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观点小结(我一定会有狗的!)
1. 狗狗在看人脸时,总看左边(右脸)-人类微表情最真实的那半边脸,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但在看其他物种和同类时,都是随意看左或右。狗狗真的能感知人类情绪变化。
2. 养狗的人无一例外都能准确听出耳机里播放出的狗狗声音背后所代表的情绪。人确实能感受狗狗的情感。狼只能呜呜叫,狗在进化过程中进化了发声器官使之能发出六种不同的叫声方便人类识别。
3. 婴儿和母亲相处时,母亲会释放催产素,让人产生亲近感。做前后抽血对比,人在和狗相处时也会释放类似的激素,养狗者的血压会明显降低。
4. 狗和黑猩猩相比,更能学会遵从人类指令。甚至光看主人眼珠的转动,就能往不同的方向走。
5. 狗在基因上和灰狼最相似,99.8%一致,可以杂交。早期应该是群居的人与群居的狼在白天合作捕猎。但以同样的方式养育狗崽和狼崽,狼崽不表现出不合作不倾听攻略性,这是写在dna里的,后天养育者无法改变。在小时候就表现出与人合作的倾向。
6. 苏联实验,挑选一批狐狸中最温顺的百分之一进行繁育,繁育第8代的狐狸就出现了亲近人的倾向,第50代是已经非常非常温顺。但温顺的母亲带好斗的幼崽,幼崽性格并没有变化
7. 为啥我们特别喜欢狗。人类的内心深处有养育生命的愿望,即使是成年,许多狗狗的外形、性格特征和婴儿很像,大眼睛,大额头,大耳朵,小鼻子小嘴...
8. 狗狗在生物意义上的进化中是成功的。狼的数量越来越少,但狗狗无处不在。
9. 人需要社交。狗狗是很难得的give/receive unconditional love的种类,温顺的性格,良好的交流能力,是人类最好的伴侣动物。
狗狗又乖又萌又聪明又温顺还特别贴心,和其他动物根本不一样,为啥要吃狗呢。
2 ) 【转载】动物驯化之路:养殖实验加速自然选择进程
链接:
http://www.bio1000.com/news/1/216680.html
撰文:埃文· 拉特利夫 EVAN RATLIFF
摄影:文森特· J。穆西 VincENT J. MUSI
翻译:陈昊
“你好啊!今天过得怎么样?”柳德米拉 · 楚特一面弯腰打开标有“马夫里克”字样的铁丝笼子,一面说道。我们身处西伯利亚南部新西伯利亚市郊的一座牧场上,站在两大排形状类似的笼子中间。这位76岁的生物学家问候的对象并不是我,而是笼子里毛茸茸的住客。尽管我不通俄语,也能听出她话语中充满母性的关爱之情,养狗的人跟自己的宠物说话时就是这种语气。
楚特问候的对象马夫里克大小与喜乐蒂牧羊犬相仿,披着栗黄色的皮毛,前胸一片雪白。它也扮演起自己的角色以示回应: 摇尾巴,打滚,急切喘息以引起主人的注意。狭长的开放式大棚两侧的其他笼子里,几十只犬科动物同时骚动起来。“如你所见,” 楚特在一片喧闹声中说道,“它们都希望与人类接触。”而今天,得宠的幸运儿是马夫里克。楚特抱起它递给我,小家伙趴在我怀里,轻咬我的手,像只哈巴狗般温顺。
而实际上,马夫里克根本不是狗,而是一只狐狸。在丛生的杂草和周围桦树林的掩蔽下,它与几百只同类生活在锈迹斑斑的金属大门后的天地中,是世界上唯一经人类驯化的银狐群。(实际上银狐多为银色或灰色,像马夫里克这种栗色的较少见。)我所说的“驯化”并不是指捕获后驯服,而是指生来就做家养,像虎斑猫和拉布拉多猎犬一样听话。对这些狐狸进行研究的康奈尔大学研究员安娜 · 库克尔科娃说:“在我看来,它们与金毛猎犬非常相像,金毛一般不知道人有好坏之分,也不知道除了它们见过的人,还有没见过的。”这些狐狸把任何人都当做可能成为伙伴的人选,这种行为是某些人眼中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繁殖实验的产物。
这场实验开始于半个多世纪以前,那时候,楚特还是名研究生。在生物学家德米特里 · 别利亚伊夫带领下,细胞及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们从各皮草养殖场找来130只狐狸,之后,他们开始对这些狐狸进行养殖,希望再现从狼到狗的演化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万多年前。
每繁殖出一代狐狸幼崽,别利亚伊夫与同僚便测试它们对人类接触的反应,挑选出与人最亲近的个体进行下一代的繁殖。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验进展已超出他的预料,他们培育出像马夫里克那样的狐狸,不仅对人类没有恐惧感,还积极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小组成员甚至对另外两个物种——貂和鼠也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别利亚伊夫的一项杰出成就在于他所用的时间之短。”犹他大学从事犬类遗传学研究的生物学家戈登 · 拉尔克说,“如果你告诉我,狐狸会走到笼子前面来嗅嗅你,我会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如果说它们会变得对人类如此友好,而且是在如此 短的时间里……天哪。”
如同奇迹一般,别利亚伊夫把数千年的驯化过程压缩到了几年的时间里。但他的目的并不是单单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培养出与人友好的狐狸。他预感自己能够利用它们解开动物驯化的分子之谜。人们知道,驯养的动物具备一些共有的特点,这一点在达尔文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有记载。与它们未经驯服的祖先相比,这些动物通常体型更小、耳朵更松软、尾巴更加卷曲。这些特征往往使动物显得更加年幼,十分讨人类的喜欢。有的家养动物皮毛上有斑点(科学术语称之为花斑色),而它们生活在野外的祖先则为纯色。诸如此类的特点有时被称作家养动物的表型,在许多物种当中都有不同形式的存在,从狗、猪、牛到一些非哺乳动物,比如鸡,甚至还有几种鱼。
别利亚伊夫猜想,随着狐狸逐渐驯化,它们也会显现出家养动物的表型。他猜对了:完全根据狐狸与人相处的融洽程度挑选个体进行繁殖,看似不仅转变了它们的脾性,还改变了它们的外貌。仅繁殖了九代之后,研究人员就发现幼崽出生时耳朵变得更加松软下垂,花斑色也出现在皮毛上。这时,狐狸群见到人类已经开始呜呜叫着摇尾巴,这种行为在野生狐狸身上是前所未见的。
别利亚伊夫推测,导致这些变化的是一系列基因,这些基因使动物倾向于驯良——可被驯化的任何一个物种可能都具有这种表型。如今,在这座狐狸畜养场中,库克尔科娃和楚特正努力寻找这些基因。其他地区的研究人员则埋头于猪、鸡、马以及其他家养物种的DNA,希望找到把它们与祖先区分开来的遗传学差异。这场研究旨在解答一个生物学上的基本问题:“由野生到家养这一巨大转变是如何实现的?”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基因组生物学教授莱夫· 安德松问道。该问题的答案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驯化动物的方式,还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又是如何驯服了自身的野性。
支配植物和动物的行为或许可称作人类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事件。除了农业耕作,人类还掌握了对家养动物进行饲养和管理的能力(狼可能是最早被驯化的动物,但鸡、牲口等提供食物的物种则最为重要),从而改变饮食结构,为定居生活乃至国家的繁荣铺平了道路。同时,由于人类在饲养过程中与动物近距离接触,导致疾病的传播,从而塑造出当今的社会形态。
然而这一切发生的过程仍让人难以捉摸。动物骨骼和石刻有时会向我们透露各个物种开始与人类比邻而居的时间和地点,然而更难破解的是这一过程究竟如何发生。是几只野猪跑到人类聚居区附近,捡食人类残羹,然后逐渐变成我们的盘中餐?是人类直接从野外捕得红原鸡(现代家鸡的祖先),或者是原鸡首先主动接触人类?地球上148种大型哺乳动物中,为何只有15种得到了驯化?人类驯养马的历史已经数千年,但尽管我们努力尝试,却一直无法把它们的近亲斑马驯为家养,这又是何原因?
事实上,科学家为如何准确定义驯化的概念就已经伤透脑筋。众所周知,动物经过训练可以与人类近距离共生。对野外捕获的老虎幼崽进行人工喂养,由于从小形成对喂养者的记忆,所以老虎长大后会把他们视若家人。但这只老虎的后代在出生时,仍然会处于祖先那样的野蛮状态。与之相反,驯化并不是通过训练把动物个体转化至服从的状态,而是让动物在与人类多代共生的过程中,形成整个种群世代具备的驯良品质,该物种许多乃至大部分的野生本能就此丧失。换句话说,驯化的过程主要在于基因。
然而,家养与野生之间的界限经常十分模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历史上,家养动物在它们自身的驯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我们介入之前就开始主动适应人类。英国杜伦大学遗传与驯养学专家格雷格 · 拉森说:“开始的时候,极有可能在很长时期内,对大多数动物造成驯化作用的往往是人类的无心之举。”驯化一词“意味着人类有意识地对动物进行管理”,他说,“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有趣得多。
狐狸养殖场的实验在破解这个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这场实验的开端更是非比寻常。20世纪中期,在斯大林治下的前苏联,以臭名昭著的罗菲姆· 李森科为首的生物学界禁止对孟德尔遗传学进行研究。但德米特里· 别利亚伊夫与他的兄长尼古拉(两人都是生物学家)则对这门学科蕴含的无限可能十分着迷。“是兄长的影响使他对遗传学产生独特兴趣。”楚特如此描述自己的导师,“但那时候,人们认为遗传学是伪科学。”兄弟二人不顾禁令,继续从事遗传学实验,导致别利亚伊夫丢掉工作,尼古拉的命运则更加悲惨:他被投进劳改所,并最终死在那里。
别利亚伊夫仍然秘密致力于遗传学研究,把自己的工作伪装成动物生理学研究。令他尤其痴迷的问题是,从狼演化而来的狗怎么能够产生出如此之多的品种。他心中明白,答案一定在分子中。但20世纪50年代时,即便是在苏联以外的国家,对动物基因组进行测序的技术也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于是别利亚伊夫决定自己再现历史。同为犬科并且与狗是近亲的银狐从未被驯化过,看起来是个绝佳的选择。
1958年,柳德米拉 · 楚特身为研究生的第一项任务,是前往各个皮草养殖场,挑选最温顺的狐狸作为别利亚伊夫的第一代实验对象。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对遗传学研究的封禁逐渐放松,于是别利亚伊夫在位于西伯利亚的细胞及遗传学研究所建起实验室。他仍然小心翼翼地把活动伪装成生理学研究的样子,对基因之事只字不提。楚特回想起苏维埃领袖尼基塔·赫鲁晓夫来研究所视察的时候,有人听见他说:“什么,那帮遗传学家还在这呢?不是已经消灭了吗?” 别利亚伊夫的上司运用谨慎的政治策略,同时赫鲁晓夫身为记者的女儿还撰写了一批褒奖遗传学的文章,在这些庇护下,狐狸养殖场的实验静悄悄地展开了。
1964年时,第四代狐狸已经开始实现研究人员的愿望。楚特仍然记得第一次有狐狸见到她摇尾巴的时刻。没过多久,其中最驯良的一些狐狸已经与狗极为相像,会跳到研究员怀里舔他们的脸。有时候,这些动物的驯化程度让研究员都惊讶不已。20世纪70年代时,有一次,一名工作人员把一只狐狸暂时带回家当宠物喂养,楚特去找他时,发现他正带着狐狸散步,而且没有拴绳子。“就跟遛狗一样。我对他说:‘别这样,会弄丢的,这可是研究所的财产!’”她回忆道,“他说:‘等一下。’然后吹了声口哨,喊道:‘可乐!’狐狸马上就跑了回来。”
与此同时,更多的狐狸开始显现出驯养动物的表型:松软下垂的耳朵在生长期中出现的时间更长,而且皮毛上出现典型的白色斑点。“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观察到它们外表上出现巨大改变。”楚特说。1972年,研究范围扩展至鼠类,之后又加入貂和水獭。水獭难以繁殖,于是实验最终告吹,但科学家对另外两个物种的行为塑造获得了成功。
正当遗传学技术渐趋成熟,别利亚伊夫的终极目标(找到驯化行为与动物DNA之间的联系)有了实现的可能性时,实验项目却陷入了困境。前苏联解体,科学经费缩减,研究人员除了维持狐狸群的生存,别的已经做不了什么。1985年别利亚伊夫去世后,楚特接管研究,竭力募集资金。然而到了21世纪初,她面临被迫关闭实验室的危险。
大约是同一时期,生于俄国的康奈尔大学分子遗传学博士后安娜 · 库克尔科娃从报道中得知这一项目的困境。多年来她一直对这座狐狸养殖场怀有浓厚兴趣,如今她决定把自己的研究重点转移到这项实验上来。在犹他大学戈登·拉尔克的协助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金支持下,她与楚特并肩战斗,力图完成别利亚伊夫未竟的事业。
事实上,新西伯利亚养殖场中的狐狸并不都像马夫里克那样友好。马夫里克与驯良的伙伴们住所门口的小路对面,还有一座类似的棚子,里面摆满了铁丝笼,笼子里关着研究员们所谓的“攻击性狐狸”。为研究驯良动物的生物学特性,科学家们需要建立一个绝对野性难驯的动物小组,以便与友好的狐狸形成对比。研究人员根据攻击性狐狸幼崽行为中所含敌意程度对它们进行评级,把攻击性最强的用来繁殖下一代。与摇尾乞怜的马夫里克相比,这里的狐狸就像是它邪恶的同胞兄弟,与恐怖片中如出一辙:一旦有人类靠近,它们就露出牙齿嘶鸣,啃咬笼子栏杆。
“我要向你介绍这只狐狸。”楚特指着旁边一头咆哮的生灵说道,“可以看出它的攻击性有多强。这只母狐狸是攻击性的母亲所生,之后由驯良的母亲养大。”这一调换偶然证明了一个观点:狐狸对人类反应如何,更多在于天生,而不是后天环境。“在这里,”她说,“导致狐狸行为发生变化的是遗传特征。”
然而,想要弄清基因究竟是如何导致了驯化程度上的差异,却十分棘手。首先,研究人员需要找到负责控制友好和攻击性行为的基因,而这些行为特点,实际上是多种具体特点的综合,包括恐惧、鲁莽、服从、好奇等等。必须把这些特点区分开来,分别衡量,找到它们与某种基因或者基因组之间的联系。一旦找到这些基因,研究人员便可进行测试,看这些影响行为的基因,是否同时也是导致松软耳朵、花斑色皮毛等驯化物种特点的诱因。
而现在,库克尔科娃正致力于第一步:把驯良的行为与基因联系起来。每年夏末,她便从康奈尔大学来到新西伯利亚,对这一年新生的幼崽进行评估。她利用客观标准对狐狸的体态、叫声等进行测量,所得数据记入狐狸群的家谱——对驯良、攻击性和“交叉”组(父母分别来自两组)狐狸情况的记录。
然后,美俄合作的研究小组从参与实验的每只狐狸血样中提取DNA进行检测,寻找两组狐狸基因组中的明显差异。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发现在两个DNA区段中,两组狐狸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可能含有与驯化行为相关的关键基因。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出,驯化行为并不是由单一基因驱动,而是由一套基因的改变而导致。
3 ) 影评
首先,看这部纪录片让我确认了一点,狗在1万3千前开始由灰狼开始进化。狗是唯一一种像人一样会观察人左脸判断人喜怒哀乐的动物,而人类戴上耳机,对狗的哀伤,嘻戏,恐惧,愤怒的叫声也都能分辨出来。2008年发现的后叶催产素,属于荷尔蒙一种,产生于母亲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加强感情的元素,竟然也能在爱抚狗的时候产生,而且不但人的血清里能检测到这种增长,被抚摸的狗竟然也可以检测到。奥地利有一只狗,可以分辨好多玩具,甚至可以把二维画面上的东西转换为三维立体实物来拿取。养小狼的实验说明,狼终究是狼无法改变特野性。苏联50年狐狸实验证明把百分之一的温顺的狐狸经过8代培养后,完全类似狗会求宠爱,所以狐狸温顺与否完全是基因决定的。最后通过狗狗,可以研究一些与人类共同的病的基因排列,减少十年研究时间
4 ) 关于狗狗的科普
继看完BBC纪录片之对猫的发现后,我又看了部狗狗秘闻,谁让我左手一条狗,右手一只猫呢。 突然想起以前见到刚出生的小狗崽,以为它眼睛有问题,真是太搞笑了。原来猫咪、狗狗刚出生时眼睛、耳朵还在发育,因此都是闭着的。以前一直以为动物的世界里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原来狗的眼睛还可以辨别蓝色和黄色。人类有三种颜色感受体,狗狗有两种,某种程度而言,狗狗是色盲。和猫咪一样,狗狗的听觉范围比人类的要宽广很多,这也是就是地震前鸡飞狗跳的缘故了吧。同和猫咪一样,狗狗的嗅觉也很优秀,虽然狗狗的大脑只有人类的十分之一,但是它们的嗅觉是人类的40倍。狗狗的鼻子通常保持湿润,是为了更好地吸入气味分子;狗狗可以嗅出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前的味道。狗狗吐舌喘气是其散发热量的一种途径,狗狗浑身被皮毛包围,爪子是其唯一可以散热的部位。
成为一名出色的导盲犬,最重要的品质是忠诚、坚定、自信;脑子里要时刻以主人为主,要临危不乱。除了专业的测试,从狗狗的外表也可以看出点端倪,一般而言,右利手、逆方向的毛发漩涡是成为导盲犬的料子(狗狗也有左右撇子之分,根据其出脚顺序来判断)。而左利手的狗狗可能会不按套路出牌来帮助主人,片中狗狗叼着奶瓶给小山羊喂奶那一幕,真是令人惊叹。
作为狼族后代的狗狗品种多达400种,而世界上现存的狗狗有5亿之多,这个群体真是庞大。作为优秀品种之一的哈士奇,因其厚实的皮毛、双层的脂肪,可以在零下60多度的天气下存活,可以在零下的天气下行走150多公里,哈士奇对于环境有极强悍的耐力。
片中有个真实的故事很感人,一名叫艾伦的军人在海湾战争中失去了一半记忆,身体受损,终日坐在轮椅上,身体和精神饱受折磨。但当他偶然遇到没有通过辅助犬测试的安德尔时,他的人生发生了又一转折,安德尔挽救了艾伦的生活,艾伦和妻子复婚,他的生活再次鲜活起来。拉布拉多犬真的是好聪明好治愈,艾伦和安德尔外出时出了车祸,安德尔把毛毯盖在主人身上,把甩出去的手机送到主人身边,还去附近找人报警,这细节好动人;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看的那部电影-忠爱无言。
有趣的是当狗狗随我们一起打哈欠时,说明其与我们的情感已经相通。当我们抚摸狗狗时,我们与狗狗都会产生一种催产素,是哺乳动物喂奶时释放的荷尔蒙,因此,我们同时包括狗狗都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更为神乎的是,狗狗可以嗅到癌症肿瘤等疾病挥发出的物质分子,可以作为我们的家庭医生。片中的奶奶,其乳腺部位在医院未检查出任何异常,但她家狗狗却已洞察了一切,变得闷闷不乐;后来奶奶做了切片手术,确诊是肿瘤,之后狗狗又活蹦乱跳,还会去蹭奶奶的乳头,确认是否正常,得此一狗,何其有幸。常言道狗通人性,这是因为狗狗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主人的一举一动,正是这种持续的关注才赋予了狗狗第六感。
感觉国外对动物很尊重,当我们带狗狗猫咪等宠物回家的时候,我们带走的是它的余生,希望大家都能对自己的宠物负责。
5 ) BBC片子是好片子,但是好可怕。。。
当那位匈牙利女科学家算是做完了对比实验,颇无奈地把狼送回狼群,我仿佛更加理解进化中某种“目的”。瞧瞧在西伯利亚形成鲜明对照的tame与aggressive两类银狐,整个片子的重心当然是放在狗的驯服(“通人性”)以及一些病理基因实验价值,但那些同样经过50代人为筛选繁衍的对照组狐狸,它们身上被放大的攻击性,更加令人震撼,毫不妥协。那些被送回狼群的幼狼,它们一百多斤的身体所表现出来的野性已经是女科学家所不能适应的,设想它们在实验中表现的再乖一点、会看眼色一点,自然终究是不及狗的,而一旦被放归山林(这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便只是相应地进一步削弱了它们的野外适应性。所以,先不论苏联眼镜女负责的狐狸实验多少可怕,就算撇开这种人为的加速,在几千年有业已强大的人类社会伴随其中的自然进化历程中,驯服和野性也往往是难以折中和妥协的。在这个意义上,当开头谈到的女科学家还是不无人道的将实验狼放归狼群,并且将乖狗狗们留在人类身边之时,她也同样在参与进化的细节。
还真是人(康德是这里的人的代言)为自然立法/划界,没的说……当然,人也为自身的诸种官能划界,在认识、欲望/实践、感觉的不同层面确立相应不同的法权关系。人还要解决目的论的问题,实则是无法回避自然与自由的二重性。不拉不拉不拉。如果康德的第三批判确实承认了一个各种官能自由互动的领域,或许算是为人的某种野性留出余地,甚至还,yy一下的话,蕴含了对野性之意义的肯定。但无论如何,人的野性/兽性(作为极其重要的要素)是个事实(从这个片子的角度看,人的野性是否比狗低还真难说,兴许狗作为一个生活方式和环境以及相应的实存模式更加单纯的物种,还真的比人更少含糊地domesticated、social intelligent),这一点我们如果拿狼孩的现象和该片里的动物实验作一比较,可能更加清楚。想把单个的狼后天驯养成狗,是不可能的(当然也和采样的具体情况有关,西伯利亚的实验在这一点上可以为匈牙利科学家的实验作出重要补充),或者说非常困难。但是狼孩却往往是人类个体从幼儿起被狼抚养的结果,如果说人类社会中的小朋友是小狗狗,狼孩就是小狼。因此,在“狗”与“狼”之间,似乎有种不对称关系,这一点暗示着基因结构方面的问题,或者简单说,比例问题。有一种力量,是不需要后天培养(讨论这种问题,发觉词语真的太模糊,如果我很想更确切地称为“后天人性培养”,不知道会不会引起更多歧义)的专门配合就很容易发展和发挥的:在稍有漏洞的地方(比如狼孩幼年所处的人类社会驯化网络不及之处,换言之狼群的山野生活),就会有某种禀赋呼之欲出。而温顺看来则是驯化介入自然史的来之不易的结果,是需要一代代认真小心地传递下去的。这并不因而就显得脆弱和困难,因为毕竟驯服和野性在人身上早已发展出一系列精妙的纹理,这不也正是历史辩证法的要害之处?
(再回想那个让我有点发毛的苏联女科学家,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那种精妙的纹理。还记得她把被强化进攻型狐狸隔笼咬破的手指伸向镜头吗?)
p.s.查tame这个词,出来的释义:温顺的;乏味的。这里面恐怕也已经包含了人对单纯的温顺的保留态度。人的趣味毕竟多样,汗。人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会做什么(斯宾诺莎的这一名言可以当作政治命题)。人是靠不住的。人的恐怖,特别是在人试图将某种奇怪的兴趣与温顺化合之时。那么,人,人是人他妈生的?
6 ) 观影小记: It's undoubtedly not an accident for dogs to become human being's best friends.
1. 狗通过观察人的右脸来判断人的情感,left gaze 2. 当人微笑时,狗狗一般会接近他们 3. 在野外,野狗一般是不会吠叫的,而狗却在被训养期间进化出了精巧的发音技能,特别是跟人类交流的时候 4. 比起其他物种,狗与人配合得更加默契 5. 人在于婴儿和狗狗的接触中,后叶催产素Oxytocin大量释放,增进了与婴儿的情感,对狗来说,它们身上也有同样的现象,也就是说,这一过程是相互的 6. 狗狗的线粒体DNA与灰狼的DNA无比相似,说明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并且狗狗与人沟通的能力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先天性的,野狼却没有这种能力 7. 驯化:团队捕猎,潜在的合作可能 8. 没有狗,人类可能仍然只靠捕猎和采集为生;没有最初对狗的驯化,人类文明也将不会出现 9. 狗狗在某些方面比黑猩猩还聪明,它们更了解人类,更懂得注意人类发出的信息,如手势和暗示, social intelligence 10. 幼狼饲养,对照实验:狗不是驯化了的狼,社会生存和社会行为不同 11. 银狐饲养,对照实验:温顺与好斗(侵略性)狐狸的主要区别在其基因. 在挑选那些更温顺的狐狸个体的过程中,那些个体的外观也跟着改变,弯曲的尾巴和松软的耳朵,更可爱——外观与狗趋同 12. 我们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要让狗狗保持幼龄化、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小生物 13. 精神病学家莫顿•瑞勒认为,养育生命是人类内心的需要,狗狗的特征和婴儿很像,这让人类感觉狗狗很可爱,让人有照顾它们的冲动 14. 狗狗的成功进化使得它们的规模不断增大,而野狼却已成为濒危物种 15. 狗狗加速了对人类疾病的基因研究
7 ) 狗的自然史
关于哪一种动物是最聪明的动物这一话题,一直颇有争议。有人以为是类人猿,特别是黑猩猩。还有人以为是海豚,当然还有说鹦鹉的。不过前一段时间看到DSW的#进化论与生活# 这本书上提出了狗,这种最常见的动物是最聪明的一些证据。最重要的是汪星人能理解人的意图,而这一点即便是黑猩猩也做不到
而bbc的这部#狗狗秘闻#
http://t.cn/alNQ9j正是一部在最新研究成果和观点下的纪录片,和DSW说的差不多,但是提供了更多的细节,非常有意思// #CCTV•世界地理# 非常有雄心的频道,当然BBC有文化啊有文化
那不凡妨就来八一八这部#狗狗秘闻# 都说了些什么1)除了人类自身以外,只有狗会在观察人脸的时候重点观察左半部,为什么,右脑额叶更多负责情绪加工,左脸传达的表情更容易体察,也就是说,意图
2)俗语有云「狗通人性」,只有狗能够按照人类的指令和提示做出回应,也就是Dunbar所说的#联合关注# ,把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到别人的注意力,或者是引导别人关注自己的注意力,特别是目光。而据Dunbar所说,这正是人类幼儿和小黑猩猩的最主要区别,而汪星人居然可以,DSW也正是据此说狗也许聪明过黑猩猩
3) 说到狗,有怎么能少了苏联银狐的故事,#进化论与生活# 上也有一节,小狗与银狐,贝尔耶夫的在西伯利亚的试验。上次已经提过了,这里提供更多的细节,每一代都是选取最温顺的,没有攻击性的银狐,第三代,攻击性消失,第八代,特别重要的转变,开始与人接近,有人来,呼吸急促,摇尾巴大叫
银狐第二,第八代以后,加速驯化的过程,到现在,西伯利亚的银狐已经是第50代了。有趣的是,作为控制组,同样选取了最富于攻击性的银狐,片子中可以看到,仅仅是把手放到笼子前,就发动攻击了
银狐虽然是按照温顺的标准选取的,但是#幼态持续# 同样也被选择了出来,耳朵耷拉,四肢更短,尾巴也更大,最终是更可爱的外表。今天,那些温顺的银狐不光有够的温顺,同样有猫的独立个性。
#狗的自然史# 5)同样,狗也是狼的#幼态持续#,大眼睛,大耳朵,突出的前额等等,最终人类不在光用功用来选择,比如打猎看门(银狐,你能猜到的,开始为了毛皮),而是出现了完全按照外表来选择狗,按照片子中的说法,因为cute的外表激起了人类照顾的本能,最终成功的变成了寄生物种,就好像杜鹃鸟一样
#狗的自然史#无疑,今天狗是比狼要成功的多的物种,因为它演变成了人类的寄生物种,遍布于世界的各个地方。
其他的bagua也很有趣,第一个驯化的动物物种,人类狩猎没有狗很难,还有对于人类疾病治疗的贡献,因为狗的gene差异比人的个体差异要少很多等等
想起我的两只狗。
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小孩很脆弱,很需要保护,于是进化让成人对他们有怜爱之情,就逐渐形成了审美趋向——喜欢大眼睛小鼻子小嘴。这些竟然都是小孩子的特征。。长见识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真实无孔不入
狗会永远陪着你
事实表明更多的是狗狗和人类的相互驯化过程。狗对人类面部表情的感知研究表明,狗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动物更了解我们。最有意思的是,实验表明人类居然也可以单凭狗的叫声就能感知狗的情绪,狗狗也能理解人类的一些简单手势指令。看来狗狗与人类真是天然的朋友啊。8.3
really cool!
狗与狼的遗传基因99.8%相同。狼只会呜呜叫,而狗为了与人交流进化了发声器官以便发出各种不同的叫声。狗能分辨人脸、人的表情、人的眼神,记忆部分人类语言。聪明的狗甚至能进行抽象思维,与人类思维方式最相近。狼无法被驯化,狐狸实验证明狗是性情温和的狼群一代又一代遗传繁衍进化而成的。
对可爱的狗狗们多了一些了解~狗狗远比我们知道的聪明,只要用心与它们沟通~
狼和狗99.8%的基因是相同的,剩下的0.2%就是人和狗在万年前缔造的契约——狗进化出了温顺的性格、良好的交流能力,成为人最好的伴侣动物。而人提供食物。从世界上目前狗与狼的数量对比来看,狗在进化的路上完胜。结论:狗就是非常腹黑的狼。
❤
like dog
狗如何被馴化?請看片中俄國實驗。狗的智商多高?請看片中能認識物品、能感知情緒的狗狗們。總之,愛狗人士大推!
腐国人是有多爱狗狗啊~
再一次看到催产素的神秘作用,关于人和狗对于左侧认知的原因极为好奇。。。
如果人类没有完成对狗的驯化,人类就不可能进入文明社会。狗能做到黑猩猩做不到的事,他们与人类的关系很奇妙。
几时都系咁话:狗狗同外星人系人类永远的好朋友。
我还是不想让我家小狗舔我的嘴。。。。。
把狗狗这么可爱的物种来做这个严肃的科学记录有些太较真了对我而言。五十多分钟过得有些漫长,情节化好些但是BBC就是研究大神般的存在并严谨的上演着故事。那么实验蛮有趣的,苏联的50年研究对我震撼蛮大,物尽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才是鼻祖和大师!BBC此片做法就是纪录片的典范,片子很好没的说!赞!
oxytocin binding/biology of tameness/tamed silver fox - independent like cats, devoted like dogs
喜欢狗狗的可以看看
狗和狼它們基因99.8%是相同的,不同的0.2%差異是人類篩選導致進化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