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
提示:本文包含电影《你好,疯子!》重要剧透,未观看电影者请谨慎阅读。
从《夏洛特烦恼》到《驴得水》,再到正在上映的《你好,疯子!》。继喜剧片、青春片浪潮后,似乎话剧电影也大有形成浪潮滚滚袭来之势。话剧电影凭借反复打磨的出色剧本与演技,似乎成为国产电影口碑维护的中坚力量,也不乏票房黑马的出现。但话剧特有的“话剧腔”也在大银幕上呈现出尴尬与过火之感。
先看看《夏洛特烦恼》和《驴得水》。前者成为2015年的票房黑马,收获14.4亿票房,赚得盆满钵满;后者成为2016年的话题电影之一,虽然话剧电影形式引起争议,票房也并未突破2亿,但整体口碑甚佳,甚至获得了豆瓣2016年度评分最高国产电影的称号。
《夏洛特烦恼》本是“开心麻花”创作出品的舞台剧,首演于2012年11月,票房火爆。2015年,改编电影上映。相比其他国产喜剧片,《夏洛特烦恼》片中并无来去匆匆的过气流行语,每处笑点都能够引发观众爆笑。票房成功反超拥有大IP、大明星,却不怎么好看好笑的《港囧》。也许是由于《夏洛特烦恼》主创们经过了长期的舞台实践,剧本经历万千观众的现场检验,因此能够把剧本中的笑料编排、笑点设置等方面反复打磨。最终呈现出小制作但有诚意的作品。
电影《驴得水》也是由同名话剧改编,话剧版《驴得水》口碑始终居高不下,被改编成电影也是情理之中。根据导演透露,《驴得水》创作之初本来就是要拍电影的,阴差阳错搞了话剧。《驴得水》本与“开心麻花”无关。电影版《驴得水》拍摄完成后,被“开心麻花”买下,成为出品方。一方面,“开心麻花”需要《驴得水》的良好口碑塑造自身品牌形象,而《驴得水》片方也需要开心麻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电影宣传力度与票房人气。最终,《驴得水》取得1.7亿票房与较好的口碑,总体来说应该是双赢的。
《你好,疯子!》也是“剧而优则影”的产物。该片导演饶晓志在戏剧界很有声望。他曾给孟京辉做副导演,执导的话剧作品《你好,打劫!》《将爱情进行到底》都很有人气。《你好,疯子!》是“你好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曾有一种言论说“戏剧圈的导演现在集体涉足电影圈,把国产电影的智商都提高了一个档次。”意在夸奖话剧电影剧本好。的确,这几部话剧电影都在剧本上下了功夫,相比绝大多数国产烂片,绝对是对得起观众的智商。但同时带来的“话剧腔”也成为急需改进的问题。
再次提醒,下文包含剧透内容。
《你好,疯子!》上来就把角色与观众置于一个密闭空间内,不交代任何缘由,让角色自己去研究,让观众自己去猜想。刻意营造悬念的同时也增加了观众与电影的疏离感。虽然作为电影手法无可厚非,结尾也给出了合情合理的说法。但这种独特密室的单一场景设定明显来自于话剧。稍微动动脑筋便能想到:结合中国国情,这种密室囚禁的极端做法在中国的法制与电影审查制度下,显然最终必然有反转的解释:要么一切是设计好的实验/玩笑/游戏,要么是一场虚幻的梦,是不存在的。因此这已会让一些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开始猜疑,带来并不流畅的观影体验。电影最后的结局也没有跳出这个框。若片尾最后,所有主角真的逃出生天,大开杀戒,或被精神病院折磨致死,这反倒会成为国产电影的突破了。
电影在七个角色在“被莫名认定为疯子而被囚禁”的设定下展开,主角们在精神病院的监控下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疯子,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举动。齐声高唱《月亮之上》、跳印度电影《情字路上》中的舞蹈《燃烧的爱火》、大打出手等等。从中我们似乎看到创作者对人性中的荒诞的夸张与放大。一群年龄各异的人又跳又叫,完全不符正常人的逻辑。除了迷惘的旁观者万茜外,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这种对“正常人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的极端夸张,使得电影逐渐变成一出闹剧。演员们情绪亢奋、歇斯底里的感情状态仍有话剧表演的感觉。尤其是集体“自扇耳光”的一场戏,颇为眼熟。典型的“话剧式”表演。我们对演员的敬业表示尊敬,但每部电影都要“扇耳光”,难道非要以这种形式“打肿脸充胖子”吗?
正当观众坐看闹剧如何收场的时候,电影又画风一变,变成了针对掌权者的讽刺剧。与《夏洛特烦恼》《驴得水》大部分演员都是话剧原班人马不同的是,《你好,疯子!》大部分演员都是专为电影而选择。其中不乏演技派,如近年频频出演大陆电影的台湾老戏骨金士杰、金马奖最佳女配角获得者万茜等。周一围饰演的记者从一开始就莫名成为一个发号施令的领导者。上文所述一系列荒唐举动均是由他“指挥”。在质疑与反对声中,杨猛饰演的司机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将记者“赶下台”并囚禁起来,成为一个新的,但更独裁、更强权的强权者。他霸占“莉莉”,对其他人暴力相向,一股“社会人”的痞气。最终,这个“暴力者”也被群众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打倒”。随即掌权的,是新成立的、由三个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团体”:医生、律师、教师。然而,这个团体也并没有好到哪去。在“指出唯一疯子你们就能出去”的诱惑下,他们轻而易举地充当了独裁审判者的角色,决定将万茜沦为他们的牺牲品。
从此能看出,电影似乎将重点集中在对权力的批判与讨论。但随即,电影却又迎来了最大的反转:万茜饰演的安希才是患有重度人格分裂症的疯子,其他所有人都只是她幻想出的附属人格。
在前面一直处于迷惘状态的安希这时才“变身”主角,而金马最佳女配角万茜终于等到了展示演技的机会。在一个长镜头中,万茜在数分钟内变换7种人格,自说自话,并对其他六种附属人格上演了一场真情告白,淋漓尽致地飚了一把演技。确实厉害。然而,似乎这种推翻的反转设定似乎成为了刻意设计的“万金油”:一切设定上的异常(密室、情绪亢奋)都可以归结为角色的幻想而强制性地具有了合理性,从而堵上观众的嘴,让人无法反驳。审查也能说得过去。这样做并不新鲜,也未免有些“小聪明”。
即便是看似完美地解释了密闭空间的产生,甚至耐心地解释每个人格的来源(我承认这里有打动我,曾经我也有这样类似的某种附属人格)。但仍然有大大的问号打在角色和观众脑海里,就是安希反复无助喊出的问题:“为什么他们变得都不认识我?”这里可以理解为医生的干预与精神病院治疗药物的作用,但片尾的彩蛋又和观众开了个玩笑:安希的主治医生也是他脑中的附属人格。这就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无从解答。你可以认为这是“主治医生”附属人格为杀死其他人格而精心设计的计谋,但依旧无法解释。在二刷电影的时候,这个问题会变得尤其突兀:从小到大陪伴安希的附属人格们,竟然突然成为了“陌生人”。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
豆瓣网在进行年度电影盘点时,将年度评分最高国产片赋予了《驴得水》。这引起了很大争议,不过也确实是网友投票评分所得。话剧电影不是拯救电影智商的“救世主”,更不是与电影格格不入的“异邦人”。“话剧电影”不应与非话剧改编电影割裂。好莱坞有无数话剧、百老汇音乐剧改编电影的成功典范。如《为黛西小姐开车》《福斯特对话尼克松》《芝加哥》《悲惨世界》等。如何发挥优秀话剧剧本的优势,摒弃适合舞台而不适合银幕的“话剧腔”,是国产话剧电影创作者、改编者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让正常人证明自己正常,这就TMD不正常!”
电影一开场就带观众进入了一个类似于废弃仓库的场景,七个人物没作任何交代就“空降”在这个场 景里。
这样的开场与其说是横空出世,不如说更接近于话剧的表现形式。一个大布景,表演凌驾于背景之上,无需作过多解释就可以迅速进入剧情中。同样的手法呈现在银幕上则显得有些突兀,并不是每个观众都能接受这种突如其来的设置。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问题。
电影前半部分的主体是七个人物,在他们的相互介绍中得知他们从事七种不同的职业,分别是:记者李正、律师马睿、老师萧乃恩、宠物医生韩沐山、出租车司机杨猛、外企公关以及没有工作的安希。
当这七个人发现他们是被关在了精神病医院后就开始想方设法地逃出那里。而始终贯穿整部电影的这个密闭空间就是他们口中的“精神病医院”。
精神病患者的特征中有一条是:不会发生集体行为,只在意自我。
所以他们就想到用集体行为去证明他们是正常人。从大合唱、跳舞、做游戏、假装打架再到集体穿上制服佯装出一副“快乐治疗”的样子……
说实话,还倒真是把精神病演得像模像样的。你想,正常人谁会对着摄像头合唱《月亮之上》来证明自己正常?
当然做为一部喜剧悬疑片来讲,这几段群戏也算是电影中喜剧色彩最浓烈的部分。
尽管整部片子喜剧成分并不多,但笑料还是有一些的。比如王自健每次开口说话,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我都觉得仿佛要脱口而出个段子似的。
这些表演多是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互动,与整个场景和周围环境基本没发生联系。像是所有的人物只被框在一个画面里而不够立体、生动,场景与人物没能成为一个整体,缺乏电影语言。
一个背景和一群演员就能产生戏剧效果的形式更像是话剧、舞台剧。
演员们的各种表演和情绪都在有意夸大,比如六个人一起拍门大喊“放我出去!”。就像是直接对着某一个固定的视角(诸如:观众、摄影机)来完成的行为,而不是真实地置身于某一环境中会做出的自然表现。
七个人展现七种性格,最为突出的是记者李正和司机杨猛。
两个人之间有明确的对峙和相互打伤对方的行为。只是事件产生的原因和两人暴怒的点看起来其实还挺莫名其妙的,情绪没有缓冲,过渡也比较生硬,非常不自然。
放大的情绪和用力的表演并不能够弥补这个硬伤,这种问题在电影《驴得水》当中也很明显。
电影前一半都在制造假象,想让观众陷入“七个正常人想要从精神病医院逃脱出来”的迷思,到后半部分才明确地抛出“这七个人其实都是安希一个人”的悬念,主体也由七个人变为一个人,实则是在讲述一个多重人格的故事。
剧本为电影搭建出了一个清晰而且稳固的框架,所以整体的完成度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这样的题材,可能是同类型的电影已经有过太多经典佳作了,譬如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大卫·芬奇《搏击俱乐部》还有讲述黑客与高智商犯罪的《我是谁:没有绝对的安全系统》……所以再看这部《你好,疯子!》就会觉得差距实在太大。
虽然已经尽可能地做足铺垫和悬念,但是电影放了个开头差不多就已经能猜到结局了。尤其是每天只送来一盒饭和一份药,实在太明显了!
主要问题除了过于接近戏剧的表达方式以外,在场景调度和各种细节上都处理得不够娴熟,七个人到一个人的转变也不够巧妙。可能是先前的线索本来就比较简单,所以悬疑的部分逻辑性也不强。
电影还剩下最后30分钟的时候,安希重新出现在那个“牢房”,片中的其他人物一个个出现,那是他们还没相互认识以前。画面倒退回到了故事最开始的地方,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常规线性叙事被打乱。
也是从这里开始运用到了一些电影技巧。出现在安希幻觉中的精神病院、主治医生的办公室、病房等多个场景的转换也是只会在电影中出现的手法。
那么,人格分裂是如何表现的呢?
万茜在主治医师面前那段一人分饰七角的长镜头就用来立体化这个安希这个角色。所谓的多重人格,其实没必要从头到尾都表现出一种分裂的状态,有时候做好了铺垫,再用一场戏来证实就足够了。
再像之前除了安希之外的六个人相互之间发生口角,有人强势有人弱势,有人抢着话语权,有人控制欲强烈……等等这些都在暗示多重人格的状态。
而万茜的这场戏是整部影片的核心,也是最明确的电影语言。
欠缺的地方是这场戏的气氛渲染不够足,所以还没到让我为之一振地步。
还有一个让人比较困惑的地方出现在主治医师给了安希一把枪,这设定放在国外电影里还合乎情理,但在国内哪个医生会给病人一把枪?这编排是不是有点太敷衍了?就算人家是精神病人也不能这样玩吧。
安希一个人的身体里住着七个人,另外的六种人格伤害她,但也救了她。
电影用人格分裂的精神症状来阐述一个人的孤独,用“杀了”另外六个人格的方式来获得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痊愈,七种人格让摧残与拯救并存。
虽然在技巧的运用上、情绪的转变和转场的处理上都显得比较稚嫩,没能完全驾驭住这个题材,也没有做出能让观众百分百信服的效果,另外六个人格也有种智商比较低的感觉……不过电影至少在表达上还是清楚的,思路和条理还算清晰。
学校戏表专业的学长学姐的毕业汇演就有根据这个来表演的,觉得很不错!
幽闭的精神病院,冷夜的倾盆大雨,不同身份七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电影甫一开篇就把观众的胃口吊的死死的,营造出区隔于其他国产电影的诡谲气氛。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攥着一颗七上八下的心跟随渐次展开的情节一一跟进,从战栗的恐惧,到荒唐的嘲讽,再到人心的繁复,最后归于细碎的温情。
你好,疯子!你的身边有“疯子”吗?Ta们都是什么样的啊?
你好,疯子 2017年的第一部电影,本来是昨天也就是2016的最后一部电影,后来因为其他事情,买了票也没来得及看,所以一拖就过了一年,哈哈~ 先说好的,,一开场7个互不相识的人被抓到一个看似废弃的厂房,不同职业和生活经历,电锯惊魂、七宗罪、大逃杀……好多电影在脑中晃过,我想有意思了;原来这个地方是个疯人院,为了出去大家从合作到互相厮杀,先是代表智商的记者作为领导,然后是体力占优的出租车司机,这里的几个场面感觉讽刺了独裁下面的恶政,而看似弱势的群体团结起来也可以对抗这种恶;一切的努力无效后,7个人又决定顺从承认自己是疯子,然后配合治疗,康复出院,再一次地互相伤害之后,7个中的那个失忆神秘女子崩溃了;故事来到下半段,原来其他的6个人都是她分裂出来的人格,而她才是在接受精神治疗,厉害了万茜,一人分似7角,纯脸部的特色,我想如果有好的演出机会,她应该不只金马的女配;经历了治疗,然后和6个好朋友的告别,安希康复出院了,结尾充满了希望,不过别急,片尾曲之后还有彩蛋,安希从浴缸里起身,旁边还有一个人,精神病院的院长,他说现在只剩我们2个人了,这才是精典,无解的孤独。 然后说不好的,整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在后半段,安希和每一个分裂的人格对话解释来龙去脉,真是画蛇添足,观众完全可以理解是人格分裂好吗,难道是导演怕看惯烂片的人理解不了吗,汗;大量的篇幅不是可以深挖每个人格的存在背景让观众自己去发现吗,还有对谁是疯子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不够深刻,有点流于表面了;还有刚开始周一围的表演略显夸张,话剧风过重,不过后面还是渐入佳境了,毕竟是本片的颜值担当。 总得来说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演员的演出,可以说是这几个演员的表演撑起了一整部戏,呈现出了各个人物鲜明的个性,连莫小棋也没有明显拖后腿,作为话剧改变的电影也很好的融入了电影应有的元素,该是值得一看的,国内还是有认真拍戏的人,调调也是我喜欢的。
对着万茜唱征服,爆发力太强,演技太棒,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眼神超级有戏!
八(一)个人主演的黑色荒诞的悬疑喜剧(我并不认为是喜剧)揭露着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展现社会黑暗的角落,越正常的似乎越不正常,越好的人似乎越是坏人,说实话看完有点怀疑自己,怀疑社会了,让一个正常人证明自己正常 本身就不正常,那么是否是这个社会本身就不正常呢?哎呦 尼玛太晕乎了,想不明白,不知道为啥,电击吃药那里莫名想到那啥杨永信……害怕……
但是……万茜真的是太太太太太厉害了,牛逼大发了,那一整段七种人格的表演绝对赞到爆!绝对圈粉,现场观众都在一个劲儿的夸她!!!演技大爆发啊!!金马女配实至名归啊,总感觉明年自己默默喜欢的小墙头要大爆了,期待明年我小墙头和大本命的电影!!
说实话,每一个演员都很棒,周一围的眼睛真的太大了!现在话剧改编的电影很少让人失望的,只希望这种好电影在上映时多点儿排片吧!真心好呀!!!
在片子中段,我确信这是一个关于人格分裂的故事。
之后,当院长鼓励安希持枪杀死附属人格的时候我最期待的结果就是安希解决附属人格,而院长解决安希(提问:主人格可以被取代吗)。对于此后一路向北的温情路线一直觉得不够劲道,还好,彩蛋补得漂亮。
片子粗看是不错的,至少全程不走神,但仔细推敲有几点不明白的,如下:
1、各个人格的设定不应该那么粗糙,医生不记得女儿的五岁生日,老师不记得班级和学校,的士司机连出了什么车祸都讲不上来,要说记者和律师的人格对专业要求比较高,主人格无法胜任的话,出于对早逝父亲的向往,对学校生活的熟悉以及对的士司机及周围环境的接触,完善他们的血肉是不难的,从小陪到大的人格没理由那么陌生。
2、附属人格与主人格之间的亲密关系会不会因为一个新人格的产生及创造场景而断裂。院长应该是新的人格,他的出现导致每个人格都不再认识主人格,合理吗?
3、当院长与所有人格碰面的时候,是否所有人格都无法知道这是新人格?
院长这个角色清楚注明了我在专业上的无知,但院长这个角色是电影的灵魂,院长一角让电影的高级感提升了一个级别。这个角色一直以最正常的状态呈现,同时铺在故事后面,并不彰显,这个角色借七人之力缓缓推进,同时铺在一片温情之下,并不同流。他高于一切人物,也没有那么简单,他的存在连安希都不知道,他的用心安希未必就明白。安希的人格冲突是发生在疯人院场景中,这是院长的布局。安希的人格在安希割脉后都一枪毙命以示结束,这也有院长的暗示,主人格的软弱和善良院长自己分析了,控制安希院长成功了,可以想见,未来安希的躯壳不过是院长的囊中物。
当然,不管片子真实虚幻,在前面剧情的处理上都太多瑕疵了,那些弱智的自证方式,那些诡异的称王称霸,那些莫名的判断解读,都让观众消耗耐心。
最后要说,人类,仿佛宇宙,解读未必坦途,敬畏或许得道。
中国版《致命ID》。
作为国产悬疑惊悚片,这部片已经完成得很不错了。开始的密室逃脱也很紧张,几个演员特点也比较鲜明。尤其是万茜,从一开始柔弱女子到后面多重人格爆发都表现得很有层次,剧情也没有什么大bug,其他演员也都可圈可点。尤其是莫小棋,居然演技也能碾压不少小花,跟万茜真是一对演技遗珠。
好戏之人的诚意之作。万茜演技的确炸裂了。有人喜欢炫耀自己五分钟就看出了真相,但电影不是推理小说,除了真相还有很多。彩蛋反转的设计不错。话剧腔没有想象得那么重。最大的缺点是比例失调,结尾拖得太长兼硬煽情,消解了部分戏剧张力。
哪个缺德的打个喜剧tag……我特妈在喜气洋洋的新年第一天像傻逼一样从头懵到尾
国产悬疑片中比较有想法的一部,有笑有泪,略烧脑,万茜很美,演技也特别赞!PS:片尾有彩蛋,不要太快离场。
本片死于话多。电影是讲故事,而不是说。让万茜对着其他六个人一个一个指着鼻子说他们的身份这种方式,是最不高明的表现手法。
简直就是双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啊喂,八大人格共同聚在一个身体里。那一段万茜自言自语切换人格的戏让人看得满是惊喜和欢喜,赞一个!
我像个SB一样看到演员有王自健就以为这是个喜剧片,而且豆瓣上也有喜剧tag,结果呢?画风相当悬疑惊悚!前半段云里雾里完全不知道这几人要干嘛,结果越到后面情节越清晰,这个剧本太妙了,看不出舞台剧的痕迹,并且万茜精分的那个长镜头表演太赞了,演技爆棚!滚字幕后的彩蛋反转得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活着就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还很恐惧。”——金士杰
2016跨年到2017的时节,我选择去看场电影,名叫《你好,疯子》。真是蛮有纪念意义的。这个意义很难琢磨,就如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觉一样,很难看透。前半部分仿佛看到了人间百态和人性的展露。后半部分又仿佛看到了自我认识与内心倒影。不管怎样,祝自己一切都好,对自己说,你好,疯子!
请编剧出门右转看看《禁闭岛》《致命ID》,不塑造主人格,不考虑各个人格分裂的原型,不承认自己的失职真的大丈夫?没逻辑的脑洞简直信手拈来,看到结尾我已经懒得猜了…除了女主扑面而来摧枯拉朽的孤独感,其余没一点说服力,万幸是选对了演员,群戏有张力,独角戏有爆发力,万茜周一围都是好演员
作为国产片,构思和创意实在是有点吊,虽然观影过程不是让人太舒服。万茜是我最喜欢的80后大陆女演员,演技可以用秒杀全场大杀四方来形容。片尾曲也是她唱的吧,膜拜得五体投地。女神!!!
也许是现在内地话剧改编电影里最像电影的一部片子了,一个忽略故事背景和人物背景的悬疑片,形式非常像《禁闭岛》之类的烧脑电影,但其实只是用了其外壳,内核还是在讲群体效应,也就是所谓的乌合之众。金士杰太重要了,他把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拉高了一个层次!
上来就把观众与角色莫名置于粗糙的密闭空间,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刻意营造悬念的同时也增加了疏离感。和《驴得水》一样有空间单一、情绪亢奋、歇斯底里、自扇耳光等话剧腔毛病。万茜飙演技确实厉害,但提出的“众人不识我”问题却并未得到解答。结尾意料之中在审查框架内,也能自圆其说。彩蛋画蛇添足了
最后30分钟万茜的表演捧得了任何奖杯,太出色了!
新导演处女作加1星。饶晓志作为话剧导演,在原著很好的故事基础上,又呈现了很好的电影化叙事,完全不同于大家印象中的话剧改编电影,值得加1星。演员的集体表演又值得加1星。包括美术和特效在内的电影视觉值得加1星。
前半段几次想关掉,后半段万茜的爆发拯救了电影,结尾的那首《礼物》真好听,一查,居然就是万茜本人唱的,好吧,真是全能啊。
字幕之后有彩蛋,才是最大的亮点
万茜的精分让我记住了她,以后她一定会大火🔥🔥的,妥妥的实力派
每一种人格都是成长中缺失的一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