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个男人的艰辛故事
最近几年法国《电影手册》力捧的美国新晋导演都不是那种锋芒毕露、风格鲜明、石破天惊的“天才”和“怪才”。就拿今年上榜的Jeff Nichols来说,他的《寻求庇护》在很多人看来实属大路货色。我起初甚至一度错过了,因为早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拿下大奖,之后没有再留意它的踪迹,直到最近入选年度十佳。
争议众多的电影并不能说明是好电影,但毫无疑问它必定是一部值得深究的片子,因为不同的观众看到/感悟到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这种末日题材的片子近年来冒出来不少,Lars von Trier的《惊悚末日》是一成功例子。这一部感觉有点类似,也是从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主人公为观察点出发,扩散至身边的各色人物。
但我最感兴趣并非仅仅是表面呈现的那个似是而非的“预知末日”的故事。我在男主角的行为变化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这是一部讲述男人如何肩负家庭责任,保护家人远离危险的艰辛故事。那个所谓的“暴风庇护所”简直就是一个双重隐喻。一方面他要给自己的妻女最大程度的保护,令一方面他还是一个患有情绪疾病,遭受外人非议的的孤立者。他一直在隐忍、压抑,唯有寻求一个安静而不为人知的场所才能让自己的压力情绪得以缓解。最后他情绪爆发在餐厅跟同事打架后跟家人搂在一起的那一场看得我心酸不已。
Michael Shannon交出精湛堪称完美的表演,可惜还是被奥斯卡忽略了。影片中真实/梦幻场景的过度和衔接非常精彩,不断强化或突出男主角的心理变化。导演对叙事也把握得很有分寸,关于男主角的幻想从头到尾都不给出答案,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贯穿全剧,这也是营造出悬疑效果的绝佳示范。
从这部独立制作影片,我渐渐领悟到:真正的好电影并非都是由风格堆砌起来的作品,更主要是能否打动观众的心灵,能否给我启发,不论是生活经验上的,还是个人情感方面。
2 ) 很多人对于外国人,惊悚,末世这种标题还是有先天的追逐感
这个电影早有耳闻,曾心向往之
开放式的结尾带给人疑惑
更疑惑的就是豆瓣评分,
不知道看官有没有发现此电影的节奏太慢了,我是说慢的不正常,很长一段时间都让观众不知所云。
几乎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国外烂片,是一个典型的粗制滥造的垃圾电影啊,
为什么在豆瓣上评分能够得到7.0的分数呢,
只能揣测猜测妄断:是不是说外国导演演员把脸往那儿一摆,然后配上一定的特效,把电脑的画面颜色调一下,再结合所谓的深沉的配乐,就挠的很多国人心里痒痒呢,让他们大脑进一步进化开发出来,好像自己体会到了宇宙的深邃,然后开始打打分儿,还能够点点头,表明自己看懂了这部很有内涵的电影。
你们真的不是被这个刻意的故事,粗糙的画面和低沉的配乐锤懵了吧,
或者有些人觉得开放式的结局更能让自己的智慧得到发挥。其实不是每一个有开放式结局的电影都是好电影的,这不是评价好坏的标准。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思想家,哲学家,影评家,也同样能够被批量性引导。
3 ) 第二眼观影:婚姻与信任
本来是想膜拜完导演Jeff上一部电影《猎枪往事》后再来写,但是找不到资源也没办法了。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猎枪往事》的成功给Jeff带来的光环。资金更多了,Michael Shannon的参演,甚至是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前夜,电影的发行就被索尼经典买走。
事实证明这个险还是很值得的,电影出来后口碑很好,IMDb评分7.5,票房也达到了500万(对一部独立电影来说真不容易了),当然还有奖项上的肯定(得了33个奖,18个提名)。真的很难想像一部只用了4个星期拍摄,而且几乎没有彩排过的电影质量能达到这样。矫情点说,从剧本到导演再加上两个实力派主角,就是撑起这部电影的原因。
回归正题。
电影在灾难的设定下,讲述了男主Curtis由预见性的梦境引发的故事。很多人会联想到《忧郁症》,也都被贴着心理,灾难,惊悚,悬疑的标签。但我想说的是,两部电影的主旨,旋律,背景都是完全不同的,如题目所说,这是一部关于婚姻和信仰的电影。
其实从Jeff当初的写作背景来看,就不难想像创作的初衷。结婚的第一年。二十岁到三十岁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时间段,生活难免会出现很多变化,很多摩擦,更会有很多的责任感。于是 Curtis这个角色就出现了。
在电影前半段,Jeff极力刻画了一个生活很自满的Curtis,有一份福利很好的工作,有个铁哥们,有个温馨的家,很多画面看着也很温馨,比如在工作回家后,会脱掉鞋子,挽着samantha在聋哑女儿房间门口小声说话。如果有仔细留意过,在每个梦境开始的前后,总是Curtis与家人在一起的场景。而每个梦境到第二天的状态是个重复的过程 ,一步步的愈演愈烈 越陷越深,直到去图书馆翻资料,去找医生,去看望精神病老妈。
电影的转折是从第二次带女儿学手语回来的路上开始,Curtis看到电闪雷鸣,然后转头看在车里睡着了的Samantha,那一眼是他决定把庇护所建起来的原因,因为这是他最不能失去的,然而也是所有事情开始fall apart开始。
先是和Samantha吵架,然后病发作坦白了,接着丢了工作,跟兄弟关系搞毛,甚至是暴风雨来了,以为自己的预言成真,结果第二天依然阳光明媚。
生活的垮塌可以发生得很快,但最后Samantha还是走到Curtis旁边,一起想办法去应对发生的事。对,jeff是想说,在经历了那么多后,婚姻才是最靠谱的。
关于结局,是影片的重点,Samantha陪Curtis接受了治疗,远离shelter,去海边度假。这时候末日般的暴风雨真的来了,但其实也不那么重要了,包括影片前面的一切,梦境或不是梦境,真实或不真实,无论那是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这一家人在一起。
4 ) 用悬疑的方式展现出来的人性,情感片
刚看过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整部片子观赏感受是从头到尾的压抑感,和迫切想知道是幻觉还是现实的焦虑。影片最终揭示的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一个丈夫对家庭的责任感,一个妻子最终对丈夫的谅解和支持。自从丈夫出现非正常状态之后妻子从开始的不可思议不断地和丈夫磨合,试图理解和信任。丈夫在聚会终于爆发,与人肢体冲突以后妻子的反应,和第一次暴风雨来临一家人进入避难所的行为,都是妻子对丈夫的支持。同样丈夫顶住巨大心理压力打开了避难所的铁门走出去,也是同样对妻子的信任。结局龙卷风的前兆,不管是真实还是幻觉,都不重要了,他们已经有了最好的避难所,就是彼此的信任。我觉得这就是这电影想要表达的吧
5 ) 到底是精神病还是灾难片?
不知道电影倒是说他有病呢还是有特异功能呢?来看Curtis的恶梦对他生活造成的影响,唯一没变的是家人,因为爱最强烈。朋友因为猜忌,不信任和误解离他而去,上司也为了保住自己公司的利益而开除Curtis,但是妻子由始至终都在他身旁,家庭才是他真正的避难处。剧情太冗长,节拍很慢,最后的结局虽然震撼,却也模糊了电影的主题,到底是精神病还是灾难片,抑或两者兼有?
6 ) 关于这部电影的美帝生活。
给以后有志长留大荒村的人们共勉吧。
可能是因为孤独所以老美比我们显得更粗犷。想象每天开门看见的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麦田和一成不变的天空 整天都见不到几个人 下班回家开公路一小时 过往没车没灯也没栏杆 所有人都会更依赖家庭生活和内心生活吧。变的粗犷和信教就很好理解了。相反的精神问题和犯罪也是反面的正常现象。
在美帝生活 特别是东北部 人真的很脆。哥伦布的风暴虽然不像电影里那么恐怖 但OHIO全年的大风和漫长冬季的冰雪 对天朝南方人来说 也是货真价实的自然灾害了。纽约也不咋地。这两年默默忍受 今晚对以后的住地选择萌发了想法。
1 必须是一个设施不错的大型neiberhood
2 永不停止去发现生活
3 隔三差五要有访客 正常的社交生活
4 终身提醒自己关心家人。孤立和缺少沟通是一切悲剧的开始。当感到自己no one cares 或者无人倾诉的时候 改变已经迫在眉睫了。
今晚还清楚了为什么每次见到统计老师都有同病相怜的感情。她这么瘦一个北京人 已经在这儿suffer了十年了。她会因为风暴停电打不开车库门 或者stomach flu之类的理由取消课 每一次收到邮件都感同身受。虽然她很平静。我还敢打赌她也会在冬天早上起来疯了一样的痛经。
关于这部电影。editing的亮点还是挺多的。剧情也非常吸引 但觉得节奏还是慢了些。打开地窖门前的十分钟非常精彩。很遗憾结尾竟然不是另一个高潮 不满足啊。
一边看一边感慨 希望自己会有能力handle以后这样的生活。也寄希望给他。虽然想到他的时候好黯然。
-无奈发现作业片是惊悚片的稳滴02/19/13
各种噩梦、幻觉以及妄想的表述都呈现传统心理惊悚类特质,不过关于末世的暗示又总会想起《忧郁症》,尤其在2012传了这么久之后,也很容易带来共鸣。迈克尔·珊农再次出演了一个神经质的角色。我倒觉得结尾是一个开放结局,真假还需自行分辨。确实有点拖,好在珊农的表演很优秀。
导演是周公或者是弗洛伊德最好。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关于主人公的梦境和现实生活以及最后结尾处的表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更喜欢将主人公梦境中的种种反常变现当做是现实的潜意识的一面镜子最为本我的反应,过于注重生活而产生病变,而妻子的扶持以及最后两人的相视一笑,最为美好···
很想给个满分,因为影片从开始到铺成都做得天衣无缝,在不疾不徐的剧情下,一直在引诱观众对结局进行猜测,而且没有其它意识流电影的俗套,但是经过了两小时的守候之后,影片还是呈现出一种疲倦的姿态,和精彩的叙事比起,结局显然力道不够,但是也契合影片的氛围就是了。四星半。
最后一直梦魇
这个类型的片子是不是应该叫做心理惊悚片或者心理灾难片?一个怀疑自己患有被迫害妄想症的严重焦虑症病人,恰好预感到末日的降临,恰好拯救了家人,也恰好释放了自己的焦虑。这样的结尾更加光明一些,所以也证明这是惊悚片而不是剧情片。绝对低成本电影。这还是一部不快进就没办法看的片子。
观看过程中无法不联想到《忧郁症》,同样是打着末日主题的擦边球。不同的是这片除了可以当文艺灾难片看,还可以当心理悬疑片看。。。。。。都2012了,屌丝还是不要自作聪明了,好好过这2个多月吧,哈哈!
四星半。布什时代启示录:911,Katrina,次贷,顺带指明了奥巴马的痛点——医保。漂亮地整合在一个重塑“美国家庭”的叙事当中,选角无比精准。尚未找到最简洁的方法转场,所以镜头稍有冗余。
一部优质的心理惊悚片,导演利用观众习惯性的观影经验非常巧妙的设局,狠狠的教训了一把喜欢自作聪明的影迷。看完结局以后再回想,其实很多譬如男主被狗袭击,寻找家族疾病史,去图书馆,寻求医疗咨询这些非常理性的行为就暗示了一切,在这方面迈克尔珊农的演技功不可没,可惜被奥斯卡无视了!★★★★
男主演技很牛掰。结尾我又哭了。
灾难悬疑惊悚心理剧,一不小心可能就是恐怖片了。如果说《忧郁症》是一个纯个人的烂漫遐想,那么《存身》就是一部情系工薪阶级的迷幻挽歌。
先知版『閃靈』
末世幻觉
美版 《Hello 树先生》
拖时间也不是这么拖的……为了不睡着老娘连续刷新了三次消方块的记录。
关于刻画“焦虑”的一次还算不错的尝试,对于失去的恐惧,只是影片太专注于对恐惧的描述,却有点忽略了本身最根本的主题。虽说是开放性的结局,但也大多能从导演的意图中推测中一二,别管真假,就是想让个人的恐惧引发全人类的共鸣。
Mental illness就像是在没有路灯的暗夜里开车,完全不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你所拥有的只有焦虑。如果单单以表现“焦虑“为标准,电影是可以拿五星的
导演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不断继续埋下疑点, 把观众的情绪紧紧控制住, 最后嚣张地将观众推进深渊. 不少镜头充满力量感, 推开避难所铁门的那一刻, 不仅仅是男主角, 观众自己的焦虑恐惧以及对救赎的渴望同时达到最高点. 结尾处更为震撼, 到底是男主角真的患有精神分裂症, 还是这本身就是一个末世预言?
导演设下了一个巨大的心理圈套,步步为营将观众带入风暴中心,在结局时给大家当头一棒。前半段诡变的天气,梦境,心理困境以及预兆都让人想起彼得威尔早期神秘主义的作品。几场末世惊悚戏非常到位,配乐也很不错,迈克尔·珊农是个出色的好演员。
疯子抑或先知?
同样的末世题材,本片对于我个人的口味来说不够浪漫,不够精致,显出了《忧郁症》的出色。全片拖沓的积累到最后唯一让我觉得值回票价的是最后夫妻对视,分别点了点头那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表情,仿佛之前所有的误解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