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两德统一的副产品
两德统一已经是23年前的事了,德国经济老早就恢复了活力,稳稳地站在欧洲第一强的位置上。一切看上去都那么完美。可是。
可是,德国并非完美的、有生产力的、充满活力的、充满人情味的福利社会,还有新纳粹主义,失业问题,难民,游民。。。Kriegerin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德国的电影一直不俗,总有些精品问世。虽然德国并不完美,但绝对是最有希望的一个国家。
2 ) 新纳粹与德国
“heil hitler”,抬高45°的右臂,纳粹万字符的纹身,黑衣黑皮靴,光头,走在东德的街上遇到这样一群年轻人,不要以为这是在拍什么二战历史剧,你见到的是新纳粹主义者:光头党。
前些日子和朋友聊起德国,朋友感叹德国光头党的兴起,纳粹主义复苏,愤慨之情溢于言表,问其原因,他便说起了他表哥在德国留学的朋友和女友在晚上遇到光头党,被打成植物人的事情。不能确定事情的真伪,当时也没发表任何评论,看完《格斗女孩》突然感触颇深,新纳粹究竟是现今德国青年人中的新潮思想还是德国人中的的非主流异端思想?
两年前去德国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德国朋友Robin,对于政治颇为热衷,再回答了他关于西藏的问题后,便问及他对于德国纳粹主义的看法,他皱起眉头“纳粹主义者是纳粹,而我是德国人,还是不要把我们混为一谈的好”有人会觉得这有推诿历史责任的嫌疑,而我觉得这却充分表现了德国人对于纳粹的反感和对于纳粹历史的耻辱感。
随后的交谈让我得知,他对纳粹的这种想法是德国大众的普遍想法,纳粹和纳粹主义是德国人的一种敏感话题,整个民族被一个极端主义者煽动而起,这是一段充满着冲动与愚昧的历史。但兴自俄罗斯的光头党在德国又是因何而兴起?由于冷战东西德的分裂,以至于东西德的差距至今难以抹平,西德的就业率,社会治安,生存环境一直存在着众多问题隐患,而全球化欧盟化的以及德国难民政策体系的形成使东德的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化,以土耳其为主的来自大量东欧发展中国家的劳力移民以及西亚的国际难民的介入,使东德的失业率的上升,使许多东德本土人失去了饭碗,部分人因而将矛头指向了外来移民,认为是他们抢走了自己的饭碗,在此背景下德国光头党便一步步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影片中的新纳粹主义者正是这样一群无稳定工作的年轻人。单亲家庭的生活背景(每6名德国儿童中就有一名儿童来自单亲家庭),生存的压力,未来的无望与迷茫,逐渐扭曲的心灵遇到了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新纳粹主义,毫无生气的干柴遇到了疯狂的烈火,新纳粹主义变为了他们的信仰,成为了他们对未来的的依托,一群迷茫的人走到一起是不会考虑任何后果的。影片中的小女孩的改变便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电影中几个年轻光头党集训体能的桥段不免让人联想到基地组织。但德国的光头党绝说不上是一个恐怖组织,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群迷茫虚无的年轻人走到一起被同一个思想煽动,疯狂的放纵、破坏,不顾及任何后果,以此来逃避现实生活的窒息感虚无感。这种组织是可怕的也同时可悲的,这也是为什么整部影片都充斥着一股压抑感。
身边有打算留学德国的朋友常常提及对于种族主义的担心。哪里有社会物质分配的不平衡,哪里就有歧视,和大部分国家一样,德国人必然有种族主义,但是在许多人看来德国的种族主义似乎更为严重和恐怖。这源于说起德国,她总是会被打上了纳粹的烙印,背上历史的成见,被套上恐怖的外壳,令人寒噤。如此片面的看问题是不是太过主观唯心?
德国人对于祖国的热爱,众人皆知,而另一样让德国人同样热爱并捍卫着的东西却鲜有人知,那就是民主。德国人十分崇尚民主,并以自己的民主为荣,Robin从表达过对不解中国政 党 制度的不解,在他们的眼里,一党。执。政是不可理喻的。也正是因此严谨慎重的德国人是不会再推选出一个“heil,hitler”,“heil,mein fuhrer”来践踏他们的民主,代替人民统治国家的意志。
看待事物不是拍苍蝇,一巴掌打死再看是死是活。不是一个新纳粹就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名族的全面,就像一个藏。独问题绝不能反映一个真正的中国,以偏概全永远揭露不了事物的本质。关于光头党,确实,可恨之人可能会有可悲之处,但是,回到开篇,你走在西德,遇到了在行纳粹礼的秃瓢,你可以瞅两眼,但若是礼毕便向你走来的话,有枪掏枪,没枪您就撒了欢地跑吧。
3 ) 德国与日本
如果是以变态的程度来衡量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那么德国电影一定会拔得头筹。与我们熟悉的日本人的变态相比,德国人在此方面更显内敛、深刻也更具目的性,如果多些耐心,你会感受到其中的美。而日本人,变态的实在太直接、太无良也太残忍,就像个心甘情愿并微笑着吃屎的漂亮姑娘。
4 ) 成长与社会
开始我以为是讲青春期叛逆的,看完了发现这是个表面,里子还是反思纳粹和极端民族主义的。两个女孩内心都是充满极其愤怒的,对生活的不满也好,与家人相处的隔阂也好,他们的行为无不体现出难以宣泄的暴戾,加上种族隔离和新纳粹主义的色彩,这片子也就完成了想要表达的东西。感觉欲言之有物,却又难以言之凿凿。人生轨迹中,重要阶段必须经过具有普世价值教育的浇灌,否则就会偏离主流,成为狭隘的个体主义
但是普世往往是和变革相左的,这也是很多个性化青年赖以自我标榜的原因,现在流行反毛,反社会,反政府的言论,网上自以为翻墙就是有思维有辨别能力的精英,这些人往往受到煽动蛊惑就会成为别有用心者的工具,网上五毛诚然多,但是美分们,走狗们似乎更让人感到可鄙,反对当局是有节制的思考,有限度的对话和强有力的监督,而不是一味的用反社会,带有阴暗色彩的观念看待一切
说的啰嗦了,此片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逆反期女孩邂逅并见证了另一个无处安放青春的女孩因交友不慎成为新纳粹主义牺牲品的故事
5 ) 有些伤是不能被时间磨灭的
记得在柏林住青年旅馆的时候,碰到过一群也来旅游的高中生。那会德语p的只会打招呼,同屋有俩澳大利亚姑娘正好gap year混来欧洲,晚上拉我下楼和那群高中生一起喝杯东西。
其中一个女孩儿英语挺好,所以和我聊天。那俩澳洲妹子毫无不适感的和其他人混去玩儿了。
那德国姑娘叫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当她知道我不是和她一样的高中生,而是已经大学毕业了的时候,很开心的给我钱让我帮忙买杯酒。她还未成年。然后我们就聊了很多敏感的话题。她想知道文(和谐)革,我想知道纳粹。
我记得她当初和我说,我们的确做过这些事,可是现在我们知道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以任何理由杀人。其实德国也是受害者,我们只是跟随了一个叫希特勒的人,被煽火起来的。。。二战我们也没少死人。希特勒不是德国人。我们德国人是不喜欢打仗的,因为打仗要死人。你知道希特勒当年考维也纳的学校想学美术没录取么?所以他就出来煽风点火了。。。如果放到今天,即使再来一个希特勒,我们也不会被煽动了。因为我们很懒,打仗?别闹了,还是在家看看电视吧。打仗给我们带来太多伤害了。反正打仗了我们(指了下同行的男生)是不愿意去死的。我们爱好和平。
然后她跟我说这个问题其实德国人不愿意谈论。是在揭伤疤。
次日,澳洲俩菇凉走了,那群高中生也走了。那个女孩儿问我要facebook,然后我跟她解释说,我来自大陆,没有。。。她给我留了email,然后旅途中我弄丢了,就没有然后了。
同日,我在东柏林2月阴冷的天气里面戴了口罩,当街被一个德国妇女拦下,用很凶的口气噼里啪啦说了一堆,我没听懂,让她说慢点。然后我懂了,她问我德国的空气这么差么?你为什么要戴口罩。
因为,我冷,而且我感冒了。
然后她就走掉了。
以上,德国人的爱国是很显而易见的。那高中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我们其实不是这样的人,你们别误会我们都是纳粹。。。而那位中年妇女觉得戴口罩就是嫌弃空气不好,是对她祖国的侮辱。
当爱国情绪膨胀到一定的高度,就变成了极端。
排外这事儿吧,哪儿都有。关键的不是谁排斥谁,永恒的定律永远是利益拥有者,排斥前来分摊的那一部分。国内最典型的就是地域主义。谁都没有错,谁都有自己的立场。
然而战争过去了,活着回来的人,有些和女主角一样,人性最终战胜了所谓的信仰,杀人就是不对的。而更多人还是抱有那份信仰。
那次回来的飞机上,碰到俩德雷斯顿留学的姑娘。
她们说德雷斯顿刚刚新纳粹游行过。全城戒备。学校关照他们所有这些外国学生留宿舍别出去,直升机都开来了。
但,不是新纳粹打外国人,而是新纳粹和反纳粹两拨人干上了。
据说东德经常出这事儿。。。之前只打男的不打女的,然后男的聪明了,出门拉个姑娘一起,结果就 一起被打。
我周围没有见过被打的。在德国我也没见过新纳粹。唯一一次见到,是在所谓的音乐之都维也纳。
那种全民的冷漠,远比片中那一小撮极端青年来得彻底。
当我当街被人吐痰然后骂的时候,我德语不好,但我还听得懂脏话,没有一个路人停下来阻拦。当我一个人走在街上,接受那么高的回头率,眼神里面透露的是:你这黄种人怎么混来我们这里了?
我们的确在抢占他们的资源。大批留学生的进入占了德国人的位子。如果我们是德国人,我们是不是也会在年少无知的时候,和主角一样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捍卫自己所谓的利益保卫自己的国家?
这一切不得而知了。
德国在二战这事儿上的认错态度,一向是很诚恳的。勃兰登堡门边儿上就有纪念死难犹太人的。可,犯了的错,不是那一辈人死了就清了。这事儿上,没有人是赢家。
6 ) 这不是一部只是关于“新纳粹”题材的电影
看了前面几位观影者朋友的评论,有的觉得这是反应“新纳粹”题材的电影,但是在反应新纳粹题材时比较单薄等的评论。
我倒反而觉得虽然导演很年轻,但是却非常深层次得反应了现在德国面对的很多社会问题。
因为我在德国读书的因素,很多场景现象是能感同身受的,我来尝试重新解读下这部电影。
问题1:德国是个民众高度参与political activity的国家
一方面来说,高度的参与的确促使了Democracy的成长和发育等等好处,但是却因为相对高度的自由,年青人在报纸上能看见各种批判式的言论和无休止的批判中成长,如果父母没有引导好的话就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在剧中的体现:A.丝雯嘉后爸要求她当场抽完1包烟的时候一边看报纸一边顺便说的那句“难怪你会撒谎,这个社会都在撒谎。”
B.剧中开头就说,“在一个 Demokratie中谁都能参与,你,我,酒鬼,瘾君子。。黑人,连初中都毕业不了的人”。可见这个社会人人都欲望参与进political activity。其实导演想发起的是这个人类很原始,从罗马帝国开始就不断得被讨论和争议的问题:
人人都参与的Demokratie真的这么好吗?真的没有缺点吗?真的不会掉进Sackgasse吗?
C.丝雯嘉前后的变化,去拜访他小男朋友父亲的时候说“nicht so politisch.(不是对XX很过敏).”他等了下说了句“Ich bin Marxist”。但是等到丝雯嘉入了伙有了图案后回到家和后父吵架时就开始满口“Politische Aussage”。导演的功力在这运用得不像个年轻人,而更像个炉火纯青的反思者,反思的问题其实又回到了B的那个矛盾。
问题2:德国的家庭问题
德国家庭重组率和单亲率都很高。(剧中两位女主都有明显的家庭问题)
现在青春期前后(14-22岁,即剧中的两位女主角的年龄)的父母(德国目前的中年人)开始,德国人的家庭生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30-40年前的他们年轻时先后经历了“美国化(Amerikanisierung)”,两德统一对整个社会结构性变化的事件。过去传统的男人做工女人照顾孩子做家庭妇女的结构彻底被打破了。
现在德国的老年人们仍然是老式传统的那一批,如果问一些老奶奶的话,你就会发现,她们从来没有正式工作过,他们对于婚姻,非婚生育等话题仍然还持有较为保守的看法。有些老人甚至还无法接受他们的儿女们离婚了的事实。但是这些老年人他们本身有不少的童年经历了二战,而在青壮年时期则处于德国战后恢复的黄金时期(这也是这代德国妇女仍然可以不用工作的原因),而这个时期德国内部对于二战,Nazi,对于很多敏感性的politisch问题都保持缄默(这也是为什么那知名的一跪发生在70年代,而不是马上发生在战后),只是努力发奋的工作。而他们对于自己的子女往往是保持包容和缄默的态度,所以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儿女突然在一个被颠覆的社会中离婚,非婚生等问题后,往往也只是默默惋惜(女主外公对女主妈妈的行为比较少),但是却不能插手干预(补充a:和中国非常不同。补充b: Knaller Frau第一季中女主和她男朋友搭父母的车,他们俩在车上就XX了,但是父母却仍然无视继续开车,其实讽刺的就是这个问题。)
而现在为人父母的这代中年人自己当初就因为管理不好自己的状况(剧中丝雯嘉的母亲在抽烟时说别像她一样过早怀孕),怎么又能使自己的孩子们信服呢。
问题2小结:
对于社会结构的影响往往不止1-2代人,前几代人对社会的辐射作用仍然会保持和延续。
德国现在面临的社会问题,中国在不久的未来也会有不少遇到,过去问题的出现会保持在50年左右(比如工业和环境的困境),但是现在这个时间差却在越来越拉进(比如现在德国人面临的Risiko im Alter arm即老人越来越穷的问题,中国可能在未来10-20年就会显现得很明显。)
问题3:德国真的是还是不是一个多元包容的国家呢?
这个问题,其实是这位导演在这部电影反复反复地拷问德国人自己的地方。去年Merkel还发表过关于这方面的讲话,大致是关于“德国多元化宣告失败”。
德国虽然在战后一直反思并且定位自己是欧洲的德国,而不是“德国的欧洲”,这样将自己定位于中等实力国家,是德国人自己为了防止自己被人再次操控而兴起成危害其他国家,最后却还是伤害自己的反复困境和循环而这样将自己的国家定位的。
但是德国人虽然在军事上和politik上是个矮子,但是却因为经济上的在欧洲和世界的作用,愿意变成个human right卫士的形象,所以它接受过越战后的越南难民(片中首部那些新Nazi在火车上对越南人狂吼的原因。)后来又有中东的难民,又有阿富汗的难民等等。但是这些人来到德国后却因为经济等种种原因可能一辈子别说融入德国社会了,恐怕不少连德语都说不好。
导演暗指的其实是德国人自己的彷徨,一方面经济没有了快速增长,一方面还要保持卫士形象,再一方面等他们真的来到了德国,德国人做好了准备了吗?愿意让他们融入了吗?
讽刺性的例子就是那个阿富汗男孩的房屋女管理员的夹杂着德语完全用德语语式说出来的英语,基本反应了在这个国家英语的流通度。
以上,一个长长的评论,希望能够帮助到对德国比较陌生的朋友。
最后总结,这部电影了得。
狗血结尾!
人人心里都有个纳粹么
沉闷得连我都无法坚持看完~
角色的性格、犯罪和故事都建立在德国社会纳粹的遗留问题之上,让这个残酷青春类型的故事充满厚重感,洗脑的威力影响一个孩子的世界观,他们的世界里非黑即白,影片不仅探究了成因,展现了现状,最后还给出了道德评判,这种新纳粹组织的现象值得反思。暴力直接,剧情紧凑,演员的表演更是震撼!★★★★
结合前阵子的国内反日游行事件来看很有意思。极端民族主义嗬嗬嗬嗬
日耳曼已成为过去式~
对於任何主义,宁可在心中有距离地了解,慢慢地作选择。這是尊重。
虽然有些符号化,但还是相当不错的。
如果问题真这么简单那就好解决多了
德国电影哪天不这么直白,哪天就有新希望。
对新纳粹题材接触不多。
乏味沉闷,没看出其中人物什么内心变化和故事的中心思想
剧本不错,77年的年轻导演没有在镜语结构上多花心思,有些可惜。对于新纳粹,这部电影的线描始终还是太单一,缺乏层次分明盘根错节的戏剧空间。在如今危机频发的世界,复兴与自由,都是反复被利用着的砝码。年轻人所喜爱的最酷事物中,又有哪一样不是被意识形态包裹得分外迷人。
各国少年各国烦恼,看了一个多小时没坚持看完
边缘化人物……基调从头压抑到最后
2分钟跳着看完
新纳粹、新左派一脉相承。
对于新纳粹的解释还是太过单一,只是极右的性和暴力。通篇下来期待看到一个更爆发的情节,却没有。德国的变态在于够内敛,憋死你。
尖锐
德国人接近残酷的自省是可贵的,也是让人恐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