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情片香港1990

主演:张曼玉梁家辉文希莲廖峻

导演:罗卓瑶

播放地址

剧照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2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3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4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5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6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3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4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5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6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7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8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9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1

详细剧情

  李红(张曼玉 饰)和丈夫南生(梁家辉 饰)本是生活在广东番禹的一对夫妻,后来在李红的努力下,终于成功申请到了去美国签证,南生则留在国内等待机会。李红到了美国后发生改变,写信告诉丈夫自己想回家。南生一直劝慰鼓励她,直至南生收到那封申请离婚的信,他一方面难以相信,另一方面也担心妻子,遂偷渡到了纽约。南生初到美国,人生地不熟,因为偷渡者的身份更是连同学拒绝收留他。在走投无路之时,南生结识了一位有中国血统的15岁妓女Jane,暂时安顿下来的南生继续寻找妻子。南生渐渐了解了一些关于妻子在美国生活的片段,南生当初的想象一点点被颠覆,本来想帮助妻子的他也快心灰意冷了。突然一天,分别多年的两人竟然偶遇,而一切都已不再如前……

长篇影评

1 ) Farewell China 寓言

剛剛看完。剛好我是來自番禺,生於80年代初,頗有感觸。自己寫的影評因為keywords被刪了。因為他鄉生活的殘酷,心靈的創傷以致迷惘迷失,所以李红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了。說結局不好只是因為沒理解到對這種人生苦難的寓言,同時也是對那個時代社會苦難,香港對自己的迷失的寓言。就轉一篇更抽象更對味的影評,希望不算侵犯版權:
http://movie.mtime.com/10125/reviews/5387965.html

不一定是要美国,才是他乡。

影片的三个人物,都是identity边缘化的形象。亚红是经过强烈的痛苦挣扎失去identity,获得新的identity失败而错乱的形象。南生是找寻identity、串起亚红和Jane两个极端形象,起到见证、愤慨和悲悯的抒情功能。Jane是缺失identity,自己沉沦于此,自暴自弃的形象。

亚红挣扎着守卫着自我。她生活得龌龊而艰辛,但是仍然死死守着自我。当课上的同学有一点点轻佻的意思时,她就发疯地把他推倒在地尖声咆哮。她每个月写七封信回家,念念不忘自己的根。然而在美国受到各种侵犯,忍受各种苦难,不融入不行。所以虽然她后来心如死灰地为了绿卡而同别人结婚又骗走人家的钱,并且精神错乱记不起自己和丈夫孩子的事。然而到了晚上还是会不断写信回家,给丈夫孩子打毛衣,收集布娃娃。只是到了白天,又自我抑制对过往自我的回归,而把信统统扣下。

Jane则相反。她讨厌自己是中国人,讨厌说中国话。行事做人完全是美国的作风,跟中国味浓厚的南生(也就相当于同亚红)形成鲜明对比。与亚红的泪水与辛酸相反,她小小年纪离家,出卖肉体换来钱养活自己,抽着烟大快朵颐哈哈大笑,一副潇洒自在。但是这一切也最终不过是空壳。哪里都没有自己的归宿。因此最终她还是决定“回乡下”念书,做兼职过活。因为这一切都“不好玩”。

南生就被夹在中间。他一开始是支持(甚至是逼迫)亚红留在美国的人。如今他自己来到美国亲眼见到这里的辛苦,自己也经历了一个identity被生生剥离的过程,痛苦无比。一反教师的面貌,开始吸烟喝酒,甚至做起了拉皮条的。后来也陷入同当年亚红一样的境地,被自己的“根”弃绝,被告知“不要回来”,无处可去,无人可依。他一路找寻亚红的轨迹,一路缅怀她的本我,为她的新我而悲慨。 最后作了这三人悲剧的一抹悲艳的葬花。



不一定要是去美国,人们才失去自我。在这个人人都不再有所谓的根,大家都漂来漂去的社会和年代,每一天都有一部分的自己死去。人们已经渐渐习惯,而支离破碎的灵魂也慢慢消寂,不再悲鸣。这部电影代替千千万万人们消失的灵魂碎片发出刺耳的呐喊,刺痛我们的眼睛。

2 ) 这是一部被远远低估的电影

90年代的老片,因为梁家辉,今天特意找来看,有豆瓣的评分在前,结果却比想象中好太多。很多人诟病的过于黑暗、结尾过于惨烈,在我看来非常正常。早期非法移民的艰辛,现在也许难以想象。张曼玉的精神分裂,前面通过其他人的转述,已经有很多交代。巨大的生活压力,恶劣的生存环境,异国他乡的危险遭遇,让她整个人渐渐如惊弓之鸟,求生的本能,令她最终为了活下来而以诓骗为生。整个剧情层层递进,不拖沓,不冒进,台语民歌成为唯一渲染情绪、标识节奏的背景音乐,跟影片的黑色基调非常契合。最后的结局虽然过于惨烈,但并不唐突。精神高度紧张时而失常的张曼玉,面对不愿意接受的过去(也可理解为长期生活在巨大压力之下自保的行为,刚开始的自欺欺人,到真的遗忘过去),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完全可以理解。

梁家辉是香港的演技之神,不管什么电影,单看他的表演,就能沉迷其中。这部电影中,他再次贡献了卓越的演技,把一个老实、忠诚、一心希望夫妻团聚的大陆贫困乡下人演得惟妙惟肖。那时候的他,颜值也是巅峰,什么样的角色,都难掩他的光芒,当然,这种魅力除了外表,更多来自他神级的演技。

90年代香港不乏佳片,从影片立意到表现手法,都远超当今大陆的制作水准。这部影片的摄影非常棒,画面精致,色调晦暗,放到今天也不落伍。总之,这是一部被远远低估的优秀影片,五星。

3 ) 爱在他乡的季节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4 ) 他乡哪有爱?有的只是孤寂!

罗卓瑶是个个性很强的导演,这个电影的风格和以前的《诱僧》《潘金莲前世今生》有着很大的区别。
影片抛弃了以往的写意手法,每个细节都是那么赤裸裸的现实。这样的电影,我想只有香港最优秀的男演员和女演员演(没有之一)才合适,无疑导演是聪明的,选择梁家辉和张曼玉。
影片从开头到结尾都是冷冷的,让你的心头总是在希望中绝望,影片是梁家辉一个人的独角戏,配乐虽然恰当,但是非常多余。梁家辉和妓女、同乡的对话,其实每个字都可以代表中一个在外漂泊人的心理状态。如同现今每个人为了生活或是生存,从一个地方奔波到另一个地方,过去的不是不愿意提起,只是不敢提起,虽然前方的路谁都不清晰,但是仔细一回头,发现回去的路也没有了,我们只能在目前的状态中挣扎。所谓的爱,只是麻醉自己的一剂药引而已。
很多人对结尾的处理很不满意,我觉得这是导演的良苦用心,那抹唯一暖色的鲜血,也是影片中唯一的暖色调,是为了对逝去爱情的祭奠。
他乡没有爱,有的是心头永远的那一片孤寂。

5 ) 爱

刚开始一个月有七封信,后来渐渐失去了联络,而南生收到的最后一封信竟然是妻子要求和他离婚!这个年代,离婚对于他根本就是晴空霹雳!他出差去巴拿马的时候便以去墨西哥旅游为名从美国南部边境偷渡进入美国,这种执着和坚持看似不可思议其实都是那辈人普遍具有的品质,也可以说是一种执念,他相信这是不可能的,他必须要找到答案,然而这一路同样是苦难无数。 影片用丈夫的行动为主线,沿途根据线索逐渐去寻找失踪的妻子,同时影片利用配角们的回忆描述出妻子在美国的各种艰辛或者是改变,达到一种触景生情的效果。首先是南生的画家老同学热切接待了南生,听说了南生从墨西哥走入美国本土“十五个人,四个被抓,一个去了别的城市,自己到了纽约,剩下九个死了”的遭遇,画家十分沉重,当即答应南生可以吃住全归他直到找到李红。入夜之时他看着入睡的南生狠狠的抽烟,最后大抵是对自己的冲动而后悔,居然大半夜把南生推出了公寓,说:“自己也要吃饭撒尿,对不起”,结果南生只能睡大街,还被流浪汉偷了鞋。

6 ) “你要记得我们的约定”

糟糕的事情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被辜负。人执着的思念既闪耀着人性光辉,可惜这层思念跨过大海大洋,确是有尽头的。被辜负或被兑现。她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信却没有寄出,但她的思念早已经绵绵不绝地寄出。“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回来。”此岸已没了你的容身之所,待在大洋彼岸吧,“不要回来了。”因此这思念被封存了,困在形单影只的身影里。要记得我们的约定,它有兑现的那天。

熟悉华人在海外的观众都从李安的作品中得知,开好车住house, 做艺术或者体面的白领,但那么多人在餐厅的后厨,农场里,在黑人区,地下室,甚至流离失所。真相偶尔是这样使人希望落空的。张曼玉的努力没有白费,却使得自己面目全非。从低三下四乞求签证官,愿意做任何事得到那张纸的人,到浓妆游离在各种社交场所。生活有了生活的样子,人却再也回不去了,至少回不到梁家辉认识的那个人。他是不会理解的。

不会理解忘记回家的路的人。往小了说,这片土地上的人难易理解陌生人的善意,为什么城市没有高楼大厦,28°时的高温预警。白天不懂夜的黑。

7 ) 米奇唐老鸭边上腐烂的披萨正如腐烂的美国梦

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资源!一个没有字幕的版本...

作为一个在北美留学6年多的留学生,在对留学和移民早已习以为常的当下(我老家小区一栋10层的楼就有5家的孩子在世界各地留学的),对李红和南生在获得签证之后的欣喜若狂虽然不甚理解,但当看到他们努力讲着英语面对各种culture shock不知所措的时候,和角色们遭受的歧视链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一些共鸣的。

六个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1)在上海美国领事馆,长长的队伍中李红前面的中年女性絮絮叨叨地祈祷着,从上帝到释迦摩尼都来了一遍,好笑的同时也感慨这病急乱投医一般渴望抓住最后一根稻草的普通群众对于美国生活的不切实际的理想化。李红面试时,长长的桌子体现了她和签证官之前可望不可及的距离。签证官一直讲英文,直到最后才发现他居然会讲广东话,也正映射出之前刻意营造的距离感。

2)南生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李红曾经住过的地下室,没有窗户也没有浴室,正好像新移民和穷人们没有宣泄和“自由的空气”。再看看Brooklyn和Chinatown脏乱黑暗的街头,Capitalist国家对有色人种和穷人的恶意可见一斑。联想到最近在美国和各个西方国家因为coronavirus被各种歧视和霸凌的亚裔,再想到有些亚裔一边反种族歧视一边强调"I am not Chinese",对南生这个newcomer充满嫌弃的李红的华裔sponsor,甚至精神分裂后的李红自己,倒是有点令人啼笑皆非。再看看最近的纽约时报,科科,Fking double standards and discrimination chain(这里有些跑题了)

3)南生打开李红寄存在台湾夫妇的“放着最宝贵东西”的行李箱,白色的床单下罩着的是早已腐烂生虫的几块披萨饼,小强爬过倒在披萨附近的米老鼠唐老鸭玩偶,大声嘲讽着propaganda之王Walter Disney Studio所一直致力宣传的自由民主、以李红南生为代表盲目追随的美国梦其实恶臭不堪,令人作呕。前面的影评提及的Jane一直鼓吹的自由的快乐其实是用出卖身体或者金钱就是恶臭的一种表现。Low key lighting和暗色体现出压抑,这彩色的玩偶看似令人轻松愉悦,实则暗藏更深的压抑和变态。讲到颜色,我们再来看看人物服装,Jane身上的亮色和她偷来的彩虹色的车,和一身寡淡蓝色的南生形成了对比。后期南生拉皮条的时候皮衣背后彩色的亮片也暗示了他在这浮夸的自由民主中的逐渐迷失。在Jane走后又穿回淡蓝色衬衫的南生已经找到了本来的自己准备开始新的人生篇章,却机缘巧合遇到了身着一身淡粉色睡衣的李红(这里吹一波张曼玉老师的神仙颜值,在close-up中总是美得让人窒息)。一夜的温柔缠绵,南生醒来后却看到了一身亮黄色亮绿色的李红,浓妆艳抹,满口chink chink地鄙视着说着广东话的南生。走在街上的李红高傲地抬着头,身上艳丽的颜色让她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但她却依然昂首阔步,仿佛这颜色能够boost她的自信一般,其中的辛酸和无奈,哎。

4)南生意乱情迷和Jane发生关系后迷迷糊糊走到一个诡异的杀马特聚会。靓丽的发色,炫酷的发型,和一脸颜料的惨败,以及迷乱的涩情现场。这光怪陆离的世界,因为毒品混乱的跟着音乐胡乱扭动的人们,和他们用颜料抹得惨白的脸,或是暗示着米国黑暗的地下世界,或是暗示着“自由民主”丝毫不去加以抑制的内心欲望,仿佛炼狱的恶鬼在嘲笑着以为米国就是天堂净土的南生。至于那个仿佛是亚裔的惨败面孔笑着把蛋砸向倒立女子的两腿之间,或许是导演在隐喻向恶魔出卖身体和男权涩会在自由民主的外壳下对女性的剥削...(老实说看到这里的我一脸黑人问号,这种杀马特派对没有dresscode的么...)

5)李红委身嫁于洗衣店的中老年大哥的时候,这几个老移民为了庆祝用二胡奏的唱的都是中国的国粹戏剧,反观在南生的回忆里,他和李红的婚礼上,大家听着收音机(?)合唱着婚礼进行曲,怎一个科科了得。说到音乐,在南生再次遇到李红的晚上,两人的背景音乐是郭兰英版本的《我的祖国》,第二天醒来时却听到收音机里的英文男声播报着新闻。

6)最后的最后,南生不着方法,吓得一直身处被强奸阴影里的李红一螺丝刀捅进了他的心脏。倒在一个迷你版的自由女神像下面。茫然的李红随着相机的推进逐渐走出了镜头。接着画面拉远,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雕像实在是做工粗糙,颜色也不太对。雕像后面红色墙的墙洞围在山寨雕像边上仿佛一个光圈,墙上的金色中国龙仿佛给这个不那么体面的雕像整了个光圈,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自由皿煮的光辉”了叭!再往远拉,这个墙洞的正上方飘扬着米国国旗,看来我之前说的没错,嘻嘻。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总的来说是一个充满黑暗嘲讽的佳作,但是我还是有点无法理解当时对于出国的那种强烈热情,但是南生是真,的,南,也是真的又无知又无辜,李红无知也可怜,美丽的外表和学历的缺乏让她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牺牲品。正如台湾老姐姐说的,没钱,啥都没有,有的仅仅是一条命和身体,在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根本就是地狱。李红的名字也具有匿名性,映射着那些啥也不知道就闷头冲向自由民主的,最终沦为被害者和加害者的无奈群体。

最后,看完电影促使我决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希望学校早日停课改成线上上课,别再说什么the risk is low了,球球了:D

8 ) 目标太大,导致还瞄不准

不是所有的批判都是响亮的,不是所有的愤怒都是有理的,不是所有的诚意的都是真相的,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是慰藉的。

诞生于后89时期的香港影片,本片有非常锋利的锐角,有极其尖锐的控诉,有相当悲悯的俯瞰,也有太明显的想当然的标签和刻板印象。与《甜蜜蜜》《秋天的童话》虽同属于移民题材影片,但经典性相去甚远。

即使是影帝影后,用两个香港演员扮演两个经历过插队,又经历了89的受迫害或迫害妄想的偷渡取美国的小知识分子,都很难让人共情。

89后,确实知识分子的移民潮风起云涌。那是个讳莫如深的年代,美国苟活艰难的刻画让人唏嘘不已。

不过评价电影首先是立足于文本,文本来说,故事支离破碎,结局反转突兀惨烈。而时代背景又过于隐晦。故事也许有原型,应该挖掘更鲜活的细节和事件。而不是概念先行的受迫害妄想。

导演妄图夹带太多的私货,显得用力过猛,还无的放矢 。

你的目标太大了,结果导致还瞄不准了,四处扫射,反倒无可破局。

敢破口大骂就是好电影?恐怕未必。

侯.德.健曾经说过,我们经历的还不够悲惨吗?我们还需要用谎言来对抗谎言吗?

短评

论相比梁朝伟,为什么我更喜欢梁家辉

6分钟前
  • Kuit
  • 推荐

丈夫对想归国的妻子说不要回来 父母对想归国的儿子说不要回来 不离不弃的床垫 大大小小的毛衣 洒着鲜血的红色本本 文革时期的盖口杯 多带感的某种政治讽刺意寓 只有这样的良心导演才配得上观众口袋里的银子 PS:梁家辉多种因素导致拍N多烂片 依旧掩盖不了他神演技 对角色吃透度太深

8分钟前
  • 骑猪_追奔驰、
  • 力荐

除了片名 一丝温暖都不给

9分钟前
  • llxx8023
  • 力荐

香港影人的大陆想象,浅尝辄止。红歌红太阳红皮书连同红色年代,罗方夫妇隔岸观海,仅停留在符号层面,带着主观的暴烈。二十年后北上,不知道年末的新作,这份功课有没有进步。

1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没钱就不要移民了,实在太惨了。。那个莫名其妙的闽南语民谣时不时唱两句,有点扣分,主角明明都是广东人,唱什么闽南语??

16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从电影的英文片名就可见调性,时代洪流下被身份折磨得不成人样的悲惨故事,应该是罗卓瑶导演执导水平最高的华语片,处处见抨击,面面是讽刺,三个人物的代表性和象征性都很强,梁家辉的影帝实至名归。

20分钟前
  • 亲切的昊子
  • 推荐

结尾大悲,有着时代潮流中命运的无奈感。摄影不错,贯串的台语歌烘托主题大亮。两位男女主演在本片的演技实在是太棒!细看他两在楼道偶遇的情景,梁家辉的回眸,先是惊讶、然后愤怒夹杂一点的感动,再回来不信和心底的排斥,这一串的心理体现,真厉害啊!8

2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香港人埋汰大陆人,自以为的深刻罢了,并没有埋汰到点子上去,如果能更好的理解求生和生活,可能才能真的拍好这样的题材。在香港人眼中,大陆人有卑微木讷的情感,市侩的内心,苟活的贪婪灵魂,这些人仿佛为了赚钱可以低贱到令人发指。我出生在鸭绿江上游,与朝鲜一江之隔,有时候我们看朝鲜人也觉得可怜的不行。但我们从小到大都能见到江对岸的孩子戏水玩闹,大人说说笑笑。他们真的苦,有时候饭都没得吃,但真的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没有灵魂,那样僵直呆傻愁苦。他们的快乐反倒更简单,你如果过度同情过度解读,就显得蠢了,与想象皇帝是用金锄头一样的愚蠢

25分钟前
  • 九段
  • 还行

革命之后的幽灵,所以他们必定在夜晚交欢,在早晨别离,对于彼此都是狂人与鬼魂。当然有幼稚粗略的政治幻想,但梁家辉乘坐偷来的跑车与雏妓一起搜寻旧日爱人的生活碎片,遭遇两相映衬的狂欢节都很有趣。他们的他乡生活其实都已经变好,但爱还被捆绑在幽暗与恐惧中。我很喜欢这种鬼气。

27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好在有个悬念一直撑着整个故事,揭开谜团的同时就把种种处境说透了。遗憾就是用力过度,最后竟然倒在女神像下,有点太过了。《我的祖国》这个歌用得恰到好处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梁家辉的表演逼真得我不敢看。

33分钟前
  • 弥岛
  • 推荐

个人感觉对当年状况没有亲身经历只有耳闻的导演和编剧还非要拍主角是大陆身份的电影挺尴尬的——甜蜜蜜就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描写而且故事好可以免责。本片另一个问题是随时随地都在插叙,像在读一本脚注很多的书,注意力常常被打断。整体来说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反而哪个都没讲清楚。看了两个版本,粤语版画质不高,国语版张曼玉的配音非常难听,尤其最后一场简直让人耳朵受罪。ps:让梁家辉和张曼玉在“一条大河波浪宽”的音乐里演吻戏,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观众

34分钟前
  • 蓝色薄荷
  • 较差

哎~ 看到那个画家想起了《八十年代访谈录》里的阿城,忍不住想当年小舅母一个人去美国念书是不是也是这样子~~ 小时候对于小舅母的记忆就是每个周日下午可以吃着她做的冰冻啫喱看唐老鸭~

38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看开头实在是不错,后来越来越狗血,想表达的意思太赤裸裸了,缺乏含蓄,不过演员很不错。

42分钟前
  • 吉野君
  • 推荐

三十前的张曼玉适合梁家辉 三十后的张曼玉适合梁朝伟

46分钟前
  • 東郷柏
  • 还行

前面的铺陈叙事都很不错,可惜后面有些夸张过火,甚至令人无语了...梁家辉演的不错~

48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一边是文化大革命,一边是布鲁克林,残酷的世界把导演逼疯掉了,最后二十分钟粗暴无聊的影(秀)射(逗)多少浪费了梁家辉出色的演技

50分钟前
  • lakeblur
  • 还行

展示残酷不遗余力,角色憋屈长久的情绪在最后时刻导致失控。

51分钟前
  • 阿喆_Aloysha
  • 还行

喜欢,感同身受。虽然由于时代的设定,难免有地方过于直白,但老一代移民这种“宁可在美国洗盘子,冒着被抢被杀的危险住在混乱的街道,也比回家好,那里没有自由、隔墙有耳”的状态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怕是永远忘不了梁家辉在哥伦布公园女神像下倒在血泊里的场景。张曼玉真是华语哭戏第一人,牛

5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故乡的《爱在别乡的季节》里是一种藕断丝连的状态。按照罗卓瑶方令正这对CP的理解,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失联和割裂的原因显然是一场浩浩荡荡令人心碎的颜色革命。在这个语境下,东方人与西方人的生存处境完全一样。女主角从一场浩劫里逃到另一场浩劫里,可被理解成作者视点的男主角显然是以历史幸存者的身份和重访历史的姿态,在这条不知通往何处的大河里作着一种搜寻工作。在异乡人抑或新移民的指引和推动下,他最终看到了一种狂热而混乱的文化景观。对于这个传统的中国男人来说,那个崇拜男性阳具的世界令他感到惊恐和不适。直到他完全从那种梦幻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他才真正跟过去建立了联系。然而这对夫妻也完全明白,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于是便把故乡描绘成了一个似有还无的梦。信则有,不信则无。毕竟,人生就像一场虚实交织真假难辨的戏。

54分钟前
  • Mut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