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时间的温度----《暖》
时间的温度----《暖》
导演: 霍建起 (Jianqi Huo)
主演: 郭晓冬 / 李佳 / 香川照之
我常常在想,这是不是男人眼里理想的女人,用青春等你一辈子,最后只是等着你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悄悄回眸。看《云水谣》的时候我想起了《暖》撇开时代背景和贫富差距,也许这两个片子所传达的意思就是一个公式,年轻女人+承诺=一辈子的悲哀。
可我还是喜欢这部片子的,虽然结尾拍得那叫一个煽情啊。清清朗朗的音乐,一片翠绿的山野农涧,一整片的白芦苇地,还有移动又开阔的镜头,还有郭晓东的声音,都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尤其喜欢一开头那个郭晓东演的井河骑着自行车飞驰在山野农路里的镜头,白衬衣,削瘦的脸,还有低低的那一句:“从考上大学算起,我差不多有十年没有回来了。家乡没有太多的变化,我却已经成了外人。每条路都还铺在原来的地方,仿佛在等我,等了十年。”
在小溪中间的那座主桥上,井河与暖相见,这个女孩跛着脚,背着大捆的木柴和稻草艰难地行走着,不再美丽。一跛一跛走路的声音印在了井河的心上,他疑惑地一句:“暖儿?”两人在溪边重见,却已经物是人非。初恋情人-暖-是让井河不敢再见又不曾忘怀的人。暖的悲哀现状和平静的脸刺痛了井河,他决定推迟回城的日期。
暖变得粗鲁邋遢而不在乎形象,她现在的丈夫是哑巴。井河惆怅地问一句,“你好么?”暖反问:“啥叫好?”这是时间的作用么,时间把暖曾经对生活的温度降到了冰点,可是昨天并没有走远,那时的暖漂亮出众,能歌善舞,在村里人看来,暖迟早要离开农村。很多年轻人,当然也包括井河,都喜欢她,只有放鸭子的哑巴,总是和暖过不去。
省里的剧团乡下演出,暖爱上了团里的小武生,临走时,小武生答应有机会就接暖出去,可是除了暖之外,没有人相信小武生会回来接她。这一等就是两年,井河想方设法排解暖的苦闷,他反复说服暖专心读书,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他无法替代小武生暖心里的位置。
如果不是那次秋千上的意外,暖或许还有别的机会远走高飞,如果井何真像他上大学前所说的,毕了业一定要回来接暖,暖也许不会嫁给哑巴。
井河终于面对了自己真正的情感,他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不愿回家,其实就是害怕看见暖儿。在那些秋千荡漾的每一个日子里,井河犯了所有男人的错误,“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暖的身体,也是唯一的一次。我知道我需要一点勇气,抱住她的勇气。要不然,我就永远别想取代她心目中的小武生。秋千帮了我的忙,它成全了我的勇敢,掩盖了我的惊慌,夸大了我的力量,我真想就这样永远的荡下去,那是一次真正的飞翔。”他把瞬间的激情和狂热当作了永恒的力量,他把秋千上一次又一次的飞翔变成了自己年轻的身体里萌发的力量,可是他错了,他爱着暖儿,但他离开农村之后上了大学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井河在城市里找到了他以为更重要的东西,他没有忘了自己的承诺,可他却希望是暖儿放弃了等待,这一过就是十年。
暖和哑巴结婚7年,女儿已经6岁了。井河走进他们的家,暖的平静,哑巴的生硬,小女孩的好奇,使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伤。他知道,暖一定也像等小武生一样等过自己,也像相信小武生一样相信过自己的话,10年过去了,现实已无法改变,留给井河的只有深深的歉疚。
这就是初恋,爱情再也不是我们的全部,而暖执著的两段感情,最后都深深伤害了她,充满幻想和憧憬的等待以后是无尽的失望,青春流逝后的绝望。井河和哑巴一样,他们都挨过暖儿,可是哑巴不同,在井河离去之后,他默默地,甚至是固执地帮助着暖儿,温暖着她的心,他给与了暖儿井河所不能给与的现实,他活生生地站在暖儿的面前却得不到爱情,因为他是个哑巴,这就是现实,爱情会输给灯红酒绿的城市,也会输给身体的残缺,暖儿残疾后似乎终于和哑巴平等,他们结婚了。但井河的出现打破了哑巴心中的平静,时光倒流,往日重现,他从女儿的眼睛里看到了当年的暖,哑巴当年偷偷藏过井河的信,在最后的时刻,哑巴让暖儿跟着井河走,他说不出话来,只能不断地比划着井河看不懂的语言,他想让暖儿走,带着女儿跟井河离开自己。
结尾很感人,真的。也许是因为哑巴的无声这一切才显得那么的悲哀,动人。我忘不了暖儿的哭泣。
哑巴是从始自终唯一爱过暖儿的人,在希望再次出现的时候,他宽容地让暖儿去寻找她的新生活,只是哑巴不知道,十年的现实已经变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金汤,没人能再次打破现实的力量伤害别人,而井河,也不能再带着暖儿离开,即使是曾经的承诺也不行。井河是个太沉醉于承诺的男人,太沉醉于承诺的男人是懦弱的,懦弱于这个现实社会带给他的压力,这就是男人,这个社会上大部分的男人都如此。男人是幸运的,他们只不过偶尔会因为承诺的缺失而忏悔,女人是悲剧的,她们会因为承诺的落空而搭上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
他说“以后有什么事,一定要来找我。”“等我下次回来,给你带北京的二锅头。”“叔叔一定会来接你的。”没人知道井河还会不会再回来,没人知道井河会不会忘记。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我自己的初恋了,想着想着眼泪就下来了,没有人怪为什么男人要做出承诺,这是女人们愿意听的,愿意在每个下着雨的潮湿夜里等待并为之盼望的,但是时间的温度最终会降临,会把这些承诺冷却甚至冰冻,会在男人的心底不留一点痕迹。
片子里常常涌现出潺潺的流水声,很好听,对白显得那么忧伤,那么缓慢,潮湿的爱情叫人想哭,却被现实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地吹干。小女孩哭着告诉井河,“我爸让你带我和我妈走。”井河看着暖儿随着哑巴越走越远,再次对小女孩做出承诺:“等你长大了,叔叔一定把你接回城里读书。”
我在想,井河又一次承诺了,他面对着这个漂亮的满脸泪痕的小小女孩子做出了十几年后的承诺,我们不知道这个结果是什么,或许井河在十几年后会潦倒,也许十几年后井河的老婆会不同意,也许十几年后井河再次忘记了自己的承诺……而这个转着红伞的小小女孩背负了十几年的希望,又会是什么样子……
我不知道,什么让男人变成了这个样子,也许是时间,也许是男人的本质。片子的最后有一段井河的忏悔:
人都会做错事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过失
如此说来 我是幸运的
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
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
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
如此说来 哑巴是幸运的
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
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
如此说来 暖是幸运的。
也许哑巴藏了他们的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个悲剧,但是我想,不是,还是现实和时间改变了井河,这是悲伤的爱情,也是暖的悲剧,是她和哑巴相互扶持的背影。
2 ) 婺源回忆
这是一个拍摄于号称中国最美的村庄的地方的故事。你可以看看风景,看看徽派建筑风格,看看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初恋以及命运。
片名叫《暖》,而我觉得整体确实一个冷。无止境的等待,青春流逝,只剩悲哀心碎。唯一一个让我感觉突然有点暖的人物是哑巴,他单纯。虽然他不算什么好男人,但他单纯的喜欢暖。
关于演员,我不喜欢暖与井河,演得有点做作。而日本演员演哑巴,还不错,出彩。美人靠上边居然坐着一个哑巴情痴,呆呆的,娃哈哈,好搞笑。后面旁白说哑巴从某种意义上是幸运的。那么如果让你从井河、小武生、哑巴中挑选一个角色去生活,你选谁呢?
看了片子,我告诫我自己:一定要在安全的地方和亲爱的抱抱,别得意忘形了,要安全第一。
场景回忆
====
我去年去过婺源,所以看着片子,觉得很亲切。当电影故事发生在我们熟悉的环境中,我们往往会觉得很兴奋,想着自己曾经在或者正在故事的画面里面生活,就会和片子很亲近,容易投入进去。
总结了一下,电影的拍摄地点应该主要在:庆源、思溪延村、江岭(、大理坑?)。
片头的一个远景分明就是婺源的标志之一——江岭梯田。而且我知道井河再也high不了了,因为迎接他的是蜿蜒的盘山路,下车吧,呵呵。
片中出现了两次木桥,当地人叫做板凳桥,因为都是用板凳宽的木条搭建而成。第二次出现,暖被她爹扇耳光的那座桥,我好像是去过的,但不确定。可就这种似曾相似的最奇妙,让我出神了好一阵。
片中出现了两次廊桥,一次在庆源,一次在延村(抑或是思溪??)。我去的时候,看到延村的依旧熙来攘往,而庆源的依旧破败不堪。
而那个大秋千不知道是在哪里的。考虑下次能找着心仪的女子带去荡荡,抱抱。
3 ) 无法割舍的暖意
霍建起的乡村题材电影都表露出浓浓的温情,在他的电影中,农村的生活不再像《黄土地》那样的贫瘠,画面也不是那么的荒凉,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那人 那山 那狗》是在大片大片的绿意中讲述故事,而《暖》也是如此,整部影片呈现出唯美的电影诗风格。
一、残酷的故事内核
《暖》是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电影与小说在整体故事情节上无大变化,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给人第一印象便是人物命运尤其是女主人公暖的命运的残酷性。在小说中,暖本是一个漂亮、能歌善舞,最有希望走出村子的女生,但是由于秋千的年久失修被刺瞎了一只眼,成了“个眼暖”。在爱情上,两次无结果的等待,使得她嫁给了哑巴,一个她讨厌的,整天“捉弄”她的男人,但是悲剧在此并未结束,暖后来又生了三个孩子,全是哑巴,对于暖,一个地道的农村妇人来说,这种人生无疑是残忍的。好在电影《暖》在改编过程中缓和了这种残酷性,让暖变成了一个瘸子,三个小哑巴也改成了一个可爱美丽身体健康的小女孩。这种改编让观众感觉不那么残忍与绝望,这样观众更易接受,因为没有谁愿意看到如此彻底的绝望,在每个人心中都留有着希望与美好的种子。
二、温情与诗意的表达
尽管在小说和电影中,残酷的故事内核不曾删去,但我们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并没有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命运的残酷性,反而感到了一份温情与诗意,这种温情与诗意主要来自于影片唯美的影像画面。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便是宁静悠扬,清新淡雅,每个定格画面都是一副优美且讲究的古典画,每个长镜头都是一行对仗工整的诗。影片节奏舒缓,镜头运用含蓄内敛,如同一条缓缓而行的小溪,平淡,却又不失力量,而这种力量却足以打动每个观众。
镜头之下的江南小乡村,白墙黑瓦,青石路,木板桥…都在无声的诉说着他的美丽与包容,大片大片的黄色的芦苇在阳光的照射下,让整个大地呈现出金黄的色调,它们在风中欢快地摇曳着,发出阵阵声响,遍布石块与沙滩的小河静静的流淌着,偶尔溅起白色的水花…这种自然的美景仿佛是一个天然的舞台,而故事也在这个舞台上缓缓上演。
这种如诗如画的景色,勿需言语,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蕴含着一种简单质朴的诗意,在镜头的表现下,使得它“在整体上体现出一种唯美的诗化风格,营造了寓温馨于平常,寓浓烈于朴素的情感和意境。平静的农村生活,平凡的质朴人生,其中却隐约涌动着一股暖流” ,如同片中村口那条小河,虽无波涛汹涌的气势,却也仍然悠远绵长。
影片表现诗意的另一方面是井河的十几段独白,这些娓娓道来的话语并非叙述而是抒情。比如,“感伤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你” ,“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人都会做错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弥补的,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 …这些富有诗意的独白的运用,使得影片更添一种哀愁和感伤,折射出井河无奈、愧疚等不可言明的复杂心情。
唯美的电影镜头与井河的独白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了电影诗一般的气氛。这种诗一般的影像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故事本身的残酷意味。另外,在影片的叙述方式上,也趋于散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一个明朗的结局,有的只是一个个让人或感动或感慨的人物形象。“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片断代替了激烈的‘冲突’和‘高潮’,使得影片得以似平静的河水缓缓流淌,在平缓中涌动着力量。”
三、象征性的意象
在整部影片中,秋千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也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个意象。开头一句“我和暖之间发生的事情好像都和秋千有关”,便奠定了秋千在片中不可替换的重要作用。秋千在片中或叙事或抒情,让一切事件与情绪在秋千的飘荡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影片编剧秋实曾说过,秋千是一种假想的飞翔,它快要离开的时候又会有一种离不开的纠缠。这在暖和井河身上都得以体现。
暖在秋千上“看到”了北京和天安门,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可以说,是秋千给了暖一颗飞翔的心,让她充满了飞向外界的希望,但却又是秋千让暖发生了意外,让她失去了最后一点走出乡村的机会,把暖所有的希望都覆灭了。因此,秋千是暖梦想人生的起点,也是她梦想结束的地方。
对于井河来说,除却那次意外,秋千是他记忆中最美丽的地方。他们一起在秋千上庆祝丰收;一起畅想未来;他在秋千上看到暖和小武生在谈“恋爱”;他在秋千上送暖红纱巾,并且借助飞扬的秋千鼓起勇气向暖表达爱意,并向她许下承诺;也正是秋千上的意外,让他疯狂的想走向外界。秋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井河实现理想的催化剂。井河考上了大学,留在了城里,看似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暖,但他内心深处无处安放的纠缠,如同晃荡的秋千一样,始终无法的彻底的摆脱,真正的飞翔。秋千其实是这十年来井河的一个心结所在。
镜子,也是片中的一个重要道具。镜子,本是对事物的客观再现,但是在影片中,却被赋予了梦幻色彩,成为了一把梦之镜。当暖拿着镜子看着被小武生化妆后的自己,她欣喜激动,这样的一个全新的自己,让她感到梦想触手可及,却全然忘了,镜子也会“说谎”,而她看到的,其实只是一个化过妆之后的戏剧脸谱,是一个美丽的梦幻场景。这种梦幻让暖始终坚信小武生会回来接她,直到发生意外后,把镜子扔进了湖里,激起层层涟漪,复而又归于平静,这种平静映射的是暖死寂的心。
除过秋千与镜子,还有许多意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如井河撑伞走过的狭长曲折的雨巷,象征着井河面对暖复杂的心境;糖和糖纸是丫对外面花花世界的向往与憧憬;那把红色的自动伞,是整个现在时空中的一抹最艳丽的色彩。在落后老旧的暖的家中,这把伞显得那样的突兀与不自然,与之前暖戴的斗笠相对照,它更清晰地说明了两人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但对于丫来说,伞又象征这一种希望,走出村子的希望。
四、以色彩为区分的双时空
《暖》将故事放置在过去,现在两个时空中来讲述,过去时空基本是暖色调,代表着过去美好的回忆,现在时空是冷色调,以青蓝色为主打色调,再加上淅淅沥沥的雨,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冷静与沉重的气氛。
“歌德在《色彩理论》中认为,黄色和蓝色是两种基本色彩,构成色轴上的两个极点。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有一种夺人的虚无。它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也许是因为优雅、忧伤、深邃、荡漾、纯净和内敛的‘代言人’,蓝色深得众多大导演的喜爱。”
《暖》的现实时空中主要以蓝、青、灰、黑、白五种色彩构成。灰蒙蒙的天,蓝黑的雨巷,灰暗的阁楼,蓝灰的砖瓦等,而人物的服装多以白色等浅色调为主,丫穿的红色也偏暗,不引人注意的红,在屋里也看不到一丝亮意。这种场景的设计除了是展示暖的现实生活之外,还让人搞到无比的沉闷与压抑,一如井河此时的心情。
然而在井河的回忆片断里,温馨的暖色调一扫之前的阴霾,天空是晴朗无比的,温暖的阳光,金黄的大地,黄色的芦苇,高高的稻草堆…一派祥和明朗的景象,在记忆里,暖有着很多种颜色,这么多颜色中都透着幸福与期盼。化妆过的脸谱是暖颜色最多的时候,也是暖最美好的回忆。暖色的灯光在化妆镜的反射下让整个屋子都蒙上一层梦幻色彩,透过镜头我们看到了暖那张美丽的脸庞,这张脸谱是暖人生中最华丽的一幕。
4 ) 《暖》中人物角色见解
暖是理想的等待者,命运的被动者。暖年轻时是美丽活泼,能歌善舞,最有希望走出乡村的,也正因为如此,她表现得比其他人更加迫切地想走出村子,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就像荡秋千的时候,井河看到的是稻草堆的尖,哑巴在干活,而暖看到的却是天安门,是北京,是她的梦想所在。同样,漂亮的暖对爱情也充满着梦想与渴望,小武生的到来令暖情窦初开,她用自己的方式疯狂地爱恋着,但结果却是无尽的等待与无限的失落。在发生意外之后,井河的承诺成为她再次等待的理由,而这一次,比第一次更加的理智与清醒,她从一个充满期望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两次爱情的背叛让她认清了生活的残酷,也“认命”地嫁与哑巴。
暖的遭遇无疑是令人同情的,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必然的。暖至始至终都在等待着别人的给予,等小武生来接她进省剧团,等井河毕业后来娶她,以及后来家人安排的“相亲”,她都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并没有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实现理想,只是一次又一次伤心绝望的等待。这样的态度与观念是造成暖悲剧的根本原因。
小武生,与其说是暖崇拜与爱恋的对象,不如说是暖最接近梦想的存在,是他让暖更加坚定了走出村子进省剧团的愿望。小武生的“城里人”的身份以及他的精湛的戏剧表演便是让暖奋不顾身爱恋与等待的重要原因。小武生代表着一种新鲜的优越的文化,让村民们“大开眼界”并为之向往。或许在村子里有许多人爱恋着小武生,只是暖比她们更大胆更主动,然而在小武生的背信弃义后,受的伤害也更大。
小武生这一形象并非指单独个体,而是村里人对外部世界的想象的化身。他英俊的外貌,得体的言行,表演的精湛,都是村民们心中所认为的“城里人”,他们以崇敬、景仰的心态看待小武生,内心其实有一种自卑,这种自卑最终通过井河口中说出——“别想了,他能看上咱们?”这种城乡差别,心理上的身份认同的差别,都预示着暖的等待的失败。
井河是理想的主动追求者。井河与暖是青梅竹马,相同的身份,相同的成长环境,让他对暖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他对暖是一种年少时最纯真的爱恋,他的许多行为都是因为暖,当哑巴捉弄了暖,他便赶走哑巴的鸭子,以致两人打了一架;当暖与小武生“恋爱”时,井河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并祝福暖;当暖等待小武生未果失望难过之际,是井河陪在她身边安慰她;当暖发生以外之后,井河疯狂的念书,为的就是希望能带暖走出农村,可以说他对外部世界的迫切渴望与向往都是源于对暖的爱恋,在暖脚残之后,这种想法更甚,行为也更为疯狂。为暖实现梦想是井河考大学的初衷,但当他带着深刻的农村烙印走向城市走进大学时,他的文化身份已经被改写,虽然仍带有浓重的乡村传统文化背景,但当他接触城市文化,试图融进去时,现实改变了他,他发现暖对他而言不再像以前那样的重要了,他找到了自认为“更重要的东西”,以至于在潜意识里不希望暖再来信,他把暖的来信当作了一种心理上的负担。因而,当他离家十年后再次回乡时,是以一个理不直、气不壮的忏悔者的身份出现,虽然乡亲们都夸他“有良心”,但在井河看来,暖话语中嘲讽意味更多。十年之后再次看到暖,她已变成一个会说脏话的甚至有点陌生的农村妇人,每天辛勤劳作,不再是以前那个爱唱爱跳,活泼可爱的小女生了,时间改变了两人,他们都已找不到当初的情感,井河看到如今的暖,想要弥补却又无处着手,话语与表情中体现出来的都是感伤与无奈,两人的沟通不再靠话语而是通过两人眼神的对视。在井河离开村子的时候,井河再次对丫承诺,一定会来接丫去城里读书,这给了丫一个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也是对暖的另一种补偿。
井河的改变,其实是优越的城市文明,也可以说是现代物质文明对古老的传统乡村文化的颠覆与胜利,是后者对前者的屈从。也正因为如此,井河对暖、对承诺、对家乡的态度的转变,虽然在情理上不可原谅,但是也意料之中的事情。井河这一形象,代表这大多数从农村走入城市,试图融入城市文化但又带有深刻农村烙印的人,他们是现代社会,尤其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具有双重身份的人,在他们身上,有着两种身份,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但又以某种调和的状态出现。他们选择了城市,接受了城市文化,但对故乡、对故人以及对从小接受的乡村文化又有一种割舍不了的情怀,或许井河十年未回家乡,不是不想回,而是不知如何面对。
哑巴是理想的守候者,也是命运的眷顾者。由于天生无法说话,他无法用最直白的方式表达对暖浓浓的爱意,只有靠他所认为的示爱行动——袭击暖,送鸭蛋等来体现。然而这些动作在暖看来却是粗鲁野蛮的,是对她的一种“捉弄”和“伤害”,但是这种捉弄和伤害背后却是炽热的爱恋。当哑巴看到暖第一次等待失败时,他无法像井河那样用言语来安慰她,只能通过不停的劳作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当暖发生意外后回家时,是哑巴小心翼翼地扶在自行车后面,并对暖傻笑,那种满足的表情让人动容;当井河上大学后,他守在村口帮暖等信,并飞快的把信交给暖,脸上洋溢着和暖一样的兴奋与幸福。他喜欢暖,并没有表达出来,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祝福暖,成全暖。暖的多次不幸使她注意到哑巴,哑巴不是她心中所想,但小武生的遥不可及,井河的背信弃义,哑巴的不离不弃让她感到哑巴是她最能依靠的男人。井河的再次回乡打破了暖与哑巴之间相对平衡的生活状态,哑巴内心的慌张与紧迫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只有通过斗酒来满足自己心中的某种平衡,他的这种行动看似荒唐,但却容易理解,甚至让人感到小人物所特有的心酸与自卑。哑巴始终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暖,他让井河带走暖和丫,希望她们能过上好生活,这种“傻子”行为却让哑巴的形象变得高大,受人尊敬。
哑巴的天生残疾让他在与小武生、井河的爱情竞争中处于极度劣势,毫无竞争力,他的行为与思想是自然主义所特有的简单与朴素。在文化意义上,哑巴代表着传统的乡村文化,他的弱势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传统乡村文化对现代城市文化的无能为力。但哑巴却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最终拥有了暖,这种结果是靠哑巴不离不弃的坚守换来的。哑巴因为爱而获得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从这样的故事安排中,可以发现,导演对哑巴也给予了尊重,与其说是暖选择了哑巴,不如说是导演选择了自然主义,选择了质朴简单的传统农村文化。如果说井河是导演对现代人性失落的批判对象,那么哑巴便是创作者对纯真质朴的礼赞。
5 ) 暖儿的秋千架
雨天。今天的雨重复着昨天的雨,而我反复地看着一部叫《暖》的电影。画面里的每一天都烟雨迷濛,湿漉漉地,温情、细腻、感伤。江南乡村的浓郁气息迷漫开来,与我窗边的雨连成一片,侵蚀着我的情绪。我一直在想,人这一生,可以经历多少改变,又可以经历多少等待?
《暖》是一个男人的初恋故事,也是一个男人的十年回乡之旅。十年了,家乡没有太大的变化,每条路都还在原来的地方,等他。所有记忆都在重逢暖儿的那个瞬间开启。这么多年,他为什么因各种原因没有回乡?他不敢。他怕见到她,更怕见不到她。在那个叫井和的男人眼里,他的初恋情人暖儿,一低头,一莞尔,美不可方物。而经受了风霜的暖儿,瘸着腿的暖儿,让井和千般疼惜都付予无言的感伤——十年,如果不是因为那个秋千架的疲惫,那个叫井和的男人一定不会那么内疚;如果不是因为那个孩子的天真,那个男人也一定不会感到安慰。
看这部电影,我想得最多的,是等待与改变的问题。就是你去等待一个东西,但是那个东西慢慢地改变了,然后渐渐地失去了。等待是一厢情愿,改变却是身不由己。那与其说是一个男人对爱的软弱,还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乏力。“我慢慢习惯了城市生活,也有了很多我以为重要的东西,它影响着我对暖的想法,也使我无心顾忌暖的等待。后来,收不到她的回信,我知道,暖是怕被拒绝。而在我的内心深处,也许,希望她真的不再来信,然后,我就真的轻松了,就再也不想听到关于她的任何消息了。现实的环境改变了我,让她经历了又一次没有结果的等待。我答应过回去接她,可是我没有。这一过,就是十年。”
十年过去又如何呢?经历是这样一种东西,即便风流都雨打风吹去,即便当年那个人都已经释怀,但你过不了自己那一关,便没有办法被救赎。直到最后,内疚难以平息,回忆却轻易复苏:“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暖儿的身体,也是唯一的一次……我知道我需要一点勇气,抱住她的勇气。要不然,我就永远别想取代她心目中的小武生……秋千帮了我的忙,它成全了我的勇敢,掩盖了我的惊慌,夸大了我的力量,我真想就这样永远的荡下去,那是一次真正的飞翔。”——与暖儿在秋千架上的幸福瞬间,左右了井和所有青春年少的记忆。同时,也正是从秋千架上那一次致命的落空,左右了井和又深又长久的内疚。我想,那是爱情的秋千架,也是命运的秋千架。秋千架在空气中尖锐的钝响,跌落。雨下起来了。
而对暖而言,秋千架的落空并不是致命的落空。改变暖的,应该是两次等待的落空。“他说过,他永远也忘不了我,他会来的,今年不来,明年来。”如果说对小武生的等待充满一个年轻少女单纯执著的等待,那么对井和的等待却有了些许的枯涩和犹豫:“如果接连三封信都没有回,你就不要再想着我了。”当一个村的人们把井和送进大学的门,暖儿开始了她第二次的等待。我始终觉得,那是一次命运。
等待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可以成全一个人。是等待成全了哑巴。哑巴很早就出现在暖的生命中,却经历了漫长的旅途,才最终成为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斗笠遮盖了迟疑惊恐的眼神,粗重的气息和急促的脚步声却泄露了内心翻涌的柔情。交流的障碍造成与人群的距离感,还有不被关注的内心世界,但是你会觉得,在暖儿的生命中,只有哑巴才是真正为她着想的。而我不明白,为什么从秋千架上跌落后,在自行车后面推着暖儿的是哑巴,而不是井和。他为她留着那双鞋,他从雨中把她背回家。可以给暖儿肩膀的,只有哑巴。是哑巴与与暖儿更般配吗?我想不是。是因为哑巴没有经历改变,或者说,命运没有给他改变的机会。
善良的哑巴在最后愿为自己所爱的人幸福而放弃,但这一次命运紧紧抓住了他的手。泪流满面的暖儿推着他的哑巴丈夫,他们相互搀扶着走远,走进那扇属于他们的门扉。那是他们的命运,也是他们的家。与此同时,一样流下眼泪的井和也在最后的凝望中救赎了自己:“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人都会做错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如此说来,哑巴是幸运的;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
6 )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我想说说霍建起。
最早我记得我好像是在《生活秀》中最初接触霍建起的作品,还记得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大陶虹在里面剁鸭脖子娴熟的动作,那是在武汉吉庆街。小说原创作者池莉也是武汉人,从头到尾透着武汉气息,那是在《生活秀》。后来看了《那山那人那狗》,那时候今日的影帝刘烨还只是中戏的一个大三学生,满脸的稚气和青涩,背着父亲趟过河翻过山,那是在湖南湘西,画面干净纯粹。而到了《暖》,郭晓冬还并未大红大紫,李佳也还是默默无闻的时候,那是在江西婺源。霍建起似乎有一种变平凡为精粹的魔力,将一个个稚嫩的演员推向众人眼前,那么真,那么切,那么让人意犹未尽。而作为背景的时间地点,也都成为让人追忆的符号和标记。但知道他的人却并不多,因为文艺,所以远离大众视线,他的作品很少在电影院上线公映,片源也很难找,但这并不妨碍喜欢他的人对他的作品的追捧。他的受众永远是小众群体,但他却没有感到寂寞。能这样安分踏实地一直拍文艺片的导演,心中无旁骛,感情仍然保持平静,这样的导演真的不多,我喜欢他。
看《暖》的时候,正好外面也是阴成一片,天空紧云密布,好像要塌下来一样。影片中阴冷的色调正好契合了10年后人物内心的变化,冷冷的。《暖》的拍摄地是江西婺源,一水儿的徽式建筑,粉墙黛瓦,泥泞曲折的乡间小道,冰冷潮湿的石板路,还有层次分明的梯田、茂密飘逸的芦苇,阴雨连绵的小巷,还有三宝的音乐作为背景,就像是一副宁静的山水画。在这种濡湿的画面下说出来的故事,是没有道理不让人流连的。
10年后,水流湍急的桥上,井河与暖相遇,一个是衣锦还乡的大学生,一个是瘸腿的背着比自己身体还大的柴火的山野村妇,慢镜头,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难。简短的对话,不冷不热,井河突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回乡,因为不敢,因为害怕见到暖,却更怕见不到暖。遇到一个人,你对现实生活的全部感受,就突然改变了,感伤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你,这时候它就是要你的命,你也不会逃避。
时空交错,镜头更迭,10年前一切的美好回忆,被冠之以柔和的暖色调,夕阳斜照,心生暖意,和10年后的悲凉行程鲜明对比,以示区别。村里的秋千承载了暖所有的美好憧憬以及她和井河之间那段有始无终的感情。那时候,他们冬天一起看过雪,白天一起上过学,心里唱过同一首歌。那时候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那时候他们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那时候他们一起站在秋千上看到了彼此的未来,镜头跟着秋千一起,摇啊,摇啊,仿佛永远不会停下来。
“井河,你看见什么了?”
“我看见稻草人的家了,哑巴在干活儿呢”
“暖儿,你看见什么了?”
“我?我看见北京了,看见天安门了。”
未来的面貌就是这样在不经意中被当事人看穿的,只可惜当时我们都以为那是玩笑,抑或幻觉。暖嫁给了哑巴,井河去了北京娶妻生子,生活就是这样五味杂陈地出现在你眼前。起初是你的,最后却成为脑海一抹浅浅的挥之不去的阴影。而那起初平行不相交的路人甲,最后却成为永远的依靠。真如歌中唱到的那样:命运好幽默,让爱的人都沉默,一整个宇宙换一颗红豆。回忆如困兽,寂寞太久而渐渐温柔,放开了拳头,反而更自由。
等待真的是一件最无力的事情,因为除了被动相信,别无他法。
暖等过小武生,可他只留下一面镜子就消失在暖的生命中。暖等过井河,可井河只送来一双他曾应允的小皮鞋就无处可寻了。时间改变了每个人,一句许诺,一个誓言在时间面前多么不堪一击?那是一种嘲弄,嘲弄未经风雨就许下的沧海桑田。《山楂树之恋》中静秋的母亲说:容易说出口的话,最不结实。张口就说一辈子的人,兴许啊,只热乎一阵子。小武生走之前说一定会回来接暖走的,暖一直相信并且去等待,但是没有出现。井河去上大学之前也说一定会回来接暖走的,暖仍然用生命去相信,而命运不过是重复了前一次的过程,并告诉她梦该醒了。
承诺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当男孩儿跟女孩儿承诺永远只爱你的时候,你可以相信他是真的爱你。但是当男孩儿忘记女孩儿,奔向另一种生活的时候,你也要相信他是真的离开了。就像井河那样,爱着暖的时候只希望暖能快乐,而不管带给她快乐的人是不是自己,希望小武生能带走她,让她幸福。可当他在城里渐渐把暖忘记的时候,他也是真的想要勾销那时的承诺,希望暖不再来信,不想听到关于她的消息,从此和她桥归桥,路归路。只有哑巴对暖才是从始至终的忠诚和不离不弃,而他却是唯一一个没有给暖许诺的人。哑巴的爱情,无需用语言表达,他只在空荡荡的秋千上幻想着暖就坐在上面,他就用手比划着“我爱你”,用手推空荡荡的秋千。他只在鸭子下了蛋的时候追着送暖一草帽的鸭蛋。他只在暖一心等着井河的来信的时候和暖一起等待。他只在暖丢掉井河寄来的皮鞋时替她捡回鞋子,只在雨中背着暖走过一段泥泞的山路。语言在哑巴面前,真的很苍白。时间改变了小武生和井河对暖的感情,惟独只有哑巴,在时光的日复一日中默默坚守自己心中的那段美好爱情。
10年的时间,3000多个日日夜夜,足以把所有美好都摧毁,也足以让一个从人美妙华年走向庸常不扬。一个女子10年的等待,换来的是什么?送走井河的最后,哑巴咿咿呀呀地比划着要井河带走妻女,暖哭了,推搡着和哑巴一走走向他们的家,10年的等待,暖终于醒悟,哑巴才是她的命运,才是她最后的依靠和归属。出于愧疚,井河在10年后向丫许诺,以后一定会接丫去城里念书。看到这里不仅哑然失笑,人呐,为了弥补一个不曾兑现的承诺,许下另一个承诺作为补偿,谁知道这一个承诺是不是为下一个失约埋下伏笔?
承诺与等待,本来就是一场劫难。
承诺让人忘记时间,等待却提醒人时间已久,暖茶已凉。人们用承诺对抗时间,时间却轻描淡写地改变承诺。
“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
人都会做错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
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
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
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
如此说来,哑巴是幸运的;
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
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
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
突然想起那个名叫蒋捷的词人。他说:银字笙调,心字香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7 ) 不能守诺就不要许诺
傍晚时分看了《暖》。一部关于初恋、回忆、命运的故事。本以为会在平淡、安静中度过,可心里还是起了小小的涟漪。 影片有好几场雨景,这是江南独有的潮湿气候,更增添了忧郁气氛。徽式建筑,泥泞小路,还有在风中摇曳的高高芦苇,无不弥漫着乡间气息。 井河在阔别十年的家乡遇到昔日恋人暖。很难想象那个看似邋遢、粗俗的瘸子村妇,会是当年村里最能歌善舞的姑娘。如果没有那次意外,如果他们没荡秋千,如果秋千的绳索没断,或许会是另一种结局。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暖的身体,也是唯一的一次。我知道我需要一点勇气,抱住她的勇气。要不然,我就永远别想取代她心目中的小武生。秋千帮了我的忙,它成全了我的勇敢,掩盖了我的惊慌,夸大了我的力量,我真想就这样永远的荡下去,那是一次真正的飞翔。”秋千给了井河希望与憧憬,同时也给了暖残缺。在他们跌落的瞬间,天空下起雨来。 暖经历了两次无果的等待,终于明白爱情的飘忽和不可捉摸。第一次,小武生说要回来接她,后来落空。第二次,井河要她等他回来,却在考入大学后没了音信。为了要在更好的环境下生活,可以牺牲爱情。男人的随便许诺却让女人付出青春代价。这是一场不公平的游戏,但参与者自始自终都心甘情愿。 在细雨飘落的深巷处,井河和暖的对望,彼此无限伤感。只是在我看来,井河的眸中更多的是歉疚。生活很现实,在没有面包的前提下爱情是空谈。环境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灯红酒绿的大城市,质朴和纯真似乎失去了踪迹。 而在违背诺言的井河对面,有与之形成对比的哑巴。同样的喜欢暖,却默默地守候在她身边。推着受脚伤的她回家,在雨中背着她赶牛,甚至最后,一厢情愿地割爱要让井河带暖和女儿离开。爱情不分贵贱,即使身体残疾的哑巴,在真心付出的时候灵魂亦是高尚的。他们各自掌握着命运,却不能分担。 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 人都会做错事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过失 如此说来 我是幸运的 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 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 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 如此说来 哑巴是幸运的 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 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 如此说来 暖是幸运的
一个负心男的忏悔录。很多男人都有过负心的经历吧。不过也许他们的“忏悔”和男主角一样,实质只是自我安慰罢了。虽也煽情但拍得比想象中好。男女主角演技在“优秀的日本表演艺术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香川照之面前立显逊色。香川照之居然演活了中国乡村哑巴农民的形象,演技碉堡。最后有被震撼感动到
感觉本子没什么力度,双线交织叙述,但节奏感都很弱。据说原著是很“惨烈”的,倘若以此为基调,势必上个层次…我是说也是能有点老谋子的当年(…估计这是我的问题罢)。 满嘴普通话没有一点韵味儿…不过雾迷漫的画面还是很美的。这女主的一生只剩一声叹息。ps影长过去3/4我突然意识到哑巴是香川
如果说“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常常有非常鲜明的个人影像风格,那鲜明更多表现为某种视觉语言的极端偏好。” 那么霍建起导演的确算得上一个非常不同的例子。《暖》中表达的是电影永恒的主题之一:游子回乡。故事很清淡,人物关系也很简单,而霍建起用一种朴素但不失工整的手法表现出了一种流动的情绪。用冷暖两种极具反差却又互相纠葛的色调,使得过去与现在的时空缠绕交错在了一起,那是一段逝去的感情,是对错失并且无法弥补的悔恨的缅怀,而这种错失似乎最终又成为了主人公们的幸运。
《暖》2003年的内地爱情片,讲述的是父辈那个年代的爱情,生活变迁中人的改变和感情的变与不变。叙事结构中回忆与现实的穿插很有节奏感,记忆中的一切都是发光的,闪亮而美好的,现实中的周遭是阴霾的,阴雨连绵而永不停歇的惆怅。味道很独特的一部片子,让我想起了我的初恋,小舞舞四星深情推荐!
只有哑巴真的不离不弃,但他如果不是哑巴呢?人都一样。
“等....以后,一定.....!”这种句式= =忒假别信
遇到一个人 你对现实生活的全部感受 就突然改变了 感伤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你 这时候 它就是要你的命 你也不会逃避
金色的阳光是她的面庞,蒙蒙的雾气是她的眼睛,细碎的雨滴是她的泪水,温柔的风儿是她的长发,而等待,等待是她的命运。
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
3.8 郭和李都太北方太洋气, 一讲话就让人出戏. 还是香川照之比较赞~ 霍建起的乡村镜头实在是美, 娘亲也是其脑残粉. 故事到后来有些疲倦, 没有把已经预知的事情更好的展现, 还不如娓娓道来得好. 莫言的小说一直是改编剧本的良伴呐, (再看补记) P.S.女人都是爱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
6/10。哑巴的角色改得寄托了暖人的力量,两个男人给暖期盼的假承诺,如丢入池塘的镜子般镜花水月,如撕毁的来信般毁人希望,武生给暖上妆的金黄晖光被时间冲淡,井河撑起城里的红色折叠伞那抹红色希望在灰雨中格外突兀,女儿穿极不合脚的皮鞋下楼又暗示城乡身份的不合适。哑巴说不出虚伪承诺,心声如赶鸭的嘎嘎叫一样简单,却把口中未化的糖硬塞给暖表达爱意,牵牛背暖走完泥泞路,最后比划着要井河把女儿带进城,原著的残酷彻底柔化成温情和纯净。大量运用远景和曲线构图使人物命运前呼后应,开头井河骑车的镜头由远及近,山路蜿蜒预示着直面现实的丑陋,养蚕的议论中暖跑向田埂的远景是武生代表的城市梦想在远离她,而井河紧依着暖高高荡起的大环摇证明两人关系的贴近,并无秋千断裂的悲剧征兆,考上大学全村人送行的山村远景又是一种远离的含义。
极美的摄影,不仅呈现出偏远山村的风俗人情,也勾勒着人物轻喜轻忧的情绪和人物之间的那份哀愁之感。结尾处男主的独白不知道会不会被很多人认为是渣男的辩解,但是那句“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让我颇有感触。此外,“秋千”这一意象,放置于男女主角的情愫里面,颇有意思。
这部片子好就好在,兜兜转转一圈后,高攀不起,终于得到了一个看似很不堪的归宿,可是哑巴那么爱暖,从感情层面讲,这才是最好的归宿。假如暖和井和在一起了,结局会怎样?教育不同,身份不同,隔阂很深,矛盾会越来越多,最终两个人可能只是为了当初一份责任,苦不堪言。年轻时谁都如暖那样,过高地估计自己,希望找一个配得上自己的伴侣,说是配得上,其实就是高攀,但往往结局是遭到戏弄,回到原地。生活的戏剧性远比电影要强烈,十年一梦,从前那些志得意满的玩伴,已经混得不堪,从前默默无闻的人,如今却是踌躇满志。暖等待的那些金光闪闪的男孩,终究没有回来,可是上帝给了她一个深爱她的哑巴。上帝是聪明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报,一切又仿佛刚刚好,看不清自己,现实会给教训。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女版《人生》。
7 看似近乎完满的古典村子,一开场便以陪酒镇长切入。再到社戏秋千年代的懵懂青春期对远方未知外世界的憧憬所形成的故事张力,其内核上和第六代的站台情感也近似,但后续的表现力上都略浪漫主义。
9年了从高中第一次看到现在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但这仍是我最喜欢的中国电影。也是少数认为比原著要好的文本之一。湿漉漉的乡村和道不明的情感,这一切都是因为爱。影片的情绪控制得非常隐晦,直到最后哑巴那支支吾吾的表达才让人再也控制不住这动人的情怀。我爱这电影的一切,还有“暖”这个名字。
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人都会做错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从来没有承诺让你真正相信,但总有鸟儿为你歌唱,世间百态冷暖自知;画面如诗。
挺好的;秋千是望向外面世界的道具,男主一开始只向往暖,后来也是因为她说的一番话去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并不是坏的,只是人在一个落后世界(经济落后,物质落后)呆久了,面对花花世界,精神上思想上就没这天生抵抗力,大部分人会忘本。男主是另一个迷失的小武生,他送的伞就是小武生穿的红色格子衣。哑巴没有出去的机会,他没机会迷失。暖没机会出去,她也没迷失。他们在一起是最好的选择;哑巴当年看到暖撕信之后,也认为男主甩了暖,第二次收到信便帮她做了选择,自己撕了信陪伴她。然后这次男主回来,他看了男主很久,是认为男主回心转意了,要带走暖。
香川照之演的真是好,都看哭了~~命运弄人却又公允,最后的旁白非常点题,“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莫言的文字还是很抓人的~~现在的电影也很少能这样娓娓道来,不急不慢的讲个故事了~~
普鲁斯特式回忆的柔情一同和相像于江南烟雨的懒散、潮湿画外音缓缓来临。摒弃西方私人化的暧昧呓语和充满暖湿气流的逼仄空间,所有的情感都定格于“秋千”之单纯意象。暖的两段失意情感和哑巴对前者可望不可及的倾慕两条叙事线同时含蓄地传出孤独之意,而不鹜于通过分道扬镳、岁月苦长的气息的虚声,使不同境遇的状况得到表达,相反的是不少升格镜头表达的安详之美,且不驰于一味的空想使镜头对准祥和的空想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最后井河之独白“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哑巴是幸运的、暖是幸运的。”是始于不同的时代更迭,止于相同的悲欢离合的圆圈式告白,而秋千也是如此,将影像推到了转折点。
影片的旁白,力图让我们相信,井和会兑现他的承诺,以实现对自己的救赎。但暖还相信么?我即使不是女权主义者,也深觉这承诺的苍白与无力。其实每个人都无错,特别是这个影片所处的那个年代。暖自恃美丽,以为能改变人生只是她忽略了,或者她从来就不曾明白:人——只能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