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1979)

剧情片美国1979

主演:黛安·基顿  梅丽尔·斯特里普  伍迪·艾伦  迈克尔·墨菲  玛瑞儿·海明威  

导演:伍迪·艾伦

播放地址

 剧照

曼哈顿(1979) 剧照 NO.1曼哈顿(1979) 剧照 NO.2曼哈顿(1979) 剧照 NO.3曼哈顿(1979) 剧照 NO.4曼哈顿(1979) 剧照 NO.5曼哈顿(1979) 剧照 NO.6曼哈顿(1979) 剧照 NO.13曼哈顿(1979) 剧照 NO.14曼哈顿(1979) 剧照 NO.15曼哈顿(1979) 剧照 NO.16曼哈顿(1979) 剧照 NO.17曼哈顿(1979) 剧照 NO.18曼哈顿(1979) 剧照 NO.19曼哈顿(197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04

详细剧情

  40岁的艾萨克·戴维斯(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在写作上不算成功,在感情上更是一团糟。一方面,为了另一个女人而离开他的前妻吉尔(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打算出版一本有关他们私密婚姻生活的书,另一方面,17岁的女孩翠西(玛瑞儿·海明 威 Mariel Hemingway 饰)对于这段他并不打算认真经营的感情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热情。在这个节骨眼上,好友耶尔(迈克尔·莫菲Michael Murphy饰)的情人玛丽(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饰)闯入了戴维斯的视线,风趣的谈吐,投机的话题,一切的一切都为两人的感情擦出了火花。3个男人,3个女人,在曼哈顿这个繁华又孤单的城市,这群成年人究竟该用何种方式来道德并公正的解决他们的感情问题呢?  本片荣获1980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

 长篇影评

 1 ) 这是一部谈论“道德和原则”问题的爱情片

艾萨克:编剧,42岁。离过两次婚,人类的弱点的代言人。一心想成为“道德和原则”的拥有者,但是到最后他也摆脱不了“非道德非原则”的影响,所以至始至终他一直在做着“非道德和非原则”的事情。第一,他看到耶尔出轨这件事,他对埃米丽选择保持沉默,但是当最后玛丽耍了艾萨克重新做回耶尔的情人时,他选择向埃米丽“告状”,这表现出他的自私。第二,开始他对于他与十七岁的翠西谈恋爱这件事,称作“双方的暂时欢快”,对于翠西的真爱,他以年龄是问题为由,建议她多和班上的男士约会以及劝她去英国留学,这样可以见多识广,但是最后他为了不让翠西离开他,叫她不要去英国,从这里可以看出艾萨克的自私是伴随他到影片最后的,人性的弱点果然是弱点。第三,当艾萨克和玛丽吵架关于“四个星期”的问题,他责怪她竟然对于四个星期后的自己要做什么完全不知道,但是到了他说翠西去伦敦学习要“六个月”,他又觉得太长了,“四个星期”和“六个月”其实都是很短的时间,但是对于艾萨克来说,前者是为了挽回玛丽,后者又是为了让翠西留在自己身边,这表现了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道德和原则”不顾,多么自私。随着玛丽离他而去,他才发现,原来自己灵魂中一直追求的“道德和原则”其实就是翠西。

吉尔:作家,艾萨克前妻,通过写书把她与艾萨克分手的“真相”表达出来,虽然书里对艾萨克的某些描述是真实的,比如自我中心等,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她为这个“真相”添油加醋,如歪曲事实地写:最后艾萨克和她以及她的同性情人3P的结局。即使她之前对艾萨克说这是“基于事实的”。这对艾萨克是造成伤害的。这也是表现出她损人利己,不诚实,自私的一面——没有道德和原则。

翠西:道德和原则完美的化身,反抗世俗教条,敢于追求爱情,哪怕她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大25岁的艾萨克,也敢于追求爱。最后,艾萨克才发现,她是他心中“道德和原则”的完美化身,艾萨克在最后也终于领悟到了这一点,想把她追回,但是她并非为之感动,这是伟大的“道德和原则”的坚守者。

耶尔:彻底没有道德和原则。出轨的男人,作家,中途有过“反省”,但最后还是出轨了。他开始假装对艾萨克“处处关心”,担心他一个人在纽约过不好,其实这只是他为了逃避艾米丽想和他生孩子的借口。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职工,但是他没有“道德和原则”,让人想象到即使是世界文明和知识的宝藏地,也存在着“非道德和非原则”,这是不是在讽刺MIT?哈。最后通过埃米丽口中得知,他说是艾萨克把玛丽介绍给她的丈夫耶尔,背叛了朋友艾萨克,也欺骗了自己的妻子。

埃米丽:“道德和原则”的受害者,也是无力去反抗这一切的人,是耶尔的妻子。艾萨克向她告状他丈夫出轨的时候,她说任何事请都不可能完美,婚姻也需要一个妥协。这表现出她的在婚姻上没有基本的原则,连丈夫出轨都可以认为是不完美的一件事情。

玛丽:38岁左右。费城来的女记者,自带知识光芒,随时发光,亮瞎众人。离过婚,耶尔的情人。对于她和已婚的耶尔的感情,开始她认为不能接受,因为她不能完全拥有耶尔,分手的直接原因是耶尔不能随时陪她,让她觉得很委屈。中间,当耶尔提出可以搬出来和她住,但她说不想当破坏别人家庭的人,但是最后她甩了艾萨克和耶尔好上了。表现出她的虚伪、自私。


最后,艾萨克反思道:……(世界已经充满了各种“非道德和非原则”)……这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他说出了最后一个:翠西。那是他心目中的完美的“道德和原则”的化身。影片最后告诉我们,虽然世界存在很多 “非道德非原则”的东西,比如伪善,自私,自我中心,欺骗,不诚实……但是最后通过“道德和原则”的化身翠西对艾萨克说的话中可以学到:只要我们能有原则地活着,能有原则地活着。

 2 ) 豌豆

七八十年代是伍迪创作力最惊人的时段,所有讽刺和笑料皆恰中要害,区别于后期的隔靴搔痒。他的母题很固定,小布尔乔亚的烦恼,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心理问题,是豌豆公主床下的豆子,衍化出现代城市的病症。不少人反感它的矫饰和忸怩作态,诟病其格局太过精致,失于朴鲁。确实,都市情人本就朝三暮四,加之文化人的多虑,连自己的心性都看不清,如何简洁深沉?但这些情绪构成了一段景致,甚至一座城市,是真诚的。男男女女在一段段话唠声里走来走去,声色犬马,天空上方浮现出小老头的脸,“我看着你们…因为,你们的德性我再了解不过了…”,他们神经质,看了十几年心理医生,永远不成熟,懦弱又鲁莽,自大却彷徨,囿于情感但不舍脱身。他们对现实不满,却不屑从政。他们有各式各样的怪癖,也许尝试自杀但并未成功过,他们谈及电影戏剧头头是道,对于“性爱”有一百种看法,遇到问题就搬出弗洛伊德…你说他为啥拍的这么好?“因为我就是你们…”。没有那颗豆子会怎么样?那么我们荒诞生活的源头就没了。“如果有可能,我不舍得拿掉它…你要知道,生活的可爱,甚至意义,不就在于这些瞎折腾吗。”

 3 ) 每个人都有虚伪的一面

每个人都在对自己的行为辩护,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合理的借口。然后让自己相信自己的借口,之后再去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借口。
甚至有时,自己都深信了这个借口。并为此借口而行动。但这个借口是极其不理性的。甚至只是自己安慰自己的一个借口。

最开始Woody不想与年轻女孩在一起,甚至是找借口不与她做爱。
当他与Diane相遇后,与年轻女孩分手,借口是她年龄太小,以后的生活会发生很大改变。甚至连他自己都相信他们最终不会走到一起。

当Diane与他分手后,他情绪低落,安慰自己说:“没准和那个十七岁少女会有很好的结果。”直至他自己都相信这样的结果后,他去那个女孩的住处找那个女孩。认为他们真的会很好的在一起。所有这一切的起因只是因为Diane离开他之后他安慰自己心情的一个借口。而这个借口是不理性的,轻率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

生活中,人们总是这样,先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借口,然后相信这个借口,再为这个借口而行动。在这个借口面前,一切不负责任,不理性,不道德,不人性的东西都因为这个借口而变得合理起来了。

人们总是为一切行为找借口,并试图相信这个借口是真的。

 4 ) The Decay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本以为结尾时Tracy会直白地告诉woody fuck off 没想到结局如此留有温情。

the decay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知识分子眼中坠落的城市。woody充满自恋的正义感,gossip is the new pornography, 无限提升问题的层次,拒绝接受汽车、安眠药、电视、自己和女学约会的事实;Mary具有迷惑性的修辞来描述感情的坠落,不断堆砌文艺的词汇,试图剖析自己的情感状态,这样的尝试却像作秀一样。

“I came from Philadelphia, my parents have been married for 43 years, nobody is cheating on anyone”。

难道还要把一切归结于曼哈顿?

最会给自己找借口的人莫过于文字工作者:professor,editor,writer,journalist,论到胸怀和仁慈都还不及一个十七岁的高中女学生——虽然她又好像不过是一个美化了的象征:话不多,安安静静,理想得像塞尚的苹果。

 5 ) 从伍迪艾伦看文青群体

对伍迪艾伦总是处于一种既不十分喜欢,偶尔有点讨厌,有时却不得不佩服的态度:一方面,他的才华展现的形式总是显得过于卖弄、刻意、甚至有些小家子气,他囊中羞涩地从自己的智力博物馆中抖落一大堆名字与符号,像句子中一个精巧却突兀的比喻,刻意地彰显知识分子的审慎品味,即便这些文化的符号不必如此频繁地被提及;另一方面,伍迪艾伦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小资情调或小聪明,并将它们以自我解构的方式、以戏谑又自嘲的口吻轻描淡写地说出来——他在面对自己时既坦然又羞怯(正如他的荧幕形象或晚期电影的主人公),他不吝推销出一个丑角似的自我形象,在这副公之于众的面具上涂涂画画,在背后,一副总是对生活愤世嫉俗或agressive的面孔定对生活报以敝帚自珍般的赤诚。

《曼哈顿》中借吉尔的文字描绘的艾萨克(或说伍迪)可谓一针见血:

“他会突然间控制不住他自己,表现出自由派犹太人的妄想、大男子主义、自以为是的愤世嫉俗和虚无主义者的绝望情绪。他总是抱怨生活,却拿不出任何解决方法;他渴望成为艺术家,却逡巡不前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他最最私下的时刻,他会谈起对死亡的恐惧,他将它抬高到悲剧的高度,而实际上,这只是他自恋的表现。”——这一矛盾的形象像是《荒原狼》或是地下室人的当代变格版,兴许只有故作轻松的自嘲方式才能达到自我解嘲。伍迪的观察是带有知识分子阶层色彩的清醒,同时他的每个角色都是他自己:话痨、神经兮兮、敏感、紧张。这样高度相似的人物形象想必一定带有作者本身的影子,只有足够自恋又足够自卑的人才能不厌其烦地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安放自己的切面。

从《安妮霍尔》到《曼哈顿》,Woody Allen的的自我形象经拼贴、缝补、变色龙化后,却是描绘着知识分子阶层或俗称”文艺青年“的群体共性与最终幻想——他的个性中流淌着整个群体的共性。高审美或品味、素养又或是精神追求与贫瘠的创造能力不相匹配,愚钝、清醒、自知是很痛苦的 。那些向别处抛出去的辛辣话会跑回来戳中痛脚,尖锐的刀刃最终会反过来戳破自己。不难看出为何我们这群自视甚高的人,自认为洞察世事、格格不入,不肯与庸庸碌碌为伍,总是借助知识面的信息差有意无意地泄露出一点优越,张口就能衔来塞尚、泽尔达·菲茨杰拉德、伯格曼与博纳科夫,将艺术作为彰显自己的养料,殊不知自己匍匐于前人的胸腔以窃取共鸣、剖挖开他人的洞察来假装自己睁开了双眼,总归是咀嚼他人咀嚼过的东西,然而始终不敢也不肯承认自己只是一个徒有格调的庸人。

拿《曼哈顿》来看,伍迪艾伦几乎塑造了一座文艺群体的理想福地——关系与关系的交互被城市的在场性而见证,“空间”与“地点”即为一个三缄其口的主角。城市(空间、地点)一定程度上是故事与人物的喻体,不然《广岛之恋》何谓“广岛是你的名字,我的名字是内维尔”、安东尼奥尼何必在《奇遇》的孤岛中探究脆弱的现代性——叙事是非发生在这些空间、这些地点不可的,它们是隐身的第三人。《曼哈顿》陈列出现代艺术馆、书店、知识分子们的居室,书籍随处可见地散落在角落、街口的商铺总是洁净又工整;为电影novelization,为弗吉尼亚·伍尔夫写书评,这样的纽约知识阶层生活,即使落入中产阶级混乱、暧昧的私人关系或被批判至“永恒的空虚生活”的论调中,它仍旧是一个浪漫的生活的最终形态。《曼哈顿》以纯熟又漂亮的镜头,在空镜于空镜之间画出了那个流放自我的乌托邦。

爱慕文学与艺术的人大抵可以分成两类,天才,或自恃格调的庸人。前者诸如伯格曼或费里尼,那类但闻其名便仰之弥高的大师;伍迪艾伦将他自己或作品当后者来写,写他自己的小品味与小聪明,写些困顿于这个身份的剖析与自省,这使得他更贴近于这两者中间的角色——一个评论者的角色。

 6 ) 关于布尔乔亚巨婴式爱情的一种解读(不代表所有)

相较于本片,或许午夜巴塞罗那和午夜巴黎这两部片子更广为人知;事实上在笔者心中,曼哈顿可以算作是这三部城市系列中的第一部分。伍迪艾伦的电影长于长篇单口式对白与浪漫主义镜头语言和音乐语言,但借助于这些浪漫主义符号又往往表达的是对一种群体族群,一种阶层的刻薄讽刺。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可以用上面这句话来切入或者解读。但是这种讽刺有时并不是那么刺骨反而吹面不寒,同伍迪艾伦对于自导自演的倾向也许原因是类似的,用导演自己的话解释:“我永远不会加入由我这样的人组成的聚会。”,电影是导演对于自己的批判以及对于整个小布尔乔亚型知识分子的批判,所以一方面像蝙蝠一样厌恶自己,一方面又沉沦于这种题材,除了少数几部无出其右。说回电影本身,同午夜巴黎里明显的讽刺“掉书袋”以及午夜巴塞罗那里“叶公好龙”然后真香的闹剧式神经质爱情讽刺不同,本片通过对于一个大龄渣男爱情的再现幽微的表达了对鼻涕虫式学院派知识分子的鄙夷与同情(笑)。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本片中17岁少女身上所展现出的倒错,本身由于年轻“无知”被男主以及他的同伴们玩物化(原谅笔者可能过于主观),但对于至少是大家对于感情的公知有着比巨婴型男主远更成熟的看法。这位尚未成年的小女友依然保存着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而不是将其看作摆脱苦闷生活的游戏。不懂生活的规则,可能会失去很多乐趣;但天真的人对世界有一种直觉的理解,这是费里尼告诉我们的真理。当然作为W.A吹本片并不止这一个看点,角色的复杂性也并非几句话可以表达清楚。读者还是自行观赏微妙。最打动笔者之处是WA在电话亭中心碎的停滞片段,也许打动我的也能打动你。

 短评

“曼哈顿悖论”:凡是能看懂的这部片子的、笑得前仰后合不能自已的,有着相同恐惧和快乐的,无时无刻不在玩弄文字和女人的,都是最无可救药的酸臭知识分子,都是最有文化修养的斯文败类(“愤世嫉俗”)。当然,above all,他们都是贫蛋。

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伍迪艾伦的电影看得不多,目前最喜欢的还是赛末点。太文艺民工就受不了。昨晚看的时候被法国片似的喋喋不休搞得昏昏欲睡。但到最后一个场景时一下子清醒。纯靠情节,而不是情色镜头劲爆音乐把我唤醒,足以证明这是部好片。平淡生活无法言喻的错过和苦楚,提醒我时刻珍惜现在的美好。我想你啦~

6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从这部戏里17岁女生的温柔到后来Mia Farrow当道再到韩裔养女横空出世的嬗变过程,正显示着child-woman于直男知识分子界所具有的所向披靡之魅力——在这个美丽复杂的城市,在这个自恋、虚伪、脆弱、忧伤的小男人心里,最至高无上的永远是未成年少女的纯真和娇憨(我可没提肉体)

11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曼哈顿,这座城市蒸腾着你们的焦躁,狂作,空谈和欲望,幻化成毫无生气的霓虹森林,牢不可摧的海市蜃楼。

1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更有信心一些。。。十七岁的姑娘如是说,虚弱的中年人尴尬地无奈地迷惘地笑了

18分钟前
  • 推荐

成为话痨的人要么过于自信要么缺少安全感,成功的话痨一定兼而有之,既让你哭笑不得,又让你觉得理所应当。你可能并不热爱他,但每次听他讲完故事,尽管你真的很想找茬,但总是没胆指着他说:“喂,你够了。”

23分钟前
  • 57
  • 推荐

修复放映。小资、言情、风趣、琐碎的纽约,絮絮叨叨的对白就像一出关于城市的交响乐曲,从头流淌至尾。七八十年代真的是伍迪·艾伦创作的高峰期啊,感觉之后拍的所有电影都只是衍生和变体。

2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曼哈顿告诉我们,装逼是没有好下场的。

30分钟前
  • Minjie
  • 还行

“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更有信心一些”

3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You have to 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那一刻,话痨伍迪·艾伦终于安静了。

35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Wills的攝影好。這個片子沒有Annie Hall的地位高可能是因為Woody Allen用這樣認真刻意的構圖和他的風格和在一起,就顯得有些匠氣。

36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困境,是我现在以及将来都要面对、并试图超越的。影片充满着箴言警句,对人和人的关系(尤其是知识阶级、艺术从业者)有着深刻的表现,他们懦弱、善变、对未来没有信心、沉溺于自己的内心和幻想。没有能力关心更大的世界,而在自己触碰的有限范围内制造麻烦。纽约的繁忙、混乱与美。

38分钟前
  • xīn
  • 力荐

越来越习惯和喜欢这老家伙儿的碎碎念了。

41分钟前
  • 如花就是小妖
  • 推荐

4K修复版重看@phenomena 在所有人剑拔弩张的滔滔不绝中,只有年轻女孩看上去是超脱的,因她还没有遭受生活孤独乏味的迎头痛击,她有大把的青春,绝对的自信,尚未学会像成年人那样用苍白的言语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这样的她又怎么会懂得,六个月的时间有多漫长呢?

43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我默默很不要脸的觉得如果我是直男肯定是Woody Allen的类型,不停被跟我剑拔弩张的强势成熟女性吸引,不停被伤害像小狗一样“内化伤痛成一个肿瘤”,不停把年轻单纯自然的少女当成最舒适的“过去”和最完美的“归宿”。Woody Allen用自己的真实生活证明了他才是“作者电影”最准确的定义。

44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A-]伍迪的博爱又专一、滥情又纯真、乐观又悲情的爱情悖论理论集大成者

45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黛安基顿好迷人。

47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生活在曼哈顿的人们,他们庸人自扰,时时制造出那些毫无必要的、神经兮兮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就不用去面对这世上更加棘手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了。” 不是我更偏爱黑白,而是它确实完胜《Annie Hall》。从霍尔对一个人的哀悼上升到曼哈顿对一座城的抚慰,越混乱越迷人。

51分钟前
  • Obtson
  • 力荐

#SIFF#重看;果然黛安基顿是老头最佳搭档,看俩人用各种高深名词和艺术大家斗嘴,真是其乐无穷;前妻对他的评论也可视作其所有作品的总结,犀利精准;老头一辈子都在拍他自己,这一封写给曼哈顿的情书,在黑白光影映衬下,特别迷人。

5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他们把各种艺术挂在嘴边,用塞尚,纳博科夫,博格曼填补他们苍白的话语。他们不懂爱,脆弱又胆小,无法计划未来。在车流拥挤的夜色中,有一种令人烦躁的亲切感,不论他们多么孤独,能否找到真爱,都不会影响曼哈顿的美。

5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