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燃烧(2019) 剧照 NO.1 燃烧(2019) 剧照 NO.2 燃烧(2019) 剧照 NO.3 燃烧(2019) 剧照 NO.4 燃烧(2019) 剧照 NO.5 燃烧(2019) 剧照 NO.6 燃烧(2019) 剧照 NO.13 燃烧(2019) 剧照 NO.14 燃烧(2019) 剧照 NO.15 燃烧(2019) 剧照 NO.16 燃烧(2019) 剧照 NO.17 燃烧(2019) 剧照 NO.18 燃烧(2019) 剧照 NO.19 燃烧(201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06

详细剧情

  岑勇康、希罗·费尔南德斯加盟惊悚新片《羽毛》(Plume),乔什·哈切森、苏琪·沃特豪斯、蒂尔达·格哈姆-哈维主演,华裔Mike Gan自编自导。故事围绕一个孤独、情绪不稳定的加油站服务员Melinda(哈维)展开,她受够了被更自信、外向的同事Sheila(沃特豪斯)所掩盖,当一个急需现金、绝望的男人Billy(哈切森)持枪劫持加油站时,Melinda找到了一个机会和他建立联系,不管是否有人受伤。  岑勇康饰演刘警官,道德良好、正直,受到Melinda的迷恋。费尔南德斯饰演Sheila男友Perry,被无意中卷进了她的危险游戏中。  这是Mike Gan执导的首部长片,此前他执导的短片《No Evil》曾亮相多伦多电影节和棕榈泉电影节。

长篇影评

1 ) 爱人,请你回头

首刷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难得看到这样一部不消费女同的女同电影。总以为男性凝视是与电影艺术共生的,殊不知可以如此精准地将这种凝视的视角转化为女性,变成女人与女人之间燃烧般炽烈的注视。画家一开始的“看”是功利的,但她的注视却引来了小姐的“看”。于是乎此后每一道平静对视的目光下逐渐暗流汹涌,“看”到最高潮时,是篝火蒸腾出热浪,是你在忽明忽暗中被我的注视勾得红了双眼,是一片漆黑中只有你能在我眼中燃出一片通明。燃烧裙摆的哪是篝火飞流出的火星,是我目光火热让你无力支撑的伏倒在地。我不仅看见了你,我还看懂了你,我不仅看懂了你,我还可以把我看到的你无尽复制下去,我的心里演绎出一千个你。女人在男性凝视中是那么精巧的玩物,在女人的凝视中,则是如斯惊心动魄。

另一点则是整个电影从头到尾没有哭爹喊娘地卖过一句LGBT惨,没有惨兮兮地说过一句类似于:“我爱的是这个人,与性别无关。”的话。当小姐第一次想吻画家时,问的是你爱过吗?而不是你爱过女人吗?同志电影中这样的台词处理太让人心动。一部能够引起情绪共鸣的同志电影,多半是去同志化的,将画家的身份变作任何一个阶层身份不相当的穷小子皆可。唯一不同的可能是感情发展的速度问题。毕竟穷小子第二天晚上可能就在阳台下喊名字唱歌了,搁在两个女人身上则不同。前一个半小时都在细碎地铺排着两人之间的暧昧情愫,直到篝火会上舞台剧一般的仪式感,才开始迸发。那种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欲说还休、欲拒还迎太妙了,那些你看我时我躲闪的眼神,每一次靠近到能够感受彼此呼吸时的及时收敛,那种对对方展示情绪特有方式的了解,都是比实实在在的一个吻更动人的。接吻的时候我特意看了一下时间,两小时的电影走到这一步,刚好一个半小时。也难怪身边的直男在没有背景音乐、絮絮叨叨的前一个半小时数度陷入昏睡(但是他清醒地看完最后半个小时居然啧啧称赞也是很奇妙了)。

提到女性向,倒又不得不让人插多一笔,这部电影的野心绝不止是一部同志电影,其作为女性主义电影也颇有说头。有长评也已提到过,这部电影中是不见男性的,观众只能看见一个又一个的女性角色。但是这当中的每个女性角色,身后都有一个背后灵似的男人。小姐要嫁的米兰绅士,画家略有声名的父亲,以及令女仆怀孕的男子。他们从始至终没有出现,却在牵制着她们的命运,并且控制着剧情的发展。然而她们都在有限的条件下,竭尽所能地戴着镣铐跳舞。小姐在成为一个工具一般的人妇前尝试了爱情;画家不被允许接触男性身体构造,所以悄悄学习,还用父亲的名字参加画展;女仆不能掌握自己是否怀孕,但能决定是否生育。当小姐在炉火前铺下垫子,命女仆躺在上面,两人重现了堕胎的画面时,画家的画笔记录的不再是两个具体的女人,而是勾勒出一段女人的史诗。

上述的观感二刷虽都有再次确认,不过这次更多地却是被温吞输出的爱情观抓住了,是一段援用希腊神话的旧瓶新酒,这新酒却酿得极佳。为了从冥界救出自己心爱的妻子Eurydic,Orpheus闯入冥界,终于打动冥后,同意让他带走妻子,只是一点,不可以回头,否则妻子会永远被留在冥界。在即将走出冥界的一刻,Orpheus忍不住想要确认妻子是否真的跟在身后,于是回过头,Eurydice从此堕回冥界,沉入无尽的黑暗。

女仆听完这故事很气愤,说不合理,就那么一刻为何会忍不住,这臭男人。画家虽解其意,说除非本就不想忍住,或许Orpheus就是想回头,将一切定格在分别的一刹那,只留下回忆。但又补充道,这是诗人的选择,不是情人的。小姐又读了一次,说,或许是Eurydice要求的。Eurydice说,请你回头。Orpheus遂回过头,他们看见了彼此最后一眼,那一眼里是对彼此的回忆,是拿不走抹不去可以无限复刻的美好过往。

这段讲故事场景是全片对爱情讨论最核心的点题,三人面对感情的态度分明。女仆的混沌注定是最烟火气的饮食男女,少不得摸爬滚打吃尽苦头。画家对爱情的真面目窥得一二却不想面对,口中说着自己爱过,但自欺欺人着不想勘破。小姐没有爱过,却格外懂得爱。大凡我们宣称是爱的,不过是打着爱的旗号,光明正大的占有与索取。画家稍微拥有了小姐,便有了更多的贪念,试图要求小姐改变,寄希望她为了这份爱情去抗争,改变命运轨迹与她厮守。小姐说你没有尝试过站在我这边考虑,不论是画画,还是爱人,你都只是为了自己。开始要求时,已经不是最初想要的了。

爱情往往就是这样变得难看的。从“you jump,I jump”走到“我宁愿死也不想对着你”。Jack获救以后的人生必然如此,童话故事要靠缔造者亲手打破,告诉你爱情不是生死相依而是你死我活。我们看过太多爱情童话,以至于一遇上感情挫折,就对自己和对方求全责备,殊不知对爱情约定俗成的定义本就荒唐。所谓忍耐与磨合大多都是消磨,何必事事攫取干净最后一滴,留下一地蔗渣。

这里还有一个与爱有关的意象,除了最显眼的火,通片出现最多的分明是水,是从不见蓝,灰蒙蒙雾霭霭的海水。小姐说,从来没下过水,不知道会不会游泳。当画家表明身份,说自己要离开时,她说那她要下水了。果断地解开裙褂走向海中,溺了一场水瑟瑟发抖,会水了吗?不好说,或许漂浮了一阵。画也是一项呼应。什么时候画完呢,画完的那一刻就知道了。这便是情不知所起,然而拥有和终了的那一刻,一定知道。可是事后再一想,真的会爱了吗?说不清楚。

小姐在最后一刻说,回过头。这是一个仪式,妥帖的告别重要性远胜告白,是为了让爱情永恒的壮士断腕。哪怕再见,她们之间也再没有了对视的机会。交响乐荡气回肠,小姐在被注视中引领着画家释然。

爱人,请你回头,留不住的那一瞬间所留住的才是永恒,这是对爱情最贴切的诠释。天长地久有时尽,只是大家都不信。

2 ) 笔记Rencontres confinées : Claire Mathon(本片摄影) à propos du film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 29 04 20

前一小时笔记

布景:

1.原本是想在法兰西岛的,找到了很棒的布景但是太贵了,只好去布列塔尼找。

虽然绕了很大的圈子但是对摄影师而言大有裨益,帮助具象化电影。

2.原剧本里没有两层楼,没有楼梯,从工作间到厨房的一条路靠一条走廊来连接(走廊戏份很重),但是这样的话还得专门找有这样一条走廊的布景,要么就要去重建一条走廊。

3.布景指导和导演每一部电影都在一起合作,大家都在同一频率上。

4.这种节制简单的布景,本质上的确不会有更多的装饰了,她想到谢侯的一段访谈,聊到历史电影不应该过分装饰布景的事情:

~大场面的历史电影总给人一种插画的质感:我们感觉像在翻阅一本精美的相簿,却无法置身于历史。您懂得如何避开这陷阱。

~我想不计任何代价地去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而且我也止不住地在思考。每次我都会问自己:为什么在历史电影里面呈现一些当代电影不会有的东西?这样让我确认了摄影机的位置,也让我避免把电影拍成相簿。在波尔多,我们重建了一整条街道。布景团队需要花上十五天的时间,这惹恼了沿河的居民。路灯熄灭,房间黑黑,尘土飞扬,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去思考,我们拍了全景,为了变得考究而富有描述性我们建造了布景。正因为它是一部历史电影,我自然不想去改变观众该注意的方向:暴力的联系,支配与被支配,历史的残忍。这是我笃定的选择。

5.很多地方的装潢都是原封不动,尽量少做变动,只在木制品、床、蓝色窗帘这种元素上有调整。有重新油漆楼梯成赭石灰色,对夜里鬼影那些段落的摄影帮助很大。

7.会去实地考察或者通过照片了解布景,模拟在不同摄影机在画面里的表现,想象镜头运动的轨迹。

References

8.聊到同时期的画家Jacques-Louis David,Corot,Chardin,人像构图严谨,光线准确柔软,通过欣赏油画的底色,服饰,人物动作神情来思考拍电影。

9.电影的话会去找两个女人相遇相近的reference,博格曼的Persona和秋光奏鸣曲,从两位女性角色之间的距离找灵感。

摄影

10.计划是用35毫米机。七月测试了以后想着夏天慢慢来,九月演员带妆继续在布景测试,想的是白天用8K夜里不用8K,重点测试了丝绸(找真丝和人造丝,最后想着混合),烛火(亮度不够),各种火焰(为了拍摄便利,想找没有声音的火焰效果)。

11.因为九月演员带妆的测试不够好,十月重新测试,多种化妆方式、不带妆、室内、室外、自然光、人造光,照明的问题也还没解决。

12.提到Barry Lyndon,但是希望烛光应该是不会喧宾夺主的,能够制造朦胧深沉的气氛的同时也不会忽略掉其它的颜色。

13.没有用大光圈,镜头是Leica Thalia,滤镜satin。

14.花了一天时间在游泳池里测试拍在大海游泳的段落。

15.照明花了很大的功夫,导演自己也说电影最必要的就是掌握光的使用,室内摄影去掉了所有的自然光,窗外搭建了一个很大的装置用来模拟光线,笑称是体育馆音乐会。

16.

3 ) 《电影评论》访谈:导演瑟琳·席安玛【译】

作者:Amy Taubin (Film Comment)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记者:有许多电影都聚焦于男性艺术家和给他带来灵感的女性,你在多大程度上考虑过这些作品?

瑟琳·席安玛:我不必考虑太多这方面的事情,对于你说的这种故事,我们基本上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我没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要讲述的是另一种故事,不是通过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非常情绪化、感性、政治性的方式。这部影片的核心概念是,不存在什么「缪斯」,或者说,「缪斯」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词汇,它被用来隐藏事实的真相,妨碍我们去认知女性与艺术家合作的真正方式。我想要描绘那种智性的对话,不要忘记,在一个房间里同时存在着几个不同的大脑。我们看到,艺术史减少了艺术家及其搭档们的关联:从前,缪斯是坐在房间里的那个女人,她静默、美丽,同时还受到他人的迷恋。而现在我们知道,毕加索的「缪斯」多拉·玛尔是一位伟大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弗朗西斯·毕卡比亚的搭档加布里埃尔·加布里埃尔·布菲-毕卡比娅也积极地参与了他的变革。我想要描绘这样的现实,同时,我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也想要与我的女演员们产生强烈的联系。

记者:与你此前的影片相比,这部作品里的合作是否有所不同?或者说,你是否更有意识地在进行合作?

瑟琳·席安玛:是的,这主要是因为,在这部影片之前,我都只和很年轻的非职业演员一起工作过——孩子啦,少女啦,我会让她们在摄影机前成为女演员。和非职业演员合作,完全是一种不同的体验,因为你必须全权设计她们受到的限制,此间没有谈判的余地,所以你就得背负起沉重的责任。但是,如果你和成年女性、职业女演员一起合作,就不存在这些限制。甚至在你与她们合作的过程中,她们会使你感到惊讶,所以这完全不是同一种合作模式。这确实是我想通过这部电影迈出的一大步。

记者:这是一部伟大的爱情故事——而且很少有电影论及成年人之间的女同性恋欲望。

瑟琳·席安玛:好吧,《卡罗尔》算是一个例子。不过当我在这里(指戛纳)发现它的时候,我的感受和你描述的一模一样,我觉得自己很少看到这样的电影。

记者:这部影片中的性场面,以及它们与这些女人的心灵生活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从这一点上来看,它要比《卡罗尔》复杂得多。这更像是一种互让式的性爱。

瑟琳·席安玛:是的,我痴迷于某种想法,而在制作这部影片的过程中,这种想法变得越来越重要。演员们也真的让这种想法成为了影片的核心:我想要一个平等的爱情故事,你很少看到这种东西,但我认为这是可能的,因为她们的故事中存在着某种「酷儿性」。我知道阿黛拉·哈内尔会参与其中,但当我在选角时见到诺米·梅兰特的时候,我完全被这种平等性所震惊了——同样的年龄、同样的身高、同样的气质——我心想,嗯,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平等性。即使是在友谊中,甚至是在与艾洛伊兹的母亲的讨论中,乃至是在满怀爱意的交谈中,也存在着某种横向的对话。此外,这位艺术家并不占据支配性的地位——她投出的凝望,与她所受的凝视可以说是一样多的。

记者: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在这座岛上,存在着一个真正由女性组成的社群,在这里是没有男性的。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吗?

瑟琳·席安玛:不是说这座岛上没有男人,实际上,他们只是不在画框中而已。我不是要描绘一座《神奇女侠》式的岛屿,但从历史上来说,如果我们在海边的话,那么男人就会是领航员,而女人就可以独自一人。我读到(有人说)这是一种「不可能的爱情」,但我并不想把它描绘成一种不可能的爱情。我将它看作是一种可能的爱情,当我在展现这个爱情故事的时候,我已经给出了它的所有潜力。因为这部影片的基础,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的记忆,而即使是在描摹失落的时候,我也想展现一条光明的道路。事实是,这种感觉是活的,它不是悲剧性的,它也并没有终结。这种爱就是解放,这部影片想要表明,它只会继续生长,而且它是有未来的。我不想携带着边界、冲突或是羞耻来描绘它。我甚至不认为这些因素在当时是存在的——那时候,甚至连一个定义女同性恋的词语都不存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没有男人的原因,因为我们知道这不过是个画框,我们知道他们就在那里。

记者:另一场引人注目的戏,是那场床上的堕胎戏。女人们照料着彼此的身体,以那种独特的方式对彼此负责,与此同时,床上还有孩子。这实在太令人惊叹了。

瑟琳·席安玛:我们拍电影就是为了那几个场景——那些驱使你构建一切的场景——当然,这场戏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再一次意识到,我并没有(在历史中)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当我研究女性画家的时候,这是最令人不安的事情:我知道那些明星——伊丽莎白·维姬·勒布伦、安吉丽卡·考夫曼——但我没有意识到的是,她们的数量是如此之多,甚至存在着某种蓬勃发展的艺术场域。当我发现那些被艺术史抹去的画家们的作品时,我感到烦闷与悲伤,这也是因为,她们笔下的景象,也因此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这些关于亲密关系的故事,这些女人们在画中呈现的心灵、欲望、身体和私人生活,也与我们切断了联系,所以我总是想要让这些散佚的图像得到重生。这并不是说,这只是一张简单的插图——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堕胎场景,它也在促使你找到自己的独特影像。当她堕胎的时候,那些慰藉她的孩子,并不仅仅存在于一张插图之中——那是一幅已然散佚的图像中出现的新图像。

记者:你为什么在影片中使用维瓦尔第的《四季》?一段音乐的发现,与发现自己坠入爱河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

瑟琳·席安玛:我本不想在这部影片中使用配乐,这可能有些恐怖,因为拍摄一部没有配乐的爱情故事,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但我希望观众们和角色们处在一样的位置,和她们一起体认艺术,体认恋情的无望性——体认到那种沮丧,以及艺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当然还有「美」的来源。所以,当音乐出现的时候,我希望它要引人注目,并让观众意识到,它有多么珍贵。我之所以使用维瓦尔第,是因为我想要选择大家都知道的音乐,我想要一首热门乐曲,这样就能更快地让观众产生认同感,并再次聆听它——这是维瓦尔第,但它同时也是对维瓦尔第的记忆。这部影片深入地探讨了艺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因为它能够慰藉我们;同时,这部作品也告诉我们,爱如何能够引导我们去热爱艺术。最后一个镜头包含了上述的所有层次。

记者:哈内尔是一位如此令人惊异的女演员。

瑟琳·席安玛:她是最棒的。我还能说什么呢?我们彼此非常了解,所以我们有这个自信,可以冒着风险为阿黛拉·哈内尔打造一些全新的东西——她如何发音、如何移动……都是一些全新的任务。

记者:她曾经很好地处理了那些当代的角色,而现在她诠释了一部时代剧。

瑟琳·席安玛:是的,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她确实会让这个来自过去的女人起死回生,因为她是一个如此「当代」的女性,所以这一切都会在我们眼前爆发。当人们知道阿黛尔位列演员阵容的时候,他们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但是,他们还预测她会扮演一位画家,因为他们不会想象到这一切……有些人试图说服我说,她应该是画家,但是我拒绝了。

记者:你会不会觉得她的角色的那身绿色的连衣裙,与《迷魂记》中玛德琳的那件绿裙存在一定的关联?

瑟琳·席安玛:我不这么认为。但是,当我们第一次看到艾洛伊兹的面庞时,我会联想到玛德琳的发髻。在(《燃烧女子的肖像》的那场戏的)编排的过程中,我们随着她进行一场长途跋涉,在其中的某些时刻,我们会从身后看着她的头发,这时我会联想到那发髻。这种幻象当然是被《迷魂记》所唤醒的。

其实还可以有另一个层面的指涉,这与用多种方式解读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神话的那场讨论有关。俄耳甫斯可能宁愿拥有她的记忆,而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因为俄耳甫斯是一位艺术家——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我想,很少有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个故事。但这同样是一个很残忍的思路,因为这意味着他愿意牺牲欧律狄刻来换取记忆。

确实如此,但也存在着另一种视点,正如艾洛伊兹所述,或许欧律狄刻也说了「转身」。我无法决定谁是对的,但我真的希望她与玛莉安进行激烈的、智识层面的辩论,(让我们)看到她们在一起思考,这种思考内在于她们(艺术上)的合作,也内在于她们恋爱对话的核心。因为我想非常准确地描绘——调动所有的电影艺术——那种延宕、挫败与一步步坠入爱河的过程。我想描绘那种坠入爱河的、智识层面的过程,她会对面前的那个人感到钦佩、惊讶,接着,她会突然创造出一种语言,她的心中也会燃起一种火花。这也是我无法在俄耳甫斯的论辩中做出选择的原因。

4 ) 女性主体形象的银幕书写

在这个虚构的乌托邦式的海岛空间中,我们能看见的男性除了开头的几位船夫以及搬运工之外只剩下一位信使。

父权制权力的凝视结构暂时性的被玛莉安和艾洛伊兹之间带有理想主义信念的炽热爱情搁置一旁,而这种带有平等实践意味的爱情所展现的女性形象,不再是简单的看与被看的关系,而是作为凝视者的画家与被凝视的模特在具体的影像画幅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消解)同等分地享有实在空间与精神空间。

关于她们真实的身体知觉的体验记忆注定要在十九世纪的时代背景中被雪藏,我们不得不佩服她们为了铭记彼此爱情所生发的坚持、骄傲与自主的精神力量,哪怕这几层意味在画展当中经由着他人的凝视而得以达成,当维瓦尔第的四季逐渐响起,伴随着极具冲击力的超长镜头,艾洛伊兹忍不住潸然泪下,影片戛然而止的时刻却也把我拉回到了神话语境中,想象着她们纯粹的爱情在黑幕后的它处/深渊中永存。

5 ) 时尚达人、女权先锋、撩妹高手——Héloïse艾洛伊兹

朋友圈看到朋友晒票根,英文名《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中译名《浴火的少女画像》,

姬达直觉告诉我,这不是一部看起来像它的法语名《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一样的文艺片,它可能是一部有颜色的姬情电影。

于是在这个自然醒的周末清晨,冒着挂科的风险丢下复习花了2小时看完了这部口碑超高的姬片《燃烧女子的肖像》。

影片果然不负姬达,不仅有颜色,而且五颜六色。

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主角,美丽的感情,

唯美,细腻,隽永,

导演瑟琳·席安玛抢了女神塑造机吕克贝松的活,塑造了新一代女神——姬圈天菜——Héloïse艾洛伊兹。

电影女主角是一个比时尚先锋香奈儿还要先锋的是cool girl 。

1883年出生的香奈儿,后来成长为女权设计师,让女性穿上了原本只有男性能穿的解放女性自由的裤子。

而我们的女主角Héloïse艾洛伊兹在比时尚先锋香奈儿早100年的1760年就以比穿裤子还自由的灵魂给半边天的女性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时尚先锋:

1.面对自己的命运,Héloïse艾洛伊兹选择了迎风奔跑,而不是像她姐一样一走了之。

2.普通人认为修道院是一种禁欲单调的生活,Héloïse艾洛伊兹却在修道院里唱歌,听音乐,读书,过着一种当代90后向往的退休生活。

3.别人去教堂是寻求救赎,她去教堂是K歌。

4.不顾禁忌,勇敢撩妹,金句频出。

——【我没有无聊,我在对你感兴趣。】

——【我在孤独中体会到你所说的自由。也体会到你对我不可或缺。】

——【并不是世间的一切都那么的短暂,譬如一往情深,发自肺腑。】

5.穿衣自由。(修道院的院服可比勒断腰的绿裙子舒服)

6.在篝火会上买大麻,在床上飞叶子,感受双倍快乐。

海边撩妹:

在海边快速抽离拉过画家的手,在画家还来不及感受她的温度时,孤傲的走进隐蔽的岩石洞,让画家循着她的身影落入她精心编织的温柔网里。

引诱的艺术—— 一身黑袍,也盖不住“come and kiss me "的欲火。

卧室撩妹:

”是否所有坠入爱河的人都认为这是新奇体验?在每一个等待你的长夜里,我都想象着,情人间的一举一动。无需做梦,我时刻都在想你?

欲火女子的画像

女权先锋:

1. 在目睹了女仆的堕胎经历后,她拉着女仆一起行为艺术重现堕胎的场景,并让画家画下来,以此铭记痛苦,警告其他姐妹不要随便和男人纵欲。

行为艺术

2. 坚持自然美,不脱腋毛。

3.直视自己的欲望,有想法,有行动。

4.要求画家留下自己的裸照好让自己在想她的时候可以YY。

5. 生完孩子依然保留自己的生活,时不时回忆一下P28。

撩妹达人:

1. 引起兴趣

——神秘的身世加故意的沉默,引起画家强烈的兴趣。在细细观察她的时候,不知不觉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2.互相了解

——海边聊天,吐露心声,向画家借书,制造下次见面机会。

3.加深感情

——约散步,一起弹琴,一起吹海风,在相处中慢慢的产生感情。

4.大胆表白

——看到画家向她描述音乐时开心的状态,听完音乐会回来立刻趁热表白——【我在孤独中体会到你所说的自由。也体会到你对我不可或缺。】

5.营造氛围

——知道画家音乐听的多,在篝火晚会上,提前安排人声阿卡贝拉乐队现场表演,让晚会的氛围达到高潮,在快乐中画家寻找制造惊喜的Héloïse艾洛伊兹,却不知自己的双眼已充满欲火,女神也用裙子着火(I‘m on fire too) 回应画家,两人顺利回家相亲相爱。

a Lady on Fire

6.情话高手

——知道两人分开的结局无法改变,Héloïse艾洛伊兹和画家互诉衷情,让对方记住这像烟花一般美丽又短暂的感情。

7.好聚好散,思念不断

——表了白,睡了人,说了情话,画了YY画像,穿上婚纱见了最后一面,也把这段我和画家不得不说的故事留在了双方心里,在漫长的平凡生活中,触景生甜蜜。

电影在Héloïse艾洛伊兹在音乐会上听着画家曾经给她描述过的管弦乐而姬情起伏到流泪的画面结束了,

而Héloïse艾洛伊兹女性先锋姬圈天菜的形象也被导演借画家之手留在了荧幕上和小姬佬的心中。

【随意码字,不喜轻喷,谢谢大家】

6 ) Turn Around ——戛然而止的故事,动人心魄的诗意

《燃烧女子的肖像》,故事标题预示着破坏性,关于有情人不得不分离,以及由戛然而止激荡起的诗意。

1.注视

画家第一次正面打量埃洛伊兹时估计就被击中了。眼前神秘的金发女人,瞳色,呈现出与背衬着她的大海相同的色调,蔚蓝,纯粹。画家观察她,她也回瞪画家,一言不发,疑窦重重。

从海边回去,画家细数今日观察成果与目标的距离:“我得与她靠得足够近,才好描绘她柔软的耳垂,以及掩住耳尖的发丝…它们呈现出一种温暖透明的色调。而中间的耳孔,色泽更为厚重… 在光线下,她的双颊便成了面容中最为明亮的部分…” 随即,猝不及防地承认,“(她)使人移不开视线。”

在鬼鬼祟祟的注视、假装不经意的观察中,

画家果然还是丢掉了基本的职业素养,即不应对自己写生的对象怀有某种感情。

一种戏剧性:由“眉来眼去”“大眼瞪小眼”开始,坠入爱河。

似乎又无可避免:灼灼目光。画家直白专注又小心翼翼的凝视也好,埃洛伊斯纯粹、略带高傲的回望也罢,人类怎样承受目光的重量?一切都会从眼睛里溜出来,魔力,秘密,诗。

2.回头

夜晚,女仆苏菲、埃洛伊兹、画家,三人围坐桌旁。埃洛伊兹捧书读一则古希腊神话,俄尔普斯与欧律狄克

——痴情的俄尔普斯来到地府中哀求众神,复活他的亡妻,

众神动容,答应他的了请求,但有一个条件:

在离开阴阳交界之前,绝不可以回头看他的妻子,否则承诺失效。

“在即将碰触到边境之际

满怀对妻子的思恋与不舍

痴情之人心怀爱怜回头望去

…… ”

苏菲打断:“不,他不能因为思念和不舍就回头!这理由不成立,别人特意跟他说了不可以回头。”

埃洛伊兹反问:“他情深意重,怎么忍得住?”

这时,画家插话了,她抛出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

“他可以忍住,只是回头另有原因。

也许是他做出了选择……

他选择了欧律狄克的回忆,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回头。

这不是作为爱人的选择,而是作为诗人。”

埃洛伊兹若有所思,瞟了一眼画家,继续念下去:

“她最后一声轻声道别已然是永别,几乎传不到爱人耳边,随即同她一同,再次坠入深渊。”

紧接着,出乎意料,埃洛伊兹给出了更大胆的解释,她说:

也许是她说的,‘回过头来。’”

(Perhaps she was the one who said,turn around.)

画家面露错愕之色,正如埃洛伊兹质疑为她画的第一幅肖像“在您眼中这就是我?它并不鲜活,没有生命力”时,似乎被动摇与震撼的神情。

若音乐于高潮处戛然而止,留下余音绕梁或可绵延一生。

未完成情节,一个心理学效应:人对已完成、终结的事情容易忘怀;而对未完成的、未实现的事往往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铭心。

用科学解释浪漫爱情故事,也许就没那么浪漫了。

这类爱情故事,譬如,《廊桥遗梦》里弗郎西斯卡与金凯德,《call me by your name》里艾力奥与奥利弗,在最纯粹爱情的高潮处定格,舞台帷幕放下,演员谢幕,观众唏嘘,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方式——在爱情转化为亲情,转化为柴米油盐,转化为日复一日的习惯与平常,或转变为厌倦、割裂、对立之前,这样收尾也许是爱情实现最美好的方式——以艾伊洛斯与画家诠释神话的思路来认知的话。

若不曾被迫分离,或许走到最后,一切归于平淡索然,“掀翻雪白锦缎,却发现下面只是一碗汤。”(《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埃洛伊兹了解画家,甚至,她比画家更了解画家的艺术、画家所说的“作为诗人的回头”。她知道。画家与诗人,艺术家的使命大抵相同——抵达极致的诗意。

就让故事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就让美的东西破碎,诗意诞生。

就让肖像完成,有情人就此别过,故事终局。

埃洛伊兹对她说,

“您是否知晓爱何滋味?”

埃洛伊兹对她说,

“并不是世间一切都那么短暂,

譬如一往情深、发自肺腑。”

鲜活的、心碎的爱情,

动人心魄、生机勃勃。

现在,俄尔普斯已走到冥阳两届的分界点

——画家的手已推开门扉,推开隔着她俩现在与将来的门,

埃洛伊兹,忽然从她身后唤她:

“Turn around”

画家转过头来,

埃洛伊兹身着画家幻象中出现过的那袭白色纱裙,他人新娘的嫁衣,最后一回,凝望她。

门扉迅速关上,一如深渊黑暗吞噬。

她成全了画家的诗意。

因为她爱她。

向来好动的她宁愿乖乖像小白兔,按画家作画的要求保持别扭的姿势岿然不动。

在陪同苏菲去接生婆那儿,靠原始工具流掉腹中胎儿时,她叫住因不忍目睹而别过头去的画家,“好好看看”。

回到寓所,她带着苏菲重新还原流产的情景,让画家用画笔记录女人受难的景象。

3.告别

若干年后,一场名流汇聚的画展,画家守在自己画的油画前,画中两人正是欧律狄克与俄尔普斯。一位老先生走上前来,笑盈盈地告诉画家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看法:

“人们习惯于描绘俄尔普斯回头前的场景,

或他在妻子死后的悲容,

而在您的画中,

他们只是在道别。“

他们只是在道别。画家画出了埃洛伊兹和自己对这则神话的理解:它并不全然是恋人因意外诀别的悲苦、心碎,而是讲述了欧律狄克与俄而普斯的心照不宣,两个灵魂默契达成的约定。一次告别。

所以,

在音乐会,画家没有走上前去,向昔日爱人问好。

她只是坐到对面的观众席,沉默地注视已然一名盛装少妇的埃洛伊兹:

埃洛伊兹,抽离坐满人的看台,隔着众人几米距离,独自端坐着,听,曾被画家笨拙演绎, “不快乐,但充满生机”的管弦乐曲——

暴雨来袭

百虫齐鸣

蛙声鼎沸

暴雨倾盆

电闪雷鸣

……

“我在孤独中体会到您所说的自由,

也体会到您对我不可或缺。”

埃洛伊兹,

侧身端坐,

泪如雨下,

这一次,视线没有交汇。

7 ) 爱是克制与成全

刚刚看完。凛凛寒冬,室内开着空调,温暖如春。片尾维瓦尔第《四季》之《夏》的第二乐章响起,我却觉得脖颈、脊背一阵阵战栗蔓延开来,影片结束后,这战栗带着寒意,本来因为有点热我敞开了外套,现在我裹紧外套闭上眼睛,想起艾洛伊兹最后一幕的克制和隐忍,我想替她哭出来,嚎啕大哭。

整部影片是油画般质感,色调、构图堪称完美。全片仅两处有音乐,而这两处音乐对情绪的渲染有着排山倒海般的作用,其余都是自然声:脚踩在地板上的声音,拖动木箱子的声音,大海的波涛声,走路时衣物间的摩擦声,画笔在画板上勾勒的声音,壁炉里木头的燃烧和爆裂声……这些质朴的声音和图像共同架构了一个非常真实的情境,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与剧中人一起感受着凝视与被凝视。

片中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的故事具有重要寓意——俄耳甫斯对妻子欧律狄刻情深爱重,不惜身入冥府,去复活因脚被毒蛇咬了一口中毒身亡的妻子。冥王答应了他复活妻子的请求,条件是在步出冥府之前,不能回头看她。一路上,欧律狄刻因为脚上的伤口疼痛不断地呻吟,但她不知丈夫对自己冷遇的内情,见他一直不回头而有所怨怼(这是电影中那本书的说法。有的版本说,是俄耳甫斯疑虑丛生,怕走在身后的不是自己的妻子)。在即将离开冥府的时候,俄耳甫斯终于没抵御住自己对妻子的牵挂,回头看了她,那一刻,他重新看到了美丽的妻子,但也就在那一刻,欧律狄刻就此又堕入冥府,再也没有复活。这个故事在影片中是艾洛伊兹手捧玛丽安借给自己的那本书口述的,三人(包括小女仆)还对俄耳甫斯为何回头产生了讨论。艾洛伊兹认为俄耳甫斯回头是爱人的选择:he was madly in love,he can’t resist.玛丽安则认为俄耳甫斯回头是诗人的选择:He chose to remember.最后,艾洛伊兹念完了故事的结局,若有所思地说:“也许她(欧律狄刻)就是那个说‘turn around’的人”,二人相视一笑。

这一情节为最后的诀别方式埋下了伏笔。最后离别的时刻,她们按照之前对这一神话故事的理解做出了相应的举动:身穿婚纱的艾洛伊兹就是那个说了“turn around”的人(欧律狄刻),听闻这一声呼唤的玛丽安犹豫了片刻,回了头看了她,双目凝泪,接着大门重重关闭,二人此生不复相见——此后在现实世界中她们从未有过视线上的交汇。艾洛伊兹之所以呼唤玛丽安回头,就是为了成全玛丽安做出诗人(俄耳甫斯)的选择:此生无法相见,那就让对方remember,这也恰好呼应了离别前夜二人对话的主题:Don’t regret,remember.

数年后,已为人妻为人母的艾洛伊兹,仍然没有释怀这段感情,相反,为了避免像神话故事那样的遗憾,为了在心中给这段爱情一个圆满,尽管她心中暗涌万千——坐在观众席的她,其实早就感受到了玛丽安的注视,却并没有回望,在磅礴的乐声中,她极力克制,成全了一段不朽之恋。

我对这一幕的解读是这样的:感受到了昔日恋人的凝视,她先是惊喜、激动,从微微上扬的嘴角和越来越剧烈起伏的胸膛(暗示着呼吸和情绪的紊乱)可以看出来,又带着不屈从于直觉的执拗(眼神):她本能地想回应对方,但由于那个神话故事的结局在内心已根深蒂固,所以她果决地抿了抿嘴角,克制住了这个念头。可心中所爱正凝望着自己,日日夜夜的相思与渴望,回看便是极大的慰藉——私心与执念相纠葛,矛盾万分的艾洛伊兹闭上眼睛,苦苦挣扎:想起俄耳甫斯因为回头导致与爱妻永不复相见的悲剧,她坚定了不回看的信念,决然地睁开眼——却努力克制着自己,丝毫不改视线。随着乐曲逐渐激昂,往事的一幕幕涌上心头,玛利安的目光如火般炙烤着她,她的忍耐越来越艰辛,眼眶已经由之前的微红到渐渐蓄满泪水,胸膛的起伏越来越大,虽有乐曲掩盖,观众仍然能感受到她急促失控的呼吸和不断膨胀的情绪,她开始无声地抽泣,数次咬紧的唇角和喉头艰深的吞咽动作暗示着她身心所承受的巨大的忍耐的痛苦。最后,想到自己用这样的方式避免了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的悲剧,他们的缺憾不会在玛丽安和自己身上重演,她用这近乎偏执的方式捍卫了这段爱恋,因此这样的痛苦忍耐是值得的,她不后悔,于是情不自禁破泣为笑,泪水夺眶而出,嘴角由上扬转为刚毅——这悲欣交集的一幕,已经让我沦陷了很久很久仍未走出。

(这一幕拍摄的难度很大,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导演说这一幕场景共拍了三次,选取的是第三个。拍摄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在旁边,重担全都落在阿黛拉肩上。但是她将这一幕完美地演绎了出来,情感变化丰富且层次鲜明。难怪年纪轻轻就被六度提名法国凯撒电影奖,并且2度获奖:分别为最佳女配和女主。她的作品也数次入围戛纳电影节,是真正的实力派。)

有人说最后一幕她是想起了当年画家用钢琴为她弹奏的那首夏之第二章,我认为如果只是单纯想起昔日的美好,她的表情应该是怅然有所失的,情绪波动不会这么大这么复杂。

那么玛利安既然也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结局,她当年为什么选择回头呢?这里不妨回顾一下她们最后告别的情景:艾洛伊兹唤她“ Turn around”,这是拿欧律狄刻自比,自然意味着玛利安就是俄耳普斯,上文已说艾洛伊兹这样做是为了成全玛利安的“remember ”,既然无缘再见,那就选择记住,好好告别,所以当年玛利安选择回头,其实是为了成全艾洛伊兹对自己(玛丽安)的成全。这一幕一直存在于玛丽安的记忆中,从多年后的画展中可以看出这一点:玛丽安以父亲的名义展出了自己的一幅画(虽然画的是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其实就是影射自己和艾洛伊兹),一位观展的画家是这样对玛丽安评价她这幅画的:“这个俄尔甫斯画得好极了……人们通常画的是他回头之前,或是他回头之后欧律狄刻死去的时候,而在这幅画里,他们似乎正在道别。”——注意玛丽安连衣服的色彩都是与俄尔甫斯衣袍一样的蓝色,而欧律狄刻的白衣恰好对应诀别时艾洛伊兹身披的白色婚纱。

而演奏会那一幕和多年前诀别一幕对比,二人对应的神话角色已经发生了互换:此刻是玛丽安(欧律狄刻)凝视着爱人艾洛伊兹(俄尔甫斯),二人都有感于多年前共读的那个神话故事,所以十分默契地作出了相应的选择:玛丽安没有像欧律狄刻那样呼唤爱人回头;艾洛伊兹即使感受到了爱人的凝视,也没有像俄尔甫斯那样忍不住回头。设想一下:她们如果想要见面,这次的演奏会不就是机会么?限于当时的社会舆论,也许她们自己都害怕这种不加克制的情感一旦爆发会给双方带来怎样毁灭性的后果,所以二人都心照不宣地避免“相见”:一个用眼睛捕捉到了,但不道破;一个用心灵感觉到了,但不回应。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不是遗忘,而是不见)于江湖,这段秘密的爱恋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并永生。如果说多年前,玛利安在爱人的呼唤下选择回头,是因为她理解了爱人的成全,并成全了爱人的成全;那么如今,玛利安凝视着艰辛忍耐绝不回头的爱人而不呼唤,她一定也理解了爱人的执念,并成全了爱人的执念,这段爱恋因为彼此的克制与成全而变得厚重,熠熠生辉。

从全片角度来看,二人在片尾的表现也恰好回应了围炉夜读的那个神话故事,形成了互文,电影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完整地体现。

里尔克说:爱一个人是通过另一个人完成自己的世界。艾洛伊兹用自己的方式,在心中给了这段感情一个圆满。

我不是少数者群体中的一员,我仅仅因为多年前受到其中一位的另眼相待,我虽不能给予回应和承诺,但从此却开始了解并一直关注这一群体和相关影片。

对爱情的追求是人之天性和权利,尽管取向不同,却也不必评判对错、甚至区分高低。当然任何感情都避免不了背叛和欺骗,衷心祝愿所有认真付出的爱,都能收获某种形式的“圆满”。

————————————————————————

这部电影对身为直女的我来说,都很欲:窥探,打量,凝视,躲闪,克制,喘息,深吻……呼之欲出的暗流涌动,也在撩拨着观众。以下是一些难忘的细节:因为我看过电影后心潮翻涌,久久不能平静,索性把印象深刻的情节都写下来,情绪散落在字里行间,稍稍得以平复。

1.艾洛伊兹的眉眼中总是透露着一种抗拒和不忿。Heloise was written with Adèle in mind,这个角色是席安玛为她量身定做的。艾洛伊兹生活的地点除了教会学校便是这座孤岛,几乎与世隔绝,玛利安来自她既向往又害怕的外部世界,是(名义上的)她的女伴,从二人第一次见面她怒目回怼玛丽安的打量可以看出,她对玛利安是带有一丝戒备和好奇的。后来在钢琴边的她,第一次听到除了学校里的风琴演奏以外的音乐,那首维瓦尔第的夏之第二乐章,经由玛丽安的双手弹出和她的解释,艾洛伊兹惊讶,欣喜,一直保持着戒备与疏离的她第一次由衷地绽放出温柔的微笑,她不住地打量着这个带给自己惊喜的人,视线一会停留在对方的手上,一会停留在对方的脸上,表达了一种认可。这一幕也让我彻底被阿黛拉圈粉。

2 In solitude,I felt the freedom you spoke of.But I also felt your absence.这是艾洛伊兹独自散步回来后,对玛丽安所说的自己的感受。这是她第一次向玛丽安倾诉自己对她的好感:你说的自由我感觉到了,但也觉得少了你——习惯了你的陪伴,心里常念着着你,才会觉得少了你呀!艾洛伊兹说这句话的时候,下巴微微抬起,等着看玛丽安的反应,然而玛丽安未做任何回应,她看着艾洛伊兹,沉吟片刻,眼神慌乱,扭头离开。剩下艾洛伊兹头颅略微昂起,有种勇者无惧的感觉。二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有了角力,也产生了张力。

3.被告知真相的艾洛伊兹看到玛丽安为自己所画的第一幅肖像时,表示不满:这是我吗?在您眼里我是这样的?玛丽安说不光是在我眼里,还有画画的规定、准则和想法。艾洛伊兹继续问:是不是画像不需要生命力,不需要自己的存在。玛丽安解释:“您的存在也是由千万个飞逝的瞬间构成的,不具备真实性”。艾洛伊兹反驳说:“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转瞬即逝,有些感情非常深切。我没有经历过这些,我却能理解这个道理,令我伤心的是,这道理你居然不懂。(剧情到这里,艾洛伊兹应该早把玛丽安当作非常特殊的人了,而从对方画作对自己的展示,可以窥测她内心对自己的看法。她的潜台词大概是:你对我千千万万次凝视,却屈从于你的惯例、规则,画出了这么毫无生命力的我。诚然,第一幅画中的她,恭顺温良,娴熟端庄,那是符合当时社会标准的女性形象)。玛丽安一气之下把画作抹掉,母亲和艾洛伊兹的反应可以细品:前者茫然不解,后者则脸带笑意。因为艾洛伊兹明白,玛丽安已经决定摒弃陈腐的规则和惯例,遵从自己的眼、自己的心,重新画一幅肖像(第二部画作中的艾洛伊兹充满了力量和不妥协,这是摒弃了陈规后,被爱人凝视的自己。)。

4.玛丽安第一次给端坐着的艾洛伊兹画像,一切准备就绪后,她对艾洛伊兹说“Look at me”,艾洛伊兹视线投射过来,二人目光交汇的一霎那,镜头中的玛丽安有一瞬间的慌乱失神,她连续快速地眨了几次眼睛,因为电影没有背景音乐,所以这一刹那全靠观众自己去捕捉。

5 某个深夜,玛丽安在艾洛伊兹睡着后偷偷画她,艾洛伊兹醒来后,玛丽安并没有那种偷窥被发现的慌乱与局促,相反,她坦然地看着艾洛伊兹,二人相视,会心一笑。这一幕她们感情已经有了升华,互有好感,但没谁去挑破。

6.玛丽安感叹自己没法画出艾洛伊兹的笑,每当她以为自己可以捕捉的时候,它就稍纵即逝了。艾洛伊兹说“愤怒总是流于表面”,玛丽安脱口而出“您尤其如此”——意识到自己失言,玛丽安道歉,艾洛伊兹却说自己没受到伤害,说话时用手摸了摸自己的嘴,于是玛丽安针对艾洛伊兹一连串的动作很有把握地说出其背后的含义。艾洛伊兹不动声色(其实她面有喜色)予以回击,让玛丽安来自己身边看着镜子,抛出问题给对方:If you look at me, who do I look at(这句话半挑衅半表白)?玛丽安无言以对,以手抚额,艾洛伊兹接着以牙还牙,针对她的动作也说出背后的深意,并微笑着,不甘示弱地抬头看着玛丽安。玛丽安惊讶不知所措,她盯的视线在艾洛伊兹的嘴唇上、脸上之间游离(后者也一样),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她们会吻在一起。然而玛丽安是心慌意乱地扭头走开,艾洛伊兹在原地胜利者般微笑:扰乱了玛丽安的心境,她有点小小得意,其实自己又何尝不是波心深处暗潮汹涌呢。她们的感情到了这一步,角力更盛,张力更满。

7.随着二人关系的日渐亲密,她们的语言也开始有了暧昧的玩笑。依然是画画时,玛丽让艾洛伊兹露出脖子(后者照做),玛丽安又让再多露一点,艾洛伊兹干脆把披肩扯掉,并且笑着说:“You have my husband in mind”,玛丽安笑得很娇羞~于是二人就裸体模特讨论了一下,艾洛伊兹问玛丽安会对模特说什么逗她们笑,玛丽安:“Are you bored?” 艾洛伊兹直白又挑衅地回答:“No,I’m interested in you.”玛丽安又是一脸宠辱不惊的微笑。她边画边说着自己可能会对模特说的话,不过说最后一句“you are beautiful”时,她是停下画笔,抬起头看着艾洛伊兹说的,艾洛伊兹听闻后收起之前的“玩世不恭”,一脸肃然,胸口起伏。镜头定格几秒,玛丽安又来一句“this is what I tell them”,这庄重的氛围突然多了一点flirt的意味,艾洛伊兹忍俊不禁~(撩人的段位,二人简直不相上下。)

8.篝火旁的凝视。在歌声与火光中,玛丽安看向艾洛伊兹,绽放一笑,艾洛伊兹接住她的眼神,同样笑靥如花。彼此心迹明了,无需言语,一切的情意都在这凝视与浅笑里,吟唱转为高亢的和声,我看到这一幕时心跳得厉害。玛丽安渐渐敛去笑容,嘴唇紧闭后微张,胸口起伏,这样的凝视多了一层欲的深意;艾洛伊兹则一边踱步,一边凝视着玛丽安,视线不偏不倚。裙摆着火的那一刻,她也只是低头瞥了一眼,并无丝毫慌乱与痛苦,抬头继续凝望着玛丽安,玛丽安也看到了她裙摆着火,却继续凝望着艾洛伊兹,此刻的吟唱声也恰好到处地停止,除却微弱的火苗窜跳声,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仿佛只剩她俩。这一刻,二人都沉溺在对方的凝视里,她们完全属于彼此。而后乐声继续响起,才从神思中抽离,做出了常人的反应,一个因着火而倒地,一个扑过去救火,伸手一拉间,镜头切换,由茫茫暗夜,进入了下一个天明。导演真的厉害,仅仅用眼神、篝火就传达了一种不用宣之于口、渐转渐浓的情和欲,也恰到好处地点了题。

9.两人从海边的高地相互扶持着走下,若即若离的肌肤相亲间,心中弥漫的欲望已无处安放。艾洛伊兹从玛丽安手中抽出自己的手,独自走到一个岩洞里——此时的她情难自已,她想做出更能平息自己情欲的举动,所以择地而待,玛丽安在原地沉吟了一下,毅然前往。岩洞会面时二人深深凝望,伴随着越来越急的喘息——张力已经达到极限,如同紧绷的弦,一触即断。她们不约而同地靠近,艾洛伊兹扯下纱巾露出双唇,玛丽安照做,深深一吻,贪婪地深吸着近在眼前的对方的气息,她们有了第一次情人间的亲密接触。细心的人会发现,影片中几处接吻,唇口间都有透明的拉丝——只有被欲望炙烤得干燥的口舌紧密接触后分开才会这样。深吻后,艾洛伊兹主动中止,犹豫了一下,看了玛丽安一眼,低头落荒而逃,玛利安在原地,茫然无措。

10.初吻当晚,玛利安秉烛去找艾洛伊兹,她站在壁炉边等待玛丽安,玛丽安走过去,头靠在她的肩膀:“I thought you were scared off.”艾洛伊兹伸出双手拥抱着她:“You were right. I was scared.”二人相拥。艾洛伊兹用手指爱抚着玛丽安的脸(即使害怕,还是忍不住说出心底的话):Do all lovers feel they are inventing something? I know the gestures. I imagined it all,waiting for you.

玛利安:You dreamt of me?

艾洛伊兹:No, I thought of you.

艾洛伊兹向玛丽安表示好感的台词有好几处。这一次最大胆最直白:我想象自己和你像情人一样发明各种姿势,把爱和欲交融到极致。我不是在睡梦中被动地等待你的降临,而是在清醒时主动把你想起。这一场景的中心就是她们二人,镜头的移动特别具有美感,像一幅流动的画,一首无声的诗。

11.场景直接切换到次日清晨,我起初有点惊讶,不能免俗地想:如此极端炽烈的情感和张力,没有肢体的抵死交缠和意满后的呻吟呐喊,怎么释放呢?不过清晨,艾洛伊兹醒来,听到玛丽安回答女仆的声音,她扭头看向玛丽安,凝视一瞬后突然甜甜一笑——眉目含春地看着玛丽安,脸却害羞地往被子里缩(一向高冷的贵族小姐,让她有此举动的只能是爱情啊!),玛丽安看着她,温柔地说:“起床了。”也会意地笑出了梨涡。二人看对方的眼神一个娇羞,一个宠溺。我顿时明白了导演的用意:重情轻欲地点到即止,这一幕细品的话,有种“无声胜有声”般摄人心魄的魅力。

12.二人还有个高甜时刻:玛丽安又一次给端坐着的艾洛伊兹画像。艾洛伊兹此时眉眼含笑地看着爱人,唇角刚一合拢又绽开,玛丽安佯装正色让她停止那样做,严肃点,不要动,自己却走过去给她深深一吻……二人的身份隔阂已完全消失,这就是情侣间的日常亲密。

13.离别前夜。她们没有因为分别的到来而做出惊天动地的举动(除了海边那一幕:我觉得更像是玛丽安后悔生出了不该有的希冀而口出怨怼,导致与艾洛伊兹争吵后,在激烈的拥吻中和解),而是平静地接受一切——艾洛伊兹在昏昏欲睡中被玛丽安温柔地唤醒,二人躺在床上回忆着短短几天里难忘的一幕幕,娓娓道来,细语喁喁,这哪像即将分别永世不再相见的爱侣呢,这分明像久别重逢互诉衷肠的眷偶啊,只不过主题都是I will remember,然而越是平静缓和,越是侵蚀人心。

阿黛拉的绝美侧颜杀

14.最后告别时,玛丽安突然拥抱了艾洛伊兹的母亲——这一略显突兀的方式让后者非常惊讶——就为了顺理成章地拥抱艾洛伊兹,她在她脖颈上匆忙滑过刻骨铭心的一吻,然后匆匆别过。

15.多年后的画展,艾洛伊兹画像中的28页,画外的玛丽安会心一笑。

15.两位女主互有好感之后,小女仆苏菲就在进行一副刺绣,内容是瓶中花。接近尾声的时候,瓶中花已经凋零,女仆的刺绣也将完成,意味着这段美好的邂逅虽像花期一样免不了一场荼靡,却被永远定格,凝结在回忆里。

……

这些细如发丝的情感带出暗潮汹涌的情绪一点点累积,在最后的乐曲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部电影会在LGBT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它有没有获奖。

Ps 我已经被阿黛拉哈内尔的演技和个人魅力折服。当初看预告片我就被金发小姐的一回眸惊艳。采访中的她很酷萌很直率小动作不断,与影片中贵族小姐的形象相去甚远,强烈的反差萌更让我见识了她演技的高超。是的,她好像不太看重外表,她脸有皱纹(也美!)偶尔还顶着一头乱发,她走路虎虎生威,她不像一个明星,更像一个斗士,一个超大只的儿童~她的美已经超越了皮相,融进了骨髓,变成了一种越久越醇的气度。

阿黛拉初涉演艺时有过非常不愉快的经历,前段时间还闹得沸沸扬扬,真幸运她最终以强者的姿态,从阴影中走出,向恶魔发出了有力的控诉,继续留在演艺界,给我们,给世界贡献了一部部优秀的作品,希望她平安兼喜悦,所求皆顺遂。

短评

#72nd Cannes# 今年戛纳的第二部满分作品,又送给了一部赛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影片!影片在极小的格局里做出了令人赞叹的大文章,有着高度集中和戏剧化的结构,大部分时间仅有三个角色(画家-女孩-女仆),而且全片男性出现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两分钟。主要内容都集中在画家和女孩的关系上,写得细腻至极。阿黛拉·哈内尔贡献了极为精湛的演技。影片有着极为美妙的画意摄影,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的峭壁,波涛汹涌大海,对应着人物内心的荒凉与社会环境的压抑;而室内的烛光则被以古典主义绘画的方式细腻地捕捉。影片初看就是一部古典风格的室内剧,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历史中被压抑的女性的声音与身体”这一主题浮现出来。人讨论俄尔甫斯冥府寻妻故事的那个段落可谓是中心思想。结尾处的凝视,恐怕是维瓦尔第的音乐在电影中被用得最为催人泪

2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能够搞定难缠甲方的唯一方式就是爱上他/她

3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女同电影的开始,大多源于共担苦难;男同电影的开始,大多源于分享放逐。有的人被赋权,有的人被剥权,没有人自由,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凝视惊涛骇浪,不够勇敢,蜷缩回庸常的生活,然而不自由的生活,安逸也如坐针毡。祝每一个你,你们,携手乘风破浪。

4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这片子好欲,后劲好大。不知道是不是法文暖气开太足,看的过程中一度热到浑身冒汗,总是想起一个人,连呼吸都变得很急促。虽然戛纳拿了最佳编剧,但觉得最出彩的反而不是剧本。对于这样一部都情绪共振的片子,任何情节上的硬设定都会让它变得匠气,只需要跟着氛围走就行了,just go with the flow,那种美是渗透银幕直击内心的。导演真的太温柔了,看到这样一封写给前任的情书,我真的要现场表演一个猛汉落泪,这是什么神仙爱情。

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摄影真是突出,自然光和烛光的内景戏,美到不行。甚至外景也很漂亮。同时。阿黛尔的表演也很棒。故事胜在情感细腻真挚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Marianne弹大键琴的时候 Heloise一直盯着她看 眼神特别亮 我猜那就是她第一次想吻M的时候

17分钟前
  • Momo June
  • 力荐

“I felt the liberty you talked about... But I also felt your absence.” “Maybe she was the one who said, ‘Turn around.’” “Don’t regret. Remember.” 去往诗人的故事尽头。

19分钟前
  • 沈困
  • 力荐

难得看到一部如此女性向不消费女同的女同电影,更倾向于当作一部女性电影来看,无处不在解构男性话语。女人之间的爱恋是了解、触摸、缱绻和理解,几乎不见男性凝视的处理看得太舒服了。女主赫敏本敏。

21分钟前
  • 月野急娃娃
  • 力荐

篝火阿卡贝拉 人群中对望 迟来的吻 油画 无男性乌托邦的崩塌 四季四季!被一切设计精准打击 恋爱 一场热病(并且美丽女孩没有剃腋毛!fascinated

24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最后那一幕,不就是正在影院无声流泪的自己吗。看与被看之间,皆是情欲,皆是妄念。再次印证,深情即是一场悲剧。

25分钟前
  • 千寻
  • 力荐

2019年度姬片,看完了久久回味余波荡漾,满脑子都是诺米梅兰特的帅美脸(划掉)其实是电影的油画质地,像看了场画展,很高级。营造这种氛围的是全片用光都是自然光和烛光,以及清晰的音效和环境音(一定要在影院看)阿戴拉哈内尔最后一场戏直接个人整崩了,在影院大哭bravo!说女版CMBYN不太懂 ,难道因为都有钢琴戏和借书戏?有人说电影有厌男情节,完全不同意,厌的难道不是包办婚姻?不就是没有男的出现吗?很多gay片也没女的。

27分钟前
  • comeasure
  • 力荐

不要轻易观察一个人,因为太容易爱上她

31分钟前
  • 一苁二白
  • 推荐

“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转瞬即逝,比如一往情深” 如此缓慢、纯粹,却又如此撩拨、醉人。“当你注视画中人,我又注视着谁?” 对白如诗、情义如画,深情就是自己被火焰吞噬,而眼里全是你。篝火短短那一幕,便值5星。这个年代还能出现这么一眼万年、优雅复古的爱情,那是连《阿黛尔的生活》《卡罗尔》可能都无法企及的高度。“你可记得爱人滋味?我会回答,记得,而且从未是过去时…”

3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我并不觉得一个不存在男性目光的电影就会是一部女性电影,同理一个没有男人的世界也谈不上是女性主义的。这部电影的某种封闭和狭隘,不仅限制了其中情感进一步发酵,也把某种观看(观点)局限在了表层。而它本拥有如此精确的视觉设计。

36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Cannes19# Celine是那位从没让我失望过的导演,看过这个彻底爱上Adele Haenel了。拍的无比的细腻,绝不是某某的女版。

38分钟前
  • 蕭查某
  • 力荐

这可能是《阿黛尔的生活》以后我看过最好的女同电影。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每一次情绪的波动;古典如油画般的质地,渗透着绵绵爱意;两个精致到不可方物的主人公,即便不说话只是四目相视,都让人心里仿佛燃起一团火焰,久也无法熄灭。

40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这片最成功的地方大概就是把一个差不多的故事用“我比你们高贵”的法式风格拍了出来,衬得【Call me by your name】廉价而且粗糙,尤其是结尾音乐会维瓦尔第《夏》响起的那场戏,跟着飙泪完了之后回想起其中的妙处,就本能地觉得另外一片结尾用口水歌煽情之低端。类似的妙处还有很多(比如那场裙角着火的戏),得益于强大的编剧功力,整个文本充满了古典小说式写法的隐喻、互文(比如“你看我时我也在看着你”)和双关(其实片名就是个双关),而且用一种高语级的文绉绉的法语呈现出来(没有字幕我已经很多地方都跟不上),加上切合剧情的纯自然光和烛光布光和古典式画面构图和运镜,整部影片的气质把握是十分精确的。然而,影片内核其实就是两位女主一次人生交集,用这么多精美高雅的包装反而减弱了代入感,也注定了它曲高和寡的命运。

42分钟前
  • Pearciac
  • 力荐

预定年度最佳。三个人一起读Orphée和Eurydice在冥府那一段绝佳。“Entre amour et souvenir, il choisit souvenir”, “c’est un choix poétique.” Eurydice灰飞烟灭那一刻和之后告别时关门,回头,白裙形象永远消失互文。为什么画家之前没有见过她穿白裙的形象,却能想象那若隐若现的画面?答案就是她在人工制造永远的告别、想象分离,只有带着这种痛苦欲裂的想象,爱情才到达一种不可能的顶峰,从未有过的深刻。爱的顶峰是一种燃烧和灰飞烟灭的欲望,是拉康的死亡驱力。只有永远的失去才能锁定爱情里长久渴望的“永远”。油画、节日仪式、歌剧、裸体与铜镜,为的都是——只书写诗意的爱情,绘画在这个故事里代表着logos蕴含于pathos。

45分钟前
  • LeSpleen
  • 力荐

拍得挺好,但就是无感惹

5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爱是你凝望我时,我望向你的目光

51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