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无意刷到这部短片,15分钟感觉一晃就过去了。然后就看到豆瓣此短片评分竟然……
然后我就开始扒拉了一下短评,感觉像陈佩斯他爹陈强对着陈佩斯在呼来喝去。当然里面很多具有“人文”关怀的,只是没有直接替陈佩斯去问候他爹陈强而已。还有嫌今年冬天不够冷,再敞开怀纳凉的。实属豆瓣Z时代一族必备品质。自己个人拍的片子一律不能说好,G点极度难以琢磨,必须得用洋擀面杖才能扶得住的花,绑的住马桶🚽刷子。
在换灯泡这场戏里,父子关系紧张,台词针锋相对,含沙射影,你来我往,强强对决,子承父语,步步紧逼。人物脸部都是背光,用光来显出父子内心的情绪。随着矛盾逐步升级,全黑,又随着(灯)泡的慢慢修复,偶见光明。整场对手戏是陈佩斯那种矛盾激烈冲撞风格,表现上更加集中和强烈,电影语言的优点就展现出来了。
看一部季节性的片子,图一乐子就够了,在这十五分钟里没让你难受,又对主题有那么一丁点的理解就更好了。不用什么都踩在脚下,感觉你是陈佩斯他爹老凡尔赛了。
我觉得泡没有坏了,灯也没有坏,只是落灰接触不灵了。春节吃顿饺子,灯和泡就都好了。
“你生我出来干嘛?”
“塞不回去咯。”
《顶牛》是我在豆瓣开屏见到的,本来以为是什么要在春节档上映的电影,没想到只是一个15分钟的小短片。
开篇就是熟悉的陈佩斯,作为一个父亲,他正在为儿子寻找工作机会,拥挤的人群,吵闹的环境,他跟这里似乎格格不入。但他还是问了一个又一个。最后给儿子带回了一张街道春晚报名表。
儿子并非什么好吃懒做的人。穿着不合身的玩偶服给新开的饺子店做打鼓背景板,一下又一下,只是敲的不是心中所想。他一气之下甩掉套头和鼓槌,气冲冲地回到家里。
父子在家中的那场戏,两个人说的话都吐不出什么好鸟。
儿子对父亲当年为了工作没有陪在濒死的母亲身边而对父亲有所怨念;父亲明白两个人缺少沟通却几乎全程背对着儿子说话。
我不想在这里说父子正确的相处方式应该是如何如何。那不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
那有谁对谁错吗?没有。
陈佩斯和生活中大部分普通的父亲一样,年轻时会因为工作忽视家庭,老了才想起自己要向家里人弥补情感缺失的部分,这当然不是什么为他开脱的借口,只是阐述一个社会现实,而这个现实我在真正踏入社会后才慢慢理解。(被资本家压榨的社畜,不工作就没饭吃)
儿子也和生活中大部分有过叛逆期的小孩一样,不带掩饰,说话带刺,甚至埋怨父母为什么最开始要把我带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有太多不能让我们实现的梦想,有太多我们不能阻止的坏事,有太多我们不得不考虑的现实。这也是我直到今天为止也不喜欢这个世界的原因,因为生活中的所有破事让我感到它确实烂到家了。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谁也不服谁,儿子离家不领父亲的好意,父亲想着那就我自己去呗。
儿子在饺子店找了份剁肉的工作,父亲则开始练起了他那个年代的歌。
街道春晚到了,一辈子没见过这种大场面的父亲在紧张的情绪下被吓得舞台都不敢上,最后在主持大妈的生拉硬拽下才勉强站到了舞台上,恐慌地看着台下的人群,自己却一句都唱不出来。
庆幸结局,如你所见。
父亲对面的舞台幕布慢慢升起来,传出了儿子熟悉的鼓声。
他唱的每一句,儿子的乐队都会顺着他的歌声给出对应的伴奏。或许,没有人比家人懂你,没有人会像家人一样陪伴你,哪怕家人之间的沟通不够,但是家人的爱不会不够。
你看,“灯泡”没坏,“灯”也好了。
接触松了,就重新拧紧吧。
《顶牛》对我来讲是个惊喜。让我想起了陈佩斯老师年轻时候和他的父亲陈强老先生拍的《父与子》系列电影。这部在题材上比较另类,以摇滚和乐队为主题,点题最终的每一份热爱。实际上片子总体是讲述生活中新老一辈互相生活的格格不入和亲情之间的冲突,陈佩斯父子饰演的是一对另类父子,儿子爱摇滚,爸爸从接受不了而逐渐改变。摇滚是什么?是个性、反叛和热烈,因此也不难看出这是一对很有个人态度的父子,彼此之间是不认同甚至是“互相看不上的”,父亲说儿子的爱好是倒腾木头棍子,儿子说父亲唱歌是扯嗓子,矛盾就从这儿开始了,拉开了序幕!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中式父子,但是如果按照常规发展路线的剧情应该是矛盾逐渐激化,然后再患难见真情,进而感动走向互相理解大团圆的结局,但是这部剧完全不是这种。如果矛盾激化到出走到追求梦想,如果成功了那么剧情就是苹果12的微电影《阿年》,如果失败了就是华为的微电影《悟空》。但是《顶牛》都不同,我们期待《顶牛》能够平衡喜剧和现实的关系,展现一种全新的父子关系。它可以像陈佩斯演绎的《父与子》作品中的父亲望子成龙心切,或者荒诞不羁,也可以是互相较劲,把默默的温情藏在背后。《顶牛》的父子关系就像是坏了的灯,闪烁,灭掉,又慢慢变亮,亲情嘛,总有显露的时候。所以说《顶牛》是成功的。
你正面对一杯青涩的茶
你已老去了吧 不再为梦疯狂
你平静了吧 像海上的花
当年青春叛逆的“二子”,如今已变得目茫髯苍。
“高兴什么高兴,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孽障”当年二子爹对生儿子的态度,如今变成了现实。
变成了影片里老牛对儿子一句“塞不回去了”的无奈。
可是真的是这么无奈吗?面对无法理解的新事物,面对无法沟通的儿子,老牛选择了比三十年前陈强老师饰演的“二子爹”更聪明的反向博弈。
用外部压力去推动叛逆,倒逼出更强的动力。
通过父子之间的矛盾引发戏剧冲突,是陈式喜剧的经典结构。利用颠覆权威来做戏,父亲是伦理关系中的强者,然后用儿子这个弱者的角色来颠覆强者,形成一个正反两面的冲突。透过这些冲突来描述父与子之间的羁绊。
比起陈佩斯老师早年的《父与子》,这部短片的视点更多的转移到了父亲这个角色上。
《父与子》中陈强老师和儿子陈佩斯的关系,是绝对的对立面。而《顶牛》里面的父亲老牛,却把爱饱藏进冲突里。
一贯的旧人设:小人物,身份低,单身汉。却充满无言的爱。
老牛虽然看不懂年轻人的梦想,也没法和儿子沟通。但他却悄悄鼓励,背地里儿子失业他找工作,儿子练鼓他做隔音,见面时却选择用较劲的方式去倒逼儿子努力。
第二场戏特别有意思,从调度上看得出导演的用心。口口声声想沟通的父亲居然背对儿子说话,而不屑于沟通的儿子却面对父亲吐露苦水。想沟通的父亲说出大量的“歪了的花要把它正一正”“想拿个鸡毛掸子抽它”“想一菜刀了结它”等刻薄话,里面充满了嫌弃与愤怒。而不想沟通的儿子却一再表达内心感受“最讨厌被贴标签”。
这样的反差极为有趣,口口声声要沟通的权威要的其实是服从,而不想沟通的弱势方却在寻求理解。
这场戏的高潮做得特别形象。居高临下的父亲权威想点亮那盏熄灭的明灯,可惜怎么点都点不着了。
换来儿子嫌弃的一句“坏掉的是灯,灯泡没坏”。父亲是“灯”,儿是“灯泡”啊。
最后儿子的成功,用蹭光瓦亮的六盏明灯重新照亮了父亲老牛的印堂,照亮了整个昏暗的家庭。
中国式父亲身上的责任和压力,让他们懂得前路的泥泞和崎岖;同时中式父亲的不善表达和隐藏情感,让自己对孩子的爱,变成了严格的要求和严厉的呵责。
主创塑造了传统的中式父子关系,却在保留“严父”的形象上,新增出了“不羁”的灵活感。这是新时代的父亲形象。
导演塑造“老牛”这个角色,虽然给了他很多特写镜头,却从不在关键情绪上直给。用大量的侧脸,背影去增加观众的视觉想象。那笨拙的体态有好几次都让人联想到老朱家那位“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去买几个橘子”的父亲。
这可能就是心理学上说的符号共识。
作为一部信息承载量有限的短片,可以说完成度非常高。
陈佩斯的表演炉火纯青
陈大愚的表演不负家风
挺胸膛 笑扬眉,每个追逐的身影背后,都有一份爱在支持。
哎,想念陈强老师了。
------
八卦一个有趣的冷知识。
陈佩斯的父亲陈强老师,当年到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访问演出。陈老师的大儿子正巧在这时候出生,为了纪念这两件事,给大儿子取名“陈布达”,二儿子的取名“陈佩斯”,小女儿叫“陈丽达”,丽达是匈牙利的一座岛屿的名字。
瞧这有趣的一家子。
只会烧一道菜的厨师,只比普通人多这一道菜的功夫。导演拍什么总是那一招鲜,在观众这儿恐怕也到头了。
拍的凑凑合合,我也就图一陈佩斯,这家子基因未免太强了,三代长相不带跑偏的。
父子俩你来我往的怼里却藏不住对对方的关心整个短片节奏是真的把握的好🤙🏻
我也坚持下来了。
最后,鼓声想起来我没觉得什么,车厢打开我觉得也很平常,但是陈老师拿起工具钉起了板房我的眼泪控制不住了。但是我也只能为这最后一刻打一个三星了。前面的观影体验太差了,十五分钟里面想要塞下的东西太多了,不停的转场加上晃动的镜头可给我看晕了。
挺放松的,节奏也挺快。但就是编剧还是没想好,主线都没理清楚,就些细节还挺好玩。主要的一些东西反而交待很粗糙。就最后那个鼓点,那歌我都唱不进去。
《梦之安魂曲》中国小镇版。整个节奏镜头运用真的很棒!看过之前b站上张大鹏导演讲自己拍《喜相逢》的思路受益匪浅。这一部短片也有意外的收尾。期待长片。
有点儿像进阶版抖音视频...
无敌漫长的15分钟,二三十年来反复被诸多烂片演绎了无数次的老套路。拍摄手法和配乐也同样烂俗……京东,现在已经2021了呀
佩斯老师越长越像陈强~
小品电影,父子的矛盾与化解,故事真实、夸张、做作也俗套。男主这鼓打的我尴尬癌都犯了。另外感叹基因的强大,基本完美复刻了陈家三代人。
我爱陈佩斯老师!但这短片真的不咋吸引人
豆瓣开屏推荐,图陈佩斯这张脸,我也得来。就短片来说,完成度是可以了,没有在哪些部分受外力胁迫地扩张,审美几乎掌握在导演手中,这份来自甲方克制其干预冲动的魄力让我点赞。那么,短片质量就与导演审美挂钩了。张力摊平摊薄,对普通观众不友好的镜头晃动,缺少架构堆叠,还需要努力啊导演。
我寻思这不比《后浪》强?
三十年前看陈佩斯父子,三十年后依然看陈佩斯父子。三十年后,陈佩斯变成了陈强,陈大愚变成了陈佩斯,父子关系依然是在摔摔打打中磨合成长。老年陈佩斯的气质越来越出挑!
emmm 咋感觉居然是百果园买坚果那个短片更好看
幸亏只有一刻钟,为了佩斯老师,我能坚持下来
勤跑步,买电视
4.5分 实在不怎么样。感觉陈大愚没有自己的风格,都在模仿他爸,自个儿没立起来。
说实话,拍摄立意不知道高到哪去了,全是细节,片子虽短一点不马虎。这才叫让人不反感的,没有说教的好东西!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