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法外之徒》:酷似《教父》的得奖潜力股
关键词:人物结构似《教父》 悲怆 标准得奖潜力股
故事:故事来到20世纪中前期,祖辈都生活在阿尔及利亚的Messaoud一家被殖民者抢去了农田和土地,被迫迁往城市。一家三兄弟长大后,经历了不同的命运,老大Messaoud加入了法国军队,前往印度支那作战;二哥Abdelkader是革命青年,因为参加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被关入监狱;小儿子无心政治,只想远离贫穷生活。终于又一天,三人在巴黎相聚了,退伍的Messaoud和出狱的Abdelkader一起加入了革命组织,小弟Said却一心远离革命,通过开设娱乐场和组织拳击比赛朝着自己的富人梦迈进。与法国大局的斗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三位兄弟的生活因此天翻地覆,血流成河。
评论:这是导演拉契得·波查拉的2006年的《光荣岁月》之后,又一部接近史诗的作品。当年的《光荣岁月》在2006年让片中的的5位主要男演员联袂举起影帝奖杯,作品本身更是被评论界评价为“关于英雄与无用的史诗之作,带着巨大的力量、壮美和情感”。而这部《法外之徒》虽然不能形容为“史诗级的作品”,但至少具备了一种“史诗的情怀”,加上其大历史背景下个人和家庭的生动透视,让影片十分具有感染力。这是一部有些《教父》调调的作品,影片中三兄弟的生活轨迹和人物结构,跟《教父》有不少相似之处,不知是否是导演有意偷师,还是自我领悟,影片自身的气质,就如教父版“深沉、悲怆、动人心魄”。对于一部电影节的作品来说,有了历史背景的冲突、有了个人视角的切身情感,而两者结合又没有太大纰漏,那么,离得奖就不远了。影片在戛纳首映结束后,掌声几度想起,几度落下,又再度想起,喝彩声接连不断。笔者印象最深的片段来自于开头:一段1945年法国光复的黑白纪录片闪现了10秒,人群欢呼雀跃,随后镜头移至当时的阿尔及利亚,不久,镇压独立游行的枪声想起了——此地的战争结束,彼地的屠杀开始,影片的悲怆基调就此打下。
2 ) 直刺人心的微痛,浮萍命运——少量剧透,慎入
很好的历史题材剧情片。已经有豆友先发现了,观影时我也强烈感到同《教父》的相似,画面感,时间轴,人物关系,事件发展。。。
我相信这是贴近历史真相的,而非像《十月围城》一般只宣扬挥洒热血。演员的表演各自都很给力,我没有看过之前他们合作的《光荣岁月》,必须找出来看看。尤其是杜布兹,个子小,又有残疾,却表现出强大的角色气场。
三兄弟的性格,从小时候被从自己的土地上驱赶那短短的一段中就可以看出来。
老大最有担当,老二拥有理性和抗争思想,而老三最能逆来顺受,却又知道混世之道。
三人的命运随历史展开,并且一直紧密联系。
老三是最贴近现实的角色。
其实一直最顾家的老三,其混世之道却不被母亲所认同。在老大退役回家,老二出狱之前,一直是老三照顾母亲。三兄弟中最富有人情味的角色,也是真正能认清时局的人。他如同小强一般,知道个人命运在动荡年代的弱不禁风。但他不抱怨,不放弃。并且坚持个人理想——没错,就是拳击。融入自己的爱好,全身心希望能在这个层面上重新赢得母亲的尊重。“我的一生都在等待这个时刻,而你却让我放弃”,这番对哥哥的抗争中包含着多么深刻的绝望与无奈!尽管这样,在两位哥哥革命事业的初期一直给予经济支持,在哥哥们遭遇生命危险时不顾个人安危前去营救,最是真性情,也绝对是真男人!
老大经历过战场,面对过太多的死亡,对生死已经超脱。对民族独立的向往,却又知道个人命运在革命过程中的脆弱。但其实内心仍有情感与纠结,对母亲的忏悔,对老三的保护。他不像老三那般随机应变,也没有老二那般教条和狂热,他明白的使命和定位,寄希望于自己的努力能为后代带来独立和幸福。
再看看老二,其实老二是最悲剧的角色。他的悲剧是命运式的,无法摆脱的。为什么这么说?老二是懦弱的,在两次动手杀人的表现中,在面对狱中友人和哥哥的死时,这种懦弱都本能性的爆发。但理性和革命大义让他找到了“借口”,找到了麻痹和催眠自己的方法。“我们都是牺牲者,不同的是你已经牺牲了”。与上校的对话中不难看出,老二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都有充分的认识,他的理性让他其实深刻明白自己的命运走向,也深知自己只是政治决策层手中的棋子,但他无法摆脱,因为他内心对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有着近乎痴狂的执着,于是他只好用这种执着麻痹自己,驱使自己,承担命运的悲剧。被枪杀的一刻,也许老二反而松了一口气了。“虽然我知道自己看不到独立的那一天,我还是会为革命奉献我的生命”,这番对上级的表决心,其实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嘲讽,甚至是一种潜意识的期待。当死亡来临,终于不用再痛苦的自我驱使,可以结束这一切,让自己停下来,不用在挣扎,面对自己的恐惧和懦弱,不用逃避和自我催眠。上校也说“你赢了”。赢有两层意思,一是暴力镇压其实是革命高层期待看到的,另一个层面,即是你先于我摆脱这痛苦的拘役了。
最后想想导演真正想表达什么,除了表现兄弟情义 ,记录民族独立的艰辛与牺牲,宣扬独立精神之外,似乎也在表达怀疑和控诉。客观的说,是一种揭露。
影片中老二上级反复强调的“敌人的镇压对我们是有利的,是必要的”,为了这种“有利和必要”,上级让老二制造被镇压的途径:组织罢工,组织恐怖袭击,组织大规模游行。。。只有被镇压,才能引发民族愤怒,尤其是才能点燃国内被法国政府安抚的民众愤恨,也才能让自己的党派在革命运动中占据领导地位!让人可笑又心寒的真相就是:独立和名族解放的确是正义的,也是所有革命组织的共同目标,但在革命道路上的选择和相互压制却加剧了人民的的痛苦和伤亡!还必须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麻痹许许多多的老二,驱使他们推进革命行动的具体执行。这些决策层敢说自己没有私心?!
越想越愤愤不平,梳理一下:老二原本只是一个具有抗争意识和理性认知的普通热血革命青年,在1945年一次公众游行被血腥镇压时,出于高尚的爱国情操保护国旗。后被逮捕入狱,狱中11年被革命上级洗脑,出狱后投身名族解放运动。想想出狱前领导最后的一剂紧箍咒,“所有的阿尔及利亚人都应该承担革命的义务,你永远,永远不能放弃你的使命,没有什么事不能克服的。”就像传销一般,上级将革命大义重于一切的观点植入了老二的大脑,让老二开始了痛苦的自我驱使和自我麻痹的过程。。。个人理想,家庭,人生意义,生活,这些东西都被抹杀了,如同《1984》中被“老大哥”一般,这个阶层控制着你的思想与行为,操纵历史与战争,而这一切的目的,或许只是为了小集团利益。。。
老二的悲剧源于进入阵营。支持民族解放事业绝对是没错的,那错在哪呢?每个阵营都是一样,FLN这样,MNA肯定也一样。这本身就是个悖论,也注定了老二的悲剧。。。
然而更悲剧的是,这样的老二肯定不止片中这一个。。。
3 ) 很多时候你要警惕"正义"
看花絮的时候,三位主演都说这是一部关于阿尔及利亚人为争取自由公正而奋斗的激情之作......我觉得他们上了导演的当,导演放了其他的东西在本片里,这些东西使革命正义的语境复杂,而这种复杂使电影得以极度地逼近历史。
这个片子会令较多我国观众觉得兴味索然----无论它的观念还是影像风格,借用一个极其恶心的词,就是不给力!为什么?
因为我们(包括我自己)没办法习惯那种正义的复杂,试想一个习惯「十月围城」价值观的群体怎么受得了----革命领导人策划利用人们的流血与死亡----我们的取向是牺牲光荣,我们拿正义当眼罩甘当革命磨盘边的驴子无视夺权残忍生灵涂炭。本片导演非常狡黠,他把革命者老二的领导处理得面目模糊连句"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话都没有。对于他们我的直觉是野心家和阴谋家,两次出现"流血对我们有利",足见编导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和警觉。
而与导演观念相辅相成的是影像风格。这种不过瘾的拍法非常不好莱坞克制煽情,对此我想导演是想尽力表明中立。此处有一个细微的例子:老大儿子新生,导演甚至都没给一个婴儿面部特写。为什么?
如果给观众看了这个特写就等于完全肯定了老大参与的革命,甚至带有劝说的意味,因为谁会拒绝为无辜婴儿而战的父亲呢?但这个特写没给在于编导的立场----他怀疑革命且全然不认同暴力。
如上,我觉得真是本片对国人特别有价值的地方。也许它不够嗨,但它足够理性,它从某个我们不熟悉的角度揭示了革命,而更深一步是可以分享对于暴政的思考----任何不由分说的强制都种下了暴政的种子。
4 ) 革命&人性
一切所谓的革命者都只是政治家手中的棋子,首先通过小规模的冲突导致双方矛盾(仇恨)不断深化,然后通过出乎意料的和平游行诱使警方大规模的血腥镇压,最后取得国际舆论的支持(独立)。
整个影片也随着Abdelkader的感情变化得到发展,从最初为革命冷酷无情(因政见不同、挪用公款杀人,甚至连亲兄弟也曾不想放过),到后来为女人流泪,最后为了弟弟赴汤蹈火。
导演也许在告诉大家革命冷酷无情的同时也充满了人性,从这点看同为印度支那的甘地之伟大...
5 ) 一颗子弹的故事
这部电影讲述三个兄弟的坎坷生命,这部电影场景繁复、耗资庞大,这部电影由四位戛纳影帝联手演出,这部电影入围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然而,这部电影参加戛纳影展时,却引起法国民众示威抗议、全城戒备。这是一部法国出资拍摄、法籍阿尔及利亚导演执导的作品,它控诉法国在1945年对阿尔及利亚人进行血腥镇压与大屠杀。对于这部电影,法国人说阿尔及利亚人恶意扭曲事实,阿尔及利亚人说法国人不敢面对现实。
《法外之徒》的导演拉契得-波查拉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但幼年便随父母移民到法国。在2006年时,他所拍摄的《光荣岁月》获得国际好评,一举将片中5位演员推上戛纳影帝的宝座。《光荣岁月》讲述的是阿尔及利亚士兵与法国军队联手奋战,于二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然而在5年之后,拉契得-波查拉却掉转枪口,用原班人马和法国资金回头控诉法国在二战之后对阿尔及利亚的残暴。
法国殖民统治阿尔及利亚长达132年,两国之间的恩怨纠葛绝不是一两句话便能概括说明。近年来以此为议题的电影作品不在少数,《隐藏摄影机》和《人神之间》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并备受肯定的影片。从传达的意涵和立场来说,《法外之徒》与《隐藏摄影机》相同,都是一面倒地指责法国一方,只是《隐藏摄影机》采取的是抽象概念,而《法外之徒》则写实直白地进行控诉与谴责。
《法外之徒》与《人神之间》在拍摄手法上完全没有相似之处,然而两者却形成强烈的对比。对于两个国家之间的纠葛,《人神之间》淡化历史与宗教冲突、从“爱”来切入,《法外之徒》则是强调政治纠葛、从“恨”切入。如果说《人神之间》描绘人如何挣扎取舍、最终无怨无悔地投向上帝的怀抱,那么《法外之徒》便是描绘人如何受苦遭难、最终不得不摒弃人性投向恶魔的怀抱。
■《法外之徒》的拍摄难度极大,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长,影片时间从上世纪20年开始,一个阿尔及利亚农民家庭因为法国官员的蛮横无理,被迫离开祖辈流传下来、赖以为生的土地。这一家庭有三个年少兄弟,彼此性格迥异,老大认真负责、老二聪明有思想、老三则实际机灵。父亲不得不带着一家人离乡背井到塞提夫讨生活,但离开之际,他许下了必回故乡的誓言。
影片正式展开是从1945年的5月8日,故事分三条线来着墨三兄弟各自的命运,一直演绎到1963年阿尔及利亚独立。1945年的5月8日这天是塞提夫大屠杀发生的日子,当时全城都在欢庆二战结束,许多阿尔及利亚人集结起来游行、呼喊民族独立,法国警方于是出动进行镇压,结果由于一个警察对一名示威年轻人开枪,事件就此失控,最终有超过四万五千人死于法国军队的抢下。
这个部分便是影片最引人争议的部分,导演用十分钟的片长来呈现法国殖民军开枪射杀阿尔及利亚百姓的画面,但对阿尔及利亚人出于愤怒残杀欧洲移民的部分却只字未提。去年戛纳影展时,大批法国老兵上街抗议,主要诉求便是他们认为塞提夫事件的缘由,是法国殖民军出于保护欧洲移民安危的考虑,不得不武力镇压阿尔及利亚暴民。对此,只能所完全取决于各人的观点,但至少这些法国老兵在示威抗议时没有被子弹射杀,否则他们大概也会暴力抗争、也会被称为暴民吧。
在大屠杀发生时,老大因为被法国征兵到越南打仗而不在场,老三因为沉迷于街头拳击比赛没有参与游行,只有老二这个思想先进、立场激进的人,积极参与到游行队伍当中,他最终虽然没有遭到射杀,却被逮捕并遣送到法国监禁。在那天的混乱过后,老三好不容易回到家,却发现自己的父亲和妹妹都被法国殖民军杀死,只剩下绝望伤心的母亲。
三兄弟再次团聚是在法国,在大屠杀发生后,由于阿尔及利亚局势混乱、生活困难,老三不得不带着母亲到法国谋生,之后相继是老大退伍、老二出狱,三人终于在法国的贫民窟中聚首,并各自走上自己所选择的道路。
从叙事的方式可以看出来,导演尽管赤裸地控诉法国政府对阿尔及利亚独立的打压与屠杀,但仍旧力求淡化立场的鲜明性和议题的冲突性。影片将焦点放在三兄弟身上,细致刻画三个性格和主张不同的人,如何一步步地踏上“恐怖份子”的不归路。事实上,如果撇开历史背景,《法外之徒》给人的印象如同一部黑帮电影,主要阐述的是黑道兄弟的堕落历程。然而,影片对外在事件的描绘,尤其是法国警方的刻画,却又抱持明显的敌意。
影片中的老大曾经在越南遭到俘虏,他对于杀人感到深恶痛绝,然而越南战争却给他一个体悟,那就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如果抱持坚定的信心和不惜牺牲的精神,仍旧能战胜军力强大如法国的殖民主义国家。老二在法国监狱被关押多年,期间更目睹同胞遭到法国政府处决的画面,这些经历使他无比仇恨法国政府,也坚定他不惜代价争取国家独立的决心。于是老大和老二便一同走上革命游击的道路,其中老二负责领导,老大则负责为弟弟充当杀手,扫除敌人。
至于老三,在独立照顾母亲时,他选择加入黑帮,却因此被母亲和贫民窟里的同胞所排斥,他最大的心愿便是经营自己的拳击俱乐部,培养出一个成功的拳击手,让母亲能以他为荣。虽然他对以恐怖手段争取独立的方式不认同,但也同意与二位哥哥合作,借由革命游击队的帮助扩大自己的黑道势力,他再从获利当中提出相当比例作为他们的活动资金。
■影片中三个兄弟的出发点完全不同,革命游击组织和法国政府的立场相互对立,然而最终的选择和结果却完全相同,这是《法外之徒》这部影片最发人深省的部分。
三兄弟当中,老二为了追求国家独立,不惜以暴力的方式来实现理想,这种暴力的方式不止用在对付敌人,也用在对付朋友和兄弟。他策划各种暗杀与爆炸行动,尽管总是尽力避免伤害无辜百姓,但对恐怖行动的施行却坚信不移。而为了贯彻组织的纪律,他还下令杀死偷窃组织资金的同胞,甚至不惜对老三下达类似的命令。
相较于老二内心的仇恨,老大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其实是爱,他始终牢记父亲离乡时的誓言,记得母亲返家的心愿,并全心全意地希望自己年幼初生的儿子,能够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他痛恨杀人,每每受到良心的谴责,然而为了家人,他只能泯灭良心,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聪明的老二身上,依照老二的要求冷血杀人。但是惟独对老三,他决不允许老二伤害他。
老三是三兄弟里头最没有理想的人,他不认为国家独立值得用大量鲜血来换取,在他天真的心目中认为,如果能培养出一个成功的阿尔及利亚籍拳击手,让阿尔及利亚人获得法国拳击冠军,这就能为阿尔及利亚谋得国际的关注,就能荣耀自己的国家。然而,其他人并不认同他的观点,觉得一个爱国的阿尔及利亚人决不能以法国人的身份站上世界顶峰,这是对自己国家的背叛。因此当老三所带领的阿尔及利亚裔拳击手打进冠军赛时,革命游击组织甚至对老三和拳击手下达死亡命令。
面对阿尔及利亚革命游击组织层出不穷的暗杀与爆炸行动,法国当局感到非常愤怒,他们成立一个地下组织,以各种非法的方式来遏阻这些恐怖行动。他们任意逮捕阿尔及利亚人、对被逮捕的人进行各种残酷刑求、直接枪杀所谓的恐怖份子,甚至在阿尔及利亚人所住的贫民窟中制造爆炸事件。如果法律无法制裁和阻止恐怖份子,他们就以恐怖份子的方式来对待恐怖份子。
影片的结局极为讽刺,在遭到法国警方围捕的危急之际,老三不顾一切去救两个哥哥,但老大仍旧不幸丧生。后来在拳击赛举行的当天,革命游击组织派人去暗杀老三和阿尔及利亚裔拳击手,老二明知道现场布有大量追捕他的法国警察,仍旧冒死去救老三。结果老三不得不开枪打伤拳击手才能阻止他上台并丧命。在法国警方头子的追杀下,老二和老三躲避进火车站内,当时大批阿尔及利亚工人正聚集抗议法国当局的剥削,老二就在这些人面前被枪杀。看到哥哥倒在血泊的身躯,被警察架在一旁的老三眼中燃着熊熊仇恨的怒火。此时,警察头子则对着老二的尸体说:你赢了。
■片中老二丧生的时间是1962年,隔年阿尔及利亚便从法国132年的殖民统治下正式独立。这句“你赢了”意义良多,代表的不仅是阿尔及利亚在争取独立上获得胜利,还代表革命游击组织在战术战略上的胜利。当老二在大批阿尔及利亚人面前被法国警察枪杀时,天真的老三心中的愤怒被点燃了,那些在法国安于现状的阿尔及利亚人心中的愤怒也被点燃了,是打中老二的那颗子弹点燃了所有阿尔及利亚人心中的怒火,激起他们对法国的仇恨与民族的自觉。
去年戛纳影展时,大批法国老兵抗议《法外之徒》扭曲事实,没有将塞提夫大屠杀的真相说明白。其实这些法国老兵没有完全客观的看待《法外之徒》这部电影,在塞提夫事件中,一名警察开枪射杀一名抗议的青年,导致群众激愤,阿尔及利亚人旋即在愤怒中以暴力手段伤害当地的外国移民,进而引来法国殖民军的血腥镇压。是塞提夫事件中的那颗子弹点燃阿尔及利亚人的怒火,进而展开长达七年半的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
打中老二的那颗子弹代表的不就是塞提夫事件中那颗引爆一切的子弹?老二为了争取国家独立、为了报复法国的伤害,所展开的种种恐怖行动不正是塞提夫事件中的“暴民”行为?法国当局为了遏制革命游击组织而展开的非法地下行动不正是法国殖民军的血腥镇压?在塞提夫事件中,当那颗子弹被发射出来,便已经注定法国殖民者在阿尔及利亚的败局,因此在老二中枪后,法国警察头子才会在无奈中说出:你赢了。片中三兄弟在法国从事的恐怖行动,不仅仅代表着塞提夫事件的结果,也代表着塞提夫事件的原因与过程。
■要完整地还原一个历史事件确实非常困难,立场和角度总会影响人们看到的。我们可以比较《法外之徒》和《黑鹰坠落》这两部电影的立场和角度。在两个事件中都涉及一个西方强国和一个落后小国,两个事件中都在落后小国里产生巨大的伤亡人数,在西方强国里产生小量的伤亡。透过《法外之徒》我们看到历史中的因与果,一种以暴制暴的无奈宿命,但在《黑鹰坠落》中我们看到什么?一群英勇无比的美国军人,散发伟大的光辉,为了袍泽之情不惜穿越暴民的重重包围互相拯救,还看到美军强大的火力与部队实力,以及美军脱困后当地百姓那充满感激的脸庞与泪水。
虽然《法外之徒》在立场上不免有一点偏颇,但与《黑鹰坠落》相比较后,各自影片格局与视野的高下当场便区分出来,导演身为一个文化人的诚意也表露无遗。
6 ) 开头的大屠杀颇煽
当我们决定有所改变,建造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结果悲哀的发现没有阶级根本就无法进行改变,然后重复着每一次历史,用无法纯洁的开端来进行着一场场无谓的革命。
以上只是单指理想主义者如果真的要或得成功就要把自己变得不纯粹,否则永远就是炮灰,所以炮灰是可悲的,但是必要的,问题是如果真的知道自己是被利用者,还会坦然的去执行吗?
电影本身侧重其实还是有点模糊,我相信任何一个政治体制的产生,伴随着的都是无比血腥的内部斗争和外部战争,大义这种东西在实际斗争中永远是昙花而已。获得成功必需不择手段,毕竟革命结果重于过程。
人其实只要农妇、山泉、有点田就可以,所以才有了桃花源般的理想,奴役他人乃至民族,只是从霸占的土地上进行不平等的交换,无谓,少点欲望大家都能过得很好,天天打个屁仗啊,打倒霸权主义的欧美帝国,......主义万岁永存。
不知所谓的不知在讲什么,本片颇闷,可看一次。
7 ) 我们唯有致以敬意
为了争取自己国家-阿尔及利亚的独立,三兄弟在法国进行着不懈的抗争,那是用鲜血和生命进行的抗争。其实对于那些背叛的,畏缩的本无可指责,因为对于那遥远的祖国,每个身处异乡的人所表达出不同的感情都是可以理解,我们唯有对执念于祖国的独立并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致以无尚的敬意。没有他们,没有他们有时近乎于疯狂、近乎于歇斯底里、近乎于冷酷无情的执念,独立或者革命都只能是一句笑谈。而他们的执念不仅得到的是人民的爱戴,也得到敌人的尊重。如此得到的尊严,才是国家、民族不可被轻视的尊严。
此片在亮相戛纳电影节时受到上千法国人的游行抗议,但最终进入戛纳竞赛单元。在如今的法国(2010)对一部描写上世纪60年代法属殖民地人民奋起反抗,争取独立题材的影片,尚会敏感到这等地步,可见其华丽的外表下存在着何等脆弱的神经,歌颂没问题,而掀开那不堪的伤口时,就会触怒相当一批利益的既得者,哪怕是已经久远陈旧的伤口。恐怕没有哪个历史上的强国没有这样的伤口,而对于曾经的罪恶的反思与惩戒才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剧情虽然有大义,也并未一味激进,适当反思了当时的历史行为,但是仍旧还是拍得比较乏味冗长。以此类比“教父”恐怕还少了些人文主义的关怀和浪漫色彩。
黑帮与革命的杂糅,时刻不忘阴暗面,境地尽是悲怆,民族、国家就像割不断的三兄弟和母亲。
大时代从小人物讲起屡见不鲜,但是太收敛,往往也小家子气了。
没有胜者
萨科奇 my son, you are a bitch!
革命哪儿有不流血的哪?
此地的战争结束,彼地的屠杀开始,政治就是以这般狰狞的面目在人世间轮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愿触及的疮疤,一部电影也无法消弭民族间的恩怨情仇,但真的勇士,却敢于直面惨烈的历史。
第三世界的无产阶级独立革命万岁!。。。导演Rachid Bouchareb延续了《光荣岁月》中明确的政治姿态
看看法国人怎么面对历史的!
独立战争。其实我对历史没什么兴趣。。。
[阿尔及尔之战]的另一面:FLN在巴黎的第二战线。不同于[阿]的大全景式历史书写,影片采用了“三兄弟”的传奇化结构,三兄弟分工明确,老大负责信仰与暴力,老二负责政治,身上集中了对左派乃至托派的深刻反思,老三一线则作为一种消解和制衡的力量。全片的浅焦摄影可看做一种历史观的反映
警惕"正义"的 暴力。
7分 革命的冷酷和手足的情谊的交织 政治电影拍出了新意 还不错哦【电影资料馆】
独立与自由必定会付出流血的代价。但不是只有这么一条路可以选择,当时的阿尔及利亚和现在的叙利亚所面对的并不一样,要想永久的和平只有从停止杀戮开始.
很真实 最后,你赢了
法国是多么言论自由的国家,这是一部批判自己国家侵略史的影片,还能在本国最大的嘎纳电影节上放映~
2012 08 23 资料馆 with 牛逼的设计师,聊了职业,七夕,和其它。奥巴马和亚当桑德勒演得都不错,是那种影迷们错过会后悔,但非影迷可看可不看的片子。
选取一家三兄弟最为革命的断层加以表现,可惜故事毫无吸引力,手法也非常平庸。其实这三兄弟的命运根本代表不了革命的进程,导演对于最后胜利的原因也没有丝毫的交代,因此开头结尾独立于故事的纪录片段就成了一种刻意求大的煽情。
基本上是《光荣岁月》原班人马的卷土重来,相比上回的旁敲侧击,这回目标更加鲜明。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并没有完全的一腔热血,也融入了对反抗的怀疑与探讨。一直很喜欢贾梅尔·杜布兹,缺了一只手的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
以法国人对政治的认知习惯,这种反向思维的进步式思考也不奇怪。可这样的后911式的政治问询和反思,也仅仅是艺术家勇敢剔除意识形态之后的痴问而已,不见得不苍白不空洞不敷衍,终究只是一种更合理的思考方式而已,并未触及问题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