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无责任乱解:顺叙故事是这样的……
珍妮八岁死于车祸,她老妈(银发短发的那位)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也好,出于私心也好,擅自把玛利亚当作珍妮替代品来养,给她洗脑,也给所有人洗脑:死的是玛利亚,不是珍妮。
人是不能变成另外一个人的,为了变成珍妮,玛利亚硬生生地幻想自己是这样的眉眼,金色的头发,淑女的举止,甚至有着写作天赋---这样强烈持续的幻想下,玛利亚小朋友人格分裂了,真实的她一直躲在这个人格面具下,逃避她无法面对的现实(好朋友死在自己旁边,被迫和家人分离,和死友母亲当作替代品……)
心理学上讲,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起作用的表现,如果直面现实的悲痛,让人实在是无法承受的话,自我保护机制就开始工作了,方法很多,常见的就是这个:人格分裂。
然后,为了持续给予自己安全感,或者说潜意识里的自我对情感的需求是无法改变的,玛利亚把珍妮的母亲想象成自己母亲的样子,结婚对象也想象成家乡男人熟悉的模样,譬如她哥哥(为什么是她哥哥,我倒不觉得是乱伦心理根源之类的,我觉得是因为八岁之前他最熟悉的适龄男人样品就是她哥了,电影里这点我觉得做的很细致,人物心理分析太tm的精狠准了),生的小孩儿也长成自己家族人种的样子、房间布置也用老家类似的风格。
虽然多年过去,玛利亚用这种保护机制活得相安无事,她也一直在人格面具的庇护下顺利逃开了真实的自我和当年的惨事。但由于小说的失败,让压抑的自我又再次浮现,无处可逃的问题还是得面对了:这个会写小说的珍妮真的是我吗???我是谁???影片用八岁时的玛利亚不停地出现骚扰苏菲扮演的珍妮人格来表现玛利亚的这用心理波动。
也就是说,变脸也好,伤疤变形也好,空间扭曲也好,最后她渐渐变小也好,都是具象化地表现她的心理变化,这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也是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导演他,只是想讲清楚这复杂的心理变化吧!牛的是,他也真的表达清楚了!或者说表达得太细致太入骨了!我都不得不怀疑导演或者编剧是有切身体会么!我如果不人格分裂一下下哪里知道这么详细的感受哦?
反正好多隐喻按照这个思路去想,就知道导演想说的是啥了,最后一幕就是玛利亚最终认清了自己是谁,也安然和自己分裂出来的人格共处了。
p.s.我喜欢的一幕:按记忆寻回家的玛利亚在欢快的弹唱声中自在地舞了起来,镜头给的是特写,强调,这是与生俱来的舞动,也是她最终承认自我的关键一击,音乐果然强大……然后,我最喜欢的一幕来了,红衣女子热情的舞蹈,勾魂的眼神,暗示玛利亚本来就是这样的热烈女子啊!
2 ) 《不要回头》剧情分析
我认为剧情应该是:黑发的女孩是玛丽娅,金发女孩是珍妮,死去的是金发珍妮,活着的是黑发玛丽娅。影片中时不时出现的那个黑发小女孩是玛丽娅残存而努力扑捉的儿时记忆。
玛丽娅的母亲与婚外情人生了玛丽娅,不为其母亲的丈夫所接受,只好叫她跟随好朋友(其养母,也就是珍妮的妈妈)一家走。玛丽娅与养母一家在路上遭遇了车祸,珍妮死了,玛丽娅也受了重伤,失去了车祸前的记忆。珍妮妈妈把玛丽娅当着珍妮来抚养,从此玛丽娅就以珍妮的身份活着,在其生母的丈夫和同母异父的哥哥那里却告知玛丽娅遇难了。玛丽娅跟珍妮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却一直把记忆中生母容貌影在珍妮妈妈脸上,把同母异父哥哥的容貌影在丈夫身上。在她写小说的时候,尽力去回忆八岁以前的事,就出现了人物影像的不断变化,其不断地在珍妮和玛丽娅之间转换,玛丽娅的影象还原得越多其困扰越大。后来,其在珍妮妈妈抽屉里发现了那张相片,激发她回到意大利去寻找真相。当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坐在梳妆台前,终于回忆起了儿时的往事:自己是如何跟珍妮一家出走、遭遇车祸,然后替换珍妮活着。
黑发的玛丽娅终于完全还原了自己,金发的珍妮(苏菲马苏)只是一个影子旁观玛丽娅回到丈夫和孩子身边。影片最后,玛丽娅、珍妮合写小说,寓意着小说的内容里玛丽娅与珍妮的角色就是如现实一样在不停地转换。
3 ) 很过瘾的一部片子
去影院之前就上豆瓣来看看,发现很多人都看不懂。看过后估计这些人可能都是看的带字幕的原版,翻译不到位肯定会很影响对影片的理解,所以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到影院去看配音版的外国片啦,本人英文本来就不好,如果理解不够启不是浪费一部好片子。
先来简单说说影片的内容, 豆瓣上一些看懂了片子的影评与我的理解有所出入。
莫尼卡是私生女,父亲不承认她也不爱她,她母亲就让珍妮的母亲把她带走,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她自己的家庭。而在回家途中发生了车祸,珍妮死了,莫尼卡活了下来。而珍妮的母亲思女心切,就把莫尼卡当成珍妮在养,莫尼卡所缺失的记忆也由珍妮母亲讲给她听,所讲的却全是珍妮小时候的事,连写作文她写的都是珍妮的记忆。所以莫尼卡一直把自己当珍妮,所以在写小说前她一直就是苏莫玛索所饰演的珍妮的样子,老公也是她童年记忆最深的亲生哥哥的样子,母亲是亲生母亲的样子。她的生母与养母都不希望她找回记忆,养母不想失去她,不想她变回莫尼卡,而是她永远的珍妮,而生母更不希望她回去找她,影响她平静的生活。但当她开始写小说后一切都开始变了,她写的是有关童年的事情,让她慢慢在找回那时的记忆,而那曾经的记忆又与现实不符,所以她慢慢有点精神分裂的倾向,看到什么都在变,自己也在变。其实这时导演是用了一种抽象而夸张的手法在描述,不是事物变了,而是她慢慢回到了现实,真正看清了这每一张脸,而这些又与她深刻的记忆相违背。
莫尼卡越来越受不了这种折磨,所以要拿着旧照片踏上童年的路,找回这所有变化的原因。最后她终于找回了所有真实的记忆,也就终于接受了现实,不是现实变了,而是她慢慢变回了莫妮卡,所以最后她摆脱了珍妮的阴影,找回了自己。在结尾处,珍妮回家了,而拥抱丈夫孩子的却是莫尼卡,说明莫尼卡回到了现实,而珍妮这个童年好伙伴也一直陪伴着她愉快的生活。
这是一个非常细腻的故事,把人物内心刻化得过于精细如同显微镜下看事物以致于太微观而让很多人看不清。有点象刘青云演的《神探》,把一个人的不同性格全由各种人表现出来,而不只限于这个人的内心读白或肢体动作。这是另一种角度,相当细腻而深刻,让我在看完后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莫尼卡舒了一口气。
原来我们的一切困挠都是有原因的,但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没来由地发脾气和郁闷,周遭的一切都在变,变得另人烦燥,而我们只能象困兽一样找不到出口,有些结是可以解开的,而有些结也许只需要我们泰然面对,不要回头。
4 ) 导演会被那翻译气死。。
本来是很悬疑的片子吧 被那个翻译用他特有的“生活经验”翻译成了国产生活片。。。
翻译的人除了听得懂你好 谢谢 再见之外其他长句子基本都是自己编的。。。
有两个地方很搞笑 苏菲玛索夜晚跑到客厅发神经时 男主角追出来骂她:“你在搞什么鬼?!”(翻译:你没事吧?又做恶梦了?看来翻译是个温柔的男人。。。)
然后男主角问:“你为什么在哭”
苏菲玛索答曰:“什么?我没哭啊”(翻译:我好得很啊)
然后手上脸上都是水 她说:“我不明白,我没感到悲伤”(翻译:味道很怪。。。。。。。)不懂的人还以为苏菲玛索头撞倒了马桶呢。。。
最后贝鲁奇进门回头看在门口的苏菲玛索 小孩跑出来问:“妈妈你在看什么,那里没人啊”(翻译:妈妈,那个站在门口的姐姐是谁啊?)翻译直接把苏菲玛索反隐形了。。。
5 ) 你看你,纠结的生活,扭曲的脸
强强对话,强强联手,在充满竞争性的领域,这总是看客期待的对话,在电影领域同样如此,两大人气影星联手总是激起一堆人的期待,一方面,他们是合作关系,要共同演绎完成一部影片,这不妨碍他们惺惺相惜;另一方面,正因为惺惺相惜,有可能激发身上的表演基因和竞争因子,产生飙戏冲动,让一部影片精彩纷呈。当然,上面说的是完美的情况,但是对于《不要回头》来说,听到演员阵容时时,一方面,我很期待,苏菲玛索和莫妮卡贝鲁奇,天呀,都是性感女神般的人物,怎能不让我期待的同时又淫念四起。另一方面,说实话,二者在演技上都不是同时代突出的人物,而且相逢之时已不是演艺生涯高峰期,连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两老戏骨在《盗火线》火光四溅后,再次重逢于《正当杀人》都是让众影迷流着泪的骂烂片,同时感叹“廉颇老矣”,何况她们?这,确实让我有些担忧。
看罢此片,总体感觉,还不错,低期待倒是带来了不差的观影体验。它总体还是一个剧情和故事主导的电影,二位女星只要跟着体现情感细节就算全满了,这方面她们还是做的不错的。另外,期待两位性感演出的观众,就别指望啥了,虽然影片一上来就是苏菲玛索换衣服,但是整部影片既没有太激情的画面,也没有很文艺的裸露,所以,包括我在内,让淫念的记忆还是留在《云上的日子》和《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中吧,何况,后面会谈到,这部电影的核心其实也不是演员。
从情节上,这是一个我称之为“濒死体验”+精神分裂的电影,就“濒死体验”作品来说,类似的佳作已经不少,《第六感》、《停留》,不过这部电影倒是更像一部这方面并不十分出名的电影《眼前的生活》,一个关于丧生于枪击案的女孩在“长大”后才发现自己已死去的故事,即它把“濒死体验”的时间延长了,二维空间同步生长,直到一天,交汇融合,得知真相。但是,它又是一部另类的“濒死体验”电影,即,所谓的不明真相的不是死者,而是生者的不甘,是她在代替死者的身份去体会那份感情,一个“濒死体验”的情节延展,带来的确实是温情的精神分裂的结局。“濒死体验”类电影的模式常常是过程悬念不断,但是推进缓慢,同时让观众一头雾水,然后结尾来个反转,所以中间的过程能否抓住观众很重要。而这部影片在这方面做的似乎过于文艺和玄虚了,影片基本分为两段,苏菲玛索领衔上半场,只见她有颇为幸福的家庭,但是却在家中感觉到灵异般的事件,一会儿在镜子中看到了另一个女人的脸,一会儿又见墙上照片中,丈夫身边的女人也换了一个人,于是,她时常失态的歇斯底里,她的个人精神状态和家庭生活都显得岌岌可危。
总体看,本片的剧情进展在同类影片中不算新鲜,不过有个特色就在于中段,有个诡异的过渡。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把咱中国网上曾经流行的诸位张扬奇女子的脸选两个人,各取一半拼接在一起会是何其惨烈的恐怖。那么两个美女的脸呢?很遗憾,结果也是让人不适,本片在向莫妮卡贝鲁奇领衔的下半场过渡过程中,就见两个女人的脸诡异的拼接在一起,中间还时不时来些相互转换,可谓扭曲之际。我对这样的拼脸游戏是不太适应的,但是这也可以看作对后面结局的暗示,因为,主人公的生活本身就处于扭曲状态,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一如此刻的观众也云里雾里,不明就里,导演索性就添把火吧,让两张脸拼接起来,似乎在告诉我们,此刻看到的生活是分裂的扭曲的生活,是处于不同的空间下相互交织的生活,对于熟悉了此类题材的观众,此刻的悬念已经解开了一些,剩下的就是猜到底谁是现实,谁是虚幻了。
从虚幻回到现实需要成本,需要痛苦的自我再认识,既然导演让观众都要经历这样一个面对诡异的“双生脸”的不适,就何况接下来莫妮卡贝鲁奇的真相追寻过程了。我感觉这一段,莫妮卡献上了超乎她平均水准的表演,特别情感的波动、逐步认识真相的错愕等细节都表现的很有感觉。而这一段,导演又给乱局添火,突然多了一个妈,又多了一个男人,还多了一张带来转折点的照片,这张照片就如记忆深处的快照,一下子激起了莫妮卡的模糊记忆,终于让她逐步趋近记忆的真相,那场让她的生活和精神分裂的车祸,一个好姐妹离她远去,带给她的是巨大的心灵创伤,这份创伤挥之不去,以至于统治了她的心灵,让她心甘情愿的作另一个人。在前段,当不同空间的生活主线揭示后,我还以为这是一个纯的濒死体验的故事,是一个死者对生者的温情注视和对自我状态的发现,而到了这里才发现这是一个生者的情感轨迹,面对深爱的人的离去,我们常常不愿相信现实,哪怕现实就在眼前,于是短暂的自我欺骗本身就是一种温情的自我防卫。这部电影将这种自我情感的防御过程拉长,将其程度加深,没有一些精神分裂影片常见的狰狞和残酷真相,这部影片的最后倒是显得温情脉脉,令人感到一丝温暖,最后苏菲玛索和莫妮卡贝鲁奇两人并肩打字的场景,预示着,她们的灵魂不再纠结在一起,而是平行存在,一个是现实,一个是记忆,带着对姐妹的怀念,生者终于卸下那份悲伤,带着那段记忆,也带笑开始新的生活。
与剧情一样,这部电影的定位也让人纠结,找来两个多少影迷眼中梦中女神般的明星出演,让人不由自主的会将其打上商业电影的烙印,期待的也是文艺悠长,但是也香艳动人的演出,即本来这部电影让人期待的是以主演为核心。但是,影片却充满了小众味道和导演的个人情趣,用的是容易让人晕头转向的剧情架构,导演还在其中实验一些技法,同时线索众多,搞的内涵极深,这方面,我总感觉其处理上有些过于追求技巧,把这部电影似乎当成了个人的智力游戏,叙事上有些没必要的故弄玄虚,还找来两位女星,更显得对他自己,对观众都是过于高昂的成本。所以,与影片中双人脸的扭曲一样,这部电影在商业和文艺两张脸上缺乏有效的过度和自然的衔接,却有着深深的裂痕,虽然本片的情感细腻真挚,坚持看下来回味也算悠长,但是结合两位女星的本令人期待的合作,却拍摄这样一部导演个人风格的电影,这多少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7023bbfbfa1a372e4f4aea95.html
6 ) 那些分裂的迷惑和疼痛
我们是冲着美女苏菲玛索、哪怕是迟暮的美女苏菲玛索去看这部电影的。然后发现女导演把女主角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拍得十分惊悚,惊悚的原因是真实。
这部片子里有一个女主角和几个主要演员,分别是女主角的童年、女主角自己、女主角理想中的自己、女主角的丈夫、女主角理想中的丈夫、女主角的母亲、女主角理想中的母亲。
可能每个人眼里的哈姆雷特不同,我是这么理解的,也许能给其它观影后的人有所参考。
首先,还是童年的阴影,这来自于弱势儿童因生活常态发生改变产生被抛弃的恐惧,如搬家、亲人生病、异地求学、与亲人分离等。
这种恐惧激发了童年女主角以毁灭真实自我来进行自我保护,从此,她是理想中的她自己---珍尼,她慢慢长大,如常人一样拥有了正常生活,结婚生字。但是无论现实中她获得了什么都不能令她感到安全,因为她常常发现自己有伤痕累累丑陋的一面。勇敢的珍尼回到家乡寻找答案。
珍尼发现正是那次缘自9岁的被抛弃,自己早就死了,真实存在的其实是女主角,而自己只是女主角理想中的自己。面对真实的力量,珍尼发现承认事实其实也不是很差,毕竟她还是莫妮卡贝鲁奇,西西里岛的美丽女人。
一旦确定真实的自己,她渐渐意识到,身边的人也不是那么糟糕。丈夫还是一贯的英俊优秀体贴、孩子们始终未变。她理想中的母亲不值得她抓狂、她的母亲和阿姨都很爱她。甚至她童年的伙伴、与她产生异性吸引的哥哥都是一直记念着她。
从“我是谁”到“接受真实的自己”,电影混杂女主角成长的隐秘、对亲人的理解和宽恕。童年她被迫离家是因为与兄弟发生不伦的异性吸引?
这样的接受之后,真实的人继续生活,理想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分享属于自己的天地。欢欣共存。试想,网络难道不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自己吗?有的人习惯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即使是出嫁的女儿也对娘家不过分期待。有的人喜欢将网络与现实紧密结合,网聊之后还要结婚、见面、做生意之类。
这都是各自选择的自由吧。
7 ) 剧情分析《不要回头》
影院里的宣传海报是打着“惊悚”牌的,心情有些压抑的周五傍晚,去看了这部电影。最初是为了释放压力,诚然还抱着看美女的期待。苏菲玛索的嘴角眼角都太勾魂,美人总是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展示她不同的魅力和风情。国外大概上映的比较早,看到的影评大都模糊,负面较多,影院里的人也很稀疏,整个大厅大概只有六七个人。
女作家在对自己的童年做纪实回忆录的时候掉入了一段因车祸而丢失的记忆中。整个影片可以理解为,在寻找爱和记忆。人脑是个缜密复杂的组织,一段记忆因外力而失去,也可以无意识的被唤醒。
一个在意大利出生的女孩Maria是妈妈的私生子,在母亲改嫁的时候她不被继父接纳所以送给一个法国家庭收养。法国新妈妈带着全家——丈夫和一对儿女去意大利接她,留了一张合影,照片中有法国妈妈、法国姐姐、她自己和意大利的亲生母亲。法国家庭对她表现出了很大的友善和爱护,尤其是在收养前的接触中和法国姐姐的友情,对她的影响非常大,她以为自己即将拥有的是新的美好生活,但不幸的是在返回法国的途中他们遭遇了车祸,幸存下来的只有她和法国妈妈,与此同时她失去了记忆。但是对于爱的渴求感仍在并且变得非常强烈,车祸的后遗症致使她看到的都是自己认为的画面,法国妈妈的爱plus意大利妈妈的面庞,成年成家后丈夫的爱plus童年意大利哥哥面庞,对自己儿女的爱plus幼小时记忆里自己和哥哥的面庞,车祸后她就这样活着,也许是对于爱的强烈渴求让她在昏迷中期待自己能像Jenny一样的被妈妈爱,而法国的妈妈也无法从失去自己全部的家人的痛苦中解脱,所以,Maria的生物学躯体被注入了Jenny的回忆,所有的细节和经历,她像Jenny一样活着,法国妈妈也像Jenny一样的待她。这种对于缺失的填补满足了同样被伤害过的无血缘关系的一对母女。Jenny拥有的写作天赋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在Maria的身体里延伸,Maria眼中的自己就是Jenny——金色的长发,褐色的眼睛,清秀的脸和天生对写作的敏感以及想要对此终生的追求。直到最近她在对童年细节写作的一次追忆过程,零碎残破的记忆像是受了启发一般,跌跌撞撞的想要回归自己正确的位置,而回归的过程中的一些凌乱也就成了这部影片的卖点——惊悚——她眼中的一切都开始变化,先是女儿无意识的动作触发了自己幼年记忆里深埋的画面,接着是丈夫那本是幼年哥哥的黑色瞳孔开始变成浅蓝色,甚至儿子女儿自己的脸都开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让她恐惧。童年的自己在深夜里对她召唤,她因悲伤而泪流满面却不自觉。她看到自己的金色头发变黑,浅褐色的温柔细眼一步步变成意大利家族遗传的黑色大眼睛,家具的位置、墙上的照片,旧有的记忆和真实的画面错位的出现开始颠覆她所有的逻辑——看到丈夫平静的脸她认定是自己出了问题,医生的检查报告却显示生物神经的各项反应都正常,由此她认为一切都是自己是因为最近一部小说的压力过大而导致,所以开始吃药,宁肯吃药也绝不承认他人对她写作天赋的怀疑,这个时候“她是倔强而执著的写作天才Jenny”,抗抑郁和保持安定的药片让她产生幻觉:无论如何都走不出的马路湾、儿子突然移位的胎记…… 药片也无法抵挡意大利的Maria像春天动态的嫩芽一般从“Jenny”的身体里成长和复苏;她的恐惧和不安想要得到解决,她想回到妈妈的身边——是妈妈给她记忆的画面,而妈妈的脸也是唯一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是最安全的。但是当她回到妈妈家的时候,她捕捉到了做早餐时妈妈慌张的表情(可以理解为法国母亲精心维护的爱和美被打破),紧接着妈妈的脸也变了(从之前的意大利妈妈变成了法国妈妈),妈妈成了陌生人——她终于崩溃,而偶然间翻出的收养时留下的合影让她产生了要去意大利执念,去有着陌生脸的法国妈妈告知的“Jenny”一直以来“看到”的并且认定的意大利脸庞妈妈生活的地方,去追寻根源。
“Jenny”在去往意大利的火车上,车窗玻璃中反射的自己仍是她自己的意识,那是成年后的作家Jenny,坐着的却是成年后希望了解清事实的Maria。她放佛是去过意大利并且生活了很长时间一样,街道、路线,她被童年的意识产生的影像小女孩引导,此时的“Jenny”不认识自己幼时的脸。餐馆里看到妈妈她很兴奋,妈妈却对她的到来紧张、冷漠和抗拒,因为她是自己的一段不堪的回忆,她应该不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她无法面对突然出现的这个不能暴露在阳光下的女儿,她不喜欢她,她选择逃避。而“Jenny”的意识里,这个妈妈伴随着自己成长,这个妈妈是最亲的人,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亲生哥哥对她在餐馆的出现表现出了很大的惊喜,“Jenny”却认为这是她的丈夫,“Jenny”的世界里活着两家的亲人,丈夫的爱和哥哥的脸庞,而此时的哥哥感兴趣的却是她长得实在是太像他妹妹了,所以哥哥来到了宾馆去看她,而“Jenny”认为是hubby来找她,满心的欢喜,但是仍旧不能在sex上灵肉统一,她疑惑惊恐他既是丈夫又不是丈夫。她随着童年的自己来到意大利家里的party,家具、墙画,一切的一切都让她恍然所悟,一切八岁前的时光开始复苏,现实的自己是个成人,她拖着Jenny、Maria和小Maria步履沉重不堪,她无法停止去追寻的步伐,记忆仍旧不能完整地展现,她在一步步地靠近,就像拼图游戏一般,在最后的完善中总是惊心动魄!童年的自己,仰望着高台的琉璃器皿,她变得幼小,曾经的烫伤也开始鲜活,她缓缓站起看着镜中的自己变成了那个陌生童年小女孩的脸,意大利的妈妈轻轻的抱着她,讲述着自己的无奈,同时也揭示了所有事情的真相,她终于知道原来自己是Rosa Maria!抓狂!惊恐!跑出门外,彷佛又是重演,那熟悉的场景,来接她的法国妈妈,就像八岁那年一样!她终于记起了那场车祸和车祸前所有的事情,沉浸在回忆里的她,幼小而无助,如同那个八岁的Maria,幻觉年轻的法国妈妈抱着她,告诉她一切都已经过去,问她是不是又做了恶梦?温暖、慈爱、怜悯,就像她的Jenny生涯,她恼怒地推开此时不认识的这个年轻的法国妈妈,妈妈却不生气,说会在外面等她回家。穿好衣服走出门,已经满头银发照顾了她八岁后所有生活,包容了她无数个噩梦和坏脾气的老了的妈妈微笑在阳光下等着她。
回到法国,换好衣服,又回到Jenny的生活,记忆已经找回,家人的爱一直都还在,她已经明白Jenny不是她,姐姐Jenny站在门口看她和孩子们亲昵,暖暖的鼓励和笑。Rosa Maria继续开始写作,继续Jenny擅长的工作,不过这次,是有着姐姐强大的精神支持,书写她们共同的童年回忆……有家,有爱——They are one……
8 ) 亲爱的,这人生只是梦一场
年轻的时候,我看倪匡的东西并不多,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原振侠系列中,一个好像现代版聊斋,叫《宝狐》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男人,有一天遇到了一个堪称他梦中情人的女人。这个女人,从样貌到性格,没有一处是不合乎他的期望,男人于是将女人带回家中,像所有聊斋的小说一样,日夜缠绵,耳鬓厮磨。然后有一天,这男人发现,他身边的人,除了他以外,竟然都看不到这个女人,然后又有一天,两个很奇怪的人从另外一个星球而来,他们告诉这个男人,和他耳鬓厮磨的女人,是来自他们那个星球的一个罪大恶极的逃犯,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她”,它曾经毁灭过很多生灵,它并没有任何的肉身,只有魂魄,更别提性别,它逃到地球来,只是为了躲避追捕,和男人在一起,也是为了利用男人的生理气场之类的东西来当自己的肉盾而已。
男人不相信,你们说它没有肉体,那么为什么我可以触摸到她,亲吻到她,吻得到她颈间的香气,外星人告诉男人,那只是它用它的力量激发了你的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感觉而已,它可以知道你心里要的是什么,就可以直接让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摸到什么,甚至做爱的高潮,也只是它激发你的神经系统,给你的感觉而已。这一切都是幻象,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当然了,在经过了一些必要的证明手段之后,男人不得不很绝望的承认,这是一个事实,故事从这里开始滑向了类型小说的俗套——虽然明明知道那个“它”甚至连人也不是,但男人还是将“它”当成自己最爱的女人,决定继续保护“它”,哪怕是为“它”牺牲生命,而“它”也为男人的这份情感所感动,最终选择了放弃抵抗,和外星人的狱卒离开了地球。而男人,在他未来的日子里,则再也无法爱上任何一个女人,最后孤老终身。
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博士是一位天才。得到诺贝尔奖的那个时候,纳什博士已经是一个66岁的老人家了。在他曾经年轻时的某一天,一个男人找到了他,他告诉纳什,国家需要他为国家进行秘密的工作,他唯一可以联系的人就是自己。于是,天才的纳什博士在之后的三十年里,成了一个衣着怪异、整日在黑板上乱写乱画,四处留下稀奇古怪的信息的人,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那个时常来和他联络的神秘男人,甚至之前他在普林斯顿里唯一的朋友和朋友可爱的侄女,都只是出自他的幻觉,他们并不真实的存在,却构成了他整个的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亲人的关怀下,纳什博士开始治疗,但是他面临着两难的困境: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将让他回到这个真实的世界,但是却将摧毁他的大脑,他讲从此碌碌无为的度过此生。最后,纳什博士做出了他的选择,他决定不依靠药物进行治疗,而用自己的毅力去忍耐和控制自己的幻觉,就让幻象中的人永远在他的生活中存在下去,他不会和他们再说话。
这段故事最后被改编成那部著名的叫做《美丽心灵》的电影,在影片的最后,纳什博士和夫人从礼堂走出来,看到远远站在角落里的他幻想中的朋友们,他们默默的互相望着对方,谁也没有再说话。
突然想起讲这两个故事,是因为这几天刚刚看了由苏菲玛索和莫妮卡贝鲁奇合演的《不要回头》,开始的时候当然只是奔着两大女主角去的(也许大家都是吧),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却发现原来是09年意料之外而又不可多得的佳作,当然,这是在你能够绕开法国人惯用的曲折含蓄的叙事烟雾弹,看懂这部电影的前提下。很多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其实我想,如果你能读完前面我讲的两个故事,然后把讲故事的方式重新排序一下,就很容易懂了。
住在法国的美女作家珍妮(此时是苏菲玛索扮演),有一天突然发现她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她的丈夫,她的孩子,她的母亲,她家里的摆设,她墙上的照片,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他身边的亲人们的面孔渐渐的变成了陌生人的面孔,她再也认不出走了很多遍的街道,她墙上的照片和录像里的自己都变成了另外的一个女人(莫妮卡贝鲁奇),就连照镜子的时候,她自己的脸都在变化,然而大家却没有发现这一点,他们只是觉得她有些神经兮兮的,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她完全成为了另外一个人,苏菲玛索不在了,原来她所看到的,摸到的丈夫,孩子,母亲也不在了,存在的自我,变成了另外的一个女人,那是一个她小的时候曾经见到过的小女孩长大了的摸样,但是她记不得她是谁了。于是,她决定回到家乡,去探明一个究竟。
答案其实很简单,在电影的最初出现的由苏菲玛索扮演的那个珍妮,其实只是一个幻像,她是真正的珍妮(莫妮卡贝鲁奇扮演)的一个童年的朋友,她的养母的女儿,在一场车祸中死在她的身边,而真正的珍妮,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自己是苏菲玛索的幻觉之中,就像倪匡的故事里的那个男人一样,她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她亲人的面孔,气味,她的屋子里的陈设,都是她想看到,她的大脑告诉她的感官的一场幻觉,但这幻觉,也是存在于她的大脑之中的,你要它多真实,它就有多真实。直到有一天,电影开始的那一天,女作家珍妮并不是开始做梦了,而是从梦里醒来了。她并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人,而是从另外一个人从新变回了自己。
这是一个精神分裂者的世界,是人们害怕的未知的世界,在无数的电影中,它是恐怖的黑暗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你不知道的世界里,也有亮色。而珍妮像纳什博士那样,选择了不求助精神医生,而由自己来解决一切,也自有她自己的道理。在影片的最后,珍妮回到自己的家中,此时,她精神分裂的人格从她自己的肉身中剥裂出来,她看到了她,站在门口,那是她生命中的朋友,也是她的另一个“自我”,她们默默相望,最后,她选择让她留下来,和她永远在一起。
这电影让我想起很多年前,曾经做过的一个梦,梦里的男人,他没有面孔,却无比真实。那不是一场春梦,而是确确实实的一场关于爱情的梦,是关于那个你曾经以为存在,但是却最终在人世间遍寻不见的如风少年郎的梦。那梦中的少年,他不是任何人,从前不是,未来也不会是,因为我知道他不存在,所以我自己也已经忘记他很久了,而今他却突然出现在我的梦中,让我在清晨的阳光里独坐了好一会,内心充满了忧伤。
这世界,什么是现实,什么又是幻觉,什么是真的,什么又是假的?所谓“存在”,到底是存在于这个世界,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当我们死去的时候,这些“存在”也随我们一起死去,这些我们摸得到的,闻得到的,拥抱得到的一切,也不过是感官告诉我们大脑的而已,它到底有多真切?还是这一切,也并不比一场梦来得更虚幻?在《战争与和平》中,当安德烈公爵在弥留之际,他想到自己的死,不,他没有死,他只是醒了。庄子在醒来的那一刹那,发现自己原来不过是一个在梦中变成了蝴蝶的人,而不是一不小心梦到自己变成人的蝴蝶,会不会很失望。荣格说,那些向外看的人都将做梦;那些向内看的人都要觉醒。然而有时候,有的人,却是站在自我之外,在向那个叫做自我的内心世界看去。所以对她来说,她即是在对内自省,也是在对外观照。这样去看世界的人不多,珍妮是一个,因为写作的缘故,我也算是一个,所以说,我们即是清醒的梦中人,也是行走在现实世界里的梦游者。
珍妮最终让珍妮留下来,她并没有彻底回到那个所谓“真实”的世界,因为对她来说,那也是现实的一部分,是她自己的人生的一部分。我看着她站在自我之外,微笑着,深深的凝望着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自我”,我的泪水流了下来,这世界太冷酷,只有梦里最温暖,我想起我曾经做过的梦,也许,在某一个瞬间,我也曾希望能这样,和自己梦中所爱的人,永远相伴一生。直至死亡将我唤醒。
什么乱七八糟的
开始以为是《假面》的通俗版,后头就演变成恶俗戏剧。
影子写手写书写到内伤
相比之下苏菲比莫妮卡的演技好点,但身材都不好好,有个变脸的过程还是比较恐怖的有点不像人,一半是苏菲,一半是莫妮卡
一部电影毁掉俩女演员
一个人
说实话,我没看懂,中间有一段字幕和画面没有对上。
PTSD症状引发双重人格案例
玛丽娜·德·范不愧是学哲学出身的,电影也要搞得这么悬秘。与奥容的合作让她也养成了以悬疑模式包裹故事的习惯。片子倒也不算复杂,无外乎精神分裂或是角色扮演之类的解释,导演在结尾解释的也比较清楚。可恨的就是有点故弄玄虚了。不过用不了多久,大家记住的恐怕只有那张忽你忽我的脸了。
前面烂啊烂 后面炫啊炫
我真看不懂,光看女人了……
完全符合预期,跟88分钟折腾帕西诺和德尼罗一样,就是苏菲那张尚有童真的脸比较贝鲁奇熟透的母性面孔要耐看,字幕做的不好
相比之下 比较喜欢莫妮卡 但演的都一般 再者 这个题材与拍摄手法 都有点故弄玄虚了 其实就是 童年阴影造就的持续性精神错乱 再直白点 一个精神病人的臆想世界~
童年创伤难释怀,统一思想把琴弹。参考影片《不准忘了我》《穆赫兰道》
你不一定真正醒着,可能只是在一个梦到另一个梦的路上。
太牛X,看哭了。但一定要找繁体字幕版本的来看。
阴阳脸 莫名其妙 还是莫名其妙
要说倒霉的还是内男人,被两位美女先后踢下身,真不是一般的衰
很受低估的一部杰作,和Robert Altman的《Images》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公通过种种幻像找回了残缺的记忆(心理创伤)及逝去姐妹的灵魂。另,冲着部分面部表情捕捉技术的灵巧运用再加一分。
拥有这两个不同气质的美女固然是我的梦想,但拜托别拼在一张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