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这部小恶魔和詹米多南演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我与赫夫共进晚餐》,还不错,给五星!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成长,回首来时路,不曾后悔,展望眼前事,不曾惧怕,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小人物也有大梦想,坚持做自己本来的样子,别轻易为世俗改变自己的本性,所有人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你不需要模仿别人的道路,不需要也不能改变你的性格,活出最真实的自我,你的人生注定不普通! 影片由萨沙杰瓦西执导,取材于他采访赫夫维勒查泽的真实经历,二人也因此成为挚友。1993年维勒查泽自杀,令杰瓦西倍感痛心,20余年后,这段往事被他搬上大银幕。
说到侏儒,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冰与火之歌 权力的游戏》种的小恶魔提利昂。
身材矮小,睿智,玩世不恭是小恶魔身上的标签,也为他的扮演者彼得·丁拉基贴上了这层标签。
在美国八九十年代,也有一名家喻户晓的侏儒演员,他专演喜剧,曾获得了第39届金球奖(1982) 电视类-最佳男配角(剧情类&喜剧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提名。
他就是赫夫·维勒查泽。
《我与赫夫共进晚餐》所讲述的就是赫夫的一生,由彼得·丁拉基主演。
不同于俗套的传记片,这部电影没有从赫夫小时候开始演起,而是通过记者丹尼·泰特的旁观者视角进行讲述。
丹尼·泰特是一个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与赫夫一样,都亲手搞砸了自己本不错的生活。这也是赫夫会向他敞开心扉的原因。
与《冰与火之歌》中的小恶魔一样,赫夫的原罪在于他是个侏儒。
因为他是个侏儒,他的母亲厌恶他。为了能让母亲开心,他的父亲用了所有能用的办法和实验想让赫夫变成正常人。但依旧还是失败了。
在赫夫年轻的时候,他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征服了巴黎,却因为在街头被妒忌他的青年殴打,而让母亲倍感蒙羞。
为了证明自己,也为了不再被人歧视,赫夫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决定做一名演员。他研究了很多部电影后,用威胁的方式为自己赢取到一名厉害的经纪人,以及不错的角色。
之后,赫夫开启他辉煌的演艺生涯。在大受欢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后,他邀请父母来看自己的首映。
刚开始的时候母亲还是以赫夫为荣,可当她看到剧中的赫夫如小丑般被人调笑时,怒不可竭的母亲离开了他。这一离开,便是永远的断绝关系。
这时,赫夫才明白,当一个人不想爱你的时候,无论你做什么她都不会爱你。
之后的赫夫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直到《金银岛》,这部让他登上演艺生涯巅峰的情景剧向他抛来橄榄枝。
巨大的成功让他更加的放纵,纸醉金迷的生活渐渐腐蚀着他的内心,填补着不被爱的空虚。
而卡米尔的出现成为了赫夫的救赎。这个有些像他母亲的漂亮女人,让他体会到了爱情的滋味,也让他再次相信爱。
可是很快,母亲带来的挫败感再次席卷了他。赫夫清楚地知道卡米尔嫁给自己只是为了财产和名气,她和母亲一样根本不想爱自己。
于是赫夫更加的堕落,喜怒无常,他将对母亲,对卡米尔,对自己不被爱的愤怒用金钱发泄。混迹在声色场所,用女人和酒精麻痹着自己。
赫夫沉迷在自毁中,也终于自毁成功。
在被《金银岛》解雇后,卡米尔离开了他。他躺在空旷的豪宅中的长条桌子上,前面放着一台旧电视。如他初到美国从电视上学演戏的样子,看自己所演的喜剧。
赫夫怎么也笑不出来。
那时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不在于一个人能做什么,而在于他能面对什么。
因为不肯面对自己所爱的人永远不会爱自己,他拼命地想要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自己是可以被爱的。
即使用金钱来买爱也在所不惜。
即使用毁灭自己的方式也并无所谓。
因为赫夫此时才知道自己在众人眼中不过是一个小丑而已,一个搞笑的侏儒。人们只喜欢他带来的欢乐和他挥霍的钱财。
赫夫的心彻底破碎了,但好在还有一个人爱他,那就是他的助理凯西。
在与丹尼·泰特分别的时候,赫夫跟他说,告诉世人,他的一生不后悔。
说完这句话离开的时候,有几个人认出了赫夫,要求他做原来《金银岛》中滑稽的样子。赫夫试着拒绝,最终也还是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
人们并不在乎赫夫,只在乎是否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人们并不是真的爱他。当他失去用途后,就会被抛弃。
曾经赫夫不明白这个道理,等他明白时,他已经失去了自己珍惜的所有。赫夫痛哭着,烧着角色所穿的白西服。他痛恨自己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挣扎,因为这些都毫无意义。
不想爱他的人,永远也不会因为他做了什么而爱上他。
《我与赫夫共进晚餐》最特别的地方恐怕就是导演了。
电影取自导演萨沙·杰瓦西采访赫夫·维勒查泽的真实经历改编,这也是他对老友的一个承诺。
如同电影中丹尼·泰特的遭遇,赫夫在报社总编眼中只是个过气的侏儒,不管他怎么样,即使是自杀,也只能占个500字的小版块。因为在那个报社总编眼中,赫夫微不足道。
但只有丹尼·泰特知道赫夫的伟大之处。赫夫与命运抗争,一生追寻着爱,表面上的放荡不羁是为了保护敏感而又易受伤害的内心。
赫夫总认为既然上天生他为有缺陷的侏儒,那么一定会在其它地方给自己补偿。于是他拼命地想要被爱,被尊重,想要名声和金钱。
但最终,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空。
赫夫重新拾起了画笔,在他内心深处仍旧是那个来自法国巴黎的艺术家,画家。他想让自己的人生画成一副艺术品。可是混乱的颜料却将整幅画破坏。
经历过自我放逐,经历过疯狂叛逆,赫夫重新面对了这一切,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
人或许能做很多事情,可以通过努力成就自己,也可以毁掉自己。
但最终,还是要面对眼前自己所造成的那些可控,不可控的事实。
要面对必然的失败,必然的不被爱,必然的嘲笑,必然的痛苦和必然的遗忘。
有时候做什么很容易,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却很难。
放纵过,爱过,恨过,自称无悔过的一生。
最开始看片名以为是纯纪录片看下来也确实算半个纪录片
我也愿意向上帝乞讨换取一时的开心然后早早死去,希望他老人家听得见。
传记的切入点非常棒,the true story作为一个引子,让人随着演员一直在问这个问题,很多时候都是who fucking cares,而真正说起的时候,就是这啊,这就完了?再到最后,这确实是the true story,这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罢了
作为特殊型表演者,如何被认同自身价值是要比一般人难的。比如胖子总是要演喜剧的 侏儒也总是演傻乎乎的角色。如果按照电影的叙述 赫夫来到美国想成为演员的初衷应该是想让世界真的认识他的灵魂 想让世界知道一个人的外表是不能代表他的灵魂和修养的。可是在好莱坞这个大染缸中 赫夫却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一个酒池肉林 纸醉金迷的物质主义者。他的自杀是可悲的 是令人惋惜的 可是与其做一具行尸走肉 我更尊重他的选择。
小恶魔口音改得不错啊,结尾音乐很好听
最后在酒店大厅+餐后爆头的两幕炸裂了。。本来想给1星
嘴上倔强说着无怨无悔,心中却得独自品味千疮百孔;本想寻找的故事是奇人其疯狂,最后获得的共鸣却是畸人其神伤。影片采用了可以说传统也可以说经典的真实故事改编架构,两个人物境遇的对应和心灵的相通被表现的基本顺畅,主题人物赫夫的人生故事也在插叙中被取舍掂量的小有动人,但或是桎梏于电视电影的规模或是受限于编导的叙事能力,除了情节情绪赋予的能量之外,全片整体还是相对扁平,缺少超出想象和凿进内核的处理和表达。演员阵容相当强大,安迪加西亚和斯特雷泽恩的演出让人惊喜,丁克拉奇在其中也献出了入心入情的表现。相比于影片呈现出的故事,编导萨沙·杰瓦西在戏外对于赫夫和这段短暂联结的诊视和承诺,反到更有感动、想象和共鸣的空间。
演技
hbo film
《Bitter sweet symphony》嚮起的時候就是淚點
也就是“小恶魔”的角色成就了拉基,过度的解读和炒作会让这个小个头早早失去光环的,运气都透支完了
可能因为是导演的亲生经历,有偏见的叙事让这个这部电影显得尤为独特。可惜的是Peter作为演员的才华一直被侏儒这个特征给盖过,希望学院能早点给予他认可。
for no reason.
6
小恶魔自我毁灭的传记电影。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就先让他发狂。
小恶魔👿,挡不住帅气的加西亚抢镜
个人略有些失望,片子平庸的有些过分,闪回部分的叙事让人感觉导演真的是不擅长改编传记电影,黔驴技穷到只能用闪回来推动剧情述说背景故事。当然小恶魔的演技无话可说,甩卖肉哥十条街,多南还需努力,但是大哥你的演技真的太一般了,快去加强一下吧。总的来说就只看小恶魔一枝独秀吧,真的太平庸了。流水账的结构,话痨一般的电影,台词推进剧情的失误,这是导演的过失
Hervé与Danny,身高出身遭遇截然不同,但却同时成为了生活的“弃儿”,一个历经磨难,在真实与虚构中难分自我;一个沉醉于酒精试图清醒。但这段别样的友谊由猎奇的采访开始变成“我来罩你”的互助,成为了黑暗日子中唯一的慰藉。Peter的表演从口音到说着“我无怨无悔”后的转头都绝赞,本来是四平八稳的人物传记片,却变成了一个“奇人”与这世界和生活最悲伤无奈的告别,期待艾美提名。
侏儒演员的职业天花板在什么高度?