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语者》是一部在极地环境下拍摄的纪录片,每一帧绝美的镜头背后都铺满了极地环境所带来的寒冷。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我们该如何把控转瞬即逝的镜头画面?导演冯冯和杨紫云在面对我们的提问时表现极为淡然,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纪录片人经过常年创作历练后所产生的从容。
冯冯说:“纪录片它不像是剧情片那样,我们可以写剧本、可以编、可以镜头再来一遍。纪录片都是拍摄自然发生的东西,自然人文的东西,很多都是你没法儿再来一遍的。”
在不可控的自然环境下拍摄,冯冯跟杨紫云都提到了一点,就是预判。
预判并提前做好调研是纪录片人在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想要捕捉转瞬即逝的一瞬间,就需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去迎接那份美所带来的挑战。而极地的恶劣环境,无疑是拍摄时需要应对的首要挑战,但这并不足以阻挡纪录片人创作的热情。
冯冯说:“我相信多数拍摄纪录片的人,是对纪录片本身有热情的,因为想拍摄好纪录片还是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心,要有对它的热爱和热情,必须保持这份初心,如果你丢掉了你就没办法做好它。”
而杨紫云也坚定了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的理念。并说:“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选择的职业负责。我们这一帮人,我们共同喜爱的一个灵魂契合度,或者说是我们对于影像质感的追求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想做我们心中高质量成像的纪录片作品。”
当我们希望两位导演给新一代的纪录片创作者分享一些经验时,冯冯和杨紫云各自表达了自己的建议:
吃苦精神是冯冯首先提出的观念,其次是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你有非常喜欢的题材,你就要坚持去做。因为在你拍摄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未知,很多不确定,你要在这个过程中去慢慢调整,用时间去磨练。其实一部好的纪录片是需要时间去打磨的,不管是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是需要时间去磨砺出来的。”
杨紫云认同了冯冯所提出的“敏锐度”,在此基础之上他又提出了创作者对于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应该具有坚持的态度。他认为,相对来说纪录片还是比较好去坚持的,因为纪实性本身它需要我们去这样做。 纪录片其实给所有喜爱它的人留出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去试错的,我们是在客观记录而不是编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所以既然是客观记录你是有很多的选题可以尝试去做的,这样你就拥有了很多的试错空间。既然你想做这个东西,就要勇于去试错,在试错的过程里它会给到你很多至关重要的经验。
这是一座没有生死的城市,是一个绽放蓝色的绝美之城。在这里,你能看到北欧人的生活哲学,能为心灵种下一颗种子。极光的背面是太阳的到来,人们将如何面对黑夜所产生的困顿?全球气候变暖又将给极地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光语者》将为你揭开疑问的面纱。
北纬78度,北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每年10月24日进入四个月的极夜期。
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所在地,2017年至2018年冬季,黄河科考站只有一人驻守。
他就是科考队员刘扬。
他将在这座长年极夜的城市里,独自一人度过整个寒冬。在这个冬天里,他需要负责的是让三台极光成像仪,一台极光光谱仪,一台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正常运转。
“极地科考跟普通人的生活离的很远,容易让人联想到艰苦的条件和危险的环境。”
但其实比这个更艰苦的,是如何在极夜中找到平衡。
在极夜里,光隐藏了踪迹,浓稠的黑暗容易让人难以辨认现实与虚幻。
时间变成了无法参照的重负,人们正式进入极夜带来的迷宫。
这是一场关于孤独的对抗赛,在这样的环境下,刘扬开始了自己的挑战。
朗伊尔城,一座隐蔽在人类视野之外的小镇,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首府。是世界上最接近北极点的城市,人口不超过两千。
即便是在环境的临界点,人们还是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从世界各地来到朗伊尔城,开始一段追寻之旅。
生活在朗伊尔城的版画家,奥拉夫,是最熟悉这座遍地绽放着蓝色的人。
30年前,他第一次来到朗伊尔城,这个寒冷、干燥、没有树的,甚至是听上去有些吓人的城市,却在一瞬间打动了他。
奥拉夫说:“这正是一直以来我所追求,但是并未寻找到的。”
是什么打动到了他?
这是座有关于极光、寒冷、冰川的城市。美好跟冒险并存,现实跟理想交融。
这里的风景中存在着一种来自于当地人的哲学,这种哲学捕获了奥拉夫。他用他细腻的感知发现了这份奥秘,并为之沉醉。
他发现了一种平衡,一种信仰。
一种可以在黑暗中等候光明,在光明中解密黑暗的东西。
这种双重属性让这个即使存在寂寞,荒凉与极度寒冷的地方,也无法掩盖它自带的最原始的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想象。
奥拉夫不断尝试着理解他心目中所追求的景象——这座遍地绽放蓝色的寒冷之城,这座极光永驻的美丽胜地。
2014年,欧顿和米娅从挪威搬到了朗伊尔城。从前老板那里,买下了斯瓦尔巴哈士奇狗场,从此开启了他们与狗狗们在朗伊尔城的理想生活。
每天早上他们都会去检查狗的状态,看他们是否健康。欧顿负责修理狗场,米娅帮忙清理狗屎。
他们甚至在镜头前笑称:“总有狗屎要捡,总有东西要修。总有狗要拥抱。”
“你不能把它当成一种工作,这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就算是休息的日子,我们还是会去狗场里做事情。因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
米娅用轻松且习以为常的方式讲述着他们的生活,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生活、对狗场的热爱。
他们将生活融入到世界上最靠近北极的地方,用最诚挚的人间烟火温暖这座冰冷的城市。
幸福是藏在他们嘴角止不住的笑容,连同热情一起,绽放在镜头里。在生活面前,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原始的相信。
这是非常简单的一种人生哲学,他们愿意把爱带给动物,也愿意相信动物会在风暴中带领他们走向光明。
寒冷和闭塞让来自各国科学家讨论科研成果,共享数据,共同解决问题,极大地促进了科学进步。
这如同是一个个科学部落,人们不会被移动网络绑架,不会被电子产品支配。隐匿在北极圈中,与外界隔绝。
游客的涌入,打破了小镇的宁静。
朗伊尔城的人们害怕因此失去原本热爱的生活。
奥拉夫说:“现在可能是你最后一个看到斯瓦尔巴真面目的机会,因为两年后再回来斯瓦尔巴就被毁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在考验着朗伊尔城,甚至整个人类。
十年来,峡湾不再结冰了,冰川正在融化。导致很多建筑出现了裂缝,它们不再稳固的钉在永冻层上。
随着极夜的结束,太阳也在归来的路上。这里的人们为了太阳的归来举办了太阳节。与此同时,黄河站的驻站越冬任务正式结束,这段旅程也要划上句号。
昨晚,GZDOC 2020金红棉影展在大家的热情参与下收官了。
《光语者》作为金红棉优秀纪录片评选终评入围影片,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今日,《光语者》正式上映!
在快节奏的时代里,这里将为你提供一处精神栖息,抚慰你疲惫的灵魂。在2020年最后一个月,跟你爱的人一起去感受极光与黑夜的魅力吧。
采访: 王湘琳
文章:k
编辑 :k
#光语者# 在地球最北端,冬季寒冷的北极圈,终日不见阳光的极夜,却有一群有理想有故事的人。
作为国内首部极地题材纪录片,光语者让我们看到了北极静谧又震撼的自然风景,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北极圈的那些人。
比如版画家奥拉夫在冰原上看到一直在追寻的色彩,沉迷于这里的蓝色,便留了下来,最终把风景变成了自己的生活。还有各个国家的科考人员,在极寒下开展工作,用复杂的仪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在浮躁的时代,没有人能静如止水,看完《光语者》后,内心的浮躁平静了不少,闭上眼用心去感受“光”,发现“光”其实很近。
看惯了高楼林立的城市、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相信很多人都有一颗远离尘嚣的心,向往着去寻找自己内心的乌托邦。
特别喜欢这句话:“同一时空下,光,是一个人和一群人最清楚的信仰。”
#纪录片##电影种草官#
我看海报上说这是「中国首部北极科考电影」,我很不以为然。这部电影和科考没什么关系,就像不是你跟拍了球员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就能说那是NBA纪录电影。
这是一部讲寒冷的电影,讲宁静的电影,讲孤独的电影,终究是一部讲反差的电影。所有的这些概念,不管你对它们观感如何,你都能很快感受到与它们相反的东西,并理解到它们相互依存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种朴素而原始的思辨,让电影染上了几分哲学意味。
《黑客帝国》里,史密斯说母体尝试构建的极乐世界最后以崩溃告终,因为一个没有痛苦存在的地方,快乐将失去所有意义,最终沦为虚无。只有让快乐与痛苦共生并以此昭示对方,才能让人类得以存活。
关上灯,打亮银幕;离开手机,进入电影;熄灭霓虹,仰望极光;忘记城市,置身北境。这是不是正是影院、纪录片还有《光语者》们的必要性和意义?
「科考」只是将你投往极地的一个路引,就像作家为小说写的楔子,最终让你看到的是整座极地城镇,又像你夜钓时带上的钓竿,让你很难猜透你会收获什么。纪录电影,这是最大的魅力和谜题——我怎么告诉你它具体讲了什么呢?只能几笔带过罢了。
要说电影最大的「看点」是什么,我想就是地球最北端城市和最北端小镇的生活,还有那些不可描述,难以言说的景观。我看过很多纪录片,但我对北极、极夜和极光永远感兴趣,因为那是我从未到过和见过,所处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我们每个人对这些都至少是好奇的。
关于朗伊尔城,新奥勒松,你能搜到不少传说和故事,有些几乎令人匪夷所思,比如前者规定城市中不允许出生和死亡。但镜头拉近,你又会发现这里的生活与其他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人们在DJ的带领下狂欢,在指挥的引导下演奏,在超市购物闲逛,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好像没什么离奇的。
不过,就像其他任何城市总有许多事物把其他事物彰显的分外夺目,极地的城与镇也有它们放大的不同之处。既然孤独,欢聚就被放大了;既然寒冷,暖意就被放大了。这不是任何一个人刻意为之,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在一座坊间传闻有超过四千万人居住的终极城市,哪里都不缺熙熙攘攘的人群,但人们总是自然而然的保持着相应的疏离感。
那么宁静呢。大概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也让我自己没想到的是,即使身在人类文明的最北端,一座只有2000人的城市和一座只有35人的小镇,人们也依旧会执着于寻找宁静,这大抵只能说明这是人类永恒的宿命,以及不管有多少人能意识到它的价值,它都是人类最可贵最珍稀的事物之一。
孤独、宁静、寒冷,你会发现这三个概念经常结对出现,无论现实世界还是脑海中投射的想象。毕竟你独处的时候总是内外平静,再仔细想想那个场景,无论如何也不是热的令人汗流浃背的温度吧。
下雪的时候,城市一片寂静,因为积雪吸纳了很大一部分噪音。我就很喜欢下雪,因为我很喜欢安静。只有在这个时候,城市才显得没那么躁动,人间烟火才显得没那么刺鼻,而万家灯火看上去也分外可爱了起来。这正是《光语者》的主题之一。
只可惜,讨论《光语者》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讨论它最好的时机就是在电影进行时和它刚刚结束时,否则几乎就不存在了。我看完以后,总想写点什么,但半天一字未动。几天以后,北京恰好下了一场雪,我才抓住机会在被窝里打完了底稿。
在吵杂的现实世界中讨论这样一部电影总是困难的,因为当我摘掉隔音耳塞,起床,回到生活中,那些刚醒来在床上所有的凝思与灵感总是像泡沫一样轻易的破灭了。无处不在的噪音灌满我的耳道,突然莫名的声响敲击我的心房,这总是让我相较常人更快的变得疲惫不已。没有什么比一个对声音高度敏感的人又同时拥有超强的听力更讽刺的吧,我因而愈发珍惜那些安静的时刻,哪怕总是只有短暂的一小会儿。
《光语者》带我的宝贵的静谧感,我也曾在其他电影中寻获,比如《地心引力》,甚至有一句台词就像在呼应我的心声。太空、两极、海洋、森林……想想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殊胜之地,又何尝不拥有着相同的特质。很遗憾我能去的地方总是很有限的,但幸好镜头去往的地方总是很远。
很远、很静,又很熟悉,就好像我已经去过一样。
我当然不是说《光语者》是部连对话都省了的电影。事实上,你真正去看的话,就会发现它还挺热闹的。不同人物轮番登场讲述故事,相聚的时候亲密无间,告别的时候也会举行典礼。你甚至会有些疑惑,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大家都一定会这么生如夏花,还是因为明知有镜头在场,所以每个人都表现的更有仪式感。
或许,两者都有,但我更愿意相信的还是前者。毕竟当生活了五十年的老妪终将一别,她微颤的面庞与抖动的下颚,这样的细节连梅丽尔斯特里普也无法展现吧。
人们隆重的生活,隆重的思考,隆重的相处,隆重的离别,这是朗伊尔城的常态。而在新奥勒松,每一项科研活动都值得所有人参与、讨论、贡献,科学在这里完全超越了国别、种族还有信仰。在残酷的环境下,某种人类原始社会的形态又被重现了。好像只有在这里,乌托邦的理想才突然被真实的忆起。
这些深邃、复杂的凝思,却是你在看这部简单温暖(大抵上)的电影时所不免想到的,就好像在这件事上,也一点逃不开永恒的对立与共存。
多年前我读到过一句话:「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很多人的孤独。」乍一看很中二,却因点出了孤独与狂欢的对立统一而变得有几分嚼头。如果说《光语者》有什么特别之处,大概也在这里:孤独、狂欢;寒冷、温暖;宁静、热闹;极地、人间……所有的这些,都是一体两面,都是相辅相成,都是互为唇齿,热情相拥在了现实生活中,还有这部电影里。
因为曾在冰岛待过一个多星期,对极北圈的生活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在极昼和极夜的世界里,钟表仿佛停止了转动,在恍如隔世的朗伊尔城里,人们远离了摩登都市的喧嚣,终于可以独坐在苍穹下,安静地思考存在的意义。
《光语者》是一部很美的电影,它拍摄的是一种既孤独又拥挤的世外生活。小小的城市笼罩在浩瀚的极光之下,与世隔绝,但在这里团聚的人们却成为了最亲密无间的伙伴。在这里,人们放下了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真切地感受着彼此的温度,生活不是一个加速的马车,而是在静谧的时间长河里缓缓体会每一秒钟的意义。
版画家,摄影师,训狗师,艺术家,以及短暂停留的客旅...这是一座思考哲学的城市,黑夜,白日,寒风,日照,大自然在这块土地施以魔法,让有缘之人相守。这部电影展现的不仅仅是秀丽的风光,更是一种处世的哲学。
2017年开始拍摄,历时三年多。
本以为是讲北极点驻守科学家的故事,没想到说的是这座距离北极观测点最近的城市的故事。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看完也没get到片子的主题,(主要是自己愚笨)。除了被极地的绝美景色所震撼以外,就只关心镇守我们黄河站这孩子。这真是个实诚踏实的孩子啊!片子前面大段时间,这孩子都是独自一人,即使在一帮白人中间也显得格格不入,格外心疼。直到看到除夕包饺子那段,才开始放下心来。也许那种环境下,他们自有相处之道。片尾许巍的《无心光芒》是加分项,以前从没听过,但是盲目地相信自己和一切美好事物最终都会相遇。向和这孩子一样千千万万甘守寂寞默默奉献的年轻一代致敬!你们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希望!
极光部分绝美,映后交流得知刘杨拍了四五个月,他是真正的light chaser。导演镜头下有着不少鲜活的人物,各有各的故事,可惜全篇流水账叙述,少一个将众人众故事凝聚的主题。最后,北极狐真好看。
泰和 冷酷的美
“蓝色,是这里最美的颜色” 这是一个世界上离北极最近的城市——朗伊尔城的故事。城市英文名就很有寓意,Longyearbyen,一年很长,时日很短。关于它的极地科考、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判定死亡违法的城市等,我都不关心,因为通过这部纪录片,在这个“光有故事、房子有感情”的地方,跟随镜头和主角们经历一场4个月的极夜生活,将会是一段更新鲜曼妙的旅程。北欧有个传说,极光可以把人的灵魂吸走,片中那段长达5分钟各式各样的极光曼舞,伴随大气的音乐,大饱眼福,必在大银幕上看!而3月8日的太阳节,我甚至第一次听说,你能想象在经历漫长极夜后,人们对于期待太阳回归的热情会有多高多神圣。“这里没有树,所以我们把感情给了太阳” 当第一缕阳光直射在教堂的第二台阶上,我仿佛置身人群当中,一起欢呼、迎接新的生活曙光。
人文纪录片,挺好看,不是那种源于地球最北端城市和最亮极光的美景,而是在这个永冻土地区、四个月极夜的居民生活状态的描写。整体结构有点散,但好在视角广泛,有科学站、旅游者、更有永久居民等多个视角。电影观点也比较冷静,主要还是提供了了解如此特殊生活状态的机会,很难得。说到猎奇,其实更想看看西伯利亚雅库茨克、诺里尔斯克这些地方的人文类纪录片
个人感觉片名是败笔
#年度佳片#因为私心喜欢极地与极光的缘故,情感上给四星半。从纪录片的客观角度来看并不算出彩,基本是国内纪录片的平均水平,从国内极地科考队员的个人视角,去诠释北极小城风情以及环保的议题(看着日渐消融的冰层与皮包骨的北极熊实在痛心哇),日记体的形式拉进了观众与镜头的距离,再融进辉煌壮丽的极地风光,在大银幕上欣赏就真是无比震撼。因为持续的极夜不见阳光,所以人们对太阳的感情愈加深厚。当地人之间那种淳朴友善的关系令我很羡慕,理想的乌托邦生活啊,那个在极地从年轻一直生活到90高龄的德国老太太给我印象最深,她喜欢登山旅行,说过人应该有自由去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还有那位深爱蓝色的版画家老伯与他的狗狗,在极地生活过的人就是不一样啊(对生活哲学的感悟也与众不同),最后许巍的片尾曲《无尽光芒》也是可听性极佳的。
1219不散观影团广州天环百丽宫提前观影。没有太大期望,结果却很惊喜。大概是在大屏幕上看的第一部纪录片,讲述了真实存在却离我们有些遥远的一块地方,一些人。在一个四个月见不到太阳的地方,每个人似乎都是积极的。而对我们来说稀疏平常的阳光,对他们而言,却是神圣的。喜欢后面的主创交流,对影片的认识又加强了。
人类终是自然的过客,但后者却给了前者更加珍贵的东西
极光好美
不散抽到的点映。这个纪录片和想象不太一样,还是挺不错的,能看到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生活,那里的极端气候和美丽自然,一直想去看一看啊!其中有位80多岁的老人在那儿生活了50年,令人印象深刻。那与世无争的平静小镇生活,与自然对话的感觉,极夜黑暗中的火,天空的绚丽色彩,是我非常向往的。希望可以有机会去看看,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这类似的纪录片。
我查了一下,去斯匹次卑尔根的永夜之地看极光,滑雪橇,玩北极熊至少需要38000元。幸好还有电影院可以去,一趟只要38元🙄
非常难得的极地题材纪录片,也不知道此生有没有机会去一次极地
不散点映。“光语者”一名会被认为是北极科考与极光研究题材,其实用访谈结合人文记叙,更偏向对当地人处世哲学和生活状态的表达,主题有些不定。佩服于在那样极易孤独的环境中生长或留下,并持续洋溢热情与坚定意志的人。
极光画面出现的眼眶突然一瞬间湿润了。见过这样的风景,人生还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呢?养哈士奇的夫妻和80岁的奶奶,彷佛是平行时空在世界尽头生活的另一个我
可算是看上这部片子了还是附近的影院太不容易了!像天助我也昨天发现今天突然掉下来似的排了3场!客观地说,作为纪录片,平淡而中规中矩(而且怎么感觉还有政府背景),只是简单呈现。给4星当然是因为题材,毕竟中国没有什么极地电影包括第三极的。朗伊尔,这个不允许有生死的城市,从采矿开始(“为了面包他们把生死交给命运”)80岁的Freya老太太真棒!斯瓦尔巴、新奥尔松…冷且风大!真的很想在这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但人家也是不喜欢游客的。中国黄河站的男科学家其实在里面存在感不高都没记住名字,而且似有点自卑,比北欧人还内敛的样子。狗狗们真棒!在这北京大风降温极冷的天气里,看这部影片真是相得益彰了!外面冷影厅也冷就5个人!一天碰到俩抖腿男也真是奇葩了!回来等车没冻死!天幕新彩云4号厅 用融给的聚优福利卡买真不禁使
这部电影不是一个命题作文,它展现了科考人真实的生活和这个奇妙又令人神往的小镇
当结束了四个月的极夜生活准备离开时,尽管有了一场事先张扬的告别,但他依然显得那么平静,而银幕前的我反而生出了诸多不舍,这大概就是亲历者和旁观者的区别吧。一个远离尘嚣的乌托邦带给你的,不止是也不应该只是风景和平静,更应该是学会接受,接受相遇,更要接受离别,因为我们终究是要离开了的,离开熟悉的地方,离开熟悉的人,离开彼此,离开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于是趁现在,好好爱吧。
这里的人怀着各种目的来到这里,因为自己、因为他人、因为国家、因为世界,有人因为这里的改变而担忧,有人要离开,人们在这里相识并分别。不管人来人往,还是世事变迁,永夜里总会有极光相伴,永夜结束也总会有阳光照耀。
如果不是《光语者》,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了解离北极点最近的城市和小镇,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刘博士虽然在独自在极夜寒冬里守卫着黄河科考站,但因为有无可比拟的迷人夜色和单纯可爱的当地居民,孤独的日子却也没有那么难熬。生存环境再艰苦,大家也有期盼太阳再次到来的虔诚希望。
一般电视片的水准,景色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