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普罗斯佩罗的魔典》,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文坛宠儿们群魔乱舞的评价了!
chirseternity:
除了疑问就是恶心,我不知道这种电影拍出来有什么意义,导演nmsl。
果树:
像是试验能否将天体狂热者+戏剧爱好者+奇观追逐者的喜好都同时满足,但不确定这种方式是否成功。
野凡:
好一出魔典。密集的宣言式台词讲述晦涩的故事,令人眼花的肉体与画面堆砌制造浮华的氛围。好一出cult。
曲有误:
“只有熟悉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的观众才能更好地欣赏它。”
打扰了,是我不配。
我们敏熙:
看得出魔改得厉害但是看不出魔改了多少。它的叙事和它的展现感觉是两条分开平行的线,但不可否认几场侧面直走的长镜头戏很惊人。
kc512:
基本上格林纳威的几个特点,后设、拼贴、具舞台感的横移长镜头,我都不懂,但至少看《魔法圣婴》什至《爱森斯坦》都不觉得难看,也许莎士比亚真的不该被这么搞⋯⋯
子夜无人:
更加形而上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形式上做到了充分的极致,但这种装置艺术型的电影实在很难打动我,更何况我也不是莎剧迷。我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朝圣受洗、上香酬神的,放下你的身段谢谢。
张瀛:
《普罗斯佩罗的魔典》是一部很奇怪的电影。大多数对这部电影的评论都没有抓住重点;这不是一个故事,它不需要有意义。它只是一件原创艺术作品,格林纳威要求我们按照他自己的方式接受或拒绝它。
我略知她一二:
并不能称之为电影,这只是一场被记录下来的华丽的宫廷晚宴,甚至不能被称为舞台剧。对我而言,因为不能侮辱电影,因为不能侮辱舞台剧,因为不想侮辱莎士比亚,因为不想侮辱彼得格林纳威,所以,就当我没看过吧。热爱生命,珍视双眼,眼保健操,现在开始。
KIDult226:
象征主义的集大成之作,所有的元素与物件的使用都如教科书一般贴切,物件在前后景深的放置与使用、场景有节奏感的复述与切换、对于叙述角度/叙事者的隐蔽与象征……在其他剧作之下很容易变得匠气和做作的拍摄方式,都由于对莎翁文本的有趣复现而灵气十足。值得反复享受的作品。
法罗岛帝国皇后:
用我个人的审美手术刀解剖电影躯体,文本是支撑结构的骨架,技术是填充完整的肌理,表演是顺滑茂密的毛发,调度是引导行为的大脑,艺术思想是丰满人格的灵魂。与绝大多数电影不同,《普罗斯佩罗的魔典》的骨骼不是常见的“小说”,它建立的地基更像是“散文”或者“诗歌”,文本有天然的高深和浪漫,不易理解的晦涩不仅不是赶客的缺点,反倒促成了纷繁迷人的独特形式。
#FIFF11#DAY4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当观影存在一定的门槛之后,我们欣赏电影的角度就值得商榷了。
以往我们所熟悉的视听语言并不会因为观影门槛的提升而有丝毫的改观,但是那些除去视听语言之外的东西,确实值得大家做工作。
但很遗憾,很多时候,即使你做了工作也无法很好的理解一部有着观影门槛的电影,即使那些视听语言你非常的熟悉,但是组合在一起就会有无穷的非同一般的魔力,电影就是电影,有的时候,无法理解也是现实。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就是有着一定的观影门槛的作品。
门槛是什么呢,莎士比亚的戏剧,熟悉他的人自然可以从中看到一些观点或者别的核心的东西,但是那些陌生的人们,仅仅是为了看一部电影的人。
如果强行观看这部影片的话,难免一头雾水。因为视听语言是没问题的,但是有问题的是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场景,这些场景以及产生的依据,完全出自于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
理解一部戏剧很费力,在戏剧的基础上再去看这部电影,你就会发现不论是还原度还是故事的完整性都有一种震撼的感觉。
但是,很显然,对于一般的观众而言,对于只是想要看一部电影的人来说,这显然超出了电影的范畴,因此,理解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为这确实很麻烦,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的人,不一定能很好的理解这部电影,能理解一般电影的人,或许也对于戏剧不感兴趣,两难的境界下,能看懂这部影片的人自然是少之又少了。
本片名叫《普罗斯佩罗的魔典》,本片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暴风雨》改编而来的作品,全篇充满着浓浓的舞台风。
而这也是这个导演非常值得大家赞赏的地方,本来将一部舞台剧改编为电影,本身就很费力,因为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尊重任何一个风格都有可能让另一个风格受到伤害,而这种伤害往往是难以弥补的。
如何综合这两种风格,然后给大家呈现出来一部精彩的电影,这是导演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莎士比亚追捧者需要看到的结果。
很显然,很多人都觉得这部电影改编的是非常成功的。
它可以将那些原本无法物化的概念以及思想完整的呈现给观众,仅仅用一种试听语言就能很好的完成对于莎士比亚经典的高度还原。
不仅仅从内容上还原了原作,更是从思想上让原作继续焕发光芒。
以上,这其实是一种彩虹屁,我确实是没看懂,我没看懂是因为我 没有读过原著,没有对于莎士比亚的戏剧有过思考。
但是从电影的视听语言来说,我依旧是迷惑的。因为不能很好的理解莎士比亚,所以我所看到的一切感觉都是非常游离的。
这种游离一定程度上会扼杀我对于这部影片核心的理解,我所理解的一点可能并非是本片的核心,但是也许能作为我对于本片的理解吧,我稍微说一下。
基于本片中所呈现出来的故事,我说一下对于神权文化的理解,神权的上面是宗教,宗教本身是一种文化的集合体,因为在人们从自然界理解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知识壁垒。
有时候,人们无法获取相应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说自然界的刮风闪电等等自然现象。
但是慢慢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理解就好了很多,但是这个时候,对于自然界理解的人掌握着一手资料,这些资料被编辑成册。
当知识没有被广泛传播的时候,这些册子依旧是被少数人持有,那么这些理解了某些自然现象的人,自然会掌握了话语权。这就是宗教的雏形。
掌握话语权的人,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给民众造成一种可以控制某种现象的假象。
表面上看,这些人可以呼风唤雨,其实他们只是掌握了某种道理或者常识,而民众们却没有掌握。
仅此而已。宗教在于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控制思想的具体表现就是只能听从他的思想或者顺从他的思想,而不能有自己的思想。
而之所以要民众听他的思想的本质还是为了巩固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料的权威性。民众因为不知道,所以只能顺从。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片中的反面人物需要从正面人物手中夺取那些书籍,才能最终完整的打败主角。
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发生了生产资料的争夺,就如同现代战争中对于资源的抢夺一样。
但是反派抢夺资料的目的其实是造就另一个“神”,而不是将这些资料公布于众。
因此,结合莎士比亚《暴风雨》诞生的年代来看,文艺复兴是有必要的,完全有必要的,这样以来,阶层之间的壁垒被凿开了一个口子。生产资料以及各种书籍才能外泄,民众们才能获取一些简单的知识。
本片自然很高深,但理解应该是多元的,就比如我说到的那样,宗教只是文明的一种。
……
你好,再见
1991年,他把莎士比亚的舞台剧《暴风雨》改编成电影,正是这部根据毫无希望的历史题材拍摄的电影采用了最新水平的电子工艺,即数字化。在同年发表的电影脚本里,他自己解释了他所使用的“绘具箱”的电脑程序:这种机器把电子图像控制的词汇和笔尖,调色板和画笔的艺术结合起来,所以它像后者一样使一种个人的笔记成为可能。这种程序类似于古老的剪贴,但是远远超出后者,因为它可以随便改变题材,也可以随意选择很多的题材。紧接着,格林纳威用同样的程序制作了新的图像,进一步阐明了了电影里的动机,所以这些新的图像不会和一部电影里的雕像产生混淆。这种电子剪贴具有神奇般的,赤裸裸的双重本质,格林纳威把这种双重本质取名为两面神伊阿诺斯电影。他想通过这部电视片展示来自莎士比亚最后一本剧本的主人公普洛斯佩罗的那些神奇的书的神话和历史的人物。这种意图导致了一种新的注释类别的产生。这位艺术家不仅用附属的电影脚本,而且用补交的录像片注释他自己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就像埃科的长篇小说《玫瑰之名In Namen der Rose》 一样是开放的,目的在于激发广大的读者观众对于历史的兴趣。但同时也是对他们提出过分要求。文化不再自我介绍,而是通过要求通过注释填补所缺少的历史知识。
但是,这部作为尾声的录像片不仅是另一种类别的注释,而且是用另外的手段制作的续篇。这种类别的嬗变没有停止,而是继续进行,这主要体现在格林纳威1993年在威尼斯举办的一次展览上,同一部录像片出其不意的成为展览会装置的中心,因为人们把它放在来自正片的那些 真正的书 当中加以放映。这些书看起来就像是一些货真价实的道具,它们把那不看不见的电影置入一部舞台剧暗淡的光线之中。从一间哥特式房间的黑暗墙壁上,选自这部电影的题材的幻灯片闪闪发光,格林纳威把这些由玻璃窗和绘画组成的混合物称之为 电视窗口。伊阿诺斯是一种的一员,因此我们终于找到了谜底。伊阿诺斯帮助我们远眺历史的文化,它就在电子窗的后面,就像一种沉积的记忆的多层材料合成的汞合金。
导演试图在电影里实验一种 视觉的语言表达能力,它已扎根在今天的电子学里,就像莎士比亚当年研制出一种新的舞台语言一样。但是这种语言表达能力谨遵文本,格林把它转为情节和图像,就像普洛斯佩罗这个年老的巫师在流放岛上用话语把这部剧本的人物召唤出来一样。因此,电子学是一种绝技,有了它,文本就有了生气。但是文本而非数控的魔术,并非总是等于剧本。文本出自莎士比亚,但莎士比亚又映射普洛斯佩罗在流放地的书籍,他 非常喜欢 这些书,对他们的评价胜过他失去的公国。但是莎士比亚并没有告诉我们是什么样的书。导演开始推测,然后想出了代表整个文化的24本书,普洛斯佩罗把他们带到了流放岛,这就是普洛斯佩罗的魔典。
其中并没有关于艺术史的书,但是 对已毁/必毁之物的爱 (Love of Ruins)构成了第17卷正如导演所说,这部电影从艺术文化的 无法回避的百科全书,即画家和建筑师的百科全书中汲取创作题材,这些人相互引用和注释。但是正如我们在电影脚本里读到的,普洛斯佩罗原本是莎士比亚的自画像,他在这部晚期剧本里创作出了一个幻想的世界,它就是艺术。之所以把莎士比亚的剧本改编成电影,是由于收到白发苍苍的莎剧演员 约翰 基尔盖得的启发,此人在电影里不但扮演主角还承担了其他的说话角色。我们看到,在调好 中间的那一幕 的时候,他坐在录制室里,眼睛离开 旅行者的故事 ,这本书抬头看了一下,把它幻想的造物召唤出来,即,把艺术的生命召唤出来。(他为我们把这些造物放在镜子描摹出来)。莎士比亚和普洛斯佩罗之间存在这 交叉身份的证明 ,我们也可以把导演纳入其中。
导演在引言中写道,由于想家,普洛斯佩罗对遥远的意大利文化的回忆的情景解释他流落到的那个岛上的人世:这是英国的文艺复兴的一种比喻。但这种比喻具有绝对的现实意义。在老的剧本里,这位演员同样扮演导演,他在执导的时候总算还自己出了情节。在新的电影里,主人公同时是讲述者,通过讲述这个舞台的文本创造了幻想的世界。文本的情节的这种过分耀眼使我们想起博尔赫斯 的短篇 正在搜寻阿维洛斯 里的一句:不存在只需要一个讲述者的世界的题材,但是这个世界必须被讲述,因为没有一种文本,这个世界似乎是没有意义的。
普洛斯佩罗在他那些百科全书式的书里发现的被描述的世界类似于构成我们今天的替补世界的电脑世界。在这些书里,这个被描述的世界不仅由一个文本组成,而且由在电影似乎获得新生命的插图和示意图组成,始终同文本保持联系。不仅产生了他当着我们面写下的神话和寓于这些话里的所有图像,而且有关动植物的插图总是产生活的标本,这些标本又仅可能只是一种图像,电脑的图像。一再变为画面的书面是我们想起,这个电影也是一种新型的插图。
电影的画面和书面,当电影中活的身体在周围联合成为一个框架的时候,互相参阅,如书上的封面上用那些形象表现的饰物所做的那样。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由动植物的身体的对称舞蹈组成的电影的饰物。紧接着在书和舞台之间移动,因为在书的后面,有一个静止的舞台,它同时是图书馆。摄影机通常单吊的在书和舞台之间移来移去。电影不仅模仿文本和剧院,而且是用另外的手段进行的一次策划。但是,一部电影,尽管它把现实描绘的惟妙惟肖,毕竟只是一种戏剧,不过是一种新型的虚构。通常电影是由电影脚本产生的,但是这部电影的脚本确是一个文本。归根到底,当随着这种和解出现转折的时候,这些书报废了,于是所有的人物开始说话。然后,这些书被烧毁或是淹死,最后普洛斯佩罗神不知鬼不觉的出现在舞台的帷幕前,他像一个普通的演员以特写镜头出现在我们面前,讲述莎士比亚的尾声。
格林纳威在其电影脚本里快速地谈到使他不得安宁的框架问题。这个框架不仅限制了图像还有我们的目光。他很想摆脱这个桎梏,并希望我们能够。但是在他那些展览会上没有达到他的希望,也没有使我们摆脱。我的文本里,艺术史的观念构成了一个历史的框架,在其中我们迄今为止所了解的一切都得到了展示。在框架和图像之间一再地出现一种新的情况,图像需要一个合适的框架,如框架也需要一个图像。但是格林纳威把普洛斯佩罗居住的岛描绘成 充满向后退却的镜子和倒影 的世界。“所有这些出自文本的图像,当他们寻找他们的框架时,变得非常真实,就像是一些东西事实和事件。"我们不可能逃脱这种认知,即,一切都是由错觉组成,错觉一再地适应一种矩形,一种图像的框架,一种电影图像。
在威尼斯举办的题为守护水的展览会上展出了我们的伊阿诺斯,但是想象中的交流伙伴并不是莎士比亚,而是西班牙人福尔图尼()Mariano Fortuny),他曾经拥有乱七八糟的艺术收藏品。福尔图尼本人也是一位舞台工作人,不仅涉及服装和灯光还如格林纳尔一样是个画家和文化学家。他们的存在构成一种秘密的同谋关系,使得格林纳尔把后者的艺术收藏纳入自己的电影,格林纳威还在其为这种机会所写的说明书里猜想,假如福尔图尼知道,他处在格林纳威的拼贴作品,活动在历史的内外,他会感到满意的。“这个人以及其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的引文,就像他不得不严肃对待任何文化的语境一样。”
——德 汉斯•贝尔廷
坐拥图书报宿仇,魔法只在书页中
魔幻主义包裹着舞台剧的形式,散发着强烈的象征意味。太过瘾。
其实没有看懂... 只记得那个边荡秋千边嘘嘘的小孩跟无数人体 = =
艷絕的人體。沒看過the tempest,何以圍繞它的 約翰厄文魔法師同這部都如此艷?
3.5 多层次的声音画面叠叠叠,从头到尾的纷扰嚣闹。他要用电影技巧挑战舞台戏剧,把自己横在莎士比亚和观众中间充当解读者(这大概是真心在personal吧)。形式远覆盖掉内容,摆出紧赶慢赶的无休止变化,淡化The Tempest复仇与原谅的主题。过分密集的猎奇混乱,实在观感不适。
和佐杜洛夫斯基一样疯,《终极天将》一套玩法。
我看电影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为什么除了裸体任何故事情节都不记得了。
先不打分了,有点没看懂,有些句子听不太懂= =我需要一个同声传译!如果想看魔法圣婴加塔斯鲁波的手提箱的手提箱是什么样子的话,here it is!只能说,我中了格林纳威的毒了!
好在化妆效果。。贵在想象力~~~~艺术性和文学浓厚。。。
【第四届圣狗国际电影节(GIFF)】第十四部∶莎士比亚的舞台剧风格,极具魔幻主义的表现形式,用密集的台词文本来塑造想象中的富华宫廷,赤裸身躯的演员,诡异神秘的打光,短暂重叠的影像,放声高歌的小孩,诅咒缠身的怪胎,四处可见的暴力,宗教性质的婚礼,被华丽的歌声所笼罩的殿堂,是历经了无数鲜血洗礼过后铸就而成的幻想乌托邦。一边书写一边诉说,化身为普罗斯佩罗的莎士比亚始终在操纵着这场梦境的延续,仿佛置身于风暴的中心,与自我的意识做着最激烈的斗争,与黑暗里的罪恶勾勒出鲜明的界限,直至幻想被焚烧、被淹没,他亲手摧毁了自己构建的帝国宫殿,世界开始分崩离析,灵魂沉入无尽黑暗。我们的内在和梦一样虚幻,我们短促的一生全在一觉之间。过于前卫的表现形式,难以参透的文学深意,一切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谬论,只能感受和聆听。
有人把电影说成是第八种类类艺术,而Peter Greenaway的电影是所有。
最糟糕的就是改编——画面之思考与文字之思考的不相恰
莎翁附身普罗斯佩罗,厌世情绪塑造乌托邦。格林纳威将故事再现,前半段魔幻主义的表达方式,后半段舞台剧的模式,海市蜃楼般的镜头都带着一种朦胧的美。
纯粹利用复格影像叙事,复格影像反而阻断了“主线”影像的运动,只能说格林纳威很会玩
古典,荒诞,迷幻,盛艳
这古英语真的不是这么好玩的 几乎听不懂 说复仇和宽恕 当然还有格林威治大叔的各种风格化形式主义和场景感。美轮美奂却又疯魔一般。还有我想咆哮,greenway大叔你敢换风格吗
120.38
放弃知识与智慧就能展现宽容与仁慈。
虽然看的时候又睡着了,但我不得不给五分,很好的展示了一个不受制约又坚持风格的非专业电影人能做到的最好程度
难道是资源的画质太差了……总之不甚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