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相爱相亲

剧情片大陆2017

主演:张艾嘉田壮壮郎月婷宋宁峰吴彦姝耿乐谭维维刘若英王志文李雪健马嘉祺张艺瀚

导演:张艾嘉

播放地址

剧照

相爱相亲 剧照 NO.1 相爱相亲 剧照 NO.2 相爱相亲 剧照 NO.3 相爱相亲 剧照 NO.4 相爱相亲 剧照 NO.5 相爱相亲 剧照 NO.6 相爱相亲 剧照 NO.13 相爱相亲 剧照 NO.14 相爱相亲 剧照 NO.15 相爱相亲 剧照 NO.16 相爱相亲 剧照 NO.17 相爱相亲 剧照 NO.18 相爱相亲 剧照 NO.19 相爱相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6

详细剧情

  岳惠英(张艾嘉 饰)的母亲去世之后,惠英最大的念想就是将远葬在乡下的父亲的坟迁回城里,和母亲葬在一起,这个念头让她和父亲的原配姥姥(吴彦姝 饰)之间爆发了巨大的矛盾。迁坟的事成为了惠英的心结,亦让她和丈夫孝平(田壮壮 饰)之间的感情产生了裂痕。  惠英的女儿薇薇(朗月婷 饰)是电视台的栏目记者,对姥姥的过去充满了好奇的她将这场“家庭矛盾”搬上了电视,展现在了大众面前,虽然出发点是善意的,可整个事件却愈演愈烈最后变成了一出闹剧。与此同时,薇薇和男友阿达(宋宁峰 饰)之间的感情因为阿达的青梅竹马的出现而遭遇了信任危机,这让她对等了外公一辈子也孤独的生活了一辈子的姥姥产生了莫名的亲近之感。

长篇影评

1 ) “我不要你了”

我在去《相爱相亲》之前看了不少的评论文章,看完之后也看了一些,大部分的评论都对姥姥充满了无限的的怜悯,说她把牌坊立在了心里什么的。在外人眼中,姥姥的一生只有等待,她在牌坊上留下了“曾氏”,连真名是什么都无人知晓,最后爱人的尸骨还要被他人夺走……这难免令人感慨,姥姥的一生就是旧时女子悲剧的缩影。

但电影里总还表现了一点别的东西,姥姥没有外公的照片,就用自己家乡的文字绣了外公的名字;她守着一堆家书,从多寄的5块钱里揣摩着男人的心意。迁坟的时候姥姥说我不要你了,似乎有种居高临下的决绝。如果以这种态度倒推回去,就会发现这个老人也不是被软弱可欺的旧时女子。

她为阻止迁坟扑在坟上,后来开始在亡夫的坟前栓篱笆;她答应去电视台说出自己的故事,后来说完了也直接要求离开……姥姥做的这些,在最初都有人提醒(薇薇、阿达)没有意义,但她依然去做了。这和姥姥等待一生的悲哀似乎截然不同。薇薇在和姥姥聊天的时候说要和男朋友私奔,姥姥说了句“好”。足见这老人家心底还有些坚韧,还有些为爱冲一把的小傲娇。那句“我不要你了”,更是她作为一个女人选择的尊严。

被牌坊“操控”的苦,是她终其一生只能用“曾氏”这个名字,这是旧时女子的苦,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但姥姥对外公的等待又是否只是卑微,这倒也不一定。毕竟在姥姥看来外公多让她穿个棉袄也是深情,她对于爱的理解,本来就混杂了责任和其他的东西。她选择等待,也许只是因为她的骄傲,虽然最后只等到了男人的尸骨。但这等待本身,并不是卑微的决定。

《相爱相亲》里的女人与等待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妈妈在爸爸当兵的时候等过他好几年,薇薇在男友去北京之后也要等他,只是因为结局不同,人们看待等待的态度就有所不同。在微博的无主情书里,等待是一件很卑微的事,已经很少有人能大声说出自己在幸福得等待着什么人。但女人的等待是很有仪式感的,好像薇薇告诉男友自己不会等他,又告诉妈妈说在等他。或许在薇薇心里,等待的压力太大,稍有差池就会搭进自己的一生。因为姥姥,她对这种代价也很清楚,才会对男友说不会等他。这是女人的小心机,因为选择等待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这让我想到《冰上恋人》里亚树对于等待的自白。亚树说,在刚刚开始异地恋的时候,自己虽然很寂寞,但也很快乐。她很欣赏那个在等待中坚强可爱的自己,爱着那样的自己;但后来她开始失去信心,感觉越来越软弱,失去了对抗孤独的勇气,也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但后来她想通了,要成为那种自己喜欢的人,要成为坚强的、优秀的、可爱的女人。我不会被孤独打败,这就是她的骄傲。

2 ) 张艾嘉:爱的影像教育家

1.

电影的结局早已写在了开头,迁祖坟的举动必定会以妥协而告终,这是“爱的教育(Love Education)”自然的结果。每个人都会从事件的发生与经过中学到关于“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某种答案,然后将事件圆满结束。薇薇从姥姥身上认识到了爱是等待,母亲从丈夫身上认识到爱是包容,姥姥从自己身上学到了爱是妥协。三位不同年龄层次的女人相互对照,重叠为一组镜像,每一位都从别人身上照见了自己的影子。

这不是张艾嘉第一次企图表现女人在不同年龄段面临的困境,在《20 30 40》(2004)这部电影中,同样是三个女人在三个不同年龄的不同际遇。但两部电影都基于某种文学化的创作,而不是从现实中提取出来。首先是一种意欲表达的理念,想象女人在不同年龄可能遭遇什么事情(婚姻开始前、继续和结束后),然后编织情节反映这种困境,剧本完成后再寻找合适的演员将其表演出来。

因而,对于张艾嘉来说,电影仍然停留在“动作-影像”上,也即通过“剧本+表演”的模式将创作者的意图表达完毕。这种制作影像的老套方式可以说正在面临淘汰,越来越被艺术电影所抛弃,一直都是商业电影量身定做的模式。因为它依靠观众“动作-反应”的运作机制,这个机制对普通观众是合适的,但对于那些希望能够拥有观影自由的观众来说,便感觉到了一种压力,他们被迫对影像做出应该的反应。

2.

观众的情动已经事先在剧本中设计完毕,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将一步步代入情感的陷阱中,然后被感动。他们没有任何自足的能力敞开影像阐释的空间,电影本身就是封闭的,只有一种观看模式。这便是戏剧直线发展的逻辑,观众只能得到对现实生活一种相当浅层的认知。若情况糟糕,在电影甫一结束时,他们就将回归原状,影像的体验只存留于电影放映过程中。

当然,还有另一种更深刻地揭示真理的方式,它不是借助于一个完备的剧本,按照戏剧冲突转变的逻辑发展,而是依赖于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知,并通过艺术形象传达出来。剧本与创作者的观念有一种直接联系,情节解开了这条密道,甚至不惜借人物之口说出。但真正的艺术是不断隐藏的,真实的思想借助于形象传达出来,被感触到,而非思索到。

张艾嘉与田壮壮饰演的夫妻并没有给人真实感,现实生活中的夫妻并不是这样对话的,比如在取骨灰那场戏。或者,薇薇对姥姥起始的强硬态度完全不像现实中的人可能做出的行为,即便有利益纠葛,但对一位守寡老人起码的同情心应该是要有的。又或者,作为人民教师的母亲断然听从自己的意愿一定要将父亲的坟迁回城市的举动也是失实的(更年期也说不过去),因为作为人起码会顾及脸面……其它的也就不必再多举例。

3.

这不是说电影需要遵循生活的法则,电影完全可以背离它,只要它能获得另一种真实。只有当电影为了追求戏剧化效果过度、导致观众被迫接受它的情动设计时,它才是有问题的。 用塔可夫斯基的话来说,便是“直线逻辑下的生活表象,是对生活浅层的幻觉,并不能说明作者对生活的深层进行了挖掘。”(《雕刻时光》)

塔可夫斯基坚信诗的逻辑,一种更接近思想发展的逻辑,它更接近于生活的本质。只有内在的真实或客观的纪录,都是不行的,导演需要“有机地结合主观印象和对现实的客观呈现”。内在的准确与真实需要通过现实物像创造的艺术形象来进行表达,张艾嘉与此是背道而驰的。

它如此相信剧本与表演的力量,并且向来是如此。一位真正的“演技派”,很少能看到比她诠释角色更动情的表演:脸部的细微变化、神情的突然呆滞……。在《分贝人生》中,她可能找到了自己最适合扮演的角色:一位精神失常的妈妈,并将演技发挥到极致。但也因此,这部电影与其它演员表演的自然化倾向产生割裂,好像她才是整部电影的导演。

4.

电影发展至今,趋势恰恰在于取消表演。不再是让演员去演,而是设置情境,让演员安身其中。这样自然而然地,观众就能感受到相应的情绪。在此情况下,观众对角色没有产生共情(共情多少带点不由自主的意思),而是在对情境的体验中自然地生发出一种情绪,并将此移植到角色身上。

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相爱相亲》看起来像电视。与电影相反,电视并不要求一种情境的真实,甚至它都不必以构造情境为任务,只需让动作按照戏剧的直线逻辑不断发生,不断产生冲突并不断化解。而真正的电影必须在情境上作文章,这是让电影变得是电影的关键。电影甚至可以取消动作,正如电视可以取消情境。

不过,我们应该容许这种问题。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走在前头,尤其对于一位演员出身的导演来说。张艾嘉在《相爱相亲》中已经做得很好了:剧本优秀(金马应该能拿个奖),演员表演不出戏,还能让观众获得一种“爱的教育”。只是,唯有在不能获致另一类影像的情况下,我们才对电视电影给予宽容,并希望它能做到最好。

3 ) 一份献给当下中国人的最好礼物

杨德昌曾说:虽然压力或紧张是生活里很不好的一个部分,但是那也是让生命延续的重要原因。这个才是人生。

这一句话俨然成为了“中国台湾新电影”在某一个层面的注脚。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一批海归派电影人的带动下,台湾电影开始聚焦都市中的平凡家庭,将中产阶级的焦虑以及中年危机的城市通病,当作时代命题,从而打破电影作为宣传工具的旧文化形态,拉开艺术反省时代的序幕。

2007年,杨德昌去世。他的挚友侯孝贤说了句:“杨德昌走了,他带走了台湾新电影。”其实侯孝贤忽略了一个传承者、同样是海归派的张艾嘉。

张艾嘉在《相爱相亲》的片场

与侯孝贤一样,张艾嘉也是“新电影”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这个70年代就成名的文艺女青年,可以说是伴随着台湾电影一同成长。台湾新电影运动伊始,她便参与演出了《光阴的故事》、《海滩的一天》这些新电影的开山之作。

1980年代初期,张艾嘉也开始尝试导演电影,获得诸多奖项的肯定,当之无愧的电影才女

也许正是因为受到过“新电影”的熏陶,张艾嘉的作品总是带着杨德昌那一代电影人的艺术烙印。她的新作《相爱相亲》尤为明显,像是对传统的一次致敬,亦是对旧时光的一次追忆,依然是对“生活”的爱不释手,对细节的魔鬼式雕琢——

电影取了一个很温馨的片名“相爱相亲”,却以一场死亡作为了开头。

岳慧英(张艾嘉饰)年迈的母亲过世了,临终前在女儿耳边断断续续地说了些遗言。慧英带着母亲的“遗言”,以及丈夫尹孝平(田壮壮饰)、女儿薇薇(郎月婷饰)一同回到老家,将早已过世的父亲的坟迁回城里与母亲合葬。

但迁坟的计划,却被慧英口中的姥姥(吴彦姝饰)百般阻挠。原来,姥姥是当年父亲在老家时有过婚约的原配。父亲进城后,结识了慧英的母亲,两人相爱并且结婚,成为了法律上的合法夫妻。

因为封建时代农村的闭塞与不开化,一个男人就这样荒唐地拥有了两位妻子。这其中的情感矛盾与时代变革成了整部电影最大的戏剧冲突。

通过一场合法夫妻权的争夺战,三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女人成了故事的三个焦点,她们各自的生活与情感也在不断的交集中铺成开来。

影片的线索人物慧英,是全中国成千上万个家庭主妇中的一员,拥有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小康之家,丈夫是驾校的教练,女儿是电视台的记者,她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教初中语文。

慧英平凡而保守。

她的工作平凡到与所有人从小到大经历过的教师无甚差别,衣着举止端庄、教学经验丰富,与同事相处融洽。同时,她又很保守。班级的同学欢送即将退休的她,她却毫无喜色反而擦掉黑板上的“不吉利词语”;为了应付市里面的考核,她会跟同学们预演示范课的流程;电视台来采访她迁坟的事情,她不停地用手挡住镜头……总之,知识分子的优缺点,都能在慧英身上找到。

但她性格也很固执,这似乎也是很多人民教师的通病,尤其是在对家人的约束上会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

她希望对整个家都有着绝对的掌控,家里清爽整洁,所有物品的摆放循规蹈矩(相比女儿的房间就有些杂乱);她对女儿的私生活管控得很紧,每天深夜她躺在床上听到女儿回家的开门声才能安心入睡;她对丈夫也时常起“疑心”。丈夫一旦对哪个年轻貌美的女学员比较上心,她就会在一旁死死盯着并且各种阴阳怪气。

不得不承认,慧英虽然执拗,但骨子里无时无刻不透着一股可爱劲儿。

丈夫孝平说她是“刀子嘴豆腐心”,他回忆当年自己当兵入伍后,还在谈恋爱的慧英就主动去他家帮他照料父母,后来慧英考上大学成了天之桥子,自己却退伍也没能顺利转业,慧英的父母怎么都不肯两个人再来往,是慧英凭着一股顽固劲儿才说服父母,嫁给了他。仅凭这一点,就看得出慧英是个好女人,她是我们父母那一代安贫守道的典型代表。

慧英身上有着中国传统社会母亲的影子

可是身为在互联网中成长一代的女儿薇薇,却不理解母亲。

薇薇思想开放,向往独立自主的生活,所以对母亲的管束相对排斥;她交了个玩摇滚的男朋友,为了在一起曾有过和他裸婚的冲动;她根本就不想参与大家的纷争,只是出于好奇举着相机到处拍……她不含杂质的青春气息,给上面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带来了转机。

而薇薇的转变,也是从与姥姥的相处开始的。她远没有母亲的心思那样复杂,她也不像父亲那样亦步亦趋,她选择了自己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这也是新一代年轻人的处事方式,不喜欢拐弯抹角,说话做事都要直接了当。

也正是这股直来直往、傻里傻气的活力,让姥姥知道了外面的世界究竟是啥样,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该如何交流。薇薇也从姥姥对爱忠贞不渝的态度中,对“责任”一词有了似懂非懂的感悟,最终与爱人许下了诺言,与母亲达成了和解。

薇薇通过家里的大事而获得成长,很多年轻人都有相同的经历

最后谈谈全片的灵魂人物——姥姥,她应该是旧时代悲剧下的受害者。

她没有文化,不懂法,只能拿着族谱两袋特产去县里找说法;她不让迁坟,不想理慧英,却被大大咧咧的薇薇以及她的小男朋友打开了话匣;她对待往事始终一言不发,却铁了心要去城里的电视台说一说自己的故事,谁劝她三思她都不回头……

因为她相信“爱”啊。

这是一个如今听起来很俗的词,但在那个贫穷凄惨的年代,爱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因为有了爱,她可以守着一间破屋,膝下无子嗣地度过无数春秋;因为有了爱,她可以在薇薇问她要不要跟男朋友私奔的时候当机立断地表示支持;因为有了爱,她对丈夫进城后的事情毫不关心,只是不断惦记着他每个月给自己捎回来的几块钱,那些岁月里的细节,每每想起都是甜的……

所以不难理解,影片的最后,姥姥为什么会说出那句“我不要他了”,因为她的爱人早已经住在了她的心里,纵使没有一张照片,没有一座孤墓,都已不打紧了。

吴彦姝的每一出戏都让人揪心

其实,对于《相爱相亲》,我个人是觉得有些小瑕疵的,只是写到这里也已经被思绪感动到,不想在“拙见”上多费笔墨了。

简单说,就是张艾嘉真的很会拍,这部《相爱相亲》也真的很有“台湾新电影”的 遗风 。但这样的故事,以内地做背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当然,这个故事首先就改编自重庆的一个真实事情,张艾嘉也在影片中加入了很多类似“媒体曝光”、“真人秀炒作”、“机关办事效率”、“城市化大改造”这些接地气的话题,可还是会觉得在一些情节上过于浪漫主义了。

有些点确实也让人拍案叫绝,比如耿乐这个丧事专业哭托,实在接地气

在接受许知远的专访时,张艾嘉说自己如果当初一直待在美国没过回国,那她一定会发展成一个正宗的嬉皮士。这个大龄女文青,看待世界的方式永远是充满“爱与自由”。

这种精神如果放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内地,再适合不过。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就像片中的结尾,在薇薇的鼓励下,她的男友决定去北京追逐摇滚梦。殊不知,玩摇滚的早已经没有了梦,如今大家更在意的还是“五险一金”。

以及,张艾嘉对中国的农村状况还是没有深入了解,当然这也与文化背景不同有关。在一些民智不开化的地方,要迁一座坟出去,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如果最后,薇薇的男友选择留下来,安心驻唱、平淡生活,我会给满分

当然,我无意诋毁一些人与事,只是真正的现实往往都伴随着残酷与无奈。我更情愿将《相爱相亲》看作当下国人缺失的一种美好,它教大家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爱别人。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像薇薇的男友一样,在高山间呐喊,自由追逐自己的梦想;每个人也都希望像孝平一样,有一个爱自己的妻子,有一个懂事的女儿,中年时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以载着妻子,唱着《花房姑娘》,一路驶向远方……

《相爱相亲》,也许有些不合时宜,但却是给国人的一份最好的礼物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4 ) 相爱相亲 爱情电影不只爱情

对爱情电影来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就是最好的结局。但对于爱情来说,相爱只是一个看上去不错的开头,爱情本身,也可能只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式和途径。从这个角度而言,张艾嘉的新作《相爱相亲》并非一部简单的爱情电影,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最有趣和有价值的地方。

《相爱相亲》的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基底说有些狗血也不为过:母亲去世后,张艾嘉扮演的岳慧英执着于迁出父亲遗骨与之合葬,却遭遇了固守农村的父亲原配妻子阿祖的强烈反对,在电视台工作的岳慧英女儿薇薇意外地将这场家丑“外扬”并公众化。电影剧作的巧妙之处,在于并不拘泥讨论孰对孰错,也不纠结探寻事件处理得结果,而是借由这一事件呈现阿祖、岳慧英和薇薇三代女性的情感困惑,三条人物故事线并行不悖地随事态升级而发展。

在票房至上、IP横飞的年代,《相爱相亲》是一部难得说人话、讲人情的作品。宣传方给电影打上“年度最好哭电影”的标签,事实上这部电影出色之处,就在于它并不刻意煽情,父母推门要不要打招呼,“闪婚”一刻会不会犹豫,它和观众的共鸣,靠的是这细微处许许多多个“不得已”下观众感同身受的唏嘘。影片里最好的一句台词,则是田壮壮扮演的父亲说的:”我反正是要走的,有你在最好”,日常对话道破男女关系的本质。至于看似于一笔带过的官僚主义、城乡差异,也都能让人感受到作品扎实的创作态度。

细节丰富、情感细腻,这些不用多说。更值得称道的,是编剧埋藏在寻常琐事里的庞大创作野心。朝细微里去,《相爱相亲》拍出了中国式男女日常相知相守的暖意,往宏观上看,影片又在一家三代女性相同的困惑里,描绘出女性自觉意识的进步。

生活在农耕时代姥姥阿祖,工作在体制内的岳慧英、以及成长在信息时代的薇薇,三代女性性格迥异,却同在爱情中面临着“男性逃离”的困境。阿祖选择的是自欺欺人的等待、岳慧英选择的是严防死守的控制,而看似最潇洒独立的薇薇也最“无计可施”。三个人互为镜像,爱情中到底是放弃自我与固守自我,最终都收束在与自我的和解:等待了一辈子的阿祖说出“我不要你了”,斗争了一辈子的岳慧英终于想起了梦中那张模糊的脸,就是老公年轻时候的样子,而年轻的薇薇也终于决定决绝的放手,对执意去北京逐梦的男友说一句“我不会等你那么久”。

一个有趣的设定是,《相爱相亲》呈现了各种男女情感问题,创作者对每个登场的男性形象都给予了宽容和理解。薇薇外公事实上的“重婚”,是一切矛盾的始作俑者,但他在所有人的回忆中都显得有情有义。田壮壮饰演的父亲周旋在老婆和女儿之间温情脉脉进退得体,和刘若英扮演的王太太顶多只算“发乎情止乎礼”。就算是耿乐客串的学生家长卢明伟也颇有担当,老婆美国“走丢”后默默独自抚养儿子。男女对待情感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同态度,也许作者想从女性对立的角度阐明:爱情中的“我和你”顺序并无先后,但自我的认知从来不可或缺。

在祖孙三代三条线索中,影片选择了张艾嘉饰演的母亲作为主视角,也许这是值得商榷的一个选择。田壮壮和张艾嘉的互动固然精彩动人,但故事多少因此停留在少年夫妻老来伴的保守暖意,消减了更宏大表达的可能。剧作上也留下了一些转折生硬的遗憾:薇薇将家事变成电视节目是事件升级的主动力,但她家丑外扬的动机始终显得暧昧不明。如果故事的重心落回到薇薇,未尝不是更好选择,她在事业、,爱情和亲情之间抉择,原本有更大的戏剧张力。时代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男女社会分工的界限正在日益缩小,以薇薇为代表的年轻女性,如何认知自我其实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从处女作《旧梦不须记》开始,直到《20 30 40》,借助爱情探讨女性一直都是张艾嘉作为导演的创作主题。《相爱相亲》的意义在于,大陆时代巨变的社会属性,为这一主题讨论提供了更广阔深邃的时空背景,从作品的完成度来说,张艾嘉交出的成品几乎看不出地域隔阂。作为一名严肃的电影工作者,张艾嘉从来都在华语电影的核心地寻找创作的灵感,评判的的标尺却并非市场和票房,这大概就是她最值得尊敬的地方。

给文汇报写的,就变得一股正气了...懒得发公众号了,写在这里支持下。

5 ) 如果不相爱,最好不相亲

文/西湘

电影放映之前,影院老板笑呵呵地跑进来跟我们聊天(整个影厅只有四个人),说“这个片子很感人的哦,你们有没有备好纸巾?”我心里“格登”一下,隐隐担心自己选错片了。其实朋友是更想看《雷神3》的,因为我听说《相爱相亲》口碑很好票房欠佳所以才执意要看此片的。事实证明我的预感没错。

在影院里观影,灯一熄,就像整个影厅的人一起大被同眠做同一个梦。出于对题材和导演本人的好感,我非常地努力想要“入梦”,然而很遗憾,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我都不曾成功。

整部片子的拍摄手法和镜头语言都缺乏电影质感,好几次我都误以为自己在看一部某个都市频道的家庭伦理剧,不耐烦地拿出手机来刷了刷,尤其是片中那个什么电视节目,简直跟湖南都市频道的《寻情记》不要太像哦。另外,还有到各个机关单位办事被踢皮球的情节也被大赞写实。可是你要说它接地气吧,张艾嘉时不时地蹦出一句“不认得”和“王太太”又会及时提醒你,嘿,弄啥呢,这还是对岸同胞拍的电影呐。

电影的主线剧情是一个已到退休年纪的老教师为了让父母亲之间的爱情得到完美结局,执意要将已经葬在老家多年的父亲迁坟到城市里与母亲合葬,拿出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儿来战天斗地,因此引发一系列故事。光是这条主线里头已经有太多经不起推敲的硬伤了。

首先,关于“迁坟”一事的由来便从头到尾都没有交待清楚,一个六十岁的老人是否真的会执著于要为父母的爱情谱写一个完美结局,并且不惜为此拉全家人下水一起为此劳碌奔波?如果女主母亲真有合葬的心愿,迁坟的事情完全可以在女主母亲在世时就进行,那个时候要想办理各种证明也相对容易得多,何必等到两个老人都过世之后再去大费周章地证明两个人是合法夫妻?这是整个情节的故事主干,也是所有矛盾的起点,竟然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可以说是有点耍流氓了。

剪辑方面也有几个硬伤,导致情节的推动极为生硬,薇薇从家里搬出去时跟母亲吵架的那场戏十分突兀,莫明其妙地就吵起来了,张艾嘉跟王志文吵架的那场戏台词也很不顺畅,总觉得中间漏掉了几句话。电视台演播厅那场冲突处理得也很粗糙,那个胖子(我没看清是不是村长)突然暴起,好像要打人,或者是将要被人打,事实上情绪根本没到这个地步。薇薇和阿达的“走位”也很奇怪,薇薇前脚刚从姥姥那儿回来,电话里还跟领导说拿姥姥没办法,叫大家放弃算了,马上就跟阿达一起又去了姥姥家。以我们的生活常识来说,迁坟的事情并不足以引起观众那么大的关注,所以很多的剧情拐点都是被强行架起的,这种低级错误在我看来是不可容忍的。

作为华人女性导演的扛把子,这么多年以来,张艾嘉一直保持着在电影届的超然地位,不论是导是演,几乎从没砸过招牌,并且,随着年纪的增大,她显然越来越用心。我个人很喜欢张艾嘉,她以前的电影作品我也都喜欢。当然,这部《相爱相亲》也并没有很差,它有一个老电影人的操守在,它的细腻而平淡的表达是在水准线以上的,尤其是张艾嘉和田壮壮老两口的戏分十分平静而自然。

另外,本片演员选角精确,并且全员演技在线,甚至可以说是超水平发挥。张艾嘉虽然中规中矩,但吴奶奶和田大爷十分惊艳,王志文的肢体和神情简直是神了,把机关柜台办事员的微妙的优越感和阴阳怪气的讽刺演得活灵活现,让人很想打他一顿但是又找不到发作的点,耿乐那段也很出彩,连客串的谭维维都很自然。朗月婷的角色性格设置得有点奇怪,但是她的朴素扮相我个人很喜欢,有点像年轻时候的山口百惠,又有点像郭襄时期的李绮红。以及,宋宁峰很帅。

可能是我本身期望过高,在我个人看来,这整个的故事内核空洞而荒谬,即使是演员表现上佳,也没能让我入戏。这个片子如果说有那么一丁点令我感动的话,那就是姥姥这个人物了。这个孤苦一世的老太太,不但从不埋怨负心另娶的丈夫,还将对他的感情坚守了一辈子。最后,在她老无所依之际,又毅然放手,让他迁坟入城。

她们那一辈子人,结婚是听命于父母,说嫁就嫁了,等男人在外面找到了更好的,说离就离了,男人死了,说回乡就一口棺材抬回来,等到男人的后妻死了,说要迁坟就要一锄头挖走。没有一件事是她能够做主的,她只能无助地将自己老迈的身躯整个趴在坟上,在坟头周围树上一圈树枝,来保护着她心头的一点念想。她既有农村老太太的迂腐(死不改嫁,并且不准“二房”葬入祖坟),也有超越了环境和年纪的优雅通透,比如她看到岳慧英父母的遗照时会鞠躬致意。

她当然是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甚至连她的同辈人(她的丈夫)都已远远地将她抛开了。可是,我却特别理解她,可能是因为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老太太。

我奶奶大概跟电影里的姥姥差不多年纪,前几年她摔了一跤,生活不能再自理,需要轮流跟着几个儿子生活。除了四叔以外,我父亲和另外两个叔叔都生活在城里,每次要接她去城里的时候她都死活不肯。尽管市区离老家的村子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对于她来说,那已经不是她的栖息之地,她怕自己死在外边。人到了一个年纪,什么都抓不住的时候,能自己选择归宿也是好的。所以,她好几次对着儿子们怒吼“我不要走,我一辈子是你们西家的人,死了也要埋在西家寨子。”不过,因为老年痴呆越来越厉害,她后来已经十分糊涂了,仍然被接进了城里。

片中姥姥所绣的岳子福的名字,是我老家湖南永州的女书,这是全世界唯一一种女性文字,据官方发布的消息,世界上最后一个能写女书的老人已经于2004年去世。女书跟片中的贞节牌坊,以及姥姥的感情世界一样,已经成为不能被这个时代所理解的古老而离奇的传说。女主岳慧英一语道破贞节牌坊的涵义,那就是“做女人真难”,可是她并没有半点理解姥姥的难。

抛开老年玛丽苏女主角的视角,我们不难发现,岳慧英对于父亲的原配妻子的态度可以用冷血来形容,她口口声声认为自己父亲和母亲才是合法夫妻,事实上,原配妻子也并没有不合理不合法,人家同样也是明媒正娶的。从乡邻口中可以得知,姥姥已经以岳氏妻子的名义生活了一辈子,并且还为女主的爷爷奶奶养老送终,可以说,这个可怜的老人对于女主的一家只有恩惠,没有任何亏欠。而女主对于这个风烛残年独自生活的老人看不出半点怜悯,试问,一个亲生母亲刚刚去世悲痛欲绝的人,一个自己将要迈入老年的人,要如何冷血无情才能这样去对待一个没几天活头的孤苦老人。

这部片子叫“相爱相亲”,它应当是一个有弹性有温度有人性的故事,岳慧英面对的是一个处于绝对弱势同时又毫无还手之力的“母亲”,她不是一个可以争和斗的对象,是一个易碎的悲伤的鸡蛋。于情于理岳慧英都应当有一些克制和迂回,以及对同性和弱者的关怀,而她的激进表现却让我觉得她面对的是一块石头。当老人趴在坟头上以肉身作盾保护丈夫的坟头,她的反应是不顾村长“会闹出人命”的劝告抢过锄头就要往坟上挖,当老人坐在演播厅里眼含泪花对她说“我是岳家的女人,你是岳家的女儿,你告我什么?”她仍然愤愤不平振振有词地阐述她死去的父母的爱情有多么重要。

我不是想从道德上来指责女主什么,而是觉得,这不应当是一个知书达理的退休年纪的老教师做出来的事,她对自己的学生和家长都体恤有加,又怎么可能这样去对一个亲人。这从逻辑和人设上都大大不通。不解决这个问题的话,“相爱相亲”只是徒有其表。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极高,观影者交口称赞称打磨得十分圆熟,我恰恰以为这部片子根本没有好好打磨,否则不会出现这样的硬伤。

走出影院,校园里的广播正在放着一首《你就不要想起我》,想起片中姥姥最后对着一盒子遗骨说的那句“我不要你了”,心中很替她难受。她的丈夫即使另娶以后,仍然没有忘记她,给她寄钱做家用,还寄钱让她做衣服穿,姥姥认为这就是爱,所以甘愿为他守一辈子。就像阿达虽然不爱青梅竹马的发小谭维维,但是仍然把所有积蓄都送给她。导演想借此表达岳子福对后妻是相爱,对原配是亲情,阿达对薇薇是相爱,对谭维维是亲情,是为“相爱相亲”的由来。站在“爱情的产物”岳慧英的视角来看,这当然是暖意融融的一件事情,可是从不被爱的姥姥的角度来看,这事儿一点也不浪漫。所以,她最后才说出那句“我不要你了”吧。算了,我要这名份有何用,留你这枯骨有何用,给你做了一辈子配角又有什么意义,不如结束这场三角游戏吧,反正已经独活一世。

某些时候,如果不相爱,那么“相亲”也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谢希孟那首无情的《卜算子》那样,道一声“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将你从前与我心,付与他人可。”

6 ) 了不起的张艾嘉

张艾嘉把这几年拍毁了的家庭情感电视剧,用一部电影,全重建了。

挺痛心的,但知道某种无奈,曾在南京先锋听过李立群老师的一次讲演,那次是为了宣传某话剧(我真忘不了他的《台湾怪谭》,可如今两岸三地,哪里再觅),但观众提问不免要被问到带刺的问题(我觉得问得极好!):您怎么看待如今您在内地演的这些流水账般的电视剧?

老师倒也不怵,直接打个比喻,他晓得这些东西艺术性不高,干脆说:“电视剧就是一种背景音,你开在那里也不心疼,洗着碗筷做着家务,需要时候就抬头瞄一眼的东西。”

听着这样的比喻,我很难过的,我知道他自己心里何尝不想做出的每件作品都像模像样,不说精美,至少不该是一块抹布。也从来觉得国内电视剧(如今又蔓延到电影)创作者对自身要求实在的低到难看的地步,我在其他剧评里也说啊,电视剧,本应较真

别急,我说张艾嘉用这部《相爱相亲》重建了电视剧的尊严,绝不是说它够不上电影的品质,正相反,老中青三条线的故事能在两小时的体量里讲得如此浓郁节制,恰是电视剧难以具备的高度凝练能力。

去掉全部的枝节后,这就是个隔代亲的故事。妙就妙在隔代的没有血缘,爱情也不一定求仁得仁,每个人都尽了最大的善,却还是未必获得最好的结局。张艾嘉不为结论所羁绊,她拍摄出了一种“自然”。

这种真实感在现在的剧情片里还真有点难求了,即便是中等成色以上的作品,也常常有个别人物做事情是动机不足或共情不够的,但《相爱相亲》没有,每个人都真的能掐出血来,台词也都是“人话”,亲密和愤恨都带着鼻涕和泪花。演员进入角色的“套”,我们也信了这是真的一家。

特喜欢朱音(谭维维饰)跳上酒吧舞台和阿达(宋宁峰饰)唱歌的那一段儿,真想听他们唱完啊,那个男人和此前紧紧拥抱薇薇(朗月婷饰)的男人相同又大不一样,他的深情、他的光彩、他和青梅竹马对象之间的那种相互激发。我觉得这戏里的每个人都是诚实的人,就真的可以相信,他爱时完全的爱,奉献也毫不犹豫,热情和义气,离开的时候,不舍也是成熟的不舍。他,促成了薇薇的长大。

另一个迷人的男性,恐怕一定是田壮壮饰演的老爸了吧。这个在全片多数时候被推搡到边缘位置的男人,在最适当的时候给出了只有他能给的肩膀。开车的那段谈心,真是动人的可怕,你能听出他在暮年还有少年狂的气性,但全绕指柔,窝在了身边这个女人的心里。

女性导演的优势就是这样了,掐住泪腺的七寸,还可以不松手,又不使劲,鼻子酸酸,却不觉得肉麻。张艾嘉甚至连讽刺的桥段,都是针里藏棉的,王志文和李雪健友情饰演的所谓“工作人员”,纵然表面上无所作为,但也设置了就算平头百姓能够按照流程做完全套手续,或许对整件事而言未必真的有益。事情的焦点已经转移了,再这样宕开一笔确实狡猾,但人生荒诞啊,有时候你凝视矛与凝视盾,竟然没差。

许多人痛心的姥姥擦照片,我也痛心,虽然立刻想到薇薇一定会补给她,但那个绝望的瞬间就那么准,就在想要的事物呈现的一刻毁了它,这真的是太厉害的张艾嘉。

所有演员都找的合适,假如还有明星感,那也是明星里最合适他们角色的那几位,他们各就各位,几乎就足以潸然泪下。

饰演姥姥的吴彦姝,一下令人想起金雅琴在《我们俩》里的老太太,一样的倔,一样的雨过天晴。人以为自己和老天和命运在较劲,其实一辈子只是和别人和自己在过不去。可一旦过去了呢?

在影院里,我直愣愣坐到走完片尾的字幕,我看见与如今的巨制大片们相比,很少很少的人员,以及背后想得到的不多的经费,很多事需要大张旗鼓吗,想到这个片子,我只想抱抱很久没对他们说“爱”的那几位。

7 ) 三代人爱情的坚守

无论是姥姥、外婆和外公,还是妈妈、王太太和爸爸,亦或是薇薇、朱音和阿达,三代人对于爱情,都有自己的坚守。正是这份坚守,才让爱情显得更加难得与可贵。不一定非要每天相依相偎才是真正的相爱相亲,有时候坚守,也是爱。

姥姥和外公在乡下结婚,只有一张族谱,连结婚证都没有。外公在结婚第二年,就跑去城里闯荡,一去就是几十年,再回来的时候,已经躺在棺材里了。姥姥连外公的样子都不记得了,连他的照片都没有,只能用自己家乡的文字,把外公的名字写出来,裱起来挂在墙上,当做遗像。后面她收到薇薇寄给她的她和外公的合成照片,因为不小心淋了雨,她小心翼翼地用毛巾去擦,却没想到一擦,照片中外公的眼睛和脸就全糊了,让人格外动容。

她当然知道外公在外面又有了其他女人,还生了一个女儿,可她还是要守候,哪怕外公在她心里,只是年轻时的一道剪影,可她就是爱他。她会觉得,外公寄给她的家用里,多出来的那几块让她做新衣服的钱,就是对她的爱,那一封封看似冰冷的家书,也是对她温暖的爱。她要守着外公的坟头,守着外公以前住的家,这就是她对爱情的坚守。既然他生前无法和自己朝朝暮暮,那么死后她要和他相依相守。

所以面对慧英要迁坟,她死死坚守,这座坟已经是他对自己的最后一点念想了,现在连这最后的一点念想也要夺走,她不甘心!可是她在无数次赶走慧英,无数次托人给自己办结婚证,以及上过电视节目以后,终于明白,人都已经走了,守着坟头也没有什么用!看着人家有女儿有外孙的,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啊,自己是多么的多余。最后她终于同于迁坟,说了那句,我不要你了,多么痛心啊!

其实她是明白了,真的爱他,就不要给他负担,让他去组建家庭,让他去享天伦好了,自己爱他是自己的事。那座坟,不过是她爱他的凭证,见证给谁看呢?一开始的负隅顽抗,不过是心底的一点坚守,到后来发觉,心里爱他就够了,只要心里还爱着他,他就还在,不管他的坟迁走没有,他都在。

妈妈和爸爸在一起也几十年了,妈妈在家里看上去十分强势,很多人家里都会有一个强势的妈妈,但她的强势就是故意刁难你,故意不让你好过吗?当年妈妈上了师范,爸爸则是跑去服兵役,一去也是好多年,可是妈妈一直在原地坚守着他们的爱情,每个周末都跑去爷爷奶奶家去做家务,一次不缺。当时妈妈可是大学生,多吃香啊,而爸爸只是一个穷当兵的,外公外婆肯定不肯统一,也是妈妈说什么都要跟着爸爸。

一路这么多年走过来,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爸爸妈妈一直坚守着他们的爱情,可是日子好了,他们的感情却慢慢变淡了,日子也少了激情,每天淹没在柴米油盐里,不再有灵魂深处的真实表达。还有那个学车的王太太,跟爸爸走的那么近。其实每一个强势的人心底里,都有一颗比谁都柔软的心,妈妈看到爸爸写的卡片后,趴在熟睡的爸爸旁边看着他,是啊,他们已经多久没有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正如爸爸说的那句,每天相依相守就是相爱吗?并不是,姥姥几十年没见过外公,一直守在原地,也是爱;当年他去服兵役一去好几年,妈妈守在原地,也是爱;但他们这么每天柴米油盐的,几乎不怎么说话,这不是爱!妈妈最后也终于明白,不一定非要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不一定非要让外公的坟迁过来,自己不一定每件事都要操心。放下一切烦恼,和爸爸一起开车环游,不让王太太坐车,这才是他们的爱情!

薇薇和阿达呢,阿达为了梦想来到这座城市,原本只是路过,却因为遇到了薇薇,所以选择留下来,坚守他们的爱情。可是他留下来,就只能在酒吧里唱唱歌,至于自己的梦想,完全找不到了,这样的他和薇薇守在一起,真的是爱情吗?阿达躺在棺材里让姥姥照相时,内心的感慨何其痛苦啊!自己的音乐梦想,是不是也已经进入了棺材,早就死亡了?这样舍弃梦想坚守的爱情,是真的爱情吗?

小时候的死党朱音来到这座城市,再次唤醒他内心对音乐梦想的渴望。朱音睡在阿达的床上,她的孩子也叫达达,还叫阿达为阿达爸爸,阿达还把自己的所有积蓄都给了她们,看似他是和朱音有暧昧,其实不如说那是在支持自己的理想,既然自己无法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那么就让她去吧。可是和薇薇私奔到姥姥那里,经历了一切之后,他发觉自己内心还是放不下音乐,

最后阿达选择去北京,重新追求自己的理想,说等自己安顿好之后,让薇薇过去。薇薇说她不会等他。可无论是薇薇过去找他,或者是不去,薇薇都会等他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一吵架就分手了,根本不明白等一个人的心情。动不动问有房有车吗?工作怎么样,有多少存款,真正的爱情啊,首先是你爱他这个人,不管他贫苦富裕,两个人都相互坚守,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无论是姥姥、妈妈还是薇薇,或者是我们,只要种下了爱情,就必须要为它坚守,无论是等待、贫穷或者其他,都要不离不弃,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一辈子只够爱他这么一个人。而不是异地几年就忍受不了寂寞,选择分手,在一起穷得过不下去,就嫌他没用,跟别的人走。没有曾经刻骨铭心地坚守,怎能换来白首不离的爱情?


欢迎关注纯原创公众号:鱼纹

8 ) 当冬夜渐暖,是时候与自己和解

朋友说,可能是因为冬天到了,泪点特别低,最近在影院看的几部片子都哭了,特别是到了张艾嘉的《相爱相亲》,更是泪点集中爆发。他们还在打赌我看这部到底会不会哭,会不会给出好评,因为我一向标榜自己对那些对只有感动,只会煽情的电影不屑一顾。

我也是带着这种挑剔的心态走进影院的,再加上对张艾嘉上一部作品《念念》多少有些失望,那部尽管题材很好,梁洛施和张孝全的表现也非常不错,但凌乱的剪辑简直是灾难,毁掉了一部本来可以更好的作品,所以即便在北京参加了映后分享会,亲眼看到了张艾嘉和张孝全,我依然无法给这部作品太高的评价。

念念

但看《相爱相亲》时,我竟然不争气的哭了。映后,在讨论哭点时,大家几乎都集中在吴彦姝饰演的老祖说出那句“我不要你了”的时候。是啊,那绵延一世的等待,终于在此刻宣布向世界妥协,与自己和解,这句台词可以说同时浓缩了老人迟到的真情告白和最后的真情告别。而张艾嘉饰演的慧英此时也许会显得特别狠心,但如果没有她的坚持不妥协,或许老祖心头淤积的情感脓结一辈子都无法消散。

吴彦姝饰演的老祖是很多人的泪点

不过,我的哭点却不在这里,因为老祖的这场戏,我是由衷的为她高兴。穷尽了一生,终于走出一段封建婚姻的枷锁,从此都不再需要去欺骗自己,这样的人生,尽管已来到暮年,但同样值得庆幸。而我的眼泪终于没忍住的地方,是张艾嘉在车里半哭半笑的对田壮壮说:“不要再让王太太坐在车里了。”只是一句话,夫妻间此前所有的猜疑,所有的困惑都烟消云散。导演费劲心机,用了很大笔墨,用前边两个小时的情感铺陈在这一刻终于得到了集中的爆发。

尽管作品中同时反映了三代女性的情感纠葛,尽管因为“迁坟”这条主叙事线,让老祖这条感情线在中间显得更加夺目,但在我看来,张艾嘉也就是慧英自己这条线绝对才是导演的重心所在。而慧英迁坟这一行动虽然表面上只是为了成全母亲的心愿,但客观上也完成了导演对传统指定婚姻的态度表达。

同样,女儿的歌手男友选择北上之后,慧英的说的话无疑也是导演的态度:年轻人如果真的想要做一件事,实际上父母是无法阻拦的,你的退缩和犹豫都只是给自己找的台阶与借口。而慧英的这一态度,实际上在丈夫与女儿的对话中也有体现,丈夫提到当年她上学时每周都要坚持去准婆家打扫,还主动说服父母同意两人的婚姻,她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又与女儿在感情中看似冲动实则摇摆的态度大相径庭,也同她和女儿的那番对话遥相呼应。

张艾嘉饰演的慧英和女儿

可见,在刻画对待婚姻的态度上,老祖保守,薇薇激进,祖孙两代似曾相识的情感经历,看似南辕北辙实则殊途同归。所以祖孙两条线,其实都是在为中间张艾嘉和田壮壮这条线当佐料,夫妻二人关系的刻画在更为抓马的迁坟事件中显得不露声色,不着痕迹,但却也因此变得温润醇美后劲无穷,而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在导演的眼中,什么样的夫妻关系才是既相亲又相爱?一次迁坟事件中得到了完美的解读。

而要理解导演的观点,有两组戏可谓是点睛之笔。一是慧英被球误伤昏倒之后,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个人影,后来她突然意识到这个人正是年轻时的丈夫,便在车里哭泣着对丈夫说:“我竟然认不出你来了。”这里其实是三场戏,看似层层递进,但慧英的心理活动却是迂回曲折的。另一点则是,丈夫在和薇薇的一次对话问女儿:“你知道妈妈为什么不想让你搬出去吗?因为外婆走了,接下来不就是该我们了吗。”

田壮壮饰演的丈夫和女儿

这两部分内容,尽管大多数时间对方几乎都是缺席,却巧妙地通过他人的在场,制造出了比直接对手戏更强烈的戏剧效果,最终传递出夫妻之间从相爱到相亲的升华,但又不因为相亲而损失掉相爱的能力。刘若英和耿乐两个角色的设置也非常微妙,他们象征的可不只是情感的短暂出轨,还代表了工作和其他所有两性关系之外的阻力,这种表现方式内敛克制,导演深知无需在迁坟之外增加更多戏剧冲突。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夫妻的爱啊,他们大声又大胆的吵架,却对爱绝口不提,只有在旁人那里才能知道对方爱的有多么深沉,身不在场,却完成了一次爱的洗礼。我更喜欢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Love Education》,一次突如其来的迁坟事件,让三代人同时被动接受了一场爱的教育。所以,这部电影打动我的,绝不仅仅是饱满的情感表达,导演出色的驾驭和巧妙的手法才是成功的关键,李屏宾的摄影指导,黄韵玲的配乐也都为影片锦上添花,同时还温柔的关注了当下许多社会问题,大修大改,过度娱乐等等。

我们一直都在感慨,李安什么时候再拍华语电影呢?也许再也不会了,但他在《父亲三部曲》中开创的几代人之间关系的主题,却在张艾嘉这里得到了某种传承。这从两人最早合作的《少女小渔》就初现端倪,不过这一部除了两代人的关系之外,还包含了文化冲突的内容,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和《推手》、《喜宴》看成《美国三部曲》。而到了《20、30、40》,虽然三位女性之间并无家庭关系,但依然是体现不同的几代人对于感情和家庭关系的相似和不同视角。

推手

喜宴

而发展到了《相亲相爱》,可以说是张艾嘉在此前20年尝试之后的集大成之作,既有《少女小渔》那里的文化冲突和感情碰撞,不同的是从中美文化变成了城乡文化;也有《20、30、40》中延续下来的,三代女性在感情生活中的历练与成长,不同的是从并行不悖变成更高级难度也更大的互相交织,让整部电影显得更为丰富和立体,某种程度更像是“饮食男女”式的回望。

感谢张艾嘉,在漫长的冬夜来临之前,让我们体会到了久违了的暖心的力量。人啊,无论是回头看,还是向前走,最终最过不去的还是自己,与人相亲与人相爱,到头来都是一场和自己的巨大和解,而这或许才是幸福的真谛吧。

少女小渔

20 30 40

短评

片尾车里那段田壮壮和张艾嘉贡献了近几年来华语电影最精彩的夫妻对话。

3分钟前
  • printemps.
  • 力荐

什么“迁祖坟”、“大闹电视节目”这些,难道不是八点档的剧场版。是我太挑剔了吗,城里的戏在河南取的景,但姥姥的村子明显不像。每个角色又都那么标签化。结尾也还是照例走大团圆路线。想写实,又不真实,让人感觉很奇怪。而且我不喜欢这种“解决问题”类型的电影。活着这个问题根本是无法解决的。

8分钟前
  • Mango
  • 还行

李屏宾完全是挂名的吧,那些让人无语的正反打和慢摇是在干什么???三条线一条都没说清楚,郎月婷演技无限接近零,还跟《一一》似的全程抱着照相机……

1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内地城市怎么拍都显得非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谁来拍都一样……可能还是我们太熟悉了拉不开距离吧……

15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写得不错制作精良的电视电影

1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张艾嘉是个好演员,但真的没有导演才华。想到《如父如子》,都是用一个狗血的设定去抽丝剥茧家庭关系,但功力和是枝裕和一比太露怯了。看得出剧本有打磨过,可生硬之处还是太多了:郎月婷行为逻辑都是不通的,耿乐也很突兀。比田壮壮男配戏份提了金马男主更莫名其妙的是,这片的摄影指导居然是李屏宾?

17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爱的教育,也是张艾嘉娓娓而谈,文艺片架势的“爱的代价”。触动最大的点,并不是什么结尾车内花房姑娘对话,而是火葬场的颅骨,陌生的踮脚仰望,还有照片上被抹去的容颜。不同世代女性对爱与家庭的追求与理解,固然是很好的剧本架构,但始终有设计的痕迹(电视栏目,城市拆迁建设,证明你爸妈是爸妈)

2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好久没看过这样的国片今年目前最好的华语电影,在大陆港台都合作过的张艾嘉交出的这份作品可以说能贯通到中国人的情感虽然能看出在哪里拍的但城市乡村和三代女性的故事好像都能找到共鸣覆盖面广而精准。郎月婷戏份很讨喜,包括主演客串明星的表演也都很接地气,永远在滑轨的李屏宾的摄影,配乐有设计。

25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评分虚高太多,很多处节奏不对,各种混搭与零碎的尬;可取之处是开头未道出口的遗言、拣拾骨灰的逼真场景与青空袅袅吐出的黑烟、姥姥皎洁发亮的眼神;待结尾踮起脚仰头看相框、雨淋湿的照片模糊了脸、“迁坟进城”与“抱坛返乡”的交错又扳回一局——这才使得那些尬都得到缓冲,毕竟,混搭与零碎的,才是生活本身啊。

28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张艾嘉竟然拍了部自己的《一一》,探讨三代人的情感矛盾,情绪把控并没有被戏剧性的情节乱了分寸,反而有种力透纸背的细腻真实。张艾嘉的角色拿捏最精准,没人能逃过抛物线的人生,重要的是得学会如何在困境中自处。结尾新车那场戏可以说是年度最催泪场景,“现在车有了,歌也有了,你倒没兴致了。”

33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清苦的时候感情还好一点,现在只能对陌生的脸表达爱…2017华语最佳。

3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我们终于有了一部地道中国风味的类日本家庭剧情片。【中影太阳新天地】

41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我们为爱还在学。被爱,是这个时代赋予每个个人最伟大最实际的梦想。似乎被爱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但离爱最近的时候,是选择去爱别人。

42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姥姥等外公等了一辈子,她把牌坊立在了心里,用黯淡的一生刻下曾氏二字;慧英等孝平等了几年,她把婚姻藏进了算计,用不安的半生提防外敌入侵;薇薇对阿达说我不等你,她把自由包裹住爱情,用易逝的青春拴住对方脚步。多少女人在爱情面前自动缴械,束手就擒,甘心做岁月的俘虏,梦里都是他年轻的样子。

4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极喜欢这部电影,情绪饱满而不尴尬,音乐温柔且没有目的性。泪点是合理的、有情绪的积累的、层层递进的,到最后的时候我几乎无法自抑的捂住脸哭出声来。电影让人联想到《20 30 40》。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女性,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残忍而天真,温柔且执拗。

48分钟前
  • 颜小兽
  • 力荐

张姐竟在河南拍了一部这样写实的电影,很久没看到如此丰富细腻的文本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情感归属,情与理的纷争,三代人的不同爱情观念,向死而生的生命豁达,家长里短的吵架拌嘴,婚姻关系,办证制度,媒体嘴脸…每对人物关系都耐人寻味,每位主演都很出彩。《306090》的女人故事,浓浓人情味。

5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本以为会有更煽情的一面,没想到是如此踏实平和温暖的心态与姿态,本可大作文章的一些地方更是用类似轻喜剧的方式轻巧而过,剧本的细节处写的很厉害。中国人本应当会拍稀疏平常却又不平凡的情感与故事,但现在这类电影却十分罕见。遗憾的是概念性、符号化的设定与技巧性社会批判用的有点多了,可以再简单、淡然、专注些。

5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我不要你了。我不会等你的。不许王太太坐。张艾嘉的台词,细节和情感,是近年来大银幕中最具中国式的说话方式和情绪把控。最有趣的当属讽刺媒体、办证繁琐、三代女性对家庭、爱情、夫妻关系的层面描写,又好气又好笑,然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啊!#吴彦姝的表演真的太催泪!#

5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有让人遗憾的地方,也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就好像田壮壮不露声色的表演,实在太厉害,也完全超越其他几人。张艾嘉有些细节处理得特别好,无论是情节的细节还是情绪的细节。整体上,这样的电影让人不舍得批评,三星半。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张艾嘉不但是中国最被低估的导演,很可能也是在世的最好的中国导演。这部电影通过一个家庭切入中国社会,探讨了三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自我抉择,有立场但不露锋芒,有温度但不气焰熏人。很简单的技巧被她用得出神入化。从黄建新之后,很久没有在中国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真挚写实的电影了。

1小时前
  • 风间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