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时间

喜剧片法国1967

主演:雅克·塔蒂  Barbara Dennek  France Rumilly  France Delahalle  

导演:雅克·塔蒂

播放地址

 剧照

游戏时间 剧照 NO.1游戏时间 剧照 NO.2游戏时间 剧照 NO.3游戏时间 剧照 NO.4游戏时间 剧照 NO.5游戏时间 剧照 NO.6游戏时间 剧照 NO.13游戏时间 剧照 NO.14游戏时间 剧照 NO.15游戏时间 剧照 NO.16游戏时间 剧照 NO.17游戏时间 剧照 NO.18游戏时间 剧照 NO.19游戏时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5:59

详细剧情

  来到巴黎办事的于勒先生(雅克·塔蒂 Jacques Tati饰)初入巴黎就被超级现代化的世界博览会大楼所震惊。于勒先生很快就迷失在这座叹为观止的高科技大楼中,精妙绝伦的最新先进设备、流光溢彩的博览会景观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顾客,都让于勒先生大开眼界。当于勒先生终于想起要去找办事的人时,天已渐黑。谈完公事,于勒先生来到了刚刚装修好的夜总会。午夜魅影,恍如白昼,里面的男男女女兴致正高。自然,于勒先生也加入了他们的狂欢队伍。于勒先生更一时兴起,把刚刚装修好的屋顶装饰弄了下来,屋内一片狼藉。怎知客人们非但没有觉得扫兴,反而玩得更加疯狂。旦夕之间已是清晨,狂欢一夜后的巴黎别有一番韵味。  由法国著名喜剧导演雅克·塔蒂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影片《玩乐时间》,用一种接近单色的色调和70毫米的巨大画卷,将钢筋玻璃世界的冷酷转化成格格不入的超现实影像。本片几乎没有对白,但巧妙的运用了音效,加上演员肢体动作的表现,有着较为浓厚的早期默片风格。

 长篇影评

 1 ) 洛伦兹·恩格尔:个体发生机制

作者洛伦兹·恩格尔 翻译Mia 校对灰狼

媒介哲学视角的媒介并非你所想的那样。首先,它们和信息、传输、传播或是存储没有任何关联。就此而言,它们并不产生意义或分配意义。即使它们那么做,那也是作为一种副作用或是次要的功能。媒介首先是物质对象、操作和处理的复杂集合体(assemblies),它们大多是技术设备和手势,但不限于此。媒介并不仅仅基于其操作和行动中的物理或生物材料,或者将其整合。由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约翰·劳(John Law)和米歇尔·卡隆(Michel Callon)等人所发展的“行动者网络”社会学说明了反之亦然:所有物理实践、所有与对象的关系以及所有事物的制作和生产,都依赖于媒介化的过程,例如参照、转变或转译。既然参照和转变反过来也基于物质媒介,我们就可以说事物通过媒介在其生产与再生产中进行着合作。那么特定的媒介就可以被视为一套特定的物质操作,通过这些操作,参与了一种媒介的事物创造了事物,反应和再现了事物,并将自己重新创造为物质集合。因此,媒介作为操作者,它首先生成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媒介是个体发生机器。简单来说,它们是生产、装配和再生产事物(包括它们本身)的操作性事物。

而媒介最使人讶异的地方,也是使它们区别于纯粹工具的地方在于它们自己知晓这一切。这是媒介之所以是媒介而不仅仅是技术性设备的原因。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媒介是什么,或者媒介想要什么,或者媒介实际上做了什么,那就向媒介询问。它们自有答案。我想通过一个微小而又适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1967年,法国天才电影大师雅克·塔蒂在《玩乐时间》(Play Time)中进一步发展了他对物质世界的电影性反思,这是他从首部长片处女作就开始做的事。在之前的喜剧中,塔蒂已经发展出对作为人类行动对应物和工具的事物之批判,以及对屈从于指示、感觉和意义的对象之批判。在《玩乐时间》中,他继续将之推进到物质性这样更普遍的批判。此外,他还探讨了作为对象和操作之集合体的媒介:在他的案例中,就是电影。借此,他给予我们一些非常有用的提示,从而说明了当媒介作为个体发生机器时,媒介究竟是什么。

一切的开始很简单。在东奔西走之后,于洛先生被领进一间等候室。他在这里发现了座椅。它们的表面装饰可以被改造,仿佛是由一种柔软的塑形材料所制成:它们在一小段时间内保持着被挤压的痕迹,随后非常缓慢地恢复到原来那正常的形状和体积。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发出了更轻的或更大的声响;它们会呼吸、嘶叫、啜泣、叹息并发出扑通一声。它们对原始形状那看似自主的恢复,具有我们所熟悉的延迟反应特征,这常见于例如劳拉与哈代的喜剧电影。这使我们回到了电影中“物的意志”传统。于洛先生的惊讶与座椅的突然出现或多或少是相对应的,后者仿佛是以自身的意愿在行动。作为稳固的、轮廓分明的对象甚至工具性设备,座椅仍然具有动态可塑的性质。毋庸置疑的是,座椅居于空间并且抗拒时间。与此同时,它们或多或少是无定形的物质,是等着被塑造和打上标记的物理媒介。作为对象,它们是系统的功能部分,根据必要性和可供性来与世界相联系。作为媒介,它们承载并提供了无数可能的替代形式和状态,这些都由它们自己所产生。它们在两极之间持续振荡,而于洛先生则沉迷于观看这样的运动。

塔蒂关于物的振荡概念的另一个例子是声音的设计。在古典好莱坞电影中,声响作为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有着明显差异。在《玩乐时间》中,这些差异被抹除了。从建筑本身的背景嗡嗡声,到更明显的交通噪音,再到人们的喃喃自语、嘀嘀咕咕和咿咿呀呀,再到不同语言的口头语的重叠,呈现了一种流畅的、连续的转变。而且,有些声响似乎比所有其他口头语言更明确,更清晰,更容易被把握。所以,声响和语言交换了位置,后者与其说是作为确定的形式,不如说是作为声音材料的来源而出现,前者则被清晰地表达出来。再次,它们的形象介于纯粹的原材料和定义明确的声学对象之间。

接下来,我们必须提到玻璃窗。塔蒂电影中的玻璃窗有两种边界。第一种边界分离(或桥接)了工具性设备与感知对象。对于任何身体动作来说,玻璃窗都是一个密实的、不可穿透的对应物,一个无法被超越的对象。例如双手无法穿透玻璃窗来将火柴递给吸烟者。而对于感知来说,或者至少对于凝视来说,玻璃窗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完全可穿透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它不是感知的对象,却再次成为一种感知的工具,并使不可见的东西(也就是外部)变得可见。在此,第二种边界被明确表达出来。它分离了透过玻璃窗看到的视野和玻璃窗表面的反射,也就是一种镜像功能。利用这种镜像功能,窗户使对象在某些并不可见的地方变得可见。镜子中看到的对象在视觉和潜在意义上改变了位置。

塔蒂以这样的方式安排了办公楼的两面窗户,这使得于洛和职员两个人可以在一个地方看到作为感知对象的彼此,同时在另一个地方看到作为反射对象的彼此。除此之外,每个人都能看到另一个人正在看着他,并且试图通过做手势来吸引他的注意力。因此,谁在空间的什么地方看到谁已经不再明确。每一个都是另一个的双重在场效果,它本身就同时呈现了作为透明窗户和作为反射镜面的效果。正如约翰·劳所说,两个视觉空间或者说是拓扑结构会相互干扰并生成视觉对象。在运动影像的帮助下,这种喜剧式的互动伴随着其所有的内在关系与效果变得可见,这并非是对其中的人物可见,而是对我们可见。因此,在透明窗户与反射镜面背后是第三个对象,也就是运动影像本身,即电影。

作为感知与反射的工具,以及它们的对象和它们的质料因,运动影像在这里被呈现为整个序列的主要对象。玻璃窗与镜子的结构可以被解读为一种电影情境的寓言。职员和于洛无法在物理上进行互动,而只能看着彼此,正如我们只能看着而无法触摸他们那样。许多电影理论已经对此进行研究。但是在此,我们要讨论的不只是寓言和意义,还有物理在场和操作。作为身体参与的对象,运动影像通过空间几何学被整合在这个序列当中。摄影机并不伫立在由摄影机本身制造的可见空间之外,而是在这个空间中占据了一个精确的位置。而尽管摄影机是不可见的,但它却是镜像的;更确切地说,由于它给自己分配了一个位置,因此也给我们的想象视角分配了一个位置。如此一来,摄影机就将自身表现为其所描绘的行动的三维空间中的一个三维对象。影像本身的在场就成为了影像中对象在场的条件。

总而言之,塔蒂指出了物的物性(thingness):首先,在软体家具的序列中指出了它们的触觉性质;其次,在声响和语言的关系中指出了它们的声学品质;最后,通过玩弄玻璃窗及其复杂空间结构指出了它们的视觉给予性是它们在室内装潢序列中的触感。他探索了这三种关系,尤其是可见事物与可听事物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种视觉、光线和声响的差异中,塔蒂发现了空间与时间的差异,并且将这两种差异的重叠定义为使电影成为可能的东西。

让我们再观察一下另一组镜头。于洛在转角处等候,他只能听见但看不见正在走近的职员,这与我们以及摄影机所看到的情况是相反的。这里的透视缩短了影像空间的深度,因而这位职员在行走过程中看似一直停留在他的位置上。他的步伐是可听的,并且通过他的手臂摆动姿势而变得清晰可见,这提供了一种精确的时间测量。但是被测量的时间在此并不与行动相匹配,而是呈现为职员的同时接近与非接近。在某一时刻,他似乎无法离开他所在的空间位置,而时间似乎也无法驱使其离开。在这一画面中,我们的凝视与门房的凝视相平行。但是于洛无法看到这种喜剧效果,因此他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好几次站起身来,以为职员已经来到跟前了。

因此,在这一序列中,被构成的对象就是对象的构成。对象的构成——正在走近的职员——将自身归因于非同质性,归因于不同构成模式(视觉、声觉以及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差异甚至相互干扰。它们在此重叠、交织,但始终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的效果就是……正在走近的职员。所以,既然电影可以被简单定义为这四种物理媒介——声音、光线、时间和空间——的特定组织形式,那么在这里,该对象就是一种媒介化效果。对于理论家约翰·劳来说,对象在不同拓扑结构的交叉与干扰中显现自身。而对于塔蒂来说,要使物成为可能,不仅需要不同拓扑结构的交叉与干扰,而且还需要诸如时间和空间、光线和声音之类的不同媒介的交叉与干扰。

通过塔蒂的案例延伸到劳的观点,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个过程的复杂性。为了创造一个对象,我们不仅需要一种媒介,而是两种或更多的媒介,它们能够相互干扰。在这样的干扰情形下,两种或更多种组织物质的方式——在空间和时间中以及视觉和声音中——会陷入冲突。根据塔蒂的说法,我们所称之为“物”或“对象”的东西就是来自于这类冲突。而我们绝不应该忘记塔蒂这位电影作者也正是于洛先生本人,而这就是媒介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根据塔蒂的说法,电影就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相互交叉的媒介在此被系统性地组织、观察和探索,就像是一个实验室。在电影中,物以及作者的出现可以被看作是这些实验的副产品或副作用。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它是对交叉且相互干扰的光线、声响、空间和时间所进行的持续处理与实验。电影之外的媒介可能会与此不同,但是沿着塔蒂的思路,前提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整体上的媒介不过是一个复杂的物化操作者(reified operator),它创造并生成那些我们可能视为可感知的或者是在物理上被给予的现实。

原文出处 《激进哲学》,第169期,2011年9-10月。

洛伦兹·恩格尔(Lorenz Engell,1959-)

德国哲学家、媒介理论家,魏玛包豪斯大学媒介研究学院教授,2008-2020年期间担任国际文化技术研究与媒介哲学学院(IKKM)主任,研究领域为电视哲学、电影哲学与媒介人类学。著有《玩乐时间:慕尼黑电影讲座》(2010)、《电影哲学文选》(2015)、《切换影像:电视哲学》(2021)等,恩格尔与西格特、恩斯特等人的媒介理论受到基特勒的强烈影响,三人都属于“操作性媒介本体论”的代表人物。

 2 ) 迈向自由的影像

有人说六十年代是世界电影爆炸性的十年,很多最颠覆、最具革命性的电影在这期间诞生。毫无疑问,法国导演雅克塔蒂的代表作《玩乐时间》是其中之一。在这部杰作中,雅克塔蒂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实验,挑战着观众们固有的观影经验。这些实验和挑战是如此超前于时代,哪怕放在今天都足以带来巨大的震撼。
   作为一部“尤利西斯式”的电影,《玩乐时间》基本上摒弃了叙事。影片背景放在现代化的巴黎,围绕着主角于洛先生和一个国外的旅行团呈现了一天午后到第二天清晨所发生的一系列琐事。连贯的情节,核心的冲突,紧张刺激的高潮……这些主流电影中的重要元素在影片中统统缺席。哪怕影片有几个主要角色,镜头也基本保持在全景以外,观众几乎看不清角色的脸。人物之间的对白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交流,稀少而琐碎,完全不承担叙事的功能,也不向观众传达什么重要的信息。叙事作为电影艺术的主流表达手段,向来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束缚。挣脱了这一束缚之后,影片里的人物就可以更自在地存在,不再因为承担某种功能而显得生硬突兀。导演的表达也由此获得解放,可以更自如地探讨他所关注的话题,呈现他想呈现的内容。正如《玩乐时间》中雅克塔蒂专注于日常生活喜剧性的一面——画面中无处不在的笑点噱头。
《玩乐时间》还在影像的饱和度上进行探索,进一步挑战观众。影片中大量镜头都有很密集的信息量,人物众多,从镜头的前景到后景都有人物在活动,并且人物的活动“各行其是”,不存在一个戏剧性的中心。往往在一个镜头内会有好几个笑点并存,散落在画面的各个角落,仿佛寻宝活动一般,邀请观众去把它们一一找出来。也可以把这看成是对观众视线的解放,在这些超大景深又趋于饱和的画面中,观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想关注的焦点,像置身共产主义社会一般“按需索取”,体验一种彻底自由的观影。明亮的布光,深焦摄影,五声轨立体声以及70毫米胶片的使用都在最大程度拓展景深,强化这种非凡的观影体验。
《玩乐时间》带领我们在观看的两个小时里进入一个彻底自由的观影时空,但这表面上松散的形式却是内在上强大的调度做到的,导演的权威无处不在,遍布时空中每一丝纹理。为了《玩乐时间》的拍摄,塔蒂斥巨资在巴黎郊外搭建了一座“塔蒂城”,这座小城里有自己的供电系统和交通道路。影片里小到人物服装的色调、画面里各处笑点的演出,大到都市夜景的灯光、从欢腾热闹到人走茶凉的餐厅气氛,都在导演意志的掌控之中,场面调度从一种表面的无迈向内在的无限。正如特吕弗所说:“一部布列松或塔蒂的电影,必然是一部出自一位天才的作品,只因为一个单独、绝对的权威,从开场即强制执行,直到剧终。”

 3 ) 对《游戏时间》的三点看法

1.所有的行为和言语都是非常奇怪的,而片中人物都在非常认真正经地做这些事说这些话,这个就是塔蒂的喜剧效果的来源。至于有朋友说其实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值得认真正经地做的,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出大喜剧这个说法,就比较见仁见智了,而且是稍稍脱离本片的话题,就不多说了。

2.画面上满满的银灰色的基调,埃菲尔铁塔就是一堆银灰色的楼房当中有点泛黄的尖形建筑。仔细辨听音轨,会发现一般被处理为背景声音的响动在本片中处于主要地位,比如脚步声,汽车声,熙熙攘攘的街道等。而人物之间的谈话则被弱化了。既然是《游戏时间》,我们就不妨把那些成规杂耍般地颠覆到底。

3.全片当中所有人虽然互相有所交流,但基本上是浮在表面的,看似屡屡交谈,实际上内心都是剥离的。而在片尾,两条叙事线索的主人公美国女观光客和塔蒂本人扮演的傻佬有所交会,二人所显示出的情感更加真实了,不再像是片中其他人的模式化的言行举止那样。这样的安排我虽然难以将其冠以多么深刻的道理,但是看上去有一点像香草一样的滋味在里面,有点意思。

 4 ) Gesamtkunstwerk!!

抛开主观情感谁想到一部滑稽喜剧是艺术史上最复杂、疯狂、宏伟的作品之一,巨型装置艺术的幕后构建造就本人所有当代艺术馆的游览经历连同建筑和展品一块融合都无法媲美的体验,观影过程沉浸到烧脑以至于看完后困到不行,当天晚上甚至做了个置身相似冷色调的火车站场景下望着钢铁机器运动发呆的怪梦,到了需要用潜意识品味的地步(笑)

果真是深焦和IMAX画幅组合成的"另一个星球的"超前电影,用绝对的近乎可类比成"control theory"的理性控制倒过来展现宏观上对Cybernetic Capitalism的反讽,细微处如化台词为环境音的手段层出不穷从而逐步搭建了以一个世界/系统为聚焦对象而非传统人物的立体乌托邦,在特有的活动空间和音乐规则内放任无数自由而趣味的极简脸谱化视听元素模型进行着舞蹈般的相互作用,其切割时空以换取同步的方式使得事件不断"发生"且观察的主客体不断轮换迭代,种种本能下的夸张必然产生复杂的喜剧;而后每逢空间局促到无力阻止时间感知回归线性导致其"生命游戏"濒临自然失序的紧要关头,便又用强有力的景别、色彩、光影、几何等"参数"的干预将其平缓流畅地拉回电影审美的核心轨道,这才意识到轻描淡写间实则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互文,既冰冷又鲜艳既讽刺又温馨的记忆被重新拾取,远非单纯的装置实验甚至当代劣质的VR/游戏"电影"可比.....某种意义上这分明就可以视作DAU项目真正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精神源头,永不过时的神作!

 5 ) 享受无意义和混乱的世界

竟然现在才知道这位导演,场景的横向跨度和纵深度都很大,每个画面里的细节多到需要停下来逐一发现,对场景的把控能力和调度能力强到惊人,1967年,对现代社会的感受和讽刺,展现到了极致,统一又乏味的巨大建筑,没人性的按钮,无意义的发明,不知所云的专业术语和数据,绕成了多层甜甜圈的环岛,看似极其丰富和有序实则无意义和混乱的世界,人类生活的复杂度不断增加,但可能离纯朴的实质越来越远,昔日的另一种繁盛和辉煌——巴黎的几处名胜古迹,只在玻璃门的开合之间倏忽一闪,像海市蜃楼,然而他却没有申饬这个世界的意思,人们仍然可以享受当下的玩乐时间。

雅克塔蒂和罗伊安德森,对场景的控制力都很强大,对荒诞的表达都很极致,但是叙述的基调和情绪不同,我忍不住把这两位导演放置在一起对比着欣赏,电影大师就像巫师,他们两位施展出来的魔咒具有相似的特质,难分高低,另外,也许黄建新有一定程度受到雅克塔蒂的影响吧。

 6 ) 雅克•塔蒂的玩乐时间

  这是一个远景长镜头,背景发生在一座新建成的机场候机楼内,演员们鱼贯进入,充斥着整个荧幕,演绎着各自的故事。无论是对白、形体,或是道具、走位,从场面调度和机位架设中可以看出,凡此种种显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与编排的。甚至在十分钟之内,你无法准确判断出谁才是主要演员——这就是电影《玩乐时间》(PLAYTIME)的独特开篇。

  这部影片拍摄于1967年,是由著名的法国喜剧大师雅克•塔蒂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经典之作。影片没有过多的对白,甚至连基本的故事情节都很稀薄,纯粹是依靠配乐音效以及演员们的肢体表演推动剧情的发展,将巴黎世博会期间,各色人等汇聚于此的盛况展现在观众面前。雅克•塔蒂所饰演的于洛先生是一个初来乍到的乡下人,他身材高挑,一件风衣、一顶小帽、一把雨伞,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地游走于这个国际现代化大都市中,冷眼旁观着所有的一切。

  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不知道会在哪个场景的哪一处捕捉到导演巧妙安插的细节。抛开那些晦涩的隐喻符号不谈,有时仅仅由于一个镜头中的信息量巨大、群演戏份众多,你就不得不反复倒回几次才能观看完整。迷宫一样的办公大楼、玻璃幕墙折射的光影、世博会上的新奇产品、充满设计缺陷的夜总会,到处都弥漫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讽刺气息。纷繁的旅游团、摆出奇特造型的摄影记者、装腔作势的老战友、丑态百出的酒鬼、裤子被剐破的服务员、替别人买单的美国土豪……各种有趣的人物穿插其间,交汇成一幅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巨幅画卷。而我们观众则更像是身处街边的咖啡馆,懒散地蜷在靠窗位置的沙发里,漫不经心地看着街上的形色路人,时而注视、投入,时而发呆、抽离。无伤大雅。

  或许了解雅克•塔蒂的人并不多,他是影史上屈指可数的,可与查理•卓别林相提并论的幽默巨匠之一。不过与卓别林夸张滑稽的丑角表演不同的是, 雅克•塔蒂采用更加写实的镜头来捕捉日常生活的场景,通过人们不易察觉的视角表达无处不在的幽默,是一个真正追求细节的电影人,被誉为伟大的现代喜剧的“发现者”。

  可以说,塔蒂在这部作品中将“细节致胜”发挥到了极致,先让我们来看看下列这组惊人的数字。为了使这部电影达到理想的效果,已年近花甲的塔蒂毅然决然地抵押了自己名下的地产及电影版权,耗时3年在巴黎郊区的一处废墟上建造了一座15000平方米的虚拟城市,后来被命名为“塔蒂城”(Tativille)。这项巨大的工程共计耗费了近50000立方米的混凝土、4000平方米的塑料、31000平方米的木材以及1100平方米的玻璃。正如塔蒂自己所说的那样,这个虚拟城市才是这部名作“真正的主角”。

  塔蒂在这部影片中更多的融入了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思考,因此风格远不及他之前的作品那般世俗搞笑,结果可想而知,他遭遇到了演艺生涯的滑铁卢,不仅赔掉了抵押的财产,同时制片公司也因此破产,更甚者在其后的几年中,再也没有制片商愿意为他投资拍片。这一次他一败涂地,甚至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可他似乎并不以为然。“这正是我想拍的电影……虽然我为它承受了身体和经济两方面的巨大损失,但它真的是我想拍的电影”,这个倔强得有些可爱的老头如是说道,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他是如此享受着属于自己的PLAYTIME。

  电影教科书——《四百击》的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这样形容《玩乐时间》:“它好像是一部来自另外一个星球的电影,在那里,他们拍电影的方式完全不同”。 而雅克•塔蒂正是这样一位不屑于取悦观众的偏执的电影“手工艺人”,他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电影艺术。可惜如今,他独特的表演技巧与导演方式也成为了一种失传已久的技艺。

  2010年柏林电影节,以塔蒂的一封家书为蓝本的动画片《魔术师》(The Illusionist)首次出现在世人眼前,也让这位早已离我们而去的喜剧大师再次以一种魔幻的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在塔蒂的世界里,幽默来源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喜剧演员,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短评

完全放弃近景和特写的喜剧革命,用置景构建故事,拉远观众视距,讽喻空间留白绝妙。半个世纪前的洋气高端黑,现代程式论的功能无产者。

7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复制粘贴的包豪斯风鱼缸大厦+爱丽丝疯人茶话会式晚宴餐厅+生生不息的旋转都市嘉年华。应接不暇的巨匠画卷,如数添上乡巴佬一瘸一拐的笨拙身形,喧嚣沸腾的大巴黎风光就此钤上了塔蒂的一枚私人印章。

12分钟前
  • 雾港
  • 推荐

A+. 本以为前半段对空间的分割已登峰造极,没想到后半段竟用一场餐厅戏,拍出了现代社会从秩序走向失序的全过程。如果说《我的舅舅》尚有意刻画人物,《玩乐时间》则用深焦镜头消灭了主次之分,把人彻底还原为庞大图景中的“无名之辈”。喜剧源自空间关系中的荒诞:或扭曲(长到走不完的走廊),或隔断(方形办公室单间、看电视却像隔墙对望),或错位(服务员倒酒如在头上浇花、灯牌形同神父头顶的光环)。玻璃化作无处不在又错综复杂的秩序构造,人和物则被压缩成万花筒中的微粒,所显和所见,均是透过玻璃、被它反射的影像。无独有偶,当于洛打碎玻璃门时,亦是影像经历着基调的转向。从直线到曲线,冷感到过热,维持秩序的滑稽到抛却秩序的宣泄,电影显现出了与费里尼殊途同归的精神信仰:人生的本质是困惑、混乱,与接纳它们的狂欢。

13分钟前
  • 双晚
  • 力荐

精彩的群戏调度,旋转木马一样的车流,镜中奇妙的天地,依然不变的讽刺,有趣的生活,不同的侧面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真正的喜剧,不管是镜头语言,还是情节设置,每一个细节都看得出在用心做喜剧。那个门口的指示箭头是我也会跟着走…哈哈哈

1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4.5。调度能力简直可怕,长镜头也用得丝滑圆润。已无所谓景深也不存在特写——这是没有焦点由着观众随心所欲看哪的“民主喜剧”,需要多次观看。前一小时有点沉闷,也应合了现代节奏。后一小时费里尼式的狂欢与破坏后,世界终于露出可爱一面。片尾旋转木马般的荒诞车流是塔蒂的八部半。塔蒂对现代社会的态度其实蛮暧昧,他哀叹旧巴黎的逝去,超越性地嘲讽现代的单调刻板没有生气,连于洛先生都出现了满大街复制品。浪漫宁静旧日子只剩街角游客都要拍照凭吊的花店,和夜总会里救场的一段钢琴。但他又用心创造着密斯或霍普的现代奇观,甚至搞出希腊石柱垃圾桶、静音门这种可爱的现代发明。他似乎笃信时间的线性向前。所以,塔蒂的片子技术上好归好,总觉有些玩过了火。膜拜过一次之后,我这种沉迷古典美学悲剧情感的狭隘观众,就再难燃起二刷欲望了。

24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一出有声哑剧。看到浩瀚的钢筋水泥中人的孤独渺小。也看到被夸张的高度格式化机械化的工作与生活的荒诞。工作大厦死气沉沉,夜总会闹剧百出。其中的荒诞冷酷做作,让人发笑也让人思考。于勒先生仿佛置身旋涡中的闲鱼,在旋转木马般运作的社会里自由而茫然地游荡。四星半

25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112 深感此片牛逼,实在太困了,在惊叹超冷色调的象征意义,群演走位,大场面调度,演员近似于默剧的夸张表扬,神奇的场景设计和一处处的隐喻之余终于睡着了,不知道是选的字幕问题,很多对话都没字幕,搞得真是要频频出戏。脱线于洛先生这是在严肃的搞笑啊

28分钟前
  • 力荐

4K修复重映,看完后满地找下巴。

3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雅克·塔蒂的经典之作,如今看来依然有超前感。蓝灰主色调的冰冷钢筋玻璃迷宫,对玻璃反光的应用(埃菲尔,圣心,凯旋门);精妙绝伦的群戏与场面调度,以70mm胶片在赔上老底的"塔蒂村"拍摄,信息量极大,需多次观看;冷幽默层出不穷,饭厅戏极精彩;游乐场转盘式车流;摇动镜中游客与尖叫配音。(9.0/10)

3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什么是电影?《Play Time》。 什么不是电影?大多数的电影。”

39分钟前
  • 海洋
  • 力荐

无序的但又看得出内在有序的意象堆砌与揉捏,剧情的弱化与细节的强化,符号与场面调度。

41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离家不远的电影院在放映塔蒂的特展。纯胶卷的。我想法国式的幽默有什么好笑,所以经过也不回头。后来不久电影院就关闭了。我也再没有机会进去。所以看到塔蒂喜剧,我想起的会是这样一段,关于苦笑无知的记忆。

45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对玻璃和空间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餐厅的那场戏如此凌乱复杂却调度的极为有趣,整部电影体现了导演在场面调度、视角选择、情景设置上的天才。无处不在的幽默细节表达了对『看似极简却带来极端麻烦现代设计』的嘲讽。整个故事在一天多的时间内发生、平淡有趣同时又混乱复杂、若有若无的罗曼史是抹亮色。

48分钟前
  • xīn
  • 力荐

8/10。单纯作为场面调度对个体细节的呈现来看细到烦死,比如某个段落前景的服务生切肉与背景右边游客进车门的节奏相协调,还有建筑结构从白天的直线直角随着天黑气氛的活跃逐渐变得弯曲;开场医院和机场的混淆就定下整体基调(注意那个旅行箱藏狗的女人),结尾处处障碍中于洛托人送的塑料花束令人感动!

4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声音横听成岭侧成峰,各色人等川流不息互为景深;无处不在的冷幽默,让最具童心最超然物外的非地球物种,在时空环境皆一团混乱之中,自会找到自己的运转轨道,并与熙攘融合;渐进高潮,饭店一景叫绝,塔蒂的八部半,场面调度超一流!利用错位与误解开发日常事物之神采;青灰色调和钢筋水泥森林很搭。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前一小时在讽刺法国人的bureaucracy和现代城市的过分机械化嘛?迷宫样的办公大楼内部每层都差不多,人像流水线上的产品,装腔作势繁文缛节无聊透顶。办公和住所都是玻璃外墙,一切为了展示、表演、被观看,毫无隐私、自我、真诚。后一小时则成鲜明对比,夜色掩盖下人们褪去伪装纵酒狂欢乱成一团

55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雅克•塔蒂活在二十二世纪,在时间尽头,拄着手杖,脱下礼帽,笑眯眯地等着大家优雅地老去。

5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这个太牛逼了,五星根本打不住。开头十分钟彻底看蒙,眼花缭乱,视觉民主玩儿得太溜,对现代性的讽刺再上高峰,我的舅舅在这部面前只是相形见绌。对空间和声音的运用超过99.99%喜剧。最后一大段酒店戏太见调度能力,一般人真的做不来。值得再看二十遍!

59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普鲁斯特写过夜晚灯火通明的餐馆就像一个大鱼缸,这种隔窗而望被塔蒂用到了极致,整部电影可以说是一场玻璃的变奏曲,“无声息的门”,which既可以是霍普式的(夜访友邻家景),又可以是费里尼式的(餐厅群戏调度),当然总还是喜剧的,现代生活的标准图景,成为误打误撞的舞台,服务生头顶倒酒如同浇花,神父头上是闪烁的O型光环,醉汉没了地图对着墙上的花纹寻路,这种错位深植于资本主义的结构,正如格子间暗示的,机械生产的技术,让生活成为一种装置。如果把镜头也视为玻璃,那么深焦全景和声音混响就标志着我们的位置,对话陷入语言的混乱中,噪声却始终大响,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表明意义被噪声淹没的荒谬吗?在一种逐渐欢快的节奏中,影片验证了自身,从日神理性的造型艺术,到酒神式的情感融合,世界从按钮变为游乐场,Bravo,这个摩登时代!

1小时前
  • censored dump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