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城故事

爱情片美国1940

主演:加里·格兰特凯瑟琳·赫本詹姆斯·斯图尔特露丝·赫希约翰·霍华德

导演:乔治·库克

播放地址

剧照

费城故事 剧照 NO.1 费城故事 剧照 NO.2 费城故事 剧照 NO.3 费城故事 剧照 NO.4 费城故事 剧照 NO.5 费城故事 剧照 NO.6 费城故事 剧照 NO.13 费城故事 剧照 NO.14 费城故事 剧照 NO.15 费城故事 剧照 NO.16 费城故事 剧照 NO.17 费城故事 剧照 NO.18 费城故事 剧照 NO.19 费城故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01

详细剧情

  费城的富家千金Tracy Samantha(凯瑟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饰)和丈夫C. K. Dexter Haven(加里·格兰特 Cary Grant饰)离婚了。最近,她准备嫁给一个德高望重的人George Kittredge(John Howard饰)。为了报道这场盛大的婚礼,SPY杂志的记者Macaulay "Mike" Connor (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饰)和摄影师Liz Imbrie(露丝·赫希 Ruth Hussey饰)费尽心思混入Tracy家中。此时,Dexter也来到了Tracy家中要来参加她的婚礼,受到了Tracy妹妹的极大欢迎。在相处中,Tracy也和记者Mike发生了不同寻常的情愫。她发现自己处在三个男人之间,这场婚礼也陷入了悬念。到底Tracy最后到底会嫁给谁,是她的未婚夫,是她的前夫,还是那名记者呢?  本片获1940年奥斯卡六项提名,其中,詹姆斯·斯图尔特获最佳男主角奖,编剧Donald Ogden Stewart 获最佳剧本奖。

长篇影评

1 ) 每一个生命都弥足珍贵

看之前我就预感这会是部我喜欢的好片子。一般我作此猜想都会有两个结果,要不然就是非常之失望到恨不得把所有给过好评的人的脑袋都敲一遍,要不然就是完全超乎我想象的喜爱足以让我想给每一位参与此片制作的人员鞠躬致敬。

费城故事属于第二种。

我承认题材很吸引我。同性恋,艾滋病……但是在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不能归类为同志电影,它并不是一部讲述同性恋者的痛苦煎熬或者感人爱情的电影,它并没有那种私人化的视角,也没有高高在上的怜悯,它是一部非常冷静和客观的讲述真正平等的人和平等的权利的电影。

故事结构非常简单,围绕一个中心事件线性展开。几乎是完全的平铺直叙,但是每一个段落都非常紧密,铺垫事件也非常重要。清晰,直白,有力,一个好故事。

它并没有煽动观众的倾向,在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安德鲁控告原工作律师行无故解雇自己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向观众大声疾呼,兜售同性恋者与艾滋病者不应该被歧视的观念的机会,但是没有。它只是忠实记录下安德鲁的行为,思想和感情,记录他为自己的权利而战斗的时候周遭人的反应和变化,他的辩护律师,他的伴侣,他曾经的工作伙伴和他的家人。传输给我的观念是,无论这个人是什么,是属于什么族群,他都不应该是被歧视的,因为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生而平等的。

当他的伴侣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亲吻对方的手背,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陪伴,当他向他发火要求他合上书给他一点时间的时候,安德鲁微笑注视他“你是在害怕我们时日无多吗”他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他的宠爱。他们拥抱在一起跳舞的时候亲密无间而自然。那种细腻的感情,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坦诚,让人动容。

安德鲁的妈妈说,“没有人能歧视我的孩子”,这是每一个孕育生命的母亲都有资格理直气壮地说出来的话。

而辩护律师米勒,从一个明显地对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有偏见和恐惧的人,因为了解,因为他新生的小女儿,因为爱,他成为和安德鲁并肩作战的战友,聪明而正义。他得到的并不止是赢得一场官司的胜利,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也不是,电影也不是。

安德鲁裸露出胸口的一块块瘀伤,但仍然坦然微笑。即使不幸,即使是咎由自取,即使即将死亡,一条生命就是一条生命,不会打折,必须得到平等的尊重和权利,并且无罪。

我喜欢电影的结尾。安德鲁死去了,他的伴侣把大家请到家中,像他还在时一样聚会,喝酒,放家庭录影。镜头对准放映的画面,年幼时候的安德鲁,活泼可爱,做各种游戏和运动,大约有两分钟长,任何一个生命都是由一个小婴儿成长起来的,每一个都曾是天真可爱的孩子,在我们懂得选择自己的工作志愿,感情性向之前,我们都是一样的,选择以后我们依然相同。每一个个体,每一枚生命,都要经历不同的艰难,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每一个生命都弥足珍贵。


PS:安德鲁家聚会时候的那个人声和声的歌儿很好听。汤姆汉克斯和丹泽尔华盛顿的演技互飚真是非常的让人激动。影片结束我哭得喘不过气来,我真喜欢这个故事。

2 ) 不因爱而蒙羞

一.
安德鲁走进乔的办公室,寻找一个代理律师。
他也曾是一个优秀的律师,前程似锦。但不久前,他被解雇了。
为此,他要起诉闻名遐迩的韦维那律师行,自己的前东家。
安德鲁患有艾滋病,病情渐重。同时,他是个同性恋者。
他认为,被非法辞退,是因为对艾滋病人的歧视。
听他说完,乔问道:在我之前,你找过几个律师?
他回答:九个。
没有人愿意接这个案子,没有人认为他会赢。
而鸭舌帽下那张虚弱的脸,仍满是执拗。
执拗地想要赢回尊严。


二.
律师乔在拒绝安德鲁后,在家中和妻子谈起了对同性恋的厌恶。
但两周后,乔却又在图书馆遇见了他。
他在查阅有关艾滋病歧视的资料,他显然没有放弃。
知情的图书管理员在他身旁,略显尴尬地说:先生,我们有间私人数据库…
他拒绝了。他不认为自己与别人有何不同。
乔走过去和他交谈,听他念起1937年的联邦康复法案。
“这项法案并未提到对艾滋病的歧视,但随后的决议规定:艾滋病也是伤残。
不仅因为病者身体上的限制,并且因为受到社会人士的歧视,在社会上被视作已死。
而这种歧视,超过了身体上的病痛。”
安德鲁念到“已死”两字,停顿下来。随后,又继续读下去。
六星期后,乔向韦维那律师行递交了传票。
与此同时,乔也起诉了自己的偏见。


三.
但有时,偏见的改变并非易事。
乔也一样,他会在与安德鲁会面时心存忐忑,会对酒店里挑衅的人愤怒反驳,也会对搭讪的同性恋者面露不屑。
正如他所承认的:
“当你像一般人那样长大,没有太多人讨论同性恋,从小就教你同性恋者的奇怪。
他们身着女衣,他们恐惧打斗,他们危害孩子……”
是的,于是你的憎恨与恐惧,仿佛与生俱来。
但是,乔仍然站在了法庭上。
他的理由直白而简单:他们违法了法律。
你会觉得奇怪,整个审理中,无论正方、反方、法官、陪审团,
都对法律抱有近乎虔诚的信仰。
他们相信:法律无法消除偏见,却始终追寻公平。
也许这无非是部好莱坞电影,也许这样的信仰只是幻想。
但看这样的电影,仍会对这个国家的理想肃然起敬。
正如电影里,乔与法官有着这样的对话:
“法庭内无视于种族、教义、肤色、宗教和性取向。”
“但是,法官大人,我们不是活在法庭之内,是吗?”
“是的,我们不是。”


四.
案件的审理漫长而困难,安德鲁的病情也逐渐加重。血管堵塞,日渐消瘦。
一个晚上,他对乔说:我可能活不到审讯结束了。
随后,他放了一段歌剧,一边起身聆听,一边低声诉说:
“这歌是我最喜欢的,玛丽亚·卡拉斯,剧目是《安德里亚·塞尼亚》。
这是玛德莲,她在唱:法国大革命时暴徒如何放火烧她的屋,母亲因救她而死……
她说:你看!抚育我的地方在燃烧,我孤单一人……
听到她声音中的心痛吗?
弦乐开始奏了,调子全变了,音乐充满了希望。
又会再变的,听着,听着……
我把痛苦带给爱我的人。
哦,那大提琴……
在痛苦中,爱来到我处。充满了和谐的声音,它说,活下去。
我是生命。天堂在你的眼中。血和泥,都在你附近。
我是神圣,我是赦免,我是神,从天堂来到地面,把地上变为天堂。
我是爱。我是爱。”
安德鲁扶着输液瓶,随着音乐在房间里游走。
弦乐和大提琴交错而歌,低沉广阔。
在那一刻,他不仅像他所说,成为了促进公平的一部分。
也让我们感觉到了,如同琴声歌声一般的,生命的广阔和高昂。


五.
恩。想要跑题说说中国。
我看到过关于艾滋病人的影像,印象最深的是这一部:陈为军的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4NzAxMzI=.html
片子那个叫做雷妹的女人,夏至的时候,蹲在院中说话、回忆、呻吟、哭喊;
立秋的时候,已经躺在了板车上,苍蝇一只只落在脸上,她连赶苍蝇的力气都没有了。
里面,她讲到心里苦处时,张开双臂,用尽力气在空气中猛的一抓的镜头,每次想到都让我倒吸一口凉气。
安德鲁和他们相比,简直是个幸运儿。
他们中有很多是为求生而卖血,每次拿几十块钱的“营养补助金”,一村一村地感染。
http://news.sina.com.cn/s/2008-10-28/120116540923.shtml
他们的为数不多的朋友,八十多岁的高耀洁,为他们而奔走数年,而连领取一份嘉奖,都要经过软禁的苦。
http://zh.wikipedia.org/zh-cn/%E9%AB%98%E8%80%80%E6%B4%81
甚至当他们选择上*访,想要用制度保障尊严时,却也被拘*捕*监*控,被制度禁锢了自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7e3950100ef36.html

我想说的是,电影里,网络上,现实中,
我都能看到的是一样的爱,对尊严的爱,对生命的爱。
我们却常常,要因为这爱而蒙羞、受辱、沉默。
而什么时候,才能让我们在这个国土上,有尊严的爱与被爱。

3 ) 名企暴力裁员,我们该怎么办?

在2019年看这个故事别有一番滋味。

尽管同性问题仍然不是一个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承认的事实,但在今天看来,这个问题起码已经没有当年那么严重,尤其是在大城市。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相对。

更严重的问题似乎是一个暴力裁员的问题。

你在一家大企业工作,兢兢业业,成绩非凡,结果最后的下场却非常惨烈。

这也许是我们今天或者这一阵子所面对的更为严重的一个问题。

艾滋病只是一个借口。当这个借口变得不再有效,那些恶劣的企业仍然会积极寻找另外的借口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借口。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我们似乎也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费城故事很理想很美好,在美国的诞生之地,独立宣言的签署之地,一个濒临死亡的艾滋病患者通过法律来赢得尊严,尊重以及经济补偿。

但在我们的现实中,我们需要借助的是个人力量,是新的科技技术和社交媒体。

当然,即便是如电影中的美国,这正义来得也不算早。安迪辛辛苦苦找了那么久,连个愿意给他代理案子的律师都找不到。等到判决出来,他已经命不久矣。

正义迟到这种事情就是无法让人欣喜。

但无论如何,这个电影所彰显的法律正义,的确正是我们现在所或缺的的。

这一方面当然是我国立法执法还需进一步深化,另外一方面也许是整个社会仍然未创造出一种将雇员权利法律化的大环境。

当996是福报,狼性文化受到一片赞誉或者至少不会引来主流攻击时,我们也许很难通过一种行之有效的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远的就不扩展了,毕竟大家更多还是认为这是一部同性恋电影。

ps 爱死开头的斯普林斯汀的那首歌了。

4 ) 上帝要我们自己救赎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有一个遇到洪水的神甫,被困在房顶上,他坚信上帝会来救他。这时有个救生员开着小艇路过,要带他走,他说:我要等上帝,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后来又来了一名警察开着小艇来搭救,他又拒绝了,他说:我要等上帝,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再后来来了一架直升机,他再次拒绝。最后神甫被淹死了。

神父上了天堂后,非常生气,质问上帝:为什莫不来救我,这样以后你的子民还会相信你吗。上帝也很生气:我派了两只小艇一架直升机去救你!难道你要航空母舰才坐啊!

不知道这个故事和新教伦理有没有关系,我从《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中都看到了这故事的影子,每一根从眼前飘过的稻草都是上帝给予我们自我救赎的机会,只是很多时候错过了,或者说自己放弃了,或者说从来就没有想过救赎。美国的主流文化,应该就是自我救赎的文化吧,积极而努力的生活,成为上帝的选民。

看电影的人经常会把自己的语境和电影联系起来,虽然并没有电影中出现的巨大的生活变故-----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平淡的,不会出现艾滋病智障或是被人诬陷入监,但这并不妨碍在低落的时候,去体会一下别人的自我救赎,并从中体会到做人的愉悦。我看了一下在美国标签下的影片排序,《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雄踞第一和第二,我估计如果要是有总排名的话,情况也差不多,好东西就是好东西。

《费城故事》有着同一个主题-----自我救赎,只是救赎的理由不同,阿甘要体会生命的不同滋味,肖申克是自由,而安德鲁是爱,有尊严的爱与被爱,法庭辩论的部分是整个片子的精华部分,可能是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个部分反而影响了国人对这部片子的接受,比起看阿甘给肯尼迪总统露屁股,这样大段的场面的确闷了一些,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国人对同性恋还有点不太能够接受吧。

我个人觉得是应该取消同性恋电影题材这个说法的,如果冲着这个提法去拍电影,我以为除了猎奇之外,看不出有其他理由。小波同志说的好:爱一个人难道他是男的女的有那末重要吗?所以安德鲁和乔在谈论案件的时候,当他意识到乔的依然不理解,而自己马上就要面临离开这个世界时,突然转移了话题,他说:你听歌剧吗,这是玛丽亚卡拉丝的。然后以一手握着吊瓶支架,一手扶额,沉浸在音乐之中,光影明暗,安德鲁说:我即生命,我是神圣的,来到这世上,我被遗忘了,我是爱!这是本片的华彩乐章,安德鲁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而且理应受到世人的尊重,安德鲁以一人之力,不惜对抗一个巨大的律师事务所,不惜对抗顽固世人的不理解,就是要理直气壮的获得这种做人的权利。比起阿甘比起肖申克,他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除了上帝之外,没有多少人站在他那一边。




5 ) 观念

看《一升的眼泪》,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释放自己的悲悯和同情,即使她身边的人因为照顾她的不便而渐渐失去耐心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见到那些人内心的挣扎,他们清楚所需要抉择的是能否战胜心中的那份自私,他们明白面对她的疾患,人们应该持有的只能是爱心和同情。

但《费城》不同。因为人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什么神经小脑疾病,而是一个同滥交、吸毒相关联的名字——艾滋。

尽管我们在不同场合都受到了要正视艾滋的教育,尽管我们也清楚相当部分艾滋的传染是因为无可厚非的输血疾病,尽管姚明、濮存昕都在电视上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对艾滋,正常的接触没有危险。

但是,不管我们怎么掩饰,不管我们如何信誓旦旦,不管我们在多少场合受过多少种教育。艾滋就是艾滋。那始终是一个令我们敬而远之的魔鬼,是一个令我们对感染者不可能再没有任何揣测的疾病。

《费城》里就是这样,无论你多么优秀,无论你曾经有多么辉煌,一旦让朋友认知你的疾病,知道这疾患的根源是在他们眼中不可理喻的同性性行为,即使在美国,即使在我们认为足够开化的地方,随之而来的也只能是畏惧和冷漠,直至被辞行。

即使在《费城》公映的十几年后,当李安让《断背山》延绵全球的时候,我们有的也不过是那一时的感动。那些认为同性恋凭此就会被世人接受的想法,仍旧幼稚的可笑。

谁都不知道,有些观念是怎样的根深蒂固的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谁都不清楚,该怎样才会打破种种藩篱。

《独立宣言》里说“众生平等”,但那终归是一个梦想,虽然也是一个不光是让美国人为之追逐奋斗的梦想。

汤姆汉克斯疯狂瘦身,用近乎病态的颓然出色的演绎了一个艾滋晚期的病人,加上丹泽尔华盛顿那以一个最普通人对艾滋病人所投以的眼神。《费城》给我们传达的自我救赎不输于《肖申克的救赎》和《飞越疯人院》里的不懈的信念。

6 ) 从Andrew站在Miller办公室外面的那一刻,这部电影已永存心中

从辉煌的人生跌落,无人救赎,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是应该忍受别人的嘲笑,别人的讥讽,还是毫无意义的仅仅是反抗。安德鲁告诉我们,当无人救赎你的时候,你要自己救赎自己。
当影片中Andrew被Miller拒绝站在门外的时候,他内心是多么绝望,那份绝望让我这个坐在电脑前的人都感觉到窒息。那时的他是孤独的,是绝望的,是无助的,可是最后,他选择了自己为自己的权益去奋斗,去争取。当然,他还是幸运的,他拥有一个无条件支持他的家庭,一个愿意帮助他的Miller,是的,最终他们胜利了,胜利的那么不容易。导演用了不多的场景,但是却足够告诉我们在这场官司之外,他们承受的压力是多么巨大。所以,当最后陪审团做出决定的时候,连我都不自觉得鼓掌叫好。不仅仅是因为他得到了赔偿,他得到了公平的审视,更是因为,我被他们的勇气,ANdrew自我救赎的勇气,Miller果敢坚持正义的勇气而感动。
平时大多数的我们,不会有那么大的人生变故,不会有那么大的触及社会问题的挫折,可是我们依然需要勇气,需要勇气去面对你已经发生的过去,以及你不知道的未来。勇敢的去爱,勇敢去面对生活。因为我们还有未来,所以我们依然可能会有那种猛地撞向尖刀的痛,头破血流却无助绝望,但是Andrew已经告诉我们,当我们从天堂掉落到地上的时候,就让我们把地上变为天堂。
祝福每一个人!

7 ) 十年听一曲 费城故事

我的大学教育,说来惭愧,只做了三件事:一是学了英语,二是听了摇滚,三是在学校礼堂看了许多不曾公映、也永远不会公映的外国电影。
不知道现在的大学是怎样,90年代的大学,在英语教育的名义下奢侈地享有一种特权:拥有和放映各式新旧欧美电影,从60年代的意大利电影到最新的奥斯卡得奖影片,数量可以千计。在大学给我提供的所有教育里,这是我最最感激的一项。
《费城故事》就是在那时候看的。
那应该是1994年的某个晚上,浦口校区电教室里。浦口是一个郊区的孤岛,与南京市区相隔整座长江的距离,我们是孤岛的第一批定居者。在这个极少娱乐的孤岛上放电影是一件大事,大家都去了,也不知道是要看什么电影,只知道是美国电影,英文对话,中文字幕。当时并不知道,那天要看的,是前一年的好莱坞电影、当年奥斯卡奖的大赢家:《费城故事》。那时也不知道这是根据1987年美国第一宗关于艾滋病歧视的案子改编的。最好的东西都是在你没去期待的时候来的。
电教室不是大屏幕的,而是两条走廊尽头各有一台21寸电视机。电影刚开始有点闷,后来就完全把人吸引住了。电影结束时那个氛围还久久不散,用英文来说就是 “under the spell”,用中文来说就是中了魔法。
这天晚上我很明确地知道了几件本来很玄虚的事情:
原来这就是他们所说的美国精神,
原来这就是他们所说的尊重人性,尊重人的权利,
原来这就是他们所说的爱与宽容。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打赢官司的原告不久死于艾滋,关于这个人的故事永远结束了。而生活还在继续。在费城的街道上,阳光穿过深秋的树梢,在飘满落叶的街道上投下斑驳的阴影。天真的孩子在骑着小车,路人走过又一个平静和煦的秋日。这时一首歌缓缓升起,好像礼赞从心底升起,令人莫名感动。
我一直记得那一刻浓得化不开的感动,也一直在找那首歌。后来在鼓楼校区门口卖盗版走私音乐磁带的地方幸运地卖到了《费城故事》的电影原声大碟。后来毕业来了上海,后来又去了香港,又回来,那盘磁带也不知去了何处。好在《费城故事》这盘原声大碟实在太有名了,很容易卖到,于是我不知何时何地又买了一盘。
当年这里面似乎有两首歌同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歌曲的题名,后来得奖的是Bruce Springsteen的那首 “Streets of Philadephia”,但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后成为不朽经典的,正是让我不能忘怀的那支片尾曲,Neil Young的 “Philadelphia”。

Sometimes I think that I know
What love's all about
And when I see the light
I know I'll be all right.
有时候我以为我知道爱的含义
当我看到那灯光
我知道一切都会好的
I've got my friends in the world,
I had my friends
When we were boys and girls
And the secrets came unfold.
在这世界上我有我的朋友
我有朋友
当我们还是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时候
那时候秘密尚未开启
City of brotherly love
Place I call home
Don't turn your back on me
I don't want to be alone
Love lasts forever.
兄弟之爱的城市
那个我叫做家的地方
不要把你的背转向我
我不愿孤单
爱会永远
Someone is talking to me,
Calling my name
Tell me I'm not to blame
I won't be ashamed of love.
有人在跟我说话
叫我的名字
告诉我我不应该被谴责
我不用为爱感到羞愧
Philadelphia,
City of brotherly love
Brotherly love
费城
兄弟之爱的城市
兄弟般的爱
Sometimes I think that I know
What love's all about
And when I see the light
I know I'll be all right.
Philadelphia
有时候我以为我知道爱的含义
当我看到那灯光
我知道一切都会好的
费城

关于《费城故事》的最后一次感动,是几天前,一时兴起在Youtube上搜,搜到了汤姆-汉克斯在以该片获得当年最佳男主角的奥斯卡颁奖礼上的那段致辞。没想到汤姆-汉克斯会那么激动,看来他把这个角色和这部影片的成功看得很重,而且当然不只是商业的原因。可惜我在网上没找到这段致辞的原文,只能以自己的听力把一些主要部分记录下来,尽我的能力翻译出来,希望不会差得太远。

“……I wouldn’t be doing this without the undying love by Neil Young, we should all be able to experience that heaven on earth.

我不会站在这里,如果不是因为Neil Young歌里不朽的爱,我们都应该能够在这个世界上体会那个天堂…

..I wouldn’t be doing this without two very important men in my life, Mr. WF, my high-school drama teacher, who tells me “act the part well, there are where the glory lies” and Mr. JJ, one of my classmates under Mr. WF. I mention their names because they are two of the finest guy American, two wonderful men that I have the good fortune to be associated with, to fall under their inspiration at such a young age.

我不会站在这里,如果不是因为我生命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男人,Mr. WF,我的高中戏剧课老师,他告诉我“演好一个角色,那里面有光彩和光荣”以及Mr. JJ, 他的另一个学生。他们是两个非常优秀的同性恋美国人,我有幸认真他们,并且在很年轻的时候受到他们的启发和影响。I wish my babies could have the same sort of teacher and the same sort of friends in their life. 我希望我的小孩能有幸在他们的生活中遇到这样的老师和这样的朋友。

My work in this case are manifest by the fact that the streets of heaven are too crowded with angels – we know their names, the number are thousands for each red ribbon that we wear tonight.

我在这部影片中的工作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天堂的街道上太拥挤了,有太多的天使,我们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是成千个我们今晚带的红丝带中的一个。

They finally rest in the warm embrace of this gracious creator of this all, a healing embrace that cools their fevers, that clear their skin, and allows their eyes to see the simple self-evident common sense truth,

他们终于可以安息了,安息在最慈悲的造物者的温暖的拥抱中,这是个可以愈合创伤的拥抱,它消退了他们的高烧,把他们的皮肤擦干净,让他们的眼睛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和常识:

that is man manifest by the benevolent creators of this all and was written down on paper by wise men, tolerant men, in the city of Philadelphia 200 years ago. God bless you all, God have mercy on all of us. God bless America.

人的存在是为了表现造物者(的神性),在200年前,智慧的人们,宽容的人们已经在费城这个地方把它写在纸上。愿神保佑你们,愿神保佑我们,愿神保佑美国。

http://echoineurope.com/blog/?p=87

8 ) 兄弟之爱——Philadelphia

Philadelphia,意为兄弟之爱。这座曾召开两届大陆会议、诞生了《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的充满友善的城市,见证了北美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孕育了美利坚民主自由的精神。费城,是轰轰烈烈的美国独立战争发祥地,是美国的第一个首都,是美国人民历史记忆中最英雄最壮美的城市。

影片开始,伴随着那首著名的《费城街头》,独立会堂、自由钟、戏院、充满生气的街道、被凉风卷带的落叶、快活自由的人们……一幅幅蒙太奇浮现在眼前。没有宏大的场面、华丽的制作,影片讲述的只是发生在费城的一件小事,一个身患艾滋病而被解雇的律师幢告原公司的故事。但是影片的主题又不仅仅停留在对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歧视这一狭义的社会现象上。

其实很久以前便听说过这部电影,讲述艾滋病人的故事。我曾经想过,构成此类题材影片不外乎那么几大要素——不小心因献血无辜地感染上艾滋、知道病情后撕心裂肺的哭声、家人悲伤的神情,再加上一些激烈的戏剧冲突,最后主角在诉说了一堆对生命的留恋后去世,观众早已麻木。然而看过《费城故事》,之前设想的那些情节一个也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略显平淡的镜头——每月例行的身体检查、不时出现的伤口和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图书馆消瘦坚毅的背影、针锋相对的法庭辩论、gay party、咏叹调中翩翩的舞步——也许正如一句影评中所说,费城故事,已经彻底抛弃了廉价的眼泪,使感情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事业如日中天的Andrew被公司解雇后,出于对一个不久于人世的患者的同情,我们的正义感被彻底唤起。当四处碰壁找不到律师的Andrew伫立在寒风中,费城街道一如往昔般人来人往,他却像身处另一个世界一样,独自面对着苍凉的城市欲哭无泪,谁能忍心直视他那弥漫绝望的眼神?

日渐憔悴的他坐在图书馆中查阅资料,周围的人们因为恐惧而纷纷离去,他依旧Joe讨论分析着案情,平静地说出:“艾滋病患者在社会上被视作已死。”病痛的折磨掩盖不住他的坚强与睿智,谁能对这消瘦的背影无动于衷?

他在玛丽亚卡拉斯演唱的咏叹调中,用舞蹈般的动作诉说着渴望生命的呼唤,憧憬着生命的奇迹,一个人性光辉四射的形象跃然出现。在音乐高潮来临时,谁能不与Andrew同时流下激动悲壮的泪水?

他在法庭上,撑着病弱的身体,与不公正展开意志上的较量。他微笑地抒发对律师事业的热爱、对家人朋友的关心,甚至,对那个歧视他解雇他的前上司,也能发出来自内心的赞美——“他就是我想成为的那种律师。”谁能不去叹息这个社会对他的不公?

Andrew归根结底还是个常人,他也害怕向同事透露病情,也恐惧死神来临的一刻,他的伤感不是哗众取宠,他的坚强不是夸大其词,他的痛苦不是虚张声势,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人性光芒的体现,有了对人性的尊重,才使他有勇气面对律师和媒体人身攻击般的提问,才使他在生命即将消失的那一刹那,微笑地对爱人说:“I'm ready.”

案子最后胜诉了,但这并非真正的挑战。道德观念上的公正才是影片要反映的主题。就像片中的台词:在法庭上或许所有人都可以得到公正,包括同性恋者、艾滋病人,但是我们不能永远活在法庭上。

Andrew离开后的那个清晨,告别式上互相拥抱的人们,诉说着对逝者的追念和对生存的喜悦。镜头转向Andrew儿时的录影,那个曾经的可爱的小男孩刚刚用自己的坚强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生命挽歌,在费城上空回荡。死亡与新生,在这一刻和谐统一,影片也在呢喃般的音乐中,落下了帷幕。

短评

按演技来讲这一部绝对比阿甘正传要牛B的多,虽说你对TH要求再高他也能达到但这部真的是爆表的演技。最让我感动的是Andy直到最后身边一样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和家人的陪伴,Andy从不孤单。我国的艾滋病群体很少得到父母的关怀,有些甚至让孩子死在外面。心寒。

5分钟前
  • 宁浮沉
  • 推荐

上乘的表演、上乘的编剧、上乘的内涵~~

6分钟前
  • 尼桑,都是尼桑的错
  • 还行

看完后记得最深刻的就是片尾在男主弥留之际,他的爱人轻轻的亲吻他的手指安慰他的那一幕,爱情的真谛就是不离不弃。

7分钟前
  • 般若儿
  • 推荐

1994 best actor in leading role.花絮:  1. 电影不同场景中总共出现过53个同志,其中有43个在次年死去。 2. 导演最初想让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andrew ,还找过安迪加西亚。 3. andrew在法庭上昏过去有手部的特写,其实是一个年老替身的手,不是汉克斯本人的。 4. 汉克斯为了本片减了26磅,而丹泽

10分钟前
  • 刘建明
  • 还行

活着的每一刻,都美丽异常。

1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TH演嘛像嘛,减肥后的短发造型,活脱脱一个upper class gayman! AB演他男盆友,蛮配的~ Though opera's another gay cliché, I love opera too...

15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汉克斯凭这部片拿几次奥斯卡也不为过啊!生命的各种伟大。

1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Joe Miller自己生女儿时不舍得买Dom Perignon 却为Andy买了一瓶 看到最后Antonio Banderas清澈的眼睛 鼻子有点酸

22分钟前
  • 疾走
  • 推荐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與湯漢克斯的千古一抱~

27分钟前
  • 席德
  • 推荐

这对于90年代的美国文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作品,由于艾滋病的出现,同性恋已经不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而是一种带来极大社会恐慌的现象。费城要讨论的不只是同性恋个人权利的争取,更深层面上是讨论一种流行病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的冲击。

28分钟前
  • Paradox
  • 推荐

最后放录像那段我撑不住了

30分钟前
  • 狮子真好吃啊
  • 推荐

社會上很多不公平的事其實都源自於人們的自私與偏見人很少會去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也不知道那些舉動與嘲諷多麼傷人「公道自在人心,傷害卻永遠無法抹滅。」雖然最後勝訴討回公道但命運還是無情的結束了主角的生命那些屈辱,是在生命最後一刻回想起來也感到心碎無比的痛吧

31分钟前
  • mingjoyce
  • 力荐

他是个战士 家人是他的后盾

33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力荐

法律能保证一时的公正,但如果人们不从根本上改变看法,这样的不公正依然会发生

38分钟前
  • 无所谓则无所畏
  • 推荐

讨厌那个女律师 十分十分十分……

42分钟前
  • 小安
  • 力荐

当Tom Hanks伴着那首曲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受震撼的不仅仅是Denzel Washington,坐在电脑前的我也深陷其中,心绪随之跌宕起伏~~

47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忘不了tom hanks从律师事务所走出来时的那个眼神。

48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力荐

歌剧那段太过震撼,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太出色了~~~

53分钟前
  • Lavender
  • 力荐

影片中的精神非常动人,汉克斯演得不像是在演戏,太精彩了。片尾的时候,大家都在说“c u tomorrow”时就让人无比难过,是的,已经知道他在安然告别了,今天太漫长而明天太远了。 歌儿里面唱,我们不应该为爱而蒙羞,多好的话啊。 又过了很久,还是没有变好多少。

56分钟前
  • shu
  • 力荐

Tom Hanks 的几部作品,让我反思什么叫主角。主角不只是你占据着荧幕的大部分时间、空间,更主要的是,你在整个故事情节的顿挫起伏中弹奏一个美的音符。

59分钟前
  • 雪堂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