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故事(1996)

爱情片法国1996

主演:梅尔维尔·珀波阿曼达·朗格勒格瑙西蒙奥蕾莉亚·诺林Aimé LefèvreAlain GuellaffEvelyne LahanaYves GuérinFranck Cabot-David

导演:埃里克·侯麦

播放地址

剧照

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 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2 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3 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4 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5 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6 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3 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4 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5 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6 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7 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8 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9 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02

详细剧情

  贾斯伯(梅尔维尔·珀波 Melvil Poupaud 饰)来到布列塔尼亚的海边小镇度假,在这里,总是独来独往的他结识了餐馆招待玛戈(阿曼达·朗格勒 Amanda Langlet 饰),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贾斯伯告诉玛戈,他和一个名叫琳娜(奥蕾莉亚·诺林 Aurelia Nolin 饰)的女孩相约于此,玛戈对此一笑了之不置可否。在一场舞会上,贾斯伯遇见了野性美女苏兰(Gwenaëlle Simon 饰),对她一见钟情,苏兰也对这个能歌善舞的小伙子心存好感。虽然玛戈心里不是滋味,但表面上她大度的祝福了这段感情。贾斯伯邀请苏兰共赴他心目中的梦幻之岛,没想到姗姗来迟的琳娜出现在了他的眼前。梦中情人的出现让贾斯伯无比欢欣,很快就忘记了和苏兰的约定,可是琳娜的性格如这个夏天一般多变,此刻还风和日丽,下一刻便已下起瓢泼大雨。苦恼的贾斯伯只得去向玛戈倾诉,但心怀爱意的玛戈也无法给予他更多的帮助。  在这个充满了激情和艳遇的夏天,徘徊在三个女孩之间的男孩究竟会怎样面对自己的感情呢?

长篇影评

1 ) 雷娜、玛戈和苏莲

——我想这海岸如果有一个名字,那就叫青春。
当这部片子看到后半,突然觉得心底深处的弦丝终于被一根从影片一开始就悄然坠下的羽毛拨响——是的,卡斯巴,便是我,以及所有男人们年少时的形象。

雷娜
——我们都曾那么热烈地爱着雷娜啊!
卡斯巴无望的等待,她走了,没有留下任何的音讯,一切的开始,一切的结束,一切的再度开始,一切的再度结束,都是偶遇。遇到了,订下下次约会的时日,于是这段爱情故事便展开了。离开了,这段故事就结束了。
卡斯巴在这漫长的等待里开始叛变自己的爱情,如果在某个时辰,雷娜再不到来,他将和苏莲,或者玛戈一起去度假,结束这段早已干涸的爱情。然而雷娜回来了,恰好“及时”回来了。于是卡斯巴再度陷入了迷茫。
是的,如果不承认卡斯巴就是自身,很难感受到他对雷娜的不舍。甚至会轻易说出“这样的爱情,还不放弃么”这样的话。诚然,在这世界外围的镜头,侯麦只是纪录下这些镜头,只是完全的呈示。
是的,我们谁不为雷娜痴迷呢?为这个可以很容易就伤害到我们的雷娜痴迷呢?仿佛爱情就是这样,弱者着迷于强者。在青春的海岸,那么多姑娘,我们看不到苏莲、看不到玛戈,只看到这个看似“不值得”我们喜欢的雷娜。
还记得雷娜冲着卡斯巴发脾气的样子,处于局外的“我”可以轻易说出放弃这样的打算,甚至是决绝的。可身处其中的“我”依然着迷于这样的雷娜,并将自己的一切宽容都给予她,相信我们之间终究存在爱情。

玛戈
与一个朋友一同看的这部影片,看完后,他说:“我就想找个玛戈这样的”。
只是在一个不经意的场合遇见,服务生的表面身份完全掩盖住玛戈的哪怕一点点内在的爱情。直到再一次相遇,玛戈打招呼的一刹,我也跟着卡斯巴愣了一下,这是谁呢?我认识么?
直到玛戈自身缓如流水般的陈述,服务生身份下的庞大内涵才得以展开。高学历这个华丽的噱头我是不想探讨的,玛戈内心那种如深渊般的爱情展现出来——是的呢,那些喜欢过我们的人,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你很难去了解,甚至不懂如何去了解,甚至在没有这些内涵展开的时候只是简单把她当成一个普通的理所当然存在在自己生命里的没有交集的服务生一样的角色了呢?
玛戈无尽的爱情,在这个夏天统统展示给了卡斯巴。那些沙滩上、小径上、断壁上、岩石上的散步,那些无微不至的关怀——是的,我们都亏欠于这样的人,虽然玛戈并不像卡斯巴那样低下地以目的为前提地寻求卡斯巴的爱情。
于是,玛戈给出了时间。卡斯巴的离去,一切结束。男朋友即将回来的理由是不是谎言也无从寻就了,但是她为自己的感情赋予了高于卡斯巴的涵义——她希望的是爱情,而不是掺杂了任何杂质的情感。
可是,我觉得,卡斯巴并无法与玛戈在一起。相对于玛戈来讲,卡斯巴就是她的雷娜啊。来去自由,想找她的时候跑到楼下就可以,不想见的时候打个电话就可以。卡斯巴宛如雷娜般折磨着玛戈。
如果是“我”,选择了玛戈,必然是对她最大的伤害。所以,片子中惟一一首不是由演员演唱的歌曲,大师毫不吝惜地送给了玛戈。而这,这是“我”所能给予的最大的歉意。

苏莲
第一次不做那个;就去那个地方,去还是不去。
如果我要选择一个姑娘,我会选择苏莲。
这是一个热烈的姑娘,似乎奔放,似乎爱欲可以燃烧天际。连玛戈也为她爱的能力深感妒忌。写给雷娜的歌,以玛戈为灵感写出的歌,从苏莲的嘴里唱出来。她唱得那么饱满,那么饱满。连苏莲的圈子也对他接洽得那么容易,手风琴比吉它更出彩的演奏似乎可以为这场浪漫的爱情添加更多的祝福。
然而苏莲却又最像歌曲中海盗的女儿的形象。与她的爱情必然是轰轰烈烈,轰轰烈烈地开始,如果必定要结束,也将是轰轰烈烈地结束。和她恋爱,太冒险了。
但是,这却是三段感情里最平等的一对。双方都必须为对方放下一切,以往的那些不舍都必须放下。苏莲踹掉了自己的男友,而卡斯巴也必须选择离开雷娜。
“必须去那个地方,别的地方我不去。”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是的,严肃。她不需要怯懦的爱情,不需要不敢决断的对象。是的,等卡斯巴做决定,自己做决定,这之间可以有很长的路要走。两个人可以在一种将伤害降到最低的可能下去处理这份感情,不管是在一起,还是无法在一起。
但如果这样,苏莲就不再是苏莲,而是纵容卡斯巴的玛戈。她不能容忍卡斯巴自毁性质的对安全感的诉求,对其它生命要素的眷恋。如果卡斯巴真的与苏莲去了,那卡斯巴这个夏季最具操作性的性行为就有可能发生。即使之后是离散,也能够满足这狭小的私欲。
但是“我”知道,如果“我”选择了和苏莲一起去,那我就必将做出彻底的决断。大师对于卡斯巴寄予的爱永远没有断掉,“我”不是他镜头下被玩弄的角色,而是被真实拍摄的被寄予无比的爱的真实的“我”。

结束语
当出游的日子终于临近,当卡斯巴必须在雷娜、玛戈和苏莲之间一定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当我也怀着失望与希望以及好奇准备看大师揭示答案的时候,一切戛然而止。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借口帮助卡斯巴逃离了这一切。
镜头不再像开头时随着卡斯巴一起从船上下到码头来,而是停在码头,目送卡斯巴离去。这个镜头禁不住让我想拍自己的大腿叫绝。于是,这个镜头和海岸的的名字才逐渐明朗起来。是的,这里是我们每个人都曾必经的青春之地。
卡斯巴在这个夏天之初对玛戈宣称,他确实编造了雷娜的真实存在,他将在此处寻找假期恋人;但最终他却两手空空离开这座青春的码头。是的,时间的船体毫不留情地将“我”带离这已经不属于我的时光。
在最后停滞在码头的镜头中,我看到大师毕恭毕敬将选择的权利交到我的手上,或者说是悄悄放在了我的手边。如果是在若干年后才邂逅我内心的“我”,我想也许我会泪流满面。

2 ) 夏日情人:一份短暂的亲密

观后感记录

大量剧透,没看电影的你反正也看不懂, *′∀`)′∀`)*′∀`)*′∀`) 话痨电影,字多图多预警。

部分重点摘要:

1.看过电影后梳理了自己脑中存在的男女交往逻辑:首先预想交往条件是我们双方都是单身,处在空窗期,不存在致命的感情纠葛,不存在其他的暧昧对象,同时要求对方同样如此,我们视之为默认常识,总的来说关系层级里就只有三层:普通朋友——异性朋友——男女朋友,但这里剧中展示了国外20世纪就存在的关系层级:普通朋友——异性朋友——情人——男女朋友。

2.假如自己是男主,我应该会只爱玛戈!

3. “赞美”:原来在亲密关系里这么夺目,被对方吸引是一种赞美,包容很多人不喜欢的缺点是一种赞美,被接纳、允许自己和对方敞开心扉也是一种赞美,还有可以一起说那么多废话也是一种赞美 。

4.诚实且自在是感情里最舒服的状态。

5. “第二次见面的缘分”: 是谈恋爱的年纪,但是如果不是联谊或者特别强调交友的场所,人们的需求范围就会变得很杂乱,就算是有机会得到“第二次见面的缘分”,你也猜不准对方是否有这个需求 。

6.“存在与死亡”:别人以为我讨厌他们的愚蠢,其实是他们不能把我正确的分类,他们对我的认识特别敷衍,我在他们心中毫无存在感,我没有被重视。

7.没有伴侣的人不自在的原因:不具备一段关系推进的忍耐力,或者说是感情需求的急切度过大,没有女朋友,人就特别想把情人变成女朋友,没有情人, 人就特别想把异性朋友变成情人。


………………………以下是最开始不知道怎么写的碎碎念……………可以直接跳过……………………………

电影一直都是很好的参照对象,这篇观后感酝酿几天了,断断续续的还没开始汇总,一般让我有记录念头的事物,总是希望自己不那么快忘了或者让它真正的属于自己,通过这部电影我第一次了解到了“夏日情人”这个名词的概念,拓宽了自己看待男女感情存在形式的眼界,同时也反思的发现了自己目前收获的感情数量与多少,看完电影的第二天心境就得到了微调,意识到能和自己交换故事的人太少,我要学会珍惜,于是跟之前存在一些小矛盾和隔阂的两位朋友重新和好了,对此有必要进行一次更为深刻的记忆和体会。
这又是一部话痨电影,喜欢的不得了,同时这也是自己第一次看侯麦的电影,以前也经常看见别人说通过调色来认侯麦,也模糊的记得有很多我喜欢很久的导演形成最终风格都是受了他的较大影响而成的,但最开始自己也只是被这部电影的一些剧照吸引,被演员的颜与颜的组合吸引而来,通过照片就体会到了某些总是吸引我的感觉。
过程中的感受是轻松的,就连这种轻松,看完后都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一方面肯定归功于导演的叙事节奏和故事本身的起伏大小,但更多的应该是剧中人物的气质与性格特别的柔和,特别不要脸直接表达就是男主的脑回路跟我几乎完全一致,女主(玛戈)的性格和外形特别戳心,那种极强的代入感与共鸣真的很久很久没有体会到了……
其实写到这里,看着自己小本子上写的一些草稿和摘抄,我还是没有做决定我要怎么来整理自己想说的一些观点,请各位原谅我这个思路不清晰罗里吧嗦的人吧!哈哈哈~


总的来说,喜欢的是这部电影对男女情感关联的一次深刻美好的展示,并不是其中完美脚踏三支船的男性快感,而是过程中,侧重于男主在纯爱氛围中,“美好单纯”的心态去解决感情过程中,有关“我到底爱不爱她?我为什么会爱上她?我到底有多爱她?我到底最爱谁?”等等一系列,特别纯粹的困惑。我还喜欢电影给我呈现的一种特别清晰的两性情感的自然递进,其中还夹杂着主角们个体性格对待自己的深刻认识和对待感情的不同看法,自己通过宏观的观察,看见了自己以前不曾存在的“关系层级”和“交友目的性”的一些盲区和收获,还体会强化到了一些与异性相处的乐趣来源和方法。所以要记录一下。

最后决定按照男主和女主(玛戈)的多次见面主题来开展话题以便梳理它们,PS:并不讨厌片中另外两位女性,只是只想聊玛戈而已。


第二次见面——时间与情感&"第二次见面的缘分"

故事从七月十八日开始,八月六日结束,用十个手指自己数了两三遍,一共是二十天,之所以特意把具体的天数拿出来,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有的时候两个人相处的时间长短与他们的感情深浅关联并不大,单纯从时间这个维度来看的话,因为时间的重量本来就是因人而异的,这个大道理就不细说,只是这里有几句一直没机会给好朋友聊到的一些话,我们的感情真的很小,而且这是我们各自双方的责任,小的我很担心它会消失,很没有安全感,在这我再一次反省自己的问题,自己本身也把感情看待的太过单一,以前认为我跟你们不会去发展更多的关系,而且双方也没有那个意愿来发展它,我就没必须跟你培养这份不清不楚的感情,于是我也变得自私,狭隘,冰冷,现在来看一份不温不火的感情真是难看,自己委屈拘束的样子真的让人讨厌。一点都不大方,不潇洒。

说回电影,玛戈真是好,全是都是宝,她看见自己的菜就主动,虽然需要一点缘分,但那也只是常见的“第二次见面的缘分”,以前从来没注意过这个缘分,有的人只是在人群里看过几眼,如果大家都相互印象良好的话,第二次偶然重逢确实会变得特别神圣和幸运,因为它本身也确实是小概率的事件,再加上现实的场景中,很少存在允许单纯相互吸引的空间,没有这么纯粹的偶遇吧。后细想这个“纯粹空间”好像还跟自己的年龄和需求有关,比如中国的高中校园,不说高中就算是大学,是谈恋爱的年纪,但是如果不是联谊或者特别强调交友的场所,人们的需求范围就会变得很杂乱,就算是有机会得到“第二次见面的缘分”,你也猜不准对方是否有这个需求,现实中话题就先这样吧,说回玛戈,喜欢她第一次主动出击时的自信与大方,“请坐”“去拿过来”恰到好处的幽默 “诡异吗?你觉得我像女佣?”,之后轻松的聊到了自己的感情过程与收获,完全没有顾虑的聊到前几任男友,之后就约男主明天出去一起玩了,简直不要太主动,干净利落,自己也发觉了这个点,最开始互相有好感的前提下,轻描淡写的聊几句沉重的话题,对方也不会觉得特别沉重,说多了沉重的话自己也会觉得不合适了。


第三次见面——开始时大家都会投其所好

自己也喜欢和人说话,特别是刚刚认识的或者第一次见面的人,很在意他们脸上的细小神情,有好感和无感的表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也会慢慢的意识到人们相互吸引,总需要几次固定的“面谈”,通过一些小的默契,一些小的共识,来透露着对对方的好感,你跟他总有一些类似的说话语气,而且最开始的大家都会“投其所好”,完成自己与对方最基础的交流,到达我们互相是认识的一个关系位置,比如剧中玛戈第一次载着男主出去玩,车上的几段对话,在各抒己见的同时,有默契有同步,都特别的专注,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知识结构很重要吧,以前天天听人说羁绊,自己却对此迷迷糊糊,现在明确了一点,每次和别人去一个地方玩一天的经历就是一次羁绊。

玛戈回来之后又向男主提出了请他吃晚餐邀请,男主又回避了一下,性格所致吧,特别喜欢玛戈这里这个回头,无以言表。


第四次见面——夏日情人

男主侧面的说出了一些他前两次婉拒的缘由,如果是我,我应该也会在这个时间点把这些情况告诉给对方了,但是这里的一个很大的逻辑区别就出现了,只针对我身边的朋友和自己,梳理一下自己的男女交往逻辑:首先预想交往条件是我们双方都是单身,处在空窗期,不存在致命的感情纠葛,不存在其他的暧昧对象,同时要求对方同样如此,我们视之为默认常识,总的来说关系层级里就只有三层:普通朋友——异性朋友——男女朋友,但这里剧中展示了国外20世纪就存在的关系层级:普通朋友——异性朋友——情人——男女朋友。

多出来的那个关系层级,特别冲击我,国内的意识对待情人的看法只有,炮友/小三/插足者/外遇等等恶劣的鄙夷形象,对于剧中所有人都默许的纯粹美好的情人关系也第一次体会到,可能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侧重道德批判的社会氛围里,逐渐的把这层关系完全的丑恶化了,外国的意识形态里是接受这种“短暂的亲密关系”存在的,虽然玛戈有男朋友却也在找夏日情人的举动,对于自己是出格的行为,但她并没有“劈腿”的念头,她会最终选择,结束其中一个。而且她全程都是理智的,独立的在为自我考虑,她也只是在思考和另一个的感情,是在准备结束时的合理打算,所以也可以归纳到“短暂的亲密”里。


第五次见面——继续聊情人&个体与群体

这里的对话特别触动我,也解答了有的时候很明显有女朋友的男性,在女性面前会更加的自在的部分原因,潜意识里他们没有很强的性别区分,潜意识里他们不缺少女性的关怀,有男朋友的女生也一样,“若没情人就更受不了异性朋友”这层逻辑强调的是另一方面,则是对一段关系推进的忍耐力,或者说是感情需求的急切度,没有女朋友,人就特别想把情人变成女朋友,没有情人, 人就特别想把异性朋友变成情人,感情需求的重点可能就在这里吧,身份的推进是急切的,不然会觉得自己是缺少的,会焦虑,苦闷也有这一层的原因。

自己也是停下来又思考了一些关于夏日情人的问题,身边的人都特别执着一生只爱一人的感情生活,但是我不确定他们是不是真的坚定这个念头,还是被其他的东西制约着,如果双方是真的对的那个人,这个念头不存在也是正常的,排除“真爱”的概念,客观的看要遇到对的人,就像买彩票一样,哪能一次就中头奖啊?侧面想说一些是,我们看待感情的方式过于“严格”,得到了会特别兴奋,失去了会特别特别的难以接受,我们对待感情的得失有点过于脆弱,过于惆怅,其实这个跟亲密关系的获得概率有关吧,我们获得亲密关系的难度很大,环境恶劣,条件繁琐,所以就衬托出背叛与失去的伤害变大了。好吧这个话题就聊到这,说的自己很坚强一样,不好。

服务生职业病233

第六次见面——脆弱男的习惯(害怕主动)

赞美出现啦~

有人先选我,我就追!我也很喜欢偶然挑动主动的随机性!


第七次见面了(穿的特别好看)——存在于死亡&赞美的意义

继续博同情~

太骄傲会变得没有存在感

自己也一直觉得很难融入人群,更喜欢一对一的和人相处,和后面男主说的一样,进入人群之后,我会觉得自己特别没有存在感,会有那种被冷落的失落感。

慢慢的意识到“赞美”原来在亲密关系里这么夺目,被对方吸引是一种赞美,包容很多人不喜欢的缺点是一种赞美,被接纳、允许自己和对方敞开心扉也是一种赞美,还有可以一起说那么多废话也是一种赞美,每次的赞美双方的身心变靠近了一点,没想到赞美的魔力是这么出乎意料的大。

喜欢不是女性的直觉,不喜欢全剧的翻译

第八次见面——诚实且自在

一个小三八追你就让你这么得意忘形!23333

最喜欢这里玛戈对男主的形容,无比贴切特别有共鸣

这些都让我意识到诚实在爱情里太重要了,而且还那么迷人,让人沉醉,这样的踏实与自在难道不就是爱情吗?


第九次见面——我会只爱玛戈!

又一次美丽的回头

有的情人确实比不上那几个朋友,但正如玛戈说的那样,她超越了一切,我认为这就是爱情的伟大的地方,爱情原来如此强大,如此宽容,如此的让人心疼,如此的悄无声息,可能这才是导演的初衷,让我这样不懂的爱的人仔细的看清这一切,看清自己想要的是到底哪个女人,世上没有让最理想化的爱情擦肩而过更为难过的事了,而且生活总会让过度的美好变得不那么艳丽,会有更多的不如意,更多的阻碍阻止我得到它,美好的东西总是极少人能片刻的拥有,而且还让我浑然不知的拥有。 错过,然后老去,不复返。

Je pars pour de longs mois en laissant Margot.心疼玛戈

哈!

终于写完了,我好开心~

PS:见面的顺序有部分微调,是为了更好的归纳主题~

6/2 短评:

我所拥有的感情真单薄啊~

3 ) 人间四季

from my blog: http://magicdragon.blogbus.com/logs/5918267.html
终于看完了侯麦的人间四季,对于这样的片子总是既爱又怕。在侯麦的电影里,经典的三角关系总是如影随形,即便某一时刻你瞥见的只是杯中云影,甚至都难以确信它曾经存在。片中人物的对白总像是在自我反省,却往往找不到答案,我所能记忆的大多不是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是被对白概念化了的人物性格。
  看片的顺序:夏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很奇怪自己为什么没有按照顺序来看,不过做事不一定都需要顺序,尤其是像看电影这种随心所欲之事,“随缘”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自己的喜爱程度:夏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有些巧合,却也不尽然。似乎很多人更推崇秋天的故事,我并非只简单的喜欢年轻人,而是相比较而言夏天显得更真实,导演拿捏的分寸极好。还不曾体会中年恰到好处的绝妙,自然有些难以揣测,大概心中也怀着一种对现实的惧怕,感情也就生疏了些。

  春天的恋情,来无影、去无踪;
  夏天的恋情,三心两意、不知何去何从;
  秋天的恋情,需要费心照料,才能等到瓜熟蒂落;
  冬天的恋情,非得地老天荒、苦苦守候。

  夏天的故事

  男孩儿贾斯柏在夏日海边的度假小镇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红玫瑰、白玫瑰与熏衣草:梦中情人琳娜是朵白玫瑰,优雅美好,却是可望不可及;野性的苏兰是灿烂热情的红玫瑰,绝佳的夏日恋情对象;聪明又善解的玛歌则是熏衣草,你会喜欢处处都见到她,插在裤袋里、洒在背包中,不时感受到她柔和的芬芳,但却绝不会想要把她别在宴会的礼服上。
  随着贾斯柏在玛歌眼中的不断变化,从开始为情所困的年青人,到有些像个傻瓜,然后逐渐的奸猾起来,又有些调皮可爱,直至最后的得体大方但仍然有点狡猾。贾斯柏似乎总是搞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所谓的原则被一次次修正,不断地答应这个而又在另外的逼迫下同时答应别人,不过他还没有狡猾到要把同一首歌分别送给两个女孩儿的地步。大抵是出于一种对美好爱情的梦幻般的追求,心中总是向往更完美的,却又难以割舍其余的爱恋。忽然想到了《俄罗斯套娃》,里面的男主角也总是怀着同样的心思,在车站听了女主角即便明知道他有缺点还依然深爱着他,请求他留下的表白,男主角却没有动,而是火车动了,虽然他心里很明白:任何男人听了这话,都会主动去拥抱她。年青人都在小心翼翼的试探,试探对方也反省自我,大家为了避免处于万劫不复的尴尬境地,往往摆出一副小心谨慎又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感情就是如此微妙,在不经意的一颦一笑中流露,却又来去无踪影。

  热情最会假装,而越是隐藏
  则越是显露;正如最阴暗的天空
  预兆最大的暴风雨,热情的活动
  就从那徒然警戒着的眼睛中泄露,
  不管它把自己打扮成什么模样,
  它依然是一样的虚伪;
  冷淡或是嗔怒,甚至于轻蔑或是憎恨,
  是它常戴的假面具,但戴得还不见得及时。    
——唐璜 第一歌 73

  侯麦把年青人的小心思拿捏得极好,既有那种年轻气盛、不怕辜负时光的奔放大胆,又有自诩成年、不能自轻自贱的自尊和思虑。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不断地左摇右摆,像是不太优雅的华尔兹,有点幼稚,却让人可以理解和宽容。
  于是我微笑着看完了夏天,也相信其中包含了部分的自己。

  秋天的故事

  故事里虽然没有出现明确的社会群体,但从片中的人物我们却可以想象到截然不同的背景。中年——像是极端的另一个代名词,这么说也许有失公平,因为被吓到的是我,而不是导演,所以就随我信口胡说好了。
  如果说年青人的搜索是无所顾忌的,中年人的试探则显得小心翼翼,患得患失。所以故事里没有感情的大起大落,除了Isabelle在酒醉后说:“我当然要所有的男人都爱我,特别是我不爱的人”让我大大惊讶于这个女人的坦白,其余就多是些温温吞吞的情愫。
  Magali一心守候着葡萄园,不愿参加任何社会交际却希望命中注定的男子可以从天而降,她是一个心思简单却又内心敏感的女人。对于预先知会的“巧遇”尴尬而又不自信,而不知情的邂逅却可以被她认为是一个不错的开始。我有些搞不清楚这二者的区别,大概有人会和我一样,若是事后明了这一切只不过是他人的安排,美好很容易大打折扣。而Magali并不这样想,即便是好友故意安排的,对她来说却是一个“自然”的开始。
  相比Isabelle的酒后狂言,Gérald的观念转变更是结结实实的吓倒我了。忽然间对中年人的爱情观似有体味:寻找生活的另一半多是为了往后不太寂寞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爱情。贴近实际的中年人啊,该是可悲还是沾沾自喜呢?忽然就有点木了,影片如此现实,却也如此吓人。故事在结尾处终于有了温馨的转机,勤奋耕耘,我已经看到了那果实之前的花朵。  
  记起一段曾经读到的对现实生活的评论,现在想想,确是很有道理了。“生活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一场传奇剧。一场没有加工粉饰过的传奇剧。要是哪个剧作者胆敢把自己的传奇剧搬上舞台,一定会受到哄笑,作者本人也会被公众讥讽为江湖骗子。一切来的蹊跷,但又不可避免。每件事情发生时,你都可以清楚地窥见命运之手的捉弄。事情一开始我就做了抗争,我反对,我诅咒,我坚持要给一个说法。可是天神只是轻轻地说‘在劫难逃’,然后摆出一副目空一切的孤高样子,遁失在高高的云层之后。”
  在劫难逃,呵呵,活着就是“在劫难逃”么?一个师弟曾如此记下自己的苦闷心情:“在这个世界上,倘若有真正让人惧怕的东西,那肯定是自己。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怕的魔鬼,只有它才永远的拽住你不放。从某种意义上讲,死亡是一种诱惑,倘若死亡意味着新生的话,它是对魔鬼最直接的抹杀。凤凰涅槃的传说是诱人的,因为凤凰能够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获得新生。对于我们这些凡身肉体来讲,我们又该如何获得新生呢?倘若有人能够使我确信,死亡之后,你将会复活,那么我立刻就会选择死亡。不是对世界感到厌倦,恰好相反,是对世界充满了眷恋。”这些话引发了大家的一阵恐慌,我却清楚地知道他对生活有多么眷恋。能说出这一番话的人必定是清醒的,对自己还有信心,他需要的不是安慰而仅仅是一种自我的抒发。
  中年人大概为了珍惜时光已经来不及思考生命的意义,活着,如何活着,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是一种设定好的程序,需要的仅仅是无限靠近,而不讲究过程的方式。这样说有些偏激了,一定会刺激到很多人神经,但是浪漫对于“习惯”总是难以忍受的,所以会鸡蛋里挑骨头,有些自以为是了。

参考: http://202.38.93.9/intro.php?id=1079

4 ) Margot, je sais pas...

Gaspard vient d'arriver en Normandie avant de commencer sa
maîtrise pour passer ses vacances avec sa petite amie Léna. En attendant que Léna le rejoigne, Gaspard fait la musique et il rencontre Margot et Solène. Margot, charmante et intelligente, est une étudiante en thèse et une serveuse dans une crêperie locale pendant l'été. Solène, fille séduisante, cherche un garçon pour l'été. Gaspard se perd entre Solène et Margot, il aime aller se promener avec Margot, il aime également être séduit par Solène. Un jour, il tombe sur Léna en cherchant Solène à la plage. Trois filles à la fois, il est confus. Il n'est pas sûr qu'il aime Léna, il trouve que Solène est très sympa mais il sait que il ne l'aime pas, et c'est avec Margot qu'il est le plus à l'aise, il est simplement lui-même quand il est avec elle. Il promet à ces trois filles, l'une après l'une autre involontairement, de voyager à Wissant, et il ne peut pas décider avec la quelle y aller. Finalement, il reçoit un coup de fils d'un producteur de musique, laisse les trois filles et part pour sa musique.

Comme beaucoup d'autres films de Rohmer, ce film met l'accent sur le dialogue, la séduction par les paroles, et très peu d'action physique, c'est-à-dire, le sexe. Dans ce film, c'est plutôt les filles qui lancent la communication. C'est bien Margot qui commence à parler avec Gaspard à la plage et l'invite à droite à gauche. Il en va de même pour la situation avec Solène, c'est elle qui invite Gaspard chez son oncle, dans un bateau, etc. Ce n'est pas le cas avec Léna, elle n'a pas contacté Gaspard au début du film, d'ailleurs c'est peut-être pour ça que Gaspard pense qu'il l'aime. Ce qui est difficile à atteindre est toujours plus séduisant que ce qui est facile à obtenir. C'est une caractéristique typique de l'amour chez les jeunes. C'est pour ça que Rohmer a ensuite réalisé Conte d'automne sur l'amour des gens un peu plus âgés.

Rohmer est un des réalisateurs français que je préfère. Dans Les Contes des quatre saisons, il n'y a jamais une vraie histoire. Les films parlent toujours des relations entre homme et femme, garçon et fille, l'amour et la séduction. Le dialogue est intéressant et très bien écrit. Rohmer est un des réalisateurs majeurs de la nouvelle vague. Il fait une série de contes de moraux qui comprend six ou sept films. Parmi eux, Une nuit chez Maud et Le genou de Claire font de lui une figure de cinéma international. Puis Rohmer fait les proverbes dans les années 80s et Les Contes des quatre saisons pendant les années 90.

Quelques phrases de Margot:
-Habitude du hasard, c'est jolie comme formule.
-Il n'y a personne qui ne soit sans aucun intérêt.
-Si tu continues, tu finis par le devenir.

Quand Gaspard part en bateau, on entend la musique qui chante: Margot...

5 ) 请赐我一个法国姑娘吧!

请赐我一个法国姑娘吧!

“可真想做一个法国姑娘啊!”走出地铁口,我闷闷的说了一句。
尽管已经习惯我的思维跳脱,M还是吓了一跳,“什么什么,你做自己不是蛮好的嘛!”
“我倒不是觉得中国妹子就不如法国妹子好,只是,法国妹子爱别人和得到爱的机会似乎总是要多一些!”
M有点手足无措,“好吧,生在法国似乎真的是有一点先天优势呢。不过,Rohmer这片子里的男主真的是蠢透了啊!”
“什么,什么男主?根本看不到!只看到妹子好么!”

Rohmer的片子时隔十多年在美国上线,电影院里除了我们,果然只有两三对半老的夫妻。即使是那一小部分会看法国文艺片的美国人,大概也宁可选择woody allen的月光魔法什么的吧。
四季故事里,夏天的这一部显然不是最好的,但怎么能抵挡得了在夏天的末尾来影院重温一遍呢?我爱秋天的那个故事,但我最爱夏天故事里的妹子。
爱夏天的海边,蓝白条纹的小帐篷,沿着海岸线的石头城堡,布列塔尼的crepe,海边、树林里冗长的调情与对话,sunset\sunrise那里的对话虽然也是好的,但比起Rohmer设计的这些来说,略显做作了。
一本正经的、长得像是博物馆希腊雕塑活起来的少年遇到三个妹子。
玛歌是最招人爱的,笑起来甜甜的,像梨子果汁。偏爱她出于私心,因为她是一个民族学的博士生,跟随着自己的喜好,颇有些任性的世界各地做调查、爱一个人,因为爱的人漂泊到下一个地方,从爱里脱身出来,好整以暇的继续做研究,继续爱下一个人。这种不带目的性的爱情与漂泊,简直迷死人。驱使玛歌的,大概就是一种天然而强烈的好奇心,去老渔夫家里采风,听老渔夫唱几乎快要失传的船歌(天哪,这和我做过的那些调查是多么像!);好不羞涩的搭讪一脸迷惘的小帅哥男主,没有心机的聊天,带男主四处玩耍,也懂得恰如其分的闪躲。“喏,我是不会傻等的,我要找一个夏日情人”。但她从未软弱,即使要一个夏日情人,也不能要摇摆的、赌气的、替代品那样的,对不对?玛歌这样聪明的姑娘,实在很像我周围那些优秀的女孩子了,既不懦弱畏缩,也懂得什么样是好的爱情,分分钟看到自己得到的感情究竟有几分。因而特别的懂得保护自己,但渐渐无法控制感情的时候,也只能眼睁睁的接受“他确实真的只爱我两三分吧”,是啊姑娘,你如此冰雪聪明,从不让他苦恼迷惑,是不是只有接受这样淡淡的羁绊就好了。
苏兰是我一向羡慕的那一种女孩子,《海盗婆之歌》绝对是为她天造地设,敢爱敢恨,盛气凌人,天生就该在暴风骤雨的远航高歌。“也许和你想象的不一样,我也是有自己原则的人,我绝不会第一次约会就和人上床”。你这么美,又这么坚定,显然男主这样的,只能默默在心底说:不知道什么样的男人才能征服你啊。
所以男主魂牵梦萦的是琳娜,就是那种时常耳闻、但不会出现在我生活圈子里的“磨人的小妖精”,不晓得Rohmer是不是故意安排,这个女孩子最不漂亮,但分分钟把男主玩弄于鼓掌之间。她也不是狡黠,就是情绪化,时而甜蜜,时而情绪爆发让你再也别来找她,说着“我周围的人都不如我好,为什么我还一直要顺着你们生活”,第二天又温柔乖巧的黏上来。她要你围着她转,还要你觉得你做的总是不够多,百炼钢也会化成绕指柔好么。有些短暂而深刻的爱情都是这样的斯哥德尔摩。

不管是哪一个爱情,在夏天的余温里,都看起来不太坏。男主就和大部分男生一样,无法消受这等艳福,借口自己的音乐远远的逃走了,我想,留在玛歌心里的是淡淡的一声叹息,留在另外两个被放鸽子的女孩子心里的,大概就是“谁年轻时候还没爱过几个人渣啊,简直没有比逃走更令人讨厌的了”。
不过她们都有大长腿、细腰、巴掌脸,根本不要两天就会忘记了吧,这样的女孩子,我只想说,请给我也来一个啊!

看我有点失魂落魄,M说:“我觉得你还挺像法国女孩子的,起码你穿衣打扮很像,也很有些法国的性格,非常接近了呢”。
我简直更受打击:“一点都没有被安慰到好么,我最讨厌‘非常接近’这种了。好吧,我认命了,既然我没办法做一个法国姑娘,那么,哪一天,让我和一个法国姑娘相爱吧!”

6 ) 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9月的时候,读了侯麦的剧本《四季》,对于这个故事的脚本一直念念不忘。然后千方百计找到了这部电影,说到底,也是带了强烈的个人的感情色彩来看它的。

因为熟悉剧情,对于故事的进展也了如指掌,于是可以很用心的观摩演员的表演,从一些细微的动作来猜测与剧本相呼应的内心讯息。

玛戈无疑是片中最讨喜的角色,她拥有女人最珍贵的财富——智慧,懂得如何去欣赏一个男人,亦懂得如何保护一段不受侵蚀的感情。如果我是加斯帕,亦会觉得与她一起最为踏实。因为她冷静、含蓄、不卖弄自己,大多数时间愿意聆听和为对方分析。

蕾娜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影子,她和加斯帕子自相识之初就从未定下约会的时间,她欣赏他的与众不同,他却迷恋的追随着她的脚步,茫茫然的赴一个失约的约定。加斯帕在蕾娜面前,除了等待别无选择。但他是心甘情愿的等待,甚至要为她写一首《海盗婆之歌》迎接她的到来。

然而等待的时候又遇到苏莲,热情奔放的年轻女子,主动的贴靠过来,任凭哪个男人想要抗拒也难。更何况她有美妙的歌喉,衬他为蕾娜写的《海盗婆之歌》绰绰有余。因此他迷惘了,向玛戈倾诉他与苏莲的共同语言甚至比与蕾娜的还要多。玛戈笑他肤浅,他还不肯承认。这让我忽然想起一组形容词——“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陷入情感纠葛的人,为何总是显得那么幼稚?

当他与苏莲定下去原本应与蕾娜同去的威松岛旅行之约,次日蕾娜姗姗来迟的出现在他面前,带着他的思念,像一支绽放在眼前的蔷薇。他与玛戈说,与蕾娜见面的那天,一切都美得像梦一样不真实。他几乎是瞬间就否定了苏莲存在的意义,向玛戈解释道:“若没碰见苏莲,就不知多爱蕾娜。”

可是最后呢?我想为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留点念想,不去揭晓故事的结局了。所有感情故事的发展,无非是聚散离合的过程。

加斯帕,这个表面沉默内心狂热的男孩,似夏日午后懒懒爬过篱笆的青藤,张开了探索情感的触须,漫无目的找寻着适合自己并属于自己的女伴。遇见一个,抓住一个,却不懂得放弃和选择。面对突如其来的混乱,只能再度抓住逃避的篱笆缩回自己编织的借口里去。

我欣赏玛戈的含蓄,她是喜欢加斯帕的,只是面对一段飘摇的情感她宁愿选择回避,也不要一个遥遥无期的希望。她沉甸甸的喜欢,绽放在他们初遇时被点亮的目光里,海滩散步时轻松愉悦的谈话里,与他告别时欲语还休的亲吻里,独自转身后眼角滑落的一颗泪珠里。

我忘了从头到尾她有没有对他说过喜欢,却忽然想起一位朋友转载安妮那篇《最好的爱情》中的一段“不对彼此表白。表白是变向的索取。”

于是释然。

7 ) 如何在遇到你的时候停止精神投射运动

(从我的一篇论坛发言中截取的一部分)

有一位朋友提到三个女生是真正主角,而男主角倒是次要配角,进而认为,女主角对应着或者说象征着男主角的三个自我或者说三种内心声音(不太记得原话了,如果转述有误的话非常抱歉哈)。

我也倾向于认为,在故事的深层结构上,三位女性的确呈现为“男主角自我的对应物”这种可能性。但是我很想说的一点是,侯麦没有像很多其他电影一样,使用隐喻或者象征的手法来实现这个结构。侯麦厉害的地方其实就在这里,而有趣的地方也是在这里。

所谓隐喻或象征的表现手法,在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两类,一类是高度类型化的电影,另一类是高度风格化的艺术电影。

前者譬如西部片,人物设置和场景使用无论怎么变化,都遵循正/邪,自由/司法,反体制/体制,反现代/现代这种结构上的象征对应关系。后者如伯格曼、塔可夫斯基等思辨与诗意的作品。在这些镜像系统中,隐喻比比皆是。

但是侯麦的电影跟前者类型片以及后者艺术片都不一样,他是不使用象征与隐喻的,但是他的电影达到了引发象征与隐喻联想的效果。正如那位朋友所提到的,我们从《夏》这个故事中可以抽象出“三位女性对应着男主角三种自我投射”。但是我们却是通过看一个像准人类学纪录片式的电影中得到了这个印象。


那侯麦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显然他不可能真的完全脱离出类型片的模式。他可能只是将有形化成了无形。简单说来,他仍然会有“3个女性”这个设置,这就代表说,他没有脱离一个寓言型的或者说神话型的结构体,进而没有脱离一个单纯的讲故事讲道理的框架。但是,他没有像类型片一样,不给这三个女性(即配角)任何自我诠释的机会。相反,他有给:三个女性都是非常强势的“自我道德诉说者”,在道德上、在自由与选择的问题上,拥有比男主角明确得多的个人观点的。如此一来,这3个女性就在也许30-40%左右程度上,跳脱了刻板印象。可很有趣的是,侯麦又没有让她们真正跳脱出他的“画框”,跳脱出他所限定的“男主角眼中的她们”这个视点。

换言之,整个故事依旧是由男主角眼中看出去的;整个故事探讨的(或者说故事线索)是,他如何处置/选择“他眼中”的这三个女性与他之间的关系。

于是……(最妙的地方来了——)我们看侯麦电影的人,拥有的主题结构不是西部类型片式的一层或套层的封闭/半封闭的象征世界,也不是很多艺术电影中那种由喻体和喻体旁根错之起来的一个扩散性的诗意结构。侯麦电影结构往往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圆形交集结构。

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圆,而这个圆是通过叠印在其他的圆上使自己显现出来的。简单说来,就是“女主角A是男主角看见的女主角A,男主角是女主角B看见的男主角,女主角C是女主角A看见的女主角C等等等等……”

在《夏》中,3个女性的圆看上去处于相互挤压的状态,之所以相互挤压,不是因为她们彼此真的是争锋相对的三个人,而是因为他们在男主角的圆圈中重叠了。换言之,男主角所看见的女主角ABC,他们在男主角头脑中被投射被安排的处境,使得男主角无从辨认与选择。她们所代表的这种投射对应了男主角自身的人格安排。

具体说来,男主角因为其自身对人群对一个更大的精神结构的回避,使得他无法接受一个和他重叠最多,但却大于他的“圆”(人种学预科女博士),于是他选择了和她做朋友。

而对第二个,那个主动追求他的女孩,因为他那种人性里的狡猾,他无从抵挡这个女孩的“选择题诱惑”,总是最后滑入一个他并不满心愿意的选择。这种在精神上的折中,最终又被第三个女性所代表的“更完美的更主动的追求”所替代,使得他又一次发生后悔。

这种精神投射运动,正是侯麦一生津津乐道的吧。

所以电影《夏》其实也在探讨另一个问题,就是通过呈现一个爱情故事来探讨一种典型化的精神结构。我觉得这种探讨只要深刻,就是普世的,很可能达到一种深度共鸣的效果。这种共鸣本身其实就是“类型片和艺术片”的共同追求。唯一不同的是,艺术片更适宜呈现分裂感,呈现多样性。正如《夏》它所呈现的这种男主角对“选择性/偶然性/多样性”这种精神课题的“无力”。他宁愿把自己交付给他所认为的偶然,让那个偶然带他离开这个他贫乏以对的精神课题。但事实上,这种偶然并不是真正的偶然,而是此岸的绝对(圆形封闭的精神结构),他的绝对里面无法产生爱,无法引渡到彼岸(小岛)。他所依靠的这种偶然性,貌似解决了难题,却无力实现他心中的完美境地(到达他的理想的小岛)。

这种精神结构是他自己给自己规定,并津津乐道其中的。爱情只是一个课题。这就太像是我们的生活了。所以说侯麦电影好看,不是好看在于它是个“梦”,而在于它们以最优雅的方式探讨了人类精致的大脑和内心图景这个较难呈现的现实。

那这个现实图景里面最重要的自然是道德。道德决定选择。而在《夏》这个男主角身上,他所具有的“柔弱感”,其实对应的不是他真正柔弱的脑力和性格,而是对应着他的“道德”。那另外3个女性也并不是性格强势,而是道德压力上的强势。

男主角的精神图景如果有一个强势的“点”,其实他都不会遭遇3方面的压力,而正是因为这种没有“固点”的无形的道德感,使得他面对“偶然、命运”显得如此捉襟见肘,满受质疑却自喜自恋。


涂抹了一些随性的想法,希望大家多批评。

短评

看侯麦讲爱情,就像高中时独自坐在堤坝上看河水。无可言喻,无法形容。

5分钟前
  • 空羽
  • 推荐

水手之歌,夏日感觉。这大概是看过被动的渣男,想玩弄女孩但一直被一堆女孩玩来玩去。从来不感觉侯麦拍的是爱情片,反而觉得是反爱情片,他压根不相信爱情,只是喜欢一堆青春的肉体走来走去。

6分钟前
  • 普通豆瓣用户
  • 推荐

那个叫威松的岛,我们在还年轻的时候是到达不了的吧

11分钟前
  • 林小熏
  • 推荐

题外话:男主的美貌在2005年达到了巅峰!

14分钟前
  • shu
  • 力荐

#侯麦展#我选玛戈,以及,遇到男主这样的男人请打死他。

19分钟前
  • 艾晨
  • 力荐

男猪脚天秤,玛戈双鱼,苏兰射手,琳娜天蝎

21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侯麦人间四季第二部。必须五星,这故事讲得太妙了。虽然只有一个少年、三个叫雷娜、玛戈、苏莲的姑娘。但当船开走时,我突然明白,这竟是我们所有人的青春故事。那片海岸,就是我们的青春,卡斯巴,是所有少年曾经的模样。恋人、情人和友人,你曾辜负了谁?那个叫威松的岛,年轻的时候,我们怕是到不了

26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男主最喜欢的是性格、人品、相貌、大脑最差的一个,另外两个,一个真聪明,一个真性情,以他的心理成熟程度,确实没那个智慧能力爱上她们……这种男生比话多浮夸男还容易吸引女孩,虽然约会、恋爱本该是先轻松后慎重的多项选择,但他根本搞不清楚爱是个啥子,一如在座的各位年轻仔。

30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力荐

玛戈其实没有交谈时那么淡然,苏兰也没有外在那么奔放,琳娜实如男主所说的性情多变,谈一场恋爱的话夏天还是太短了。

35分钟前
  • 永久影
  • 推荐

敘事節奏,紀實表演,小動作,氣氛營造,細節……哇不得了阿……這樣一部隨時可能變成鬧劇的戲竟然能拍出這種味道!非常牛逼!

36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我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玛戈,真的太迷人了,我甚至觉得她脸上的那些雀斑都是那么美好。然后我想说小伙纸贾斯伯的时间管理能力太差了吧,应该好好找罗志祥哥哥学习一下,哈哈,另外说自己不会犹豫,但是明明可以改名叫“纠结伦”了好哇。其实苏兰也蛮好,挺cool的,直接了当。侯麦真的有毒,在本片中对这类青涩文艺男青年的挖苦讽刺简直绝了!非常精准,惟妙惟肖,有太多台词适合截图当表情包的哇。我游进了哥哥的鱼塘,没想到哥哥是个海王,Oh,没有关系,因为我也是个海后,哈哈哈哈。法国人是人均脚踏三只船是吗?所以理论上全法国人都在互相谈恋爱呀。用绿茶、PUA、渣男这些概念来形容侯麦的电影可能不一定合适,主要是画面的调色着实太美了,美到可以不去计较那些混乱的男女关系罢。最后想说这么帅的帅哥会担心没姑娘喜欢,太凡尔赛了!请往死里打!

41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力荐

贾斯伯是寻找爱的小王子,玛戈是狐狸,教会了小王子爱的意义和如何去爱,并且爱上了小王子,却得不到爱;琳娜是玫瑰,自负地总在伤小王子的心,小王子却始终爱她。

45分钟前
  • 耳东某
  • 力荐

前半部时间溜得快略显琐碎,随之略发入味,侯麦式的人物一直来都很有趣,所以电影中的矛盾处理很有意思(至少从“路人”视角而言,电影前半小时时我竟还有点觉得:“这人挺像我的”,然而后来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 aha)。

46分钟前
  • TWY
  • 推荐

阳光,海滩,轻风,游艇,贝壳,碧浪,白帆,木屋,沙排,吉他,露天咖啡馆……侯麦恬淡悠闲的气调与宁谧的夏日小镇浑然一体。在养眼赏心的同时,爱情的本质也在影片中缓缓展露出来。一位英俊男子脚踏三只船,在徘徊犹豫间不知何去何从,三位女性各有自己的爱情观,性格也恰成互补:有坚持谈心但至终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有热烈主动但要求双方都一心一意的,还有不断放鸽子飘忽善变的。兴许,我们不应该放弃永恒的真爱这一理想,但现实中的大部分爱情确乎是不断游移、难于久长的罢。侯麦运用了不少长镜头,雅致而耐心地聆听一场场暧昧而细碎的对话,几无画外配乐(男主的吉他弹奏或歌唱作为调剂),夏日的微风、鸟啼与虫鸣声贯穿全片。(8.5/10)

4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观感比《春天的故事》好一些:卡斯巴与玛戈各种散步对话联想到1995年的《爱在黎明破晓前》;与莲在房间里弹吉他唱歌联想到2004年的《爱在黄昏日落时》;与蕾娜吵嘴时联想到2013年的《爱在午夜降临前》;然而《夏天的故事》还是不及后三部电影让我心仪和享受。P.S.:的封面→小惊喜。

4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摇摆不定,一个天秤男的夏天。

5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纽约夏日露天法国电影第二弹,部部精彩啊!到了90年代的侯麦,在“爱情你我他”这个话题里更加炉火纯青,圆润丰满的人物、悠闲自在的节奏,让人觉得2小时里读了一本酣畅的小说。电影里几个女孩就像代表了蓝白红三种不同的颜色一样,迥异且各有特色。法国的年轻人呀

5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重看#可能“友情以上恋人未达”的状态是最完美的两性关系---既拥有倾慕的向往,又兼有客观审视的独立,与马戈似有若无的情愫的确如“仿佛并无故事”,在漫行的运动长镜中建构起关乎情感的深层探讨。色调从明媚转入阴霾,结尾时再度明媚,三段关系结构折射出的性格完满成型,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的蠢萌男孩或许藉此契机走向成熟。

5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人间四季”之夏侯麦一直如此:在看似无止境的唠叨中,探寻男女关系的真相。三个女人中,女店员温婉如水、“海盗之女”热情似火,但当那个像风一样自由的女子突然出现时,刮乱了夏日乐章上的每一个音符,随命运逃离是抚平这乐章的唯一方法。P.S.那个永远被动的贾斯伯与我的性格太像。

58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Rachel花了整整十季的时间才发现Ross最适合自己,卡斯巴想用短暂的夏天作出取舍也不太可能。年轻人的姿态被捕捉得不错,我们总是既大胆奔放又畏手畏脚,想奋起逐爱又摇摆不定,真是个可爱又美好的夏天。

1小时前
  • Derridage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