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生若只如初见《鮀·恋》
一个星期前看完了《鮀·恋》,无数次被戳中泪点,金中明亮的自习室里的奕新和梦洁,离开时挂满金中校服的衣柜被缓缓拉上,那缓缓驶向彼岸的轮渡却好像驶向无尽的远方,站在大学门前奕新那有些迷茫的回眸,母亲的叮嘱,爷爷送奕新离开时在田间小道的谈话,老宅中奕新与母亲的谈话与挣扎,那朵火红的木棉……过了一个星期了,每天醒来有些场景仍然会浮现在脑海,久久无法散去……
<一> 我和C的故事—少年奕新的烦恼
初见
电影中,偷走梦洁照片的奕新是自管会的成员,他在入梦洁班检查时被梦洁的同学起哄,这是许多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情节。我和C的初见是在高一上学期的一个晚上,C是站在楼梯口的小自管,我是打球后忘带胸卡被小自管抓住的无脑弟。当时我记的是假名,C也没发现。这件事我从没对C说过,C也应该没有印象。不过从那时起,我就对C有了印象,后来下学期分班,我们俩竟然被分到了一个班,自然就认识了。
心动
后来渐渐与她熟悉,是在高一暑假,大家在放假在群上闲聊,记得JJ说要组队去图书馆自习,我刚好也想,就拉上初中好基友LB加入了,C和HH是JJ的闺蜜也加入了。自习五人组没别的事都会早早来到图书馆占位学习,高一时大家没太大的高考压力,学着学着就开始扯去哪吃,去哪玩,谈东谈西好不欢乐。那时的我,渐渐的,我发现了C身上一系列吸引我的地方,电影中奕新的好基友说“潮汕女人是招牌”,确实,C身上那种潮汕女孩的温柔却又有自己坚持的特质吸引着我,虽然她老说自己任性,最吸引我的是C好傻好美的笑。一天上午,其他人有事不能来,我也迟到了,当我走进自习室时,我看见C在那里坐着看书,身上穿着蓝色的衣服,金黄的阳光洒在身上。她身上特有的那种安静的气质瞬间深深吸引了我。我打了招呼,坐下来翻开了书,却不再只看书了。
高二楼里的懵懂
我们的班主DJ哥喜欢换位。一次,DJ在规划3.0版座位表,要将八列变成十列,坐在最后的我和AY被空了出来,看到C和他同桌HH后面刚好有两个空位,我就把桌子搬了过去,记得C露出了怪怪的表情,别想歪了,这个表情是因为这样:(后来的好长一段时间里)上课听到无聊,我就在最后面和同学扯东扯西,结果C就会转过身来,用她特有的口气说“吵屎人,静!”不知啥,老喜欢那温柔的骂,可以说是一种小甜蜜吗?
金中的生活总是那么惬意,在即将来到的传说中恐怖的高三前,有着共同目标的大家,在高二楼那间西照日的教室里有点紧张地读书,一起探讨问题,聊自己的过去,一起分享带来的零食杂志。渐渐地,我习惯了为晚修下课去观海平台散步或自管执勤的C上一层楼,打好热水,放在C的桌角,这习惯一直持续到了高三最后一天,几百天,上千次,去我甚至练成了一个强大的技能,可以根据温度调节和打睡的时间调节冷热水的比例,让C能喝上温度刚好的水。
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前的八天晚上,在与C发短信时,C突然说好奇怪,她的生活老是出现我的名字,沉默了一阵,然后我发了“C,我喜欢你”接下来是一个晚上C流着泪的通话。只是通话以是我们还是朋友结束。星期日晚上晚修前,我站在教室后门,C跟往常一样在图书馆自习到晚修开始前十分钟,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拿出一罐山楂汉堡递给了她,我们相视一笑,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其实,内心不再平静。
石头城里的梦
学业水平测试对金中的学生来说,只是一个感受高考氛围的过程,大家都通过了。考试结束,大家就一起搬到了高三楼,《鮀·恋》中那个墙上有“严谨,朴实,勤奋,进取”八个大字的石头城。我们班在石头城二楼楼梯旁,而我坐在了后门,一个让全校羡慕嫉妒恨的位置——离食堂最近。每天早读结束铃声一响我会飞奔到食堂,点上一碗猪肉猪肝牛肉丸加一块钱青菜“寡条”(好吧我承认我是吃货),速度解决,然后帮C打一份白粥(经常会有卤豆干)放到她的座位上,等在走廊早读回来的C回来吃,然后听C说“肿么又是豆干~”
高中最后一个暑假,我和C还有LL,JY参加了金中师兄师姐办的流星辅导社,帮我们学数学是LL的表哥JD。中午我们会跑来跑去找吃的,公信路的砂锅粥,金涛庄的炒牛肉‘寡条’,JY家的菜脯饭~~~甚至还跑到C家吃了她妈做的煎饺,那是我吃过的一顿奇怪的饭~一个月的高三前暑假很快就结束了,JD也回了中大,记得他发了一条微博,@了我和C,记得几个字:带着镣铐跳舞。
开学后不久,是C的18岁生日,那天晚上的抹茶蛋糕我还记得,那是我不知为什么,不是特别开心,其实我现在还想不清楚那晚的心情。我送C的礼物,是一双白色板鞋,还是堂姐先帮我还钱的。鞋是我18岁前最喜欢的,也是C喜欢的。礼物是托C的室友LL放在C的床上的,第二天早上,我收到了C的一张纸条。收到礼物C,貌似哭过,我其实也不懂那时的心情,那是一段青涩的回忆。
后来是日渐紧张的高三,大家都有规律有节奏地生活,摸底,期中,期末,统考,一摸,二模,三模,个中生活经历过的人都知道。每天晚上自修结束后,我会拎着打好的热水等着C,然后一起穿过走廊,经过七一楼旁,穿过七一楼广场,来到宿舍区门口,若那天太累,一路我们会相互吐槽下,然后静静走过木棉花开的那段路,相互说好好休息;若那天遇到了高兴的事,我们会一路笑着走过;有时,我会像《鮀·恋》中的奕新一样问梦洁一样问C,想考哪里,答案是不想读师范。
那年冬天,从小不太喜欢脖子受束缚连高领羊毛衫都不怎么穿的我,收到了人生中第一条围脖,第一次围上,有些别扭,却是暖到心的感觉。
那天春天,是一场模拟考过后,留在学校的几个同学都感到有些累,于是我们走下了山,坐上了那艘有点破旧却十分亲切的轮渡来到了海对面,在广场边租了单车,沿着海边骑了起来,天空是蓝的,水是蓝的,海那边的礐石山是翠绿的,我们用力地踩着单车,欢笑着,自由地让咸咸的海风在耳边掠过,后面的C会骂我,让我控制好方向,我嗯一下,然后骑得更欢了,青春,随着车轮不断掠过~
我是多么希望,时间在此刻停滞。
那年夏天观海平台上穿着礼服的合影,永远珍藏。
<二>再没有那样的山,那样的海,能让我们如此感动
——《鮀·恋》中美丽的金中
记得这句话,是在11届编的《学子手记》上看到的。15号和同学们通宵之后,16号我得离开珠海了。我高三的前桌JT的男友shawn陪我吃了早餐。他是HK人,他说,觉得你们这样很好,一群同学能从不同学校来,聚在一起看一部电影,我的同学好像做不到。是啊
也只有在金中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一个班才能产生这样的情谊。依山傍海,旭日凌空,火红的木棉开满校园,依山势高低相间的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石头城上看到夕阳下的礐石大桥,观海平台上听到轮渡的汽笛,西校区的蛙声,昭清园的宁静,钟灵源自林海,毓秀集于粤东,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学校,这就是我们引以自豪的金中。
三年时间,大家除了周末,都24小时在一起,来自潮汕各地的学子被集中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封闭空间里,思想外放的途径有限,只能向内不断与同学碰撞,并产生共鸣。还记得晨光点亮天的那一刻,挤在宿舍门口准备去早读的同学;还记得哪个同学身体不舒服了,大家会帮他买药,帮他打饭,写纸条安慰他;还记得天冷的时候被子多的同学会贡献出拿出自己的被子;还记得洗澡时大家一起在澡堂里打闹,往别人的隔间泼冷水;还记得下课前隔空用手势讨论等下冲哪个食堂,吃面汤还是肠粉;还记得在球场上洒过汗水后,抢过同学手中的水就灌;还记得熄灯后卧谈直到宿管的“同学,不要刷话”响起;还记得社办,语多,学术报告厅,小会议室,各个机动教室,大礼堂,各个球场,大树下,都留下了同学们活跃的身影;还记得新晚,篮球赛,排球赛,合唱比赛,辩论赛,合唱比赛,校庆,百日誓师,拔河比赛;还记得调皮同学的斗宿管,玩自管……在人生花季中最美的三年,美丽的金中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那么在陪着你,那样的山,那样的海,注定终生难忘。所以《鮀·恋》开始的满场笑声就不难解释了,那是年少的自己共同的回忆。
现在的金中经过改造,更加逆天的美丽了,那一张张照片让在外许多求学的学子感叹:自己的大学太小,远不如金中处处能发现美。有时会突然想到,在金中做一名老师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可以再那天堂般的地方工作生活。人生终有那一天,我们会真正离开,我希望那时我能被葬在礐石山上,花开花落,永远与母校在一起。
<三>潮人的印记
《鮀·恋》中那三分之二的潮汕话是专属于潮汕人的共鸣。其实关于潮语,关于电影,我们有过自己的尝试。那年的创造节,在石头城204的“潮语魅影——潮汕话演绎外国电影专场”我们用乡音为好莱坞大片配音,活动现场爆满,还有人通过窗爬进来,潮汕话在大家心中的地位可见一般。身在省外,遇到家乡朋友同学,就算身边有其他人,大家也会先用潮汕话打招呼。潮汕话,已经是家乡刻在我们身上不可磨灭的符号,一句“胶己人”中包含着无言的感动。《鮀恋》中奕新的妹妹问:“阿哥,在你们学校,谈恋爱是不是叫做男女交往过密?”一半潮汕话,一半普通话。普通话确实有其通用性的优点,年轻一代使用更多,有比我小的小孩已经不能用潮汕话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确实能促进潮汕与外界的交流,可请别忘记自己的乡音,那是我们的根啊!
圣杯,烧金,问老爷,这也是潮汕印记。很多人觉得这是封建迷信,确实这其中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这确实大部分潮汕人的信仰。我外地常背的书包里,就有一张妈妈为我们求的符。一次和我和老乡和外地同学一起出去玩,看到我翻出来得符,同学问这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这是一种念心的行为”,确实念心念心,举头三尺有神明,只有对的起自己的良心,才能求得佑护。有了这种原始的信仰,潮汕人才可以走得跟远更坚定。羁绊潮汕发展的铺张拜神陋习可以必须,但这份原始的精神寄托,应该留在潮人的心中。
除此之外,还有古朴的民居,破败的骑楼,喧嚣的农夫市场,刚出炉的牛肉丸汤,海边的渔船,岛上的妈祖像,热闹的潮剧……其实这些东西与鮀有关,与奕新梦洁心蕊的恋没太大直接关联,但出现在《鮀·恋》中,却无一部勾起我们的恋鮀之情,片中的奕新最终留下,除了因为家族的羁绊,难道就没有因为他对这这些充满鮀味的东西的眷恋?
有人说,导演对潮汕大地爱得太深,电影中出现太多潮汕元素,挤压了故事主线,故事的结尾也让人不太明白。的确,从电影叙事的角度看,多分一些时间描述奕新的心路历程会很好。只是电影的名称是《鮀·恋》,恋除了爱情,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家乡的爱。这座城市让我们相恋,我们也恋着这座城市,我想这也是奕新没有飞远的一个原因。片中潮汕元素的出现还算自然,不过南生百货 骑楼以梦洁的信的方式出现有些前突兀,大家都懂导演呼吁我们要保护好老市区,但我觉得这适合另外拍成一个有头尾的故事,让腾出时间讲下奕新和前桌会更好,而不是老市区有些突然地出现。总之,要感谢剧组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多潮汕印记,这或许也是第一部潮汕本土电影的特殊性要求的吧,希望下部片在叙事方面能有更大的提高。
<四>奕新的选择
——关于家族的思考
离开了大学的奕新的生活与选择,现在的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却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看过。在巡演之前,大家都说鮀恋是潮汕版的《那些年》,但预告片中那不断出现的“你是不是想说,只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生活”让我预感到故事不会那么简单。果然,影片后半部分,家族的羁绊与奕新的自我的冲突,心蕊融入的努力与遭到的排斥不断上演的。
宗族乡里,也是潮汕人心中最深的一块感情。我们的父辈们不断上演着这样的故事:家族中相互扶助,在大家的帮助下,有人发展得比较好,反过来就帮助家族中其他人。家族中的人通过这种不断交织的广系结成一张紧密的网。这种网一紧,自然就有挺强的排外性,难以否认的是,即使是时代不断发展,人们观念不断改变,自身文化特性造成的排他性还是深深存在于潮汕大地,心蕊的遭遇虽然有一点夸张,但确实表现出了许多外地人在潮汕的无奈。这张网除了让外面的人难以进来,也让里面的人难以走出。片中阿公的话“你是孙子里面最出色的,我让弟妹们都要跟你学习”其实无形中就将整个家族的重量栓在了奕新身上;当母亲叫奕新留下遭到反对时,生气的母亲甚至说:“不听话还不如养只狗”……内心不断挣扎后准备出走的奕新,最终因为阿公中风的消息停下了脚步。其实奕新对心蕊“你是不是想说,只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生活”这个问题的第一次回答中对包含心蕊的拒绝,我更愿理解为这是对心蕊的保护,他认为身上的担子太重,他走不出,而他也怕心蕊受不了这张网。
其实,奕新最后留下不能说好或坏,到现在这还是许多人的选择,一次在金中食堂吃饭,竟然瞟到对面同学的胸卡上有这样一句话;“家人,唯一的理由”;身边就有同学已经决定读完大学后就回到汕头当公务员,和家人在一起。家族除了羁绊,还有温暖和扶助,母亲的挽留,难到不代表着家族对自己孩子的呵护吗?没有感情,没有对港湾的留念,奕新会留下吗?当奕新和当年的传纸条的前桌(电影在这两人间的叙事太少,以至我们不明他们最终是因为什么走在一起的,是无奈,还是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我们不得而知)走过金中的校道时,捡起那朵明艳不可方物的木棉时,他,对家庭,又会有怎样的感慨?
<五>寻找温柔前行的力量
一直喜欢宣传海报上的那句话:不经意中发现年少的自己,在记忆中寻找温柔前行的力量。《鮀·恋》最后出现了一句话:献给所有甘于平凡的人。是啊,其实大部分人最后会归于平凡,但有梦的人仍不断前行。感谢《鮀·恋》剧组所有人的付出,或许这部电影还存在这样那样技术上的问题,但剧组成员做到了前人没有做到的一些事,他们将他们对潮汕大地,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搬到了荧幕上,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与思考。剧组的演员都是业余的,但他们拍的是自己的故事,本色表演让人更加感动。拿什么回望我们的城市?《鮀·恋》让我们思考。当片中去奕新家铺子买烟的大叔习惯性地问“这不会是峡山货吧?”,观影的人们会不会有一丝心痛,造假让汕头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是不是要变一变了?当奕新在居委工作后好友来看望,说windows95的电脑还不如去贵屿卖废铁,观影的人们会不会有一丝心痛,听到被酸洗水彻底污染的练江在哭泣?当奕新和母亲在有些阴暗的老宅里一次次交锋时,观影的人会不会有一丝心痛,如果这座城市不排外,如果这座城市有更广阔的舞台,这种无奈会不会少点?……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鮀·恋》以一种集中的方式向我们展现,激发我们的思考。有无数人讨论过电影究竟是什么,我想电影最重要的是记录生活,反映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的思想激荡,带给人们感动与反思。《鮀·恋》做到了,它反映出了潮汕大地的许多东西,却没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但相信观影的人们都感受到了一种冲击,冲击过后是那种有些温柔的力量,那是对自己的思考,对这这座城市的回望,对那个答案的不断探求……
写在跨越千里看看完《鮀·恋》 之后
再次感谢追梦人带给我们的感动~
P.S如果条件允许,下部片我能当个小剧务,小录音,小摄影或小司机吗?^_^
2 ) 这部表面沉静的电影的背后是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
此片感觉是为了拍片而拍。
故事框架其实还可以,但挖掘得太肤浅,编剧台词水平糟糕,剧情硬伤BUG一摞接一摞,叙事节奏混乱不堪,时而生活化,时而文艺范儿,甚至还有几秒的恐怖片风格的镜头。。。
旁白是一部细节缺失的影片最后的避风港。
导演的镜头语言掌握得很多,但更多流于技法的展示,没有好好思考镜头语言的意义,当然,年轻嘛,以后进步空间很大。
配乐是不错的,但与画面的结合很激进,过度煽情或者过度调皮,本应属于学生的清新自然,瞬间变得狗血庸俗。
演员就不说了,都是孩子,重在参与。
总评:
野心不小,力有不逮。
如果鮀恋剧组不把此片重点放在后期铺天盖地的宣传上,而是认认真真打磨剧本,雕琢台词,思考这个故事的意义,代入剧中角色的内心世界,本片会好得多。感人,不是靠海报上女主脚矫情的注视着海那一边的夕阳就能做到的。
这部表面沉静的电影的背后是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记住,当你放下名利时,名利不请自来。
PS:年轻人不要听不得批评,赞美的话留给亲朋好友父老相亲去说吧。
3 ) 最纯净的小清新!
你能相信现在还有一部片纯净到连牵手镜头都很少吗?或许因为现在各种无底线无下限的东西多了,突然出现一碗清汤白豆腐,不得不让你喜欢得不得了。真是清新得一塌糊涂啊。
从导演的叙事风格来看,他肯定是个台湾新电影的痴迷者,至少是侯孝贤、杨昌德、魏德圣、吴念真之流的粉丝!
故事非常朴实真实,看似波澜不惊却意味深长!很多画面桥段都能让你想到自己的人生,每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总体上是属于,看后回味型的片子。
当然,假如你是美剧商业大片的爱好者,喜欢大悲大喜一惊一乍的,我劝你不要看了。侯孝贤、杨昌德之流的片子都是爱看的人爱之入骨,爱得醉生梦死,不得自拔。不爱的人觉得平平淡淡,昏昏欲睡。
从片子本身来看,导演手里拿到的资源还是太局限了,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催。可以看出导演花了很多心思来规避自己的先天条件的不足,场地的限制、人员的调度困难。
比如高中的来说,导演可能没办法调度大批学生的剧情,所以选择了很多巧妙的剧情设计,把故事的主线相当清晰地压在了课堂以外的少年成长烦恼上!从个人关怀的角度去折射整个青春期的烦恼!
同样在中大的部分,估计导演申请不到更加给力的场地。所以用了很多跳跃式蒙太奇和声音蒙太奇的方式,都是很有意思的处理!
如果说这部片有专业电影难媲美的地方,它的电影原声带,我相信是其一。纵观当今中国数字电影,其实能够创造真正交响原声带的电影很少很少,很多电影甚至都不用原创,去盗版日韩的音乐。
其二、剧本。这是一部非常干净真挚的剧本。看过60分钟的试映后,很多场景的话语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也许不能说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而是说,你的生活中本来有这个味道,这个剧本让它们一股脑的跑了出来,是你生活中的自己感动了自己!而,电影成功之处正在这里,无论它是不是剧情本身感动,至少它确实做到让你感动,而且是无法磨灭的感动到你的内心。
第三,不得不说导演挑选演员的独到之处。这些非专业的演员虽然没有表演的技巧但是他们却是用自己的生活原态展现了片子的内容。正是因为他们是本色的,没有了虚情假意才让你会错觉这也许是真实的!
这点应该也是受到侯孝贤这一类导演的影响,尽量让片子看不出表演的成分在!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期待的片子,它虽然有青涩地方,但它让绝对不能让你选择去错过它!
另外,真的很欣赏他们勇敢地做自己,特别是在汕头这个看似缓慢、循规蹈矩的城市!
4 ) 掺杂着背景习俗的爱情,在围墙里被困住出不来
第一次写影评,献给《鮀恋》。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首先,这部本土制作的作品,在制作背景就显得很难得,而且最近的宣传做的非常好,特别是面向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微博上的宣传引起很大回响。广工大的学生会抽票的转发超过了4000足以看到大家的期待,亲眼目睹试映爆棚的场面。
对于本土的制作,本来没有抱很大的期望能做的多好,但是从现场的反应以及电影的内容,却让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无论是在剧本的安排、对白的精心、导演的拍摄手法都让人觉得很惊喜。情节不拖沓,从头到尾吸引你的观感;其中利用了很多潮汕话式的普通话不准的搞笑,笑点也蛮多,现场反应热烈;画面的唯美,剪辑的手法很流畅,作为一位新晋的导演可谓很难得,相信这部作品会让大家注意到他。而最难得的是,作为一部要体现潮汕本土文化的电影,当然要抓可以表现这种内涵的东西,但导演抓的几个点,如海湾大桥、功夫茶、潮剧、老街、拜神等等的极具特色的画面就足以唤起身在异地的孩子们的情感共鸣,突出但又不为过。对于这些熟悉的情景,从小到大亲身经历的事物,当我们看到这些,心中的兴奋和怀念便激涌上来,所以潮汕人,特别是汕头人,看得觉得特别亲切,于是我们心里的激赏会更扩大化,或许对于外地人看到这些,就可能没有这种感觉吧。对于第一部用潮汕话作为主要语言的电影,还尝试体现潮汕地区的风俗文化,这点巨大的尝试是要大大鼓励的!
说了那么多优点,说说不足吧。其实演员选的还不错,潮汕的孩子有很多帅哥美女的,听说用了两年时间选人,但毕竟是新人,或者说本来就只是一些学生,演技有些生疏也难免了。在配音上面也有些衔接不上的感觉。而最让大家争议的可能就是结局,感觉有点仓促,结束地措手不及,感觉故事还没讲完就完了。也难怪竟然后面有人发问说是否要拍续集……
故事的最后,男主角没有和苏州女在一起,也没有和高中的梦洁在一起,让人一时间感觉是不是缺个比较完整的结局。但或许编剧的故意安排,其实就有了更深的含义在里面。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结局更符合生活。男主角最后依然还是舍弃不起家庭不能一走了之,到苏州发展的想法破灭,这从侧面其实体现了潮汕家庭中对于孩子的呵护意味很重,总是希望孩子留在自己身边,不要到外面受苦。另外,在潮汕地区 家族中男人肩上的担当也很重,这也是男主角不敢在大学的时候和苏州女孩在一起的原因,其中的无奈滋味可能只有潮汕的孩子才能懂。。。
男主角没能勇敢去追求自己的爱,心里的顾虑太多,最后没有能和心蕊在一起是一种可惜。也像片中说的台词所说“只有相同文化地域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的家庭?”“难道一起长大,那么重要吗?”在现在,家里的父母依然喜欢给孩子灌输一种观念:找女朋友不要找外省人或者说外地人,导致现在一些年轻人依然理所当然的觉得,潮汕地区以外的女孩子不作为考虑的对象。当然他们的理由也很充足。但我只想说,我们要按具体情况而定,其实爱情不分地域,甚至爱情不分国界,在如今这么开放的时代也不足为奇了吧,所以有时候一些落后的观念应该要摒弃掉了。这个主题也是电影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有时候,所谓的区域性优越感不过只是一堵围墙,隔开人与人的距离,把我们困在里面,封闭性只能让人进不来,出不去。--
而片中在金中的取景拍摄,肯定会引起金中学子们心中无限的怀念。高中的一段和梦洁懵懂恋情,或许不能说是“恋”,只是对一个人的好感,而那可能不是爱吧。这种纯真而美好的感情现在回想起来多么奢侈,或许也只有那个时间段才特有的东西,男主角心里的喜欢一直收藏着,没有说出来,只是一直维持着好朋友的关系一直保持联系,但这种情感只能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流离,多年后的感觉已经变味。这可能就是很多潮汕保守而缺少勇气去追求的孩子的真实写照,或者说是很多人年轻时候的经历,所以才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说不定你只是留恋过去那个我”--
最后,对于这部三年完成的诚意之作,剧组克服了重重困难,为表现潮汕文化拍出了一部小清新的爱情片,值得给出高分!加油!
5 ) 我们的感情,厚于电影——观《鮀·恋》60分钟试映有感
我喜欢试映会那天,门口宣传板上那句话:“一直以来的这种坚持,走到了最后。”浮躁社会里,少有的坚定执拗,被一帮80后年轻人诠释的很彻底,因了几个激荡人心的标签或字眼——“全体非专业、历时3年、自筹资金、回溯青春、留住这个城市的回忆”——让许多人还未目睹一个电影画面,心里就已经生发出温暖和感动。我总感觉这就是《鮀·恋》这部电影带给所有汕头人最初的触动心弦的感觉。
许多的人,期待了3年,其中最幸运的少数人,等来了60分钟的试映影片。那天我坐在小小的试映厅,主持人的声音响起,灯光暗下来,梦想和青春被一再撩拨,一种很奇怪的情绪在发酵和蔓延,是温暖、青涩,是按耐不住又无处诉说的淡淡忧伤,是对旧时光的眷恋,是对沉淀在这座城爱与忧的纠结,其中应该还夹杂着不可名状的对追梦团队的赞叹和向往。就是这种复杂的情绪,带领我们在现实和电影画面间交叉穿行。礐石轮渡的汽笛声、如火红棉、摇曳烛光、锣鼓声起……我会偷偷告诉你,直到心蕊一直重复那句:“是不是只有同样地域文化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的家庭?”在一瞬间让我掉下泪来。我们好似看的不是电影,一幕幕回放的是我们的过去。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日子,午后校园广播里青春跳跃的音乐,课堂上的秘密纸条,还有青春年少懵懂的心动和深情……哈妮说她看前半段,在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仿佛那就是自己小时候的校园生活;中年导演说他记忆深刻的是奕新兄妹坐在门口吃草粿/龟苓膏的那个平实场景,还有奕新和爷爷一起并排走远的背影,那么生活化就像是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我,感同身受地被不同地域文化的情感纠结紧紧抓住……有那么一刻,我想我们都是带着厚于故事原本情感脉络的感情在看电影,我们不断在熟悉的画面里切入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我甚至觉得不是电影故事在带我们去感受青春、回望过去,反而是人们对这座城的深情对旧时光的怀念对这个追梦团队的感动促使我们那么用力地去关注这个影片,去细细品味这个艰辛过程中的每一个切面,情感的推动力到了这一刻大过了影片带来的冲击感,就像编剧业青曾经说的:““电影里的情节,百分之九十都是真实的,是发生在不同年轻人身上的集合体。”所以我们在充盈心间的感动和温暖中,各自找到了故事里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真实的回忆。是这座城市这里的文化这里的过去留给我们的不能磨灭难以忘却深入骨髓温暖人心的记忆碎片。只是有时我们迷失了,忽略了。以为自己不记得了。以为自己是不爱这里的。
现在,这种感觉越发强烈,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在讨论一部本土电影,我们在讨论追梦的青年。不断的、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电影的上映,除了想一睹里面潮汕元素的诠释之外,我感觉另一种更实诚的情绪是,他们是想见证“一群追梦青年历经3年千辛万苦的成果是什么样的”。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它是好的,因为那些坚持的过程,更像一部写实的纪录片,给了年轻的浮于燥世的我们鼓励和信念,当然结果最好也是美好的、成功的,那样,让所有摇摆的、迷茫的人相信坚持、相信自己、相信一些美好的与钱财奢华无关的东西,叫“梦想可以实现”。
电影结束之后,人员各自散去,主创人员在收拾会场,合力把桌子搬进去,一起挤电梯,一起意气风发地走在路上,那一瞬间,i我恍惚感觉这也是电影里的画面,那种温暖感动的力量在这个秋意渐浓的黄昏微微震荡。末了,我必须诚实地说道,不能因为它带给我们太多的情感冲击,就抹去有待完善的部分,60分钟的试映,未完待续,在我看来,它确确实实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但它也还有生涩、不自然的片段,没有成熟到无可挑剔,它比业余制作好太多,它还在向一部成熟影片迈进的征程上,,但它已经具备好电影的力量,电影无非就是引起观者的共鸣,让我们有所感悟,定省自身。如今看来,它也已经超脱了一部电影自身的意义,除了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情感的冲击之外,它的象征意义也被反复讨论,影视人认为这是撕开了汕头本土电影拍摄的第一个口子,让这个被视为文艺沙漠的城市出现了一片绿洲,盖起了第一个小房子,又或者换一个角度,如导演智敏所说,“到后来,我们更想说的不是如何拍电影,而是告诉人们如何勇敢地去追寻梦想。”《鮀·恋》不仅仅是一部影片,它温暖人心的力量,更依附于它背后年轻的团队的执着信念和追梦勇气。
(写于2012年10月28日 夜)
6 ) 一起成长的人,真的很重要。
.
今晚在汕大的礼堂里看完了《鮀恋》。
虽说是电影,但是面对这样的作品,去考究镜头剪辑配音等细节已经没什么意义,心里满满的是感谢,感谢有人记录下这个时代的一些情景。
起先想看这部电影,原因很简单,想看关于金中的一切。
后来听爸爸说,入读金中的第一天晚上,妈妈在家里哭了。她担心我去到那里吃不好睡不好,甚至还总叮嘱我要多跟同学去吃饭,不要一个人独来独往太自闭。
我笑她太多虑,她笑我太年轻。
后来报考志愿的时候一心想报北京,叔伯们都鼓励我出去闯世界,妈妈却没说一个“不”字,而是努力压抑着满脸的不快,奶奶也旁敲侧击地劝说我,语气淡淡却又字字心长,她们仿佛就等着我“幡然醒悟”。后来妈妈又希望我去广州,离家近一点,可是我对广州无感,妈妈叹了口气,转身走进厨房。
后来第一志愿组全都落空,补录的时候来了汕大,怎么说也没掉到二批去。全家人都很高兴,除了我。
三年的时间里,能发生很多事。为了社团利益和团委老师吵过架,顶撞过自己很尊敬的师兄,在别人洗澡的时候盛凉水冲他,把暗恋的女生名字写在上铺的床板下被室友揭发,晚自修巡查阴暗的宿舍时互相讲鬼故事,晚上和同学探秘学校幽暗少人的角落,在他借地小便的时候为他放风,帮别人写情书,偷偷录下别人夜谈会时候的真心话,同桌瞪着我语文课上左手诗集右手情书很无语,晚上躲在没开灯的社办里听庄XX的脚步滑过,在角落里心惊胆战地交往过密,为了劝一个人别退社写了几张纸的长信,也因为月考考得奇差坐在床上哭,为了一个政治问题争得脸红耳赤,时而澄海腔时而潮阳腔众乐乐着……还有很多很多
为了应试而学习是件乏味的事情,我们成了能不断为自己找乐子的人。
还蛮喜欢影片讲的故事,但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不是那句盛传的“只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女生,才能融入你的生活”,反而是那句“一起长大的人有那么重要吗。”
是的,一起长大的那些人,早上叫我起床读英语的人,睡不着的时候窝在一起听歌的人,在社办里互相击掌鼓励互相指责斗嘴的人,在成绩榜前嘲笑我的人,拿着相机一起在校园里发现美的人,一起坐在图书馆天井的玻璃上看脚下人来人往的人,偷偷爬上宿舍天台喝酒的人,互相沉默着走过观海平台的人,互相写着长长的信述说近况的人,周末在QQ上聊得火热在校园里装作疏生的人,被我辜负的人,抱成一团一边说不要哭一边哗啦啦地哭的人,读了我的博客后来关心我的人,读了我的意识流长博文然后留言说拜托写直白点好不好的人……很多很多
这些人和故事要向谁说呢,曾经模仿李丽丽陈俊才装饰熊滚水弟的模样,用潮汕普通话说“汕金学XXX号”“秀长很yong幸”等经典话语而笑得前俯后仰,这样的场景如昨日之事栩栩如生,但是要和别人谈起,还得费尽一番口舌讲谁是滚水弟。
正是这些人,才有最精彩的文化冲突。家里有钱的,家里当大官的,家里开工厂的,家里种田的,父辈是小白领的,父辈是官位不大不小的公务员的,父辈是文化人,各色人等,都被压制在这个高密度的空间里。
甚至有一天几个人闲聊打屁的时候有人蹦出一个结论“澄海腔最好听”而且“潮阳人最喜欢说普通话。”
一度有段时间很抗拒周末返校,看着路灯和霓虹招牌在身旁后退,总觉得被人抛弃了。但是想到还有那些人,想着新一周会有新剧情,心里又有了期盼。
那个奋战如困兽的自己,那个不知道怎么去爱的自己,那个戴着牙套不敢舒心咧嘴笑的自己,那个那时候的自己,在来回的轮渡和公车上,在日日夜夜里,不断刷新着自己。
有一次路过写满高校录取名单的龙虎榜,突然觉得那像个巨大的墓碑,那些相识的人在这个校园里只剩下一个名字,真想献花给他们。
时代在变,金中也在变,也许再过几年学生们已经没有了写BBS的习惯,但不变的是他们还有一群知根知底一起成长的人。
汕头在变,不许找外地媳妇的母亲要问生辰八字的母亲毕竟越来越少,至少我的妈妈不会。当汕头变得越来越像其他城市,在这个没什么特别的世界里,特别的就只有这一群人了。
高三时一个下午吃饱饭走回课室,看到师妹拿出相机对着晚霞狂拍,心里蓦然感觉“三年里,金中已经被拍完了,似乎没什么好拍了。”
金中是个符号,那些人和事的集合,那群人走进回忆以后,还剩什么呢。
我隔着荧幕寻找过去的自己,只是我不会站在21岁的渡口感伤,拾起记忆的碎片,总会扎伤自己的手。
现在最可惜的是没有在学校里打过架,哈哈。
有故事但是没有剧情,这只是青春的一部分。
回想起来,就像《As time goes by》唱的那样,情感浓烈而语气浅淡地:
You must remember this
A kiss is still a kiss
A sigh is just a sigh
.
7 ) 也许横亘在我们之间的不是距离,而是不再共鸣的世界。
一。关于初恋
奕新和梦洁同是高中同学,就像高中里大多数恋情,单纯,美丽。毕业后,奕新去了广州,梦洁去了杭州,两人几乎没有再见,只靠书信联系。
从老同学的口中的"价值观不同",从多年后在广州的相会,奕新才意识到,他同梦洁距离那么远,原来自己爱的并不是梦洁这个人,而是他年少时一直想象出来的爱人。
“不知道为什么,我和梦洁的默契似乎停留在了高中时代,也许横亘在我们之间的不是距离,而是不再共鸣的世界。世俗吞噬了我的内心,而她却一直孤零零的,坚守自我的样子。”
“也许当年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爱。当我意识到什么是爱的时候,她刚好出现了,我爱了我想象中的梦洁很多年,那只是我想象中的罢了。 ”
突然想到面对大家对韩梅梅和李雷长大后没有在一起的不满的呼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主编这样回答“为什么一定要在一起才是美好的结局呢?即使两个中学时代有点暧昧的孩子,在毕业后天南地北读书,谋生,承担新的压力,见识新的世界。很可能的结果是,他们一辈子也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也许这就是生活。”
二。关于心蕊
苏州姑娘心蕊敢爱敢当,她向奕新表白,奕新以文化的差异与宗族长子的压力为理由拒绝了她,“……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能接受的。”
“你是不是想说,只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的家庭?”心蕊不相信,以为这只是他编造出来拒绝她的理由,又说:“我知道。她在杭州。”
“我对梦洁,不是爱。我们只是一起长大。”
“你应该回苏州过更好的生活。”
心蕊依然不相信这种荒唐的理由,难过地离开。可是,在荧幕前的我们,却懂得奕新说的都是真的。就像他对舍友说的,为什么不喜欢心蕊的原因,“人家毕业后就回苏州了,过远的距离承载不了过多的责任。”
21岁的心蕊只身一个人来到了汕头,来到奕新每个星期要去上学的轮渡口,去感受他所经历的每一寸土地。她在汕头找了一份教师的实习,被学生,被同事们侮辱,用她听不懂的潮汕话骂“外省仔”。这时的她才约莫地明白了,那种文化差异带来的窒息的孤独。
最后的最后,就算他们在一起,就算让心蕊撞见了奕新和梦洁的同居,她仍然相信,初恋是阻碍他们在一起的最大原因。
奕新曾和母亲吵架,要到苏州去发展。最后他要逃离时,还是迫于宗族的压力留下了。一个家族,靠一个苗子来振兴。所有的负担几乎都压在了长子的肩膀上。这是祖祖辈辈维持的枷锁,也是束缚。所以他做不到,像心蕊一样,只身地为爱人来到一个城市,也为爱人离开一个城市,干脆利落。奕新做不到那么潇洒。算命。八字。圣杯。纸钱。在影片中不断出现的这些字眼或物品,都无不暗喻着潮汕文化的内敛保守,迷信和排外。
三。关于得失
“以前常常和人讲得失,现在想想也许失去的本来就不该拥有。”
影片以奕新的自白结尾,最后他没有和梦洁在一起,也没有和心蕊在一起。
他也许一开始没想过考中大,却因为梦洁的一句话填了中大。他根本没想过自己会当公务员,毕业后却留在了家乡一个小小的街道当接待员。现实总是和我们理想的太远,影片没有跌宕的情节,却满满是现实的无奈。
因为是潮汕人,所以懂得其中的无奈。我们为自己的文化而骄傲,也被自己所骄傲的文化所束缚。在微博上,经常看到某某大学的树洞会发这样的文字,我爱上一个潮汕的男生,他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就是指明只找潮汕的女生做女朋友,潮汕人都这样吗,我真的没有机会了吗?balabalabala。屡见不鲜。还有电影中心蕊问奕新的话中,也听出了其他人对潮汕人的最大印象也有一点,孩子生得多,重男轻女。我们不止一次地强调,在现在的潮汕大地,尤其是在城市,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况在过去非常普遍地存在,或者说在现在也是有局部地存在着。我们不愿承认,但我们也无法否认,这是组成潮汕文化的一部分,是世世代代留下来的无法磨灭的无可厚非的情结。
在视频下面看到一个评论,说,身为一个正在经受着同样故事的外省姑娘来说,这部电影是在告诉我,应该放弃了。就像我的大学舍友不可置信地问我潮汕人为什么去到哪里都要带着功夫茶具这种奇怪的习惯,我也回答不上来。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已经接受已经血浓于水流在我们血脉里的一种文化,确确实实把我们与其他人隔开了一道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沟渠。所以尽管这部电影有无数无数的bug,一向对评分非常苛刻我还是给了五星,因为那种强烈的感同身受的感觉实在让我一时手震。我希望给我的大学舍友看一看,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潮汕情怀的骄傲与无奈。
也许这一辈的我们应该学一学心蕊的果决,奋不顾身。但是对于面对去世的父亲,艰辛的母亲,年幼的妹妹,年迈的阿公,选择在小城市留下来的奕新,并无可非议,这也不能仅仅说是大家族的桎梏,也是一份羁绊和责任。也许有的人认为人生的价值是去大城市拼搏出天地与地位,而有的人的价值观只是安稳地陪伴着家人便足矣。
不算太成功的故事叙事,不算太成功的镜头与色调,却真正打动了我,一个曾经或者现在还在挣扎追寻电影梦的人。
五星,胜在真诚。
五星,献给剧组对梦想的坚持。
五星,献给所有勇敢直面平凡的人。
拍得有点像潮汕版的《那些年》,看这部电影时的心情完全和其它时候不同。有机会了解到潮汕文化,电影每到对白精彩之处场内都有人鼓掌叫好笑声阵阵,是消除潮汕佬和外省仔之间隔阂屏障的好平台。
8.4是怎么出来的
居然是在投毒事件知道这部电影的- -问老爷、八字、圣杯、金中、对父母的听从、排外、潮剧、牛肉丸粿条汤、薄壳等等这些传统的潮汕东西,外人是无法理解的。尽管剧情不足、剪辑混乱、演技生涩,但我还是被它的诚意打动。
青春时候的恋爱说多了满满都是泪。
这部电影教会我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妄下定论。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期待有人能拍出更好的片子。
太过于贴近生活,平淡与琐碎,美好只停留在那个青涩的年代。
好有勇气
没有选择的人生
汕头版,那些年
除了主角说普通话时特感觉像在诗朗诵的说,其他的蛮精彩,有很多笑点与泪点。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但是感触好深 很多场景真的很熟悉 比如说男主角的妈妈对他儿子说找女朋友不要找外省的(其实不是指广东省而是指只能找潮汕人)比如说那些喝茶求神的片段。最后在经历了不同的女孩之后男主角最后选择的是潮汕女孩 这就是命运使然 关于某种风俗的根深蒂固 真的不是我们个人意愿能改编的
我在这儿等着你上映啊~~
给个鼓励性的三星,除了有植入一些潮汕风俗民情外,其他都是网剧水平。
对白不像电影中的语言,略显生硬不接地气。
旁白略囧,慢镜略装,苏州姑娘长得巴蜀风情,却也有这么一些细节令我忆起一些往事,或者只是那些配乐拨动了我这锈迹斑斑的心弦吧
好多内容都被快进忽略掉了,不过感觉还可以,比较真实。
超级期待啊!!!
看完《恋恋风尘》之后看的,发现有很多向其学习(致敬)的镜头,例如男主角在田园中跟爷爷说话。希望有多一点用闽南话拍摄的电影。导演很用心,谢谢。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很好。
之前不想看,现在自己来到别的城市之后才发现对潮汕有多眷念。快快上映吧!!好歹我也在里面当过背景
熬着看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