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雯丽在《汉密尔顿夫人》里特别漂亮,也许因为这是一部黑白片。黑白片里的女主角总是格外的美,美得毫无瑕疵,美得如有光环。
费雯丽演这个角色毫无疑问非常的适合,让这个角色十分的具有可信度:一个出身底层的交际花,一跃进入宫廷贵族阶层,且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可惜她有点恋爱脑。
一个人想要恋爱,是非常合理正常的要求,不过,如果把恋爱置于其他一切需求之上,多半就要悲剧。照我看来,恋爱这个事情,是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人总要满足了温饱之后,才能来考虑精神嘛。如果连生活都不能保障,爱不过是海滩上的沙堡,海水随便冲一冲,也就塌了。
其实大使算是很不错的金主了,他不但供女主华服美食,还让她受各种教育,带她进入贵族阶层,甚至眼看着她和海军少将谈恋爱——当然,他时不时的有点讽刺,但是作为一个金主,一个供养者,已经算是很克制,很宽容了,毕竟,她顶着大使夫人的名头,这样大张旗鼓,举国皆知地搞婚外情。
女主控诉大师只把她当一件“名贵收藏品”看待,而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过,在那个年代,哪个女人婚后不是做牛做马的工具人?就像纳尔逊的原配夫人,又替他养育孩子,又替他照顾老父亲,而纳尔逊七年没归家——这不活脱脱就是个丧偶式婚姻的工具人?做名贵收藏品可比做工具人好得多了。
女主没有意识到,如果她是他的原配,她过的就会是纳尔逊夫人的生活,那是她要的么?当然不是。她要的是激情的恋爱,是甜蜜的厮守,才不是七年的独守空房,任劳任怨。
其实,她和他的这场恋爱,是由她的身份注定的,如果她不是汉密尔顿夫人,如果她不是能在宫廷有相当的影响力,他也不会爱她。那么,她爱他什么呢?他在战场上的运筹帷幄,胜利荣耀,大概是他的魅力之一吧。
当然,他们两个人都很美,是毋庸置疑的俊男美女。他们的配偶,年老的大使,相貌平平的纳尔逊夫人,在他们身边当然都是逊色的。不过,她是由年老的大使所成就的,而他呢,如果没有他的妻子在他背后支持他,光是一个残废的老父亲,就足够让他头痛了吧。
当然,在他心里,他的妻子不值一提,汉密尔顿夫人才是成就他,帮助他的人。而且她那么的美,谁会不受她吸引呢?
只是,吸引是吸引,罗曼史是罗曼史,谈谈恋爱不成么,为什么非要生孩子呢?为什么非要离开大使呢?
生活是首要的啊,先保障了生活,才能谈感情啊。
大使死后当然是没有留财产给她,但是她在大使身边这些年,过得如此风光奢华,居然没有存下足够的钱财,不得不说她实在是有点缺乏计算。她从来都没有正式和大使结婚,无论有没有纳尔逊事件,多存点私房难道不是必须的么?
后来总算是纳尔逊来接手了,可是,纳尔逊也不过是在生时供养她,他们两个应该都很清楚,只要他一死,她的生活就没有保障了。
他不能给她留遗产,他的遗产是给老婆孩子的。
于是,这样绝世的美人,最后终于还是潦倒了。那个憔悴的苍老的老妇人,谁能相信她曾经的倾国倾城呢?
听闻已久的《汉密尔顿夫人》,两个背景决定了该片的水准:二战中期拍摄,在意在成为一部“能够激励英国人民斗志的影片”;男女主角费雯丽和劳伦斯奥利佛也如同影片主人公纳尔逊和爱玛一般陷入婚外恋中。
所以,该片按照今日的眼光评判,可谓是水准分裂的主旋律电影:但凡涉及到国家大事,都是空洞干瘪的口号,即使如劳伦斯这般的戏神演绎起来也乏味之极;而一旦是到了爱恨缠绵的风月情事,就看到了经典的英伦式表演,尤其是费雯丽,举手投足之间混合了圣洁与妖艳之极致,魅力充盈了每一个画面;而劳伦斯则失于脚本对于纳尔逊高大全的定位限制,发挥相对逊色,不过想必当时他也完全心甘情愿去为费雯丽作陪衬啦。
影片还有另外一个译名《绝世佳人》,想来是为了和费雯丽之后的《乱世佳人》搭上边。但两者的艺术水平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看《乱世佳人》,看到的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而看《汉密尔顿夫人》,看到的只是一个伟大的演员。
搜集了一些电影主角的真实历史资料,欢迎斧正。
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1758年-1805年),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初英国海军上将,被誉为“英国皇家海军之魂”。世界著名海军统帅。
生平
• 1758年:生于英格兰诺福克,在10兄妹中排行第6;
• 9岁时:由在海军担任舰长的舅舅收养;
• 12岁时:在海军服役并登舰参加海战;
• 19岁时:通过考试取得中尉军衔;
• 1794年8月:在卡尔维战斗中失去右眼;
• 1797年:在圣克鲁斯战斗中失去右臂;
• 1797年:在圣维森特海战中俘获两艘敌舰;
• 1798年8月:率英国分舰队在阿布基尔海战中大胜法国舰队,因而被英王封为男爵;
• 1799年:被派往那不勒斯,在当地因残酷迫害法国战俘及意大利共和政体拥护者而声誉受损;
• 1801年:在波罗的海及哥本哈根作战时,任帕克上将所率分舰队任副司令,不久出任英吉利海峡分舰队司令;
• 1803年-1805年:任地中海分舰队司令;
• 1805年: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中弹身亡。
评价
纳尔逊具有非凡的军事天才,是英国海军史上最先摈弃当时盛行的线式战术并开创海上机动战的将领之一,他在战术创新上以无人能与之匹敌而享有盛名。他英勇无畏,能征善战,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命令旗舰率先攻入敌阵,而且为了激励将士士气,经常在甲板上直接指挥作战,因此多次身受重伤,人送绰号「残疾将军」。
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他独创性地运用一些不同颜色和图形的信号旗沟通舰队之间的联系,现代海上通用的国际信号旗(亦称「万国旗」)即由此演变而来,成为了战胜法国舰队的重要因素。他的这个旗号为「英伦企盼着人人都恪尽其责!」(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已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所熟悉和惯用的习语。
这次海战胜利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重创法西联合舰队,而且粉碎了拿破仑占领英国的企图,结束了长期以来英法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正如后人所说:「一个特拉法尔加,一个莫斯科,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赶下了台。」他阵亡以后,英国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遗体安葬在大教堂的墓穴中。
在英国及国外有多处纪念纳尔逊的纪念碑,包括伦敦中心特拉法加广场的纳尔逊纪念柱。
爱情成为他心中最大的痛
1758年9月29日,纳尔逊出生于英国诺福克郡伯纳姆索埔镇。1771年1月,12岁的他作为一名海军军校生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开始了长 达35年的服役生涯。他勤奋好学,很快便掌握了很多海上技能,成为一名经验丰富而又能干的年轻军官。他比自己预定的目标提前一年通过了皇家海军上尉资格考核,并在1779年成为“欣琴布鲁克”号的舰长,晋升为海军上校,时年21岁。
在英国皇家海军博物馆内保存有两幅纳尔逊的画像。第一幅完成于1781年,当时纳尔逊由于事务繁忙而体重大减,显得十分消瘦,但画像仍旧反映出他坚定的意志和锐利的目光,以及无比强烈的自信。
第二幅画像完成于20年后,展示的是已经立下赫赫战功并名声大噪的纳尔逊。那时他刚刚失去右臂,加上早已失明的左眼,深为伤痛所困。但画像依 旧显示出纳尔逊那种不屈的顽强意志。不过,当时最让他困扰的是个人感情。已婚的他狂热地爱上汉米尔顿爵士的夫人艾玛•汉米尔顿。尽管两人都彼此深爱,但迫于道德约束,他们无法走到一起。这成为纳尔逊心中最大的痛楚,也显示出他具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感情。
勇敢让他失去右眼和右臂
1797年2月14日的圣文森特角海战让纳尔逊一举成名。那天,英国海军地中海舰队的15艘战舰同西班牙舰队的27艘战舰在大西洋圣文森特角 遭遇,展开激战。战斗中,作为分队指挥官纳尔逊违抗了舰队司令的命令,脱离队形冲向西班牙舰队,拦住其去路。在炮击西班牙战舰后,他亲自率水手登上敌舰 展开肉搏。纳尔逊的行动对英国舰队取得圣文森特角海战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因此被晋升为海军少将,并荣获勋爵封号。
同年7月,在英国海军进攻西班牙属加那利群岛的战斗中,纳尔逊再度率舰与敌舰进行接舷战,他和部下们用刀剑与敌人展开了搏斗。第一天战斗中, 多亏纳尔逊的副官用自己的身体为他挡了两剑,才使他安然无恙。但他在第二天的战斗中被一发流弹击中了右肘,导致右臂被截肢。而早在1794年围攻土伦的战 斗中,纳尔逊的右眼就已经被弹片打瞎了。加那利群岛海战不但再次证明了纳尔逊的勇敢和顽强,还体现出部下对于他的无比忠心——他们甘愿为纳尔逊献出自己的生命。
1801年,在彻底瓦解俄国、瑞典和丹麦的反英同盟后,纳尔逊被册封为子爵。1803年5月,纳尔逊开始出任地中海舰队司令。
海军上将死在狙击手枪下
1805年10月19日,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驶离西班牙加的斯港,企图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前往地中海,配合拿破仑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得知消 息的纳尔逊早已指挥英国舰队守候在加的斯以西的特拉法尔加海域。10月21日拂晓,双方打响了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海战。参战英国舰队有27艘战舰,法、西联 合舰队有33艘战舰。
早上6时20分,纳尔逊下令“准备战斗”。法、西联合舰队司令维尔纳夫为便于己方能够随时撤入加的斯港,下令舰队180度转向。这不仅严重影 响士气,而且造成联合舰队的队形陷入混乱。趁此机会,纳尔逊下令发起进攻,他将舰队分为上风和下风两个纵队,分别由自己乘坐的旗舰“胜利”号和科林伍德乘 坐的“皇家君主”号担任先导舰。
战斗开始后不久,科林伍德的“皇家君主”号率领的下风纵队突入联合舰队阵线,在重伤了法舰“圣安娜”号后陷入重围,情况危急。纳尔逊的“胜利 ”号立即从北面发起进攻,袭击联合舰队的中部,将其拦腰斩断。大约12时30分,“胜利”号转至联合舰队旗舰“布桑托尔”号后方,一阵齐射后摧毁了“布桑 托尔”号的火炮甲板。法舰“敬畏”号上前援救,同“胜利”号一起脱离了战线,其他英国战舰趁机冲入联合舰队阵线。
法舰“敬畏”号船员接受过良好的步枪射击和登船作战训练,同“胜利”号进行了残酷的接舷战,在甲板上指挥作战的纳尔逊不幸被“敬畏”号上的狙 击手击中,身负重伤。但此时英国舰队已经将联合舰队分隔包围,胜败已成定局。“敬畏”号不久后投降。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血战后,下午4时30分,联合舰队 旗舰“布桑托尔”降下了指挥旗,联合舰队司令维尔纳夫正式投降。
此时,躺在“胜利”号船舱内血流满地的纳尔逊已经奄奄一息,那颗击中他的子弹穿透了他的左肺,射入了脊椎。当得知自己赢得了这场伟大海战的胜 利时,他终于闭上了双眼。临终前,他要求剪下一缕自己的头发,和订婚戒指一起送给未婚妻艾玛。“胜利”号上所有火炮随即进行了一次齐射,以缅怀这位英国最 伟大的海军将领。
尽管失去了纳尔逊这位领袖,但英国皇家海军却一代代地传承着“纳尔逊精神”。1811年3月13日,在里萨海战中,霍斯特上校率领一支4艘战 舰的英国分遣舰队被数量两倍于己的法国、意大利联合舰队包围。危急关头,霍斯特在旗舰上打出旗语“记住纳尔逊”,让英舰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打垮了联合舰 队。
欧洲的梦中情人——汉密尔顿夫人
汉密尔顿夫人曾有“英伦第一美女”之称,然而在英国历史上,在公众眼中,她却是一个声名狼籍的女人。成为汉密尔顿夫人前,曾几度易手,是名动那不勒斯的交际花,全欧洲人的梦中情人,更作为“纳尔逊将军的情妇”名留青史。
汉密尔顿夫人原 名爱玛.里昂,1761年出生于柴郡,父亲是铁匠,母亲是女佣。12岁时,她和母亲来到伦敦谋生。爱玛做过小保姆,卖过水果,当剧院里跑过龙套,成为了一 个军官的情人。不久,军官欠下大笔债务,眼看就要破产,一个朋友替他还了钱,作为交换条件,爱玛被这个名叫哈里的男人带回了家。17岁时,爱玛生下一个女 孩,婴儿交给爱玛的祖母抚养。
她早年的经历还有很多版本,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明媚动人的爱玛在那时已小有名气,她结识了贵族青年查尔 斯.葛瑞维尔,他一见她便惊为天人。很快,哈里也陷入财务危机,爱玛身无分文返回伦敦,投入了葛瑞维尔的怀抱。葛瑞维尔一心要把她打造成上流社会的淑女, 让她改名爱玛.哈特,并把她介绍给画家罗姆尼.乔治。罗姆尼为她画了很多肖像,它们是那么纯洁优美,令人无法相信画中人竟是伦敦底层风尘中走出的女子。葛 瑞维尔的叔父,英国驻那不勒斯大使威廉.汉密尔顿爵士也被她惊人的美丽深深打动,60余岁的鳏夫爱上了侄儿的情人。
无忧无虑的日子不能长久。葛瑞维尔决定娶一个爱丁堡的富家女为妻,于是鼓动爱玛陪伴他叔父一起回那不勒 斯,爱玛原以为只是去渡假,却不知叔侄二人背着她已经达成了协议。爱玛到了那不勒斯后频频给情人写信,可是始终没有回音。渐渐她觉察到葛瑞维尔的用心,伤 心欲绝的女人在信里写道——
“我跟您生活了整整五年,可是您竟把我送到陌生人这里来。一丝希望也没有了。我本来想,您也许会来看我的,后 来人们告诉我,说我应该跟威廉爵士生活在一起。不!我对他是尊重的,可是不能,永远不能!他跟您一样,过一些时候会把我送回英国去。到那个时候我该怎么 办?我会怎样?请原谅我,我心事重重。我可以告诉您,只要每周给我一个基尼并且和您一起,我就心满意足了。”
情人既已绝情,爱玛也只能默默接受了再次转手的命运。
在那不勒斯,活泼艳丽的爱玛成了交际明星。她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和意大利语,尤其喜欢在聚会上进行“才艺展 示”,围着纱巾披肩摆出种种pose,活灵活现地模仿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逗得来宾乐不可支,她还能歌善舞,整个王国都为她疯狂。人人都想结交她,那不勒斯 国王急于一睹传闻中那倾国倾城的容颜,王后和首相也都爱慕她。她的穿着打扮成为时尚,她的艳名传遍大街小巷,风头之劲一时无两。
1791年,她与汉密尔顿结婚,那年她30岁。在蜜月旅行时,他们经过巴黎,这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 玛丽已成为阶下囚。玛丽是那不勒斯王后的妹妹,出于对后者的义气,爱玛决心营救法国王后,她积极奔走,秘密为他们传递消息。回到那不勒斯后,她认识了英国 著名海军将领霍雷萧.纳尔逊。
1793年,纳尔逊奉命来到那不勒斯寻求支援,共同对付如火如荼的法国大革命。身为大使夫人,爱玛盛情招待了他。那不勒斯王室在英法两国之间摇摆不定,而意大利的港口对皇家海军至关重要。爱玛身不由己卷入政治漩涡,她竭力劝说王室与英国保持同盟。
1798年,法国进军罗马,那不勒斯君主制岌岌可危,阔别5年的纳尔逊将军来了,他率海军在尼罗河战役中一举打败法国舰队,自己也负了伤。爱玛悉心照料他,并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庆功宴,欢呼的标语贴满了每一个角落。
爱玛已经开始发胖,曼妙的身材有些走形,可是她仍旧美丽性感,浑身散发着芳香馥郁的女性魅力。纳尔逊深深地为她着迷,甚至写信回家向妻子诉说他对汉密尔顿夫人的仰慕之情。因为常年征战,纳尔逊失去了右眼和一条手臂,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可这丝毫无损于他的英雄气概。
她已过了鲜嫩欲滴的妙龄,他也并非年富力强,可是二人心心相印。爱玛出身低下,她只是丈夫是上流社会的一只 宠物,一个小玩意儿,人们拿她逗乐开心,多年来,没有人真正关心她爱护她。纳尔逊平民出身,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才树立起当时地位,军中的贵族在战场上无法超 越他,更加妒恨他。两颗孤独的心依偎在一起互相取暖,狂热的爱情在两人之间熊熊燃起。
战争还在继续。拿破仑大军势如破竹攻占了那不勒斯,在纳尔逊的帮助下,国王和王后逃亡到西西里的巴勒莫, 汉密尔顿夫妇则返回英国。几个月后,爱玛生下了她与纳尔逊的女儿霍雷西娅。纳尔逊异常欣喜,他公然离开妻子,置了一个小农庄与爱玛同居。汉密尔顿爵士则与 爱玛的母亲同住在伦敦。当事人都默认了这种不名誉的关系,保守的英国社会却不能接受。与出身卑微声名放浪的爱玛同居无疑是一件丑闻,令纳尔逊的家人朋友反 感到极点,他们再三逼迫他与妻子复合,政敌们则大喜过望,趁机大肆攻击。
1803年,威廉.汉密尔顿去世了,他把所有财产留给了侄子,爱玛的朋友们为她争取到了一点养老金。大手 大脚惯了的爱玛入不敷出,必须完全依靠纳尔逊生活。这时,英法战事吃紧,拿破仑组织庞大的舰队准备渡海征服不列颠,纳尔逊正在地中海舰队司令的任上。爱玛 给昔日好友那不勒斯王后写信求助,可是发出去的信件如石沉大海。
1805年,纳尔逊率领的皇家舰队和拿破仑的法西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尔加角附近展开大战。临战前他匆匆给爱玛写了一封信,称她是“亲爱的最爱的爱玛”,“我爱若生命的人儿”。这封信后来被他的家人宣布为伪造品。
这是决定英国命运的一战。法西舰队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为了鼓舞士气,纳尔逊在旗舰“胜利号”上升起了那条 令后世子孙肃然起敬的旗语——“英国相信每个人都会尽职尽责!”纳尔逊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在枪林弹雨中他始终甲胄鲜明站在甲板上指挥,然而敌舰“勇猛号” 桅杆上的一个狙击手发射的铅弹击中了他,他支撑到确定皇家海军的胜利不可动摇的那一刻,才瞑目辞世。
此战重创了法西联合舰队,粉碎了拿破仑占领英国的野心,“一个特拉法加尔,一个莫斯科,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赶下了台”。纳尔逊成为民族英雄,英国在圣保罗大教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英雄必须是一个完人,人们背叛了他的遗言——“我将爱玛.汉密尔顿夫人托付给我的国王和国家。希望她能得到和她的头衔相适应的待遇。”爱玛清楚自己的结局,她只是感叹:“我的纳尔逊真是个孩子!”
爱玛被彻底地抛弃了。纳尔逊家族甚至不让她出席情人的葬礼。年老色衰的她终日酗酒,仅有的生活费很快挥霍一 空,从此在贫困潦倒中挣扎度日,还因欠债两次入狱。为躲避债主,爱玛带着女儿霍雷西娅远走法国,她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坏,只有霍雷西娅照顾着她。而霍雷西娅 一生都否认爱玛是她的生母,只承认她是监护人。1815年爱玛在加来孤苦地死去。
http://www.xici.net/b157506/d52388552.htm
先说说有关这部的电影的一些背景情况。这部电影是导演(当时流亡美国)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号召和鼓励之下在好莱坞拍摄的。丘吉尔的原意是拍摄一部“能够激励英国人民斗志的影片”。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Laurence Olivier和Vivien Leigh在电影拍摄时正在热恋当中,与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相同的是,他们之间也是婚外恋。 并且也同样得不到世人的祝福。(好莱坞的道德作风一向还是比较保守的。)所以他们之间也是和电影中男女主人公一样偷偷摸摸的行事。(虽然此事是当时好莱坞人尽皆知的事实)。他们在电影拍摄完不久,走进婚姻殿堂,20年后离婚。
我知道有许多人对英国演员的那种戏剧化表演风格并不感冒。但如果他们看了这部电影,我相信他们会爱上这样的表演风格。在这部电影出场的几乎所有演员,用我们中国人比较老套的说法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从开场中扮演那个见义勇为的民女的不知名的女演员,到那个举止古板到几乎不见人情味的 Frances Nelson(Gladys Cooper扮演)。当然影片中最光彩照人的当然是由Vivien Leigh扮演的 Hamilton夫人,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女性魅力,就像他电影中的丈夫所说,“每个看见他的男人都会爱上她”。说她尽显女性魅力不是说她没有演技,正好相反,在这部电影中,她扮演三个年龄段的自己,你可以感觉到她在每个年龄段中运用了各自都不一样的说话方式和身体语言,她在电影中说出每一句台词,作出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如果以这部电影为衡量标准的话,在现今的电影舞台上只有Meryl Streep可以与之比肩。
电影中许多情节都让人过目难忘,以下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几段:
其一:Hamilton夫人在见到了Frances Nelson后,意识到自己和Nelson不可能终成正果,两人只能含泪作别。男女主角之间的这段戏饱含真情实感,令观者也能感到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楚。我相信男女主角在演出这场戏时肯定联想到了戏外的自己。
其二:Hamilton夫人在听到Nelson的死讯后,静静地挂上窗帘,然后躺在地上尽情哭泣。此处尽显Hamilton夫人的孤独和无助,此情此景充满一种莎士比亚戏剧中才有的悲剧味道。
其三:民女在听完Hamilton夫人的“故事”后,追问以后呢?Hamilton夫人只是冷冷的回答了一句:“没有以后了。”是啊!对听“故事”的人来说,这只是一段爱情童话,童话大多都有美好结局。但对当事者来说,这是一段真正发生过的爱情,而往往爱情不一定有美好结局。
我看有很多评论赞赏艾玛和将军的爱情,我想问问他们,如果是你们的母亲背着你们的父亲出轨,你们也会赞赏吗。奸情就是奸情,只有拜金鸡才会把奸情美化成爱情。
艾玛曾经“失身两次”(引号里都是电影台词),应该是指艾玛想傍大款,但是失败了。
艾玛然后做了色情工作,认识了大使的侄子,想用美貌诱惑大使侄子和她结婚,但是侄子把艾玛卖给了大使。艾玛把自己当做商品,当然会被男人交易出去,不自重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艾玛的妈妈一直教育艾玛要傍大款,“我们不着急结婚,住在这里很好,不用花一分钱”,“大使不出三个月就会对你百依百顺”,意思就是大使被艾玛色诱,给艾玛母女提供奢侈生活。每一个拜金鸡的母亲也都是拜金鸡,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艾玛得知被男友卖掉后,母亲安慰她“好男人很多,谁不想娶我们的艾玛”,确实有很多好男人,但是好男人不一定有钱,这对母女才看不起贫穷的好男人呢。
艾玛和大使结婚后说“一个女人祈求的我全都有了”,既然全都有了,为什么还要出轨呢,说明艾玛虚伪又贪心。艾玛祈求的都是享乐,她从来不想在事业中职场上取得一点成就。
艾玛对大使说“你给我的教育很不全面”,教育应该是家庭和学校给的,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在艾玛的思想中,女人是丈夫身上的寄生虫。
将军受伤后,艾玛把将军接到家里疗养,还睡在主卧。估计不是艾玛大使将军三个人同睡一张床,是艾玛把大使从主卧赶了出去。
艾玛将军在酒吧时,将军说“我恋爱了”,然后二人分别时将军又说“人们不相信男女之间有友谊”。先说恋爱了,再说只是友谊,将军和艾玛一样虚伪,臭味相投。
大使委婉提醒艾玛不要和将军幽会,艾玛指责大使自私“你把我当做一件装饰品”,艾玛先把自己当做商品换取奢侈生活,又指责大使,虚伪。
将军为了和艾玛的奸情,违抗军令,滞留意大利推迟回国,完全忘了家里的残疾老父亲望眼欲穿,盼着他回国,也忘了家中的妻子独自照顾残疾父亲的辛苦,这种没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的魅力在哪里呢,为什么能吸引美貌的艾玛呢,是他的将军头衔和贵族身份,将军和大使一样能提供奢侈生活,又有健壮的身体,能满足艾玛的肉欲。
将军夫人知道将军和艾玛的奸情后,并且奸情成为了全国性丑闻,夫人甘受奇耻大辱却坚决不离婚,为的是将军的全部的财产,夫人和艾玛一样贪得无厌,不值得同情。
将军出海归来,艾玛不在家,艾玛妈妈说“她和指挥家逛公园了”,艾玛又说“我和他出去为的是保住房子”,艾玛说的这个他应该不是指挥家,应该是房产经纪人,这说明艾玛在将军出差时,不断地和不同男人约会。将军看到艾玛把信件藏起来,怀疑艾玛出轨,这是理所当然的,艾玛当年能背叛大使,以后也会背叛将军,不过是没遇到更有钱的男人而已。
费雯·丽与劳伦斯·奥利弗结婚后合作过的唯一一部电影,讲述英法战争时期英国海军将军纳尔逊与贵妇人埃玛之间的感情故事,该片制作于二战中期,主旨是为了激励二战中的英国士兵,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海军将军对国家的忠诚,艾玛对自由爱情的向往,无不令人感动。该片也成为丘吉尔最欣赏的电影。
我们爱过的男人,却始终像个孩子。
劳伦斯长得真像伊万...
三十多岁再看这样的电影实在感动不起来。可怜的妻子照顾家人和孩子就活该被漠视辜负么。妻子生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就不管么。 没了男人就不能好好照顾孩子活下来么。怎么就没有之后没有然后了。 人除了爱情总还得有点良心责任吧。 更不要提里面渲染的英国殖民霸道恶心价值观。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超级大制作。 费雯丽很美貌
大约十年前看了一半,今天又找出来从头看了一遍。印象最深的是纳尔逊最后一次出征临别时,艾玛回房为他取毛毯。她跑得很急,仿佛已经预感到将要失去什么似的,每一步都像踩空,每一步都跌跌撞撞,可出了门却是征人已去。她在风中珍而重之地把毛毯贴在心口,盯着远方喃喃道:“He will never come back.”她是怎么知道的呢?她不知道,但她还是感觉到了。爱人会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在即将剥离的时候,必然能未卜先知地感到疼痛。
费雯·丽与劳伦斯·奥利弗结婚后合作过的唯一一部电影,讲述英法战争时期英国海军将军纳尔逊与贵妇人埃玛之间的感情故事,该片制作于二战中期,主旨是为了激励二战中的英国士兵,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海军将军对国家的忠诚,艾玛对自由爱情的向往,无不令人感动。该片也成为丘吉尔最欣赏的电影。
柯达算匈牙利的,后来去了美国、英国。片子前半不错,但是整个后半部都是俗的冒脓的傻逼婚外情戏份儿
该片为丘吉尔喜欢并力推的影片,原因之一是这是一部精忠报国宣传片,但这也是一部出色的爱情片。看过几部费雯·丽的电影,但直到该片,才惊叹她的美丽与迷人,而且演技超一流。 这是她和劳伦斯·奥利弗婚后合作的唯一一部影片。
忠魂鹃血离恨天——这老译名翻得…看完觉得概括得倒也精准。自汉密尔顿夫人,到费雯丽,一张脸一旦美成了这样,终其一生都要为它负责、为它连累。既颠倒了众生,也颠倒了自己。
现在我吻你 就吻了两个世纪
这是最好的费雯丽,风华绝代,才貌无双,更与劳伦斯奥利弗成就一段佳缘;这是最坏的费雯丽,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不仅经历了银幕上的生死永隔,从此以后,这朵最美丽的花却没有得到她应该获得的浇灌。忠魂鹃血离恨天
一直好奇费雯丽那小小的身体如何能爆发那么惊人的能量,但想不到成了汉密尔顿夫人后她还能那么骄傲的左右逢源,可惜和劳瑞在一起时总也撇不开个情,现实比戏剧还跌宕…就算海战时有足够的大场面了,可是英国人演戏总像在舞台上
那个听故事的女孩问汉密尔顿夫人:“后来呢?”她回答:“没有后来了。”英雄落幕,而美人自将萎谢了。
在二战初期的1941年拍摄百年前抵抗拿破仑的故事,明显来类比抵抗希特勒,以史为鉴。此时法国已经投降,美国尚未参战,英国人为了自我激励和鼓动美国,选择这个题材合情合理。几乎全部情节都符合史实,还原真实历史人物的传奇。他们因婚外恋情于私德有所不贞,却是实实在在的爱国者,为保卫国家付出一切。序幕已经提前宣告汉密尔顿夫人的悲惨晚景,电影拍到最后却止于特拉法加海战的国胜将亡,不再去讲此后她的经历,只说”没有然后了,没有后来了“。一方面为了审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在于主旨是突出纳尔逊将军的为国牺牲,再继续拍就不合主旨了。
看《乱世佳人》,看到的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而看《汉密尔顿夫人》,看到的是一个伟大的演员。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
这对风华绝代的夫妻婚后第一部合作作品。奥利弗帅到一塌糊涂,尤其是其中一幕:费雯丽说自己明白他所有表情是什么意思,于是他凝视佳人问“现在呢”,费雯丽说不出来了,他深情答“他恋爱了”。OMG!谋杀无数芳心的帅啊!
据说是丘吉尔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费雯丽确实配得上“艳丽与圣洁并存”,比起赫本来说更有种忧郁迷人的气质。这部片子的战争爱情基调也是好莱坞黄金黑白片时代的经典。这世上最亘古不变的两大主题就是:战争与爱情——即:忠诚与真诚。费雯丽把这个小心机小虚荣、骨子里却善良正义勇敢的角色演活了
费雯丽太美丽。去找了历史原型来看,Emma辗转给很多老爷当过情妇,第一个老头子拿她当裸体舞者来取悦客人,她怀孕了就嫌弃她,于是其中一个客人接收了她,这人就是Hamilton的外甥,后来外甥需要娶个有钱老婆来解决财务问题,就劝舅舅接管自己的情妇,那时候的给老爷们当情妇的英国穷苦姑娘真可怜。电影剧本把Emma写成了不断升华的完美女人,前面的黑历史用舅舅的话讲,那些美丽古代雕塑被农民挖出来改朝换代经了很多人的手,但不影响它的美丽呀,话很有道理可惜剧本里的公使对妻子的爱跟收集艺术品没两样,等终于遇到一个严肃的不盯着自己美貌的军人Nelson之后,Emma就陷落了,帮他拉那不勒斯同盟做事情,到后来Nelson夫人对自己丈夫尖酸刻薄说情妇坏话,何必呢,这里的原配夫人是个负面形象自己才是为头衔财富不肯离婚
原谅肤浅如我记忆最深的是费雯丽的美貌,如果说在飘里面还略带青稚的话,这里面已经长成了一个女人,完全的女人,不多不少,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她美过了油画
觉得三观有些奇怪啊……— —||| 没办法想象这片子当时是怎么鼓舞士气啊:如果自己是将士家属,老公浴血奋战遇到个绝色的别人老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