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转一篇Economist影评《帝国风雨后,战争中的一代》
帝国风雨后——战争中的一代
这部关于战时德国的最新短剧引起轩然大波
2013年三月三十日,柏林来稿
加入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
电视台常常播出反思纳粹时代以及二战的节目,德国观众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但其中几乎没有哪个能像这部三集短剧《我们的父辈》在三月中旬播出时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内容上本剧追随五位情同手足的德国青年在1941到1945年间的人生轨迹。权威调查结果显示每晚平均收视人群达到了760万。一时间,德国二战一代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史无前例地成为大众焦点,成了访谈节目和报纸追捧的对象。那些老人曾多年默不作声,无人问津,而如今要却面对许多追问,例如,战时的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实际中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否亲眼所见那些战争暴行。那些关于究竟是谁犯下了战争暴行的问题也重新浮出水面,这更加令人棘手。
第三帝国覆灭已近70年,但是德国人仍然不得不时刻反省这个国家的纳粹历史。“这不再是关于内疚负罪,反而成了一种集体责任,” 来自柏林自由大学的历史文化研究教授Arnd BauerKaemper说道。《明镜》周刊的文章写道,尽管毫无道理可言,但在他人怀疑的目光中,德国人仍被视为特殊群体,历史的局外人,他们无法自制,必须经常反思来防止自己走极端。《法兰克福汇报》上一篇针对本剧导演Nico Hofmann和一群德国青年的访谈文章标题中写道——“这一切永远不会终结”。
诸如《辛德勒的名单》、《大屠杀》之类的影片,美国拍的电视剧,德国拍的再现希特勒最后时光的《帝国的毁灭》等等,都在德国引起了的短暂的轰动。但这些全都没能激发起当代人和上一代人之间的讨论。《我们的父辈》在提醒大众,这已经是他们与战争幸存者之间进行对话的最后机会了。
对于做好准备现在要来发言的二战幸存者来说,似乎实际上是其他人而非他们自己犯下了那些战争暴行。那些九十多岁的幸存者现在不是在讲 ”眼看着村庄在大火中燃烧” 就是在说他们是如何逃避消防队救火的责任。从这些讲述中最能够体现出来的,是1943年后德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都已经接受了将会战败的事实。他们继续战斗下去的全部原因,要么是出于孤注一掷,要么是为了身边的战友。作家 Dieter Wellershoff 作为嘉宾出席一期颇受欢迎的访谈节目时说道,1943年他18岁,正值德军在斯大林格林和北非惨败不久,他志愿加入了Hermann Goering的坦克兵团,那时他就知道自己献身的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
Hofmann影片中的五个德国年轻人在此之前就得出了同一结论。他们就像是海洋中的一叶扁舟被浪头卷来卷去。片中有两个人作为士兵犯下了战争罪行,一个人处决了一名苏维埃人民委员,另一个人枪杀了一名犹太小女孩——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逼不得已的结果:要么服从命令,要么就地正法。真正的战争罪犯是那些在杀戮中狂欢,并为之找到合理借口的人们。本片招致一些批评说道,在悲痛的故事中讲述五个令人同情的年轻反抗者的故事,只不过是为战争中的一代人推卸责任提供了更多的借口。这一切永远不会终结。
原文地址
http://www.economist.com/news/europe/21574531-new-television-drama-about-wartime-germany-stirs-up-controversy-war-generation
2 ) 战争,埋葬了多少美好?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无数的解读,无数的诠释。政客们说是利益的争夺;人性论者说是人性中潜藏的恶的爆发。但是一次次战争被华美的说辞包裹着,哪怕最清醒的人也会迷失。荣誉、英雄、美好的未来......这些闪耀着光芒的词汇,把战争的残酷完美的遮蔽了起来,让无数的青年自觉的进了绞肉机而不自知。
片中的哥哥,本质上是一个简单的人。初期也按照社会的要求得到了认同,如果德军不断的胜利下去。也许终其一生也不会反思其行为本身的正当性,不会评估自己所为的价值。问题是,德军败了。当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飞蛾扑火的牺牲还有什么意义。送死的价值在哪里?当所谓前途,所谓荣誉崩坏以后,这个简单的人,所有行为只是为了生存。他也许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
弟弟是一个理性的人。对战争的荒诞,对人性恶的一面,早有认识。但是身在其中,又能改变什么?一次次的濒死体验,彻底的麻木了这个年轻人。眼中的质疑和不屑,渐渐被空洞取代。当一个所谓出色的兵,很容易。不怀疑,不思考,不经大脑判断的严格执行那些无所谓哪里来的命令。一如《兄弟连》中,史毕尔教育胆怯的新兵,把自己当成一个将死之人,没有怜悯,没有痛苦。一个人也许可以短时间的强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认同的事情,但也必须承担这些行为对内心的反噬。一个自认必死的人,在生的希望面前也许才会真正恐惧。死,是一种承担,也是一种解脱。
歌星,是个活的很真实的人。勇敢,愚蠢,虚荣,善良......当你的一切都来自于别人的赏赐的时候,你能做的要么放弃所有,要么全心讨好。无心放弃,又毫无理由的去挑战上位者的耐心。被残忍对待也在意料之中吧!天真而任性的性格,在乱世之中,足以致命。
护士,一直没活明白,不过总算是活下来了。一直纠结在,被灌输的信条和人性之间。之前坚持的,之后被自己一点一点的违背。假若没有战争,没有纳粹的鼓吹,本该是一个抱着一点小善良幸福度日的家庭妇女。她能活下来,算是一点安慰吧!
犹太人,唯一一个真正的求生者。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求生。虽然目的达到,但战争带走了他除了生命的一切,家庭,爱情,友情........片子的最后一段给了他。让我们看到的一个躯壳在尘土中追寻灰飞的一切。
好的战争电影,总是让人痛恨战争的。个人认为,一个社会对战争的反思程度,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战争的存在,本身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挑战。战争的残酷,生死是其一,人性的泯灭更加可怖。连恶狼也选择远离。
看完全片,不得不思考。有句古话杀人一万,自损失三千。假若大战来临,你我该是属于那一万分之一还是那三千分之一,又或者是剩下的那具空壳。
3 ) 伊恩·布鲁玛 :正常的纳粹from《上海书评》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4/3/16/1130139.shtml
对于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电视剧来说,《代际战争》(Generation War)是个奇怪的标题。此剧先在德国电视台分三集播出,最近在美国播出时改成了上下集的影片。德剧原名《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更能唤起共鸣,尤其是对德国观众。但实际上,即便原名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导演菲利普·卡德尔巴赫(Philipp Kadelbach)是个七○后,他用的演员就更年轻了。也许应该叫《我们的爷爷和奶奶》更合适,就是听上去有点太煽情了,毕竟这是一部着力描述人们如何被一场野蛮战争吞噬的正剧。不过该剧的刻画方式在非德国观众中引起了相当的争议。
该剧的主角是五个受过教育的柏林年轻人,没有一个是实打实的纳粹。他们都喜欢摇摆乐(第三帝国时期属于堕落音乐而被禁止)。其中一个小裁缝叫维克多,一头浓密的黑发,简直是从漫画里走出来的犹太人典型。还有两兄弟威廉和弗里德海尔姆,他们1941年加入了国防军,正好碰上进攻苏联。威廉敏捷而阳刚,是块好军官的材料;弗里德海尔姆则正相反,书生气、敏感、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威廉的心上人夏洛特自豪地去东线当了军队护士。还有一个姑娘格蕾塔,她爱上了维克多,但又渴望成为玛琳·黛德丽那样的名歌手。她和一个盖世太保军官有染,希望能救维克多一命,同时帮助自己在第三帝国发展演艺事业。
我们看到了这五个年轻人所有的冒险,剧情完全是按肥皂剧风格展开的,常常有匪夷所思的巧合。我们看到了战地医院中的恐怖场景,伤员们痛苦地嘶吼,当地(俄罗斯)护士们被当成奴隶般对待。我们看到乌克兰暴徒在德国人的监督下殴打犹太人,把他们赶出犹太隔离区的房子。我们还看到德国士兵射杀或吊死无辜的市民。我们看到维克多从开往奥斯维辛的火车上逃脱了。我们看到波兰叛徒和波兰游击队员,他们有些人既反犹也反德。我们瞥见醉醺醺的苏联士兵强奸了德国护士夏洛特。最后,我们看到一个嚼着雪茄的美国军官在战后柏林让前盖世太保军官(也就是与格蕾塔有染的那位)继续为盟军工作(负责处决格蕾塔),好像什么也没改变似的。
上百万的德国和奥地利观众认为该剧棒极了。那么为何有那么多人大惊小怪,特别是在波兰,谴责该剧导演“篡改历史”?美国评论人比如《纽约时报》的斯考特(A. O. Scott)也批评此片制造了错误的道德等价,好像德国士兵和护士受的苦也等同于波兰或苏联敌人受的苦似的。这样看的话,《代际战争》似乎暗示了在任一方都有反犹的坏蛋,不管是在德国,还是在波兰或者乌克兰。所以我们应该为战争的所有受害者祈祷,让过去的成为过去。但这真的是该剧所要表达的一切吗?
《代际战争》中讲述的每一件事都可能在真实生活中发生,尽管在剧中的表现有些肤浅。战斗场景是斯皮尔伯格式的,带着好莱坞噱头。我们没有看到德国人犯下的最恶劣的罪行,没有死亡集中营或是酷刑场景。这也许是件好事。在镜头中尝试表现毒气室(比如斯皮尔伯格)永远无法做到逼真,而且太容易陷入媚俗。观众们不太容易错过一个波兰囚犯诉说满载的火车开进集中营、空车离开这样的暗示。大屠杀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关注,以至于成为二战回忆的中心主题了。但它并不是大部分德国人的主要战争体验,这才是该剧的重心。旁白有时候是无名叙述者说的,有时候来自战争幸存者威廉,都很清楚地表达了德国人对欧洲的毁灭负有责任。威廉的弟弟弗里德海尔姆多次重复了该剧的另一主旨,就是战争带出了人心中最恶的部分。德国人东侵时以为自己是英雄,但结果却成了大屠杀凶手。
除了唐突的巧合(五个朋友能在从波兰一直延伸到乌克兰东北部的绵长战场上相遇的几率有多大呢?),《代际战争》还有电视肥皂剧的其他特征。五个主角都长得好看。我们会喜欢他们,希望他们能活下来。剧里当然还有恶棍,比如盖世太保军官和残忍的纳粹凶手,强行命令不情愿的士兵们参与屠杀行径。这些人都长着坏人脸:要么是痘疤麻子,要么猪头猪脑,要么是金发禽兽。
人们会说这正代表了可爱的普通的德国人被拖进了一场邪恶的施虐狂发动的战争,所以放过德国人吧。毕竟,他们当时没有选择。他们也可以被视作纳粹的受害者。但《代际战争》中描述的图景要更加复杂。剧中大部分德国年轻人——护士、士兵、留守柏林的人,其中包括维克多一家被赶走后搬进他家公寓的女人——都被纳粹宣传毒害了。即便是我们可爱的主人公们也不是那么无辜。不光是格蕾塔靠睡盖世太保军官来发展演艺事业,夏洛特也出卖了一个帮助过她的犹太护士,而天性敏感的弗里德海尔姆最后也吊死了游击队员、朝孩子开枪。
然而还有一种方式来解读该剧。如果它讲的是可爱的德国年轻人在一场龌龊的战争中试图保持体面正直,那么结局很清楚,他们失败了。他们的道德被腐蚀了。如果主人公看上去像彻头彻尾的畜生那样坏,影片就不会有冲击力。而事实上,我们的爷爷和奶奶很有可能会变成叛徒、机会主义者、杀手,这是该剧传递的很重要的信息。影片试图要理解而非谴责,这并不是要为第三帝国开脱,相反,它表达了在一个肮脏下流的体制里,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电视迷你剧有时要比其他阳春白雪的艺术形式更有效,这不光是因为它们有更多的观众。剧中的人物会随着时间而变得亲切熟悉,我们像是与他们生活在一起。那些对美国迷你剧《大屠杀》(1979)的粗俗描绘不屑一顾的人低估了其影响力,尤其是对德国观众的冲击。那些受害者以及一些杀手突然有了一张人脸。电视剧的平庸也带来了一定的优势。因为主角就像我们的邻居一样。电视剧不会像“六百万人丧生”那样抽象。
但为何波兰人认为该剧对波兰游击队的描述是“篡改历史”呢?许多波兰人,包括游击队员都反犹,这是无法否认的。要说所有波兰人都是犹太人的英勇保卫者,那才是篡改历史。《代际战争》中也有波兰人帮助维克多逃跑的情节。事实上,影片很好地观察到了游击队面临的道德困境——杀掉德国人来为无辜的波兰人报仇是否值得?
不过波兰人的批评也有一定道理。不管波兰人、乌克兰人以及其他外国人如何糟糕,一部德国肥皂剧提到东线时也最好不要强调这些。还有更重要的严肃问题,那就是如何平衡。故事中的非德国人——从反犹的波兰人到乌克兰暴徒再到抽雪茄的美国人,基本上都带有负面色彩。影片没有说他们跟德国人一样坏,或是跟纳粹罪行沆瀣一气。但观众很容易会产生这样的印象。雇用前盖世太保军官(这有时的确会发生,因为他们认为盖世太保追捕共产党人更有经验)的美国人是片中唯一出现的美国人,而且他还必须要抽上一根大雪茄。波兰游击队员看上去像一群脏兮兮的贱民(要在树林里活下来大概只能如此),而德国士兵们在前线战场的冰冻废墟里看上去还挺光鲜的。俄国士兵只能从远处看到,要么在朝德国人射击,要么在猥亵妇女。
于是你会有一种感觉,不管希特勒的德国犯下什么滔天大罪,你还是宁愿和好看的德国主人公在一起,也不要去搭理那些脏兮兮的外国人。再重申一遍,影片中没有任何暗示要为德国洗脱历史罪孽。但我们被引导着去喜欢一些犯下罪孽的男男女女。除了被德国护士出卖的俄国犹太女人以及一两个波兰人,其他外国人都是乌合之众。
也许英文片名根本没错。因为该片的背景正是德国几代人的冲突。战后第一代人常常谴责他们的父母辈。对长辈进行道德审判加上全民的自我仇恨,成为了1960年代抗议活动的一部分,最后导致了红色军团的可怖暴行。《代际战争》表明这一特定的代际战争现在也许结束了。德国六八后可以与祖父母辈和解,同时承认他们犯下、或以他们之名犯下的罪孽。
我们不应为此谴责他们。年轻的德国人不应承担他们祖父母辈的愧疚重负,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今天的德国是一个“正常的”国家,尽管她带着二十世纪历史的深深异常。声称战争会带出我们所有人心中最恶的部分,这会增加正常感。但它也不完全真实——有时战争也会激发人们心中最善的部分;而且也不恰当,因为不光是战争让德国人变坏,还有一个政权,一种意识形态,一个腐烂的社会。这可不能怪外国人。
(盛韵 译)■
4 ) 重温我们父辈们的历史和思想历程
朋友推荐,分三四天看了这部2013年的德国电视电影《我们的父辈》,共三集,每部一个半小时,合六集电视剧容量;加上随后的两集纪录片,重温了上世纪20年代左右出生的我们的父辈们的战争经历,令人震撼、启人深思,实在是很让人满意的观影体验!
该剧2014年就引进了我国,不知为什么我竟然没看过?好在好作品不会过时,历史的反思与回顾永远有意义。
据说全剧的筹备期长达十年,剧本系受导演父亲的日记启发而创作,编剧科蒂兹为了尽可能准确的还原历史,走访了大量的当事人,几位主演也纷纷探访父辈,他们的努力赢得了不少经历过战争的老人的尊敬,不少老人把自己私密的记忆都向他们和盘托出。《我们的父辈》拍摄辗转欧洲多个国家,拍摄素材长达150多个小时,经过长达一年的后期才完成公映。制作者的这种严谨的历史态度和细致入微的创作精神值得学习。对照美国的电影《猎鹿人》、俄国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战争青年群像描写,去体会“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别有收益。
推荐没看过的朋友观去看,爱奇艺、B站上都有,记着看完三集电视电影 ,还要看同名的两集纪录片。
5 )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幕后的故事(原创)
相信这部片很多人都看过了,闲来没事帮某报纸写了一篇影评,同时翻译了一些德国方面的影评。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在网上读了一些幕后花絮,随便翻了一些放在这里
1.这部剧集是由德国著名电视制作人尼克.霍夫曼(Nico Hofmann)制作,制作公司是UFA旗下的波茨坦TEAMWORX电影制片公司,这家公司非常擅长拍摄二战题材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例如Der Tunnel(地道),Dresden(德累斯顿), "Die Flucht"(逃亡), "Nicht alle waren Mörder" (其实本身没那么坏) - 和 "Rommel"(隆美尔)。
2.霍夫曼说这部电视剧的灵感来自于他父亲的战时日记,而男人公威尔海姆 温特这个形象其实借鉴于他父亲的生平。
3.剧本由斯特凡 科尔迪茨花费6年时间完成。德国人在宣传时用了“与美国的兄弟连相媲美”(Es gab Vergleiche zu der vielfach ausgezeichneten US-Kriegsserie Band of Brothers).
4.影片的141个场景在拉脱维亚、立陶宛和5个德国州拍摄,总共花费86天,其中许多的室内和室外取景地都在波茨坦的巴贝尔斯堡片场。所有片中的40年代的柏林场景都并非取景于柏林,例如片中5个年轻人聚会的-“柏林大街”-就是摄制组在波茨坦的Marquardt搭建的。另一处主要拍摄地点是科隆,在这里一座19世纪的建筑物成为片中的野战医院和游击队司令部。
5.影片的部分拍摄在零下30度进行。整个影片动用了2000名临时演员,打掉了50000发空包弹。
6.在ZDF播放完第一轮后,又播放了另一部纪录片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 Die Dokumentation aus(我们的父辈-来自纪录片),作为整个剧集的特别篇,片中找来了5位和电视剧中主角经历相似的战争亲历者,讲述他们的历史。不同的是,他们在战争时期彼此不是朋友,也并不相识
7.原始剧本中,犹太小伙维克多逃到了法国,最终成为美国陆军一员回到故乡。但是由于预算的缘故,最终改成参加波兰游击队了(因为不用找美军装备和美国演员了)
8.2013年3月17日,我们的父辈第一集在德国上映,当晚德国境内观众人数达到722万人,ZDF收视率调查20.1%。第二集657万,收视率19.5%,三集763万人,收视率24.3%
9.这部片还引发了外交事件,许多波兰人认为这部片污蔑了波兰游击队的所作所为(比如反犹,嗜杀等等)。波兰驻德国大使Jerzy Marganski还向ZDF电视台递交了抗议信,迫使后者迅速做出更改。波兰驻美国大使Ryszard Schnepf也向购买了版权的美国电视台写了抗议信
10.该片在美国的名称叫《generation war》,共6集
6 ) Friedhelm
Friedhelm是五个主角中唯一懂得怎么接受事实,怎么在现实的生存和道义之间作出权衡的人。
在犹太小姑娘被乌克兰辅助警察抓走的时刻,他是唯一一个出于道义为她提供保护的人;他的朋友是出于情谊;他的哥哥则是出于所谓“国防军”的荣誉感——而那是在德国国防军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卷入种族清洗之后,便早已不复存在的东西。
当他在库尔斯克会战前夕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练的士官——之前冬战期间,他从阵亡苏军身上拿伪装衣和毛毡靴子,则是他向求生转型的一个过渡——第一次战斗中那个托庇在兄长羽翼之下的男孩早已成为了过去。
他并没有因为恶劣的环境,转而去“相信” FATHERLAND 必须胜利之类的废话;也没有变成约翰.托兰的历史著作中,所描述过的那种“令新兵望而生畏的,不带任何感情射杀全部敌军的职业军人”。第一集中枪杀犹太小女孩的,那个负责搞特别行动的帝国保安处突击队大队长,就是因为错估了这一点而送了命。
他想当然的以为,Friedhelm仍然是当初的那个男孩,不过是凭借着懦夫的直觉混过了几乎整场战争。凭着他,保安处旅队长对“档案”,以及身陷承戒营的兄长命运的掌控,就可以用巴普诺夫的方法将他训练成一双拿枪的手。除了Viktor听说,和目击过的事件之外,Friedhelm还被迫在旅队长的威逼下猎过多少“兔”子,早已不得而知。已知的是旅队长对人性的认识并没有他自以为的那样深刻,所以最后他以一种缓慢痛苦的方式死去了。
Charlotte在害死了那名犹太护士之后,只是幻想着自己能得到救赎。Wilhelm在奥廖尔郊外的坦克里呆了一晚上后,已经沦为了彻底的生存者。Greta在监狱里被动地认了命。Viktor没有沦为第一代以色列人所称呼的“小牛犊”但所承受的早已超出了他的负荷。
只有Friedhelm是凭着自己的意愿选择了:赎取他为了生存而犯下的罪。所以他带着解脱死去了。
日耳曼民族是个多可怕的民族啊。连反省都反省得这么帅。
一定要和幕后纪录片一起看。严谨的历史态度和克制还原叙事,想必德国人自己回顾历史内心同样痛苦,但也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将父辈的苦难变成子孙的财富,无论如何都不要美化战争、粉饰战犯。日本人你们怎么就不知道学习一下。
“战争最大的胜者是苍蝇,人类的血肉喂饱了它们。”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主角有犹太人可避开了奥斯维辛、有军官士兵但没有过多的炮火硝烟。它始终关注着战争如何把人性最坏的一面暴露出来、如何摧残那一代人。五个人都有选择的余地,选择活下去未必比敢走向死亡更有勇气,可是内心终究有一部分已经死在1945年了。
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一代人,分不清真假、辩不明善恶。最厌恶战争的一个成了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最坚定果敢的一个成了迷茫的逃兵,最渴望报效祖国的一个为了敌国护士留下,最骄傲光鲜的一个困于阴暗牢笼里凋零……战争一起,人性首先被牺牲,继而正义真理等也难以幸免。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我们的父辈的故事
五根主线的切口都非常不错,特别是男主和弟弟在战争中的生存之道与良知之间的权衡对比尤为精妙~~昨晚一口气看完,欲罢不能。。现在萎的一比。。。。
不知这部片怎么担当得了那么多赞美,整个欧洲战场东西战线上也能时常偶遇家书还还凭什么抵万金!
第一次从德国人的视角看二战,同样十分震撼!战争能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挖掘出来,直至失去人性!
第三集哥哥拿着汽油执行命令去烧波兰老夫妇的房子,当他走进老人,老人满脸褶皱问他需不需要一起吃喝点什么的时候,那个瞬间是最让我感动的。
战争只会揭露我们最差的一面,起初以为是拼搏,最后沦为无望的等待,几代年轻人变成时代洪流里的殉葬品。
如果你要用好莱坞火爆大片的兴致来看本作,那你百分百会失望。本片从头到尾一直很压抑,和《从海底出击》有得一比。五位主人公五种不同的视角,相互独立却又共存,其实纳粹军官马汀可说是第六主角,他代表了虽然邪恶、但被包庇的那类。第三集没有冤枉波兰人,整个欧洲都在反犹,远不止德国。
不愿上战场的没有回来,主动为国效力的被撕裂成碎片活了下来。弟弟最通透,大环境下的无力却一路自主选择直到死亡;哥哥崩溃的嚎叫像是一场巨大的梦魇。结合纪录片看,剧拍得真的非常克制严谨又沉痛。只有不曾经历过死亡与战争的人,才会高叫着将一切付诸于武力。到最后才发现,那年他们不到二十岁。
对普通人来说,战争无胜者
深夜,把前天买的蓝光碟一口气给看完了。感觉好像过了一个世纪般漫长。
好评!编剧睡醒了的故事是多好啊!
爱国有时候是件恐怖的事情,而战争的胜利永远属于手握权力的人。★★★★
几乎完美的电影。但德语片名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母亲还在父亲前面,(不懂德语,查翻译软件的),不知道为啥我们直接节译为《我们的父辈》?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做的每件事都会影响到后面的人。而且这个片名也导致我在观看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个主要讲战场和男人的电影,没想到女性在电影里戏份那么重。
战争是残忍的 没有经历过的人 怎么有资格说风凉话 没有亲眼看到死亡 怎么会拼命求生
德语名叫《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是什么让译者直接省略了片名的一半?就算是译Our Elder Generation也不该译成父辈,第二性在简中语言体系里再次隐形。
胶片的颗粒感最适合战争题材了,德味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