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主竞赛单元十项奖项揭晓,在《珍妮热线》中饰演Virginia的西格妮·韦弗女士荣获最佳女配角。
《珍妮热线》是讲一个女性独自前往堕胎之路进而参与女性权利斗争的故事。导演通过乔伊这个中产阶级女性的视角探入到社会底层,以此看到女性在堕胎困境中的无望与伤痛,再往深处看,它也在表现底层女性在面对堕胎机会时的望而却步(由于高昂的价格),导演进而将讨论视角移至阶级以及种族层面。
一、“珍妮”之痛
当一个女人对自己的身体失去控制权,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暴力。
在社会意义上生活优渥、家庭美满的乔伊“理应”对生活怀有幸福与感激,但影片中的她却是越来越脱离家庭,开着车独自前往能够让自己真正自由的地方,并因此机会,她结识并帮助了更多与她有着同样堕胎需求的女性,她们统称为“珍妮”,一个致力于帮助女性获取身体自由的群体。
乔伊为何出逃?因为她痛!
在身体不佳,明知怀孕生育会危害身体的情况下,她所面对的不是身边人的体贴谅解,而是丈夫的无言沉默以及医生们(宗教父权意识下的)强硬的拒绝流产手术。通过合法渠道她获得不了所应有的保护,她便开始联系地下堕胎机构,经过两次辗转,她重新夺回了对于自己身体的掌控权,但是其间所遭受的恐惧与伤害,却是她(珍妮们)一生的伤痛。
可以说,在获取自由的同时,乔伊(珍妮们)遭受到了身心的折磨。
受堕胎机构邀请,乔伊便开始承担起接送堕胎女性以及术中安慰的角色。这一片段感动我的,不仅是因为我看到了受伤的女性受到了真心守护,更是看到了一种女性对于女性的共情与同理心,她们都曾遭受过同样的痛苦与孤独,所以也会更能体会对方的心理感受,她们这种心灵上的宽解与温暖,本身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但纵使乔伊的轻声细语会缓解手术台上女性的紧张,但这也无法掩盖冰冷器具和针孔插入女性下体所带给她们的恐惧,毕竟,她们本不应该遭受这些!
二、谁代表所谓的政治正确
看完影片,可以很明显感受到导演是想要把政治意识融入影片,菲丽丝·奈吉不仅是在表现女性的堕胎困境,更是在表明一个女人身而为人对于自己身体的掌控力,以及她作为一个社会个体,要为她理应所享有的社会权利与公平、对于政治偏见与压迫进行斗争,要用自己的身体说话。
影片中秘密女性组织负责人Virginia(本届北影节最佳女配角)就是最为有力的代表,她多次入狱、释放再入狱...为了传达自己的女性力量以及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去触犯法律,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本应被社会保护的人。
这里需要反思的是,她多次入狱,就代表她是一个对社会有害的人吗?法律究竟在为谁而说话?
极其讽刺的是,到了影片末尾一位警察身份的男性来找乔伊,他不是为了质问乔伊所从事的地下堕胎事业,而是为了寻求帮助,他需要一个机构来帮助自己的朋友摆脱怀孕之痛。这个片段很奇妙,妙在他是作为权力的施压者出现,而在这里却选择背叛法律,为爱的人对“违法堕胎”进行屈服。
三、每个人都是弱势群体
跳出女性堕胎被限这个视角,这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为弱势群体而斗争的作品。“珍妮”帮助“珍妮”,这在秘密堕胎机构已成为共识,但导演不想局限于此,她还试图触碰更多的政治边界,比如说阶级差异和种族矛盾。
拥有完美生活的乔伊面对堕胎都是如此的痛苦,更别说当时处于社会底层以及备受歧视的黑人女性。为帮助更多的女人摆脱痛苦,乔伊跟医生协商,试图通过增加手术量来减免部分贫困女性的堕胎手术,但医生的犹疑则说明了他的伪善本质。他表面说着在帮助女性堕胎,实际在用高昂的价格谋取性别暴利,他身拥诺大的游泳池,却无视眼前支付不起费用的女性的无奈与退缩。
或许在这里,即便堕胎是违法的,但也是仅限于有钱人的”放肆“,贫困的女人,连触犯法律的资格都没有。
毋庸置疑,《珍妮日记》是部完成度很高的作品,其中包括的不论是性别暴力、种族议题抑或是阶级问题都能准确而敏锐地契合当下的政治正确,以一种安全的、完整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它给我的感受跟前段时间热度很高的一部电影《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类似,它们就像在玩一种填字游戏,整体框架摆在那,把该有的社会议题填进去,再利用叙事技巧把片段串联起来,构成一部近乎完美的电影作品。
但是,也正是这种完美给我一种不适感,或许我更多想要感受的,是一种细腻真实的生活感知、漫无意识的情绪流露以及对于人物心灵的温柔捕捉。
我想片名来自于 Jane Roe,著名的“罗伊诉韦德案”。电影虽然在1973年皆大欢喜的结局,然而现实中几代精英的鏖战正是从那年开始。 堕胎权这个事儿就像一个bug,二百多年来美国宪法这个只字未动的原始程序一直精准有效的运行,虽然被打了许多修正案补丁,但一碰到此乱码还是不免让最高法院这个cpu高烧宕机。 这只能怪杰斐逊麦德逊汉密尔顿这帮直男程序员老爷们,在写源代码的时候脑子里缺乏女性思维,没有说清生育问题到底是女性个人的事儿还是全社会的事儿,到底算隐私权还是生存权;约翰亚当斯和富兰克林也只是在《独立宣言》里说了“人人生而平等”,但是他们忘了备注:生出来以前平不平等?
曾有人自豪的说过“在美国所有的政治问题到最后都会变成司法问题”,然而现今政治正确压倒一切,司法问题也要先政治站队。大法官在上任以前,人们就能知道他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总统们早在竞选之初就必须明确表态,你支不支持禁止堕胎?很难相信罗伊诉韦德案被推翻会发生在民主党任期内,然而它却在眼前明确、真实的发生了。 不用喊什么金斯伯格大法官死不瞑目了,她死之前就意识到自己参与的罗伊诉韦德案有巨大的瑕疵。也许pro-choices这边,需要另起炉灶另辟蹊径来实现堕胎合法化,罗伊诉韦德案已经过去了五十年,它的底层逻辑已不再牢固,三段式的规定现在看来没剩多少可操作性,九十年代的凯西案也只是勉为其难的挡了刀。但我不认为这是什么黑暗时代的到来,要相信人类文明进化的步伐,正常的法律体系自有它修正和自愈的能力。
「珍」是在 1969 年芝加哥由民间发起的神秘代号,他们来自各地、职业,也不分肤色,在那看似自由激昂且封闭的美国社会,无畏强权地将自己摊在阳光下,致力协助非自愿怀孕的女性进行「非法」堕胎。 于法于理下“我的身体”该为谁而战?
怀孕的女性能否堕胎,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反对者认为胎儿有生存权,不应堕胎,但如同《珍爱热线》里乔伊反问医生:
「那我的生命安全呢?」
母亲的生存权,又有谁来保障? 又如同片中许多求助于「珍」此堕胎组织的女性,他们当中被,生父不愿负责又或罹患绝症的女性,在身心已承受极大阴影的情况,将胎儿带到一个外在环境不友善、生长条件极为险峻的人世间,是否就是负责任、唯一且妥适的作法?
《珍爱热线》从乔伊自身的问题出发,进而带到整个美国社会诸多女性的问题,当宪法保障的人权将女权排除在外,当整个社会核心权力结构掌握在男性手上,当你的丈夫将你的价值定位在「让他少吃冷冻食品」的煮饭婆上面,你是否要干受摆布,任其压榨,还是另辟蹊径,寻找另类结盟的可能?
为了让更多女性能堕胎,乔伊和伙伴从堕胎费用、补助名额、遴选资格各方面去设想,乔伊甚至从原本负责堕胎的男医生那习得技术,以期造福更多的人。
《珍爱热线》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景况,也揭露了在釐定堕胎顺位时的盲点,被而受孕的女性固然令人同情,但身罹绝症的女性命就该绝吗? 何以后者等候堕胎的顺位就必须在前者后面呢?
生命对两者加诸的不公,其实并无二致,很难去判定谁有优先接受救济的权利,然而「珍」有这样的念想,去做这些女性生命中的温心港湾,纵然内部少不了歧见争执,最终的目的都是将她们导向生命中更美好的风景,这样的女力结盟和淑世情怀,依然是让人动容的!
在欣见「珍」日渐壮大并持续帮助许多女性的丰硕成果外,我们也担心总是骗老公说要上美术课的乔伊何时会被发现,她要如何面对老公和女儿? 老公知情后的震怒可以想见,但他身为刑事诉讼法律师的设定,反倒成了助老婆摆吞困局毋须坐牢的好棋。
比较可惜的是,《珍爱热线》里乔伊老公以「我们需要你」召唤乔伊回家,本质上较类似于国片《一家之主》里寇世勋「需要」老婆鲍起静的情形,是依赖多于肯认,图方便多于内自省,我们看不到他试图了解老婆做的是自己认为对的事的起心动念,看不到双方在东窗事发过后更进一步的沟通, 这是影片较可惜之处。
综观《珍爱热线》全片,电影不剥削这些女性的生命处境,不放大堕胎手术的可布,而是平视她们的身体,一如片中女性堕胎时,总是端坐在旁握住她们的手,软言安抚的乔伊,静谧而沉定地凝视着与自己有相仿生命经验的她们。 这是全片最动人的场景,迥异于《堕胎师》或《正发生》的呈现,而让我们看到生命的陷落与重新绽放,可以发生在同一瞬间。
“我们不想回到那个时代”——以一种温柔轻松的方式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一群平凡而闪耀的女性,并及时地对堕胎自由的问题进行表态。
作为在2022年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并在2022年柏林电影节荣获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的女性主义电影,《珍妮热线》(Call Jane)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关于非法堕胎与女性组织互帮互助的故事改编并搬演上荧幕。
《珍妮热线》的导演是菲丽丝·奈吉(Phyllis Nagy),她同为大家较熟悉的电影《卡罗尔》的编剧。从2015年《卡罗尔》上映至今,世界在互联网时代中发生了巨变,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女性主义电影陆续在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回想近年的女性主义电影,聚集于女性堕胎的题材正在成为“显题”,如在2020年、2021年分别斩获重要奖项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和《正发生》,以及今年的《珍妮热线》。这些电影重提堕胎相关的伤痛,或想使人唤起对疼痛的警觉。
或许有人下意识地认为,在医学技术发达和医疗条件充足的今天,堕胎至少在很多地区已经不再是问题,但在宗教、政治、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事实却并非如此。可以说,以电影的方式重提堕胎自由及相关权益保障的主张,在当今美国乃至世界环境下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电影《珍妮热线》通过主演伊丽莎白·班克斯(Elizabeth Banks)的出色表演,在当地法律明令禁止堕胎的故事背景下,隐忍地展现了女性互助的力量。
由班克斯饰演的乔伊是一位拥有幸福家庭的女性,正当她怀上二胎的时候,却被医生告知将面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如果她不终止妊娠,这一疾病可能会威胁到生命安全。然而,由男性主导的医院委员会却拒绝为乔伊人工流产,因为在疾病影响孕妇生命健康并非为大概率事件的前提下,在保护孕妇生命健康和保护胎儿生命利益之间,医院保守地选择了后者。
无奈的乔伊寻找到了为女性堕胎服务的“地下组织”——Jane Collective(今年圣丹斯电影节另有一部关于此组织的纪录片:《无名姐妹》(The Janes)),在这里她意识到,珍妮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帮助女性堕胎的女人,片名《珍妮热线》指的正是这些名为“珍妮”的热心女性所接待的求助电话。在成功堕胎后,乔伊逐渐融入了组织,她也成为了一名“珍妮”。
影片对女性力量的展现还在于对组织领导者弗吉尼亚(西格妮·韦弗饰)的刻画,弗吉尼亚是一名性格坚毅又温柔的女性,她梦想着有一天所有女性都可以自由地堕胎,无论她们的经济水平如何。乔伊正是受到弗吉尼亚的鼓舞选择参与组织,为有困难的女性提供服务,甚至向“冒牌”的医生学习堕胎知识并为其他女性做手术,以降低手术费用。
可以推想,在当时法规严令限制的状况下,乔伊和弗吉尼亚所在组织冒着被囚禁的风险,来帮助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想堕胎的女人,这群女性工作者的难处和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但是,《珍妮热线》却弱化了对困难和冲突的表现,我们想象的强戏剧化冲突并没有在电影中发生,电影仅将乔伊的家庭危机暴露出来——这一危机极为真实地把工作与家庭平衡的难题摆在女性面前,推动了女性对自身定位的反思。
《珍妮热线》反高潮的叙事方式实则让电影暗藏了更多的力量,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其实,电影中看似较为平稳但危机四伏的情景,正如美国当今的状况。
虽然堕胎自由的大体原则早已被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确立,但反堕胎的声音和行为一直未停止。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德修正案(Hyde Amendment),该法案停止了联邦资金对堕胎手术的医疗补助,在实质上限制了一大部分群体的堕胎选择,贫穷的女性只得选择自行手术、摔下楼梯等不科学的方式,来试图终止妊娠;1992年“凯西诉计划生育机构案”(Casey v. Planned Parenthood)宣判,“罗伊案”确立的堕胎自由的原则被修正和限缩;2018年,密西西比州通过了一项州立法,规定怀孕15周后绝大多数堕胎行为“非法”,甚至包括因强奸、乱伦而导致的怀孕也不例外;2021年,德州通过了极为严格的“心跳法案”,以禁止孕妇在怀孕六周(胎儿出现心跳)后堕胎。
目前,与前述提及的密西西比州立法相关的“多布斯诉杰克逊妇女健康组织案”(Dobbs v. Jackson Women’s Health Organization)正处于最高法院的审理阶段,该案在去年12月1日已经过最高法院第一次辩论,审理结果预计将在今年年内揭晓。值得注意的是,该案很有可能会推翻至今有着近50年历史的“罗伊案”以及“凯西案”所确立的原则,因为如今在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的构成中,有六位保守派大法官——其中包括前总统特朗普在任期内任命的三位,而保守派一向是反对和限制堕胎的。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能在任期结束前火速任命一位保守派大法官,原因在于另一位原自由派大法官——即被称为“平权先锋”的大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的离世。金斯伯格曾为女性平权不断努力,为女性争取到了许多应有的权益。金斯伯格曾将生育选择权与更广大的女性权利联系在一起,认为在“罗伊案”判决中并没有突出体现有关女性应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等理念,还认为“凯西案”的部分大法官并没有密切关注女性在无法克服州立法所确立的堕胎限制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困境。
如今,假如“多布斯案”最终由代表密西西比州卫生部门的多布斯胜诉,对于女性堕胎的限制将极有可能倒退至五十年前的情况。也许不知在何时何地,就暗藏着明天可能找不到一家能公开做堕胎手术诊所的危机。这并非危言耸听,实际上,危机已经在近年逐步成为显而易见的现实。
在此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珍妮热线》,以一种温柔轻松的方式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一群平凡而闪耀的女性,并及时地对堕胎自由的问题进行表态。导演菲利丝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这部电影的剧本并没有按照往常处理女性及堕胎问题的方式进行,即人们倾向于展示女性受苦,她在其中更多地看到了女性通力合作解决问题的信念,正是这一点吸引了她执导该片。
《珍妮热线》没有过多暴露往日的伤痛与困境,选择用一种展现女性互助的美好方式来写就女性团结的宣言,同样也是以一种更具希望的方式延续堕胎权利的呼吁,正如导演所说:“如果没有她们,我就不会拥有我这一生所享受的自由。”相较于《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正发生》对某一女性角色堕胎故事的描绘,《珍妮热线》基于真实事件改编,将政治动荡的六十年代重提,有着更为宏大的意义指向,也以一种看似不起眼但后劲十足的方式,让这部电影发人警醒。
《珍妮热线》的结局是令女性皆大欢喜的,又是平静美好、充满希望的,“珍妮”们将寻求堕胎帮助的卡片放进壁炉中燃烧,因为卡片中的问题将随着“罗伊诉韦德案”的胜利而迎刃而解。可是,在当今复杂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下,堕胎自由在司法裁决与不断进行的政治博弈中,会走向何处,与之关联的女性权益又会如何被影响……“经历过那个时代——相信我,我们不想再回到那个时代。”演员西格妮·韦弗这样说道。
作者:长颈鹿
©《珍妮热线》(Call Jane,2022)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方
前段时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主竞赛单元十项奖项揭晓,在《珍妮热线》中饰演Virginia的西格妮·韦弗女士荣获最佳女配角。
先前《珍妮热线》也曾入围柏林主竞赛单元,北美定档10.28上映。
《珍妮热线》是讲一个女性独自前往堕胎之路进而参与女性权利斗争的故事。
导演通过乔伊这个中产阶级女性的视角探入到社会底层,以此看到女性在堕胎困境中的无望与伤痛。
最关键的是,影片改编自美国真实历史事件,讲述60年代末的社会运动。女性争取堕胎权利之路,在现实中道阻且长。
再往深处看,它也在表现底层女性在面对堕胎机会时的望而却步(由于高昂的价格),导演进而将讨论视角移至阶级以及种族层面。
文:Protokollant
责编:刘小黛
公众号:抛开书本
一、“珍妮”之痛
当一个女人对自己的身体失去控制权,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暴力。
在社会意义上生活优渥、家庭美满的乔伊“理应”对生活怀有幸福与感激,但影片中的她却是越来越脱离家庭,开着车独自前往能够让自己真正自由的地方。
并因此机会,她结识并帮助了更多与她有着同样堕胎需求的女性,她们统称为“珍妮”,一个致力于帮助女性获取身体自由的群体。
乔伊为何出逃?因为她痛!
在身体不佳,明知怀孕生育会危害身体的情况下,她所面对的不是身边人的体贴谅解,而是丈夫的无言沉默以及医生们(宗教父权意识下的)强硬地拒绝流产手术。
通过合法渠道她获得不了所应有的保护,她便开始联系地下堕胎机构,经过两次辗转,她重新夺回了对于自己身体的掌控权,但是其间所遭受的恐惧与伤害,却是她(珍妮们)一生的伤痛。
可以说,在获取自由的同时,乔伊(珍妮们)遭受到了身心的折磨。
受堕胎机构邀请,乔伊便开始承担起接送堕胎女性以及术中安慰的角色。
这一片段感动我的,不仅是因为我看到了受伤的女性受到了真心守护,更是看到了一种女性对于女性的共情与同理心。
她们都曾遭受过同样的痛苦与孤独,所以也会更能体会对方的心理感受,她们这种心灵上的宽解与温暖,本身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但纵使乔伊的轻声细语会缓解手术台上女性的紧张,但这也无法掩盖冰冷器具和针孔插入女性下体所带给她们的恐惧,毕竟,她们本不应该遭受这些!
二、谁代表所谓的政治正确
看完影片,可以很明显感受到导演是想要把政治意识融入影片,菲丽丝·奈吉不仅是在表现女性的堕胎困境,更是在表明一个女人身而为人对于自己身体的掌控力,以及她作为一个社会个体,要为她理应所享有的社会权利与公平、对于政治偏见与压迫进行斗争,要用自己的身体说话。
影片中秘密女性组织负责人Virginia(本届北影节最佳女配角)就是最为有力的代表,她多次入狱、释放再入狱...
为了传达自己的女性力量以及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去触犯法律,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本应被社会保护的人。
这里需要反思的是,她多次入狱,就代表她是一个对社会有害的人吗?法律究竟在为谁而说话?
极其讽刺的是,到了影片末尾一位警察身份的男性来找乔伊,他不是为了质问乔伊所从事的地下堕胎事业,而是为了寻求帮助,他需要一个机构来帮助自己的朋友摆脱怀孕之痛。
这个片段很奇妙,妙在他是作为权力的施压者出现,而在这里却选择背叛法律,为爱的人对“违法堕胎”进行屈服。
三、每个人都是弱势群体
跳出女性堕胎被限这个视角,这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为弱势群体而斗争的作品。
“珍妮”帮助“珍妮”,这在秘密堕胎机构已成为共识,但导演不想局限于此,她还试图触碰更多的政治边界,比如说阶级差异和种族矛盾。
拥有完美生活的乔伊面对堕胎都是如此的痛苦,更别说当时处于社会底层以及备受歧视的黑人女性。
为帮助更多的女人摆脱痛苦,乔伊跟医生协商,试图通过增加手术量来减免部分贫困女性的堕胎手术,但医生的犹疑则说明了他的伪善本质。
他表面说着在帮助女性堕胎,实际在用高昂的价格谋取性别暴利,他身拥诺大的游泳池,却无视眼前支付不起费用的女性的无奈与退缩。
或许在这里,即便堕胎是违法的,但也是仅限于有钱人的“放肆”,贫困的女人,连触犯法律的资格都没有。
毋庸置疑,《珍妮日记》是部完成度很高的作品,其中包括的不论是性别暴力、种族议题抑或是阶级问题都能准确而敏锐地契合当下的政治正确,以一种安全的、完整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它给我的感受跟前段时间热度很高的一部电影《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类似,它们就像在玩一种填字游戏,整体框架摆在那,把该有的社会议题填进去,再利用叙事技巧把片段串联起来,构成一部近乎完美的电影作品。
但是,也正是这种完美给我一种不适感,或许我更多想要感受的,是一种细腻真实的生活感知、漫无意识的情绪流露以及对于人物心灵的温柔捕捉。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笑中带泪地看完,理智上知道还可以处理得更好,更不一样,但情感上就是很attached.
这部片子对我而言最大的触动,还是帮我找到了作为一名feminist(to-be)视野上的盲点。故事的时代背景——风起云涌、嬉皮乱舞、左翼学运、民权的60年代末——其实我蛮熟悉,甚至开过讲座,但我所熟悉的1968,是一个男性主导的1968,无论是Hippies还是Yippies,是芝加哥七君子还是黑人民权领袖,是反越战还是反种族歧视,都是男性在担任主角。
女性的位置在哪里?除了成为某某activist的伴侣,然后以支持者的身份参与他们的政治活动之外,女性有自己独立的位置、故事和斗争吗?
我们当然知道,女学生们也在女性KOL们的带领下掀起了「第二次女权运动」,但是更多的平凡女性呢?
这也是为什么我蛮欣赏剧本将主角定为中产白人主妇——一个在我们对60年代的叙事与想象里几乎没有存在感的群体——毕竟,她们在那个年代或许只是中产保守派男性们的「附属」。但Call Jane是:女性之间的共同命运与彼此关照,创造出一种可以超越阶级的深刻连接,这是独属于女性的精神财富,也是全片令我最感动的地方。
本片的商业气息是明显的——成熟到近乎套路的剧作和影像语言,轻快得几乎令许多人愤怒的情感基调。但我觉得,如果cinema is a political act, 导演或许也在我们当下的时代背景里,以本片做出了她自己的、对未来的宣言。
Microactivism(日常的政治)并不见得就不如Macro-acitvism重要。Call Jane,也可以是女性版的《芝加哥七君子》。
#2022圣丹斯&柏林# 在我看来女性主义电影不应是软弱的一味卖惨引发关注,也不应是强硬的与男权主义划清界限,而更应像本片所呈现的,女性间特有的互助相依所迸发出的无限暖意,那才是真正的女性电影。期待双节双奖。PS:目前的豆瓣内容简介和本片几乎毫无关系
【Sundance 2022】手套戴得太随意,戴完手套竟然把手搭在肩上,oh my god,忍不了!
一切都如此顺利、风平浪静,有点像美国主旋律传记片。
【Sundance22】看下来觉得剧本的视角有点问题,为什么要从一个律师家的家庭主妇的视角展开呢?感觉整个就是一个中产白人妇女的中年危机,流水账一样的叙事更是削弱了女主投身帮助妇女堕胎的动机合理性。比起女主这个家庭主妇,不应该是堕胎机构的成员们更有趣吗?种族和经济地位的更多元化她们的挣扎和奋斗不比女主这个生活在郊区bubble里面的更有意思嘛。PS,表演倒都没有问题。
对《美国夫人》、《格洛丽亚在路上》的平行向整理,也是选材愈发热门的生育命题的纵横串联;立项时的Elisabeth Moss和Susan Sarandon退出时尽是遗憾,但换角后却保持了刚刚好的巧妙,我们Elizabeth Banks不是“烂片导演”呜呜。真实故事或许是残酷、混沌以及强烈的,但影视化之后将角度钝化,转而聚焦那些绝境之下的相依相守,一点适度来自角色的幽默,还有所有人投身其中的赤忱与光芒;这种做法或许会被诟病,但却更易让人们了解故事。在完成了对“Joy”的塑造之后,也没有忘记为其中的男性角色、不同背景的成员提供角度,完成了议题之外更好的整理。斗争从未停止,火焰未曾熄灭;几十年后依然值得回望与铭记其中的所有讯息与勇敢。
#12th BJIFF# 主竞赛,前入围2022圣丹斯首映单元及柏林主竞赛。7分,其实也可以给个喜剧tag,傻白甜郊区中产主妇(简直就是《相助》里的人物嘛)的角度来写女性互助堕胎组织,人物弧光满满(《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药神》),好处是在性别议题里把阶级和种族议题都写了(而且还有不错的辩论),而且特别特别正确,但真有些避重就轻了(以及不可避免的顺拐……),尤其是把家庭内部和解过程,以及诉讼全跳过去直接给结果……奥斯卡应该有提名,至少西格妮·韦弗一个女配肯定是可以的。
女性互助堕胎组织的故事,取材自真实事件,女主从守规矩的阔太到忐忑的病人再到主导的医生最后成为捍卫女性权益的斗士,人物弧光很典型。如果不是打拨盘电话,看着看着都快忘了讲的是60年代的事,拍这片显然是为了当下,历史的车轮总是转着转着就回去了。作为一部主题鲜明的女性主义、girls help girls电影,没有卖惨示弱,反而比较阳光有力量,看完感到慰藉和振奋。女主那句“you’ll be (a mother), but not today”好暖,看得眼框湿润。有些事情上,只有女人才能懂女人,电影技法或许平庸,但题材珍贵。
娱乐化的轻描淡写,过程中的种种冲突几乎全被略过。
我的天,看完以後我覺得《正發生》簡直就是傑作。美國人拍電影一定要這樣嗎?拍啥題材都是這樣嗎⋯⋯
最难忘的镜头就是怀孕的Joy坐在会议室里,由一群男人自以为是地决定“她可以生下健康的baby”,他们无视她的语言,她的表情,甚至还在抽烟。本片在废除罗伊诉韦德案的今年上映,格外讽刺。画里画外都只有疲惫的呼号“I can't believe that we still fight for this shit.”
#2022北京国际电影节# 在美国最高法院裁决推翻“罗诉韦德案”,取消宪法对堕胎权的保护后,这部电影和背后事件的意义实在是更加深远。从孤立无助到加入她们帮助更多人,正是因为一位又一位“Jane”的加入才让更多亟待帮助的女性有机会继续未来的自由生活。让阳光照进来吧,可惜世界依旧一片黑暗,你们又将成为那唯一的光。(私心加一星)
你有没有想过作为男性简单说一句「我认为女性有权做自己想做的」可能会很不负责。 #BJIFF2022
很稳很稳 对堕胎现场的拍摄过于细致入微 导致我不禁当场大哭 我们是由疼痛组成的imagined community 此时此刻热血和反抗将我们紧密联结在一起 对黑人女性主义的叙事虽然不多 但个别经典的镜头已经cue到了重点 it is race that matters, it is our identity that matters. 建议发行后女权组织都积极组织放映!
#Sundance# 同题材连着看高下立见 本片是genre 《正发生》才是female existence
2.5 中庸的biopic,程式化的剧本和表演,戏剧化和演绎太多,核心议题却被停留在女性互助程度的表达给粉饰和淡化了。最后甚至还要thank the 7 men???我吐了。烧掉病例卡的行为看似仪式化实则完全篡改事实。还是更推荐纪录片The Janes。
堕胎合法运动被简化成了白女觉醒成政治平权超级英雄,人物符号化严重,结局快速掠过家庭成员的接受和转变,以及最艰难的去罪化法律流程,即使在话语上粉饰的肤色与阶层平权,但意识上依然自命不凡。
从形式到内容全是套路,也是看倦了…可Sigourney实在太老炮儿了,God bless her
第一幕展现父权社会的冷漠,第二幕推进女性自救,第三幕导演可能赶不上进度了随便拍拍,虎头蛇尾导致一切看起来都很容易,看不出现实的残酷。倒是蛮应景的一部电影。
用去高潮方式拍摄美国女性堕胎权的历史瞬间,“卡罗尔”编剧这次居然不是自己编剧。没有平权说教,没有运动影像,连1973年的里程碑判例都一笔代过。电影完全聚焦在一个平凡家政妇女身上,讲述她意外成为堕胎产妇、又意外站到手术台另一端的故事。考虑到最高法引发的巨大争议,电影在政治光谱上意外的温和,想讲述的主题止步于女性帮助女性,我愿称之为堕胎版的“相助”。
太轻飘飘了,力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