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诺·戴普勒尚的获奖运气有多么差,相信资深影迷应该心中有数了,先后 8 次入选过戛纳主竞赛,却无一例外空手而归,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欧洲作者导演地位,也不会降低他的作品在资深影迷群体里讨论的热度。
也许是在上一部《鲁贝之灯》中与蕾雅·赛杜合作愉快,戴普勒尚这次又找来赛杜出演女主角。这位法兰西女神去年可谓称霸戛纳,合共四部影片入围官方单元,其中三部入选竞赛,而这部《欺骗》则入围“首映”单元,成为一时佳话。这部新片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同名小说,只不过换成全法国演员阵容以法语演绎。
熟悉戴普勒尚的影迷对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如数家珍:大部分以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配上繁复错综的叙事结构层次,伴随着幻想与回忆的画面,以及插入类型片的情节,营造出独树一帜的观影体验。新片《欺骗》算是少有地改编他人的作品,而非导演亲自编写的剧本。而这个故事也没有像以往那种蛛网交织的立体结构,初看上去不过是一个已婚中年作家出轨,与一个英国女子维持的一段外遇情事,大部分情节发生在这位作家的工作室里。除了作家与英国情人之外,还牵扯出他之前的几位女性知己。
这种以男作家为中心,发散出一段段私人意味的轶事在戴普勒尚的作品中屡见不鲜,《现代法国艳史》《青春的三段回忆》《伊斯梅尔的幽魂》等等都是突出的例子。也许是戴普勒尚在自我重复,不过也只有他才能将菲利普·罗斯的元小说拍出最准确的意味,甚至可以说将罗斯的小说文本据为己有,变成了风格鲜明的作者影像。这本同名原著一直被认为无法影像化改编,因为整本小说由对话构成,更难以分辨说话者的身份及其身处的环境地点。
戴普勒尚技艺高超地将小说改编成 12 个章节,基本上发生在男作家的工作室与家里,既诉说着男主角创作小说的过程,也呈现出他与妻子、情人间的交往情节。创作与现实的界线逐渐模糊不清,有时候难以分清画面上究竟是作家与情人幽会的真实存在,还是作家笔下的虚构创作内容。导演透过调整镜头位置、灵巧的剪辑以及光线背景的变化,转瞬间便在现实与作家创作的文本中完美切换,令人感觉这既是一个走钢丝的出轨故事,也是男作家在创作一部叫做《欺骗》的小说的故事,这可谓将罗斯的元小说成功影像化的一步。
此外,影片还嵌入男作家与前度情人相处的回忆片段——捷克女移民、患绝症的美国女人、年轻女学生,这些充满想象意味和戏剧化的人物同样存在着虚实难辨的意味,其性质就和《伊斯梅尔的幽魂》里弟弟的角色如出一辙。这些衍生的旁枝末节使这个逐渐乏味的偷情故事变得趣味盎然起来。戴普勒尚利用间谍类型情节勾起对身份与人性复杂的思考,在密集的对话场景里进行反犹意识行为的辩论,甚至戏谑地上演了一场针对作家厌女行为的法庭审判戏,可谓与 MeToo时代里盛行的女性觉醒意识有了巧妙的呼应。
不论在这个外遇偷情故事里塞进多少纷呈的话题,影片还是回到了创作的本体论上来。最后两幕以不可靠的叙事者口吻暴露出“欺骗”的真相:妻子认为作家笔记上的全是偷情纪录,而作家辩称是虚构的创作内容;在新书发表后,情人发现两人昔日的情感经历全变成了作家的创作素材,沦为受害者。作家的出轨外遇孰真孰假,相信观众会有自己的理解角度,这似乎并不是导演关注的重点。他借这部小说改编的作品揭示出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正如片中的女学生引用卡夫卡的说法:不要将现实移植到小说里,而要将作品投射到现实生活里。
也许,电影和小说一样,都是一场完美的欺骗。
表面上是一个渣男作家通过套取女性情感做写作素材的故事,但要真的这么一味理解就显得有些肤浅。都是成年人,情感交流起相互促进和提升的作用,片面理解者们可以去指责莎士比亚去。 “坠落于地面之上,腐烂在树影之下”。听一些感悟或者哲理性的对话,有时比一个精彩的故事更有意思。法国电影在思想和情调上绝不会让观众失望,人性下意识的东西,往往能在这里得到一些安慰和释放。拘束与自由,苦闷与轻松,爱与恨,这里的天地更具有包容性,人生的体会和感悟也更多。现实很残酷,但抵不住美好浪漫的幻想。世界正在或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往的经验在当下可能毫无价值,要善于自我否定,更要善于自嘲,根本就不要去理会那些说教。
电影是改编自菲利普罗斯九十年代的同名小说,通过章回体叙事讲述了一个作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虚构与现实模糊了界限,带来对情欲对婚姻对生活的影响。片子基本是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的室内戏,大量的台词对观众有一定考验。
本片是女主蕾雅赛杜去年戛纳辉煌的一届四片之一,不过也是唯一一部没进主竞赛的。去年五月至今,据我了解,片子一直没上流媒体,更没发行蓝光影碟,所以网络资源更是无从找起。有意思的是,日本wowow电视台昨天首播本片,作为欧洲新片甚少出现这种日本比其他国家的平台更早出片的情况。可惜,除了日常画面硬日字之外,这次电视台码率也给得比较小,剪去广告后,片源就只剩3.25G。所以本次分享只作尝鲜,懂法语或者日语的观众心急可以先看,或者单纯想看女主蕾雅赛杜的朋友们也可以先一睹为快。P.S. 不知是帧率原因还是版本原因,电影时长和官方给的时长有出入,不喜勿下。P.P.S我ocr了一个日字放在du pan的文件夹内,有需要的自取。
在对话中产生的男女之情;晚上突然想到,他俩爱的太老练,爱还是惊慌失措一点,比较动人
男性作者的白日梦:柔情温和不要金钱的情人,尖刻的后辈仰慕者,无计可施不反抗的妻子,绝症患者的炮友。小说改得个别词汇突然闪耀一下,节奏怪
基本每段文本都能映射出显而易见的另一面,不同阶段和不同经历是如何重塑一个人的状态与生活,内心的情绪又是因何而消解。根本上还是一如往常地呈现精神的成长,却因对话的丰富性产生出更多对角色曲折心路的同情,共同为人生路上的孤身只影感伤。
2022情色电影参考(备选片目)*(非高清资源在线观看第一刷,没有截图)十二段生活片段从1.秋开始,到12.尾声结束台词选:“女人应该在男人去的时候达到好几次高潮;当你老了,心生怨恨的时候…为什么会对另一半失去性方面的关心和兴趣呢?一种全裸的感觉,全裸阴jing茎”
【3.5】在幕间不断跃迁,一种连续性的亲密。
她自登场就展现出了超人般的记忆力,然而“小说”这门艺术恐怕一半依赖于记忆,另一半则寄望于遗忘。摄影机的推焦特写分明高清,却令物件可靠到不可信,而经由书写而流传的文本非但不再帮助记忆反而在利用读者记忆的丧失而成就其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叙述则欺骗。
Desplechin的角色都有著疊合的multiple souls,接受孤獨,放逐自我,成熟的老靈魂們無一不在盤問自己處身的生命位置,當然他總是借由女主角們的面貌反射的是主角自身,導演/作者/任何觀眾又究竟能從文本中投射幾多?以至主角老婆問到他筆記本中提到的外遇是不是真實存在時(但生活多年的老夫老妻不知身邊人脾性又未免太奇怪),才猛然醒覺這一切是禿頭男性一場《Comment je me suis disputé... (ma vie sexuelle)》,都是想像,想像進行中時的對話與親密感,一想到此,真感滿猥瑣的事。Desplechin執迷不已地以間諜故事作引介人生的副線,應令人驚覺到間諜世界與正常人生對比都同樣曲折、悖於我們人性的雙重性,兩個世界既彼此暴烈衝撞又相互曖昧滲透。喜見Emmanuelle Devos 回歸,因為生活依然繼續要前行而不知去向,一個人應當怎樣生活,va savoir。
在真实与虚构、生活与想象之间滑弋并切换,言语制造的(欺骗)可能性被扩大化到创作中去,这是被包裹的同心圆,在数层文本间奋力向前游去。
“为何会变成这样?” 一个如此无趣而缺乏想象、却又如此必要的问题
不需要再分辨戴普勒尚电影中的真假与场景转换的问题。就像海报一样,我们紧闭双眼,但情感持续翻涌。
三星半。菲利普·罗斯原著小说中的复杂性得到合理整合,12个章节的划分,诉说着男主角菲利普创作小说的过程,也同时窥探着菲利普与妻子、情人间真假难辨的情感关系。海量的对话内容,更像是情感转化的媒介,阿诺·戴普勒尚对人性伪装的捕捉恰到好处,摄影师约里克·勒·索克斯更是为影片的内容表达带来了极强准确性。
王朔和沈旭佳,王朔和徐静蕾,王朔和王子文。
2022.4.24
被打乱的时空就像散落的页码,叙述的是作家与情人们的点滴,然而结尾与妻子的交谈又让这一切扑朔迷离,好像电视剧字幕里显示的以上纯属虚构,说到底戴普勒尚并不想讲什么风流轶事,只是想探寻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作家书桌旁的卡夫卡肖像就是佐证。
「不伦关系应该是一种文学关系」,文艺老男人炉火纯青到臭不要脸且登峰造极的地步,当然从女性的角度看,「不伦」似乎也有某种挣脱男权婚姻(体制)上的「自由」。
戴普勒尚也老了,也喜欢夕阳燃烧脸庞了。
密集台词与文本挂钩,12章叙事,本质是两个出轨发展奇特恋情的故事。。。
菲利普·罗斯的合法副本,也算是把罗斯从内森·祖克曼的阴影下小小地释放出来了吧(像是祖克曼从卡诺夫斯基中被释放了那样)。
肯定不是戴普勒尚最有趣或好看的电影:一方面,他在重复自己(虚实杂糅、碎片式叙事及套层结构类似于[伊斯梅尔的幽魂],又见另种形式圈入圈出);另一方面,本片文本委实绵密,如同漫无尽头的迷宫,节奏却缺乏起伏变换。不过,细细体会就能发现,导演仍有自己的想法,全片大部分时间构造出了一种复调小说的幻象,实现方式包括多线与不同人物对话的交替进行、各章节及对话/笔记间或隐或显的关联指涉,以及编织在自述中的闪回段落的人声处理——过去的体验自我与当下的叙述自我话语时而重叠、时而现出差距。最后一章又揭示出叙述者的不可靠,欺骗、出轨、表演与创作由此合一。对卡夫卡的引用与阐释直击要害:或许不要将现实移植入小说里,而应将作品投射到生活中。PS:流溢的法语&既坦诚又暧昧的法式气息与英国故事空间的裂隙是另一层欺骗。(8.0/10)
D+/ 惊艳的开头,但之后总有种过于程式化的感觉。没有混沌的狂喜,更多是温柔的触碰。归根结底电影没法那么轻易地转化为“言说”或“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