除了影片开始张学友同志说了几句其实并不准确的民/主的意义,整部片子其实看起来跟民/主、革/命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把孙文的名字换成陈近南、陈家洛或是洪秀全,把同盟会一众换成天地会,红花会或是拜上帝教,我想剧情照样可以展开,并且那样反而望之更加合理。 这部电影宣扬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忠诚、气节。主仆的忠诚,师生的忠诚,夫妻的忠诚,兄弟的忠诚,对朝廷的忠诚,以及所谓作为男人的气节。那些被牺牲的绝大多数的人,并不知道他们保卫的是什么,他们仅仅是一味地相信,那是好人,就似在电影院里我后排那个聒噪的小孩一直问他妈的:谁是好人? 如果这部片子宣扬的是为了某个看似美好的目标,可以将不明真相的、实际上无辜的人当作炮灰,那么这部电影是异常邪恶的。这样的牺牲与后来各种内战里的所谓为了自由解放而让同胞自相残杀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一样地残忍。陈德森浪费了“十月围城”这个片名,它应该留给48年10月的那个长春城。 这部电影另一个吊诡的地方在于,虽然他开头结尾都明确标志了它拥护革/命的倾向,但它其实根本是没有立场的,拍得好似纪录片。每个人都终于该忠于的东西,即使清廷的暗杀者也算是精忠报国,之于道德并无不妥。所谓革/命的正当性仅是通过片头秀两句英文和片尾孙文的两句话体现,十分单薄。如果你假设看电影的人都明白这些,所以直接略去,那么我觉得确实是过于高看我国人民的素养了。 其实我一直怀疑革/命的理由,即使这样的理由是成立的,但是是否足够采取那样革/命的方式去支持,特别是对于除了领袖和直接参与者之外的绝大多数“不明真相的群众”。那些群众大多基于上述若干“忠诚”而参与到那样的血雨腥风中去,而不知他们卖命的目的。孙文或许骨子里是要推行西方式民/主共和,但他最初的口号确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而这之中除了“创立民国”外,看起来与之前的农民起义或是之后的共/产农民起义并无二致。可能这是他为了达成目的而采取的某种妥协,便于凝聚各种反清势力。实际上,在武昌前历次起义的主力正是会党,说明白点就是黑社会,而孙中山本人也入过洪门。于是,好似“十月围城”所述,三教九流的只要是反清的,或只是反洋人的、反坏人的都仅仅围绕在孙文的周围。但实际上这些人并不如后来想象中的那么多,绝大多数的百姓的状态至多是和阿Q一样,“以为革/命便是造反”,只是后来“投降了革/命党”而已。 所以到最后,辛亥的意义只是,建立民国,这个民国并不是民/主之国,只是一个没有皇帝的国家而已。很不容易,我觉得社会/主义史观对辛亥革命的“不完全成功”的判断算是正确的,但理由并不完全相投。之于其实中山先生最看中的“平均地权”,并未达成。后来自称中山先生真正继承者的某党,也以土地作为诱惑使得成百上千万的农民将士用命,以民/主使一众文人一心来归,等到坐上大位,却背信弃义,尊起隐藏的主义,一大二公起来,将土地和权力一并集中于己。 中国自古一众革/命的共性在于,被利用的、被牺牲的人永远不知道真相,或是知道真相又为时已晚,他们永远无法了解他们被牺牲、被利用的真正理由。所谓领导者永远用最质朴的语言来煽动群众,均贫富一类的幌子被打了几千年也屡试不爽,而最终胜利后,最初目标的承诺基本都成空。辛亥后的不实现是因为不现实,而49后的不实现是因为不诚实。反观西方的近世的革/命,最终成功的大多是参与者为了自身的权利真正去抗争的,而不是为了一个空洞的大饼,这样获得的胜利的成果基本是不太会偏离革命的初衷。 于是我在想,能够成功的变革好像都不是以虚幻的人间天国为目标的,都是为了确实可以得到的利益而作的奋斗,即使有理想,也是基于现实利益的,一步一步递进的,而那种看似完美,但一步登天似甚至脱离现实的革/命理想即是群众无法理解的,也是无法实现的。于是这样的革/命的大多会与初衷相去甚远。好些的,达成部分,如推翻帝制的辛亥;坏些的,如49后的中国。 我不是想说什么别人已经说烂的“告别革/命”,只是觉得任何事情都应该冷静下来,了解清楚,看看你要为之努力的是否是你值得为之努力的,或者你是否作被动地作了别人地棋子。无论再伟大的事业,都不能让对这个事业一无所知的人牺牲,即是你认为这个所谓伟大的事业是为他而努力的。任何人都没有让别人当炮灰的权力,炮灰看似是自愿充当炮灰的,但实际确实被愚弄的。这是距离辛亥100年后的今天,除了要记念那样的壮烈之外我们应该了解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被尊重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别人掌控。如果这点我们体悟不到,那么这一百年我们就没有进步。 我自己都有点不知道自己在扯些什么,越扯越远,也不容推敲。但有一点我很清晰:虽然十月围城仅仅是电影,好似不应上纲上线,但如果他宣扬的是为了一个目标就可以不择手段地而牺牲实际上并不知情的人,那这部电影就不是一个好电影,无论目标对错、善恶。 PS: 一个月后回头想想这部电影,我发现或许有点误解作者的意思,好像作者是否有意无意地就是在质疑我上面所质疑的东西,但是因为尺度所限又用一些情节和表述拉回到了主旋律,又骑墙了一把。我不知道背后的故事,只是猜想了。

8 ) 《十月围城》观后感

在2009年即将过去时,《十月围城》终于给2009年灰暗的华语电影一个光明的结尾。

这部电影,让我看得荡气回肠,心绪难平。

豆瓣上已经有那么多5星的夸奖了,不多我这一个,所以我也不想多说什么了。但对我来说,今天这70块钱是我今年在电影院里花的最高兴的70块钱。

《十月围城》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它也没有明显的短板,在每一个环节上,它都做到了优秀。而且,它还让我感动。对于2009年的华语电影,我也不想要求更多了。

对于华语电影来说,我作为一个观众被真正的感动,我就觉得值得向大家推荐了。(我得说明一下,我对华语电影和外国电影的评分标准是不同的,华语电影的标准我肯定会更宽松一些。)

对于那些期待着看到一部“武打片”的观众来说,你们可能会失望,因为“武打”场面很少。但对于期待着看到一部精彩的剧情片的观众来说,你们一定不会失望。2个小时飞快地就过去了,你不会想到要去看表。

所谓“文戏”“武戏”的分别,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那些动作场面终于没有脱离剧情为打而打了。每一场动作戏都是为了剧情服务的,炫技的成分已经被减到最少。

对于这个故事,我想说的太多,结果我什么都说不出来。每一个人都能从里面看出自己想要看出的东西来,而这就是好电影带给观众的礼物──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观影乐趣。这就足够了。



《十月围城》马上就要面临着《阿凡达》的竞争,虽然我非常非常期待《阿凡达》,但我还是希望,《十月围城》能够在票房上战胜《阿凡达》。

因为,《十月围城》里有中国人的情感,再华丽的视觉特效,在那些能够打动国人内心最隐秘处情感的电影面前,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短评

每个演员都有突破演出的一部电影--谢霆锋不再是帅哥,黎明不再是小白脸,胡军不再是大英雄,甄子丹不再是功夫之王,张涵予也不再是大老粗。春哥演得真的不错。我最喜欢甄子丹在街上被追的那个镜头,一气呵成,很爽。最感人的始终还是亲情,春哥为她爹,甄子丹为他女儿,王学圻为他儿子。

3分钟前
  • 伊豆
  • 推荐

论制作,在华语电影圈绝对是一流水准。遗憾的是,一成不变的煽情手段、按部就班的氛围营造和痕迹明显得就像把每下一秒钟都提前写在银幕上的执导和稍显混乱的剪辑(尤其是几场打戏)以及清一色脸谱型程式化的角色,令精彩度打了折扣。3-4星都是中肯的评价。

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非常平庸,可能我对本片期望值太高了

9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前半段的文戏绝对是09华语片中群戏的最佳。。

11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学友在开头的那场戏告诉我们:在某些地方说了不该说的,不管你多牛逼是歌神还是什么,都可能被一枪爆头。

14分钟前
  • 王若虚
  • 推荐

每个演员的演绎都非常精彩

19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一部成功的商业影片,有太多值得国内电影人学习的地方,如何层层包夹突出重围。作为今年最优秀的一部华语商业影片,这个片,值得去影院看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凡是看到鼓励人牺牲的片子都感觉寒毛直竖。尤其是非要把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你面前--17岁的孩子。黎明的李公子扮相也太装 14 了(13+1)

26分钟前
  • Fenng
  • 较差

1.原来张涵予是声优。2.打心眼喜欢那个小女孩。3.胡军放倒黎明后跑台阶的动作也太童真了。

28分钟前
  • 开树的花
  • 推荐

我闭上眼睛就是中国的明天

32分钟前
  • 喜连连福满满
  • 力荐

一颗星给扎实的剧本,一颗星给陈德森的单纯;一颗星给陈可辛制造的品质,一颗星热乎乎的剧力和情感。还有半颗星,给明明白白拍戏,认认真真制作的劲头。

36分钟前
  • 程育海
  • 推荐

王学圻真是老戏骨,极好看。春春和巴特尔演的都不错,小谢也挺让人意外的,就是据说最后的上映版没了那段让人笑场的胡军“飞”上楼梯的那段乌龙,还蛮可惜的。哈哈哈哈。话说,导演说他喜欢胡军,我砸不觉得呢。

40分钟前
  • 走走走走一
  • 推荐

看完《十月围城》,让《三枪》,《刺陵》,《风云》都打酱油去吧!

44分钟前
  • BTcooky
  • 推荐

2009年唯一让我激动的华语电影

45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剧本有硬伤,但靠着凌厉的打戏和演员的集体精彩演出使得观众无暇顾及。制作精良,彼时的香港还原得非常真实,人物的塑造也很饱满。对孙文这个角色的拿捏和塑造最为有新意,几乎全是间接描写,但每一笔都很到位。有两次眼泪差点掉下来,都是谢少的戏,单纯专一的男人果然最打动我。全片感想:做人要低调

50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推荐

春哥救了孙中山,没有春哥就没有新中国!!!!!

55分钟前
  • 义达木糖醇
  • 力荐

王学圻的表演抢了整个电影的风头。导演对动作-剧情混搭的驾驭还显稚嫩,但是很有诚意。4星鼓励。

59分钟前
  • 阿北
  • 推荐

这样做,值得吗?热血,情怀。民主启蒙,流血革命。过去一个世纪了,有些东西还是令人不满、难平,孙中山、剧中人和我们观众都没有看见。如果这片子无法从”三地烂片拼盘“中突围,如果网络上的愤怒只是无聊叫嚣,那我也没什么好说了……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如果孙文的扮演者行到最后都没有露脸会不会戏剧效果更好?那么阿四、方红、王复明...他们都是为了一个没有见过的人一个意象而死,会不会更加令人感到伤心。

1小时前
  • Echo
  • 推荐

挺一般的啊,为啥就有人鼓掌看哭了呢

1小时前
  • 豆维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