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安的奥斯汀
我个人觉得把简•奥斯汀的原著翻拍得最成功的电影(不包括电视剧)是《理智与情感》,即使再挑剔的奥迷们看了也不会失望。这应该归功于两个人:编剧艾玛•汤普森和导演李安。
要把厚厚的原著浓缩到两小时的影片里,那么如何删减原著就是对编剧最大的考验了。编剧艾玛•汤普森真是一个才女,很难得地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既讲明白了故事,又很好地保留了原作的神韵。她在删减中还适当地添加了一些犹如画龙点睛的小细节,使得影片神采飞扬。那年的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给她实在是众望所归。艾玛•汤普森的出色还在于三十六岁的她成功地扮演了影片中年方十九的姐姐埃丽诺。
很多人感叹东方的李安怎么会懂西方的简•奥斯汀,真的,李安能拍好《理智与情感》,你敢说斯皮尔伯格能拍好《红楼梦》?(汗!偶在瞎扯啥呀?!)但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位朋友说:“其实把理性的埃丽诺与感性的玛丽安换进《卧虎藏龙》,无非一个是俞秀莲,一个是玉娇龙。”这位朋友的眼光真不是一般的锐利啊!
温斯莱特(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露丝的扮演者)的古典美和当时的年纪使她非常适合《理智与情感》中妹妹玛丽安这个角色,尤其是那段失恋后她在风雨中吟诵着莎士比亚,和过去的感情诀别的戏,深情自然到一点也不让人感觉有做作之态。
两位男演员的台词都不多,但他们的表现都很出色。演爱德华的是休•格兰特,最早认识他是在英国电视剧《待到重逢时》里,(很多年前央视的午夜影院里放过的,好看得一塌糊涂,那首主题歌也很好听,所以多年来偶一直伸着脖子等它重放,可电视台咋就一直不满足群众的渴望呢?!)那时候的休•格兰特青春无敌啊!后来看他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再后来看他的《BJ》,感觉他是那种什么角色都能扛得下来的家伙。《待到》中气质高贵的恶少,《四个》中浑浑噩噩的糨糊桶,《理智》中表面笨拙内心丰富的爱德华,《诺》中老实巴交的好男人,《BJ》中的花心大萝卜......这些角色各不相同、差异巨大,但休•格兰特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令观众过目难忘。
演布兰登上校的艾伦•瑞克曼就是电影《哈利波特》中斯内普教授的扮演者,我的酷酷的坏坏的斯内普教授啊!(两眼放光状ing),《理智》一片中他可是痴心一片的角色。
2 ) 体会李安导演艺术风格的入门之作,必看!
这是李安导演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同时也是唯一一部非他自己选材掌控剧本,受雇而拍摄的影片,再者又是一部文学经典。在这样的创作前提下,李安导演完全以职业导演而非“作者”的角色介入电影,这反而让我们在这部影片中可以更容易辨别出李安导演独特的风格。可以分享的心得体会很多,但这种拉片的观看方式,只有在影片放映过程中同步拆解才能体察到位,在此仅以文字简述要点,以备重温时回顾。
1 act is react。表演就是反应。这是李安在创作访谈中经常分享的一个观点。在他看来,表演最精粹的地方不只是居于表演核心位置的演员演什么,而在于围绕核心演员,对手戏演员给予怎样的反应。这是一种文学思维。文字的长处在于描写细腻的心理状态。作家在描述一个对话段落时,除了会写某某人说什么,而且同时会写那些没有说话角色的心理反应,以此建构人物之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价值立场。这在文学中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在电影中,由于没有对白,甚至连动作都没有,只是一个听众的角色,在视听语言上具有先天的弱势地位,因此经常被忽略。在实际拍摄中,为了节省布光时间,甚至有可能没有对白的角色,都不参与拍摄,或者只是作为一个道具给有对白的演员提供视觉支点。谁说话镜头就给到谁,谁有动作镜头就给到谁,这是常见的拍摄风格。但是李安不同,你可以看到他非常注重这些没有对白,只有一个表情,甚至连表情都只是在听,没有特别情绪倾向的角色。在多人对话的场景中,每个角色无论是否有台词,是否有关键动作,对他而言都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对话场域中的一个“位置”。这个位置本身就藏着丰富的信息。所以你可以着重关注一些群戏场面,李安的建构镜头(剪辑)的方式。他在对话过程中,会插入非常多的单人近景反应镜头,去强调这个听众角色的感受,而很多导演可能只会用一个全景去表现一下这些听众角色在这个对话场域中的位置即可。这是李安非常细腻的地方,他会精心研究对话场域中,每一个角色的心理活动,并在镜头序列中给予表现,从而引导观众感受这场对话所拥有的丰富立体的情绪。拍摄《色戒》一群姨太太打麻将这场戏时,据说每个演员都收到了李安非常详细的心理活动说明。观察李安在拍摄对话戏时(李安电影基本也是以对话性场景为主要情节推进方式),如何展示演员的反应,你就会觉察到他的风格所在。
2 利用空镜头的抒情感。寄情于景,是很多中国和日本导演非常擅长的表现方式。这是东方导演的文化特长,并非李安独有。侯孝贤是这方面的大师,他对空镜头的运用有时候非常有创造性,但有时候不得不说,近乎泛滥,直接影响到影片叙事的流畅度,让普通观众不免有沉闷之感。李安对空镜头的运用在于他很好的平衡性。他不会像侯孝贤一样,会刻意使用空镜头进行抒情,而是利用空镜头建构场景或完成转场时,发挥它的抒情功能。在李安影片中,你会发现,一个空镜头它既承担着完成建构场景或者转场的功能,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抒情片刻。他很会利用空镜头作为一个段落的“句号”。关注李安怎么使用空镜头,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东方导演如何在好莱坞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一个奇幻电影,非常需要有想象力的大全景空镜去给观众提供视觉奇观。西方导演在制造奇观时,往往是叠加视觉元素,用超负荷的画面信息冲击观众的视觉,但李安是利用中国诗歌的极简主义发挥空镜的抒情感受,通过视觉触发观众内心的情感涟漪。)
3在高调影像中塑造氛围的能力。摄影界常流传的一种说辞就是,拍的暗才能拿奖,拍的太亮,画面就没有视觉氛围。似乎创造影像氛围的独门秘诀就是拍的暗。事实可能也如此。很少有拍的通亮的影片能拿到摄影奖。拍的暗,确实可以使用的摄影灯光方案会很多,变化会很丰富。拍的亮就是一片亮,似乎缺乏变化。但由于李安立足的商业类型是“popular drama”,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剧情片,(当然他拍过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但依然可以看到他popular drama的基底,他依然是在这个基底上去混合战争、科幻、黑色电影、西部片等不同类型元素做混合类型片)popular drama的电影世界与我们普通人真实感受的世界距离很近,不太可能去建构与真实世界差异很大的电影世界。因此,李安的电影拍的都很亮。即使他混合黑色电影风格拍的最暗的电影《色戒》,与好莱坞很多以惊悚片、科幻片为基底的主流导演相比,拍的也比较亮。我觉得在整体偏亮的高调影像世界中创造视觉氛围非常有难度。如果你的类型不允许你拍摄一个暗黑的电影世界,但同样想具有出色的影像氛围,那李安绝对是你必须研究的一个导演。《理智与情感》中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角色在雨中与军官偶遇一见钟情的那场戏,是影片中一个重要的时刻。通过这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到李安的技巧。这个时刻发生在白天,白天比较难以塑造视觉氛围,通常的做法就是依靠天气影响视觉。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下雨。所以,李安不可避免也要选择下雨。这是一个一见钟情的浪漫时刻,通过下雨让天光变得昏暗肯定不利于去传递这种浪漫的情绪。李安这场雨拍的依然足够亮,演员都非常清晰,他制造氛围的方式,依靠控制后景雨雾的浓度。你可以看到,当军官抱起凯特温斯莱特时,浓雾缓缓消失了,他们身后的自然风景变得清晰可见,观众的心情也因此豁然开朗。在此仅举一个片段而已,即使不下雨,李安也拥有在高亮的环境中制造氛围的方式,而且非常自然。可以对比斯皮尔伯格的《紫色》,这部电影也是popular drama,而且是斯皮尔伯格第一次处理这个类型,你可以看到他制造气氛依然非常依赖他具有标志性的气氛窗光。室内内景经常可见一道氤氲在气雾中的直射光照入,光线造型很漂亮,但有时候跟环境相融后,显得比较失真。但斯皮尔伯格就比较依赖于这种气氛的处理方式,影片中随处可见。和斯皮尔伯格在《紫色》中的处理进行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李安的风格。我大胆设想,如果是李安来处理《紫色》,他可能比斯皮尔伯格拍的更加自然隽永。当然斯皮尔伯格拍的也不错,但影像的痕迹感还是很强。相反,如果斯皮尔伯格去拍《理智与情感》,我觉得他肯定拍的比李安差。对于他这种导演,我很难想象,他如何把维多利亚时代华丽的造型不着痕迹地融入英国的田园风光。
4 摄影机的镜头运动。好莱坞积累了丰富的镜头运动方式。如果你想研究如何在塑造情感为核心的剧情片中拍出漂亮的镜头运动,可以去研究斯皮尔伯格的《紫色》。他做的非常好,镜头在这种电影的世界里没有停止运动,但也没有因为特别的运动影响电影的情感表达。但如果你想研究,用更简洁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研究李安。他同样掌握好莱坞常见的运动方式,比如在建构场景时,如何通过摇臂从一个特写开始拉出整体环境,让观众既能看到场景的独特细节,又能感受到场面的壮观。可以看《理智与情感》中,姐妹一行人去参加聚会,镜头从一坨牛粪拉升到整个庄园。再比如镜头如何围绕人物走位完成他和不同人物之间的互动,《理智与情感》中也比比皆是。但李安的风格在于,他在运动中使用固定镜头。他在技巧氛围浓厚的好莱坞但不害怕使用看起来缺乏变化的固定镜头。大量的固定镜头在剪辑中就被运用到运动镜头之间。可以去体会他在两种镜头中切换时的节奏感。在《理智与情感》中,影片的前半小时,几乎完全是固定镜头,而且以中全景为主。这种侯孝贤式的台湾电影镜头,我个人觉得令影片的这半小时有点沉闷。不知道李安对这一部分当时是怎么想的。但半小时过后,运动镜头开始出现了,而且在运动中找到了固定镜头的位置。固定镜头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中近景。我觉得影片流畅了。李安后来的电影中对固定特写镜头的运用也非常多。镜头动静之间的节凑处理的很好。总之,李安的拍摄方式会比较省力。他不怎么依赖运动,而是以固定镜头为主,通过不同景别的固定镜头创造流畅的观感。(对比《紫色》和《理智与情感》,会更细节化的看到两位导演风格的异同。)
《理智与情感》看起来不算是李安的代表性影片,但如果想要抛去文本,深入体会他的影像风格,我觉得这部影片恰恰是最好的入门之作。
3 ) 爱的隐忍
看李安的电影,总是要感触到的词,就是隐忍。即便不全是爱情的题材,比如《绿巨人》也是积忍而发的伤悲满腔。爱的主题,比如《理智与情感》那样喜剧结尾,也难以消除人在其中,经受爱不能尽袒而煎熬着的烦恼肉身。更别说从《卧虎藏龙》到今年《断背山》,表现对爱的“隐忍”似乎大功告成。
总是要佩服被他调度下的演员,很能实现他要的东西。在《理智与情感》剧情最后,当EMMA面对意中人知道他并没有结婚而喜极而泣的泪流满面,凝噎失声,这样一个场景,唉…,我甚至觉得李安是最懂得奥斯汀的小说的人,他懂得小说作者写下这样的故事时,她的内心是如何的研磨了那个时代的绅士和小姐的细腻情感。奥斯丁的笔下主人公们对爱的来临,总是在那样的时代而束缚,在爱的面前,隐忍爱是一场多么艰难的个人的战争。在今天看来那其实是因为一张薄纸般的矜持而隐忍而可能会失去一个人,并可怕的输掉自己的人生(就像另外一个电影《告别有情天》)。也才看完同样奥斯汀小说拍的新《傲慢与偏见》,终于明白到成为一个名著,是因为它表达了人的感性曾经是那么一种难以救药的病症,代表了希望爱的纯美同时也难以逃脱时代特征给予的波折,酣畅淋漓的爱得来需要一个并不简单的过程,让这样一个过程牵动人心的是隐忍其中的压抑和伤悲。
东方传统是如何帮助这电影的,我不懂得,我只以为李安才算得上硕果仅存的奥斯汀笔下的英国绅士,李安很能懂得如何表现男女微妙情感恨怨如何发生,能把矜持敏锐的感性表现到要化成电影主角伤悲和激动的泪水,包括观众的。恋爱中的人必须要看的电影并不是那些轻松浪漫的喜剧,要更懂得爱,他们必须知道:恋人们说出的并不多于他们心灵所有的,那是因为总存在那些不了解自己和别人的部分,而这些,成就了使爱情善美感性深厚激颤的可能。
4 ) 你不要再哭泣,悲伤的泉
由著名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一片,将简•奥斯汀描写十八世纪英国女性爱情与婚姻的同名名著搬上银幕。导演通过镜头给我们展示了两对终成眷属的情侣,更是将当时妇女们的日常生活状况、聚餐、舞会和社交等各种场合完美复原,带我们回到那个充满钢琴曲、诗歌和爱情,同时婚姻又被金钱左右,显得格外现实的年代。
这部电影以其紧凑、跌宕起伏的剧情、凄美悠扬的电影配乐、演员们的出色表演,获得了第六十八届奥斯卡六项提名,虽然最终只拿到最佳改编剧本奖,但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著改编电影之一。由英国作曲家帕特里克•道尔(Patrick Doyle)执笔的原声配乐更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古典悠扬的音乐,配合李安导演独特的镜头视角,精确美妙地传达了剧中每个人物的感情。
影片开头,父亲简单的临终遗言介绍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他的太太和女儿们没有资格继承地产。马车从狭窄的街道跑过,穿过山林,载着前去继承庄园的约翰和太太费拉斯夫人,轻快的Particular Sum正是抱着小狗的女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她算计着丈夫的财产又出许多,不同意丈夫支付给自己继母和同父妹妹们那么多钱。
同样身为女人,也深知那个年代的女性不能自己赚钱,只能靠着父亲和丈夫的财产。势力的费拉斯夫人当然不会去关心和她毫无关系的女人们的生活,她只在意诺兰庄园里面的银器数量,不会去关心妹妹们没有嫁妆能否找个好人家。
My Father's Favorite这首曲子可以说是诺兰庄园的主旋律,贯穿了所有发生在庄园里面的事情。
感情一向外露的二女儿玛丽安在承受丧父之痛时,独自坐在三角钢琴前,弹奏着这首父亲最喜欢的曲子,幽暗的房间,只有从窗外射进来的光线,照在女孩苍白的脸上,忧伤的表情无以复加,她肆意表达自己的悲伤。
母亲在失去丈夫后,又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她不断地哭泣,烦躁地收拾行李;最小的女儿玛格丽特选择躲避大人来排遣感情;唯有理智的大女儿埃丽诺知道生活不会因为悲伤而暂停,泪水与躲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她得寻找合适的房子,她得安慰母亲和妹妹们,还得解散佣人,包装礼物,礼貌地和来接管庄园的客人交谈等等。
小女儿玛格丽特是原著中没有的人物,但是在电影中她是个不可或缺的小机灵鬼,在促使绅士和姐姐们之间的感情上,起到了天真无邪得推动作用,正因为她年纪小,她的话是童言无忌。
爱德华机智地帮助埃丽诺找到了躲藏的玛格丽特,并让她自己从书房桌子下面出来,这个常常被姐姐们忽视的小妹妹,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埃丽诺就此开始对这位智慧、稳重、英俊的男人有了点特殊的感觉。
埃丽诺独自伫立在门前,听玛丽安弹琴,还是这首父亲最喜欢的曲子,她不禁潸然泪下,这是理智的埃丽诺为数不多流露自己情感的镜头,爱德华慢慢走近她,递出自己的手帕。广阔美丽的诺兰庄园,毛绒绒的羊群散布在平整的草地上,两人的感情就如同这首曲子,行云流水,非常合拍。
“爱情是幻想还是一种感觉,不,她是纯洁真实的永恒,她不像艳丽的花朵离开青春的枝干就会凋谢死亡,她在不毛之地也能无忧无虑的生长,不需用甜言蜜语来驱赶忧伤,” 玛丽安念着诗走进姐姐的房间,昏黄跳动的烛光,富丽堂皇的房间,女孩子们干净的睡衣,蓬松的羽毛被,一切都是那么温暖,这便是爱情到来时候的感觉。即便是即将离开习惯了家园,即便是往后生活的费用无比的紧张,但是一切都还有希望,因为生活中有了爱情。
然而,埃丽诺对与玛丽安的问题,她仔细揣摩着每一个用词,虽然对方是自己的亲妹妹,她的如盔甲般的理智使她的回答相当得体,但是稍显冷淡,或许她是想等待一切都尘埃落定的那一刻再表达出来,任何没有确定下来的事情都充满变数,日后的玛丽安便是这样的例子,把自己的心过于外露,换来的是伤害。
分离的时刻终于到来,一家人驾着马车前往德文郡,这首忧伤的Devonshire带来的阴霾情绪却被热情的约翰爵士和詹宁斯夫人一扫而空。他们好客,甚至有点讨厌,对于他人的小秘密千方百计想要打听来,随时随地开他人的玩笑,但他们心地确实善良的,自己的女孩都出嫁后,人家的女孩的婚姻问题就成了他们的问题。不过他们也道出了乡下与城里的区别,方圆数里并没有追求者。
的确,Not A Beau For Miles响起,玛格丽特没有了华丽的树屋,只能在泥巴里面玩耍,埃丽诺自己晾晒衣服,只能在家里的小水盆里洗头发,没有佣人调出合适的温度,不是太凉就是太烫。母亲在窗户后面静静打量着窗外荒芜的景色,她在担心女儿们的出嫁问题。
和过去的宽阔的诺兰比起来,这座小别墅破旧不堪,前后反差甚大。
《你不要再哭泣,悲伤的泉》(Weep You No More Sad Fountains)是英国诗人诺顿的作品,帕特里克为玛丽安量体裁衣谱出了这首歌,理所当然成为了玛丽安的主旋律。
玛丽安在餐后为众人弹唱这首曲子,中途到场的布兰登上校被这天籁之音深深吸引,对于有过经历的上校来说,美丽女孩的动人歌声仿佛抚平了他感情道路上的艰辛,吸取他灵魂的疲惫。悲伤的泉在哭泣,但已经睡了的爱人却看不到,仿佛所有的人都睡了,无人能看见受伤者流血的心。这正是大胆找寻爱情的玛丽安日后所必定受到的伤害。
布兰登上校和约翰爵士坐在一起擦拭猎枪,约翰爵士一个劲儿的劝说上校放开自己的感情,主动去追求玛丽安,此时背景音乐响起,放慢了手中的动作,一字一顿地说,“这样是最好的!”每一个音节都非常清晰,他不仅是在回答约翰爵士,更是在坚定自己的心。
接着上校孤身一人走在芦苇丛中,手里的芦苇竿无意识地挥动着,他孤身一人,只有一个背影,只有一条忠实的黑色猎犬紧紧跟随。
All the better for her就是布兰登上校的主旋律。这个有过悲惨爱情经历的男人,比玛丽安年长许多的男人,尽管从他遇到玛丽安便喜欢上她。但他一直默默的守在她的身边,关心着她们,芦苇荡里,他及时递上小刀;他会温柔地把她扶上威洛比的马车;尽管自己一次一次遭到决绝,受到伤害,但他仍然会在她难过的时候,送上一些负心男人的卑劣事件,努力减轻她们的痛苦。
正是这高贵的品格,让他最终赢得了女孩。
熟悉了乡间的生活后,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渐丰富了起来,玛丽安在一次散步是崴了脚,高大英俊的威洛比先生送其回家,两人陷入了炙热的感情之中。Patience 响起,埃丽诺独自坐在床边,抚摸着爱德华的手帕,镜头一转,玛丽安给威洛比画像,身后的牌桌上,上校暗淡地注视着他们。
埃丽诺独自忍受着离别的痛苦,还要为吃不起牛肉的生活苦恼,玛丽安大胆地爱着,甚至丢开了淑女应有的理智。还有一个令人讨厌的露西,她不断地和埃丽诺谈论爱德华,一再强调这个男人属于自己,满足自己虚荣的心理。
这时候,所有的痛苦,都是埃丽诺独自承受着。她还得担心玛丽安的名声。
舞会上,一曲欢快的Willoughby,玛丽安却发现了她朝思暮想的威洛比先生即将迎娶另一位更加富有的小姐。回到家里伤心欲绝,也终于知道了姐姐的秘密,爱德华与露西有过婚约,姐妹俩抱在一起痛苦,准备离开令她们碎心的伦敦。
在帕尔玛先生的庄园,玛丽安独自一人走上山坡,远远眺望威洛比先生的庄园,天空下起了暴雨,玛丽安金色的卷发,就是曾就被威洛比着迷的剪下一缕的秀发,被雨水打湿,贴在苍白的脸颊。
她对着庄园,念出初次见面时,两人最喜欢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一百一十六首,“别让我相信两颗真心的结合会有任何的障碍,如果爱能够改变,能够随着风向而转航,那便不算是真的相爱,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面对暴风雨却毫不为动……”
磅礴的Combe Magna响起,如雨水一般,似狂风一般,带走着玛丽安的爱情,在那个年代,淋雨需要的是不惧死亡的勇气,因为任何的感冒发烧都可以夺取人的性命。
To Die For Love,玛丽安为爱生病,差点死掉,上校在此期间,就如同她的亲人一般,表露出了极度的恐惧与不安,他在她的病室外面踱步,埃丽诺一直守在妹妹身边,不断的祈祷着,希望她能康复。当然,她一定会康复,她这段接近死亡之旅,只是在为自己的爱情、曾经的无畏、没有理智的爱情送葬,只是这次重生之后,她恐怕没有什么可以剩下了。
她知道自己会接受布兰登上校,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只需要初愈醒来时的那一句“谢谢”。
“虽然海上依然恶浪翻滚,吞噬着大地,而大地却不再受损,因为任何东西,不管它来自何方,都会被潮水带向彼方,因为什么都没有失去,但如果细细找寻,还会找到什么呢?”布兰登上校伴着There Is Nothing Lost的曲子,读着莎士比亚的诗。
她宁静地微笑着,不会再像从前那样,过多去在意朗读时候的语气,她接受了宁静,选择了并不如火般炙热的爱情。
玛丽安用上校送来的钢琴,弹奏着Dreame,曲调平缓轻柔,但却掩藏不了其中淡淡的忧伤。爱德华也送来好消息,得知他依旧单身的埃丽诺,再也控制不住感情,放声痛哭起来。最终,两对有情人结合在一起。结婚也是这个音乐,一个喜庆的画面却配上了忧伤的音乐。是导演想对我们传达他的感受吗?
理智和情感是和谐的共存,才是甜美的爱情。相信他们他们婚后的生活,也将会像上校抛洒向天空、反射着太阳光芒的硬币,闪闪发亮。
再来说说演员。要说一个优秀演员可以提升电影的票房号召力,这话一点都没错,我就是因为喜欢上了阿兰•里克曼才了解到这部电影的,在它上映后的第十个年头。
几乎在阿兰所有参影的电影中,他的镜头总是被删减了很多,据说本片中应该有一大段的上校对玛丽安的表白,很遗憾最终被导演剪掉了,而且没有留下资料,所以在如此流行DVD赠送删节片段的今天,我们依然看不到那一段经典场景。在《侠盗罗宾汉》中,演技精湛的阿兰成功塑造了剧中那位神经质的郡长,还有《虎胆龙威》第一部里的恐怖份子,最近更是在大红大紫的《哈利波特》系列中,成功塑造了斯内普教授这个角色,作者罗琳都承认,阿兰的出演让她增加了对斯内普教授的了解。
饰演埃丽诺的艾玛•汤普森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她是本片的编剧,本片在第六十八届奥斯卡中获得最佳改变剧本奖,完全该归功于汤普森。只是她的年纪比书中的埃丽诺看上去大了不少,除了和休看上去不太般配之外,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的发挥。顺便提一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神经兮兮的占卜学的那位戴着大大的眼镜,说话一惊一乍的特里劳妮教授也是汤普森扮演的,真是实力演员。
凯特•温丝莱特美得相当古典,当年她接拍电影的时候才19岁,更惊喜的时,电影中的歌曲更是她自己演唱,相当不错啊。精致脸庞,盘在头上的卷发,脸颊微微左侧,俨然是油画中的恬淡少女。
我虽然一直不怎么喜欢休•格兰特,不过我承认他是爱德华的合适人选,格兰特的青涩演技正好表现了这样一位腼腆、体贴、有责任感的男人。
最后,我觉得中文配音版本相当精彩。
OST下载:
http://www.wramag.com/52cr/read.php?16
5 ) 可贵的理性
建议所有未婚的,并想要结婚的男性女性,都要看一看简奥斯汀的小说或者电影.
前段时间工作那么繁忙,每看到由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还是会忍不住, 一直看下去, 哪怕已经很晚了, 明天要上班. 剧情很平常, 就象你邻居的老人向你说故事一样, 精彩在于它的台词, 对人物细节的刻画, 无一不透露人生的智慧. 时间虽然过去了那么久, 很多东西都日新月异, 但唯一不变的是人性. 正是这一点, 让她的作品日久弥新.
对于另一半的选择,不管你是最终要不要结婚,都无疑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选择之一. 对女性来说, 甚至被赋予第二次命运的意义. 第一次,是你的出生. 第二次, 是你的婚姻. 遗憾的是,从小到大, 我们都几乎很少接受这种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婚姻相处的艺术,选择的艺术,只能靠自己从自己的父母亲,身边的人自学或者自己去摸索.
男生还好一点, 女生因心理生理的特点,则从小被宽容,被引导, 普遍更加得情绪化, 更加感性. 简·奥斯汀最宝贵的一点, 是向广大的女性朋友指出理性的可贵. 用用你的脑子去思考问题, 而不是凭感觉一相情愿的以为对方怎样, 这个世界怎样. 婚姻怎样. 整个世界不会以你的个人意志而改变. 特别是不要被对方的外表, 甜言蜜语所迷惑.
反之, 对男生一样, 要不然就会落得老婆跟人私奔的下场. 私奔,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是很恶劣, 丢人的事情, 整个家族都会以此为耻. 现代的社会环境虽然已经比过去宽松很多了, 但能避免的伤害还是尽量避免吧. 作为普通的个人, 要接受的困难挑战已经不少.
这种可贵的理性, 帮助你make a good choice and make a right decision. 当你长大成人,就要独立的面对这个世界的残酷和危险. 学会正视困难和挑战, 不做任何幻想, 认识自己, 认识人性,依靠自己, 做出选择,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选择的后果.
简·奥斯汀是个现实主义的理想者.看她的作品,你总是很庆幸,女主角男主角也许会有一段短时间的迷失,但最后总能发现真爱,并与真爱结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 现实与理想的平衡.所以,琼瑶的小说能迷倒一代人, 但简·奥斯汀的小说却能成为经典, 受到几个世纪后的人们的喜爱.
什么是真爱呢,
"没有委身的爱都是自恋,不能把金钱给出去的爱不是爱,不把时间给出来的思念不是思念,不说出来的同情,不是同情。
爱妻子的意思,就是和她在一起。"
引用南方周刊的撰稿人,影评人王书亚的话,这就是真爱,付出时间,关心,金钱, 取她做妻子, 尊重照顾她的感受,善待她的家人.这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你就能一一体会到.
说的严重一点, 所有追求爱情幸福,婚姻幸福的人,看看简·奥斯汀的作品吧.
6 ) 幕后花絮
片中原本有一场休·格兰特和艾玛·汤普森的吻戏,但后来被删掉了,因为汤普森写这个场面仅仅是因为她想吻休·格兰特。 据艾玛·汤普森回忆,当拍摄片中布兰登上校(艾伦·瑞克曼,他还演过《哈利波特》里的斯内普教授)骑马走近埃利诺和玛利安时,很多次的拍摄都被马给搅坏了。因为那匹可怜的马得了胃胀气后来同期声经过处理去掉了那些放屁的声音。 剧组人员不得不经常跟英国那变幻莫测的天气作斗争。 电影是1995年4月19日开拍的,而艾伦·瑞克曼1995年5月1日才加入剧组,他第一天上戏,却出现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完全一头雾水。 当哥伦比亚公司把艾玛·汤普森的剧本拿给李安时,他还从没读过任何一本简·奥斯汀的小说。 《理智与情感》是李安第一次拍大联盟的片子,第一次和真正的明星合作,也是第一次和如此专业成熟的班底合作。他不仅要和演员斗,还要跟摄影斗,每个人都是学富五车、阅历过人、伶牙俐齿的,用他的话讲:“我一直在‘挣’我的权威”。
本来书我就不喜欢,我不明白为什么一群乡下女人找丈夫也能成为名著。好吧,whatever,估计那个时候的英国人没什么其他事情可做。本来可以一个半小时解决的电影,拖了两个多小时。嗯哼。
看到一半就想起了《傲慢与偏见》 简 奥斯汀内心有一种未了的情怀
奔放再奔放,最后安静下来;隐忍再隐忍,最后爆发出来。
英雄救美不可信,绅士温情方为真。……“某些程度上,我可能比今天的英国人更懂得十九世纪的英国,因为我自己几乎就在这样的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当然,冷幽默感,体统观念,以及社会规范是不同的。但自由意志的社会压迫的本质,我成长于斯。”——李安
啊,我真是喜欢这种中年美大叔和小loli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桥段呀。。。
【B】最后,情感至上的妹妹懂得了理智,理智至上的姐姐释放了情感。
说变心就变心 哪能是真爱
此生得一上校足矣
想象不出来是李安拍的
“既然你去不了大自然,我把它带来给你了” 原故事太棒,剧本改编太棒,双膝献给简·奥斯汀和艾玛·汤普森,看的过程甚至都会忘掉这是一部“李安”导演的作品。角色众多、轮番登场、好戏连连,爱在英伦庄园下缠绵蔓延,真心会如意、隐忍有转机、等待换回报。“爱是炽烈、是燃烧”
每个角色都诠释得十分到位,能让人内心恬然的影片
温肥在雨中背14行诗的镜头太美了
我始终觉得理智与情感比傲慢与偏见好看得多。(Grant在这里时不时有种张宇的即视感...
李安从来就不是一个天才,天才也大多不屑于探究普通人的情感。他只是一个极其“人性化”的导演,用他温和与包容,细腻而深刻的语言逐渐打动你,让你明白“人性”的真谛。
每一个段落都拍出了极度饱满的情感,絮语与尴尬是无比零碎的内容,但反而比推动故事的关键情节更好看。想到是一个华人导演上升时代的作品,更五体投地了。
那时的温丝莱特年轻,迷人,有着最单纯的美丽。受过爱情挫折的上校站在门外注视着优雅的玛丽安弹钢琴唱歌,专注,深情,这一幕真是美好。
“Emma不仅在电影里做演员,剧本也是她写的。那年,她凭此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奖典礼上她假奥斯汀小姐之口评点众生,睿智迷人。奥斯卡从来不吝啬它的灯光,因此在舞台上Emma Thompson不需要用十四分钟的时间来铺垫她的风华。而Kate Winslet那时年轻的不可思议。”
真是只有中国导演才能吧简奥斯丁拍成八点档啊。艾玛·汤普森编剧,真牛。李安老师确实拍了一部“优等生电影”,处处精到挑不出毛病,尤其细节调度真是完美,或许这样才显得匠气太足。说来要拍红楼梦还是得请李安。
最成功的一点,李安立体化了"Sense"和"Sensibility"这两者的形态。而姐妹间纯粹的感情连结使二人共同渐趋中值,这其中的情感涌动异常动人。汤普森最后那一哭诠释得完美,一扫之前偏重的舞台感,精彩极了。
原作反复阅读过多次,今晚才第一次看了电影。我想要的终身伴侣便是布兰登那样其貌不扬、稳重宽厚的守护型的老男人。何况这次还是斯内普呢(≧▽≦)【我又花痴了】~最后一幕婚礼时小感动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